香港自詡為「亞洲國際都會」,但其實「國際」和「亞洲」意識都薄弱得很。我們對於「亞洲」,除了幾個熱門的旅遊勝地外,其實所知甚少:有誰知道印度有多少種方言?你能分辨印度人、巴基斯坦、尼泊爾人嗎?最為港人熟悉包頭巾的印度人(Turban),是屬於哪個族群?原來他們就是錫克教徒了!
我們的都市的確是十分國際化的,有不同國籍的人士在這裡打工養家,甚至落地生根,只要我們多感受,多理解的話,世界就在咫尺之間!
一年伊始,萬象更新
家不可失
2012是交棒年,新一任的行政長官、問責班子和立法會將會陸續誕生。當大家都在談房屋、談經濟、論政制的時候,我們特別關心一些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核心價值──例如家庭。樓價與市民入息嚴重脫節、物價飆升和貧富不均,令許多基層和中產人士必須為口奔馳而工時過長,更令不少香港人的家庭生活受到難以彌補的創傷,若不在社會政策,如健康工時和反經濟壟斷及霸權方面對症下藥,並為家庭教育和不同家庭崗位提供更多支援,香港的家庭問題恐怕只會每下愈況。
認識香港少數族裔鄰里
香港人口中,少數族裔佔大約5%。我們認識這一群在我們中間的少數族裔鄰里嗎?基督教勵行會多元色彩閃耀坊(SHINE)的李淑賢主任與幾位來自香港、印度和尼泊爾的中心同工,與大家分享了香港少數族裔鄰里的情況。
一本難唸的經──香港家庭的困境
華人家族以相同血緣結集,圍村分地,遠親近戚都是鄰里,生活圈緊密;而已發展社會則偏向西方文化的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婚後離開原生家庭,另組新的核心家庭。理論上,核心家庭之間聯繫比較疏離,但因為香港當代的家庭意識發展是源自早期難民社會,因此家族及鄰里意識強烈,彌補了一些核心家庭的不足,即或當時處境艱難,仍有「72家房客」式的社區支援。過去十多年香港的政經地位一直名列前茅,但家庭關係的質素卻每況愈下。
誰視我為鄰舍?再思好撒瑪利人的比喻(路十25-37)
「相濡以沫」出自莊子的《大宗師》,意思是說當泉水乾涸,魚兒以口沫互相潤濕,以維持對方的生命。當人遇到困難,最容易伸出援手的往往是血緣之親,又或是身邊最親密的人。但對於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耶穌卻打破了這種「近親情濃」的界線。我們幫助別人,不一定只是出於血緣,又或是深厚的情誼,而是出於「憐憫」。當我們懷著憐憫之心對待他人,我們才能真正及自由地幫助他人而不必加重自己的「負擔」。我們不必計算這人是不是我的「親朋好友」、值不值得幫助,甚至期待受助者會否回饋。很多時候,經過患難後的親友仍會反目成仇,大多關乎金錢、關乎期望。我們愛人如己,也希望所愛之人同樣愛我們。
2012
2012年已來臨,新年伊始,筆者在此恭祝各位讀者身心愉快、新年進步!
回想過去兩、三個月,街頭巷尾都在討論世界各地過去一年發生的大事和對新一年的展望。有人預測來年的環球股市會向好,但也有人基於歐債危機一觸即發而唱反調;有人深信2012年12月22日就是世界末日,甚至已開始儲糧,為巨大災難作好準備。世界的那一邊,也有人「趕搭尾班車」,到即將被上漲海水淹沒的馬爾代夫旅遊,欣賞這個地球上的天堂。看近年氣候反常、天災頻仍,末日之說好像有點根據,就算不是什麼太陽磁場變化的問題,人類持續破壞環境,早晚也要承受惡果。
信仰的路怎走?
當教會還在做社關的研討, 甚或只在討論社關的正確性時, 原來香港已經有一大批基督徒在全心全意地幹了。或許我在教會裡所受過的教育, 讓我更明白信仰的基礎, 信仰對社會議題的關聯, 但對於實幹實施的信徒和那些極需幫助的弱勢群體來說, 停留在這種程度的認知, 並不具任何意義。
談種票
區議會選舉塵埃落定,但「種票」事件卻成為餘波,或多或少打擊了市民對選舉的信心,以及選舉事務處的公信力。在傳媒的監察,加上市民的有力指控下,廉政公署已拘捕多名涉嫌「種票」人士。事件既然已進入司法程序,筆者也不擬探討此事對選舉結果有多大影響,或疑似幕後黑手的身分。
關心社會,其實不難 ── 明光社「社關訓練課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成為關心社會的教會,就先要明白今日社會的各種現象,以致教會能在社會中,不止持守真理,也能將信仰踐行。從前年開始,明光社與不同的教會合辦「社關課程」,先後與港島東區、南區、青衣、大埔等地區的教會合作。在今年秋季,明光社與牛頭角區的一間教會合辦了新一次的「社關課程」,與信徒分享:關心社會,其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