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他山之石:立法不能解決激進抗爭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01/12/2022

自從2019年,社會對用激進手段進行的抗爭,看法兩極。贊成的一方,認為抗爭者本來想用傳統寫信、簽名等方式表達意見,但完全沒有反應,所以才用較激烈的抗爭,而且只有激烈抗爭,社會才會感受到切膚之痛和需要,這樣才會帶來改變。但反對的一方認為,社會抗爭太激烈,影響民生的話,既不能得到社會支持,甚至倒過來會招人反感。

近月最出名的例子,莫過於環保團體Just Stop Oil的抗爭活動,整個暑假在英國不同的高速公路堵路,在政府機關建築物的外牆噴上漆油,甚至到博物館將罐頭湯潑在名畫上。當地警察單在今年10月就動員過萬警員去處理這團體的大大小小行動。由9月底的至整個10月,當地警方共作出677次拘捕行動,111人被告。

與真正的暴力抗爭不同,Just Stop Oil的做法並不真正破壞任何物件,例如他們倒罐頭湯的行動中,他們宣稱只會倒湯在有保護的名畫上,所以最後該畫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之後再加一句:「難道你重視名畫的安全,多過地球嗎?」[1]

環保團體做類似的行動,動機明顯,亦看出整個計劃在行動前有思前想後,他們說堵路只是為了給予大家機會去思考甚麼才是當前最重的議題云云。看上去理性,透過行動希望喚醒更多人回應,但實際上並不如此。曾經做過環保團體的發言人,但不喜歡這種抗爭手法的哲學系教授Rupert Read坦言,這種做法雖然能引起社會關注,但最後真的能成功動員的人口,可能只有百分之二。[2]

他認為透過這類激動抗爭,並不能帶來廣泛共識,只會令社會走向兩極,而且會持續失去支持者。實際上Just Stop Oil 的發言人也表示收到不少人的投訴信,要求他們就這些抗爭行為帶來的影響道歉,但他說機構不會這樣做,他說:「巿民絕對有權對我們的行為表達憤怒,但問題是為甚麼會憤怒?我們今日已經沒有時間再談如何提升大家的意識,我們需要行動。」[3]

公民社會或者壓力團體可能只從政策能否被有效倡議的角度去討論問題,但如果從政策制定的角度出發,很多人自然會問:堵路犯法嗎?淋湯到名畫上犯法嗎?答案是肯定的。在香港可能大家今日會想到用國安法處理相關問題,但在英國,他們本身就有法例處理公路的破壞行動,也有法例處理破壞名畫的行為。這些行為違法,參與抗爭的人也知道,也有準備會上法庭。當然,他們一樣會用盡法庭給予他們的人權和自由去爭取和抗辯,所以一樣會籌錢打官司。

同時,社會亦質疑現時的法例會否令警察難以執法?英國本身強調人權自由,集會、示威、言論自由均受到社會重視和保障,但激進示威者透過破壞社會秩序,企圖喚起巿民關注他們所關注的議題,這方法合法嗎?根據BBC的報道,理論上堵路、破壞物件本身就犯法,某些行為例如拉人鏈入馬路,就未有法例明確禁止,即使警察有法可依,但該法例未有針對示威者這類行為,也沒有特別的指引,因此警察執法確有難度。[4]

為此,英國政府正審議公共秩序草案(Public Order Bill),規管有關的行為,例如堵路、人鏈、干擾公共設施的使用等,又加強警察截停搜查的權力,有關法例當然被一些支持透過遊行示威表達意見的機構所反對,[5] 認為這些做法侵犯巿民的基本人權和表達意見的自由,要求取消有關的立法,但當社會日常運作受到影響,高速公路,甚至電力可以被干擾時,有沒有法例可以快速令社會回復正常,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討論點。

從社會抗爭的角度來說,激進抗爭這種做法和武俠小說裡的七傷拳一樣,雖然可以達到行動者想要的效果,但同時會令自己受傷。健康的公民社會本來就應該聆聽巿民和壓力團體的想法,透過社會一起參與討論協商,謀求解決的方法,而不是透過破壞來企圖令對方就範。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當中部份方法的確有爭議,這些方法應該要在必要情況下,並獲得社會較大共識才可以使用。同時,英國政府理應反思,透過增加警權去「管制」社會抗爭者,實際上未有解決他們本來所提出的議題,正如Rupert Read所言,這些做法只會令社會更加兩極化,而不會有機會成功回到會議桌,尋求解決的方法。

相關文章

為何不穿鞋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3/03/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應該超過20年前的一個片段,相關記憶本應早已淡忘,但竟被世界最有權力的國家領導人,喚醒了這樁「小事」。

那天,少年人(大概在10歲)開開心心地返教會聚會。剛步入門口,就被資深會友喊停,並責備(或美其名為「關心」)他說:「為何穿拖鞋回教會?你要尊重教會、尊重場合、尊重上帝……」少年人一臉無奈,不知要馬上離開,還是繼續參加他期待了一個星期的聚會,縱使他回家,也是沒有鞋可替換,他總不能改穿上學時穿的黑皮鞋,因為他當時穿的是T恤、短褲,而上體育課時穿的「白飯魚」(白布鞋),已變成了灰黑色的舊布鞋,它多月沒洗,少年只能趁週末這兩天來清洗。若要留下聚會,他看著自己穿在腳上的,只是一雙平常不過的拖鞋,他探頭看看其他人腳上所穿的鞋子,發現自己只能退到末後不顯眼的位置,這樣起碼能維護他少許的自尊,亦可避免有其他人再來「關心」他的裝束。

過去的片段,曾引發我的一些反思。若我要面對這樣的一個孩子,或遇上一個衣著寒酸,還帶有點點體臭的人進到教會,我應該有怎麼樣的反應?道理大概是每一個人也能「正確地」說出來,但當真實的事情發生了,我們就不一定能「正確地」回應,即時的本能反應,是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改變。我們看到一些外表奇怪,或與我們習慣不一樣的人或事時,我們本能是「迴避」和「拒絕」,就如有物件高速的擲向你,你的本能便是避開,但物件若是擲向一個棒球手,他的訓練會令他想「看見」和「看準」物件,他還可以選擇「接著」它、「反擊」它或「不做任何動作」。面對一個跟我們不一樣的人,或與我們習慣不同的人或事,我們除了「批評」、「指責」的本能外,或許經過訓練後,我們還可以「諒解」、「接納」或「支持」他。其實,送一雙運動鞋給那少年人,也是不錯的選擇。

「你這樣的服飾是合宜嗎?」「你為甚麼不穿西裝?」這樣的提問是要求他人表達「尊重」,但卻顯露了自己對他人的「不尊重」。我難以想像聖雄甘地或達賴喇嘛會穿上西裝出席一些有代表性的會議。衣著不僅是尊重,也是信念的傳遞。

莫非元首閣下若有幸出席傳說中女兒國的活動,他就應該改穿裙子或自我閹割來表示尊重?或按其邏輯,女兒國的人民應改穿西裝來迎接他。

還是,當對方沒有西裝可穿時,作為有能力的人,可給予對方多一點體面,送一套給他,也是不錯的選擇,甚或送他全國人民一套洋服也不為過。只是,他們真實所需的不僅是外在的體面,而是和平的臨到,以及內裡的平安。

在AI面前,人還能自主選擇嗎?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0/11/2024

人普遍認為自己有選擇權,選擇買甚麼、吃甚麼、喝甚麼和穿甚麼。整個過程就是,看見自己想要/需要的東西,然後選擇購買,這看似是人的自主選擇,但事情果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