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生命倫理

自我物化比他人物化更可怕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14/09/2017

當我們提到女性被物化時,大概是指女性得不到應得的尊重,只被視為一種商品。除了她們的身材、樣貌被人恣意批評,她們更有可能被視作性幻想的對象。在物化的過程中,人們可能只關心她們的胸部有多大,腿部有多長,而不是她們實際上是一個怎樣的人。

 

消費用良心 世界可持續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
21/12/2016

 「你的心若顧念飢餓的人,使困苦的人得到飽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升起來,你的幽暗必變得如正午。」《聖經新譯本》〈賽58﹕10〉

 

文﹕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

生殖科技的爭議

招雋寧、 張勇傑、歐陽家和、文麗兒、鄺敏聰
編輯及設計小組
16/06/2017
代孕的爭議

很多國家都限制代理孕母的科技,香港亦然。法律只容許已婚並證實不育的夫妻,有限度地進行體外受精和尋找代母安排,各方都不能牽涉金錢交易。一些富有的人認為這些法律太麻煩,會透過中介公司安排在沒有法律限制的國家進行代孕。

讓孩子成為孩子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6/03/2017

今年2月下旬,香城映畫在youtube上載了一套名為〈我的生涯規劃〉的微電影,不夠一個月的時間,網上點擊率已超過30多萬。,在短短的7分46秒中,除了反映學生過重的讀書壓力問題,更通過四位小演員的演出,道出了香港不少值得大人思考及關注的問題:炒風、金錢決定成功與否、置業無望及人生意義,而教育制度、怪獸家長、學生自殺等課題更是劇情的主線。

請從不聞不問之中走出來

陳永浩博士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14/03/2017

踏入2017年,特首選戰「跑馬仔」,就算如何不問世事、堅離地、無投票權的基督徒,都會「食下花生等睇戲」,少不免也會留意一下。而很多時,教會一句「政教分離」,就叫我們對社會事務抽離,「中立」彷彿成為了我們避世、不聞不問的同義詞。

陰錯陽差的商業代母爭議

梁永豪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前研究員
02/03/2017

現今社會強調個人權利與自由,一個人可隨己意在市場上選取自己喜歡的商品。但是否所有東西都可以變成商品?是否存在一個景況,就是當某些東西被商品化後,就會觸動社會的道德底線?以下的案例將為我們提供一些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