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AI

人工智慧時代下的科技階級分化:《時間機器》的現代迴響

余創豪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07/08/2025

隨著人工智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一種新的不對稱正在人類社會逐漸浮現,那就是科技階級分化(technological stratification),這是指科技不再是全民賦能的工具,反而把社會劃分成被動的消費者與主動的掌控者。令人驚訝的是,這種現象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富有遠見的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 G.

發揮人類的特質,成為AI的主人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3/06/2025

AI引發失業危機,截然不同的工業革命4.0〉一文曾提到,幾次工業革命對於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工作上的影響,不少人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與之前的工業革命一樣,新的科技在取代原有工作崗位的同時,還是會在市場上為人類帶來不少新興的職位,但事實上是,

AI引發失業危機,截然不同的工業革命4.0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8/05/2025

一位名為Joseph Politano的經濟分析師及數據記者,在一段YouTube影片中,提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不會導致失業率上升,他甚至認為AI會增加美國的就業機會,而不是令它減少。他借用過去的歷史來證明科技變革雖然淘汰了某些工作,但創造的新職位數量遠遠超過被取代的職位。

AI × 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

張勇傑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27/03/2025

《AI × 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從智人升級為超人類的我們,如何適應人機共生時代的社會與生活?》的作者金相均,是韓國慶熙大學的教授,他相信人類從30萬年前自然演化成今天的智人,而未來人類亦會隨著人工智能和其他科技的發展再進行人工演化,以嶄新的方式生活。

去舊迎新的平安

何慕怡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06/02/2025

AI的出現,令人類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人們每天為生活而勞碌,營營役役,然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有人卻視之為對人類的威脅。有人擔心因此而飯碗不保,也有學生擔心自己讀錯書、選錯科,將來的職業隨時會被AI淘汰。曾有一位小學生質疑自己為何要學寫字,他對母親說:「將來的世界都不用寫字,我為何現在要學這麼多筆劃,浪費時間!」雖然小小年紀,卻道出一點道理。

在AI面前,人還能自主選擇嗎?

呂英華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0/11/2024

人普遍認為自己有選擇權,選擇買甚麼、吃甚麼、喝甚麼和穿甚麼。整個過程就是,看見自己想要/需要的東西,然後選擇購買,這看似是人的自主選擇,但事情果真如此嗎?自網絡的出現,人能夠自主選擇的機會已經逐漸減少,現在,人所作出的選擇,其實很大程度受到人工智能(AI)和演算法的操控和引導。

《夢境》(Wonderland) ——把握時機陪伴眼前的真人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6/09/2024

隨著人工智能(AI)的深偽(deepfake)技術發展愈趨成熟,AI模擬特定人物的行為舉止、聲線等已經變得愈來愈逼真,內地有公司最近就利用AI生成技術,為客人「復活」已故的人,據稱「需求火爆」,一年內完成超過650張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