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好書推介

AI時代,為什麼孩子更需要閱讀?

蔡志森
明光社總幹事
11/09/2025

本書收錄了18位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訪問,他們在當中分享到在面對ChatGPT的出現所帶來的震撼,重新思考在人工智能(AI)時代,對鼓勵下一代閱讀的看法。資深家庭教育工作者羅乃萱希望各位家長知道,「孩子好奇心的培養、對知識的渴求、提問的能力,都是從閱讀開始。

怎麼活怎麼死

張勇傑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8/2025

《怎麼活怎麼死:死不了的時代,我們有權利決定如何離開》是日本學者村上陽一郎的著作,他以哲學與醫學的視角,探討在當代日本高齡化社會裡,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能夠「自然死亡」,而是經常要在醫院的機器「幫忙」下苟延殘喘,忍受一個死也死不了的狀態,受盡病痛折磨。這現象引發作者透過本書討論尊嚴死與安樂死這個核心議題。

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

熊嘉敏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1/08/2025

《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學習課題分離,卸下歉疚感,做個體貼但有原則的人》非常適合習慣委屈自己以討好他人,並將他人看法與感受置於首位的人細讀。作者賈姬.瑪森(Jacqui Marson)指出,這類「體貼者」的行為模式,往往源於童年時習慣的討好模式,例如「我不該讓人生氣」、「我必須避免衝突」、「我一定要聽話」。

一念間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4/08/2025

《一念間》於本年6月出版,於剛完結的書展獲得好評,它是一部深入探討自傷與自殺現象的心理學著作,由方婷、黃麒錄、郭倩衡、黃家盈、余鎮洋五位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共同撰寫。

移風易俗的同性戀運動

蔡志森
明光社總幹事
31/07/2025

《移風易俗的同性戀運動——當前宗教及言論自由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一本有關同性戀運動如何改變美國民風的翻譯作品,初版面世已有16年,回望香港過去近二十年的轉變,只覺得似曾相識。

拯救手機腦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4/07/2025

《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一書深入探討,在數位時代手機對人類大腦的影響,作者安德斯.韓森(Anders Hansen)是位來自瑞典的精神科醫生,他以科學研究為基礎,揭示智慧型手機如何改變人們的認知、情緒與行為,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更為深遠。韓森醫生在臨床研究上發現有愈來愈多瑞典青少年失眠、有抑鬱症的傾向。

陪你走最後一程

張勇傑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7/2025

《陪你走最後一程:晚期病患全人關顧手冊》是一本充滿溫暖與實務指引的書,作者孫岩以自己的院牧經驗為基礎,結合身、心、社、靈四個面向,將有關內容結集成書,以為晚期病患及其照顧者提供支持,實現全人關顧,讓讀者有機會學習善終、善別、善生。

完美主義的陷阱

熊嘉敏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8/07/2025

《完美主義的陷阱:在總想要更多的世界,掌握「足夠好」的力量》作者湯瑪斯.庫蘭在書中剖析到當代社會,對「完美」的病態追求。作者直指完美主義並非追求卓越的動力,它只會讓人們永不滿足,在成功時仍自我質疑,無法舒服地站在成功的旁邊,人們即使成功也總會覺得一切只是出於幸運或偶然,還要不斷努力地去證明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