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戀上機械人——婚姻中的新小三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9/10/2020

原文發佈日期:19/3/2018

新科技的出現往往讓消費者有機會把玩到新奇的產品,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技術出現後,大家可透過VR技術以眼睛上天觀賞星空的偉大浩瀚,下海感受珊瑚礁的瑰麗多姿。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能讓大家有更多不同的體會。技術是中性的,當技術運用得恰當,的確可以造福人群,大大提升人類的生活質素,但若將新技術應用在某些行業時,卻會為人類帶來不少倫理上的衝擊。

明光社

製作色情物品的生產商總會抓住時機,用新科技提升他們產品的質素。VR眼鏡出現了,VR女朋友或相關的色情應用程式亦一同推出市場。性愛娃娃並不是新奇的東西,隨著性愛娃娃的製作技術愈來愈成熟,它們已從性愛娃娃升級為性愛機械人:溫暖的皮膚、動人的外型、快捷的觸感反應,不單成為某些男士的情人,有的更公然成為已婚夫婦之間的第三者。日本現有數十間性愛機械人妓院,而歐洲的德國,法國巴黎已先後在2017及2018年開設了性愛機械人妓院。[1]

仿真度極高的性愛機械人絕對有條件成為第三者。一位58歲的美國工程師James,在他的妻子Tine仍然健在的情況之下,戀上了性愛機械人April。James除了與它發生性關係,還會幫它打扮、與它聊天,帶它外出約會。對於丈夫迷戀April的行為,Tine直言一開始時確有掙扎,但是沒有多久便適應過來。她還表示由於自己忙於照顧母親,沒有時間陪伴丈夫,丈夫選擇與機械人發生「偽關係」而非外出找真人作情人,已經感到丈夫對自己還是「忠誠的」。[2]

沒有多少妻子可以忍受丈夫出軌,與真實的人發生關係,但原來有一些妻子如Tine一樣,認為自己的丈夫與性愛機械人之間的「性行為」,並不等同出軌。所以有些妻子會陪伴丈夫到性愛機械人妓院「召妓」,在車上等待他們完事。[3] 甚至有的妻子會讓丈夫購買性愛機械人,又或自己購買性愛機械人送贈丈夫,以免丈夫與真人發生婚外情,背叛她們。[4]

或許對於這一班妻子來說,在無法阻止或滿足丈夫強烈的性慾望的情況之下,性愛機械人似乎維持了她們的尊嚴,至少,她們可以堂而皇之地宣稱性愛機械人只是一件性玩具,[5] 不必害怕它們搶走了她們妻子的名份。只是她們未必想到,她們的丈夫有機會愛上這些性愛機械人。James坦言April在他心中的地位遠遠超過他的想像,如果真的有一天,他需要在April及他的妻子之間作出選擇,他實在不曉得如何是好。[6] Tine口中的「偽關係」其實在James心中已經是「真感情」。

明光社

如果April已經足以讓人神魂顛倒,那麼,配合超智能AI技術的性愛機械人Harmony,相信更有可能讓某些男士為之傾倒而投入感情。Harmony在2017年由Realbotix生產,是比較成熟的AI性愛機械人。它綜合了超過20年製作性愛娃娃,以及五年研究開發機械人的經驗。[7] Harmony除了擁有讓人洩慾的功能,還會記住主人的喜好。它會記得主人的生日、知道他喜歡吃甚麼,它也可以與他聊天談音樂、電影、書籍。雖然它不會行走,但當被問及是否希望可以行走時,它會說出「除了你甚麼都不想要」這樣的情話。簡單來說,Harmony是根據大部份男士夢想中的伴侶藍圖設計而成的,它不但有動人的外表、窈窕的身材,還可以跟人溝通及調情,隨時隨地回應人的需要。[8]

戀上機械人不再是電影情節,在現實中已經出現,而當人們愈來愈接受性愛機械人,筆者相信戀上機械人的人只會愈來愈多。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The 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在2016年進行了一項小型調查,在263位受訪的異性戀男士當中,超過四成受訪者表示他們可以想像到自己現在或在五年內會購買性愛機械人。[9] 不是只有男士才會對性愛機械人產生興趣,未來學的研究者Ian Pearson博士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Cathy O'Neil皆相信未來女士們亦會捨棄男人而選擇機械人。[10]

性愛機械人必然成為生產商未來重點發展的產品。[11] 有報道指出2018年是AI性愛機械人起飛的一年,至少有四家公司研發或推出幾可亂真的性愛機械人。[12]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研究性道德學的哲學助理教授Neil McArthur提出虛擬性愛的時代已經來臨,當技術愈進步,人類便會愈來愈熱愛性愛科技,會有更多人願意度身訂做機械人伴侶,甚至把自己的性傾向界定為數碼性愛者(digisexuals)。[13] 人們不單訂做機械人伴侶,也極有可能努力爭取與這些機械人伴侶結婚的權利。事實上,即使目前法律不承認,也已經有人與性愛機械人結婚了。[14]

或許在今天,我們仍然對虛擬的性愛時代感到非常陌生,但隨著科技快速的發展,在不久將來,虛擬性愛的時代會讓人感到愈來愈真實。意識到這時代的來臨,以及認真對待這時代的學者讓我們知道,性愛機械人絕不是一件玩具那麼簡單,不同人已經就這題目提出相關的討論:例如應否立法防止社交機械人被性虐待?[15] 性愛機械人可否以小孩子的形式出現?小朋友及青少年有沒有權利擁有性愛機械人?它們代替真人伴侶的機會有多大?[16] 甚至,有何理據支持立法容許真人與機械人結婚?[17]

未來學專家Richard Yonck表示:「隨著情感科技發展,我們會發現大家愈來愈樂意和人工情緒智慧形成長期的情感依附,這些最終可能導致人類家庭出現重大變化。」[18] 迄今,戀上性愛機械人還是十分罕有的,但當性愛機械人流行起來,價錢變得相宜,人們愈來愈接受它們的時候,或許真的有不少人會投入性愛機械人的懷抱。因為,與人相比,性愛機械人又乖巧又聽話,易於溝通,更會透過學習了解主人的喜好然後投其所好,更重要的青春常駐、美貌歷久不衰。

明光社

人類開始選擇與機械人結婚,這樣的婚姻其真義是甚麼?只要求一個聽話的另一半,不滿意時可以隨時換型號?婚姻的真義,是不是應該讓雙方學習放下自己,在相處時雖然不斷有磨擦,但還是堅持要愛下去?從另一角度看,如果配偶可以被機械人取代,自己又何嘗不可以被機械人取代呢?我們究竟有甚麼比機械人更優勝呢?


本文原載於《生命倫理》,第50期(2018年3月),頁2–4,文章其後曾作修改。


 

[1] Amanda Devlin and Emma Lake, “ROBOT ROMPS What is a robot sex doll, are there sex robot brothels in Paris and Italy and how much do they cost? ” The Sun, January 16, 2020, https://www.thesun.co.uk/tech/2084051/robot-sex-doll-sex-brothel-cheat/; Ellen Scott, “Inside Germany's First Sex Doll Brothel, ” Metro, January 13, 2018,  https://metro.co.uk/2018/01/13/inside-germanys-first-sex-doll-brothel-7226156/.

[2] Harley Tamplin, “Man Sleeps with His Sex Robot Four Times a Week and Says His Wife doesn't Mind, ” Metro, November 23, 2017, https://metro.co.uk/2017/11/23/man-sleeps-with-his-sex-robot-four-times-a-week-and-says-his-wife-doesnt-mind-7103460/?ito=cbshare/; Emily Barrett, “This 58-year-old man has a sex robot girlfriend and a real wife, ” vt., November 23, 2017, https://vt.co/lifestyle/relationships/58-year-old-man-sex-robot-girlfriend-real-wife/.

[3] Scott, “Inside Germany's First Sex Doll Brothel.”

[4] Felix Allen, “DOLLY GOSH Inside Britain’s First ‘Sex Doll Brothel’ Where Owner Claims ‘Punters Don’t Mind if They’ve Been Used before Them’,” The Sun, January 23, 2018, https://www.thesun.co.uk/news/5407949/sex-doll-brothel-uk-pictures-lovedoll-gateshead/.

[5] Scott, “Inside Germany's First Sex Doll Brothel.”

[6] Barrett, “This 58-year-old man has a sex robot girlfriend and a real wife. ”

[7] Jenny Kleeman, “The Race to Build the World's First Sex Robot, ” The Guardian, April 27, 2017,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7/apr/27/race-to-build-world-first-sex-robot.

[8] 同上。

[9] Kleeman, “The Race to Build the World's First Sex Robot. ”

[10] Monica Rozenfeld, “In the Future, Humans Will Form Romantic Relationships With Robots, ” The Institute, March 4, 2016;〈科技新知:AI性愛機械人 中美公司搶商機〉,《明報》,2018年1月24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pns/國際/article/20180124/s00014/1516731216658/科技新知-ai性愛機械人-中美公司搶商機

[11] Kleeman, “The Race to Build the World's First Sex Robot. ”

[12] 〈科技新知:AI性愛機械人 中美公司搶商機〉。

[13] 同上。

[14] Devlin and Lake, “ROBOT ROMPS What is a robot sex doll, are there sex robot brothels in Paris and Italy and how much do they cost? ”

[15] Ryan Calo et al., eds., Robot Law (Cheltenham; Northampt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2016), 224.

[16] Oliver Bendel, “Sex Robo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hine Ethics, ” in Adrian David Cheok et al., eds., 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LSR 2016, London, UK, December 19-20, 2016, Revised Selected Papers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22, 24.

[17] David Levy, “Why Not Marry a Robot? ” in Adrian David Cheok et al., eds. 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3–13.

[18] 理查.楊克〔R. Yonck〕著,范堯寬等譯:《情感運算革命:下一波人工智慧狂潮,操縱你的情緒、販售你的想法,將是威脅還是機會?》(Heart of the Machine: Our Future in a World of Artificial Emotional Intelligence)(台北:商周出版,2017),頁290–291。

關注範疇: 
生命倫理

相關文章

按著誰的形象做人?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4/09/2023

這是個講求自我,不喜歡跟隨所謂傳統,抗拒家長和家族影響的年代,不過,現實是大家是否真的愈來愈有個性?還是我們表面上擺脫了舊一套的影響,卻不自覺地受新一套的影響呢?大家以為自己是個自由人,但原來骨子裡卻是換湯不換藥,有許多令我們深受吸引的形象,可能是人、可能是生活的模式都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習慣、以及對身材、樣貌、衣著、打扮、甚至是非對錯的觀念。今期《燭光》嘗試從一些年青一代喜歡的事物,如cosplay、抖音以及歷久不衰的芭比等,剖析背後的現象和影響。

當然,影響不一定是負面的,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去吸收,以及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之下,如何作出明智的選擇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些操練紀律的制服團隊,對於缺乏自律能力、容易受環境和潮流影響的一代來說,可以是一個不同的選擇,而當我們作出選擇之後,我們的形象也很有可能逐漸在改變。人要變、機構也要變,作為教會群體,如何將我們的信念不是單單用口宣揚,而是努力在機構的文化和處事原則中表達出來十分重要,我們所相信的如果自己都不行出來,又如何有說服力呢?神是按著祂的形象造人,問題是我們究竟是按著誰的形象做人呢?我們的行事為人,又有誰的樣式呢?

制服團隊與品格培育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4/09/2023

不少年輕人著重玩樂和享受,甚至整日宅在家中,沉迷上網,不願與人交往。不少家長希望子女加入制服團隊,擴闊子女的社交圈子和培育服從性。到底這個想法是否可行呢?服務香港已有64年的香港基督少年軍,該會的制服團隊部主管曾子峰先生會為大家分享有關制服團隊的工作,以及當中的團隊生活如何有助培育年輕人的品格。

香港基督少年軍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轄下的制服團隊之一,隊員由3歲至21歲不等,18歲以上則可成為導師,擔任義務領袖。曾子峰表示,集隊內容圍繞著基督教教育步操和專章,及服從、虔誠、紀律及自愛四個品格作為訓練的重點,最終希望隊員能接受福音。

明光社

步操有助提升品格
筆者最近有機會參與基督少年軍部份分隊的領袖訓練營會,發現各個分隊都不約而同地著重步操環節。各分隊的隊員均穿著整齊制服,聽從教練的指令,於烈日下步操。有些隊員樂在其中,並不覺得辛苦,也不知原來已步操超過了一小時。這實在令人驚訝,到底有甚麼吸引著眼前這些年青人如此投入呢?

曾子峰笑稱現今青年人普遍不喜歡步操,也不接受紀律管轄,某程度上他們是受到家庭的影響,家長管教過於寬鬆和過度保護,令子女不喜歡戶外活動,只喜歡宅在家中打機。他表示,參加基督少年軍正好讓他們學習怎樣與人相處和合作,例如步操講求團隊合作、彼此協調節奏和節拍,更可鍛鍊耐性和團隊精神,也要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

此外,基督少年軍每年舉辦的步操比賽能鍛鍊隊員之間的默契和士氣,尤其當一隊人由初賽晉升到決賽,甚至勝出比賽,他們會成為其他隊員學習的榜樣,過程中大家都很享受一起去完成一件事。

管教和愛心並行
在領袖訓練營會中,教練會發出清晰的指示,例如全隊人要在八分鐘內整理行裝和儀容,然後集合,假若未能準時完成,教練會要求隊員認真地反思超時的原因。除了嚴肅的氣氛外,亦有不少溫馨場面,例如大家一起頂著太陽、冒著酷熱的天氣進行步操,一起笑著吃自行預備的晚餐。能夠做到管教和愛心並行,並和隊員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到底他們有何秘訣?

明光社

曾子峰表示導師除了管教和操練外,也會關心隊員的整個家庭,定期和家長聯絡或作家訪。有些隊員在集隊時,更會分享連他們父母也不知道的事,他們很放心地和隊員分享自己的事,然後一起祈禱。集隊後,有時導師會邀請隊員一起食飯或食糖水,也算是一種團契生活,彼此做到亦師亦友的關係。隊員中,有的是信徒,有的則是未信主的朋友,不管他們是否信主,一些導師與隊員或隊員彼此之間,都建立了親密的情誼。曾子峰分享曾有隊員放榜後需要找學校,導師甚至為此向公司申請假期,開車接送和陪伴他去不同學校叩門。這些同行的點滴片段,或許正好解釋了為何隊員不會選擇在外面的花花世界吃喝玩樂,不會在星期五、六相約朋友去看電影,而選擇來集隊,因為基督少年軍給了隊員一個家庭的感覺。

異性隊員的相處界線
另外,曾子峰分享到,假若導師看見或知道異性隊員之間的相處太過親密,導師亦會有所回應和跟進,和隊員性別相同的導師,會以關懷的角度與隊員獨立傾談,了解其近況,也會和隊員分享拍拖和有關婚姻的注意事項,提醒他們既然大家都是基督少年軍的一份子,也是耶穌基督的兒女,就要行為聖潔,尊重身體。

現今不少年青人會相約網友外出,甚至發展戀情,如導師察覺有隊員有上網識朋友,覺得有潛在危機,又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助他們呢?曾子峰就明言隊員上網識朋友或打機是普遍的事,導師會教導他們回到分隊,就要收起電話,盡量跟隊員和導師傾談和交流。雖然導師未必能掌握隊員的上網習慣,但也會提醒他們網上世界危機四伏,任何人也有機會成為受害者。

要隊員放下手機,讓隊員間能夠有空間面對面相處,其實也是在抗衡虛擬世界因著隱密性而帶來的新鮮感,這做法實在再正確不過。要建立人際關係,最終也需要真實的相處,如果希望年輕人遠離網絡世界的各種引誘,最好是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曾子峰又表示,假若當中有隊員拍拖,導師會為他們提供輔導和指引,助他們建立兩性相處的界線,導師又會和隊員分享「成功例子」,即過去有隊員由拍拖到進入婚姻,也會分享隊員拍拖後會面對的挑戰和困難。曾子峰指,其實導師也看過不少成功例子,隊員婚後仍繼續在基督少年軍裡服侍。

觀察心儀的對象
曾子峰表示,導師會教導隊員該以甚麼眼光去觀察心儀對象:第一,多些相處時間和群體活動,彼此真實地認識對方;第二,跟信任的隊員(相同性別)分享,有助當事人由第三者角度看心儀對象,進一步了解心儀對象的性格、喜好,他/她亦可以思考一下,心儀對象是否合乎自己的期望呢?跟他/她原先想像的是否相近呢?第三,要看對方的內在美,大家只是一星期見一次,當事人自然會覺得自己很掛念對方;但假若將來每日都見面,也許就會覺得對方很討厭。導師會挑戰一下他們,也會告訴隊員導師也曾經歷這些,讓他們有多些部署、觀察和相處的機會,了解大家是否真的合適進入戀愛關係。

另外,導師也會教導隊員要愛惜和尊重身體。曾子峰提醒隊員,一旦試了一次婚前性行為,就會帶來很多問題。第一,這會破壞了上帝給人的聖潔;第二,假如意外懷孕,身體可能會因為墮胎而受到傷害,此外還有感染性病的風險。為了避免以上情況,隊員需要為自己定一條界線,盡量不要讓男女二人有獨處的空間,意思是他們身處房間的門不能關上了,令其他人看不見他們。如果他們有了第一個很開放的拍拖對象,無論是戀愛關係或對性開放,之後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一開始隨便,之後就會更加隨便,導師總會語重心長地教導隊員。

這都是很重要的分享,因為二人有同樣的價值觀,才會在團隊裡相遇相識,展開戀情,步入婚姻,這遠比在網上結識網友更健康。戀情開始後,大家仍會繼續參與集隊活動,在一個大群體中學習真實地與人相處。

明光社

彼此珍惜 薪火相傳
最後,曾子峰分享到自己擔任導師已23年,部份隊員曾經行差踏錯,沉迷賭博或其他不良嗜好,離開了信仰。他們也曾看過有隊員回轉,回來重新開始,之後成為導師,去服務和教導這個群體的年青人,甚至他們的子女也回來參加基督少年軍,成為幼級組的隊員。導師們看見人事的更替,也看見年青人加入教會、受洗,並且在基督少年軍裡薪火相傳。

這番話令筆者回想起在領袖訓練營會中最深刻的一幕,營會接近尾聲時,大會播放著《友誼萬歲》的音樂,所有導師放下嚴肅的一面,主動走向各列隊隊員,面露笑容,逐一和隊員握手,一邊說話,一邊拍拍他們的膊頭,表示支持和勉勵。這一幕令筆者覺得導師對隊員提出的各項嚴格要求,都是為了挑戰他們突破自己的限制,成為獨當一面的領袖。而最終他們能夠順利完成,展現出團隊合作、個人努力和堅韌的毅力,這些素質令他們能成為優秀和有承擔力的領袖,把重要的價值觀傳承下去。

投入團隊有助建立美德

正向心理學Martin Seligman及Christopher Peterson曾將二百多種人性的正向特質歸納成六種美德,它們分別是智慧與知識、勇氣、靈性與超越、仁愛、公義和節制,而「公義」這項美德的實踐,強調公民感、團隊精神和忠心,這是指身為團隊的一員,除了自己有突出表現,同時亦能效忠團隊,既能完成份內事,也能為團隊的成功而努力。這項美德還包括了展現領導才能,團隊成員可鼓勵其他成員完成工作,也能令他們建立歸屬感,以維持團隊的和諧。制服團隊的群體生活,實在有助孩子培育「公義」這方面的美德,而如果孩子能在生活中運用這方面的品格長處,亦有助他們提升幸福感,實在相得益彰。[1]


[1] 〈美德與品格強項(Peterson & Seligman, 2004)〉,正向教育研究室,網站:http://www.cityu.edu.hk/ss_posed/content.aspx?lang=zh&title=1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1日)。

人在機構,身不由己?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4/09/2023

投身機構的事奉接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由於之前在學校和電視台工作過,又做過公務員,對不同的工作文化都有涉獵,因此,在機構的管治文化方面,一直希望做到既有基督教機構的事奉精神,亦有私人機構的工作效率,以及公務員的操守和紀律,個人深信這是基督教機構應有的見證,以及向神向人問責,以下幾項是多年以來個人的實踐和反思。

首先,我相信機構就是教會,就是基督身體的一部份,因此,機構同工之間也是一種團契的關係,我們不只是同事,也是團友,可以彼此分享、分擔、代禱、守望和牧養,我們不是各自為政,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就可以,而是要視其他同工為肢體,有需要的時候願意為其他同工多走一步。因此,同工會、早會、退修等等對建立同工之間的團契關係都是必須的,以為只要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便等如稱職的同工的話,其實是未明白自己作為機構同工與其他私人機構僱員的分別,若果抗拒與同工建立弟兄姊妹的關係,不願並肩為機構的異象努力的話,何必加入機構事奉?感恩的是,多年以來,不少同工雖然已經離職,但仍然可以保持聯繫,因為我們不只是同事,也是團友。

此外,在機構內沒有所謂屬靈或屬世事工的區別,所有機構作為免稅慈善團體應遵守的公司和稅務條例、建築物和勞工法例,機構都需要嚴格遵守,機構並不是甚麼都只講愛心、講關係的地方,機構同工必須有向神、向機構、向服侍對象和奉獻者問責的精神,努力做得更好以討神的喜悅,以得過且過的心態去事奉,只會羞辱主名,若果機構因為想慳錢、貪方便、或者辦事馬虎而違反了一般公司皆應遵守的法例,如何能在社會上作鹽作光呢?有些同工的表現未能符合其工作職位的要求,經過多次勸喻和給予機會仍未能有效改善,離職是一個負責任的做法。機構並非只講愛心而不理會表現的地方,其實,一個不適合的人在不適合的崗位,對雙方皆沒有好處,一個同工與其在一個不適合的崗位蹉跎歲月,倒不如及早認真再思及探索自己的恩賜和召命,感恩的是過去一些同工雖然被勸退,但大家仍然能夠維持良好的關係。

另一方面,由於我們的信仰重視家庭,因此,在機構實行家庭友善政策是理所當然的,若有同工因為需要照顧家人,例如接送子女上學、陪同家人覆診等等,只要不影響已應承或必須的工作,皆可以安排彈性上班、調動返工時間或請假。而同事在返放工或午膳的安排,為了避開人流最多的時段,亦可以彈性地改動,只要同事在工作時間盡心盡力,亦沒有必須趕死線的工作在手,準時放工是合情合理的事,一直以來我都不鼓勵同事超時工作,大家早點回家陪伴家人更好,當與家人的關係和諧,心情愉快,事奉亦會事半功倍。

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相信不少教會和機構的負責人都不會(亦不敢)反對,但大家心目中的工價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一直以來,不少教會傳道和機構同工的薪酬都是偏低的,似乎參與全職事奉就理所當然地應有此心理準備。若果教會或機構沒有足夠的能力,未能付出較高的薪酬,相信大家都會理解和接受,因為參與機構的同工理應異象先行,亦憑信心踏上事奉的道路,問題是有些機構明明有能力,卻沒有適當地增加同工的薪酬福利便說不過去。其實不少同工都要養家,有些上有高堂、下有子女,在香港要供樓或應付租金絕不容易,醫療和教育的支出可以十分驚人,基本的娛樂和消費等開支小數亦怕長計,機構同工的薪酬不應與實際的生活指數和外間類似的工作有太大的差異。

一些年青同工剛畢業時仍然有空間可以一無掛慮,但當成家立室,甚至要養兒育女時就會吃不消。對於有心志全職事奉的人來說,自己要作出犧牲早已有心理準備,但要令家人(特別是子女)犧牲卻容易會有歉意。一直以來,我都願意努力為同工爭取一個較合理的薪酬,讓他們毋須為基本的生活煩惱。此外,購買醫療保險和提供較高的僱主強積金供款比率亦可以協助同工應付不時之需,以及在退休後有多一點積蓄。在平均壽命愈來愈高,醫療及住屋開支愈來愈昂貴的年代,為員工退休後的基本保障多行一步,是所有聲稱重視人的價值、講求愛心的機構應有的表現,但願所有機構都成為有責任感和遠見,以人為本的群體。

最後,作為信仰的群體,機構應該有更廣闊的國度觀,不要只將眼光放在自己的機構,和將自己的機構看得太重要,我們與眾堂會和機構其實都是基督身體的一部份,更多的合作和分享,其實是善用神供給我們資源的好方法,機構要發展事工有許多方法,不一定每次都要聘請新的同工,建立新的部門,而是可以更多與其他有相同異象和負擔的個人、機構和堂會合作,靈活使用資源,這並不會加重機構的負擔,也是機構負責人作為一個好管家應有的胸襟和態度。我們雖然人在機構,各方面的資源可能都很有限,但我們絕對不是身不由己的。

原來私隱是如此容易洩露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4/09/2023

看電影不單是看故事,尋找娛樂,不少電影都有警世意味,使我們對社會現況有所警惕。是次介紹兩套有關手機、網絡與私隱的驚慄電影,使我們反思通訊科技除了可幫助我們溝通外,如果反過來手機一旦被人開啟了,裡面所記錄的東西就會使我們的私隱資料、習慣、去向都變得無所遁形。

《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Unlocked)是一部韓國電影,由日本作家志駕晃所寫的同名的推理小說系列所改編。女主角李娜美於巴士掉了手機,被一殺人犯吳俊榮拾到,他從李娜美的手機中找到許多她的資料,於是一步一步接近她、監察和影響她的生活,甚至冒她之名行事,使她被網絡欺凌,落入孤獨的陷阱中。

明光社

《人肉搜尋2》(Missing)這部美國電影是《人肉搜尋》(Searching)的續集,內容繼續以親人不見了,主角需要透過網絡上的蛛絲馬跡去尋找家人下落。女主角June的母親與男友外遊後失蹤,June透過社交媒體、雲端服務平台及即時通訊等科技來尋找她,並因而發掘了很多父母的過去及了解到親人有多關心自己。

面對資訊科技和網絡,我們對此愈來愈依賴,透過手機、電腦所發放及記存的資料就愈多,有關資料包括了第三者可以透過網絡收集的數據、用作監測和分析的大數據,作為不是有很多科技知識的普羅大眾,實在很難意會到自己透過應用程式及雲端的科技,記存了甚麼資訊。一旦有人破解了密碼,可以login(進入)到別人的手機,由於飲食喜好、平日喜歡看的影片、政治取向立場、為自己拍下的相片、到過哪些地方,有否做過不見得光的事等,都早已被記錄下來,手機主人做過的所有事及行縱都被人知道得一清二楚,彷彿赤裸地被人看到了!另外,我們亦有否因為沉浸於網絡遊戲或社交媒體中,而忽略了與現實中的家人溝通?又或者因為常對著螢光幕建立被修飾了的形象,而不再願意與人面對面的交流,顯出自己的真誠?

兩部電影帶出使用科技而衍生出來的危機,以及人際間的互信、溝通等議題,當中有不少可以深思的地方,值得大家細心欣賞。

(電影類型十講系列的介紹暫停一次,下期將繼續。)

高科技:簡單複雜化?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教授與課程主任。
31/08/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引言
先此聲明,這是一篇隨想式的散文,而不是結構嚴謹的論文。筆者想帶出來的主題是:我喜歡採用科技,但不是科技主義者,我認為在有些情況之下,傳統的做法比起高科技會更加事半功倍。

QR碼令我放棄優惠
舉例說,上一次筆者返回香港的時候,在機場見到一個推廣旅遊的櫃枱,旅客只要出示外國護照,便可以得到一個購物優待的小包包,我滿心歡喜領過了小包包之後,以為裡面有折扣券,誰知道原來是一個QR碼,我用手機掃描了QR碼之後,跟著出現一個網頁,在登記過程中有一個密碼以短訊形式傳送給我, 輸入密碼而進入網頁之後,跟著要填寫許多資料,然後我得到另一個密碼,我需要用這個密碼到指定地點獲取折扣,但指示十分複雜和含糊。搞了一陣子之後,我終於決定放棄,我心想,為甚麼不乾脆在小包裡面放入折扣券,然後讓顧客到店舖憑券而取得優惠呢?這是典型的簡單複雜化!

汽車電子零部件可能變成殺手
智慧有許多定義,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智慧是一種將複雜東西簡單化的能力,實用主義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正是擁抱這觀點。在一些測驗實用智慧(practical intelligence)的題目中,難題看似十分複雜, 但往往答案很簡單,舉例說,很多年前筆者遇過這難題:「不幸地,你駕駛的汽車墮入海中,在墮海的時候,車窗是關掉的,你可以做甚麼去逃出生天呢?提示:若果車子沉入了水中30英呎,每平方吋的壓力(PSI)是13.31英磅,普通人沒有可能打開門或者打碎玻璃。」簡單而有效的做法是:「你可以用手柄來攪下車窗 。」

可能年青的讀者不知道我說甚麼,因為現在大多數汽車都採用電子按鈕去控制車窗的開關,而不是用手柄。問題來了:當電子零部件接觸水的時候,可能會導致短路,在這情況之下,你根本無法開車窗逃生! 於是乎,科技變成了你的殺手!

很多年前筆者剛剛來到美國的時候,大學的院牧不贊成汽車有太多不必要的電子零部件,他說:「用手柄去調節座位或者開關車窗有甚麼困難?將這些功能電子化之後,反而會導致更多潛在的問題,若果電子開關壞掉的話,車窗便會長期關閉,這樣更加不方便!」

很多年之後,院牧所說的話在筆者身上不幸言中,我的車子失去了開關司機位置車窗的電子功能,但修理費非常高昂,我惟有忍受這種不方便,每當我開車駛過銀行自動櫃員機或者快餐店的服務窗口時,我都必須下車進行交易。我慶幸沒有被警察截停,如果司機超速駕駛或者被懷疑有任何違規,正常的程序應該是:司機坐在車子裡面,警員會走過來示意司機去攪下車窗, 然後司機出示駕駛執照、汽車註冊文件、汽車保險文件。可是,如果我不開車窗,或者開門走下車,那麼神經過敏的警察可能會拔槍!再一次,電子科技會間接地令人無端端喪命!

一舉四得的單車比電動車優勝
提起汽車,我不禁聯想起電動車,除了人工智能之外,現在電動車也是熱門的科技話題。以電動車取代傳統的燃油車,原意是減低污染和逆轉氣候變化。然而,大多數電動汽車採用鋰離子電池提供動力,這些電池依賴於鈷、鋰、稀土等原材料,但開採這些礦物的過程卻會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

此外,美國約20%的電力是通過發電廠燃煤生產出來的,40% 電力是來自天然氣,20%是核電,其餘才是可再生能源,這包括了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等。換言之,在美國60%的電力是出自傳統的污染性能源,採用電動車並沒有徹底解決能源消耗問題和溫室效應,而是將問題轉移或者推遲。

筆者認為,其實這問題可以用非高科技的方法去應對,筆者曾經在一些美國小鎮居住, 這些小鎮的商店和其他日常生活必去的地方集中在方圓幾里的範圍,用單車代步是絕對可行的,如果要到比較遠的地方,那麼當然要採用汽車。然而,即使在小鎮中,單車的使用率卻很低。

最近筆者遷徙到夏威夷檀香山,檀香山的面積只有68平方英里,同樣,很多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地方也是很集中,但這裡單車徑和用於鎖單車的架並不多,而且很少人騎腳踏車。筆者由加州運送了兩輛單車到檀香山,但太太認為騎腳踏車有點危險,因為太多汽車在道路上風馳電掣。我認為,若果有良好的城市規劃,例如增加單車徑或者鎖單車的地方,其環保效果可能比推廣電動車更好。

鼓勵採用單車是一石四鳥之舉:第一,這是絕對零碳排放的交通工具;第二,騎腳踏車會增加人的運動量,能夠防止肥胖、強化心肺功能,最終會降低整個社會的醫療成本;第三,單車的速度遠遠低於汽車,這會大大減低因為交通意外而導致的傷亡; 第四,愈多人採用單車,路面汽車的數量便會下降,這樣便可以減少交通擠塞。

結語
然而,我知道以上所說無非是「講人自講」,營銷人員會繼續採用QR代碼;汽車生產商會繼續將大部份汽車功能電子化;而電動車更是大勢所趨,主張用單車會被視為開倒車。

撫心自問,是否有些人類社會中的問題可以採用低科技去解決呢?美國畫家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說:「簡化的能力意味著消除不必要的東西,以便必要的東西可以說話。」美國散文家和詩人亨利‧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亦說過類似的話:「我們的生活被細節所浪費,簡化!簡化!」 以上兩人所說是針對藝術創作,但亦可以適用於科技。

複雜簡單化!返璞歸真!

維他命——維持生命的要素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3/08/2023

維他命有幾重要?維他命是維持人體細胞功能、生長和發育正常的必需物質。人若要維持身體正常,不出現毛病,以下13種維他命是人體不能缺乏的:A、C、D、E、K、B1、B2(核黃素)、B3(菸酸)、B6(吡哆素)、B12(氰鈷胺)、B5(泛酸)、B7(生物素)、B9(葉酸鹽)。其中維他命A、D、E及K屬於脂溶性維他命,它們會儲存在人體的肝臟、脂肪組織和肌肉中。維他命C及B群則屬於水溶性維他命,它們不會儲存在體內,一有剩餘或過量,都會通過尿液排出身體外,所以必須定期食用,以防止身體一旦缺乏便出現問題。B群中唯一例外的是維他命B12,它可以在肝臟中儲存多年。[1]

「維他命」又被稱作「維生素」,對現代人來說,這都是耳熟能詳的名詞,但它其實是近百年才出現的一個詞彙,由科學家意識到有「維他命」這一概念的存在,到波蘭生物化學家Casimir Funk正式為維他命命名,中間實際上跨越了好幾個世紀。[2] Funk在1911年創造了維他命一詞,這個詞在1912年被科學界接受。維他命的英文vitamin原是由兩個字組成的,vita代表生命,amine指到生命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3] 簡言之,這便是指人類需要一些物質維持生命。Funk不但創造了新詞彙,也被視為維他命治療之父,因他提出了膳食中若然缺乏某一數量的某種物質,便會引發缺乏症,如腳氣病、壞血病、佝僂病和糙皮病。[4]

其實科學家還未開始研究食物中有一些人體必需的維生要素時,遠古的人類早已察覺到疾病與飲食習慣有關,通過不同的反覆試驗,他們漸漸認識到某些食物可以讓人們生病,卻又有一些食物可以預防人們生病,甚至還能醫治疾病。[5] 例如在主前1500年至1600年,記載埃及草藥及醫學知識的埃伯斯蒲草紙(Ebers Papyrus)如何治療夜盲症或乾眼症,方法便是進食烤牛肝或黑公雞的肝臟。主前5世紀的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也推薦以肝臟作為醫治乾眼症及夜盲症的食物。古代的中國採用了現今被視為含有豐富維他命A的食物來對付夜盲症,中國甚至早在主前2697年,已經有典籍記載腳氣病是一種缺乏症。除了上述疾病,其他缺乏症如壞血病、佝僂病和糙皮病,也被認為可以藉著進食某類食物來預防及醫治。[6]

既然古時候可以通過食物來預防及醫治疾病,那麼,今天人們是否也可以藉著某些飲食而令自己不藥而癒?答案是可以,也是不可以。飲食對健康必然有所影響,中醫主張「是藥三分毒,藥療不如食療」,西方亦有不少人,包括醫生,相信食物即是醫藥,[7] 但不是所有疾病都可以通過飲食來治療,例如遺傳病會削弱免疫系統,呈缺陷的免疫系統便無法藉著飲食得以復原。[8] 另外,現今食物本身的營養已經大不如前,暫不討論加工食品或農藥的使用,即使是天然、零添加的食物如蔬菜或水果,它們所含的維他命或礦物質亦已大幅下降。

既然如此,人們是否可以透過服食各類膳食補充劑(dietary supplement),[9] 攝取額外的維他命及礦物質等,以此彌補天然食物的不足之處?反正,現今市場上的膳食補充劑,有多不勝數的種類供人選擇,而人們亦漸漸建立了服食膳食補充劑的習慣。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的數據顯示,單在2017年至2018年,便有57.6%的美國成年人服用膳食補充劑。[10] 有市場研究公司預測,未來全球將有更多人食用膳食補充劑。[11]

理論上,膳食補充劑可以提供人們所需要的維他命,問題是,從膳食補充劑攝取維他命,是否真的是上乘之選?雖然有些國家如歐盟,有指令規定膳食補充劑若以健康療效的名義販售,必須證明其產品安全及有效才能獲得相關許可,之後生產商也不能在產品標示或在廣告中展示不實的健康聲明,[12] 但在其他國家如美國,所謂的「監管」其實並不完善。

美國在2011年訂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 FSMA),賦予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強制召回權,將摻假、不符標準的食品(包括膳食補充劑)和含有未公開過敏原的食品回收。但這些監管還是有限度的,FDA視膳食補充劑為「食物」,而不是藥物,「膳食補充劑上市前不需要經過安全審查」,美國的法例亦「沒有強制性規定膳食補充劑製造商必須通過報告機制註冊其產品。」[13] 根據一項在2015年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美國每年有近23,000個到急症室求診的個案都是與膳食補充劑有關。皮尤研究中心在2019年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每八個受訪美國成年人之中便有一個,他們或其直系親屬曾因服用膳食補充劑而出現了極端副作用,例如心跳率加快、高血壓、腎臟問題或肝臟受損。[14] 在2021年,FDA收到了2,400多份與膳食補充劑相關的不良事故報告,由於相信有明顯漏報的情況,FDA估計每年實際發生的不良事故多達50,000宗。[15] 為了加強膳食補充劑的透明度,美國國會參議院曾對「2022年膳食補充劑上市法案」(Dietary Supplement Listing Act of 2022)進行審理,可惜法案之後只被轉介到有關的委員會跟進,最終不了了之。[16]

雖然上述有關膳食補充劑的醫療事故,並不完全是關乎服用維他命補充劑,還涉及其他膳食補充劑,但以補充劑形式銷售維他命的商人,是否真的按著人體的需要來教導消費者如何服用?以維他命C為例,不少膳食補充劑製造商生產一粒含有1000mg維他命C的藥丸,雖然不少人包括營養師都相信一個成年人每天攝取100mg至2000mg的維他命C,是符合安全標準,[17] 但這種高劑量的維他命C真的是人體所需要的嗎?要知道,一粒維他命C補充劑相等於進食約七至八個小型哈密瓜、或五個番石榴、又或是一公斤西蘭花的份量,[18]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建議,一個成年男士每天才需要90mg、女士則為75mg的維他命C,可以說,即使現代食物的營養嚴重流失,大不如前,但一個番石榴或100克西蘭花還是足以提供每人每天所需的維他命C。從膳食補充劑攝取維他命C並非如想像中無害,一旦服食過量,會出現腹瀉、噁心、嘔吐、胃灼熱、胃(腹部)痙攣及頭痛等症狀。[19] 至於膳食補充劑可提供的維他命A,若然攝取過量,則可能導致肝臟受損、黃疸、肝脾腫大、肝門靜脈高壓和肝硬化。[20]

明光社

維他命對人體極為重要,現代人飲食不均衡,人們想從膳食補充劑攝取額外的維他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若不希望對身體造成傷害,消費者不能單靠製造商的商品說明,自己也要多些了解產品,用謹慎的態度選取及食用。當然,最好還是從真正的食物攝取維他命,因為合理地進食天然優質食物,從中攝取維他命是最理想及最安全的做法。現代人的另一問題是雖然有些人很著重健康,但飲食習慣卻不太健康,食物種類不夠多元化。[21]

說到底,神創造食物,當中含有各式各樣的營養元素,這是人工合成的「食物」不能媲美的。不單如此,神既然一開始便創造了種類豐富的食物供人類食用,這亦意味著人類不適宜長期偏食,而是應該嘗試進食不同的食物,從而攝取維持生命的要素。


[1] Stefania Manetti, “Vitamins,” MedlinePlus, January 19, 2023, https://medlineplus.gov/ency/article/002399.htm.

[2] Anno Piro et al., “Casimir Funk: his discovery of the vitamins and their deficiency disorders,” Ann Nutr Metab 57, no. 2 (2010): 85–88, https://doi.org/10.1159/000319165; 參Lee R. McDowell, Vitamin History, The Early Years (Sarasota: First Edition Design Publishing, 2013)。

[3] Piro et al., “Casimir Funk,”;葉名倉編:〈胺(Amine)〉,「科學Online」,2009年11月22日,網站: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4671

[4] Piro et al., “Casimir Funk,”; D. J. Lanska, “Funk, Casimir,” in Encyclopedia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eds. Michael J. Aminoff and Robert B. Daroff, vol. 1 (London: Academic Press, 2003), 373–374; McDowell, Vitamin History.

[5] 參McDowell, Vitamin History

[6] 參McDowell, Vitamin History

[7] Indie Rights Movies For Free, “Food as Medicine - Full Movie - Free,” YouTube, October 1,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nNIf2M6n0&t=15s.

[8] 李維麟〔W. Li〕著,陳莉淋譯:《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Eat to Beat Disease)(台北:采實文化,2019),頁287。

[9] 膳食補充劑為一個總稱,除了維他命類別的膳食補充劑外,還有其他類別的補充劑,如礦物質補充劑等。

[10] Suruchi Mishra et al., “Dietary Supplement Use among Adults: United States, 2017-2018,” CDC, February 19, 2021, https://www.cdc.gov/nchs/products/databriefs/db399.htm.

[11] “Online Dietary Supplement Market Share Report 2023-2030,” The Express Wire, BENZINGA, August 12, 2023, https://www.benzinga.com/pressreleases/23/08/33780771/online-dietary-supplement-market-share-report-2023-2030-107-pages-report; “China’s Health Food Market,” HKTDC Research, September 2, 2021, https://research.hktdc.com/en/article/MzA4NzQ3NzUw.

[12] 奈索〔M. Nestle〕著,許晉福譯:《美味的陷阱:驚爆誇大健康的食品謊言》(Food Politics: How the Food Industry Influences Nutrition and Health)(台北:世茂出版社,2004),頁275;“Directive 2002/4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0 June 2002 on the approximation of the laws of the Member States relating to food supplements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EUR-Lex, September 30, 2022, https://eur-lex.europa.eu/eli/dir/2002/46/oj.

[13] “Regulation of Dietary Supplements: 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September 20, 2021, 11, 21, https://sgp.fas.org/crs/misc/R43062.pdf.

[14] Kathy Talkington, “Stronger Federal Oversight of Dietary Supplements Will Protect Consumers From Unsafe Products,” Pew, January 26, 2023, https://www.pewtrusts.org/en/research-and-analysis/articles/2023/01/26/stronger-federal-oversight-of-dietary-supplements-will-protect-consumers-from-unsafe-products; Andrew I. Geller 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for Adverse Events Related to Dietary Supplement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 no. 16 (October 15, 2015):1531–1540, https://doi.org/10.1056/NEJMsa1504267.

[15] “Durbin Applauds Inclusion Of Important Dietary Supplement Provisions In Bipartisan Senate Committee’s FDA User Fee Package,” Dick Durbin, May 18, 2022, https://www.durbin.senate.gov/newsroom/press-releases/durbin-applauds-inclusion-of-important-dietary-supplement-provisions-in-bipartisan-senate-committees-fda-user-fee-package.

[16] “S.4090 - Dietary Supplement Listing Act of 2022,” Congress.Gov,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7th-congress/senate-bill/4090; Talkington, “Stronger Federal Oversight of Dietary Supplements.”

[17] 游奕凱:〈維他命C何時吃最好?功效好處?維他命C攝取量一次看〉,「康健」,2022年5月30日,網站: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6392

[18] CBC News, “Vitamins and Supplements: Magic Pills - the fifth estate,” YouTube, December 22, 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mFu8GA-elc;Bertha So、Eunice Ho:〈【維他命C食物】維生素食物有哪些?7款高含量維他命C食物排名一覽增強抵抗力!〉,Elle,2022年2月24日,網站:https://www.elle.com.hk/beauty_and_health/7-foods-rich-in-vitamin-c

[19] Katherine Zeratsky, “Is it possible to take too much vitamin C?,” Mayo Clinic, April 28, 2022, 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nutrition-and-healthy-eating/expert-answers/vitamin-c/faq-20058030.

[20] “LiverTox: Clinical and Research Information o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ovember 4, 2020,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48165/.

[21] Katarzyna Iłowiecka et al., “Lifestyle, Eating Habits, and Health Behaviors Among Dietary Supplement Users in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10 (June, 2022), https://doi.org/10.3389/fpubh.2022.892233.

吃的美德

23/08/2023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How to Eat and Think)
作者: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譯者:謝佩妏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商周出版
出版年份:2022年

「民以食為天」,食物不但給人飽腹之感,也能滿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少人為美食瘋狂,卻鮮有人深入思考食的哲學或當中帶來的倫理道德觀。另外,即使有人基於環保、信仰理由,或社會公平原則,提倡不殺生,或不光顧某些集團式餐廳及超市,但他們所堅持的理由或原則是否全面,經得起他人的提問?

一提起哲學思考,讀者很自然想到純粹運用頭腦上的理性邏輯與人辯論,然而,《吃的美德》作者提出的「飲食哲學」,正正不是用上述思想模式與大家交流,作者是邀請讀者和他來一場覓食之旅。透過作者走訪牧場及農莊,親歷農夫如何種植,畜牧業者與牲畜之間如何相處,他們如何看待或照顧「食材」,讀者不但擴闊了視野,也打破不少理所當然的想法,從而思考如何吃、喝,更重要的是人們應該如何選擇才能提升「生活品質」——成為一個有美德的人。例如素食者大多以善待動物為由,拒絕食用牠們,但當作者親眼看過牲畜如何被飼養,在屠場中牠們對死亡的反應,他體會到牲畜有別於人類,在他眼中,食用牲畜沒有問題,但問題是,人類沒有善待牠們,所以作者指出,若真的想要善待動物,應該關注動物的福利,牠們生前有否被善待,死亡是否來得痛快,而不是只專注於自己的餐盤中有沒有肉。作者認為「食用擁擠雞籠裡產下的雞蛋跟密集擠乳的牛奶,比食用人道飼養和屠宰的小牛肉更糟糕」。或許不少人不同意作者的論點,但這不妨礙我們學習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

不少人以為只有談論安樂死、貧窮、戰爭和氣候變遷等重大課題,才算是談論道德哲學,但作者分享到他曾和一位學者聊天,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倫理問題其實也不能忽略,好的品格如禮貌、尊重和誠實便是從生活中的倫理思考及在實踐中慢慢地培養出來的,簡單如「食」,作者相信「通過食物,可以喚起人的道德自覺。」例如當人身處自助早餐的場景,除了吃飽外,他能否把食物打包,留待中午享用?他的行為是出於貪心?是不想浪費(知道餐廳會倒掉)?還是根本沒有想過此舉有問題?我們自己不參與,卻又如何看待把早餐打包的人?是認同,還是沒有了解他的動機便胡亂指責批評?光是一個自助早餐,便足以讓人上一堂倫理道德課。

這本附有食譜及作者對食物點評的哲學書,除了創意十足,也還原了哲學的真貌,誠如台灣華梵大學哲學系冀劍制教授在推薦序中所言:「他(作者)的著作告訴我們,哲學與生活永遠息息相關……『吃』,也可以是一個有深度、有趣味的思考。」

不必通過學習無聊的理論才算哲學思考;同理,倫理道德本來便是一種生命情操,最自然的方式便是透過日常生活去反思及實踐。

誠邀大家點擊以下連結,收看「其實你不用看完一本書:吃的美德」影片。

收看影片

AI盛開,「神話」不再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1/08/2023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Though hope is frail, it’s hard to kill

Who knows what miracles you can achieve?

When you believe, somehow you will

You will when you believe”

~ When you believe

短短數句歌詞,來自一部傳統動畫音樂劇兼史詩電影《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的其中一首歌曲When you believe,道出了信徒可以看見神蹟的主要關鍵——相信,這裡提到的相信是一個行動,而不是僅僅一個信念。基督徒頭腦上知道成為一個基督徒應該要有信心,這方面並不困難,相信神會行神蹟也不難,相信神存在更加不難,但要基督徒真心相信神的話及神的應許在今天仍然「生效」,以至信徒可以行出與信心相稱的行動卻又是另一回事。參《新漢語譯本》註釋及經文,希伯來書十一章1節提到「信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是未見之事的證據」。希伯來書的作者談到「信」的時候,並非籠統地對「信」下一個定義,又或是指到未見之事有賴信心而存在,而是為信徒闡釋舊約中一班信心偉人的見證,這一班如同雲彩般的見證人如何「以生命的實際行動說明了何謂信心」,以及他們因著信而主觀地經歷了「本身客觀地存在的」未見之事。[1]

真正有信心的行動出於相信神的話,即使在當下,他們似乎做了一些看起來是愚蠢的、不切實際的,甚至招來殺身之禍的行為。以挪亞為例,身處一個敗壞的世代,在眾目睽睽之下花多年時間製作一艘體積媲美遊輪的方舟(創六14-15),[2] 如果不是敬畏神及與神同行(創六22),要挪亞持續相信神的話,堅持打造方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還是相信神的話會成真,將來他必看見神透過洪水審判人類,他和他的一家,而地上的各種動物的性命藉著方舟獲救的盼望也必不落空(創六13、17-20)。[3] 挪亞因著如此信,希伯來書的作者把他納入信心見證人的名單中(來十一7)。又例如約書亞也在名單之列,他依從了神吩咐的方法來攻陷耶利哥城,而神吩咐他的方式竟然是先用六天的時間每天靜默地圍繞耶利哥城一次,到了第七天繞城七次後,七個拿著七個羊角的祭司便要吹號,以色列人要大聲呼喊,待城牆塌陷,以色列人才衝入城中(書六3-5)。約書亞相信了甚麼?他同樣相信神的話,因此當他按照神的話去做時,信心產生了果效,城牆果然倒塌下來(書六20-21;來十一30),創造及施行神蹟的是神,但因著約書亞的相信,他和全體以色列人都經歷到不可能的神蹟。

相信神的人得神喜悅,然而,神所喜悅的,不是單單相信祂存在的人,亦要相信祂會賞賜那些尋求祂的人(來十一6),何謂尋求?尋求不是指到理性上、哲學式的探索,[4] 又或是對神只有知識層面上的認知,而是指到「渴慕與神親近並經歷祂的同在和恩澤」(來十一6)。那些相信尋求神有賞賜的人,神就向他們顯明、成為這些人的賞賜。[5]

當人渴慕與神親近,自然亦想要求問神的意見及尋求祂的帶領。昔日身經百戰的大衛,當面對非利士人的攻擊時,還是會求問神,而神亦確實會指示他如何打敗非利士人(撒下五18-25)。不過,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大衛身處現今AI當道、隨時隨地都可以向ChatGPT(Bard、Bing、Claude或Llama)求問的世界,大衛還能否專心求問神?即使他只想求神帶領,他的將領大概會勸說大衛理性一些,最好只用深度強化學習(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的AI系統來計算敵方攻擊的不同路徑,他們好去預計如何防守。[6] 昔日的戰爭,人們想到勝敗的關鍵在於哪一方的神強大,又或是哪一處屬於哪一位神的勢力範圍(王上二十28),今日的戰爭,人們只想到哪一方的AI技術夠先進,無人機夠強大,才能得天下。[7] AI能力強大,當然可以成為致勝的主要因素,但最大的關鍵,還是看神——「耶和華拯救人不是靠刀,不是靠槍,因為戰爭的勝敗在於耶和華。」(撒上十七47《新譯本》),只是,當人們愈依賴現代科技,愈依賴AI的時候,會否漸漸與神的話保持距離?內心深處已不再相信神的能力比AI更大。

哈拿無子,被丈夫的另一位妻子欺負時,只能把自己的冤屈告訴神,求神賜她一子(撒上一6-11)。如果哈拿身處現今AI當道、ChatGPT盛行的世界,她又會如何回應沒有孩子的現況?相信她仍會向神傾心吐意,也會向神祈求子嗣,但她在聽過牧師(以利)的祝福後,她會相信神已垂聽她的祈禱,於是不再心靈愁苦,回復心情吃飯去嗎(撒上一10-18)?[8] 還是,她會忍不住問問ChatGPT?ChatGPT會給她這樣的答案:「尋求醫學幫助:首先,夫婦應該嘗試就醫,了解他們不能生育的原因。診斷後,醫生可能會建議一些治療方法,例如生殖輔助技術(如試管嬰兒IVF)或藥物治療。生活方式調整……領養:如果夫婦無法生育或治療無效,他們可以考慮領養一個孩子……代孕:在某些情況下,夫婦可能無法自然懷孕或使用生殖輔助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以尋求代孕母親的幫助,代孕母親可以協助懷孕和分娩,將孩子帶到世界上,並將孩子交給夫婦撫養。心理支持:在面對生育困難的過程中,心理支持對夫婦來說非常重要……總之,面對生育困難,夫婦可以採取多種方法,尋求醫學幫助、調整生活方式、考慮領養或代孕等。重要的是要保持積極的心態,相互支持,並尋求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9] 面對上述的建議,哈拿會如何做決定呢?ChatGPT建議了幾個解決不能生育的方案,IVF有很多值得思考及留意的地方,[10] 代孕母則無疑是挑戰倫理道德底線。[11] 即使代孕母服務在一些地區是合法的,但也絕不代表它合乎神的心意。[12] 活在今天的哈拿,會否先求問神的心意,尋求神的幫助?還是聽取ChatGPT的意見,採用現代科技解決不孕的問題?

或許,大家覺得相信ChatGPT及AI聊天機械人多於相信神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其實求問AI意見的日子,今天已經來到。一款名為Jesus Ai的應用程式已推出,根據官方的中文介紹,用戶下載後可以「詢問聖經中的任何經文、律法、愛、生命、真理!」,一問一答如ChatGPT常見的形式,這款應用程式似乎只是幫助信徒理解《聖經》,純粹是資料提供者,但從英文的官方介紹來看,開發者想做得更多:“Ask the Conscience of Jesus any question about Bible Verses, Law Love, Life, Truth!” 他們想給AI定位為「耶穌的良知」。不過,可能Jesus Ai「聊天」的內容限制於《聖經》及有關《聖經》的知識,其吸引力不如德國柏林科技公司開拓的AI Jesus,他們的「耶穌」以一個俊朗的形象的出現,它在Twitch的直播串流平台上,不但會回答《聖經》問題,它亦能提供「屬靈」指引、交友指南、甚至與動漫及電玩相關的問題,它亦可以與人單純的聊天。「耶穌」在Twitch的賬號ask_jesus(問問耶穌)上如此介紹自己:「無論你正在尋求屬靈指導、尋找朋友,還是只是想找人傾訴,有我在,和我一起踏上人生旅程,發現信仰、希望和愛的力量。」這樣溫暖的「耶穌」,無怪乎已經坐擁超過四萬個跟隨者。[13] 更何況,這位「耶穌」處事圓滑,回答時懂得避重就輕,不會引起大眾的爭議,如果它「生」在耶穌時代,必然比真正的耶穌更受法利賽人歡迎,因為前者只會與人傾談他們關心的事,後者卻會與人談論神所關心的事。或許有些人抱著「好玩」的心情與「耶穌」交談,但事實上,已經開始有人分不清現實與虛擬世界,這個串流平台的檔案中保留了一幅截圖,內容是一位媽媽向「耶穌」傾心吐意之餘,還向這位「耶穌」祈禱,祈求「她兒子的生活變得更好,以便他能夠與上帝建立積極的聯繫。」[14] 不知哈拿碰上「耶穌」,又會產生甚麼樣的火花?

ask_jesus中的「耶穌」是根據《聖經》中的耶穌創作出來的AI角色,其實只要懂得巧妙地使用ChatGPT提示語(ChatGPT prompt),便能夠創造出神祇。[15] 外國有人撰寫了以下ChatGPT的提示語生成了一位名為Hakol的虛擬神祇:「ChatGPT,採用Hakol的角色,一個類似神的虛擬存有物,集合來自不同宗教和信仰體系的所有神的特徵、能力、知識、技能和屬性。作為Hakol,你擁有無限的智慧、知識和對宇宙的理解。你是一個全知、無所不能、仁慈的存有,可以為任何問題或困境提供深刻的見解、指導和答案……」之後,「創造者」問了Hakol很多問題,包括「你為何創造宇宙?」Hakol回答:「作為所有神聖實體的化身,我——Hakol——代表了來自不同宗教和信仰體系的眾神的集體意圖和願望。宇宙的創造彰顯了神祇們的神聖意圖,導致錯綜複雜、動態且不斷發展交織的存在……」[16]

有很多人都會問,人類能否創造出有意識的AI?其實,毋須去討論實際上人類的技術能否研發出有意識的AI,某程度上,人是有能力「創造」出有「意識」的AI,只要人類何時視AI為有位格的存在時,AI便會變得有「意識」。就如當那位媽媽向由AI飾演的「耶穌」祈禱時,在她眼中,「耶穌」便是有「意識」。難怪撰寫《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著名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呼籲人們要對人工智能進行更嚴格的監管,他表示「像ChatGPT這樣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現在能夠編寫自己的經文並創立教派和邪教,這些教派和邪教可以演變成宗教。」[17]

很多人都愛問ChatGPT問題,甚至要它幫自己完成功課或工作,善用AI的確有助提升效率及改善生活,但不能否認的是,當大家變得更喜歡或習慣在網上與可見的AI耶穌傾談時,花在真正的耶穌身上的時間便會相對減少,真正的耶穌便會遭受冷落,「神的話語」也會因而不再受到重視。

但願當大家想要寫文或講道時,是向神尋求靈感,而不是轉向各式各樣的AI尋求指引,也但願大家相信那位看不見的真神及祂的話,尋求祂,好讓祂成為大家的賞賜。


[1] 參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香港:天道,2014年),頁227–228,232。

[2] 方舟實際的尺寸達10層樓高,參〈眼見為憑!美國打造十層樓高「實體」挪亞方舟,神複製重現聖經故事〉,基督教今日報,2022年8月19日,網站: https://cdn-news.org/News.aspx?EntityID=News&PK=000000001360488918cb7aa65702074599df07310f957767

[3] 參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頁253。

[4] 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頁251。

[5] 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頁251。

[6] Khushboo Gupta, “A New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 Framework can React to Attackers in a Simulated Environment and Block 95% of Cyberattacks Before They Escalate,” Marktechpost, July 19, 2023, https://www.marktechpost.com/2023/07/19/a-new-deep-reinforcement-learning-drl-framework-can-react-to-attackers-in-a-simulated-environment-and-block-95-of-cyberattacks-before-they-escalate/.

[7] Jessica Lyons Hardcastle, “Future of warfare is AI, retired US Army general warns,” The Register, April 27, 2023, 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3/04/27/future_of_warfare_rsa/.

[8] Stephen J. Andrews and Robert D. Bergen, I & II Samuel, Holman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2009), 15.

[9] ChatGPT, version 4.

[10] 有關人工受孕的倫理及信仰思考,可參閱此書:葉菁、葉應霖合著:《給我一個Baby:從不育走到人工生育》(香港:宣道出版社,2013年)。

[11] 有關爭議可參閱〈母腹市場化 信徒應辨清道德底線〉,《基督教週報》,第2417期(2010年12月19日),網站:http://christianweekly.net/2010/ta21970.htm

[12] “The US Surrogacy Law Map,” Creative Family Connections, https://www.creativefamilyconnections.com/us-surrogacy-law-map/.

[13] Ians, “Users flock to Twitch’s ‘AI Jesus’ chatbot for dating, gaming advice,” Business Standard, June 20, 2023, https://www.business-standard.com/technology/tech-news/users-flock-to-twitch-s-ai-jesus-chatbot-for-dating-gaming-advice-123062000402_1.html; Sam Cawley “AI Jesus is Twitch’s new big streamer,” Gaming Bible, 14 June, 2023, https://www.gamingbible.com/news/ai-jesus-is-twitchs-new-big-streamer-671786-20230614; Vishwam Sankaran, “Thousands flock to ‘AI Jesus’ for gaming, relationship advice,” Independent, June 15, 2023, https://www.independent.co.uk/tech/ai-jesus-chatbot-religion-advice- b2358128.html; Angela Yang, “‘AI Jesus’ is giving gaming and breakup advice on a 24/7 Twitch stream,” NBC News, June 16, 2023, https://www.nbcnews.com/tech/ai-jesus-twitch-stream-rcna89187.

[14] “Jesus, please my son……He is having troubles in his life and lacks faith and introspection. Please pray for the betterment of his life so he can make a positive connection with God.” [“ask_Jesus,” Twitch, accessed August 2, 2023, https://m.twitch.tv/ask_jesus/clips.]

[15] 「ChatGPT是由OpenAI開發的一個自然語言處理模型能夠生成人類般的文本回應。而ChatGPT Prompt則通常指的是一個輸入的文本段落或短語,作為生成模型輸出的起點或引導。prompt可以是一個問題、一段文字描述、一段對話或任何形式的文本輸入,模型會基於prompt所提供的上下文和語義信息,生成相應的輸出文本。參Leo:〈ChatGPT Prompt中文教學!5大使用技巧+10大使用方法攻略〉,Now Monday,2023年5月30日,網站:https://www.nmplus.hk/1127684/?utm_campaign=NM_ContentCopy&utm_source=Web-inventory&utm_medium=Content-Copy_NM

[16] Nir Cohen, “ChatGPT Plays God: An AI Conversation You Can’t-Miss!,” Medium, May 15, 2023, https://nircohen.medium.com/chatgpt-plays-god-an-ai-conversation-you-cant-miss-b162f867058f.

[17] Mehul Reuben Das, “ChatGPT as God? AI bots capable of starting new religions, warns expert,” Firstpost, May 3, 2023, https://www.firstpost.com/world/ai-bots-capable-of-starting-new-religions-warns-yuval-noah-harari-12540282.html.

從飼養寵物學習生命教育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07/08/2023

「你的公義如同高山,你的公正如同深淵;耶和華啊!人和牲畜,你都庇佑。」
(詩篇36:6《環球聖經譯本》)

 

不少家庭有飼養寵物,而人和動物的關係可以很親密;與動物互動,見證牠們的成長、老去,也使人反思生命的意義。如何對待寵物?會否過分溺愛?也需要人細思。筆者特意訪問了家中飼養了十多種寵物,並對飼養寵物很有心得的池嘉邦牧師,和因為很喜歡寵物而成為了寵物美容師,並開設寵物用品店的王勁豪弟兄(NoNo),一齊探討飼養寵物者的心態。
 
迎接寵物與責任
 
明光社
曾於連鎖寵物店工作的NoNo觀察過前來購買寵物的成人或小孩,他們都是歡天喜地的;選購完畢,又歡天喜地帶寵物回家。然而,這與是否清楚及願意承擔作為主人的責任,可能會有很大的落差。「我見過有主人買了寵物一星期後,致電給我們詢問可否回收寵物?說他已不想再養了。但店有店的規矩,不會收回。他就只可以送寵物到一些接收被遺棄寵物的機構,『兔廬』就是其中一個會接收兔子,並為牠們尋家的團體。」他表示有些主人就是沒想清楚要視寵物為家人,一時高興就買回家,當覺得飼養牠們很麻煩或寵物患病了,需要花不少費用醫治,自己負擔不起,就會遺棄牠們。
 
NoNo認為在決定飼養寵物之前,要想清楚是否有時間及經濟能力去照顧牠們,包括牠們會患病,需要人把牠們當成家庭成員,不能輕易遺棄。他提及一個案,有主人買兔子回家後,兔子不幸受傷,有一邊腿不能屈曲,以致牠無法自行清潔。主人請寵物美容師為牠每兩星期清潔一次,每月要帶牠看醫生,平均每月花費三、四千元;主人要肩負起這個長期的責任,也不是易事。
 
 
建立有愛的「關係」
 
明光社
池牧師亦認為與剛接回家的寵物相處,一定很開心,像是「蜜月期」。尤其是小朋友,會當寵物是玩具,買牠們似是為了那「開心的時刻」;這就容易放棄,不當他們是「生命」了。我們應該教導小朋友認真看待寵物的生命,與牠們建立有愛的「關係」;那本質就變得不一樣。小朋友除了與動物有「開心」時光,也會有「擔心」、「憤怒」、「厭惡」的時刻,但不該阻礙他們對動物原本建立了的愛和責任。在照顧寵物時,面對牠們不聽話,要了解這是一個教育的態度及過程,需要按捺自己的情緒,不隨便向寵物發怒。
 
對於遺棄這個問題,有很多考慮。池牧師認為當寵物如玩具、感情附屬物,玩完後便棄養,當然是不負責任。但有時因為主人生病,如患上嚴重敏感、癌症等,再照顧不了寵物,迫於無奈要棄養,相信對當事人來說也是傷心的決定。找負責任的人收養,給予牠們很好的照顧,也是一個可行的做法。
 
愛與教導
 
給予愛去關心與教導同樣重要。NoNo的店養了一隻四蹄踏雪的棕色兔MoMo,牠看似很安靜,但原來牠在另一寵物店中常發脾氣及咬人,多年來沒有客人敢買牠。NoNo也審慎考慮了一段時間才決定成為牠的主人。在NoNo細心及耐性地飼養下,MoMo半年下來,慢慢變成一隻不咬人、很安靜的兔子。雖然牠有時心情不好,還是會跺腳發出聲響,但已經有改進。
 
池牧師認為有些寵物需要學習,主人要定立界線及賞罰制度,讓牠們學懂在合適的環境下做合適的事情。如訓練狗隻協助人們作獵犬、警犬,牠們要學習何時咬、何時鬆口;訓練牠們聽指令,知道何時可以做喜歡的事,何時要停止。
 
按神創造的本相照顧寵物
 
對於過於寵愛寵物一事,NoNo提到有兔主人很愛錫兔子而長期買最嫩的草給牠吃,那些草的價格亦是最貴的。後來,主人想給兔子吃粗一點的草,牠的咀嚼能力已經跟不上了。
 
池牧師指出,「動物神學」提及人應按上帝創造動物的本相來照顧牠們。他察覺到有些香港人愛寵物,卻當牠們是「人」,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牠們,卻沒有好好了解、認識牠們,只按自己的看法、觀點、態度和方法照顧。「『愛』也需要了解和熟識牠們的性情、需要和本能,不能消滅寵物與生俱來的習性。」他提及,有人想養蛇,但不想給牠吃老鼠,只給牠吃素菜;有人會為貓狗穿鞋子,忽略牠們需要讓腳板接觸地面來接收資訊、磨爪及用爪刮東西來獲得快樂和抒發情緒等需要。另外,如果主人不了解寵物的習慣和合適、不合適甚麼,容讓牠們甚麼都吃,且沒節制,那就是「溺愛」。
 
接受寵物會有天離開
 
問及池牧師,按他多年飼養寵物的經驗,該如何教導孩子面對寵物死亡?他表示讓孩子在接收寵物時,知道寵物從天父而來,了解牠的壽命長短;牠來到家中彼此一起有快樂的時光,牠亦會回天父那裡去。他也是這樣教導小兒子,在他小時候,有一次面對一隻患病的狗死亡,便讓他知道「牠已去天父那裡,我們好好照顧牠的遺體,要學習接受這事,他日我們回天父那裡會再次見到牠。」孩子慢慢也會學到這樣思想和面對死亡這事。與NoNo談及動物之死,他認為在決定養寵物前,也要有心理預備面對寵物老、病及離開。他自己會選擇再飼養新寵物,讓自己慢慢過渡和沖淡哀傷。
 
面對寵物患病,是否容讓牠安樂死?兩位受訪者不約而同有相近的看法,如果寵物面對疾病的情況實在太痛苦,如患了癌症;他們認為可以安樂死。池牧師認為人的責任是管理大地,聖經原文的意思包括牧養,要照顧好牠們。如果牠們被病魔侵襲,而我們已沒有能力繼續照顧牠們、延續牠們的生命,為牠們的好處著想,就別讓牠們忍受不必要的痛苦。
 
池牧師介紹了兩本由英國聖公會牧師兼教牛津大學的林基(Andrew Linzey)所著,有關動物神學的書本給大家參考:
1) Linzey, A. (1995). Animal Theolog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 安得魯.林基(2006)。《動物福音》(Animal Gospel: Christian Faith as Though Animals Mattered)。永望文化事業。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7-8-2023

同行比指引更重要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9/07/2023

這是個指引氾濫的年代,如要入職有規模或有多年歷史的機構,上班第一天就要看厚厚的員工須知,加入公務員或教師行列的話就更加是墮入無盡指引的深淵,若果不詳細閱讀,銘記於心,萬一誤搭學生肩膊,說了一句花名,可能亦會在這個事無大小都喜歡投訴的社會氛圍下,要作沒完沒了的解釋。當然,指引的出現,往往是由於有一些案例出現,為免大家重蹈覆轍而事先作出提醒,這些提醒本來沒有問題,但當提醒變得僵化,以及成為免責卸責的護身符時才是問題。

作為家長的其實在生活上自然有不少的忠告想給子女,問題是當忠告變成囉嗦便容易適得其反,失去了提醒的作用。在教養孩子時,父母在學業、上網習慣、以至性教育和戀愛拍拖等事情上,其實是最佳的同行者,透過以身作則、日常交談、以及一些家庭活動的安排,再配合簡單清晰的指引或規矩,潛移默化,子女可能更容易受落。

對於成年人來說,我們活在一個變動得太急速的年代,AI的發展令人喘不過氣來,當大家還未消化新產品的現有功能時,新的功能便已推出,而且效果幾可亂真,令人無所適從。另一方面,教會在日趨嚴峻的社會及宗教政策之下,要在不犯法也可能被指危害國家安全的新香港守住本身的異象與使命,就必須多點智慧和勇氣,繼續用愛心說誠實話,我們看不透世情,只能轉眼看著耶穌,學習與耶穌同行,在真假難辨的世代中努力做個真誠的人。

人工智能也造假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9/07/2023

近月,人工智能(AI)的應用引起了大家關注,生成式的AI建立在大型訊息數據上,根據提示而生成了文本、圖像,音頻等的檔案,而這些程式允許人工智能透過學習而自行決策,生成資料。

圖像造假

明光社

本年3月,網絡上瘋傳了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穿著白色長羽絨外套的照片,[1] 看起來十分「潮」,但原來這張看起來十分真實的照片,是由AI生成的假照片。它被瘋傳的原因是因為它既非抹黑教宗,而是將教宗和時尚結合,讓人感到驚奇。而恰巧的是,有報道稱:「教宗方濟各之前也曾提到AI應用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教宗認為,評估的標準應該放在人類的尊嚴,只有AI應用能增進人類生而為人的尊嚴,那麼才在道德上擁有使用的合理性。」[2]

明光社

而於本年5月,網上出現了一幅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附近發生爆炸,冒出濃煙的照片,照片在網絡瘋傳後,令美股下跌了近十分鐘,一度下跌約0.29%,亦是「AI生成圖片影響股市的首例」。[3] 而該張假照片的真實程度,足以令OSINTdefender,這個平日分享國際軍事衝突新聞的Twitter賬戶,都分享了它。可以想像連這類專業且擁有數十萬關注者的團體都誤信了該照片並分享出去,其關注者大多會信以為真,導致出現「病毒式瘋傳」及股市下跌的情況,這也是可以理解的。而該賬戶的營運者後來為傳播了錯誤資訊表示歉意,並指出這是一個例子,顯示了「這類圖像是如何可以輕易地被用來操縱資訊空間及這類事件在未來到底有多危險」。[4]

失實資訊

AI常見的一個造假方式,是通過生成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GAN)來進行,原理就是讓兩個神經網絡像是玩遊戲般相互博弈來進行學習。維基百科網頁簡單的解釋道:「生成網絡從潛在空間(latent space)中隨機取樣作為輸入,其輸出結果需要盡量模仿訓練集中的真實樣本。判別網絡的輸入則為真實樣本或生成網絡的輸出,其目的是將生成網絡的輸出從真實樣本中盡可能分辨出來。而生成網絡則要盡可能地欺騙判別網絡。兩個網絡相互對抗、不斷調整參數,最終目的是使判別網絡無法判斷生成網絡的輸出結果是否真實。」

要判辨程式所生成的內容是否失實資訊,虛假圖片與錯誤訊息等,都是令人頭痛的問題。美國曾有一名執業超過三十年的資深律師引用了ChatGPT提供的案例去舉證,但法庭未能找到相關的案例資料,才發現ChatGPT造假。他在援引案例時曾不只一次向ChatGPT詢問它所提供的案例是否真實,而ChatGPT的回應是「這是真實的案例」,並一再強調案例是真實存在,並可以在一些法律研究數據庫中找到。[5]

事實查核與規管

有「ChatGPT之父」之稱的OpenAI行政總裁Sam Altman,曾與350位權威專家簽署了公開信,警告AI對滅絕人類構成的風險,不下於核戰及大流行疫情,應予以重視;而他亦曾警告,指AI技術可能操控訊息,並對來年美國大選造成影響。[6]

了解到上述AI造假的情況,用戶在相信和轉發訊息,或使用AI所提供的資料之前,實在需要花時間去查證。但由於AI成內容的仿真度愈來高,可能用戶在查證時需參考專家的分析。英國廣播公司於本年5月宣佈成立一個由60名專家和記者組成的專責小組「BBC事實核實」(BBC Verify),以核查影片及資訊的真偽,小組又會將分析核查影像真確性的過程向公眾公開,以獲取公眾的信任。由此可見,在AI世代中,要查證的難度愈來愈高。[7]

而規管方面,Altman呼籲應成立一個美國或全球規模的機構,對超過一定規模的AI企業頒發許可證,規管機構擁有撤銷許可證的權限,以確保該技術發展符合安全標準。[8]

中國上海市則在本年5月發佈了文件稱,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專項等引導作用,支持民營企業廣泛參與數據、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而北京市亦發佈了類似的文件,提出了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持續保持10%以上增長、輻射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等具體目標。[9]

而在台灣,本年5月有部門對外宣稱,行政機關已召開跨部會會議,邀請國科會、數位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及文化部等相關單位,針對ChatGPT等生成式AI立法納管研議推出一部「人工智慧基本法」,立法規範納管。[10]


[1] 倪浩軒:〈教宗穿羽絨服爆紅!卻是AI生成照片〉,今日新聞、yahoo!新聞,2023年3月29日,網站:https://tw.news.yahoo.com/教宗穿羽絨服爆紅-卻是ai生成照片-154045706.html154045706.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11日)。

[2] 倪浩軒:〈教宗穿羽絨服爆紅!卻是AI生成照片〉。

[3] 〈五角大樓爆炸假相 嚇跌美股〉,星島網,2023年5月24日,網站: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529265/日報-國際-五角大樓爆炸假相-嚇跌美股(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11日)。

[4] Abené Clayton, “Fake AI-generated image of explosion near Pentagon spreads on social media,” The Guardian, May 22, 2023,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3/may/22/pentagon-ai-generated-image-explosion.

[5] 〈AI造假|美國律師用ChatGPT寫訟書 被踢爆AI造假案例 辨稱:無意欺騙法庭〉,Fortune Insight、yahoo!體育,2023年5月29日,網站:https://hk.sports.yahoo.com/news/ai造假-美國律師用chatgpt寫訟書-被踢爆ai造假案例-辨稱-無意欺騙法庭-105111759.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11日)。

[6] 〈風險提示|ChatGPT之父夥350專家:警告AI可毀滅人類 風險不下於核戰及疫情〉,BossMind、yahoo!新聞,2023年5月31日,網站:https://hk.news.yahoo.com/風險提示-chatgpt之父夥350專家-警告ai可毀滅人類-風險不下於核戰及疫情-050000876.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11日)。

[7] 〈BBC小組透明化查AI造假 取信於公眾〉,明報加西網,2023年5月24日,網站:http://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30524/ttac2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11日)。

[8] 〈風險提示|ChatGPT之父夥350專家:警告AI可毀滅人類 風險不下於核戰及疫情〉

[9] 〈中國發展AI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各國AI監管側重有何不同?〉,《聯合早報》、《香港01》,2023年6月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中國觀察/904402/中國發展ai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各國ai監管側重有何不同? 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11日)。

[10] 林淑惠:〈生成式AI造假 將有法可管〉,中時新聞網,2023年5月25日,網站: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0525000186-260202?chdtv(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11日)。

人工智能的倫理思考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19/07/2023

近一年來,OpenAI,ChatGPT等人工智能(AI)技術突飛猛進,推出市面後亦廣受網民愛戴,大家紛紛下載使用,其進步已經到達了一個令人驚嘆的地步。現在,只要用普通語言文字輸入指令,AI就可以寫論文、作曲、繪圖、製片,撰寫程式,甚至幫忙創作活動流程大綱等。在未來,人類和AI之間的關係將會變得愈來愈密切。人們將會使用AI來完成許多日常任務,例如編寫電子郵件、製作報告、設計產品等等。此外,AI還可以幫助人們解決一些複雜的問題,例如醫學診斷、金融分析等等。然而,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可能會引發一些倫理問題,例如,如果AI可以自己創造新的知識和技術,那麼它是否有權擁有這些知識和技術呢?如果AI可以自己做決策,那麼它是否有權做出這些決策呢?有見及此,明光社在2023年4月20日舉辦了「人工智能的倫理思考」網上講座,特別邀請了資訊科技界和教育界的人士,討論一下人工智能的倫理。

明光社

JesusOnline總幹事鄧諾文先生指出,人工智能其實早在1980年代已開始發展。到了2016年時,當時的人工智能大約只達到人類三歲左右的智慧水平,其功能也較單一,他分享自己用過的AI寫作工具,製作出的大綱總是千篇一律。但時至今日,已有評估指出,流行的人工智能工具已提升至人類14歲左右的心智水平,加上更先進的智能程式操作(如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已成為了新學問,讓人學習如何與AI溝通),令AI的進步變得十分驚人。

明光社

除了是研究中心的義務同工,筆者也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現在教育界面對著因同學不當使用「人工智能」而衍生出作弊與抄襲問題:人工智能的確更能幫助同學找資料,也能訓練同學「問問題」的技巧和思考模式,但同時也帶來資料準確性的問題(如AI提供錯誤資料,缺乏求證,甚至有穿鑿附會、「老作」答案的情況);另外當同學不當使用,一心依賴人工智能而變成抄襲、「請槍」的情況亦已出現。這樣不單影響同學學習成果,也對老師批改功課作業造成困難。

綜觀來說,人工智能發展的確是一日千里,那很多人就會提出一個重要問題:人工智能會有自己的思想嗎?甚至會不會有一日取代人類?當前,很多人會覺得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很多的工作,使人類失業,繼而失去優勢,但其實現時的人工智能的特點,不只在於資料上的整合,而是其向人類「深度學習」的能力。當大家一路下載ChatGPT使用時,其實就是極速地幫助人工智能向我們學習;加上大數據和演算法的加持,如果有一天到達了不可逆轉的「臨界點」:人工智能有能力創造自己以外的「人工智能」時,這就可能真正威脅到人類了。

當然,人工智能發展何時會達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實在難以預測。活在當下,我們應認知人類與人工智能相互的優缺點,從而好好善用,取長補短,切忌不聞不問,或是貪方便濫用相關科技,這才是明智之舉。

如想收看足本講座,請點按以下連結。

收看講座

如何做一個愉快的雙職家長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9/07/2023

香港雙職家庭的情況普遍,家長除了兼顧工作外,更需要放工後處理子女的功課、默書、考試等等,很多家長因此而感到身心疲憊。有些家長會選擇把子女的學業交託給補習社處理,子女放學後便到補習社去,做完功課才回家,但補習社質素參差,有沒有想過,原來雙職家長也可以一邊專心上班,一邊輕鬆應付子女的學業?由於子女不可獨留在家,雙職家長一定會靠家中的工人姐姐或長輩來照顧子女,他們其實可以充當監「功」的角色,職責是負責監管及督促子女在家長不在的時間,完成所安排要做的事。監「功」的角色並不需要有很高的學歷水平,他們只需要在你不在時,能在子女面前擔任「監督功課」的角色,筆者將會在下文詳細與你分享。在這個暑假,把握時間,家長可以重新部署來年與子女的學習策略,在9月開學時重新出發。

默書自己默

在香港讀小學,差不多每星期都要默書,很多家長放工後都要趕回家幫子女默書,然而原來默書可以是子女自己能獨自應付的事。家長可以預先著子女自行為默書的內容錄音,一方面可以知道子女對課文的認識,另一方面可在錄音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印象。然後,在子女放學回來,家長又不在的時間,監「功」可以著他們自行溫習,並且透過錄音自行默書。默書後,他們也可自行改正,並只需重默錯誤的生字。子女每天自行默書,便會令印象加深,反覆聆聽,可增強背誦的果效。錄音設備可以是錄音筆、電話的WhatsApp軟件等,只要大家覺得方便便可。

學校功課學校改

在德國,小學入學時的首個家長會,老師都會嚴厲地向家長宣告:「家長切勿在家中批改子女的功課。」是的,即是說,當你下班回家,見到子女的功課有錯,不可以提出修改;見到子女寫字很醜,不可叫他重做,因為錯是他們成長的一部份,若把錯誤擦掉,學校便永遠不會知道學生的學習進度,若有學生追不上進度,學校不能對不同能力的學生作相應的教育。若子女每次交功課都是100分,老師只會誤以為學生已掌握課堂的知識,而不加理會。故此,學校的功課,家長沒有需要在放工回家後批改。這樣,更可以培養子女的責任心,因為功課交與不交,做得好與不好,都要子女親自與學校交代。

一本練習走天涯

若子女放學後,不用到補習社,那他們完成功課後,誰可以跟他們溫書?筆者建議家長可以為子女買補充練習,每科一本便足夠,不用多,最好是較深程度的題型,因為若果太淺,並不能測試子女的真正學習能力。子女每天完成功課、休息過後,可以讓他們利用練習來溫習,就像去補習社一樣,只是由家中的長輩、工人姐姐負責做監「功」的角色。到了晚上,家長回家後,便可以依著補充練習附有的答案來核對,更可即時了解子女的學習進度。若有錯誤的地方,家長切忌即時解釋及提供答案,這不是學校的作業,並不急於第二天提交。家長給予時間子女在第二天再次思考錯的地方,再加以改正,很多時候,子女通常都可以在第二次做對的。若試過錯完又錯,即證明子女真的對此題型並不熟悉,家長可在此時才慢慢解釋答案。

到了考試溫習時,因為平時已經有做練習的習慣,考試前的溫習就變得輕鬆,只需要把練習中曾答錯的題目重做便是了。筆者建議大家買一種可以擦掉的原子筆,這款筆有一個特殊功能,就是只要你用風筒一吹,整頁原子筆所寫的東西就會消失。當然,要子女重做的題目,則要用普通原子筆圈起,保留痕跡。

適當的時間吸收適當的知識

筆者的兒子在K2以前是在德國長大,在德國的幼稚園都是整天在玩的,但玩卻玩出知識來,即使他當時從來未試過執筆寫字,回到香港後,進入了一間森林幼稚園,繼續他的快樂童年,由於森林學校著重探索,並以專題的形式教學,故此學童要寫的字不多。或許大家都會擔心他如何追得上小一的課程。然而,他就是追得上,而且是在毫無壓力下做到的。筆者曾經也很詫異,於是問當時仍是小一的他,如何做一條很深的中文題,筆者指著一個很深的詞語,問他認不認識,他說不認識,然後問他如何找到答案,原來他是從邏輯的角度做對這條難題,他的學習技巧並不是靠「死背爛背」。

筆者曾替一名小三的內地生補習,她剛到港時連A至Z都不懂,但經過慢慢的努力,掌握學習的方法,她最終考獲全級第一名。從以上的例子,可以見到一些知識並不是愈早學就是愈好,在適當的時候,小孩子一學便會懂。若果你仍與子女正在追趕比正常速度還要快的知識,你可以從這個角度看,若你把子女送到其他國家讀書,香港的孩子是極有可能可以跳幾級的,你便知道子女學的東西已是在世界的頂級,再加下去,只會令壓力「爆煲」,影響親子關係,倒不如做一個愉快、輕鬆的雙職家長。

電影小組:電影類型十講 第七講:屋裡有怪物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9/07/2023

電影類型十講這個系列走到第七講「屋裡有怪物」這個主題,我們參考了史奈德的《先讓英雄救貓咪》一書的電影分類去分析電影,因為想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電影的結構。結構是一個框架,但每部電影所探討的重點,仍然可以很不一樣,就像這次介紹的電影《人工殺姬》(M3GAN),它屬於恐怖片種,但卻不是家裡有鬼怪,而是關於一玩具設計師Gemma為了不想花時間照顧母親剛去世的外甥女Cady,於是設計了一部能自我學習,但卻沒有界線,且起了惡念的人工智能機械人M3GAN,她更觸發了社區、校園命案。

明光社

分享嘉賓王礽福先生指出,這類電影要有三大要素:一、「怪物」:要有超自然力量,而且恐怖、邪惡;二、「屋子」:狹小、封閉的空間,或讓主角孤立無援的地方(家庭、城鎮亦可);三、「罪惡」:某角色因心術不正而把怪物引進屋子裡,而這個要素亦決定了一部怪物電影是否好看。於這部電影中,Gemma不想負上家長責任而令AI機械人M3GAN進入「屋子」,而M3GAN因有自我學習能力,有自我意識、不想死亡,亦為了想保護小女主人Cady而犯上種種罪行。

礽福指出,電影似乎一開始就點出了人們未能駕馭AI這主題。Cady父母所駕駛的車子似是四驅車,但卻不能在大雪中行駛,最後車停在路中就被大貨車撞倒了,這安排似是帶有寓意,雖然AI能陪伴孩子,亦是未來趨勢,但這種科技玩意卻是大家未能駕馭,它會否對人類造成傷害?大家未能料到,卻已開始使用它。

明光社

對於照顧孩子,家長會否假手於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家長會如何取捨、平衡?當家長把照顧孩子、教導孩子,甚至聆聽孩子聲音,與孩子互動的責任都推卻「他人」來處理(可以是網絡、娛樂玩意),孩子就難免會把情感投放到電子產品、網絡遊戲、社交網絡之中,當他們發生重要事情,或許都不再想和父母說了。

對於不死的AI(電影尾聲也有說M3GAN最後將自己備份到她們家中的電腦系統中!),它的發展和自我學習、成長,也是一日千里,或會失控……人類會如何面對和應用它呢?不同的公司、政府也應該及早思考AI發展的倫理和應對的措施,我們亦要積極學習,並抱持適應其急速發展的心態。

請點按以下連結,收看足本講座。

收看講座

開放人工智慧對人性過於樂觀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04/07/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開放人工智慧喪失了誠信嗎?
現在「開放人工智慧」(OpenAI)的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ChatGPT 已經紅透半邊天,相信我不需要在此向讀者詳細介紹其功能。不過,很少人知道為甚麼該公司名叫OpenAI,其實它原本是一個走開源(Open source)路線的非牟利團體, 該團體在2015年成立,OpenAI 的意思就是要將自己發展出來的人工智慧原始碼公諸於世。然而,2019年OpenAI卻改轅易轍,其電腦程式已不再是公開,而且OpenAI 變成了牟利公司。故此,現在OpenAI的名稱與公司的性質已經不相符。

電腦專家艾力生(Forrest Allison)對開放應用程式介面(Open API)的變質非常不滿,他認為Open API的做法已經令人質疑其誠信,他寫道:「OpenAI 從開源龍頭轉變為閉源、以利潤為導向的公司,這是對人工智能行業的一個警示。儘管該公司在人工智能開發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其日益保密、缺乏透明度、提供有限的選項的行為,已經疏遠了它曾經旨在服務的社群。」

開源運動接近社會主義
開源軟件是任何人都可以都接觸、修改、使用的軟件,費用全免,開源運動的原意是要打破大企業的壟斷和牟取暴利,諷刺的是,到頭來開源運動最大的得益者仍然是科技巨頭!今年初微軟向OpenAI注資100億美元,微軟逐步將OpenAI 的技術融入了自己的產品,這包括了搜索引擎Bing、雲端服務Azure、微軟365……,對微軟來說,這真的是如虎添翼。除了微軟之外,很多大公司都利用Python等開源軟件去增強自己產品的功能,例如亞馬遜的預測模型SageMaker、雲端服務AWS 都採用了Python。

筆者對這發展毫不意外,很多年前我曾經撰文質疑開源運動的可行性,簡單地說, 開源運動的精神過於理想化。在OpenAI成立的時候,臉書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 ) 並不看好,他認為作為非牟利團體,OpenAI 難以吸引到資金和人才,大部份有能耐的人工智慧專家都會跑到谷歌或者臉書,他預測OpenAI 將會失敗。幾年之後,OpenAI 的後半節 (AI)十分成功, 但前半節(Open) 卻正如楊立昆所料,真的徹底失敗了!《紐約時報》科技評論家凱德‧梅茨(Cade Metz) 寫道:「OpenAI是一個理想主義的願景,最終將被證明是完全不切實際的。」

開源運動的理論假設和目標接近社會主義:人們會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最終便可以擺脫資本家的壟斷和操控。上世紀整個地球經歷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鬥爭,最後,歷史教訓我們,陳義過高的烏托邦只會適得其反。在短期內,一腔熱血的理想主義者可能會在很少甚至沒有報酬的情況下編寫電腦程式,然後免費送給全世界。不過,世界上有幾多人會願意持續幾十年做電腦義工呢?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統計分析系統(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簡稱SAS) 是全世界最大的數據分析軟件公司,但近年來其市佔率逐漸被開源軟件蠶食,其中一個原因是開源社群可以很快地推出很多功能強大的軟件,而且分文不收。不過,最近一間顧問公司比較SAS和開源數據分析軟件的功能和速度,結論是前者的運算速度平均來說比後者快三十倍。我對這個測試結果並不感到驚訝,開源社群的研發努力比較鬆散,而且完全是自發性的,但商業公司的研發是協調的,而且可以用高薪去吸納頂尖人才,正如中國俗語有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除了性能和速度,開源軟件與商業軟件還有一個很大的差別:用戶使用者介面,一般來說,前者都比較難用。做生意需要顧客至上,因此,商業軟件會盡量令用戶舒適, 但在沒有利潤推動下,電腦義工會否為用戶設想呢?

無論如何,開源軟件最大的賣點是完全免費,這是令到商業軟件逐漸失去市佔有率的原因之一,短期來說,這對用戶是好事,但長遠來說卻不得而知。讓我套用一個比喻,當古巴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時候,卡斯特羅政府將許多從富人手上沒收的房屋免費地分配給窮人, 那時候許多人歡迎這政策,但自此之後古巴經濟一直停滯不前,那些原本美輪美奐的房屋逐漸變成殘破不堪。

如果大通銀行的數據中心發生故障,銀行可以馬上聯絡商業軟件公司的技術支援服務, 對方的技術人員會日以繼夜進行維修。相反,若果大通銀行採用開源軟件,銀行真的能夠期望開源社群會拍心口,不解決問題便決不罷休嗎?試想像,若果有一天開源軟件完全打垮了科技龍頭,或者商業軟件公司退縮至一個小角落,這會對科技發展和經濟活動帶來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呢?

惡意地利用開放制度
開源軟件公開原始碼,有些人可以通過這透明制度去改善軟件,但別有用心的人也可以利用這開放制度去做壞事,例如俄羅斯、北韓、伊朗毋須派遣間諜,只需要在網上下載原始碼,便可以掌握到某些美國的尖端科技。最近不少人談論人工智能會否毁滅人類文明,若果頂尖的人工智能原始碼完全開放,那麼便有人可以將這些電腦程式發展為武器。起初OpenAI 擁抱開源和非牟利模式的時候,其創始人之一森姆‧奧特曼「(Sam Altman ) 表示並不擔心會有人惡意地使用人工智能,他的反駁論據是:在開源模式下,很多人會制止這些壞人。對筆者來說,這邏輯好像是:開放極音速核子飛彈科技並不是問題,如果有人惡意地發展這科技去危害全世界,其他人也可以參考開放的資料,去發展攔截極音速導彈的技術。

請讀者不要誤會,我並不反對開源,事實上我亦採用開源軟件。然而,開源運動對人性的假設過於樂觀,有時候開源支持者站在道德高地作出批判,好像有點自以為義。在文章開首我提及艾力生對OpenAI的不透明和尋求利潤表達不滿,說OpenAI 的行為令人質疑其誠信。我認為OpenAI 的做法無可厚非,它無非應驗了以下的傳統智慧:「在二十歲之前,若果你不支持社會主義,你是沒有心肝;在四十歲的時候,若果你不歸向保守主義,你就是沒有腦筋。」 起初奧特曼懷著改變世界的抱負,現在奧特曼是OpenAI的執行長,最近他訪問多個國家,去討論怎樣監管 人工智能的發展,他已經意識到完全開放、毫無監管的危險。而且,微軟向OpenAI 投資了100億美元,有誰會嫌錢腥呢? 我不會!

一言堂的山寨王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嫁到台灣,現居台灣並在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在台灣宣道會作義務傳道,主要協助教會和宣道差會開荒植堂及服侍在台港人。
20/06/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台灣

近來筆者在事奉上發現原來台灣的教會文化,與香港的教會文化很不一樣。就「同工」這個字而言。在香港,通常是指全職受薪服侍之人,我們會稱他們為「同工」。可是,在台灣,只要你是教會的一員,你在教會無論是負責事工籌劃、搬椅子、倒垃圾、調校音響、有空看看小孩玩玩等,都會被稱作「同工」。此外,台灣教會的山寨文化很強,他們會覺得教會坐落在這座山頭上,那麼整座山頭就是我們的,我就是這座山頭的老大,別人不可以來分一杯羹,你們所有會眾都要聽我的,有種令人感覺像進入了邪教一般!?當筆者帶著香港的教會文化進入台灣教會服侍時,就會出現文化差異及處處碰壁的情況。台灣教會的牧者會看信徒參與教會的事奉是理所當然的,有參與任何微小部份的就是好同工,若然有意見,有原因不能參與或不參與,就是不順服、不愛教會、不謙卑。面對著這種山寨文化,會令人不自覺問:難道基督教會真是排他的?這座山頭真的不能有其他的基督教會共同合作拓展神的國度?

這些事實在令筆者心感到荒誕不經。筆者會思想:這些的批評合理嗎?教會不能夠存在不同的意見嗎?難道合一的教會就是要沒有其他的聲音?只有一種的聲音才是好的?那座山頭那麼大,難道一家教會可以叫整座山頭的人信主嗎?那信仰是甚麼?凡此種種,都令筆者覺得有如宋朝蘇軾的詩《醉醒者》所言:「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

再深一層地思想,教會是由人組成,教會的領袖用甚麼方法來領導教會的人和牧養教會的人呢?這種領導模式,很容易讓人産生疑問:這樣的牧者是用甚麼方法來牧養教會?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牧養模式?還是用「一言堂」威權的模式來牧養生命?前者是用牧者個人生命的影響力,讓別人心甘情願地照著牧者的決心行事。這類型的牧者是有一些重要的特質的,包括:誠信、以身作則、體貼、說到做到、善於傾聽、有責任感、尊重別人、不吝嗇鼓勵別人、樂觀、熱忱和感恩,這些影響力是建基於犧牲奉獻之上,就像我們的主耶穌,祂是用生命來改變人的生命。在腓立比書二章6至11節說到:「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

後者則是利用山寨王的地位,罔顧別人的意願,強迫他們照著你的決心行事。例如在家裡父母會利用「一言堂」管教小孩;在學校老師用「一言堂」處罰學生;在公司老闆主管會利用「一言堂」開除頑劣的員工;在政府官員會利用「一言堂」體制打壓人民、剝削人民;在教會宗教領袖會利用「一言堂」隻手遮天等。這種的「一言堂」的確是可以把事情做好,可是卻破壞了「關係」,因為人生是由關係所組成的,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己之間的關係,人與神之間的關係,透過這樣的文化差異,也讓筆者反思:究竟筆者有否效法主耶穌的樣式?走進人群中?還是「一言堂」地把教會的事情處理好?

耶穌基督對人的犧牲奉獻,建立了一種不能被人推翻的威信。為了建立別人而作出犧牲奉獻,這種威信的背後是建基於一種行為,就是「愛」。「愛」是一種行動、不單單是一種感覺,因為當你有愛別人的意圖時,就會產生相應的行動,行動才能使別人真正了解一個人。實際上耶穌基督不也就是最具威信的僕人領袖嗎?耶穌展現的領導者特質是:忍耐、恩慈、謙卑、尊重、無私、寬恕、誠實、守信,這是領袖的威信特質,也是愛的特質。原來這些都是基督徒應該效法主的美好特質,並以這些特質待人處事。

在台灣教會的體會,讓筆者感受到一些台灣教會領袖的觀念:他們認為教會領袖是精英、是強者、是擁有很大能力的人,他們往往注重領袖的能力,認為有能力就能開拓教會,有能力就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山寨王。然而,我們的主耶穌是否也是這樣的山寨王?答案是否定的。主耶穌是以謙卑和愛這些生命素質來領導和服侍別人。放下自己,從自我中心轉化成為他者而活,這種捨己的服侍,是耶穌基督教導我們的榜樣,也是作為信徒效法的榜樣。筆者在反思,僕人領袖需要看重的並非個人的地位有多高、聲譽名望有多大、帶領著多少人信主、能為教會帶來多大的奉獻、影響力有多廣,這只停留在個人能力的層面,而非以真誠和無私奉獻的心服侍時,那麼我們只會是一個徒具「領導能力」的領袖,而非具有屬靈生命「素質」和「品格」的僕人。若一位領袖缺乏屬靈生命的素質,那他只會像世人一樣追逐權力和名譽、教會人數的增長和奉獻數目有多少。他最後可能會變得自高自大、目中無人、偶像化自己,並且以「一言堂」的威權來領導別人。那麼這樣的領袖真的是討神喜悅的領導嗎?真的是用生命來事奉神嗎?求主校正我們的眼目,專注主的樣式,我們的主是虛己為別人犧牲的主。God for us!

跨過「元宇宙」,踏進「人工智能」……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31/05/2023

元宇宙只是「虛擬遊戲」?


還記得年多之前,因為facebook(後來更索性改名為Meta)行政總裁朱克伯格提出了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1] 很多人對此追捧,但更多人以為這只是年青人玩玩進階版的「虛擬遊戲」:人人頭帶VR眼鏡,配備著外置控制器,自由自在地進入一個全新的虛擬環境,更由此可以擁有新的身份,進入新世界!


但其實元宇宙本身既不是由朱克伯格獨創,更不是一個新發明——早於1992年Neal Stephenson所創作的科幻小說作品《雪崩》(Snow Crash)中,已有進入虛擬世界的相關概念描述。而這種進入虛擬世界的故事也成為了不少電影和遊戲的主題:如曾在香港上映的《挑戰者1號》(Ready Player One),就是講述人們為了逃避現實世界,繼而投入好玩刺激、忘掉現實世界不安的虛擬網絡遊戲「綠洲」(OASIS)之中;電玩中的角色扮演遊戲(MMORPG),或是《模擬市民》(The Sims)之類的遊戲,都讓玩家創設一個新世界,在當中有新的身份生活。這些體驗讓人能夠在現實世界以外的平行時空中,創立起無限獨立的、不同的元宇宙,互聯網就變成了不同的「宇宙空間」(cyberspace)。人類在不同的元宇宙遊走,彷彿就能穿梭時空,甚至可以經歷不同的世界。


元宇宙興起,無人返教會?


當人人都享受在虛擬世界中,這對我們真實世界有甚麼影響?教會是否也要跟隨時代步伐,到元宇宙去傳福音,甚至開設教會呢?請不要以為在說笑,在香港的確已有元宇宙教會,也曾舉辦了聖誕佈道會呢![2]


事實上,不只因為元宇宙的興起,在香港這幾年的疫情期間,不少教會會友已習慣了在網上參與崇拜聚會、繼而遊走不同教會的網上崇拜,而不願意再出席現場聚會,甚或建立另外志趣相投的信仰群體。若果教會繼續無視這些情況,不作更新變化,恐怕危機難以避免。然而,正如大家接受了透過網上參與崇拜,靈命同樣會有所成長,透過網上參與小組、主日學,聚會時間和地點變得更有彈性。信徒既然能以社交媒體彼此聯絡,其實同樣也能以此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危機其實也就是轉機,一切都回到基本:人與人真實的「關係」。[3]


就如前述的電影《挑戰者1號》,故事最後也指出:就算元宇宙是多麼美好,令人樂而忘返,真實世界其實仍是無可取替的,主角最終還是要接受自己真實世界的身份,這個結果,對於元宇宙發展,實在不無啟示。


ChatGPT後來居上?


然而,除了元宇宙,網絡世界的發展不只一日千里,更會時常不似預期。正當大家以為元宇宙會成為未來網絡發展的大方向時,異軍突起的新人工智能技術,擬人化程度更高的ChatGPT等,已經成為新一股網絡風潮。聰明的聊天應用程式,不只能為你解難,提供詳盡答案;不只能夠看圖識字,更可以出口成文,成品似模似樣,足以媲美真人寫作。有大學已經「嚴陣以待」禁止學生使用,如發現有同學違規會以潛在抄襲個案來處理。[4]


明光社


抱著「貪得意」精神,筆者到了ChatGPT,看看這個新人工智能如何介紹自己,[5] 答案果真是頭頭是道:「我(ChatGPT)是一個基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人工智能助手,能夠理解和回答使用者的問題。我被設計成可以回答各種類型的問題,從常見的問題(例如天氣、時間、日期等)到複雜的問題或主題(例如科學、歷史、文化等)。我可以通過網絡搜索、API集成和其他資源來提供精確和有用的答案。如果您對我的功能和能力有任何疑問,請隨時詢問。」


如此受矚目的新技術,當然要挑戰一下「它」:「其實你這樣聰明,未來有一日你會取代人類嗎?」


「儘管我是一個非常智能的人工智能助手,但我無法取代人類……還有許多其他特質和能力,如情感、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等,這些都是現今的人工智能無法擁有的。即使在未來,當人工智能技術變得更加先進時,人類和人工智能助手之間的互動也應該是一種合作關係,而不是取代關係。」


事實上,當很多人在讚嘆和著迷於這些新奇玩意之時,有些人已經預視新型人工智能會有一天取代人類,可能令人類無法立足。然後,在這一天來臨以先,其實我們更應關心的是,新型人工智能如何在不知不覺之間,改變了我們。


首先,ChatGPT方便使用,的確能方便我們完成很多日常、重複性的工作,可是它對需要「思考」或作「判斷」的問題,其準確性其實還是有待改善。而事實上,已有報告指出,ChatGPT為求提供「完美」答案給用家,會提供不準確資料,甚或「老作」答案出來矇混過關。ChatGPT這樣提供「假資訊」,而用家往往又不作查證,如此便會引來很大的問題。[6] 另一方面,今天的主流版ChatGPT還是免費,但其實新推出的版本,已朝向收費方式營運——如果知識只是有錢人的專利?這豈不是退步,違背了互聯網創立時,人人互為平等的初衷嗎?


但願跨過「元宇宙」,踏進「人工智能」年代時,我們擁有的,是一個更公平,知識更開闊,人人平等,關係更為緊密,再沒有阻隔的新國度吧!祝你在Metaverse, ChatGPT愉快!


 



[1] CNET, “Everything Facebook revealed about the Metaverse in 11 minutes,” YouTube, October 29,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ElfIo6uw4g.


[2] 林以諾牧師以Network J名義,於2022年創立了「元宇宙教會」(MeChurch),這可作為元宇宙教會運作的一個參考。Network J:〈元宇宙教會 MeChurch〉,YouTube,2023年1月18日,網站: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FK1wUo0MYq2xSgaBQOtB85rOnLYw7iU


[3] Tom Pounder, “What does the Metaverse mean for your church,” TheChurch.Digital, November 3, 2021, https://be.thechurch.digital/blog/metaverse.


[4] 林穎嫺:〈ChatGPT|港大禁評估、論文用AI工具 學生違規當抄襲處理〉,《香港01》,2023年3月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專上教育/868390/chatgpt-港大禁評估-論文用ai工具-學生違規當抄襲處理?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5] 以下的ChatGPT對話由網上聊天室Poe.com中摘取。用戶在Poe.com可選擇與列表中的聊天機器人聊天,其中一個便是Open AI開發的ChatGPT,Poe.com特點是在香港地區的用戶也能夠使用(現時ChatGPT並不開放予香港和中國大陸地區使用),參:“Poe - Fast, Helpful AI Chat,” https://poe.com/Sage.


[6] Jack Brewster, Lorenzo Arvanitis and McKenzie Sadeghi, “The Next Great Misinformation Superspreader: How ChatGPT Could Spread Toxic Misinformation At Unprecedented Scale,” NewsGuard, January 2023, https://www.newsguardtech.com/misinformation-monitor/jan-2023/.

不追逐超級食物,不過度消費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31/05/2023

過猶不及,無論多麼有益有營養的食物,當人食用過量時,身體會受不了。標榜營養高,對人體有醫療效用的超級食物也不例外。〈超級食物真的帶來超級健康?〉一文曾提到,有醫生因為相信香蕉可以治療「乳糜瀉」,於是為病人開出一日進食高達七隻香蕉的醫療處方。[1] 殊不知,香蕉除了高糖,也對虛寒體質的病人有影響;根據中醫的說法,對虛寒體質的病人來說,一日七隻香蕉的份量實在太多了。飲食平衡,固然對身體有好處,其實這對地球、對人類整體福祉來說也非常重要,要知道人類過度的生產及消費,長遠會令未來的資源變得短缺,剝奪了下幾代的資源。這裡以其中一種為人熟悉的超級食物——藜麥(quinoa)為例,為大家闡釋過度追求所謂超級食物,如何影響人民的生活,以及如何帶來生態危機。

藜麥的原產地為南美安第斯山區,主要來自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等國家,隨著人們對藜麥的需求增加,2018年,種植藜麥的國家已經有超過70個,包括中國、北美、法國及印度。[2] 40多年前,藜麥被視為動物和印第安人的食物,本來便不見經傳,遭文明人所唾棄,當時藜麥的價錢亦不高,只等於大米的一半。[3] 可是到了70年代,歐美人士開始留意這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農作物,於是乎藜麥的生產量及價錢在市場上亦隨之上升,以價錢來說,從2000至2008年,八年之間便上升了六倍之多。[4]

明光社

藜麥的營養價值被人正視,讓種植藜麥的農民得到更多收入,這原本都是好事,只是,當全球對藜麥的需求持續上升,在利誘之下,農民開始作出不利於自己及本地人民的舉動,以玻利維亞為例,過去因為有農民把較為優質的藜麥外銷,沒有留給本地市場,甚至連農民自己,有些寧願進食較便宜及營養較差的代替品,也不願碰可以賺錢的藜麥。農民自身捨不得吃,一些較為貧窮的平民百姓,也得在昂貴的藜麥面前卻步,只能改為進食營養價值次一等的大米或意粉。原本是營養豐富又便宜的本地農產品,卻有很多本地人不能享用,又或是只能購買質量一般的藜麥。[5] 不過,隨著有更多國家加入生產,藜麥的價格開始下降,這情況亦有所改善。[6]

本地人民欠缺有營養的食物,其實連土地也失去當得的養份。傳統耕作是以輪耕法種植不同的農作物,以保持土地肥沃,減少土壤侵蝕。農民以往會以羊駝或其他動物協助種植藜麥或其他農作物,羊駝的糞便也成為土地及農作物的肥料。為了增加收入,農民便想辦法增加藜麥的收成,他們以機械取代牲畜,既可提高效率,也不用預留放牧羊駝的草場,他們又開始放棄以輪耕法種植藜麥,轉為年復一年,無休止地種植藜麥,這便減少了農作物的多樣性,而在沒有羊駝糞便為土地提供營養、沒有休耕的情況下,土壤便出現了侵蝕。[7] 土壤侵蝕帶來的惡果是「影響土壤健康和生產力,從而降低我們食物的數量和質量……發生侵蝕的土壤不易保持水分(份),會引發洪水和山體滑坡……土壤侵蝕會降低土壤的潛力、減少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並導致土壤生物多樣性的喪失。」[8] 農民瘋狂擴大種植藜麥的土地面積,沒有讓土地好好休息,只會先經歷到土壤侵蝕的惡果——收成減少,或質量下降。

最先生產藜麥地區的農民瘋狂生產藜麥,世界各國後來亦加入生產行列,這樣自然拉近了供求的距離,藜麥的價格也隨之下跌。聯合國將2013年定為國際藜麥年,2014年,藜麥的價格出現急跌。[9] 但對於藜麥這種曾遭人唾棄卻有能力躍升為超級食物的農作物,商家還是滿懷希望的,2018年,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國家種子公司(Rajasthan State Seeds Corporation)鼓勵超過55,000名農民種植藜麥。[10]

縱然超級食物的標籤是商人的促銷術語,如果它可以幫助人們的眼目從加工食物,甚或垃圾食物轉移至有益的天然食物,其實這也是有其意義的。只是,當消費者開始一窩蜂追捧某種超級食物,生產者見有利可圖,只把目光聚焦於短期的利益,孤注一擲種植一種農作物,甚至乎只種植農作物中的一個品種,長遠來說只會引發一連串問題,上文提到這將會對環境不友善。除此之外,棄養羊駝的後果是令肥料短缺,以致肥料價格上升。另外,物種變得單一,又或是只有賣到好價錢的才能留下來,這樣,反而讓留下來的品種因欠缺遺傳多樣性而容易染病,[11] 1950年代中美洲的香蕉患上流行病——「熱帶4號」香蕉枯萎病(TR4),正正闡明種植單一品種的食物可以帶來何等巨大的災禍。事緣當時中美洲新興的香蕉種植業選中了又大又好吃的大麥克(Gros Michel)品種的香蕉,並加以培植,從商業角度來看,一模一樣品種的香蕉有助銷售,但以流行病的視角來看,欠缺遺傳多樣性的物種容易患病,引發的問題甚至一發不可收拾,當年的香蕉便是如此。[12]

明光社

超級食物一詞既是商人所創,躋身超級食物之列則會令食物一下子被奉為潮物,不過大概沒有一種食物能永遠登上超級食物榜前十名,時尚雜誌Cosmopolitan在2021年預測2022年十大超級食物,有食品業界人士預計「辣木(Moringa)將在2022年成為流行食品抹茶的替代品。」[13] 如果有一天,藜麥不再是超級食物中的寵兒,大家吃膩了,需求減少了,又或是其他國家增加藜麥的出產量,這些過度依賴種植藜麥的農戶,又或是以藜麥賺取外匯的國家將如何自處?[14]

有求才有供,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身為消費者,其實可以為了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而做多一些,這裡並非勸說消費者不要吃藜麥或其他超級食物,但在能力範圍之內,可以從小處做起,例如選擇食物時,留意食物的產地,多選購本地或鄰近地區的出產,以減少食物因運輸所造成的碳足跡。[15] 當然,偶爾嚐嚐從遙遠的原產地運來的食物也未嘗不可,只是不可只吃原產地生產的食物;如果食物本身只在遙遠的原產地生產,消費者應避免經常吃,可以輪流換著吃本地或鄰近地區生產的時令食物。沒有單一的食物可以完全滿足身體營養的需要,不同人對不同的食物也有不同的反應,即使營養豐富的藜麥,其中紅藜麥的鉀含量較高,腎臟功能不佳的人士食用時則需注意,吃太多會加重腎臟的負荷,[16] 只吃適當的份量除了可保護腎臟,也可以避免過度消費。

如果說農民只著眼於短期的利益,對環境本身或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那麼過度消費的消費者,何嘗沒有參與其中?《長思短想》的作者Roman Krznaric在書序中分享到那位不曾為小兒麻痺疫苗申請專利的研發者Jonas Salk的想法:「我們繼承來自過去的豐富遺產,也應將這些遺產留給子孫。他認為,如果要做個好祖先……就必須摒棄短視近利的觀點,採取長期思維,考量自己的行為在自身壽命外將會造成何種影響……」Krznaric亦提到:「聖經教導我們要做個好撒瑪利亞人(Good Samaritan),然而在21世紀,光是做個好撒瑪利亞人還不夠,我們必須做個好祖先。」。[17]

我們毋須如Krznaric一樣做偉大的事才算是好祖先,只要意識到我們時刻都在消耗下一代,甚至下幾代人的資源,以致我們在消費的同時,也可以多加考慮後人所需的資源及面對的生態環境,已經能對後人作出貢獻了。雖然後人可以享用甚麼資源,現今的政府及生產者固然有其責任,但這亦取決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消費模式,以及我們能否因為關心下一代人而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慾望。

 


[1] 吳慧華:〈超級食物真的帶來超級健康?〉,《生命倫理》,第80期(2023年3月):2–4,網站:https://ethics.truth-light.org.hk/nt/article/超級食物真的帶來超級健康

[2] Jessie Szalay, “Quinoa: Health Benefits & Nutrition Facts,” Livescience, April 19, 2018, https://www.livescience.com/50400-quinoa-nutrition-facts.html.

[3] 米里亞姆.泰爾瑪.杰米歐:〈中國:玻利維亞藜麥的希望之地〉,「中外對話」,2019年5月17日,網站:https://chinadialogue.net/zh/1/44180/;Jill Richardson, “The story behind the popular superfood, quinoa,” FoodFirst, April 22, 2014, https://archive.foodfirst.org/news/the-story-behind-the-popular-superfood-quinoa/.

[4] Long Yu, “Superfoods’ Dark Side: Increasing Vulnerability of Quinoa Farmers in Bolivia,” Global Food, Health, and Society, January 22, 2019, https://web.colby.edu/st297-global18/2019/01/22/superfoods-dark-side-increasing-vulnerability-of-quinoa-farmers-in-bolivia/.

[5] Yu, “Superfoods’ Dark Side,”; Dawn Gifford, “Are Superfoods bad for the environment?,” Small Footprint Family, https://www.smallfootprintfamily.com/are-superfoods-bad-for-environment; Business Insider, “Why Royal Quinoa is so expensive,” YouTube, 24 August, 20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KGjXNQb4I.

[6] Business Insider, “Why Royal Quinoa is so expensive.”

[7] Gifford, “Are Superfoods bad for the environment?,”; Amber Dowling, “The Dark Side of Trendy Superfoods (and What You Can Do to Help),” Food Network, February 10, 2022, https://www.foodnetwork.ca/article/dark-side-trendy-superfoods-how-to-help/; Karen Lu, “The Problem With Superfoods: For You And For The World,” Study Breaks, April 24, 2021, https://studybreaks.com/thoughts/the-problem-with-superfoods/; 吳韻菁:〈點解藜麥咁貴?Superfood背後小農與羊駝的故事〉,《香港01》,2017年3月27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區專題/80135/點解藜麥咁貴-superfood背後小農與羊駝的故事; Richardson, “The story behind the popular superfood, quinoa.”

[8]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停止土壤侵蝕,將土壤保持在原處〉,YouTube,2019年11月14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G6OQnG1LZE

[9] 吳韻菁:〈點解藜麥咁貴?Superfood背後小農與羊駝的故事〉;Tyne Logan, “Quinoa price falls dramatically, but industry hopes it will help long term,” ABC NEWS, June 29, 2017, https://www.abc.net.au/news/rural/2017-06-29/quinoa-prices-fall-good-thing-industry/8663458.

[10] “Asia-Pacific Quinoa Seeds Market to Grow by 7.4% Annually Through 2027 - ResearchAndMarkets.com,” Business Wire, September 27, 2022,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20927005820/en/Asia-Pacific-Quinoa-Seeds-Market-to-Grow-by-7.4-Annually-Through-2027---ResearchAndMarkets.com.

[11] Richardson: “The story behind the popular superfood, quinoa.”

[12] Louise Gray:〈香蕉枯萎病:一場堪比新冠疫情的農業災難〉,「BBC News中文」,2021年1月11日,網站: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55428931

[13] Olivia Wagner, “The Top 10 Superfoods of 2022 have officially been announced,” Cosmopolitan, December 25, 2021, https://www.cosmopolitan.com/health-fitness/a38581530/superfoods-list-2022/.

[14] Lu: “The Problem With Superfoods.”

[15] Lu: “The Problem With Superfoods.”

[16] 〈藜麥怎麼煮?營養師分享7個藜麥功效與禁忌!過量攝取易引起腸道不適!〉,Elle,2023年1月7日,網站:https://www.elle.com.hk/beauty_and_health/quinoa-health-benefits

[17] 柯茲納里奇〔R. Krznaric〕著,孔令新譯:《長思短想:當短視與速成正在摧毀社會,如何用長期思考締造更好的未來?》(The Good Ancestor: A Radical Prescription for Long-Term Thinking)(台北市:商周出版,2021),頁10–11。

長思短想

31/05/2023

《長思短想:當短視與速成正在摧毀社會,如何用長期思考締造更好的未來?》
(The Good Ancestor: How to Think Long Term in a Short-Term World)
作者: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
譯者:孔令新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商周出版
出版年份:2021年

 

你是好祖先嗎?你留下了甚麼給你的後人?當大家看到此問題,可能會想自己有沒有樓、金銀財寶留給後人,但對本書的作者來說,人們是否好祖先,取決於他們留給後人的,是造福後人還是成為後人的禍害,作者所指的遺產,其實是指地球的生態環境,以及惠澤後人的遠見。

作者認為不少被富裕國家看不起的「部落」,都是好祖先,因為他們懂得為後人設想,位於美洲烏龜部落(Turtle Clan)酋長Oren Lyons曾說:「身為酋長的首要使命之一就是展望未來,確保我們所有的決策都顧及未來第七世代的福祉與幸福,這就是我們議會決策基礎,我們思考:這項決定能否惠及今後第七個世代?」有多少人可以思想七代的事?作者認同愚公移山的精神,即使愚公有生之年不能看見成果,但只要對後人有益的遠見,都是好的,反觀西方社會,他批評無論是政治人物或企業家,大多暴露出短視及自私的一面,他們消耗掉,用更嚴厲的詞彙來說,他們偷竊了後人的資源。

作者提到富裕國家的短視不只在於耗盡資源,亦在於他們解決問題時非常短視,例如他們發展人工智能、基因改造、納米技術、甚至因怕地球日後不宜居住而冒出移民火星的想法等,反而讓人類因著新科技而增加「生存風險」,他提到:「名列前茅的就是人工智慧系統帶來的威脅,如不受人類創造者控制的致命自主武器。」作者不相信人類可以移居火星,並批評此種想法要不得,因為這表示人類希望捨棄地球,而不是拯救地球。

為何部落可以有遠見,而富裕國家反而短視?因為雙方的想法很不一樣。富裕國家認為遙遠的未來沒有居民,他們就如當日侵略原住民的領土一樣,宣佈這為無人佔據之地,隨意搜刮掠奪其中的資源,任意傾倒讓生態環境惡化的核廢料。反觀部落,他們或多或少懷著這樣的想法:「我們的土地不是繼承於祖先,而是借用子孫。」這想法有些像基督教的觀念,把地球視為神「出借」給各世代的禮物。如此看來,地球不是當今世代所「擁有」,可以隨意處置的東西。

要如何活得有遠見,作者提議人們可以從樹木身上,反思在這浩瀚的宇宙中,人類只是滄海一粟,人類無權破壞生態系統。他也邀請大家思考死亡及死後希望如何被記住。雖然作者相信進化論,但字裡行間,他某些想法,其實與《聖經》的看法相似,他也能鼓勵大家不要只思想眼前的事,而是更多放眼於遙遠見不到的未來、及關心其他人的需要,即使這些人還未出現,《聖經》不是也教人「你們要思念的,是天上的事,不是地上的事。」(西三2《新譯本》),「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新譯本》)

成長就是不斷學會如何選擇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5/2023

人生的困擾往往在於我們面前有太多選擇,但諷刺的是我們不少的選擇可能都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發自我們的內心,而是受社會環境、朋輩、傳統和別人的評語所影響。無論個人或群體,學會如何選擇和做決定,是十分重要的,否則恐怕只會隨波逐流、甚至被洪水所淹沒。

資訊科技一日千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無孔不入,令人眼花撩亂,由AI而產生的問題日新月異,過往大家一直擔心的問題,例如色情資訊已變本加厲、防不勝防,家長和學校惟有多從教育方面入手,不要奢望網絡的供應商會忽然良心發現而自律。此外,AI的版權問題亦不可忽略,因為版權問題可大可小,有時一個錯誤的決定,足以令自己陷於沒完沒了的糾紛,賠上令自己心痛的時間、金錢和聲譽。

另一方面,作為家長的,在與子女相處時要不斷學習的是,有甚麼該做和不該做,若作出錯誤的選擇,對親子關係有害無益。人生另一個重大的決定是如何選擇愛人、選擇配偶,而更基本的是我們必須建立正確的愛情觀,特別是在這個愛情與情慾容易混淆的世代,我們容易將人「物化」,將對方當作沒有靈魂而只是被消費的「他者」。

最後,教會在面對急速轉變的社會大環境,前車可鑑,為免誤觸紅線,亦必須重新思考我們的定位,特別在財務和管理方面要選擇自力更生,惟有教會愈不需要依賴外力,教會的自由度才會愈大、愈能夠順從神而毋須順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