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為何要報死人新聞?
一個人的離開,為何會成為新聞?近日,社會接二連三發生謀殺、兇殺及自殺事件,牽動社會情緒。可是,某大傳媒的報章,居然連續幾天以頭版頭條,將這些新聞以「揭秘」方式報道。當中,沒有一篇談及案件所帶出的社會問題,也沒有一篇提供處理家暴、青少年與家長代溝問題的方法,更沒有一篇講及私影時慘遭性侵的處理方法,更遑論提供一些輔導情緒困擾的服務資料。這些故事,彷彿在為愁雲慘霧的春天,添些眼淚。
仍需密切留意《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事態發展
去年11月何秀蘭議員提出有關《同志平權》之動議被否決後,社會各界都關注行政長官在2013年1月16日發表的施政報告,會否展開《性傾向歧視條例》的諮詢或立法工作。最後施政報告表示政府並無任何諮詢計劃。但細看施政報告的內容後,我們留意到政府替反對立法的一方加了一個虛假的反對原因。施政報告的文字如下:
報道還是誤導
2012年12月2日,《新報》於頭版報道有關本地精神病患者的情況。誠然,報道內容是建基於事實,指出支援精神病患者的資源並不足夠,當中亦有呼籲社會人士主動認識精神病以避免不必要之猜疑。然而,報章卻用上「小心,癲人出沒」作為頭條,「精神病新症每年3萬」作為副題,這樣會令讀者容易聯想為「精神病等如癲」。另外,報道亦附上一個身穿有帽外套,目露紅光,左手拿著刀的人物插圖,實在叫人心寒。
安居樂業的迷思
近年,居住問題成為香港人最關心的課題,很多人以擁有一層自住物業為一生的目標,但隨著樓價不斷「飛升」,人工卻二十年不變,擁有自置物業變得愈來愈不可能。為了擁有一個安樂窩,有人集合全家的力量購買,有人選擇租房,有人選擇婚後與父母同住,以節省支出,儲存實力,有人選擇留在低薪的工作,不加薪不升職,為的是要繼續符合資格申請公屋/居屋。您又會作何選擇?
從「任食」思考無限與有限
香港人,對「無限」的消費,有很多迷思。近日有茶餐廳為了對抗地產霸權,居然出動「30蚊放題任食」一奇招。當大家聽到「任食」兩字後,茶餐廳即日要派籌予排隊的顧客,業主亦乘機大叫加租。店東說除盡成本後並沒有賺多,還呼籲食客盡量有良心,不要浪費食物,否則會賠本。
How to walk with those in sexual struggling
So how do we help people to deal with gender issues, may it be orientation or identity? I think that the first thing we want to do is not to judge people. Very often, somebody come and share thei
回應性傾向歧視的第三條路
若果支持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是第一條路,反對是第二條路,那麼,最可行的第三條路就是修訂現有法例,正視一些同性戀者合情合理的要求。
關愛雙職婦女 由家庭開始
在過往數千年的人類歷史中,主導世界、國家、族群及家庭的都一直是男性。過去女性的社經地位比男性低,女性需要依賴男性才能生存。直到近代婦女運動的興起,男女平等的概念才逐步為世人所接受,更將三月八日定為國際婦女節。
以3A代替「唔准」的性教育
近日,在電視上看見母親的抉擇最新一輯廣告,當中給家長的訊息非常清楚,就是面對子女對性的好奇,家長不要只說「唔准」,非常認同當中的內容,兒童及青少年面對成長中的身體變化,兩性相處及傳媒中的性資訊,充滿好奇,想知更多,但家長卻只會說「唔准」,而沒有進一步解說當中的理由,只會換來子女偷偷麼麼做,不敢讓父母知道,恐怕惹來責罰,相反,父母若能善用這些機會,為子女提供性教育,對建立子女健康的自我形象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