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永遠的家人: 離婚再婚也不要忽略子女的需要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9/03/2018
感謝上帝的恩典及祝福,自去年一月起,透過《永遠的父母─離婚以後,為孩子多走一步》計劃,服務離異家庭及其子女,我們為46間中小學,舉辦60場專題講座及成長小組,為13,135個學生提供服務,超過七成學生小組組員表示對父母的離異有更好的了解,更好地認清自己對父母離異的想法及感受,以及能更適應及接受在日常生活中會缺少父/母照顧的情況。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8年2月)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9/03/2018
性文化
美國一媒體批評CNN引用在網上訪問580個「有試過或幻想過通姦和交換伴侶性愛」的男同性戀者的「研究」來正常化和推廣三人性愛和換妻(cuckolding)。
思想自由
寬鬆的私人領域與嚴謹的公共事務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9/03/2018
教會應如何關心社會?信仰原則應否用於社會政策和公共事務?這些都是在教會機構推動社關時常被問及的問題。個人認為在討論之前,若能先分開私人領域和公共事務,可避免因為一刀切而引起的不必要爭拗。
私人領域
29+1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9/03/2018
電影由彭秀慧小姐自編自導,同名的舞台劇改編。電影結構仔細、伏線環環相扣、互相呼應。故事發生在2005年香港,林若君、黃天樂——兩位女性雖然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她們的成長經歷、家庭、性格及對生活和成就的看法卻截然不同。突如其來的遭遇迫使她們有機會透過一間住宅、一本日記,將兩人的生命融合起來,此片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將踏入三十歲的女性,要面對事業、友情、愛情、親情與健康等改變。
婚姻自由不是戀愛自由
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3/03/2018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既封建,又陌生。我們熟悉的是戀愛自由。我有權選擇自己的戀愛對象,不論對方的出身、年齡。但雖有自由,有些戀愛關係如師生戀、爺孫戀、婚外情仍會惹人話柄,備受非議。有時,同性戀亦然。
香港電競業的配套欠奉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8/03/2018
以前的所謂打遊戲機,今日換個綽頭,加入大型比賽,偶像明星,即時直播和評述等等環節,變成「電子競技」,成為一個潮流下的電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