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與弱勢孕婦同行的「小小生命」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9/2024

面對意外懷孕,許多女性會感到非常焦慮與不安,當父母得知女兒意外懷孕時,往往亦感到手足無措;而部份當事人則會因社會、家庭和經濟的壓力而掙扎,考慮應否繼續懷孕。其實,這些女性及其家人不必獨自承擔壓力,因為只要願意尋求幫助,他們總會尋找到出路。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4年8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6/09/2024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夢境》(Wonderland) ——把握時機陪伴眼前的真人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6/09/2024

隨著人工智能(AI)的深偽(deepfake)技術發展愈趨成熟,AI模擬特定人物的行為舉止、聲線等已經變得愈來愈逼真,內地有公司最近就利用AI生成技術,為客人「復活」已故的人,據稱「需求火爆」,一年內完成超過650張訂單。

喪偶後的再婚問題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6/09/2024

何伯、新何太事件鬧得全城熱烘烘,何伯喪偶之後應否再娶?子女是否應給予喪偶的父或母有再婚的機會?喪偶的家庭如何走出陰霾,各人在新的家庭環境、角色及崗位下,如何繼續和諧地生活下去?明光社於2024年6月21日舉辦的網上專題講座邀請了葉翠芬博士以資深輔導員及過來人的身份來分享,讓我們更了解有關喪偶後的再婚問題,並且學習衝破不必

性教育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前線性教育工作者經驗分享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9/2024

明光社在2024年7月26日舉辦的網上講座主題為「性教育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前線性教育工作者經驗分享」,當晚由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總監鄭安然先生(安然)、筆者、本社的項目主任(性教育)熊嘉敏女士(Carmen)、項目主任(流行文化)呂英華先生(Joseph

在缺乏信任的世代尋找信任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6/09/2024

有圖不等如有真相,在深偽技術愈來愈高超的年代,我們已明白就算親眼看見、親耳聽到的,也有可能是假的,因此,要建立信任就必須先由了解開始,並且要有批判的思維,無論消息和資料的來源是官方、是媒體,無論觀念是來自主流社會、或是傳統文化,都不能夠無條件照單全收,否則很容易便會墮入以訛傳訛、以偏概全、或者自以為是的盲點。

新聞愈來愈可信?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6/09/2024

本年6月,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公佈了《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4),該報告對全球47個國家及地區的數位媒體發展狀況作出分析,他們在1月底至2月初訪問超過95,000名受訪者,當中包括約2,000名的香港受訪者。8月時,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於報章分析有關香港的數據。

從奧運看網絡資訊如何影響用家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6/09/2024

網絡資訊傳遞迅速,我們接觸的訊息實在很多,一些資訊發放者為了吸引接收者的注意力,並期望網民火速瘋傳出去,往往會無所不用其極,以扭曲事實、挑撥離間等技倆,來激起網民的情緒,令他們繼而回應或轉發,也令訊息在網絡擴散。剛過去的奧運會,便出現了一些牽動網民情緒的爭議事件,可在此作為例子討論。

奧運性別爭議的背後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9/2024

2024年巴黎奧運會已圓滿落幕,當中女子拳擊比賽項目出現了性別爭議,阿爾及利亞選手哈莉芙(Imane Khelif)和中華台北選手林郁婷在她們所屬的級別拳賽中取得冠軍,但外界對她們的性別有所質疑,因二人在過去的賽事中曾被國際拳擊總會(IBA)取消參賽資格,會方稱二人有XY染色體,不符合參加女子比賽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