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你有走過水貨嗎?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1/05/2015

大批內地人來港買奶粉及生活用品,令到不少旺區成為自由行及水貨客的集中地,而香港本土的小商場因著所謂「資本主義」、「巿場經濟」的威力而「被消失」,變成專為內地旅客而設的商店,甚至大型商場。

從《黑殺令》及《被奪走的十二年》看人口販賣

雷競業博士    |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
21/05/2015

人口販賣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全球性悲劇,當中有甚多令人心酸的故事。可是,討論這方面的電影卻不多,很多觀眾到影院都是為了找娛樂,悲慘的故事號召力不強,由於戰爭故事比較容易有英雄人物,但人口販賣的故事不容易有寫實的英雄,可能因此沒有多少人願意投資在這類製作。

昨日,今日,直到永遠……人口販賣的歷史簡述

陳永浩、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明光社項目主任
21/05/2015

有人說,如果從聖經看,妓女(現代稱為性工作者)可能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如果那是屬實的話,人口販賣,則很可能是人類最早開展的「貿易」;而可悲的是,這兩樣事情,由昨日,到今天,仍沒停止……

專訪基督豐榮團契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1/05/2015

當我們仍然活在「人口販賣很遙遠」的錯覺時,一群有心人已在柬埔寨努力回應人口販賣的議題,她們就是基督豐榮團契。

重建生命的豐榮 與受傷心靈同行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1/05/2015

人口販賣的議題,我們大多只是從報章得知,然而原來卻是那麼遠,這麼近。在香港,基督教團體基督豐榮團契服侍在柬埔寨的人口販賣受害者, Heather這位神學生更親身走進受害人群體中一段時間,與她們同行。這次同行不僅讓Heather看到女孩們的需要,更再次肯定她服侍這群女孩的呼召。

生活,還是生存?論標準工時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21/05/2015
今日的香港,貧富懸殊,小市民每天營營役役,只求兩餐溫飽,有瓦遮頭。可是活在高度資本主義的香港下,這卑微的願望卻是如此遙不可及。面對通脹無情的颷升、樓價肆意地上揚,普羅市民只能任由經濟發展扭曲他們的生命,在不斷的加班、加班、再加班之下,人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或許已成為一種虛妄。
 

我愛爆嗎 ?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1/05/2015

傳媒被視為第四權,負責監察政府,故此報道不時會與公眾利益有關。但在現今著重新聞娛樂化的環境下,就如劇集《導火新聞線》中身為報章總編輯的汪海藍希望頭版「夠爆、夠juicy」一樣,因為公眾興趣往往比公眾利益更優先,更能吸引讀者,並且獲得更好銷量。

人口販賣的信仰反思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1/05/2015

人口販賣在現代社會仍然猖獗,被販賣的人沒有主權,任人魚肉,有人認為與昔日的奴隸無異。又有人認為神創造人不是有神的形象嗎?為何會容讓人剝削其他人?此外,人管理的應該是「海裡的魚、全地的動物及天上的飛鳥」(創一26),而不是人類本身,為甚麼神容許奴隸制度的出現?

生育‧夢想‧生活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1/05/2015

傳宗接代,可以令人多麼的興奮,也可以令人多麼的沉重。

伸手取利的零和新聞工作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19/05/2015

網絡媒體較其他媒體擁有的優勢,是沒有篇幅及時間限制,可以隨時作出大小報道,亦可隨時作出跟進報道。即使發現錯誤,也能盡快作出更正。但當然,前提是該媒體願意承認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