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傳媒神魔化 抹紅又抹黑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5/11/2012

貪曾、劏房波、狼英……不論是高官、政客、立法會議員,傳媒近年都喜歡為他們「改花名」並且漫畫化,美其名是新聞娛樂化,把繁複的政治新聞變得簡單,使訊息內容更容易被巿民消化、明白;但實際上,是把報社的立場安插在其中,偷龍轉鳯,抹紅抹黑。此等變相洗腦,毒害並不下於被喻為洗腦教育的國民教育「中國模式」小冊子。

中立的迷思:論香港傳媒專業主義的陷落

梁麗娟博士    |    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15/11/2012

立法會選舉前夕,亞視在連續兩晚的《ATV 焦點》批評自暑假已開始得如火如荼的反國民教育運動,稱國民教育科爭議是「破壞派」為立法會選舉而製造的議題,又稱學民思潮成員被利用為棋子。這些言論迅即令公眾譁然,通訊事務管理局事後收到超過四萬宗投訴,可見亞視嚴重違反新聞操守。

從政五味架—基督徒參政者的甜酸苦辣鹹

15/11/2012

立法會選舉結果塵埃落定,但對於選舉期間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則很多參選者依然犖繞心頭。明光社在2012年10月16日晚上,假恩福堂舉行15週年研討會「從政五味架──基督徒參政者的甜酸苦辣鹹」,邀得三位剛參與今屆立法會選舉的基督徒涂謹申議員、馮檢基議員、陳一華牧師,細訴當中的五味雜陳。

公民記者抬頭 傳媒生態敲警鐘

沈雅詩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5/11/2012

要談香港的傳媒生態,除了傳統的新聞媒體外,不得不提「公民記者」。公民意識抬頭,加上智能手機普及化,香港人已很習慣把碰見的新聞故事即時拍攝或錄影下來,然後透過網絡平台發佈開去。與此同時,近年本港也愈來愈多由民間人士組成的「公民媒體」,它們在新聞發酵及加溫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究竟隨著「公民記者」或「公民媒體」的發展愈趨成熟,香港的傳媒生態會有甚麼轉變呢?

慧眼看傳媒 立場取態要認清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15/11/2012

傳媒對社會議題有既定立場,其實並非新鮮事。有時為了令立場更鮮明,甚至把記者或編輯的意見混入於報道之中,令受眾難以分辨那些屬事實,那些是意見。究竟身為市民或學生,應該怎樣看新聞,才可以令自己更明白事件的真相呢?

如果這世界沒有了智能手機,我會……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15/11/2012

筆者好奇想知道身邊的朋友,如果沒有了智能手機,他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於是發了這段短訊給朋友:「如果這世界沒有了智能手機,你會……」結果收到5個回覆︰
 
朋友A:用簿記下朋友電話,或像小時候一樣把朋友的電話號碼通通背了
朋友B:改為看報紙、睇多好多書、多咗精神、多咗好多個人時間

手機程式 誰管得了?

15/11/2012

智能手機大行其道,很多青少年也擁有一部,而隨著智能手機普及化,相關的應用程式也應運而生,不少更是供免費下載的。然而,是否所有程式都適合青少年使用呢?我們便發現,原來不少程式都含有色情、暴力或賭博的內容。

博彩資訊乏監管 免費馬報隨街派

15/11/2012

10月開始,市場上推出了一份全新的免費賭博資訊報章《快馬》,並每逢賽馬日在大部份的投注站場外和賽馬場地門口派發。有巿民來信本社投訴,稱有關刊物內容有大量賭博訊息,不適合青少年閱讀,更不應該派發給青少年。

求財有道——如何做金錢的好管家?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4/11/2012

聖經教導我們不可服侍兩個主人,因為不是恨這個愛那個,就是忠於這個輕視那個,所以我們不可又服侍主又服侍金錢。雖然我們不想服侍金錢,但在世生活,仍難免受到它的影響。

財富的祝福?!

吳庭亮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4/11/2012

「求財有道——如何做金錢的好管家?」這個題目吸引了52位弟兄姊妹,一起在9月份的對談中,反思神如何藉工作給予我們金錢,不單滿足我們家庭的需要,甚至可以祝福其他有需要的家庭。曾任政府高薪厚職但已轉到中國神學研究院作延伸課程主任的黎高穎怡姊妹,與參加者分享她作為基督徒對財富的看法。從新舊約中,她分別列出神藉財富祝福人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