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Web3.0是王道?!

陳永浩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8/01/2011

由90年代起,媒體發展的主旋律已漸漸由互聯網主導。
不到20年,互聯網絡(World Wide Web)
已經歷了幾次的「世代交替」。究竟改變的重點在哪裡?
最新的Web3.0又是甚麼?這個新銳的網絡革命又會為我們帶來甚麼得益和影響?
 

當人人是記者時......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8/01/2011

在社交網站,經常有網友分享不同的新聞、故事、短片、音樂片段等,當中有個人經歷,也有轉載別人的分享,或主流媒體的報道。過程中,我們不斷把資訊加工,如複製、分享、留言、增刪,甚至改圖改字。原來,在網絡世界中,我們早就不是單純的資訊接收者,而是資訊發放者。那麼,我們需要學習「傳媒操守」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反轉新聞界的「動新聞」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18/01/2011

從2009年開始,香港《蘋果日報》逐漸於其網頁加入了「動新聞」。起初只是一些剪輯的新聞片段,後來慢慢加入一些動畫,並運用想像力填補了新聞資料中的一些空白地帶,以達到刺激讀者眼目的效果。但我們觀察了當中的一些報道手法,發現「動新聞」可能成為傳媒集團用作渲染「煽、腥、色」的平台。當青少年本著關心時事的心態瀏覽新聞,很可能輕易在「動新聞」中接觸到色情及暴力的畫面,不知不覺地吃著糖衣毒藥。

和「數碼土著」同行

梁麗娟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導師
18/01/2011

對不少家長來說,互聯網是子女與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家長無法觸及的世界。與互聯網一起成長的一代被稱為「數碼土著」(Digital Native),互聯網世界就像他們與生俱來的成長環境,難怪有瀏覽器名稱為「原始森林」(Safari),意味著網路世界可以像森林般尋幽探勝,驚險刺激程度不遑多讓。

與時並Web

沈雅詩、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資源管理)|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18/01/2011

在網絡的新世代,新媒體往往被視為洪水猛獸,但事實上,Web2.0同樣提供了一個可供分享生命、快速回應年青人需要的平台。不少青年工作者、團體、家長,就覷準時機,採取主動出擊的政策,一於「你Web我又Web」,用新媒體牧養年青人。

父母不是性別中立的家長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4/01/2011

大家有沒有想過將來子女的手冊上父母或監護人一欄會要加入家長性別、甚至進一步要列明家長數目呢?這不是天方夜談,更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美國剛剛宣佈,美國護照申請表將會取消使用「父親」、「母親」的稱謂,改用在性別上中立的「家長一」和「家長二」。

慎防盲目一刀切邏輯思維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4/01/2011

最近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建議,廢除有關14 歲以下男童無性交能力的普通法推定,以便能夠名正言順以強姦的罪名懲處一些10歲以上強姦犯。

減低悲痛 ── 體檢為上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3/01/2011

最近醫管局罕有地入稟高院,要求法庭准許一名懷有雙胞胎超過24周的孕婦終止其中一個患嚴重甲型地中海貧血症胎兒的生命,以此挽救母親及另一名正常胎兒的性命。

給iphone殺個措手不及

朱景玄校長    |    新界校長會會長
11/01/2011

二零一零年除夕,維多利亞港兩岸擠滿了四十多萬人,一同迎接和慶祝新一年的來臨。子時一至,人們雙雙擁抱,「Happy New Year」之聲此起彼落,五光十色的燈飾與市民身上的發光飾物互相輝映,還有手提電話也紛紛響起,正是親友互傳送祝福短訊的提示。

I am Getting Unplugged…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08/01/2011

上星期香港電台的《鏗鏘集》節目,報道了一個由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和美國大學聯手進行的「Unplugged」計畫:參加計畫的同學要在一天之內,完全與媒體斷絕任何聯繫,用以測試同學面對沒有媒體之下的生活是如何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