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關注焦點

27/07/2009

傳媒、性文化、社會及家庭倫理問題(例如賭博),一直都是明光社關注的重點,我們會在每期《燭光網絡》和大家介紹和分析一下,近期在這幾方面一些值得我們關注,會對香港社會造成影響的問題,並一同探討回應的重點和策略。
 

變化就在不知不覺間

整理:陳穎翎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編輯及政策研究)
27/07/2009

早陣子,公眾就馬會擬多加賽馬日鬧得熱烘烘,然而青少年吸毒問題一出,報章頭條全是青少年的臉孔。跟其他社會敏感議題一樣,此議題也就乘機「火速趕路」。相關的政策,據報導,不知不覺已於5月下旬獲「博獎會」通過,之後又不知不覺於7月上旬獲行政會議通過。多個受馬會資助的志願團體,也不知不覺由關注事件變成無異議……
 
在此不知不覺之間,謹將事件再次鋪陳如下:

援助交際:

何故先生    |    香港中文大學 日本研究系 兼任講師 跨媒體創作人
27/07/2009

援助交際,簡稱「援交」,是一個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源自日本的新興名詞,最初代表少女為了獲得金錢(援助)而答應與男士約會(交際),但不一定伴有性行為。然而,隨著社會風氣惡化,如今已成為學生賣春的代名詞。
 

書展Crossover「o靚模」寫真展

吳秀紋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4/07/2009

潮流盛行CROSSOVER熱潮,即是把兩種沒有太大關聯的人和事二合為一。今年舉行的書展亦不例外,一班少女到書展舉行簽名會及催谷她們瞓身拍攝之作──「賣肉」寫真集,而她們的仰慕者亦「逼爆」會場追棒她們。

援交少女最CARE什麼?

張勇傑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性教育)
21/07/2009

我們打開報紙,每隔兩三日就會發現有關「援交少女」的新聞報道。我們從網上的援交討論區中得知援交少女每次性交易收取1,000至2,000元,如果要特別服務就要加錢。從新聞報導我們又知道在2008年11月有中三少女聲稱為前男友還債而在有網上以3,000元底價拍賣初夜,最後以21,000元成交。在2009年6月有少女在巴士上幫人口交,賺取200元「酬勞」來買名牌手袋。

誰是我的鄰舍?

吳慧華    |    明光社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18/06/2009

錯就要認,打就企定,管用嗎?

陳龍超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及研究)
15/06/2009

陳冠希復出姿態明顯不過,選擇在老外電視台接受訪問,或許以英文回應貓哭老鼠事件更為伶俐,他表示心亂如麻,不懂也不便致電,柏芝會否收貨大家心裡有數;訪問中他更坦白承認曾經錯誤、也曾經道歉,但究竟錯在那裡?監相不力,一腳踏多腳,抑或不應攝下親密床照呢?至今仍未披露,不過肯定的只要他沒有影相癖好一環,風波不會發生,濫交、藝人情史統統囂於塵土,網民一概將會零知情,陳生繼續是潮人代表……

官僚心態是怎樣形成的?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1/05/2009
 

「窮媽媽」與「富相士」對家庭的啟示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1/05/2009

近期的名流遺囑爭產官司,幾近雄霸了港聞頭條。大家除了被迫日日抱著「睇鬧劇」的心態八卦一下之外,我們理應替本港家庭發展擔心。看到種種名利場上的爾虞我詐、利慾薰心、肆意發展婚外情、攪關係,將婚姻、家庭視無物的社會現象,會不會就是現今金錢至上的社會寫照?

不學Web,無以言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9/05/2009

孔子教他的兒子伯魚「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提醒我們一個人若不懂文化,便難以說出合宜的話;若不懂規矩,就難以在社會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