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反對馬會在投注站以外賣馬票

陳永浩    |    博士‧監察賭風聯盟成員
16/11/2009

 

當人人做法官!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5/11/2009

 早前慳電膽事件,部分傳媒對曾蔭權是否有利益衝突的問題未審先判,同時扮演警察、檢控官和法官角色,由於曾蔭權高調回應,惹來更多的批評,因政府掌握龐大的資源,「理論上」應是強勢,當強者被欺凌,大家覺得他自己有能力處理,加上政府很多施政未能令市民覺得是真正急市民所急,因此,願意出手相助的人不多。不過,遇著受害人是一介小民,情況就絕不一樣,輿論和網上的欺凌對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唔講」 學生以為支持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及政策研究)
09/11/2009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黃克廉先生,在中學任教廿多年,大部份時間也處理學校的訓輔工作。他笑言,近幾年與學生溝通最大的不同,就是多用了MSN和Facebook。

同性戀社運進軍香港校園

關啟文博士    |    香港浸會大學 宗教及哲學系 副教授
09/11/2009

 

「要講」 老師都要坦白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及政策研究)
09/11/2009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先生,在中學任教廿多年,近七、八年致力於教師培訓工作。他認為這二三十年,後現代社會的思潮不斷衝擊傳統理念。

過猶不及的同志友善政策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9/11/2009

多元共融、互相尊重是一幅很美的圖畫,相信大家都希望能建立一個關懷弱勢、沒有歧視的社會,但面對一些具爭議的課題,採取一些過猶不及的措施,只會適得其反。
 

「偷換概念」的性別平等教育

09/11/2009

若說外國的同志運動,是源於其向來追求社會各個族群均獲平等對待的主張,而婦權運動就是其搖籃的話,華人社區的同志運動,也有相類的軌跡:華人社會長期的男女不平等,在台灣產生迴響,相關的善意政策,同樣也在進入校園時出現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