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社交媒體造就了仇恨言論
互聯網發展至今,無可否認在傳播訊息、互動交流方面,它是十分有威力的工具。然而,當發佈者惡意地利用它去發佈虛假的資訊,而接收者又沒有戒心,未對訊息加以查證就相信,並於社交媒體分享時,這會令虛假資訊廣傳,並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具破壞力的言論
閱讀網絡新聞要小心
「英國牛油貴?」「林鄭也移英?」網絡討論區,不記名秘密留言區常常有未經證實的故事,以前這些留言討論區的內容,不會隨便被放在報章上,但今時今日大家習慣在網上看新聞,不少新聞網站也會將這些「討論區故事」一字不漏的用寫新聞方式放在網站上,供網民轉發、留言。
命名、分類與歧視
社會的爭議,有時小事很容易化大,中學生可以向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自己不能像女同學一樣留長頭髮,認為這是對男性的歧視。在英國,猴痘在同性戀群族中傳播,但當地的新聞從業員和發言的醫生,總會煞有介事的強調,這說法並不是一種歧視。我們為一件事定性、命名,為一些類近的東西分類,有時是歧視,有時卻不是。
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
「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這句看似是開玩笑的句子,多多少少也反映出現實世界的殘酷,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先入為主地因一個人的外表而對他的人品性格產生一些既定的想法,這些想法或會阻礙我們真正了解對方,心理學上稱之為「暈輪效應」(Halo Effect)。
跟孩子談談情、說說愛
人需要愛,因此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愛都有不同的體會和需求。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需要父母肯定的愛、兄弟姊妹的手足之情;在青年期,我們開始著重同伴的友情,以及對異性的愛情。父母與子女談談情、說說愛,當然可以從小開始。本文會就著兒童對於愛常常作出的提問,分享一些回應方法。
無牆無盡 善用恩賜的斜槓事奉 週年研討會精華
2022年8月12日,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順利完成,有80多人參與,在此感謝中國基督教播道會雅斤堂借出場地,以及各位蒞臨現場出席研討會的朋友。讓我們一起重溫當日精華片段。
郭毅權博士
小海龜的啟示
5月暑假剛開始趁天氣未算太熱就馬上去了一次旅行。一家人開兩日車來到South Padre Island (南帕德里島)渡假。
優先給學童幸福感
新學期伊始,莘莘學子每天趕返學的情況又再出現,在天真無邪的臉孔背後,卻暗藏了學童自殺的危機。根據數據顯示,學童自殺通常發生在每年的9月,以2021年為例,去年開學不足兩個月,便已有七宗學童自殺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