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你知道原來自己聽了一堆陰謀論嗎?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27/05/2022

這幾年香港經歷很多大事,無論是疫症、社會運動、政治更替。人心惶惶,人浮於事,不少人失去生活動力和方向,重重陰霾,各式各樣不同的怪論在網絡出現,一時說病毒其實是假的,叫人戴口罩根本是個陰謀,一時又說病毒和網絡有關,甚至說病毒是生化武器,是從實驗室流出來的。不少人對這些想法深信不疑,令政府部份政策難以推動。

忘了卻又忘不了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7/05/2022

忘記有時是一種藝術,特別是一些容易令我們產生負面的情緒,勾起不快的回憶、以及會陷入很大困擾的處境。但現實有時卻是愈想忘記,愈會記起,因此與其逃避,不如正視。

與孩子談談合適的距離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5/2022

在日常生活裡,大多數成年人都懂得與其他人保持恰當的身體距離,例如會因應場合、與對方的關係等因素作出調整,讓大家都感到舒服自在。相反,小朋友對於身體距離往往未能好好掌握,家長有需要花多點時間去教導小朋友明白身體界線和情感之間的關係。

日常生活例子:觀察在排隊的人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2年4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7/05/2022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夢想期限tick, tick... BOOM!》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7/05/2022

Jonathan還有一個星期就到30歲生辰,眼見身邊好友在事業上都有點成就,而他卻仍在音樂劇創作及事業的路途上掙扎,所以,他以30歲生日作為自己夢想的一個期限。他盼望作品能獲人賞識,就在生日前夕,他的音樂劇作品Superbia獲得了一次展示作品的機會,但他還有一首歌曲未完成,他因缺乏靈感而遲遲未能動筆。

網評妄評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26/05/2022

回想移民初初幾天真的忙透累透,帶著12小時的時差日夜顛倒的精神狀態辦理許多非常重要的事,包括申請各樣證件、開銀行戶口、簽租約、申請電、網絡、電話服務……、帶孩子們往所屬學校報到和購買簡單電器家具和日用品,根本沒有時間看網評(review),亦不懂得原來美國人很喜歡看和寫產品或服務網評。

清零還是共存?看看病毒如何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9/05/2022

2021年11月,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傳播系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1,501名20歲以上的香港市民,了解他們對於動態清零(清零)及與病毒共存(共存)這兩種防疫政策的取態。結果發現,有34.9%的受訪者傾向堅持清零,有50.8%的受訪者則支持共存,另有14.3%的受訪者表示中立。

娃娃看天下

19/05/2022

每當新年來臨,很多人都期望新的一年有新的氣象,萬物可以更生,世界變得更好。

世上可有肥美人?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19/05/2022

在「大家歸瘦」大行其道的今日,肥可以是美嗎?一個電視台「另類」選美節目《肥美人》,叫大家再次認知何謂「肥與美」。其實何謂肥?肥與美有何關係?你真的是肥胖嗎?由肥胖是「罪」,衍生出種種減肥的討論。其實,如何才能好好減肥,保持身體健康?

負傷者得醫治

蘇恒泰    |    2016年開始研究移民的可行性,2018年付諸行動舉家移民新西蘭,2020年完成兩年的移民監。育有三名女兒(其中一名在新西蘭出生),現於奧克蘭華人長老會聚會,並在大學生粵語團契擔任導師。
12/05/2022

不經不覺,原來對上一次交稿已經是接近半年前的事。話說我在2018年移民新西蘭,移民前長期飽受腹瀉影響,平均一天瀉六至七次,體重更曾因此而下降10公斤,差點兒通過不了新西蘭移民局的身體檢查。即使曾先後入院照了三次腸鏡,抽了無數樣本化驗,但醫生仍是找不到原因。及後,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一位跟我年紀相若的中醫,經多次試藥,總算在移民前紓緩我困擾多時的腹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