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守護是我們的天職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07/2021

「誰會珍惜當你還擁有,將要逝去總想挽留……」電視劇《阿信的故事》的主題曲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聽,相信都會引起大家的共鳴。雖然許多事物無論我們多麼努力也是無法挽留,也會逝去,不過,當我們仍然擁有的時候,學會珍惜、努力守護才能夠令自己無愧於心。

剝花生式閱讀有何後果?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0/07/2021

我們每天看新聞,為的是要知道社會時事,以免自己「離地」生活,這想法當然是很好。但你是怎樣挑選資訊,會不會只挑選合自己口味、好吃、易入口的「花生」(令讀者覺得新聞資訊充滿娛樂性)?還是為了避免出現「偏吃」的情況,而追求更好的養份?

被動式閱讀與主動式閱讀

查冊、起底與資訊自由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20/07/2021

傳媒透過查冊索取公開資料,作為新聞報道的佐證,原本是資訊自由的社會應有的基本權利,不過政府今年2月宣佈以打擊「起底」、濫用他人資料和私隱等理由,將這些可查閱的公開資料的權利大為收窄,有關的規管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便會實施。

世界那麼遠 足球這麼近

蘇恒泰    |    2016年開始研究移民的可行性,2018年付諸行動舉家移民新西蘭,剛剛完成兩年的移民監。育有三名女兒(其中一名在新西蘭出生),現於奧克蘭華人長老會聚會,並在大專生粵語團契擔任導師。
12/07/2021

執筆之時,正值歐洲國家盃四強階段,英格蘭歷史性殺入決賽,將跟意大利在決賽對戰。

異鄉異文化——初到英國

廖新達    |    在2021年初,與妻子及仍在腹中的小寶寶移居英國。在異鄉尋找扎根之處,於異地跟隨主的足跡,並與大家分享移民生活點滴。
07/07/2021

移英決定

在陰霾下,離開熟悉的地方,與妻子前往異鄉,在一處較自由寬廣的地方,讓下一代健康地成長。

鼓勵自我膨脹的社會後果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30/06/2021

芝麻綠豆小事引發暴力

人造肉真的健康環保嗎?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5/06/2021

上期《生命倫理》,〈迎接人造肉時代〉一文中闡述到人造肉——植物仿真肉和培植肉,對地球、人類及動物帶來的好處,這一次,我們來探討一下不同的意見,看看人造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祂名為一

25/06/2021

《祂名為一:從古代希伯來文的角度看上帝的名字》
His Name is One: An Ancient Hebrew Perspective of the Names of God
作者:班傑夫(Jeff A. Benner)
譯者:黃德光
出版地:香港

生榮死哀,優雅走完最後的路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5/06/2021

踏入2021年,疫情以外最叫人傷感的,是見到一則又一則的名人訃聞。不知怎的,今年真的有份「死得人多」的感慨,或許是筆者的歲月漸長吧!生老病死的經歷,無可避免,也令人感受良多。

你需要P.U.S.H.嗎?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22/06/2021

不知疫情何時受到控制?我們該如何努力適應疫情下的各種生活新常態?這種挑戰要維持多久?有沒有良方可以推動我們「疫」來順受、「疫」水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