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陰錯陽差的商業代母爭議

02/03/2017

現今社會強調個人權利與自由,一個人可隨己意在市場上選取自己喜歡的商品。但是否所有東西都可以變成商品?是否存在一個景況,就是當某些東西被商品化後,就會觸動社會的道德底線?以下的案例將為我們提供一些反省。

推行政策必須考慮人性

16/02/2017

三千萬是一個怎樣的概念?香港現時的人口約有七百三十多萬,三千萬即是大約四個香港的人口。有人口專家估計,單是中國一個國家,在未來30年便有三千萬剩男,撇除有一部分是同性戀者又或是單身主義者,當中到了適婚年齡想結婚而又未能找到對象的男性數目也相當驚人,專家告訴我們這些剩男是一孩政策而來的犧牲品。

何時,何地,如何做……

11/01/2017

還記得在小學的時候學習作文,老師會以「六何法」教導我們:我們可以從「何人、何時、何事、何地、為何、如何」(即英文的 Who, When, What, Where, Why and How)等方向思考。很多時,當我們答到了以上六個「何」,我們都能寫出一篇清晰而又有條理的文章了。

關鍵字 生命倫理

信仰中的求真

11/01/2017

靈修人生系列

講員:楊錫鏘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 榮譽校牧)

 

珍貴永恆的生命

11/01/2017

兩年前有一對夫婦,早知道腹中兒子天生沒有頭蓋骨,存活率是零。很多父母遇到這種情況都會選擇人工流產,事實上據當時的新聞報道,因懷孕過程很辛苦,媽媽也曾想過放棄,但最後夫婦倆認為生命不是掌管在自己手中,他們沒有權去終止胎兒的生命,故此決定讓嬰孩出生,並替這未出生的孩兒起名為「瑋恆」,意思是「珍貴和永恆」。最後瑋恆出生十小時便離世,遺體捐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作教學用途,成為年紀最小的「無言老師」。[1]

關鍵字 生命倫理

消費用良心 世界可持續

21/12/2016

 「你的心若顧念飢餓的人,使困苦的人得到飽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升起來,你的幽暗必變得如正午。」《聖經新譯本》〈賽58﹕10〉

 

文﹕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謝芳

 

《靈修‧人生》系列 (第六回) ── 信仰中的求真

23/11/2016

在人生路上,又或是事奉的路上,信徒都曾作出不少決定。很多時,信徒按照理性、需要及環境去做決定,然而,耶穌卻為我們呈現另一種作決定的模式,便是先了解自己的身份、角色及內心真正的動機,之後再配合時機去作決定。

權利與禮物

16/11/2016

今天的生殖科技一日千里,很多以前看為不可能的事情,今天在科技已不是很難的事;50歲的婦人可懷孕生子,甚至一個單身男子可以透過捐出的卵子和代母的腹,取得一個有他基因的孩子。不過,聖經告訴我們:「甚麼事我都可以作,但不是都有益處。甚麼事我都可以作,但我不要受任何事的轄制。」(林前六12)《新譯本》我們要追求的,不是最大的可能性,而是最美善的生命,建造合乎上主所設立的秩序的生活。我們會首先探討生兒育女在創造中的位置,跟著討論信徒應有的價值觀,進而討論信徒和牧者如何共同面對生養的抉擇。

留與墮的抉擇

16/11/2016

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現代醫學能提供一系列的服務,檢查胎兒的成長是否正常健康。可是,當檢查過程中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或在醫學上已被判斷難以繼續生存,甚至繼續懷孕會影響母子平安時,留或墮胎,成為一個無可避免,卻又必要面對的殘酷抉擇。倫理往往不只是簡單的是非題,而是有血有淚的生命抉擇,為此我們走訪了幾對經歷過掙扎的父母,嘗試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

 

完美──必然完善嗎?

16/11/2016

假如這個世界再也沒有身體殘缺、沒有智障、沒有衰老,是否表示這個世界已經達至完美了?當然不是,隨著基因科技愈來愈發達,身體健康只是最低標準,人們所追求的只會愈來愈高,希望力求完美,排斥及改造所有不完善之處。基本上,人類力求進步,只要科技許可,製造出高智商、高能力、「高顏值」的人類應該沒有問題,為甚麼還會有人提出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