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同運議程LGBT Agenda(2019年2月)

歐陽家和、陳希芝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翻譯)
25/03/2019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美國加州、紐約市、新澤西州分別在今年1月和2月正式開始簽發非二元性別,即第三性別的身份證明文件,有關人士證件的性別會以X來標示。

美國紐約州參議院通過禁止專業人士向未成年人士進行更正治療的法案,防止他們改變LGBT青少年的性傾向。

美國最高法院在1月以五比四通過,允許特朗普政府的跨性別人士參軍禁令生效,裁決令國防部有權禁止跨性別人士參軍。如有跨性別人士未來想加入軍隊,須依據他們出生時的性別從軍。而針對這項禁令的訴訟,仍在下級法院進行。

美國93間聯合衛理公會聯屬的大學、學院的校長發表聲明,促請宗派改變教會政策,令教會能包容所有人,包括他們的性別認同和性傾向。美國聯合衛理公會於2月就性別議題舉行特別大會,釐清該會在同性婚姻及對同志包容等議題的立場。

傳統基金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辦了一個名為「平等法的不平等:來自左翼的關注」論壇,回應有關美國眾議院正準備就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等納入聯邦《民權法1964》提出的法案,有女性主義者講員指,不可能同時在民權法中承認性別認同,而又保護婦女和女孩。有講員亦指,此舉會令醫院或醫護人員如不依據跨性別運動中提出的醫療意見來行事時,容易陷入訴訟之中。

美國佈道家葛福臨牧師曾被短暫禁止使用facebook,因他就北卡羅萊納州要求市民按出世紙的性別使用洗手間的法案(House Bill 2)作出的言論,遭facebook評為仇恨言論,但最終facebook為此事向葛福臨道歉,並承認職員犯錯。

美國密蘇里州的女子大學斯蒂芬斯學院,最近宣佈將在秋天接受自我認同是女性的男跨女學生,及繼續收生理是女性但心理認為自己並不是男性或女性的學生。不過,校方則不會收生理是女性,但自我認同為男性的學生。

美國首都華盛頓一間餐廳因有職員嘗試阻止一名男跨女人士使用女洗手間而觸犯當地防止歧視跨性別人士的人權法案,餐廳已解僱有關職員、公開道歉,並要付7,000美元罰款(約54,000港元),以及承諾提供職員培訓,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

美國聯邦第五巡迴上訴法院裁定,容許德州政府停止資助計劃生育聯盟,該聯盟因曾售賣在墮胎手術中得到的嬰兒部份,違返醫療及倫理守則。有關的資助款項涉及300多萬美元(約2,300萬港元)。

英國的《每日電訊報》指,國民保健署信託機構屬下的醫院容許生理男病人按自我聲明入住女性病房。有護士表示有男跨女病人(即未接受性別重置手術的男性病人)入住女性病房而令其他病人感到不安並投訴。

英國地方法官佩持(R. Page)因分別在2014及2015年指出,孩子由男女夫婦組成的家庭收養是較好,而被指嚴重專業失德而遭解僱。最初勞資審裁處支持解僱他的決定,但去年底,勞資上訴審裁處接納了他的上訴申請。

英國布賴頓霍夫市議會,向小學老師發出指引,指所有性別人士都有機會有經期,因為他們可能是女跨男人士和非二元性別人士。上述的市政府認為這有助減少對經期的污名化。

英國的廣告業務委員會公佈將在6月起實施新的守則,禁止廣告描繪有害的性別定型內容,以免訊息會阻礙人們的選擇、孩子的機會,或引致兩性的不平等情況。

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有同性戀者不滿電影Once Gay: Matthew and Friends的播放而在一間教會外示威,該電影是有關一個馬爾他同性戀者在信主後離開了同志生活的真人見證,示威者指稱電影推廣更正治療,其訊息危害社區。

蘇格蘭有同志組織希望當地2021年人口普查,能讓受訪者在男女以外,填寫自己想寫下的性別,但有數據專家指,問卷如以非二元的性別方式來作記錄,會危害數據的可靠性。

德國在元旦開始實施第三性別制,允許在生理方面不符合男性或女性定義的人士,在官方文件以「不同(diverse)」作為其性別,但有關人士須為此提供醫生證明。

法國有多名男傳媒工作者在facebook開設私人群組,成員在群組分享合成的色情照片和有關強姦的笑話,侮辱女記者,涉事者遭所屬公司停職或自行離職,外界稱事件為法國傳媒#MeToo事件。

一本有關梵蒂岡的新書In the Closet of the Vatican(在梵蒂岡的衣櫃裡)推出,作者指八成教廷裡的神職人員都是同性戀者,當中甚至有人光顧男妓。

加拿大年僅10歲的變裝皇后Nemis最近為雜誌拍照,其中一張沒有刊出的照片是他與另一位成年變裝皇后的合照,後者並沒穿衣服,只以布料遮蓋他的下體,照片惹來非議。

墨西哥總統洛佩斯所屬的政黨國家復興運動提出修改刑法,凡向未成年人士提供更正治療,將有可能遭到監禁。有關議案仍未通過。

巴西新總統博爾索納羅於元旦上任,被視為極右派的他曾多次表示支持男女婚姻。不少同性戀者因擔心他推翻在2013年設立的同性婚姻制度,而在他就任前集體結婚。專家指廢除同婚的可能性很小,但仍有可能。

以色列議會去年底通過新的法案,以罰款方式懲罰嫖客,初犯者會被罰款,更有可能要到教育中心接受教導,但新法將不會令從事賣淫活動的人士被起訴。

泰國政府內閣批准《同性伴侶法》草案,司法部估計在3月大選後,法案會交給新一屆國會審議和通過。

日本有13對同性伴侶指政府拒絕同性婚姻是違憲,要求每人賠償100萬日元(約70,000多港元)。千葉市政府向LGBT人士派發不具法律效力的官方伴侶證書。另外,日本最高法院裁定,要求申請在官方文件更改性別的人士須接受性別重置手術的法例,並無違憲。

新加坡有同運人士入稟當地最高法院,指男性之間的性行為屬不合法的刑法(第377A條)是違憲的。類似的案件曾在2014年出現,但法庭最後判決該條法例並無違憲。

中國男同志社交應用程式Blued疑因沒有核實用戶年齡而令未成年人士可使用其服務,宣佈停止新用戶註冊服務。

台灣行政院將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讓同性伴侶可以用民法的婚姻規定結婚,讓他們有夫妻財產繼承、醫療權和可作繼親收養,但就不可共同收養孩子。一名24歲的台灣男子與一名75歲的英國男子在苗栗火車站舉行婚禮,希望藉此證明二人相愛,以取得英國政府認可,登記結婚。

 

本地

高等法院法官指,將先處理代號MK的申請人就本港沒有讓同性伴侶結合的民事結合機制而提出司法覆核的案件,待該案完結再處理TF案(爭取同性婚姻)及STK案(爭取同性婚姻及要求政府承認海外註冊的同性婚姻)。另外,高院裁定三名跨性別人士敗訴,該三名女跨男人士因政府以她們未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為由,拒絕讓她們將身份證性別改為男性而提出司法覆核,高院指改變性別非個人的私人權利,亦涉及公眾利益。

平等機會委員會於1月公佈有關大學生性騷擾調查,發現受訪的14,000多名學生中,有23%在調查前12個月曾遭性騷擾,15.6%的受訪者曾在校園範圍內遭性騷擾。新婦女協進會按平機會的檢視清單比較八間大學及其他大專院校的反性騷擾政策,發現八大整體達標率是79.2%,但其他大專院校或自資院校的整體達標率只有49.2%。

 

(資料截至2019年2月21日)

相關文章

女性主義者對跨性別運動的批評──Doublethink研讀系列

30/01/2024

跨性別運動(transgender movement) (簡稱跨運)在當代西方社會如日方中,影響力愈來愈大,被不少傳媒和學者吹捧。跨性別意識形態或跨性別主義(transgenderism)也開始登陸亞洲,對香港社會已帶來巨大衝擊(特別是因為終審庭的判決),[1]但不少香港市民對跨性別主義的問題認識不多,因為傳媒往往沒有報道種種對跨性別運動的批評。激進女性主義者Janice Raymond在2021年出版了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一書(Raymond 2021) ,對當代跨性別運動提出尖銳的批評,我們認為非常值得介紹。明光社和香港性文化學會在2023年5月舉行了一個讀書組,並寫成了一系列文章(共6篇),對整本書的內容作出簡介,相信能幫助大家更明白跨性別運動的種種問題。我在這裡先作一個總體介紹。

為何當代的跨性別運動有很大爭議性?

雖然絕大多數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肯定自己是男或女,然而有少數人患有性別焦躁症(Gender Dysphoria),他們的身體性徵與內心認知的性別不一致,對此狀況感到極度焦慮不安,甚至對自己身體極度厭惡,因此有變性訴求──透過性別重置手術(俗稱變性手術)以貼近另一性別。香港現時是容許這些人在完成變性手術後更改他們的原生性別的。

然而當代跨性別運動的訴求遠超於此,還有三大趨勢:[2]

  1. 性別主觀化(自我聲明模式):取消性別身份的客觀標準,以主觀的心理性別認同取代。不同國家對變性的要求也有不同,就算不必接受變性手術,但大多還是會要求一些醫學證據(如性別焦躁的診斷),或「實際生活體驗」的證明等。然而當代跨運大力提倡「自我聲明模式」,這准許申請人單靠聲明自己屬某一性別,便可更改性別身份!
  2. 變性低齡化,將變性的年齡不斷降低,甚至大力鼓勵未成年的孩子去開始變性(transition) 。若這些孩子正值青春期,就叫他們服用青春期阻斷劑(puberty blocker) ,抑制正常的性徵的發展。而且在推動孩子變性的同時,他們不惜侵害父母的教育權和撫養權。
  3. 反歧視訴訟:以反歧視訴訟方式,不斷擴大跨性別權利,打壓不認同跨運的人士。

不難明白,以上的發展趨勢都引起大量和強烈的爭議,這系列文章就是去研讀激進女性主義者對跨運的批評。

激進女性主義與跨性別運動的張力

女性主義或女權運動(feminist movement)與及跨性別運動(transgender movement)都是當代社會中主要的解放運動,前者挑戰社會中的父權主義(patriarchalism) 或大男人主義(male chauvinism) ,後者則嘗試顛覆社會中的二元性別的區分。很多人認為各種解放運動都是目標一致、並駕齊驅的,然而這是一個誤解,其實女性主義的一個學派──激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 ──就與當代的跨性別運動不咬弦。首先要指出女性主義並不是鐵版一塊,雖然女性主義者都爭取女性權益,但她們對一些性議題(如色情、賣淫和跨性別運動)卻持不同立場。不少傾向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者都極力維護色情、賣淫和跨性別運動,激進女性主義者卻認為色情與賣淫都是眨低女性尊嚴,和傷害女性在當代社會的平等地位,所以堅決反對,代表人物有Andrea Dworkin和Catharine McKinnon。Janice Raymond是激進女性主義者,也持鮮明反賣淫的立場,她贊成把妓女非刑事化,但卻應透過懲罰嫖客和「扯皮條」,把賣淫這行業取締。所以她反對自由主義者的「性工作非刑事化」的主張,因為「這種非刑事化把婦女處於暴力的風險中,沒有給婦女離開賣淫的建議,把扯皮條浪漫化為商業代理人,也維護性購買者,視他們為誠懇的顧客」!(Raymond 2021, 76) 一些女性主義和LGBT+運動的領袖也支持這種建議,Raymond大力反對,認為這只是在合理化性貿易和促進性剝削! (Raymond 2021, 79)

激進女性主義與跨性別運動也存在張力,例如US Women’s Liberation Front (WoLF) 發表了一個聲明(Declaration of No Confidence in LGB Movement Leadership) ,「帶頭反對跨性別運動。」(Raymond 2021, 79) 一般我們把同性戀運動(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和雙性戀)與跨性別運動一起稱為LGBT運動,但激進女性主義認為要將這兩者分開,即是要把LGB與T分開。然而現時的同運領袖還是傾向支持跨性別運動並與他們結盟,以上的聲明就是對這種同運的批評。哈利波特小說系列的作家J. K. Rowling也是一名激進女性主義者,她對跨性別運動的批評也招來跨運活躍分子的猛烈攻擊,「International Radical Girlsss Movement就寫了一篇文章支持Rowling,清楚表明她們對跨性別運動的抗拒。」(Raymond 2021, 79)Janice Raymond堅定反對當代跨性別運動,她早在1980年已對跨性別運動提出批評(參Raymond 1980),其他女性主義者批評她 (Riddell 1996) ,而Raymond也作出回應(Raymond 1996) 。但當代跨運比起當年已有長促的發展,也有更大的影響力,所以Raymond近年也加強了她的批評,在2021年出版了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一書,這書資料翔實和新近,很值得一讀。[3]

文章目錄

我們的六篇文章對Doublethink一書的主要內容提供了撮要,鼓勵各位細心閱讀,也歡迎轉發,讓更多人認識跨運的爭議性:

  • 激進女性主義反對跨性別運動的基本原因──Doublethink第一章簡介
  • 跨性別主義對年青人的危害──Doublethink第二章簡介
  • 變性與變性的逆轉──Doublethink第三章簡介
  • 跨性別運動對女性的暴力文化──Doublethink第四章簡介
  • 跨性別運動對女性運動和兒童教育的影響──Doublethink第五章簡介
  • 跨性別運動的禁言規令:刪除女人、代名詞霸權、把批評者滅聲──Doublethink第六章及結論簡介

參考書目

Jeffreys, Sheila. 2014. Gender Hurts: A Feminist Analysis of the Politics of Transgenderism. London: Routledge.

Raymond, Janice G. 1980. The Transsexual Empire. London: The Women’s Press.

Raymond, Janice G. 1996. “The Politics of Transgenderism.” In Richard Ekins & Dave King, eds., Blending Genders: Social Aspects of Cross-Dressing & Sex-Changi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p. 215-223.

Raymond, Janice G. 2021. 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 Melbourne: Spinifex Press.

Riddell, Carol. 1996. “Divided Sisterhood: A Critical Review of Janice Raymond’s The Transsexual Empire.” In Richard Ekins & Dave King, eds., Blending Genders: Social Aspects of Cross-Dressing & Sex-Changi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p. 171-189.


[1] 2013年5月,終審法院在W訴婚姻登記官案(W案)中裁定:「已接受整項性別重置手術的變性人士」可按其新性別與異性結婚。2023年2月6日,終審庭在Q和謝浩霖訴人事處登記處處長一案中(Q    and Tse Henry Edward vs Commissioner of Registration) ,判謝浩霖勝訴──謝出生性別為女性,但自我認同為男性,謝已接受荷爾蒙治療和胸部移除手術,但認為不必要完成變性手術也應能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為男性。政府拒絕他的訴求,但終審庭則認為謝浩霖有權這樣做。

[3]  另參Jeffreys (2014) 。

激進女性主義反對跨性別運動的基本原因 ──Doublethink第一章簡介

關啟文 | 香港性文化學會主席
29/01/2024

激進女性主義者Janice Raymond在2021年出版了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一書(Raymond 2021) ,對當代跨性別運動提出尖銳的批評,我在下面簡介這書的第一章,其章題是:”The New Trans Biologism: Female Brains and Female Penises” ,但裡面的內容其實總結了激進女性主義者反對跨性別運動的各種原因。

男人不能成為女人:生理、社會與歷史的原因

跨性別運動認為男人能透過荷爾蒙治療和手術成為真正的女人,Raymond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不單因為女人或男人生下來就是女性或男性,也是因為他/她們的歷史和人生經驗:男性有特權而女性受歧視,所以在一個男性或女性身體成長的經驗的意義[截然不同] 。」(Raymond 2021, 21) 在父權社會裡,有一種傳統的性別尺度去衡量一個人是否符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標準,「特別若女性在這種性別層級中找不到她們的正當位置,那她們就可能要承受最可怕的男性暴力。」 (Raymond 2021, 21)

所以對Raymond而言,「女性不單擁有共同的生物學,更有作為一個被壓逼階級的獨特歷史──這不是任何男人經歷過的。男人不可能從自己的身體、歷史和人生經驗出發,有意義地透過自我認同去把自己定義為女性。」(Raymond 2021, 24) 「自我宣稱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自我定義為女性的企圖都是虛假的。假裝女性的身體和以女性身份生活的經驗都是毫不相干(並說這些都應該是男性可獲得的),是對女性的侮辱。」  (Raymond 2021, 28)

男性身體與女性身體的真實區分可從醫學的角度確立:「有很多健康問題都是按著生理性別大有不同… 女人經歷心臟病發時的病徵,就與男人不同。對同一種藥物,女人和男人的反應也有不同。… 『若男人接受曾經懷孕的女人輸血,他們的死亡率,對比接受男人(或不曾懷孕的女人)輸血而言,是高相當多的。』(Starr, 2017) 女人更多患上與懷孕或巨大荷爾蒙改變相關的自我免疫疾病。當跨性別人士改變了他們的性別標記時,那些急症室的醫護人員未必能即時知道病人的生理性別,而這則可能延遲了拯救生命的醫療措施。」(Raymond 2021, 25) 所以,以性別認同取代生理性別的做法不單與客觀的生理、醫學事實不符,更可能產生風險。

Raymond認為所謂「跨性別女性」只是男人所創造出來的,她以「種族認同」作類比: Rachel Dolezal「是一個白人女人,但她宣告自己是黑人,並曾擔任美國的『全國促進有色人種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的主席。」(Raymond 2021, 40) 這事情令不少人感到荒謬:一個白人真的能單憑自己心理上的「種族認同」就隨意宣佈自己是黑人嗎?!這不是有點兒戲嗎?跨運活躍分子當然拒絕接受「跨性別」與「跨種族」(trans-racial)的類比,但邏輯上難以看出兩者有甚麼分別。所以,「一個人終生都以白人的身分生活,但後來她宣告自己是黑人──這宣稱沒有可信性,因為她從沒有經歷過那種黑人一生都經歷的種族歧視。」(Raymond 2021, 41) 同樣道理,那些自我宣告為女性的跨性別人士從未經歷過月經、生育子女和墮胎、某些身體循環和人生的改變、強姦和性侵犯等等。「最重要的是,[他們] 沒有在一個男性主宰的社會中經歷女性被壓制的歷史。」(Raymond 2021, 43) 所以他們的宣告也同樣沒有可信性。

跨性別運動意識形態的謬誤

Raymond認為跨性別運動的意識形態非常牽強,它最近的版本反映一種「倒退的生物主義」,說跨性別女人擁有「女性的腦和女性的陽具」!但Raymond相信跨性別的性別認同更多是文化的建構,所以「自我宣稱為女人的男人用很多時間在鏡子前」,去欣賞鏡中反映的形象──而「這只是他們心中理想化的女性形像。」(Raymond 2021, 22) 「對那些性別認同為女性的男人而言,性別是一種表演,去展現『像女人』的感覺。… 所以任何人表現出女性特質,而且自我認同為女人,就是女人。但這是真理的毀滅。」(Raymond 2021, 36) 說到底,極端的跨性別運動是男人再次佔領女性世界的嘗試,他們為了自我去獲取女性的身體。「但這只是對女性身體部分和功能的很膚淺的執迷,並沒有對女性的自我有真正的尊重。」(Raymond 2021, 23-24)

一些曾開始變性但變回原生性別的故事可作說明。例如Max Robinson曾嘗試成為男人,按她自己的分析,「最根本的原因是她缺乏信心去相信性別不合模的女性能過有意義的人生。她說:『我選擇變性,因為我不明白一個真實的選項,就是以性別不合模的女同性戀者的身分生活。』 (Robinson, 2021, 7–8) 」(Raymond 2021, 34) 在她變性的初期,她也感覺良好,認為這是她人生的「充權」,但「她最終覺察到這並非有意義的充權。」(Raymond 2021, 34-35) 當她明白到那些變性的「醫學」其實是可以挑戰的,她才感到鬆一口氣。 (Raymond 2021, 36) 跨性別運動看來是在挑戰「傳統的性別定義」,但事實上它「是在鞏固社會習俗中的性別角色。」(Raymond 2021, 37)

跨運活躍分子亦常常引用陰陽人(intersex persons) 的現象去解構二元性別,和支持性別光譜的說法,因為陰陽人同時有男性和女性的性徵。「然而,人口中只有非常小的比例是陰陽人,而且陰陽人並不認為自己是跨性別… 正如兩位生物學家(Colin Wright and Emma Hilton) 寫道:『…陰陽人非常罕見,他們並非第三種性別,也不能用以證明性別是一個光譜或社會建構。』」 (Raymond 2021, 27)

對孩子的傷害

當跨性別運動拒絕承認生物學和活在有性別區分的身體的經歷的意義時,「特別對兒童而言就失去了[性別身分的]基礎,他們餘下的只有選擇性別的混亂。這種混亂鼓勵他們倒退到性別的角色定型,因為這些性別角色的標誌就存在於[文化中] ,也易於把握。」(Raymond 2021, 24) 「當醫生或其他醫療人員鼓勵兒童和成人去開始變性治療時,這其實是傷害他們。」(Raymond 2021, 24) 他們大多沒有進行全面的評估,就肯定跨性別人士的性別認同,「他們扮演的角色就是去實現孩子(或家長)的願望,而不是好好去把守這新跨性別帝國的入口。最近的證據顯示青春期阻斷劑會窒礙接受這種治療的兒童的成長,並損害他們的骨頭密度。一個為期九年的追蹤研究的對像是44 位12到15歲的兒童,他們在英國的Tavistock Clinic接受性別焦躁症的治療,研究發現,當在16歲時他們停止接受青春期阻斷劑,他們的高度和骨頭強度都發現『減少了增長』。(Carmichael et al, 2021) 」(Raymond 2021, 31) 「當使用青春期阻斷劑後再使用變性荷爾蒙,這可能會導致終生的不育。這些荷爾蒙也會增加癌症、肝損傷、糖尿病、血液凝結、中風和心臟問題的風險。」(Raymond 2021, 31)

後來一位在Tavistock Clinic接受治療的女孩控告這診所,高等法院的判決說「不足16歲的兒童『不大可能』能對使用這些藥物給出知情的同意」,所以在「2020年11月, Tavistock不再在兒童身上使用青春期阻斷劑。」 (Raymond 2021, 31) 在瑞典也有類似發展,「瑞典的Karolinska Hospital已宣佈,它的兒科性別服務不會再對18歲以下的病人使用這些[變性藥物](SEGM, 2021) 」,這也就是「承認它所採用多年的變性治療的風險,和其潛在的傷害。」(Raymond 2021, 31-32)

醫學的濫用

 Raymond認為醫學已被濫用來支持跨性別運動的意識形態,而很多醫護人員的行為都大有問題,如上面提到,「縱使面對一個健康的兒童,一些醫護人員也很樂意非常快速地肯定他們變性的願望,要求他們服用青春期阻斷劑和變性荷爾蒙,但這可能會產生終生不育」,Raymond認為這種行為是「可恥的。」(Raymond 2021, 27)跨性別運動把自己的意識形態包裝成「醫學王國裡的一個專科」,它「創造了性別焦燥症的疾病」,這樣就不用接受「外界的干預或公共的批評。」(Raymond 2021, 29)

事實上並非所有醫護人員都支持跨性別運動,一群與愛爾蘭的Royal Academy of Medicine有關連的科學家寫信去報紙(Hilton et al, 2021),說:「有人說性別既非固定,也不是二元的;我們認為這說法在科學上是一無是處的… 這些政策和說法都有政治動機,並不應該出現在科學期刊裡。」(引自Raymond 2021, 28) 事實上,跨性別運動提倡的健康「長遠來說可能會導致不健康」!(Raymond 2021, 29) 例如「想變性的男人要服用雌激素(estrogen),但這會增加乳癌的風險。… 陽具的皮膚可以顛倒過來製造一個人工的陰道,但要保持這個空間,要每天把一些物件插進去多個小時。」(Raymond 2021, 33) 若要女變男,人工陽具的建構(Phalloplasty) ,「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不滿意的,因為它非常複雜,需要很長時間恢復,而結果往往並不美觀。」(Raymond 2021, 33) 而無論男變女或女變男,都需要荷爾蒙治療,而這會「縮短壽命」,和傾向「增加心臟病、肺栓塞、肝和腎衰竭和精神問題的風險」。(Raymond 2021, 34)

性別焦躁症可與厭食症比較,當輔導員面對一些為了減肥而不肯吃喝的女孩時,他們「不應不加批判就接受病人的觀點。當那些瘦弱女孩還認為自己是癡肥時,他們不應肯定她們的自我形像。在治療過程中,家長應被鼓勵去扮演積極角色,他們不應肯定孩子對纖瘦的執迷,或女孩子那些自我毀滅的危險『儀式』(如嘔吐或吃瀉藥)──這些是那些女孩用來強逼自己的身體去符合她們對身體的幻想。然而,當面對性別認同的問題時,[病人的] 自我認知被神聖化,而輔導員則成」了跨性別孩子的「啦啦隊」,但他們只是參與一場騙局! (Raymond 2021, 32)

完整的變性手術要把健康、有正常功能的性器官切除,但「在其他醫療處境中,很少是要對健康器官動手術」,而這是去治療一種憑空「創造」出來的疾病!(Raymond 2021, 34) 傳統醫學的標準是,「若要切除某些器官,它們應是已受傷或有病的」,但變性所需的「荷爾蒙治療和手術沒有依循這個標準」就產生「身體的傷殘。」(Raymond 2021, 34)

忽視和侵犯女性權益

跨運活躍分子大力提倡跨性別人士(縱使仍然擁有男性器官)也有進入女廁、女更衣室等的權利,但Raymond不以為然:「聯合國發表了關於女性難民和移民的報告,裡面強調女性需要與男性分開的廁所。在[軍事]衝突的區域中,人道工作者都假設若缺乏這些[性別區隔] 的設施,女性就容易被男性的暴力傷害。」跨性別組織往往被視為「前衛」,但它們「持續地忽略女性需要單性別廁所和家庭暴力庇護所等的權利。」(Raymond 2021, 38)

跨性別運動對女性的侮辱和攻擊

跨性別運動認為「女人」這詞語同樣指跨性別女士和原生性別是女性的人,所以他們指稱後者時,創造了很多千奇百怪的叫法:「前面有洞者」(front holes) 、「哺乳者」(chest feeders) 、「有月經者」(menstruators) 、「產卵者」(egg producers) 、「擁有子宮者」(uterus owners) 等等。對Raymond而言,「這些詞語把女人化約為一些身體部分,其實是眨低和非人化女性。」 (Raymond 2021, 23)

「跨運活躍分子要求女人效忠於他們的『真理』,因此他們發起了新時代的異端審裁。若女人敢於表達『男人不能成為女人』的真理,她們就被滅聲…和攻擊。」(Raymond 2021, 54)跨性別運動透過一些大學課程或「研究」去傳播他們的意識形態,這些被叫做“Women, Gender, and Sexuality Studies” (WGSS 課程) 。「這些課程已成為跨性別研究和活動的實驗性,它們把學生變成跨運活躍分子──他們把『不認同跨運意識形態』視為大罪。」(Raymond 2021, 52) 這樣,跨性別運動對敢於不同意的人(特別是女性)的壓逼就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參考書目

Raymond, Janice G. 2021. 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 Melbourne: Spinifex Press.

跨性別主義對年青人的危害── Doublethink第二章簡介

關啟文 | 香港性文化學會主席
28/01/2024

激進女性主義與跨性別運動存在張力, Janice Raymond堅定反對當代跨性別運動,在2021年出版了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一書(Raymond 2021),我在下面簡介這書的第二章,這用來解釋為何跨性別運動在當代有如此迅速的發展(The Rapid Rollout of Transgenderism: How Did It Happen?),也解釋了激進女性主義反對跨性別運動的一些原因,特別是跨運對青少年的影響。

跨性別運動快速發展的原因

「在性別身分診所中(也稱為性別健康中心),跨性別傾向很快就被肯定。透過這些診所,很多年青人開始接受青春期阻斷劑和荷爾蒙的治療。據估計,差不多在美國的每一個州,60至300個這樣的診所非常急速地成立。」(Raymond 2021, 57) 根據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 (ASPS) 的數據,「在2016年,有3,200個變性手術進行了,由2015到 2016年,尋求變性手術的人增加了  20%。」 (Raymond 2021, 67)

跨性別運動也受到不少專業團體支持,例如「美國兒科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把性別身分當作兒童健康的議題去提倡」,但Raymond認為AAP的政策與跨性別運動宣傳文件沒有兩樣,而且裡面有很多說法都是錯的,例如它說:「禁止男孩參與女孩的運動是『在傷害跨性別的年青人』。」(Raymond 2021, 58)此外,變性的普及也符合很多人的商業利益,開始變性「把兒童變成跨性別藥物的終生消費者,這已在美國成為大生意。… 青春期阻斷劑每年的費用達20萬美金。若年青人開始使用變性荷爾蒙,這種治療會維持一生。」(Raymond 2021, 69)

誇大跨性別年青人的危機

當一些年青人表達有跨性別的傾向時,跨運活躍分子都會說這是生死攸關的危機,一些支持這些年青人開始變性(transitioning) 的輔導員或醫生,會以自殺的可能去威嚇他們的父母:「你們想要一個活生生的兒子,還是一個死的女兒?」(Raymond 2021, 59)[ 假若是一個女孩想成為男孩。] 他們認為為著他們的健康,必須讓他們開始變性,不然他們很可能自殺。所以變性只是一種「拯救生命的醫療措施」,然而Raymond認為愈來愈多的「變回原生性別者」或「後跨者」(de-transitioners) 的故事顯示這些變性「治療」其實「是不需要的」。 (Raymond 2021, 58) 那些輔導員或醫生對性別焦燥症患者(gender dysphoria) 的建議也實在是「過分簡化」。(Raymond 2021, 59)

例如Claire是「一個十九歲的學生,她在十二歲時開始接受荷爾蒙治療,因為她憎恨她女性的身體。她說:『我當時感到這是唯一的選擇,特別是因為人們都堅持患上性別焦燥症意味著妳無可避免會成為跨性別人士,所以若不開始變性,妳很可能會自殺。』然而當Claire 停止服用睪丸素(testosterone)後,她擁抱女同性戀的人生,並停止變性」,且發現這是可能的!但跨性別運動「只給她一個『選擇』,她為此感到憤怒。」(Raymond 2021, 59)

Hasci Horvath是美國的傳染病學家,和研究方法的專家,他寫道:「整整十三年我假裝是一個女人」,但他現在已變回原生性別。他指出:「跨性別運動的擁護者使用了一些方便樣本(convenience samples) 去誇大[跨性別年青人] 的自殺率,他們所調查的人都是那些容易接觸的」 (Raymond 2021, 60) ,這種研究方法當然是有缺陷的。Horvath引用了一個由政府資助的加州研究,這個研究的設計比較嚴謹,所用的樣本也是有代表性的。它的結果是:「在那些高度性別不合模的孩子當中,只有3%曾嘗試自殺。」(Raymond 2021, 60) 這數字與跨性別運動所宣揚的低很多!總結而言,當「一些家長不想他們的孩子太快去接受青春期阻斷劑和變性荷爾蒙的治療時,自殺的威嚇是一種感情的勒索,特別是利用了父母的罪咎感。」(Raymond 2021, 60)

甚至有指向變性的害處的研究:在2021年瑞典的一個追蹤研究(Dhejne et al 2021),對象是346個曾接受變性手術的人,它的結果顯示:「跨性別人士在接受性別重置手術後,他們的死亡率、自殺行為和精神上的病態,對比一般人口而言,都有更高的風險。」這樣看來,或許「手術治療非單不是自殺傾向的解決方案,更可能是其成因。」(Raymond 2021, 62) 另一個研究 (Batty, 2004) 也顯示,「很多人在完成變性手術後仍然嚴重困擾,甚至有自殺傾向。…它回顧了超過100個關於手術後的跨性別人士的國際醫學研究, …郤找不到堅實的證據去支持性別重置手術在醫療上是有效的。」(Raymond 2021, 68) 的確有一些研究宣稱變性手術促進了跨性別人士的健康,但我們進一步檢視這些研究時,「就發覺在參與研究者當中,有超過一半沒有完成研究,而且大多數研究的設計相當貧乏,使其結果不公正地偏向『手術有益』的結論。」(Raymond 2021, 68)

年青人變性的風險

當年青人開始變性時,他/她們要服食青春期阻斷劑和變性荷爾蒙,其目的是壓抑原生性別的性徵在青春期的發展,但這些藥物對年青人安全嗎?跨性別運動當然說是,但這說法基本上是「依賴一個荷蘭的研究叫Dutch Protocol,但如被人尊重的UK Society for Evidence Based Gender Medicine指出 (SEGM 2020) ,這個荷蘭的研究只使用了相當少的數據:「進行了55個訪問,有40個完成了整個過程;很少跟進;並沒有對健康產生的後果進行評估。…雖然這個荷蘭的研究宣稱參與者的『性別焦躁症』改進了,但SEGM揭露了這宣稱的虛假性:很多參與者的身體形象的問題要麼沒有改善,要麼就是惡化了。… Dr Annelou de Vries是一個荷蘭研究員… 他就指出這個荷蘭模式從來就不是設計給兒童作治療,若應用到18歲以下的兒童,這做法是錯誤的。」(Raymond 2021, 63)SEGM也指出跨性別運動動轍鼓勵年青人開始要持續一生之久的變性治療,但「很少注意他們的狀況的起源,和導致性別焦躁症的心理和社會因素。」(Raymond 2021, 67)

這樣看來,Dutch Protocol這個研究的方法論和證據都有很大問題,事實上它「並不鼓勵兒童在早期就開始變性,它研究的對象也並不包括年青人。…Heneghan就稱把荷爾蒙用於兒童身上,是一種『不受規管地使用兒童作活人實驗』」! (Raymond 2021, 63-64)Dr Johanna Olson-Kennedy是洛杉機的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的跨性別健康與發展中心(Center for Transgender Health and Development) 的主任,她大力提倡年青人變性,和使用青春期阻斷劑和變性荷爾蒙。有些人認為不應那麼急去開始變性,而是應該「觀望和等待」,她卻「蔑視」這種態度。在洛杉機的性別兒科中心,他們甚至為13歲的女孩進行變性切除手術。(Raymond 2021, 65-66)Raymond認為這樣使用年青女孩去試驗跨性別的「治療」是一種「剝削。對Olson-Kennedy而言,兒童就好像她的理論的試驗者,對這些早期青春期的女孩進行荷爾蒙治療和手術,可能會產生不可逆轉的後果,這種實驗性做法是不道德的。」(Raymond 2021, 66)

Raymond認為這麼多年青女孩尋求變性,並非基於一種真正的需要,而是因為父權文化令她們產生心理問題:「年輕女孩很早就學曉去憎恨她們的身體,因此很多女孩有厭食症,差不多飢餓至死。…其他則受到壓力…去把自己性玩物化(self-sexual objectification) , …這些病症就是她們切掉乳房的先兆,她們這樣做只是為了與男性認同。」(Raymond 2021, 73) 當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父權文化摧毀了她們作為女性的自信。

取消文化:窒礙公開、公平的辯論

一個跨運活躍分子採用的策略使「他們佔盡優勢」,這就是去「窒礙辯論,跨運活躍分子善於把不同意的人標籤為恐跨症病患者(transphobic) ,並指控他們仇恨言論的罪名,因此他們的對手都被視為不可信。」(Raymond 2021, 57) 所以,「在2013年,37位激進女性主義者草擬了一份聲明,叫被禁止的論述:女性主義對『性別』的批評被滅聲(Forbidden Discourse: The Silencing of Feminist Criticism of ‘Gender’) 。」(Raymond 2021, 80) 這些問題在第六章有更詳細的討論。

抹煞女性和女同性戀者的身分

激進女性主義認為跨性別運動對性別身分或性別認同的重視其實是抹煞了真正女性(和女同性戀者)的身分,她們認為女性的權益是建基於女性的sex──生理的性別──而不是性別(gender) 或性別身分。英國的「Women’s Human Rights Campaign (WHRC) 是一個全球的女性組織,她們致力維護女性基於生理性別的權益( sex-based rights) 。」 (Raymond 2021, 80) WHRC也發表了Declaration on Women’s Sex-Based Rights ,去遊說不同國家維持一些語言或原則,以維護以生理性別為基礎的女性權益。(Raymond 2021, 80) 她們重新肯定「母親的身分單純是女性才有的身分」(Raymond 2021, 80) ,這也是說她們反對跨性別運動認為跨性別男性也可成為「母親」。跨性別運動強調女性特質(femininity) 是可以後天和人工建構的,Raymond認為這理念背後同樣是「那古老的父權認知,就是說女性身體(無論就著性或繁殖而言)都是應該可以給男人獲得的。跨性別的自我宣告只是獲得女性身體的一種特別變化。」(Raymond 2021, 83)

急促發展的跨性別運動也使女同性戀者的身分被抹煞,一些女孩子若發覺自己喜歡女孩子,「以前會成為女同性戀者,但現在卻受到壓力去開始變性,並開始使用男性荷爾蒙。」(Raymond 2021, 84) 女同性戀者(lesbian) 這個詞語已被「酷兒」(queer) 這個概念吞噬,「自稱為『女同性戀者』在LGBT+的組織中已成為一個骯髒的詞語(dirty word)。」(Raymond 2021, 84) 更甚者是「一些人自我宣稱為女性(其實是男人),他們也說自己是『跨性別的女同性戀者』,並且不斷施壓給女同性戀者,逼她們與他們有性行為。若那些女同性戀者拒絕,就會被指控為歧視跨性別女性…這產生了不少令人震驚的性騷擾和性脅逼的例子。」(Raymond 2021, 84) 這問題在第四章有更詳細的討論。

參考書目

Raymond, Janice G. 2021. 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 Melbourne: Spinifex Press.

變性與變性的回轉 ──Doublethink第三章簡介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7/01/2024

激進女性主義者Janice Raymond在2021年出版了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一書(Raymond 2021) ,對當代跨性別運動提出尖銳的批評,我在下面簡介這書的第三章,其章題是:”Self-Declared Men, Transitioning and De-transitioning” 。

引言

這個章節主要講述一眾自我宣稱跨性別者的轉變與回轉。[1]作者在章節開始就直接了當地引用了Max Robinson的一句說話,內容大概指:在LGBT+的圈子裡,如果有人敢說自己後悔變性,變相就是對跨性別者實施暴力行為。若然自己後悔變性的這個舉動,都會被認為是對其他跨性別者實行暴力,跨性別圈子是否過於敏感,抑或有其他政治目的?作者在章節的稍後部分會有所提及。

就著女同志在LGBT+圈子中,作者認為生理性別為女性的女同性戀者經常被污名化,在跨性別的群體中,依然存在著嚴重的父權主義味道。而跨性別者就著一些圈內詞彙,為了不讓有人受到傳統男性女性稱呼的詞彙所歧視,便將所有稱呼中立化,可惜在中立化的同時反而成為了壓迫女性的詞彙。例如Cis-Women、Non-men、Front holes等等,但就沒有Cis-men、Non-Women、back holes等等男性不友善的詞彙。

對跨性別男性的不公平對待

作者認為,自我宣稱的男性(即生理女性)很少會用任何方式去攻擊其他性小眾,更加少機會暴露在媒體的面前,讓人知道自我宣稱男性者的需要。這群人並沒有攻擊性,且得不到被尊重的稱呼,更隨著媒體只會關注自我宣稱女性(即生理男性)或整個跨性別的權益是否得到滿足,自我宣稱男性者便成為小眾中的小眾。權益上得不到滿足和關注的同時,自我宣稱男性者在運動上也面對種種的困難。須知道,生理男性與生理女性的體質上有著顯著的差異,作者就此認為,自我宣稱女性者(生理上是男性)不會介意參與生理男性或生理女性的運動,但自我宣稱男性便會面對兩性競賽的不公,即是說,自我宣稱男性在原生性別的運動中會遇見生理男性,也不可能去參加生理男性的運動比賽,變相無論在任何一方的運動比賽中都會面對不公平競賽。

面對眾多的不公平事件,作者認為自我宣稱男性就像在社會中隱形了一樣,沒有人會關注他們,惟少數人是具影響力的。例如一名跨性別的法律學者Stephen Whittle便是跨性別男性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她草擬了一份名為《日惹原則》的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相關的原則,更為“Gender”作了定義。

變性的回轉者(De-transitioners)

在變性的路上,總有許多掙扎,而作者亦提及一些由自我宣稱男性的身份,回轉到順性別(或原生性別)女性的身份的故事。我們很少能夠聆聽到跨性別者回轉的故事,一些跨性別男性回轉他們的女性身份的數字也很少被披露,所以相關研究也稀少。事實上,不少的跨性別男性願意回轉他們的女性身份,作者認為,他們其實是跨性別主義中的倖存者,而回轉者亦都認為自己並不是「回轉」過來,而是「恢復」過來。如果想閱讀更多有關回轉者的故事,可以上網搜尋“Post Trans”、“Gender Apostate”或”4thWaveNow”等等的網站查看。

作者引述了一些回轉者的故事,例如回轉者Dumas,她認為整個跨性別的生活方式對她來說是荒謬的,也認為應該與要對自己身原生女性身體感到自信。回轉者Laura指出,她無法再活在一個謊言裡,當她想要成為跨性別男性時,不斷強迫家人與朋友支持自己,也排擠了不認同她的人。

事實上,原生性別女性轉變成為跨性別男性,有部份人並不是因為自己有性別認同障礙或性傾向的不同,而是受著社會因素的影響。有些跨性別主義「生還者」的女性指出,他們在變成跨性別之前,都經驗過他人討厭女性的眼光,所以想要成為一名跨性別男性來避免這些事情發生。回轉者Nelle指出,作為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擁有女性的身體是非常苦惱的,因為身邊的朋友會不斷跟自己說要減肥等等;回轉者Joyce則表示自己非常後悔自己的跨性別身份,因為當時有很強烈的論述讓人覺得,若然自己不轉變為跨性別,就遲早會自殺。也有的人自身擁有一些陽剛氣質,便被迫成為一名“butch”,最後她才明白到自己不可能成為男人,也不需要成為男人來讓自己的陽剛氣質得到認同。

為何回轉者的故事不為人知?

說到底,為何回轉者較少得到關注呢?全因他們的存在和聲音被強力壓制。英國回轉者Charlie Evans指出,目前缺少有關跨性別回轉成順性別的研究和數據,一些醫生只視這些回轉者為拒絕接受他們跨性別身分的人。由於回轉者並不是跨性別轉變的成功典範,所以沒有人願意承認他們的存在。Charlie Evans這段說話一出,便收到300多位隱藏的回轉者的聯繫,其中大多數的原生性別為女性。Charlie Evans在英國成立了Detransition Advocacy Network去幫助想要回轉的人,其中大多數受助者為跨性別男性。然而,他們被認為是叛徒,也受到大量跨性別活躍分子(跨性別女性)的攻擊。跨性別活躍份子認為,這些回轉者對於跨性別權益是一種阻礙,甚至會威脅到他們。回轉者Pollock指出,成為回轉者令她經歷這一生最嚴重的欺凌。正因如此,大多數回轉者也不願意匯報自己的情況去性別診所,因為他們不會受到友善的對待。

作者報道了2017和2018年間,有兩名學者在進行跨性別回轉研究時,都發現在他們所研究的對象中,選擇跨性別回轉的人有著上升的趨勢。因此,他/她們遭到各自學術機構的阻礙和審查。其中一名是James Caspian,他是一名跨性別治療的輔導員,他在英國一所名為Bath Spa的大學攻讀高等學位時,他的研究計畫遭到撤銷,因為他的研究專注於人們從跨性別身分回轉到原生性別的案例。他這項研究原本可以為跨性別研究的領域增加新的面向,因為以往的研究大多數是關於人們為何選擇跨性別的面向的。當然,他的研究遭到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的攻擊,而大學亦因輿論壓力,以「這可能會損害大學聲譽」為由撤銷了他的研究計劃。

另外一名是Lisa Littman,她是布朗大學的研究員,她在大學的網站上發表了一份研究的新聞稿,標題為”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而整全的研究結果在學術期刊PLOS One上發表,當中指出大部分女性都是受到朋輩的壓力和社交媒體的影響才會宣稱自己為跨性別。當然,後來她的研究成果遭到跨性別份子的詆毀,更指責她有跨性別恐懼症(Transphobia),大學以她的研究方法不合適為由,刪除了她的新聞稿。

2017年,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Mazzoni Center舉辦了一場跨性別健康會議,這是一個給予跨性別者、跨性別提倡者和醫療提供者參與的會議,但該會議取消了兩個主題為「變性的回轉」和「性別焦慮替代方案」的座談會,因為主辦方聲稱這些主題具爭議性,也需要確保辯論「不會失控」。但既然是一個學術的座談會,又能給予大家一個辯論的機會,為何要保證辯論「不會失控」呢?若然壓抑某方面的聲音,變相不就是「一言堂」了嗎?

總結──誰更暴力?

作者提出了許多從跨性別回轉為原生性別的例子和故事,也證明了在跨性別的圈子中,對於回轉者有許多不公平的對待。當回轉者在媒體上消失,也就沒有人會留意到這一班人的存在和故事。縱然有學者提出相關的研究和數據,最終都被媒體和學術機構審查下架,甚至被逼終止研究,回轉者的數據並不能被公開,以致主流媒體和文化都以「正面肯定人們選擇跨性別」為唯一正當的態度。回轉的一群被禁聲、被暴力對待,無法公開討論和述說他們的故事。到底是哪一方承受暴力,哪一方才是帶有政治目的去攻擊他人呢?透過作者的討論,答案是顯然易見的。


[1]  De-transition是指一些跨性別人士重新變回原生性別的過程,這在中文還沒有標準的翻譯,在這系列的文章裡,我們可把這譯作「變性的逆轉或回轉」,有這些經歷的人叫de-transitioners,可譯作「逆轉變性者」、「變性回轉者」和「後跨者」等。

跨性別運動對女性的暴力文化 ──Doublethink第四章簡介

吳慧華 |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6/01/2024

激進女性主義者Janice Raymond在2021年出版了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一書(Raymond 2021) ,對當代跨性別運動提出尖銳的批評,我在下面簡介這書的第四章。

跨運在扭曲「暴力」的定義

跨性別者重新界定了「暴力」一詞,只要有人誤稱或使用不符合他們性別認同身份的代名詞在他們身上,又或是挑戰任何跨性別相關的原則或意識形態,他們便會視之為暴力,因為對跨性別者來說,這如同質疑他們的存在,甚至等同殺害他們。例如,當父母質疑給予他們八歲孩子青春期阻斷劑和跨性別治療荷爾蒙,即使這些治療是危險的,父母的行為還是被理解為對跨性別兒童進行暴力,因為他們拒絕了兒童進行「必要的醫療護理」!又例如,當女同性戀者或女同志拒絕那些聲稱自己是女同志的天生男性的性騷擾(如要求與她們性交),這班女性便被稱為對「跨性別女同志」進行暴力行為,只因她們拒絕「跨性別女同志」運用他們的「女士陽具」(lady sticks) !(Raymond 2021, 124)

 

由於「跨性別者」「首先」被暴力對待,女性主義批評者(trans-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 TERFs) 在他們眼中,就猶如法西斯主義者,所以他們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可以以暴制暴,可以對TERFs進行最嚴重的威嚇和暴力行為,就像「揍」納粹主義者一樣。為了確保他們可以從法西斯主義中解放出來,他們必須用最大的暴力來粉碎它。

跨運對女性主義者的暴力攻擊

跨性別者對女性主義者進行的口頭暴力,在社交媒體中處處可見,如在Tweets上這樣的留言屢見不鮮:「今天要射殺一個TERF」、「所有TERF都應該被槍擊致死」,面對上述暴力和仇恨,沒有任何女性敢於公開反對跨性別的教條,因為一旦對跨性別真理有所質疑,都會被稱為TERF,她們的言論會被指控為仇恨言論,這便招致威脅和暴力行為,這使她們變得有口不能言。社交傳媒往往站在跨性別一邊,即使暴力威脅是真實的,社交媒體公司如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亦只會視之為「有爭議的幽默」,而不會認真地處理針對女性的帖子,並且聲稱他們並不是言論自由的仲裁者。可是,當女權主義者在網上發帖子,揭露和反對跨性別活躍份子的厭女行為時,這些社交媒體公司便會強力干預,如審查和取消女性主義批評者的帳號。Twitter便曾永久關閉了Feminist Current的編輯Meghan Murphy的帳戶,原因是她稱一個自我宣稱為女性的人為「他」。當欺凌和煽動暴力來自那些自稱女性(但其實是男性)的人時,許多人只會將其輕描淡寫,因為他們視那些自稱為女性的人為受害階層。

除了通過網絡進行威脅、騷擾和欺凌,自稱女性(男性)真實地對女同志施行身體暴力也是一個問題,而且仍在持續發生。有一項研究調查(見於The Lesbians at Ground Zero report by Angela Wild),當中設計了30條問題,問及女同志在一個女同志約會網站上的相關體驗,結果發現,在約會網站上出現了很多自稱為「女性」的男性。5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曾經受到壓力或脅迫,要接受與一個「跨性別女性」成為性伴侶。這份調查證實,女同志曾遭到各種形式的性暴力,均來自那些自稱為「跨性別女性」的男性。18-24歲的年輕女性最容易受到性暴力威脅,因為她們想要證明自己不是TERF,便不得不與那些自稱為女性的男人發生性關係。在今天的性解放運動中,很多自稱為女性(男性)的人自認為是跨性別女同志,他們認為自己「有權」(並且以暴力威脅)要求與女同志發生性關係。(Raymond 2021, 131)

暴力行為不但得到網絡支持,連公共機構也支持。2018年,美國一個跨性別團體Degenderettes在美國三藩市公共圖書館(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 SFPL)舉辦了一個名為“Degenderettes Antifa Art”,當中展出了一些染血的T恤,又展示一些與暴力相關的語句,如「我揍排跨極端女性主義者(I punch TERF !)」。展品還包括了用帶刺鐵絲包裹的棒球棍和斧頭等武器,聲稱這些武器都是為了殺死女權主義者和女同志而設計的。

Degenderettes由Scout Tran Caffee帶領,該組織充滿爭議性,它將激進女性主義者與納粹或其他法西斯主義者幾乎等同,只因她們質疑跨性別人士的意識形態。該組織又針對女同志,因為她們拒絕與自稱為男跨女的跨性別者(事實生理上還是男性)在性方面有親密接觸。Degenderettes曾在訪問中表示,他們口中的「反法西斯」概念,就是想去製造衝突,令其對手無法成功,甚或不能發聲,因為該組織認為納粹或任何種類的法西斯主義者都不應該有發言權。

Change.org網站發起了請願,呼籲三藩市公立圖書館撤走展品,並提出警告:「這個展覽公開且毫不掩飾地倡導對女權主義者的暴力,其中許多人是女同志和/或性別廢除主義者,因此應當被撤下。」然而,圖書館最後只將一件沾滿血跡的T恤從展覽中撤下,整個展覽仍然繼續開放。(Raymond 2021, 140)

溫哥華強暴救援及婦女危機中心的案例

美國以外,跨性別暴力同樣傷害著女性。位於加拿大的溫哥華強暴救援及婦女危機中心(The Vancouver Rape Relief and Women’s Shelter〔VRRWS〕),是加拿大歷史最悠久的強暴救援中心,使用這間中心服務的女性都經歷過強姦、被虐、有過賣淫經歷或曾遭遇其他形式的男性暴力。她們身心都受過傷害,經歷過真實的暴力。

變性人Kimberly Nixon的原生性別為男性,他希望成為該危機中心的義工,擔任女性受害者的同伴輔導員,但中心堅持其使命只為曾遭受男性暴力的女受害人提供女性對女性的輔導,而中心願意為Nixon提供其他職位,不過Nixon卻因此在1995年提出了人權訴訟,他聲稱受到歧視。Nixon沒考慮到,他其實是在勉強曾被男人傷害過的女性,接受一位原生性別為男性者的輔導。

Nixon向卑詩省的人權審裁處(British Columbia Human Rights Tribunal)提出訴訟,危機中心最初被判敗訴,但後來人權審裁處的判決被The Supreme Court of British Columbia推翻,令VRRWS勝訴。[1]Nixon接著上訴到卑詩省的上訴法院,但他再次被判敗訴。2007年,加拿大最高法院駁回了Nixon其後提出的上訴請求,並要求他支付VRRWS的法律費用。這使得該危機中心得以堅持其女性專屬政策,並維護了中心提供有關服務的合法權益。雖然VRRWS得到了終極勝訴,但持續12年的訴訟,令這個組織的使命和財務承受了不少壓力,也讓該中心陷入危機之中。(Raymond 2021, 141-142) 這一切困難只是因為一位跨性別女性堅持她必須要完全與原生性別為女性的女性看齊,無論受害人的感受如何。[2]但正如The Supreme Court of British Columbia所言,Nixon做不了一個小義務機構的輔導員,實在說不上對她的尊嚴有甚麼客觀上的傷害,說她因此被排擠於卑詩省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如人權審裁處所言),更加是跨大其辭。[3]

跨性別主義在監獄產生的混亂

返回美國,美國加州在2021年實施了SB132法案,根據新法例,加州監獄系統中的跨性別、雙性人和非二元性囚犯有權依據他們的性別認同選擇被安置在男子監獄或女子監獄中,當局不再依據他們的生理性別來分配囚室。根據加州懲教局(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s and Rehabilitation)向媒體披露的數據,截至2022年5月23日,在加州的監獄中,有超過300名自稱為女性的生理男性囚犯,要求轉移到符合他們性別認同的監獄(即女性監獄),其中39人的申請獲批。

根據女性組織「女性解放陣線」(Women’s Liberation Front)的報道,2021年7月,加州中部女子監獄的醫療診所有宣傳海報向女性囚犯介紹各項避孕資源,如避孕套及避孕藥,但我們不禁有這疑問:為何女犯人在女性監獄裡也有需要接受這些教育呢?又為何會面對這些風險呢?看來官方是默認了,當有自稱為女性的男性囚犯被允許轉移到女子監獄時,女性應該預期自己會遭強姦,並面對懷孕的可能性。女性解放陣線又指,加州懲教局要求所有申請轉移到女子監獄的男性必須參與一個課程,學習如何應對與女性共處的恐懼,但真的有這需要嗎?在監獄的處境中,我們沒有聽聞一個天生的女性對任何自稱女性(男性)造成身體傷害,也沒有一個天生的女性殺死任何自認為跨性別的男人或女人,但有很多天生的男人對跨性別女性進行了攻擊,不單在美國,在英國和蘇格蘭近來都有這類案例,如Karen White。

「有趣」的是,當自稱女性的男性用他們的陽具對女性進行性侵犯時,這些犯罪記錄卻被算到女性的頭上,這令男性性侵犯的數字下降,而女性性侵犯的數字卻增加!這種數據卻有嚴重誤導性。總結而言,跨性別激進主義份子聲稱,「跨性別女性」應該被安置在女子監獄中,以保護他們免受危險的男性囚犯的侵害,但這也正正是許多女性主張跨性別女性(男性)不應該被安置在女子監獄的原因──就是為了保護女性免受危險的男性囚犯侵害!(Raymond 2021, 143-146)

總結

根據跨性別主義對暴力的界定,暴力失去了它真正的的意義(Raymond 2021, 123)。我們若認為一些原生性別的男人自少就當作男性被社化,當他們穿上裙子後,他們大男人主義的行為就會輕易被改變,那實在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事實上,自我宣稱為女人的男人與原生性別的男人有很多基本的共通點,這兩種人對女性所產生的風際基本上也是一樣的。(Raymond 2021, 153) 例如,他們都持守性解放的意識形態:喜愛集體性愛、頻繁性愛,而且「做愛就是好的,女孩和年輕女人都應該很樂意和高興隨時與那些自認不同的男人做愛」!(Raymond 2021, 137)

在這種意識形的影響下,強暴女性就不顯得是甚麼嚴重的事情。所以到最後,擺脫了文化限制的保護,「性解放只會令女人更容易被男人利用和使用」!(Raymond 2021, 137)女性平等不可能存在於男性可以成為女性的幻想中,也無法存在於跨運的威脅、欺凌和騷擾中,這些行為只會危害勇敢地拒絕那些「自我宣稱為女性者(但實質是男性)」的女性(Raymond 2021, 154)。

 

參考書目

Raymond, Janice G. 2021. 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 Melbourne: Spinifex Press.


[1] Vancouver Rape Relief Society v. Kimberley Nixon & British Columbia Human Rights Tribunal (August 18-22, 2003)

[2] 有些人或許會指出,Nixon在1990年已做完性別重置手術,甚至也曾受男性虐待,然而這些都不能改變Nixon原生性別為男性,和他仍然擁有男性DNA的事實。參最重要的是,一個幫助受害女性的機構應重視受害者的感受和認知,我們不認為Nixon有權要求VRRWS單單為了他的興趣去改變一直被受害人接受的政策和方針。

[3] Vancouver Rape Relief Society v. Nixon et al., paragraph 151.

跨性別運動對女性運動和兒童教育的影響 ──Doublethink第五章簡介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5/01/2024

激進女性主義者Janice Raymond在2021年出版了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一書(Raymond 2021) ,對當代跨性別運動提出尖銳的批評,我在下面簡介這書的第五章,其章題是:「在女性運動和兒童教育中,性別認同凌駕於生理性別」(”Gender identity trumps sex in women’s sports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跨性別女子參與女子運動──公平嗎?

2004年,自認為女性的男性只有在進行了變性手術後才能參加女子奧運會體育項目。根據新的規定,男性宣告自己的性別認同為女性,並維持這種性別認同長達4年,以及降低其荷爾蒙水平,就可參加比賽。

網球冠軍娜華蒂露娃(Martina Navratilova)在英國Sunday Times上發表文章,認為「讓男性運動員改名字、吃荷爾蒙就可以參加女子比賽是不公平的,無論這些運動員多麼優秀…這是獎勵作弊者並懲罰無辜者…這是瘋狂的、是作弊。」很明顯,她發表這些言論後面對不少壓力,後來她在接受BBC採訪時收回了部分發言,表示「在保持公平競爭的同時,我們需要在精英運動中,盡可能納入更多跨性別運動員。」無論如何,這事件顯示,跨性別女性參加女子體育項目會引發巨大爭議,因為這涉及到比賽的公平性。

儘管這些擁有男性身體的女性必須降低其睪酮水平,但是他們的荷爾蒙水平依然比自然女性更高。例如,為了參加奧運會女子田徑比賽,擁有男性身體的「女性」必須將其睪酮水平降至每升5 nmol/L,但仍然遠高於平均睪酮水平為2.6 nmol/L的自然女性。

這種辯論不只關於荷爾蒙水平,還涉及其他因素,例如男性身體擁有更高的攜氧能力、更長更大的骨骼、更強的韌帶、更高的肌肉質量與體重之比例。巴西排球運動員Ana Paula Henkel指出男子排球網高度設置在2.43米,而女子排球網高度設置在2.24米,是反映著男性身體的生理構造所帶來的優勢。但現在他們卻能以跨性別女性的身份去參加女子運動比賽。

The Women’s Liberation Front (WoLF)舉出更多例子:

  • 在田徑比賽中,男性高中運動員CeCe Telfer贏得了女子田徑比賽的三個冠軍,並獲得了最優秀運動員獎。
  • 在壘球比賽中,男性球員Pat Cordova-Goff獲得了California High School女子高中壘球隊的15個席位之一。
  • 在籃球比賽中,一位50歲、身高6英尺8英寸、體重230磅的男子Robert (Gabrielle) Ludwig帶領Mission College女子籃球隊贏得全國冠軍,並獲得最多籃板數。
  • 在康涅狄格州的州級田徑錦標賽中,兩名男性高中運動員Andraya Yearwood和Terry Miller在多個比賽項目中擊敗了多名女性對手,分別獲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立法保護女了運動員的權益
美國各州立法機構中有至少有50項法案正在討論,旨在保護女性在體育運動中的單一性別的權利。美國的立法對於參加高中、大學、州和國家體育比賽的年輕女性十分重要。

Linnea Saltz是Southern Utah University的一位明星跑手,她在大學四年級時贏了Outdoor Big Sky Conference 800米賽跑冠軍。她希望能夠再次贏得冠軍,以便晉級並爭取全美冠軍頭銜。Saltz的競爭對手包括一位男性身體的「女性」,這位「女性」在800米賽跑中的個人最佳成績比Saltz的記錄快了十秒,並且在1500米賽跑中打破了世界紀錄,這些數字超過了女子組的所有一級賽事的紀錄。猶他州已經啟動了Preserving Sports for Female Students的302號議案,Saltz決定在立法機構面前作證。如果議案通過,該議案將確立按照原生性別而非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來管理猶他州的K-12和大學的體育運動。

根據美國法例第九條(Title IX)規定「美國任何人都不得因性別而被排除在任何接受聯邦財政援助的教育計劃或活動之外,也不得被剝奪其利益,或遭受歧視。」最初起草者認為沒有必要為「性別」設下定義,但自其通過以來,不同的政府和司法裁決對「性別」有不同的定義,有些認為「性別」也包括性別認同。特朗普政府認為第九條的規定允許單性別空間和體育運動(single-sex spaces and sports);但拜登政府表示不會執行這政策,並允許自稱女孩的男孩和男性參加女子運動(WoLF,2021年4月9日)。

美國總統拜登在2021年簽署的行政命令和敦促國會通過的《平等法案》,並未為女性運動員提供真正的平等,反而摧毀了許多年輕女性運動員的希望和職業生涯,因為她們要與自我宣認為女性的年輕男性競爭。Nancy Hogshead-Maker是第九條法案的律師、女子運動政策工作小組的領導者之一,她曾說:「拜登總統的行政命令的細節仍然模糊…要求女性放棄他們在精英運動中贏取競賽和被承認的權利,包括平等的機會、獎學金、獎金、宣傳、榮譽和尊重…它引起了合理的憤怒,阻礙了平等事業在整個社會中的進展」。(Brennan, 2021)

跨運對學校和孩子的衝擊

記者Abigail Shrier出版了一本關於美國學校教授性別認同的書籍。在訪問了許多家長後,她發現許多家長因著他們的孩子宣布是跨性別而感到痛苦。但這些個案不斷增加,因為不少美國的學校透過一些灌輸LGBTQ意識形態的課程,把孩子洗腦。

15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大多數學校提供LGBTQ包容性性教育,加利福尼亞州、新澤西州、科羅拉多州和伊利諾伊州已經通過了法律,要求在學校教授LGBT+歷史。加利福尼亞州有最全面的性別認同計劃,對所有K-12年級學生強制實施,並禁止家長選擇退出。學校裡的性別認同教育比大多數家長想像的更為深入。Abigail Shrier引用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幼稚園班級的案例:老師告訴五六歲的學生,他們的性別並未有在出生時已被決定的,所以現在他們的任務是探索他們真正的性別,而任何質疑這種探索的人都是在虐待他們(Shuster, 2020)。這些性教育的內容也叫人吃驚,它們包括肛交、拳交(fisting) 和以口刺激肛門!「無洞不歡」!(Raymond 2021, 171)

Abigail Shrier發現學校裡的性別認同教育,並不歡迎家長干涉孩子的想法,孩子們被教導「家庭並不總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家長常常是最後一個知道自己的孩子宣稱自己是跨性別的人。2019年6月,加州教師協會允許學生在沒有家長同意的情況下,離開學校去接受變性荷爾蒙治療。當家長不同意荷爾蒙治療或質疑跨性別意識形態,家長常常被視為孩子的敵人!當然這不單是侵犯家長的權利,更破壞孩子與家長的關係,長遠只會帶來孩子的傷害。

其他國家也有在學校進行性別認同教育,例如所有英國中學都被指示需要教授LGBTQ包容性性教育。在新西蘭,工黨政府已經支持了一系列跨性別倡議,包括對兒童的肯定治療、學校中教授性別課程、自我身份認同等。另外,丹麥、瑞典和荷蘭都實施了全面的性多樣性課程。這些課程都為孩子製造性別混亂,鼓動他/她們盡早變性。而這些痛苦和危險的過程已為很多孩子帶來傷害,這在前面的章節已有介紹。

然而,幸好的是因著問題不斷發生(如逆轉變性的案例急劇增加、這些回轉者對變性診所提出的訴訟),不少社會人士開始看到跨性別主義對孩子的傷害(參其他章的討論),所以一些國家的政策也有所逆轉,如瑞典在2021年5月改變了政策,禁止所有對兒童使用青春期阻斷劑和變性激素 (SEGM, 2021) ;在英國,政府也開始對跨性別的意識形態重新作出檢討。

參考書目

Raymond, Janice G. 2021. 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 Melbourne: Spinifex Press.

跨性別運動的禁言規令:刪除女人、代名詞霸權、把批評者滅聲 ──Doublethink第六章及結論簡介

鄭安然 | 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總監
24/01/2024

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 (Raymond 2021)以女性主義角度批評現在的跨性別主義。這書由美國女同性戀及基進女性主義學者Janice G. Raymond所寫。此文會簡介書中的第六章至總結部份,第六章的標題是「跨性別運動的禁言規令:刪除女人,代名詞霸權,把批評者滅聲」(Trans Gag Rules: Erasing Women, Pronoun Tyranny and Censoring Critics)。

以「前洞者」代替「女人」,原因是「包容」?

跨性別運動如何刪除女人?「女人不單被滅聲,也在字眼上被攻擊,因為『女人』一詞令跨性別運動人士感到不舒服,因此『女人』一詞開始被攻擊。」(Raymond 2021, 183)

不用「女人」一詞,可以用甚麼呢?作者指出,跨性別運動人士(簡稱跨運人士)用了侮辱字眼形容女人,如順性女人(cis-woman)、月經者(menstruators)、前洞者(front holes)及恐跨基進女性主義者(TERF)。但諷刺的是,跨運人士說使用這些字的原因是:「希望不排斥、敏銳化」跨性別人士,但「跨運人士沒有問女人想如何被稱呼而顯示相同的敏銳度。」 (Raymond 2021, 184)因此,作者指出跨性別主義的論述具排斥性,其論述的核心是憎恨女性,企圖強加他們的字眼[在別人身上],若有人反抗,就以「恐跨」作出抗議,但這些字眼是荒謬地自義和混亂,並窒礙溝通的。(Raymond 2021, 184)

一位男同志學者安德魯·薩利文(Andrew Sullivan)也指出,跨性別運動對語言有著「複雜且神經質的著迷」,他們對於監管語言有著執念,甚至英國警方曾因「錯誤使用性別」(misgendering)(即使用跨性別人士不喜愛的代名詞稱呼之)而逮捕一名女性,並將她關在牢房中長達七個小時(文章下半部會提及)。然而,當跨運人士在誤用性別以替代生理性別時(mis-sexing),卻很少有人抗議。(Raymond 2021, 184)

跨運以「仇恨言論」的指控「仇恨」異議者

跨性別禁言規令也禁止別人提及跨性別人士變性前的名字,否則會被稱為「棄名錯稱」(deadnaming)。(Raymond 2021, 184)但現在被視為「歧視」的事情其實不是歧視(如使用代名詞時與跨運的要求不同),而是跨運的代名詞專政(pronoun tyranny)以及對自稱女性的人誤稱(misnaming)。這樣,「不同意」被重新定義為「歧視」,目的是針對批評跨運的人,而不是針對那些對跨性別人士主動施行暴力和傷害的人。(Raymond 2021, 186)作者指出:「虛假的仇恨言論指控實際上是另一種仇恨言論。」(Raymond 2021, 187)例如作者早前所著的書《變性帝國》(The Transsexual Empire)雖然都列在圖書館的書目中,但實際上在圖書館很多時都找不到這本書,因為它被竊取了,或者借閱後故意不還!

「如今,學生和學系都面臨著被審查的風險,只要他們舉辦一個討論會時被一個學生認為是冒犯。」(Raymond 2021, 188)。「當學生指出學術內容可能造成創傷,老師和學校就要發出『警告字眼』......討論跨性別議題已受課堂審查。」(Raymond 2021, 188)。「近年的跨性別『覺醒』運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個人宣稱」,例如當一個人宣稱辯論和討論這課題對他的情緒福祉構成『攻擊』,就會引起治療性回應的需求。(Raymond 2021, 189頁)但作者指出,「我們所有人都有『觸發』我們不安的事情。成長的過程之一,就是學習如何處理那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人......但學生對『安全空間』的解讀不再是人身安全,例如得到免受暴力和襲擊的保護,更多是得到免受差異和不同意見[「攻擊」]的保護。」(189頁)作者指出不能用感覺不好而指控對方做錯及制裁他。「情緒反應並非證據,也不總是真相可靠的指標。」(Raymond 2021, 189)對教授和學生的紀律行動,不能主要倚賴主觀感受。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教授凱瑟琳·斯托克(Kathleen Stock)曾表示:「我們的教育體系失敗了,它培養出那些對這些問題只有表面了解的年輕人;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關於情感,並且無法容忍不同於自己觀點的存在」。(Raymond 2021, 189)一些大學正在變得專制,在布倫斯凱爾-伊文斯(Brunskell-Evans)進行對娼妓傷害研究時,她受到攔阻。當一所大學屈服於審查的氛圍時,就創造了一個壓制異議聲音的環境(Raymond 2021, 190)。但大學不是應該提倡思想和言論的自由嗎?

被禁聲的學者、研究員及邀請講員

作者在書中列出了多個在跨性別運動的壓力下被禁言、威嚇和壓迫的女性,我簡述如下。

  1. Germaine Greer

被視為20世紀下半葉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Germaine Greer出席大學演講活動時被杯葛,被指控發表恐跨言論。她在2015年於Cardiff University指出:「我不相信女人是沒有陰莖的男人……你用棒球棒打我的頭,我也不會改變想法。」有一次她被邀請到大學分享「女性在社會和政治生活」講座,3000人聯署阻止她分享。最後由警察幫她開路,而當天只有12人出現抗議。

  1. Maya Forstater

Maya Forstater因在Twitter說「男人不能變成女人」被炒。然後她控告僱主,但敗訴。

在2019年,研究人員瑪雅·福斯塔特(Maya Forstater)在推特上表達她的觀點「男人不能變成女人……改變性別是不可能的」,便因此失去了在倫敦一家英國智庫的工作。她對雇主提出訴訟,指控雇主基於個人信仰歧視她,但法庭對她做出了不利判決,指出她的觀點「不是在英國法律中受到保護的『哲學性信仰』,也不值得在民主社會中受到尊重」。(BBC, 2019). 福斯塔特對這一決定提出了挑戰,並在2021年,雇佣上訴法庭(EAT)裁定支持她的立場,認為「法庭未能保持中立」,並確認她的觀點,即個人無法改變其性別,是「在民主社會中值得尊重的」(Siddique, 2021b, 6月10日)(Raymond 2021, 192頁)。可見最後判決如何,取決於法官的個人理解,遇上不同法官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1. Selina Todd

牛津大學教授塞琳娜·托德(Selina Todd)受巨大威脅,以至於她的課堂講座需要有安全警衛的存在,這些威脅出現在熟悉的社交網絡上。跨運標籤她為「恐跨者」,因為她說人不能透過手術或自我聲稱改變性別。(Raymond 2021, 192)她去的演講都被杯葛和抗議。

  1. Raquel Rosario Sanchez

就讀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來自多明尼加共和國的移民學生Raquel Rosario Sanchez,專攻對婦女暴力的研究。在三年多的時間裡,Rosario Sanchez因為表達她的女性主義原則而遭受到大學學生的反覆欺凌、虐待和威嚇。她形容:我曾經看到有人說我應該被打並從英國驅逐出境。跨運人士呼籲驅逐我,盯上我參加的每一場女性主義活動(Rosario Sanchez, 2020)(Raymond 2021, 193)。跨性別主義的學生發放傳單,上面寫著「你是個爛人,而且你自己也知道」(“You’re a shit and you know you are”)。大學對於欺凌的學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反而在欺凌者在場的情況下,允許他的律師對Rosario Sanchez進行對她的盤問,而她是唯一一位被要求回答有關欺凌和騷擾問題的學生!大學在2019年2月駁回了她的投訴,否認發生了欺凌行為(Raymond 2021, 193-194)。她繼續被學生欺凌,這嚴重影響她的健康和學業。她在英國媒體和BBC分享自己的經歷,但大學竟然迫她停學,並使用「她沒有足夠的學業增長」為借口。多明尼加教育部資助她完成多一年學業。但學生繼續攻擊她,並關閉她在大學組織的女性主義組織。後來她控告學校,但學校不給資料,令審訊延後。

  1. Julie Bindel

英國學生聯盟已杯葛女性主義者Julie Bindel多年。

多年來,英國全國學生聯盟(NUS)一直狙擊朱莉·賓德爾(Julie Bindel),抗議她公開演講。2021年,NUS的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GLBT)會議投票通過了一項杯葛賓德爾公開演講的提案。該提案攻擊她的人格,聲稱:「本次會議認為朱莉·賓德爾是卑劣的...『NUS的場地曾經接待過各種暴君和獨裁者』(Ditum, 2014)」(Raymond 2021, 195)。像NUS這樣的言論審查者可以如何辯護自己「抗議別人公開演講」的立場呢?而這些抗議主要用於對抗激進女性主義者。其中之一是重新定義暴力,在他們的觀點中,任何引起冒犯的事都被視為暴力──即「仇恨言論」。(Raymond 2021, 195)在2013年,NUS這樣解釋他們的立場:「我們拒絕讓法西斯分子有機會像正常的政黨一樣行事」(Raymond 2021, 195)。「一份於2015年由100多人簽署的聲明,其中大多數人是英國的學者。這份聲明發表在《衛報》上,指出了一種對被視為『跨性別恐懼症』或『妓女恐懼症』的人進行恐嚇和審查的模式。被審查的大多數人都是女性主義者...... 他們呼籲大學和其他組織堅決反對恐嚇企圖,並確認他們對民主政治交流基本原則的支持」(Campbell, 2015)(Raymond 2021, 196)。

  1. Kathleen Stock

跨運人士Natacha Kennedy鼓動不同人攻擊「恐跨」學者,製造了「恐跨」學者清單。

在2018年,倫敦金史密斯大學的英國研究員娜塔莎·肯尼迪(Natacha Kennedy)發起了一場針對被視為跨性別恐懼症的學者的抹黑運動(Raymond 2021, 196)。

他們指責斯托克教授通過反對跨性別教條,即男性可以自我認同為女性和/或女同性戀者,創造了一個『不安全的環境』。肯尼迪建議名單成員對她提出仇恨犯罪舉報,然後纏擾部門主任,和「狠狠地批評他們。」(Bannerman, 2018)(Raymond 2021, 197)

  1. Rosa Freedman

羅莎·弗里德曼(Rosa Freedman)是雷丁大學的法學教授,她挑戰跨運人士,聲明自我宣稱為女性的人不應該被允許進入婦女庇護所。她收到了帶有陰莖圖片的辱罵信息,上面寫著『含我的女性陰莖』(‘suck my girl cock’)(Raymond 2021, 197-198)。

弗里德曼教授專注於英國的性別承認法(GRA)。她警告說:「我深感擔憂,因為對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的混淆導致婦女被壓迫,並破壞了國際和國家人權法所保證的婦女特定保護措施」(Fazackerley, 2018)。 弗里德曼和其他女性主義者的努力使得英國政府在2020年宣布不會改變GRA以接納性別的自我宣告模式(Raymond 2021, 198)。

  1. Brunskell-Evan

「希瑟·布倫斯凱爾-伊凡斯博士(Brunskell-Evan)是跨性別兒童的專家,她還就色情、賣淫和年輕女性的性感化等議題撰寫了文章」(Raymond 2021, 199)。「當布倫斯凱爾-伊凡斯博士在英國一個廣播節目上發表演講時,她質疑父母是否應該肯定每個孩子以醫學方法解決『身體錯誤』問題的願望」(Raymond 2021, 199)。

「布倫斯凱爾-伊凡斯博士簡明地將這種環境描述為『一股專制主義冷風正吹遍我們所謂進步和自由民主的社會。當說真話變成仇恨言論,當壓迫變成倫理,當非事實變成真理,我們都應該小心』。」(Brunskell-Evans, 2018,另見2020)(Raymond 2021, 199)

  1. Sheila Jeffreys

跨運攻擊下的倖存者

「希拉·傑佛瑞斯(Sheila Jeffreys)...澳洲墨爾本大學的退休政治學家,也是許多跨運活躍分子攻擊的倖存者」(Raymond 2021, 199)。

  1. Lisa Littman

研究突然上升的少女變性主因之一是社交傳染。

「在美國羅德島普羅維登斯的常春藤聯盟學府布朗大學,發生了對教授兼醫生麗莎·利特曼(Lisa Littman)的事件」(Raymond 2021, 201)。 「她在期刊《PLOS One》上發表了一篇經同行評審的文章,報導了為何有大量青少年,主要是女孩,尋求跨性別荷爾蒙治療和手術的原因之一就是:… 『社交傳染』通過朋友圈和社交媒體成為一個促使專家所稱的『快速發作的性別焦慮』(ROGD)的影響因素(利特曼, 2018)」(Raymond 2021, 201頁)。大學本身把她的研究放上網,但最後屈服於跨運,立即刪除。「該大學屈服於跨運活躍分子的暴力行為」(Raymond 2021, 201頁)。「跨運人士還對利特曼進行了仇恨言論的攻擊」(Raymond 2021, 201頁)。「四千名學者和研究人員在Change.org上簽署了一份反對利特曼被審查的請願書,此後布朗大學和《PLOS One》宣布將共同審查該研究的設計」(Raymond 2021, 201頁)。其後「該期刊發表了一份修訂版的文章,增加了背景和更多謹慎的措辭,但原始的研究結果和結論保持不變」(Raymond 2021, 202)。

  1. Donna M. Hughes

Rhode Island大學教授。在女性和兒童性剝削研究中被尊重的學者。

她寫了一篇文章去比較極端右翼政治信念和極端左翼跨運政治的看法。最後她被學生、學系等要求她請辭。她發現沒有人留意她也有批評右翼信念。學生及其他人發起三個網上聯署,要求大學把她解僱。她很快找了大學的律師介入,律師肯定她有言論自由,不論在校園內或外。另外有2300人聯署,名為「Rhode大學必需支持Donna Hughes教授的言論自由權利。」(Raymond 2021, 202)

Donna Hughes在這事的學習:

  1. 堅定看法,不要道歉。不要試圖解釋。
  2. 在這個過程中早點尋求一位律師的協助。
  3. 預計你曾支持並給予推薦的同事和學生會像其他人一樣急切地背離你。
  4. 在「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情況下仍然有可能倖存下來。

     

  5. Kathleen Lowrey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副教授凱瑟琳·洛瑞(Kathleen Lowrey)教授被要求辭去她在人類學系本科學習副主任的行政職務。

匿名學生表示她的觀點對他們造成了「傷害」,但羅瑞質疑這些學生是否真的參加了她的課程。她的教學評估顯示羅瑞是一位「棒極了」的教授,並且她一直收到良好的評價。羅瑞拒絕辭去委員會職務,堅持要求大學以書面形式解釋其理由。回應中,系主任告訴她:「對於你繼續擔任職務,這對學生或大學並不符合最佳利益。」”(Labine,2020)該系主任表示學生感到「不舒服」。

社交媒體的審查堡壘

「維基百科的編輯小組刪除任何對跨性別主義的批評,並將他們的個人觀點插入到非自己的維基百科頁面中。」(Raymond 2021,205)。

大量自稱為女性(男性)的人士在科技行業工作,特別是 Twitter,很可能對起草他們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自稱為跨性別女性的凱瑟琳·普拉蒂尼(Cathryn Platine)認為,跨性別社群是互聯網的產物。「線上跨性別社群接收他們自己版本的『現實』,是一個封閉的社群。」...「群體性精神病」...「壓制異議者成為一種美德...互聯網從一個與其他孤立個體接觸的工具轉變為一個實際上促使人們避開現實的工具」。

用Twtitter的標準,要用「她」來形容侵犯者

一個性侵受害者形容「這個政策對我來說是可怕的... 如果我想在 Twitter 上講述一個我信任的跨性別男性在我睡覺時拉下我的內褲,未使用避孕套就開始進行陰道插入,不理會我驚恐的掙扎,並在我醒來時射精並未經我的同意將活躍的精子射進我體內,導致我不想要的懷孕和隨後的流產,【根據 Twitter 的標準】我需要稱呼這個人為「她」」(Kitty Robinson, 2019)(Raymond 2021, 209)。

跨性別/酷兒群體推動了這種行為,不許受男性暴力的受害人形容她的經驗為「男性暴力」(Raymond 2021, 209頁)。換句話說,「將自稱為女性的人的暴力行為稱為男性暴力是LGBT+社群中最大的禁忌之一。公開將他們稱為男性(deadnaming)可能會讓多數不信者(不信奉跨性別主義的人)被踢出Twitter」(Raymond 2021, 209)。

牽涉政府的禁聲 

有幾宗牽涉英國警察的干涉,調查跨性別人士投訴女性的個案,至少一宗導致入牢。

  1. Kate Scottow

作者指出「赫特福德郡(英國)警方對凱特·斯科托(Kate Scottow)的逮捕和拘留行為令人覺得可恥...... 斯科托被送往警察總部,警方對她進行了指紋採集,拍攝了她的照片,並將她拘留在牢房中長達七個小時」(Raymond 2021, 210)。「一名地方法院法官認為她的行為是『不友善和虐待』(unkind and abusive),並判她因持續使用公共通訊網絡對海登造成惱怒、不便和焦慮而有罪。斯科托被罰款1,000英鎊,並受到兩年有條件的監獄緩刑」(Raymond 2021, 210-211)。「斯科托對判決提出上訴,並在2020年12月,她的有罪判決被推翻」(Raymond 2021, 211)。

  1. Caroline Farrow

「新聞記者卡羅琳·法羅(Caroline Farrow)被警方告知,她因對傑基·格林(Jackie Green)使用錯誤性別而受到調查」(Raymond 2021, 211)。「卡羅琳·法羅宣稱:『我向警方指出,我是一名天主教記者/評論家,根據我的宗教信仰,一個人無法改變性別。』她補充說,她將『樂意入獄』以捍衛她持守『人們無法改變性別』的觀點的權利」(Hill, 2019)(Raymond 2021, 211)。

事源法羅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聲稱,被宣傳為英國最年輕的跨性別者傑基已進行陰莖倒置手術(即把陰莖移除及製造人工陰道)。法羅認為這是「斷肢、閹割和虐待兒童」,引起傑基的母親、Mermaids跨性別組織創辦人蘇西·格林在Twitter上聲稱,法羅在寫下這些話時對她的兒子(現在是自稱為女性)使用了錯誤的性別稱謂,然後向警方投訴,隨後警方對這些指控展開了調查(Hill, 2019)。

「根據英國惡意通訊法,如果發送的訊息是淫穢或極度冒犯、具威脅性,或包含虛假或被認為是虛假的資訊,而發送這些訊息的目的是為了造成煩惱或焦慮,則屬於犯罪行為」(Raymond 2021, 211)。 「最終,格林撤回了她的投訴... 法羅表示,警方對她進行調查的決定是『令人憤怒的』。警方有什麼權力阻止人們互相冒犯呢?」(Raymond 2021, 212)

  1. Margaret Nelson

「74歲的演員瑪格麗特·納爾遜(Margaret Nelson)在Twitter將一位自稱為女性的人稱為男性之後,就接到了一名薩福克警察的電話,該警察正在調查納爾遜在Twitter上質疑性別觀點的言論」(Raymond 2021, 212)。

作者指出,當跨運人士抗議警權及過度介入時,他們卻虛偽地提倡警權調查反對者和懲罰異見。 「跨運人士正在多個國家推動立法,使質疑性別觀點成為罪行,需要警方介入」(Raymond 2021, 213)。 「2013年,在挪威奧斯陸的一次活動中,挪威政府監察機構邀請我參加一個座談會,但後來取消了我就著妓女問題的發言。我從演講嘉賓名單中被排除,原因是我對跨運的觀點」(Raymond 2021, 213)。 「該監察機構主任在未詢問我本人的情況下,將對我觀點的誤解當作事實接受」(Raymond 2021, 213)!

自由派左翼與跨性別主義

溫哥華強姦救援與危機中心的創辦人李·雷克曼(Lee Lakeman)指出:「左派保護不到女性」,原因是他們喪失了道德價值(lost of values)。她說「『左派的問題在於害怕「道德」這樣的詞語。左派不知道如何區分對與錯。』雷克曼繼續說道,『左派充斥著毫無責任感的自由派... 他們認為在血汗工廠中對女性的體力剝削是可惡的,但在租來的房間、小巷、妓院、按摩院或汽車中卻是可以接受的』」(摘自Hedges, 2015)(Raymond 2021, 215)。

「支持跨性別議程讓左派男性和組織能夠公開將男性權益納入他們的運動中,聲稱他們在捍衛婦女權益,但他們只是在維護自稱為女性的男性的權益。」(Raymond 2021, 217)。

作者作為基進或激進女性主義者,有時會把賣淫和色情對女性的迫害和跨性別主義作一個對照。她說:「在賣淫和色情片問題上,他們不僅背棄了婦女,也背棄了他們的反資本主義政治立場。左派屈從於市場模式,將色情片視為婦女(也就是男性)性自由的表達... 拉皮條是婦女『選擇』的第三方商業代理人,用以保護自己和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剝削者。而購買性服務的男性只是友好的客戶,為婦女提供必要的收入,而不是虐待者」(Raymond 2021, 217)。

「即使對跨性別議題的輕微批評都可能爆發群體霸凌和對編輯的欺凌,而且這是有效的」(Raymond 2021, 219)。「但是,拒絕接受男性可以成為女性並不是質疑跨性別者的存在;這是質疑他們的性別認同以及自稱為女性的主張」(Raymond 2021, 220)。「當跨性別立場是『不容討論我們的存在本身』時,這就審查了存在本身的意義這個合法問題。它推動了一種原教旨主義的信仰體系,一種跨性別傳教士的教條信仰,他們將錯誤使用性別稱謂和代名詞視為褻瀆,並將懷疑者送往地獄。」(Raymond 2021, 220)。

「審查制度的疾病也感染了亞馬遜書店。當萊恩·安德森出版他的書《當哈利變成莎莉:回應跨性別時刻》(2018年),亞馬遜將他的書下架。他的出版商對亞馬遜審查一本暢銷書感到驚愕。斯科特·霍華德的《跨性別工業複合體》,瑪麗亞·凱夫勒的《停止-復歸-解毒:讓你的孩子擺脫性別狂熱教派》和艾比蓋爾·施賴爾的《不可逆的傷害:誘惑我們女兒的跨性別狂潮》也經歷了被禁止的時期... 我找不到《跨性別工業複合體》,但我卻能找到阿道夫·希特勒的《我的奮鬥》。當我尋找我的第一本名為《跨性別者》的書時」(Raymond 2021, 220-221),作者指出她寫的這本書也有可能被亞馬遜書店禁止。她指出歷史上有一系列的書被羅馬大公教會禁止,但現在這行為變得世俗化,由「跨性別教會」的「覺醒教條」決定禁書名單。

總結

「自稱為跨性別的人應該享有與他人相同的人權和公民權利。然而,承認這些權利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接受荷爾蒙和手術可以將男性變成女性,女性變成男性;或者接受自稱為異性的人就是他們主觀聲稱的那樣;或者接受荷爾蒙和手術是尋求轉變者的『拯救生命和必要治療』」(Raymond 2021, 223)。 凱拉·貝爾(Keira Bell)是勇敢的年輕女性,她成功地以法律對抗英國塔維斯托克診所,並說:「我曾堅信我需要變性... 真正的事實是,我是一個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安全的女孩,經歷過父母的拋棄,感到與同齡人疏遠,患有焦慮和抑鬱症,並且對自己的性取向感到困惑。」(引自Raymond 2021, 224)

性別焦慮只是病徵,不是原因

「隨著她長大......[她說]『我認識到性別焦慮是我整體痛苦的症狀,而不是其原因』(貝爾,2021)」(Raymond 2021, 224)。「貝爾在16歲時接受了青春期阻斷劑治療,17歲時接受了睾丸酮注射,20歲時進行了雙側乳房切除手術。五年後,她進行了反向轉變。健康後果包括...不孕、失去乳房無法哺乳、生殖器萎縮以及聲音永久改變」(Raymond 2021, 224)。「對兒童進行快速的性別肯定治療違背了希波克拉底的醫學原則──『不造成傷害』,因醫生將年輕患者置於源自醫療或醫生引起的風險中,包括不孕或化學結紮、女孩子宮萎縮和心臟問題」(Raymond 2021, 224)。

摧毀醫學學習

「跨性別主義甚至在美國醫學院扎根。教授們受到覺醒(woke)的醫學生圍攻。例如,教授們因為使用『孕婦』而非『孕人』這一術語而道歉。一些學校承認『性別的概念...只是人造的創造』(Herzog, 2021),如果醫生和患者忽視性別的實質現況,這樣的承認對診斷和治療造成災難性的後果」(Raymond 2021, 225)。「跨性別主義也會摧毀醫學訓練,一個名叫Lauren學生以『腹主動脈瘤[作例子]...在男性中發生的概率是女性的四倍。』但當討論時,這種性別差異並沒有被強調。其他性別差異,如心臟病發作症狀在男性和女性中表現不同,都不是課程的一部份。她形容跨性別運動被描繪為民權運動,似乎很高尚。如果是這樣,你如何起來反抗一些被宣傳為爭取人權的運動呢?(Herzog, 2021)」(Raymond 2021, 225)。

性別不一致不等於跨性別

性別不一致行為不一定是跨性別及需要醫學處理,醫生可以鼓勵年青人挑戰性別角色,而不是拒絕身體(Raymond 2021, 226)性別不一定只是字面意思,即與角色定義的規則和條例不一致的的實踐。人們不一定需要將自己定義為跨性別或變性人才能過上性別不一致的生活。人們大可以表達不同程度的所謂男性化和女性化行為和外表,這都沒有問題,不需要改變自己的性別。(Raymond 2021, 226)

「如果我們擴大了作為男性或女性的範疇,我們就不需要尋求性別的改變,而是需要改變社會對女性或男性特質的規範」(Raymond 2021, 228-229)。女性也可以重返自己的性別——即後跨性別或脫跨者,都是跨性別主義的倖存者」(Raymond 2021, 229)。「正如一些已拒絕將娼妓合理化為性自由和性工作一樣的娼妓倖存者,跨性別主義的倖存者——特別是正在『脫跨』的年輕女性倖存者,——也告訴我們,她們已經拒絕跨性別系統讓她們在生理、心理、性方面和經濟上受到剝削。」(Raymond 2021, 229)。

龐大的跨性別金錢帝國

「接受支持性工作的立場,認為賣淫是一種『選擇』,倡導者將被賣淫的女性歸入一個被隔離的女性階層,她們被困在被稱為仁慈機構的性剝削體制中... 妓院、拉皮條和性買家是一個不斷擴大的性剝削行業的基石,這種行業通過浪漫化的『自由選擇』,對成千上萬的婦女施虐,摧毀了她們的生活」(Raymond 2021, 230)。同樣,「跨性別產業將跨性別美化為時尚、酷炫和挑戰傳統。跨性別產業包括跨性別時尚產業、跨性別色情和跨性別賣淫產業,以及現在用青春期阻斷劑對年幼兒童進行殘害的醫療產業」,這實在是一個「龐大的跨性別帝國」(Raymond 2021, 230)!

「跨性別產業建基於性剝削,尤其是對那些被性化、騷擾和虐待的年輕女性......她們試圖通過轉變為跨性別男性來克服這種虐待。『脫跨』女性談到了她們逃離了『應該表現像女人一樣』的有毒女性特質,這都是對女性和女孩要求。她們也逃離了在LGBT+圈子中普遍存在有辱人格的性剝削」(Raymond 2021, 230)。

跨性別主義傷害兒童,必須大聲疾呼『夠了』

「跨性別主義透過性別認同診所傷害兒童(透過荷爾蒙和手術),最誠實、知情和敏銳的立場是公開地持有性別批判的觀點」(Raymond 2021, 232)。「跨性別行動主義者將他們的意識形態和實踐推至荒謬的程度......我們正處於一個拒絕現實的困境中,這對兒童尤其造成了許多傷害。每天都有新的揭露關於跨性別對教育系統和女子運動的干擾、性別身份診所的增加,以及待定或已通過的立法」,這些都是將跨性別主義制度化的行為,有原則的人必須大聲疾呼,說出『夠了』!(Raymond 2021, 233)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12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1/2024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2023年11月8日,梵蒂岡以葡萄牙語撰寫聲明,以回應一位巴西主教向梵蒂岡詢問教會對跨性別者的立場,聲明表示跨性別者包括那些接受過荷爾蒙替代療法或變性手術的人,他們可以「在與其他信徒相同的條件下」接受洗禮、成為教父母及擔任教堂婚禮的見證人,但前提是在信徒中不會「引起公眾醜聞或在忠誠上有迷失的風險」,但該項聲明並未清楚說明公開醜聞涉及甚麼事情。有關聲明沒有提供具體細節,一切還是取決於教牧以謹慎的態度去回應,並澄清在教會眼中「這樣的職能並不構成權利」。[1]

梵蒂岡在2023年12月18日宣佈,教宗方濟各正式批准,讓天主教神父祝福同性伴侶,這是政策的徹底轉變,使教會更具「包容性」,但天主教教會仍維持對同性婚姻的嚴格禁令。有關文件重申婚姻是男人和女人之間的終生結合,強調對同性伴侶的祝福不得與任何特定的天主教慶祝活動或宗教儀式掛鈎,也不應作為授予民事結合的儀式。而且,有關的祝福不能成為特定的儀式,甚至不能涉及婚禮中應有的服裝和象徵性的行動。[2]

2023年11月上半旬,在英國倫敦舉行了聖公會主教會議,投票贊成了一項由牛津主教Steven Croft提出的修正案,Croft動議以「愛與信仰的祈禱」文本為同性伴侶祈禱。「愛與信仰的祈禱」包含了集合了一系列祈禱、閱讀和其他資源,透過有關內容為彼此相愛的同性伴侶祈禱,也讓希望在上帝面前憑著信心感謝並標記這種愛的同性伴侶,透過有關內容去祈禱。在10月份時,其實主教院已大致同意在一些現有的教會服侍中使用「愛與信仰的祈禱」。總主教會議同意Croft的動議,代表聖公會很快在試行的基礎上推出為同性伴侶祈求上帝保守的特殊祈禱和奉獻儀式。[3]

繼游泳、單車、田徑、橄欖球的國際或部份國家內的賽事禁止跨性別運動員參加以後,國際板球理事會亦在2023年11月21日宣佈,依據該會新的規定,經歷過男性青春期的跨性別運動員將不符合參加國際女子板球比賽的資格。[4]

2023年10月27日,聯邦上訴法院小組似乎會允許美國西維珍尼亞州的一名跨性別中學生參加女子田徑比賽,這名男跨女人士名為Pepper-Jackson,為一名八年級生(大概相當於香港的中二),儘管州法例試圖禁止跨性別女學生參與公立學校的女子運動隊。2023年2月,美國第四巡迴上訴法院維持了曾一度發出的臨時禁令,阻止法例實施,這令Pepper-Jackson可以繼續參加女子組賽事,州政府亦曾在這宗案件審訊期間,要求最高法院解除臨時禁令,但在4月時遭法院拒絕。代表Pepper-Jackson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及機構Lambda Legal,認為州法例禁止跨性別學生加女子組賽事屬歧視行為,亦違反了「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美國第四巡迴上訴法院仍在審理這宗案件。媒體推測,這宗案件很有可能將由最高法院作最終裁決。[5]

美國佛蒙特州基督教學校Mid Vermont Christian School of Quechee放棄了參加2023年2月21日女子籃球比賽,稱對手隊伍的跨性別球員危及了「比賽的公平性和我們球員的安全」。負責管理學校體育和活動的組織、佛蒙特州校長協會執行委員會在3月時裁定,Mid Vermont Christian School違反了該委員會關於種族、性別和殘疾意識的政策,因此沒有資格參加未來的錦標賽,該校在11月21日向聯邦法院提出訴訟,稱佛蒙特州教育局拒絕讓該基督教學校及其學生參與州級別的教育活動及運動聯盟,是對學校構成宗教歧視。[6]

2023年11月1日,代表美國田納西州跨性別青少年及其家人的律師,入稟美國最高法院,要求法院廢除禁止醫療機構對未成年人提供性別確認治療的禁令。自2021年以來,已有20多個州頒佈了禁止或限制此類治療的法例,有報道稱,這些治療在美國已經存在了10多年,也有主要醫學協會的認可。代表跨性別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員、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律師聲稱,有關法例剝奪了有這些家庭的尊嚴,並給予孩子訊息,令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自由生活得更健康和快樂。[7]

美國密蘇里大學健康中心在2023年8月28日宣佈,不再對未成年人提供用於轉變性別的青春期阻斷劑和荷爾蒙。該決定是基於一項新法例——禁止該州的跨性別未成年人士開始性別肯定治療。雖然該法例允許曾接受治療的人繼續接受治療,但一些有提供這類治療的機構完全停止供應相關治療,因為他們擔心新法例中的條款會讓他們承擔法律責任。華盛頓大學跟密蘇里大學健康中心一樣,停止為未成年人提供性別肯定的治療,此行動迎來反對的聲音,兩名跨性別男孩在2023年11月16日提出聯邦訴訟,尋求推翻密蘇里大學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性別確認治療的決定。[8]

2023年11月28日,位於美國南佛羅里達州的君主高中(Monarch High School)出現示威活動,有數十名學生罷課。事緣在11月27日,有官員調查一名跨性別學生被允許參加女子排球隊的事件,該校的校長,以及其相關工作人員因違反州法例而被撤職及接受調查。學生參與示威活動,以表達對跨性別同學參加女子運動隊的支持。[9]

2023年12月13日,美國佛羅里達州有三名教師入稟法院,指控該州禁止教師在學校內使用自己喜歡的代名詞,原告認為這侵犯了他們的憲法權利。有關法例在2023年7月時在佛羅里達州生效,該法禁止學校員工要求學生用他們喜歡的代名詞來稱呼他們,如果該代名詞有別於他們的生理性別。[10]

資深戲劇愛好者、女跨男學生Max Hightower原本在學校的音樂劇Oklahoma!擔任一個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獨唱部份。Hightower一直興奮地準備扮演小販的角色,但在正式公演前,校長告訴他的家人,根據一項新政策「只有男性才能扮演男性,只有女性才能扮演女性」,她失去表演機會,並感到非常震驚,不單只她,其他女生也無法反串演出男性的角色。學校的舉動惹來非議。2023年11月13日,美國德州謝爾曼獨立學區的董事為此進行投票,一致決定維持音樂劇的原班人馬,而Hightower可以演回原來的角色。[11]

2018年,美國華盛頓州推出法例,禁止持有執照的專業治療師「對18歲以下的病人進行更正治療(有關治療幫助個別人士克服同性性吸引或性別身份混亂)」,包括禁止宗教團體、教會或宗教組織進行類似的諮詢和治療。Brian Tingley是一位基督徒治療師,他認為該法侵犯了他的言論自由和自由實踐宗教的權利,於是在2021年起訴州政府,同年8月,華盛頓西區聯邦地方法院撤銷了Tingley的案件,他提出上訴,2022年9月,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維持了下級法院的裁決,認為憲法允許各州制定法例,保護青少年免受持證治療師進行更正治療的傷害,Tingley再次上訴,結果美國最高法院在2023年12月11日拒絕聆訊此案。[12]

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在2023年5月簽署了《兒童保護法》,禁止「兒童」參加任何涉及性或猥褻行為的「成人現場表演」,違反法規的餐廳或其他場所可能被吊銷執照,甚至被刑事檢控。雖然該法例沒有明確提到變裝表演,但人們普遍認為它是針對變裝表演,該法例已在5月生效。位於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Hamburger Mary's Restaurant and Bar為該法提出法律訴訟,認為法例侵犯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論自由,餐廳經常舉辦變裝表演、喜劇小品和舞蹈。7月,佛羅里達州的一名聯邦法官暫時阻止了該法例生效,其後,佛羅里達州要求最高法院恢復該法例,但在11月16日,美國最高法院拒絕了州政府的要求。[13]

明光社

為了騰出學校圖書館書架的空間,多增加反映社區既豐富又「多元」的書籍,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曾在2023年發出指令,要求學校圖書館管理員「重點審查2008年或以前出版的書籍」。結果是,有些學校並沒有承擔責任實際審查書籍、根據一系列標準(儘管這些標準可能有問題)來策劃剔除書籍的艱巨任務,而是簡單地將2008年之前出版的所有書籍下架。被移走的書籍包括了J. R. R. Tolkien的《魔戒》、George Orwell的1984,還有《聖經》等。有關注這情況的人士提出,以多元、平等和包容為口號,其實背後反映了對同性戀、跨性別主義等意識形態的認同。對於大量書籍在學校圖書館消失,學生和家長都十分關注,結果安大略省教育部長在2023年9月13日公開表示,已向相關的學區發出信件,要求停止清除舊書籍行動。[14]

歐洲人權法院2023年5月裁定羅馬尼亞未能承認同性伴侶關係,沒有確立他們的擁有的權利,有關裁決是強迫該國的執政者擴大對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群體的保護。總理丘克(Marcel Ciolacu)在11月23日表示,羅馬尼亞社會還沒準備好維護LGBT的權利。[15]

羅馬尼亞的法院在2023年12月14日裁定,摩爾多瓦國防部和另一個軍事單位必須向前士兵Marin Pavlescu支付120,000列伊(約21萬港元),以作為對Pavlescu的賠償,他因為其同性戀傾向而在軍隊中遭到毆打和嘲笑。[16]

2023年12月4日,美國政府擴大了對烏干達官員的簽證限制政策,認為烏干達政府及官員要對鎮壓包括LGBT社群在內等邊緣群體負上責任,美國同時也宣佈對另一非洲國家津巴布韋的官員,實施新的簽證限制政策。[17]

2023年6月,尼泊爾最高法院頒佈了一項臨時命令,允許同性伴侶登記婚姻。大概五個月後,第一對同性伴侶在11月29日登記結婚,一對新人分別為35歲的男跨女跨性別人士Maya Gurung,他的法定性別仍然是男性,另一位則是27歲的男性Surendra Pandey。[18]

2023年11月21日,泰國總理賽塔(Srettha Thavisin)表示,內閣已批准一項婚姻平等法草案提交國會,法案的一讀已在12月21日獲國會眾議院通過。總理府副發言人Karom Polpornklang曾向美聯社透露,「民事和商事法」修正案將法律用詞「男人和女人」改為「個人」,將「丈夫和妻子」改為「婚姻伴侶」,這將使同性伴侶在法律上獲得與異性伴侶相同的權利。草案如獲眾議院三讀通過、參議院通過及泰王的同意,將令同性婚姻在泰國合法化。[19]

一位研究公共衛生研究員,聯同心理治療師、性學專家及一名「逆轉變(曾轉變性別但後來回復原生性別)」人士,在2023年12月出版的學術期刊《性行為檔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中,發表了一篇名為〈昔日以跨性別為身份的青年中的逆轉變和停止〉“Detransition and Desistance Among Previously Trans-Identified Young Adults”的文章,當中提及一項針對年輕跨性別者的研究,研究對象是一群平均花了近五年的時間來確定自己跨性別身份的青年,結果發現,在他們停止接受醫學治療或停止以異性作為身份後,他們的幸福感提升了,性別焦躁的情況亦緩和了。[20]

本地

現時公屋及居屋計劃不承認海外註冊的同性伴侶,Nick Infinger、吳翰林及其伴侶李亦豪分別先後入稟法院挑戰有關政策,高等法院原訟庭判房委會敗訴,2023年10月,上訴庭亦駁回房委會的上訴。房委會在2023年11月表示,決定向終審法院提出上訴。房委會表示,判決涉及若干重要法律原則,對政策影響深遠,在研究判詞及徵詢法律意見後決定上訴。[21]

2023年香港同樂運動會(Gay Games)已在11月11日結束。2017年,世界同性戀運動聯合會(Federation of Gay Games,FGG)宣佈香港主辦2022年的同樂運動會,但不到兩年後,因社會運動、疫情來襲,令賽事延至2023年舉行,活動亦多了墨西哥的瓜達拉哈拉越洋合辦。[22]

(資料截至2023年12月22日)


[1] C. Mandler, “Vatican says transgender people can be baptized and become godparents – but with caveats.” CBS News. November 9, 2023, https://www.cbsnews.com/news/vatican-says-transgender-people-can-be-baptized-become-godparents-but-with-caveats-pope-francis/.

[2] Nicole Winfield and David Crary, “Pope approves blessings for same-sex couples that must not resemble marriage.” AP. December 19,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vatican-lgbtq-pope-bfa5b71fa79055626e362936e739d1d8.

[3] “Synod backs trial of special services asking for God’s blessing for same-sex couples.” The Church of England, Nov 15, 2023, https://www.churchofengland.org/media-and-news/press-releases/synod-backs-trial-special-services-asking-gods-blessing-same-sex.

[4] Pa Sport Staff, “Transgender women banned from playing international cricket by ICC,” Independent, November 21, 2023, https://www.independent.co.uk/sport/cricket/cricket-transgender-women-ban-icc-b2451178.html; https://edition.cnn.com/2023/11/22/sport/cricket-trans-women-rules-intl-spt/index.html.

[6] Lisa Rathke, “Christian school that objected to transgender athlete sues Vermont after it’s banned from competing.” AP, November 23,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christian-school-lawsuit-transgender-game-vermont-370d7a580fe4ef19a2dcd8cbe54539ddhttps://adfmedia.org/case/mid-vermont-christian-school-v-bouchey.

[7] Kimberlee Kruesi, “ACLU and families of trans teens ask Supreme Court to block Tennessee ban on gender-affirming care.” AP. November 8,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tennessee-transgender-gender-affirming-care-ban-f58714b70298e2eb65ce833c2d4ae3b9.

[8] Annelise Hanshaw, “Transgender minors su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for refusing puberty blockers, hormones,” Missouri Independent. November 16, 2023, https://missouriindependent.com/2023/11/16/transgender-minors-sue-university-of-missouri-for-refusing-puberty-blockers-hormones/.

[9] “Staff reassigned at Florida school after allegations that transgender student played on girls’ team,” 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29,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athlete-florida-4b7a7768731b0d34c9fe04ed5149c31d.

[12] “The Supreme Court rejects an appeal over bans on conversion therapy for LGBTQ+ children.” AP. December 11,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supreme-court-lgbtq-conversion-therapy-ban-af3539f21f8618218b5029236182395d; Ian Millhiser, “The Supreme Court hands down a small but unexpected victory for LGBTQ people.” Vox. December 11, 2023. https://www.vox.com/scotus/2023/12/11/23889129/supreme-court-conversion-therapy-washington-lgbtq-tingley-ferguson; https://adflegal.org/article/counselor-challenged-washington-state-law-threatens-free-speech-harms-clients.

[13] Nina Totenberg and Annie Gersh, “Florida drag shows win temporary victory in Supreme Court,” npr, November 16, 2023, https://www.npr.org/2023/11/16/1208570685/supreme-court-florida-anti-drag-law; https://www.flsenate.gov/Session/Bill/2023/1438.

[14] Clare Walker, “Pre-2008 Books Destroyed to Enforce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December 2, 2023. https://www.ncregister.com/blog/ontario-schools-destroy-pre-2008-books; Nicole Brockbank, Angelina King, “'Empty shelves with absolutely no books': Students, parents question school board's library weeding process.” CBC Investigates. September 13, 2023.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peel-school-board-library-book-weeding-1.6964332; https://toronto.ctvnews.ca/ontario-education-minister-asks-school-board-to-halt-library-book-removal-process-1.6560526.

[15] Reuters, “Romania is not ready to uphold same-sex couples’ rights – PM.” The Times of India, Nov 24, 2023,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world/europe/romania-is-not-ready-to-uphold-same-sex-couples-rights-pm/articleshow/105457463.cms?from=mdr.

[16] Madalin Necsutu, “Gay Soldier wins Harassment Lawsuit in Moldova.” BalkanInsight. December 15, 2023. https://balkaninsight.com/2023/12/15/gay-soldier-wins-harassment-lawsuit-in-moldova/.

[17] Kanishka Singh, “US restricts visas for Uganda, Zimbabwe officials, citing repression.” Reuters. December 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restricts-visas-uganda-zimbabwe-officials-citing-repression-2023-12-04/.

[18] 〈尼泊爾首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信報財經新聞》,2023年12月1日,網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ternational/article/3625978/尼泊爾首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Nicholas Yong and BBC Nepali, “Nepal registers first same-sex marriage hailed as win for LGBT rights,” BBC News, December 1,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67574710https://www.am730.com.hk/國際/尼泊爾同性婚姻合法化-首對登記同性伴侶開心稱-我們做到了-/414831(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19] 〈泰國眾議院首讀通過同性婚姻草案〉,無綫新聞,2023年12月22日,網站:https://news.tvb.com/tc/world/6584e8ab60d467442795c6a9/國際-泰國眾議院首讀通過同性婚姻草案(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Sebastian Strangio, “Thai Cabinet Approves Draft Law on Marriage Equality.” The Diplomat. November 22, 2023, https://thediplomat.com/2023/11/thai-cabinet-approves-draft-law-on-marriage-equality/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974273/泰國同性婚姻草案-國會下議院首讀通過(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20] Bernard Lane, “Better, after.” Gender Clinic News. December 8, 2023. https://www.genderclinicnews.com/p/better-after;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08-023-02716-1.

[21] 〈高院裁定公屋及居屋配偶政策違憲及構非法歧視 房委會上訴至終院〉,無綫新聞,2023年11月8日,網站:https://news.tvb.com/tc/parliament/654b0b45c2017685fac429b3/法庭-高院裁定公屋及居屋配偶政策違憲及構非法歧視-房委會上訴至終院(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同志公屋居屋平權案 房署上訴終院〉,《明報》,2023年11月8日,網站: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31108/HK-ghc1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22]李峻嶸:〈世紀.五無閒話:有關同樂運動會的二三事〉,明報新聞網,2023年11月17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pns/%E4%BD%9C%E5%AE%B6%E5%B0%88%E6%AC%84/columnist/20231117/s00184/1700153626925(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認識「櫃父母」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1/2024

隨著社會大眾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愈來愈高,不少同性戀者不再像以往般隱藏起來,出櫃的情況愈來愈普遍,他們亦較容易在社會上得到支援。這對同性戀社群來說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對同性戀者的父母而言,卻有另一番感受。

同性戀者的父母許多時會被稱為「櫃父母」,因為不少父母當得悉孩子是同性戀者時,他們多年來教養的價值不免會被徹底打破,同時會隱藏子女的性傾向,視之為家庭中最大的秘密。他們有苦自己知,難以開口向外尋求協助,就如一些同性戀者隱藏自己的性傾向一樣,「櫃父母」亦會躲進衣櫃裡,所以會出現「孩子出櫃、父母入櫃」的情況。現時社會亦缺乏對「櫃父母」的支援,不少「櫃父母」對同性戀缺乏認識,令他們對子女是同性戀者一事抱有很多誤解,繼而造成一連串的困擾與傷害。

明光社

精神科專科醫生康貴華具備與「櫃父母」同行的豐富經驗,他指出最常見的誤解就是認為性傾向是個人的選擇,「好揀唔揀,揀個男人,鍾意女仔咪好囉!」這是不少「櫃父母」在兒子出櫃後的反應,有些父母更會感到憤怒,認為子女的選擇令家庭蒙羞。康醫生解釋:「對大部份的同性戀者而言,性傾向並不是個人選擇,反而是被動地因著先天或後天的成長經歷自然地形成。如果父母如此責怪子女,會讓子女感到不公平,更會破壞彼此的關係。」當父母明白性傾向不是個人選擇,才能夠理解子女的處境,令父母子女的關係得以緩和。

「子女同性戀是父母的錯」是另一個常見的誤解。很多「櫃父母」責怪自己,感到自己是失敗的父母,對子女是同性戀一事感到內疚。「有些單親媽媽認為自己離婚,令子女沒有了爸爸,引致子女成為同性戀者;也有些丈夫責怪太太寵壞了兒子,太太又會責怪丈夫沒有盡父親的責任關心子女。」康醫生表示性傾向的後天因素是十分複雜的,往往是眾多因素互動組成,不能簡單地歸咎於父母的問題,況且在類似家庭環境長大的子女都不一定是同性戀者,子女對家庭的獨特理解和反應也是關鍵因素。而且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不必責怪自己,也不用責怪伴侶,夫婦二人更應同心合作,關心子女,與子女同行。

康醫生分享到很多「櫃父母」得知子女是同性戀後,都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他們心裡充斥著很多複雜的負面情緒——悲傷、內疚、後悔、焦慮、擔憂、恐懼、憤怒、失望、無助等等,百感交集,不知怎樣面對,更不知可以向誰傾訴,有時連最親的配偶或其他子女也不能夠透露半句,擔心事情會張揚出去,造成更大的家庭衝突,因此不少「櫃父母」都出現抑鬱的情況。

除上文提及的憤怒和內疚外,「櫃父母」更多出現的情緒是傷心與擔憂。康醫生道:「他們擔心子女行了一條非主流的路,日後的日子會很難過,害怕子女被人拒絕及歧視,也擔心親子關係會因而惡化。有宗教信仰的父母,更害怕子女會放棄信仰。」今天社會雖然對同性戀的接納度提升,但就算「櫃父母」接納子女的性傾向,也有可能要面對其他親戚的冷言冷語,這比陌生人的拒絕更令他們受傷。

康醫生亦表示「櫃父母」往往不知道如何與子女溝通,他們想關心子女的生活,又不想觸及同性戀的話題,一來不知子女是否願意談論,二來又害怕出現爭執,加深親子間的隔膜。那麼「櫃父母」要如何與同性戀子女相處呢?

康醫生認為最重要的是與子女維持良好的溝通和關係,而不是要改變他們的同性戀傾向,並緊記親子關係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以「四個不要」叮囑「櫃父母」:不要因子女的性傾向而責備他們,不要強迫子女改變,不要勉強子女討論同性戀的話題,不要侵犯子女的私隱。

與此同時,康醫生鼓勵「櫃父母」要尋找合適的資源來認識同性戀議題,釐清一些對同性戀的誤解,可化解一些因誤解而衍生的情緒和衝突。他們需暫時放下自己的立場和批判,避免使用傷害性的說話,多以同理心聆聽、了解子女的情況,學習重新認識子女,並且要向子女作出全人關懷,因為性傾向只是人生命中的一個部份,子女仍有學業、工作、理想、喜好等方向,值得父母了解及關懷。

其實父母對同性戀的立場,與接納同性戀子女之間,並不必然存在衝突,在接納與否定孩子之間,康醫生指出有第三條路——「接納而不認同」。雖然未能認同子女的同性戀行為和身份,但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無條件及不離不棄的,他們仍然願意關心子女,接納子女的整個生命,欣賞子女令父母欣慰的地方,也同時能包容子女令父母失望的地方。

父母的愛有多偉大,由此可見。

「櫃父母」有本難念的經

2019年5月,台灣通過了同性婚姻專法,令同性伴侶可在當地註冊結婚。這對同性伴侶來說,當然是天大喜訊,不過對「櫃父母」來說,這未必是一則好消息。試著在網絡搜尋一下「櫃父母」三個字,不難發現一些「櫃父母」的掙扎,他們或者會投書到公開信箱分享自己的煩惱,也有同志團體為「櫃父母」舉辦定期聚會,為他們提供支援。不少父母都愛護子女,想擁抱他們,即使孩子的生活有違他們的期望;不過父母也有自己的限制,在回應孩子前,也得先正視自己的情緒,或與值得信任的親友分享個人感受。[1] 父母在愛護子女前,實在也得好好愛護自己。


[1] 〈《盼望之路》櫃父母支援手冊〉,明光社網站,2021年2月8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flipbook/misc/book17(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9日)。

Gender Madness

28/11/2023

Gender Madness: 
One Man's Devastating Struggle with Woke Ideology and His Battle to Protect Children
作者:Oli London
出版地:New York
出版:Skyhorse Publishing
出版年份:2023

香港人或許對Oli London不熟識,這一位在英國出生的YouTuber及TikToker,為了「博出位」做出不少驚人之舉,包括經歷過30多場大大小小的整形手術,先是不滿意自己的長相,繼而熱烈地追捧韓國男團BTS成員Jimin,想把自己打造成Jimin一樣,但他還是不滿意,32歲時本身是生理男性的他決定走上跨性別之路,以女性身份活下去,不過,在經過約半年的「女性」生活後,London又有不一樣的想法……

London不尋常經歷的背後,其實某個程度只是反映了一個慣常被惡待的生命,為了找尋「真正的自己」而掙扎求存。在Gender Madness這本英文書裡,London與讀者分享到他因為「女性化」的氣質,從小如何被父親否定,加上踏入青春期的外觀不討好,令他被同學欺凌,他長大後因為想要完美、受歡迎,於是走上整形的不歸路,因為他相信,只要他夠美、夠好,順著大眾的喜好走,便會被接納。

每一個年代都有欺凌事件,或有受害者發憤圖強,也有人自暴自棄,但為了把自己變得受歡迎而接受整形手術甚至成為跨性別者,這無疑是拜今天西方社會一些意識形態成為了社交平台的主流論調所賜。London在書中引用了數據,闡釋年輕人非常著重自己在社交平台的形象,他們又如何被社交平台中的「主流思想」洗腦,當他們不斷被其他人說自己在一個性別錯置的身體時,他們漸漸相信這些話是對的,開始懷疑自己的性別身份,當他們在社交平台看見跨性別者如何被人稱讚,他們也想成為其中的一份子。London在反思自己為何會有整形及成為跨性別者的想法時,其實他的經歷也讓人明白今天在外國為何有不少年青人「出櫃」,以為自己是跨性別者,可是他們當中有幾多是真的找到「真我」,還是為了取悅其他人而不知不覺成為了「受害者」?

一開始成為男跨女跨性別者,London受到各方人士歡迎,他亦短暫地感到自己很美很興奮,但London覺得還不夠,除了想要臉容看起來像女性,他積極籌備泰國之行,只為了完成性別重置手術,但就在他將要起行之際,他被耶穌吸引了,因著教會的愛與接納,London找回真實的自己,他不用再懷疑自己是否被錯置了性別,他找到他的安全感及快樂,最後,他想要回復男性的身份。《聖經》中的參孫因著頭髮被剪去而失去能力,London卻因著想要重生而剪去一把如女性般的長髮。

信仰帶給了London真正的滿足,更重要的是讓他接納自己是誰。當一個人接納真正自己,他便不需要活出社交平台中理想的「人設」,這反而會令他愈活愈糟糕,愈發失去自己。

London在書中講述他的故事,其實也給讀者一個參考,年青人的跨性別意識形態,在西方社會是如何養成的。

愛.牧.同行——基督徒如何回應同運教材訓練課程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0/11/2023

 

2015年,本社製作了《愛.牧.同行──基督徒如何回應同運教材》,並首次為這套教材籌備了訓練課程。八年後,我們更新了這套教材,並在2023年9月再次舉辦訓練課程。這些年來,本港同運議程的步伐沒有停下來的跡象,反而多宗爭取同性戀者或跨性別者福利的官司,透過司法覆核為他們爭取到更多權利。有調查亦指出有85%的受訪香港市民表示同性伴侶應享有異性伴侶所擁有的部份權利,71%表示香港應制訂防止性傾向歧視的法例。可見面對同性戀及跨性別議題,香港社會人士愈來愈接受為同性戀,而這股風潮自不然也會吹入教會。為此,明光社修訂《愛.牧.同行》教材,並透過三次課堂闡述教材,希望參加者可以掌握運用這套教材的方法,以便回應弟兄姊妹相關的問題及挑戰。

9月7日,本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張勇傑先生負責講解有關同性戀的基本知識及如何與同性戀者同行。他教導大家認識同志術語,明白同性戀傾向、同性性行為、同性戀者及跨性別者有何分別。對同性戀的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如何與他們同行。在課堂上,他坦言並不能具體建議每間堂會如何處理有關同性戀事宜,但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有沒有去關愛及尊重同性戀者。同性戀者需要同行者,當他們陷入生命低潮時,要的不是責備,而是單純的陪伴及聆聽,當他們願意時,同行者可以給他們一些建議。

明光社

9月14日,筆者與大家分享了同志釋經的內容。當中為參加者講論及拆解利未記,支持同志釋經的人認為,神的子民以前不可以吃豬肉,現在基督徒可以吃,藉此辯稱同性性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其實憎惡豬肉及憎惡同性性行為,在原文上用了兩個不同的字,而神對「兩者」所憎惡的程度也是有分別的,兩者是不可相提並論的。而在羅馬書一章26節,保羅所提到違反自然(《新譯本》),其意思並不如同志釋經宣稱,純粹指到同性性行為被視為不自然只基於當時社會的標準,保羅在書卷中提到的自然,更多的是指神創造的本質。

明光社

9月21日,由本社總幹事蔡志森為大家一口氣講解了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歧視條例、同性婚姻、民事結合及基督教婚姻,以及基督徒如何回應同性戀議題。他引用了不少真實個案,闡述同運的理念到底出了甚麼問題,讓大家明白同運的意識形態如何不堪一擊。例如大家都知道歧視不對,但若要接受男跨女跨性別者Lia Thomas成為女子組泳賽冠軍,這又是否無視了生理女性的權利?至於設立反歧視法,更會對某些人帶來不公平。作為一個制度,婚姻制度是要確保社會資源運用妥當,也以兒童的福祉為大前提,我們不應該漠視同性戀者的權利,但最好是透過持久授權書等「緊密關係授權」的形式去保障同性伴侶的權益,而不需破壞現有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

感謝近30位教牧同工或關心這個課題的有心人,參加了是次課程,大家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免費下載《愛.牧.同行》教材。

下載教材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9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4/09/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Johnson Varkey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一所社區大學任教生物學20年,他在2022年11月28日的生物課堂中討論到人類生殖系統,教授有關X和Y染色體如何決定的生理性別,課堂期間有四名學生衝出了演講廳。2023年1月,校方稱收到投訴,指控Varkey曾於課堂中作「宗教說教」及歧視言論,並將他解僱。2023年6月,代表Varkey的非牟利基督教保守派律師事務所The First Liberty Institute致函學校,要求恢復他的職位,信上提到Varkey在課堂中從未與任何學生討論過他對人類的社會性別或有關性方面的個人觀點,無論是宗教或其他觀點。該事務所稱,校方因著他教授基本且獲廣乏接受的生物學概念而將他解僱。[1]

明光社

美國科羅拉多州平面設計師Lorie Smith,創辦及擁有一家名為303 Creative的工作室。根據法庭文件,Smith一般願意為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客戶提供服務。然而,在她打算開始為客戶設計婚禮網站時,她不願意為同性伴侶創建網站,認為這違背了她的基督教信仰。

2016年,Smith入稟法院向科羅拉多州民權委員會的成員和時任的州檢察長提控,稱被要求為同性婚禮建立網站是侵犯了她受《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權利。2019年,科羅拉多州的聯邦初審法院駁回了Smith這項企圖阻止《反歧視法》的申請。她提出上訴,巡迴法院維持之前的裁決,指她不能拒絕為同性婚禮建立網站,即使這違背了她的信仰。Smith其後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2023年6月30日,最高法院以6比3裁定Smith勝訴,她可拒絕為同性伴侶設計網站。

不過,在最高法院有裁決前,在6月底有報道指稱,Smith呈上的法庭文件中,有錯誤的資料,她稱有一位名為Stewart的客人曾要求她設計婚禮網頁,當記者致電詢問他對該訴訟有何意見時,他表現驚訝,表示這是他第一次得知此事,雖然文件上所顯示的電郵等資料正確,但他表明自己從未要求Smith為他設計同性婚禮的相關東西,並且按照文件上的年份,他當時已與一位女士結婚,況且他本人也是一名設計師,可以為自己設計婚禮網頁。報道又稱Smith及其律師團隊或許無意地編造了有同性伴侶要求製作婚禮網站的資料,這樣他們就可以指稱同性婚姻是「錯誤」的了。[2]

世界水上運動總會(World Aquatics,前稱國際泳聯〔FINA〕)在2023年7月25日宣佈,將為跨性別運動員增設一個「公開組別」。該會的主席Husain Al-Musallam稱,泳總舉辦的運動項目必然會對所有人開放。其後該會又發聲明指,這個新設的組別會對「所有性別身份」人士開放,而有關項目會包括所有泳姿的50米和100米比賽。2022年,世界泳總(當時的國際泳聯)宣佈禁止已經進入青春期第二階段或在12歲後轉變性別的男跨女泳手參加女子組賽事。[3]

就更改性別的政策上,德國政府草擬了自主決定法案,有意取消目前法例要求申請更改性別人士須提交兩位專家的評估報告和法院命令才可更改法定性別,修改法例將令人們可以更容易在政府登記處更改姓名和性別。14歲至18歲之間的未成年人需要獲得父母的批准或家庭法院的許可判決,而14歲以下的兒童則需要父母代為申請及提交相關文件。除非特殊情況,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透露或調查一個人過去的性別將被處以罰款。德國聯邦內閣於2023年8月23日通過了有關法案,該法案尚待國會審批。[4]

2023年6月27日,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首次覆蓋丹麥全國範圍有關跨性別者企圖自殺率和死亡率的研究顯示,與非跨性別者相比,跨性別者的企圖自殺率和自殺死亡率顯著更高。該項名為「丹麥的跨性別者身份、企圖自殺和死亡」的研究顯示,在超過660萬在丹麥出生的15歲以上、於1980至2021年居住在丹麥的人口中(當中有3,759名跨性別者),跨性別者的標準化企圖自殺率為每10萬人有498人,非跨性別者有71人;另外,跨性別者的標準化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75人,而非跨性別者有21人。與非跨性別者相比,跨性別者與自殺無關的死亡率和所有死因的死亡率也是較高。

負責是次研究的A. Erlangsen博士強調,有關發現是丹麥獨有的,其數據不能概括其他國家的情況,但她承認有足夠的研究支持在美國等國家有相似的比率。[5]

2023年7月26日,意大利眾議院通過了一項法案,如國民使用海外代孕服務以獲取孩子,便會觸犯法例,法案尚待參議院審批。有人批評該法案針對同性戀伴侶。而米蘭市市長曾表示內政部要求該市市議會,在沒有法庭發出的領養許可情況下,停止為男同性伴侶的子女進行出生登記。在8月3日,市長表示米蘭市將恢復對男同性伴侶在海外所生的孩子進行出生登記,但他們其中一人必須是孩子的親生父親。[6]

2023年8月9日,黎巴嫩的文化部長提出應禁止電影《Barbie芭比》在該國的戲院上映,理由是該片「宣傳同性戀和性轉變」,以及因它削弱了家庭單位的重要性,故「違背了信仰和道德價值觀」。不過,該片最終仍獲許在9月1日於黎巴嫩的戲院上映。另一中東國家科威特則在8月時宣佈禁映《Barbie芭比》,以保護「公眾倫理和社會傳統」。[7]

英國樂隊The 1975的主音歌手Matty Healy,在2023年7月21日參與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音樂節Good Vibes的演出時,發表了一篇有關同性戀的演講,並在觀眾面前與同為男性的低音結他手Ross MacDonald親吻,這樣做在馬來西亞是違法的。他們的演出未幾被腰斬,大會按照政府指示取消餘下兩日的音樂節活動,樂隊更被禁止在馬來西亞演出。

音樂節主辦方Future Sound Asia指控該樂隊違反了合約,並稱他們曾收到「演出前書面保證」,承諾他們的表演將遵守所有當地的指引,由於演出被腰斬,大會按照了政府指示取消餘下兩日的音樂節活動,Future Sound Asia正在向樂隊尋求約200萬鎊(約1,900萬港元)的賠償。

Healy的行為似乎得不到馬來西亞性小眾群體的支持,他們認為Healy的行為或令他們蒙受更多羞辱和歧視。Future Sound Asia代表接受BBC訪問時強調,外國藝人需要明白破壞規則將會帶來高昂代價,但遭受影響的未必是表演者,而是其歌迷、主辦方及整個業界。馬來西亞通訊及多媒體部部長Fahmi Fadzil在社交網站上批評The 1975行為非常無禮,並指當局絕不會向挑戰、貶低和違反大馬法律的人妥協,他強調政府支持言論自由和創意產業發展,但須不觸及違反當地傳統和價值的敏感議題。[8]

日本,跨性別者只可以在進行變性手術後才能合法改變戶籍上的性別,一名男跨女人士因健康理由而無法接受手術,但他有接受荷爾蒙治療。2010年,這名男跨女人士以女性身份到政府的經濟產業省上班,但他被限制不得使用辦公室樓層及上下一層的女廁,也就是說如他不想上男廁至少要跑兩個樓層,他曾要求人事院(日本公務員最高人事機關)採取行政措施取消限制,卻遭到拒絕,他不滿並為此提出訴訟。東京地方法院一審裁定有關限制是違法的,並判男跨女人士可獲132萬日元(約70,000港元)賠償,不過,到了東京高等法院二審時卻推翻一審的裁決。其後,當事人到了日本最高法院上訴。2023年6月16日最高法院展開聆訊,考量雙方說法後,法院在7月11日宣佈推翻二審裁決,裁定政府機關敗訴。[9]

明光社

本地
岑子杰在2013年與同性伴侶在美國結婚,2018年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法庭聲明本港法例不承認海外註冊的同性婚姻是違憲的。岑先後在高等法院原訟庭及上訴庭敗訴後獲准上訴至終審法院。上訴方從三方面爭議不承認海外同性婚姻是否違反《基本法》第25條及《香港人權法案》第22條下的平等權,包括:將同性伴侶排除在婚姻制度之外是否違憲;未能為同性伴侶提供任何替代途徑以獲得法律上承認關係是否違憲;及不承認外地同性婚姻是否違憲。

終院於2023年6月28至29日開庭審理案件。上訴方表示,同性伴侶與異性伴侶本質相同,伴侶間均親密、獨立而互相依賴;如果法例不承認同性婚姻,恐向公眾傳遞錯誤訊息,令人認為同性婚姻比不上異性婚姻。上訴方又稱,法律應保障同性伴侶享有關乎私生活的核心權利,如領養後代及財產分配等。

代表律政司一方的資深大律師黃繼明指出,《基本法》將婚姻權利局限為異性婚姻,又指在「特別法優先」(lex specialis)原則下,即具體條文較一般條文被優先採用,故上訴方不能依賴保障私生活權利的條文。常任法官李義關注,人們期望私生活權利受法律保障,律政司回應政府責任在於不干預市民私生活權利,及阻止他人干預,而政府就相關議題沒有做任何事情。

2023年9月5日,終審法院裁定岑子杰部份勝訴。五位法官一致駁回岑子杰就同性婚姻的兩項上訴議題,表示《香港人權法案》和《基本法》保障的婚姻自由僅限於異性婚姻。終院亦認同律政司採用的「特別法優先」原則,表示岑子杰一方提出的平等權利條文不適用於本案。不過,法官卻以3比2裁定政府未履行「積極義務」確立替代框架承認同性伴侶的法律關係,有違《香港人權法案》所保障的權利,終院命令由9月5日頒佈裁決起計,暫緩兩年生效。按照裁決,政府須於兩年內立法制定替代框架,以承認同性伴侶的法律關係。[10]

(資料截至2023年9月8日)


[1] Yaron Steinbuch, “Biology professor says he was fired for teaching sex is determined by X, Y chromosomes,” New York Post, June 27, 2023, https://nypost.com/2023/06/27/professor-says-he-was-fired-for-teaching-that-sex-is-determined-by-chromosomes/.

[2] Nina Totenberg, “Supreme Court says 1st Amendment entitles web designer to refuse same-sex wedding work,” npr, June 30, 2023, https://www.npr.org/2023/06/30/1182121291/colorado-supreme-court-same-sex-marriage-decision; Melissa Gira Grant, “The Mysterious Case of the Fake Gay Marriage Website, the Real Straight Man, and the Supreme Court.” TNR. June 29, 2023. 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173987/mysterious-case-fake-gay-marriage-website-real-straight-man-supreme-court;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3-07-01/%e9%ab%98%e9%99%a2%e8%a3%81%e6%b1%ba%e6%8c%ba%e7%a7%91%e5%b7%9e%e8%a8%ad%e8%a8%88%e5%b8%ab%e5%9f%ba%e6%96%bc%e4%bf%a1%e4%bb%b0%e6%8b%92%e6%9c%8d%e5%8b%99%e6%80%a7%e5%b0%8f%e7%9c%be/4540665#page2;吳慧華:〈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2年11月)〉,《明光社》,2022年11月22日。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5%90%8C%E9%81%8B%E8%AD%B0%E7%A8%8Blgbt-agenda-2022%E5%B9%B411%E6%9C%88(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

[4] Geir Moulson, “The German Cabinet has approved a plan to make it easier for people to legally change name, gender,” AP, August 23,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germany-transgender-legal-registry-changes-16abda63c22f7ac800ee126e6f51d856; “German government approves law to make legal gender change easier for trans, intersex, non-binary,” euronews, last modified 23 August,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8/23/german-government-approves-law-to-make-legal-gender-change-easier-for-trans-intersex-non-b;

https://www.dw.com/en/german-public-divided-on-proposed-gender-change-law-survey-shows/a-62577683;Kjeld Neubert, “German government OKs simplifying gender change,” EURACTIV, last modified August 24, 2023, 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politics/news/german-government-oks-simplifying-gender-change/; https://www.christian.org.uk/news/14-yr-olds-could-self-declare-legal-sex-under-proposed-german-law/

[7] “Lebanon approves 'Barbie' film for release after bid to ban it,” REUTERS,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8,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middle-east/lebanon-approves-barbie-film-release-after-bid-ban-it-2023-09-01/; “Lenanon moves to ban ‘Barbie’ film for ‘promoting homosexuality.’” Reuters. August 11,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middle-east/lebanon-minister-moves-ban-barbie-film-promoting-homosexuality-2023-08-09/.

[8] “The 1975 sued for £2m after Matty Healy kissed male bandmate on stage at Malaysia festival,” Sky news, last modified August 12, 2023, https://news.sky.com/story/the-1975-sued-for-2m-after-matty-healy-kissed-male-bandmate-on-stage-at-malaysia-festival-12938391;“Matty Healy: Malaysia festival cancelled after The 1975 singer attacks anti-LGBT law,” BBC News, last modified July 22,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66275913;〈英樂隊男吻男遭大馬腰斬演唱  轟反同性戀法 台上爆出位行徑〉,《信報》,2023年7月24日,網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ternational/article/3514540/%E8%8B%B1%E6%A8%82%E9%9A%8A%E7%94%B7%E5%90%BB%E7%94%B7%E9%81%AD%E5%A4%A7%E9%A6%AC%E8%85%B0%E6%96%AC%E6%BC%94%E5%94%B1(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

[9] “Toilet limits for transgender woman are ‘unacceptable,’ Japan’s top court rules

The ruling, the court’s first on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LGBTQ people, comes in the wake of mostly positive regional court rulings about same-sex marriage.” Reuters

July 12, 2023, https://www.nbcnews.com/news/world/japan-court-ruling-transgender-toilet-limits-rcna93805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Society/Japan-top-court-rules-against-ministry-s-transgender-toilet-rules;〈日本最高法院歷史性判決 限制跨性別員工使用廁所違法〉,《自由時報》,2023年8月15日。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360707(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

[10]〈岑子杰爭承認海外同性婚姻 終極上訴 稱應保障核心權利〉,明報加西網,2023年6月29日,網站: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30629/hk-gna1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政府拒承認同性海外婚姻  岑子杰提終極上訴 擇日頒判詞〉,法庭線,2023年6月29日,網站:https://thewitnesshk.com/%E6%94%BF%E5%BA%9C%E6%8B%92%E6%89%BF%E8%AA%8D%E5%90%8C%E6%80%A7%E6%B5%B7%E5%A4%96%E5%A9%9A%E5%A7%BB-%E5%B2%91%E5%AD%90%E6%9D%B0%E6%8F%90%E7%B5%82%E6%A5%B5%E4%B8%8A%E8%A8%B4-%E6%93%87%E6%97%A5%E9%A0%9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終院:應設替代框架承認同性伴侶 政府未履「積極義務」裁違憲 暫緩兩年生效〉,明報加西網,2023年9月6日,網站: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30906/HK-gaa1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不承認同性婚姻 一致裁不違憲〉,明報加西網,2023年9月6日,網站: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30906/HK-gaa2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https://www.i-cable.com/%E6%96%B0%E8%81%9E%E8%B3%87%E8%A8%8A/140930/%E5%B2%91%E5%AD%90%E6%9D%B0%E7%88%AD%E5%8F%96%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7%B5%82%E6%A5%B5%E4%B8%8A%E8%A8%B4-%E6%B3%95%E5%AE%98%E6%8A%BC%E5%BE%8C/https://www.i-cable.com/%E6%96%B0%E8%81%9E%E8%B3%87%E8%A8%8A/156744/%E5%BF%AB%E8%A8%8A-%E7%88%AD%E5%8F%96%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5%B2%91%E5%AD%90%E6%9D%B0%E7%B5%82%E6%A5%B5%E4%B8%8A%E8%A8%B4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608156/%E3%80%90%E7%B5%82%E6%A5%B5%E4%B8%8A%E8%A8%B4%E3%80%91%E5%B2%91%E5%AD%90%E6%9D%B0%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4%B8%8D%E7%8D%B2%E6%89%BF%E8%AA%8D%E3%80%80%E7%B5%82%E9%99%A2%E8%A3%81%E5%AE%9A%E9%83%A8%E5%88%86%E4%B8%8A%E8%A8%B4%E5%BE%97%E7%9B%B4?mtc=10012https://www.inmediahk.net/node/%E7%A4%BE%E9%81%8B/%E5%B2%91%E5%AD%90%E6%9D%B0%E4%B8%8A%E8%A8%B4%E7%B5%82%E9%99%A2%E7%88%AD%E5%8F%96%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5%BC%B7%E8%AA%BF%E8%88%87%E7%95%B0%E6%80%A7%E5%A9%9A%E5%A7%BB%E7%9B%B8%E7%AD%89-%E6%B3%95%E4%BE%8B%E9%81%95%E5%B9%B3%E7%AD%89%E6%AC%8A%E5%88%A9

女囚犯被迫與生理男性同囚 美懲教部門以宣傳避孕應對

22/08/2023

美國加州在2021年實施了SB132法案,根據新法例,加州監獄系統中的跨性別、雙性人和非二元性囚犯有權依據他們的性別認同選擇被安置在男子監獄或女子監獄中,當局不再依據他們的生理性別來分配囚室。根據加州懲教局(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s and Rehabilitation)向媒體披露的數據,截至2022年5月23日,在加州的監獄中,有超過300名自稱為女性的生理男性囚犯,要求轉移到符合他們性別認同的監獄,其中39人的申請獲批。

根據女性組織「女性解放陣線」(Women’s Liberation Front)的報道,2021年7月,加州中部女子監獄的醫療診所有宣傳海報向女性囚犯介紹各項避孕資源,如避孕套及避孕藥,官方似乎默認了,當有自稱為女性的男性囚犯被允許轉移到女子監獄時,女性應該預期自己會遭強姦。女性解放陣線又指,加州懲教局要求所有申請轉移到女子監獄的男性必須參與一個課程,學習如何應對與女性共處的恐懼。

自稱女性的男性用他們的陰莖對女性進行性侵犯,這些犯罪記錄卻被算到女性的頭上,這令美國的犯罪數據在轉變。跨性別激進主義份子聲稱,「跨性別女性」應該被安置在女子監獄中,以保護他們免受危險的男性囚犯的侵害,但這也正正是許多女性主張跨性別女性(男性)不應該被安置在女子監獄的原因,為了保護女性免受危險的男性囚犯侵害。[1]


[1] Janice G. Raymond, 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 (North Geelong, Mission Beach: Spinifex Press, 2021), 143–147; “SB 132 – The Transgender Respect, Agency, and Dignity Act,” The Justice Firm, last modified March 31, 2023, https://www.justice-firm.com/blog/sb-132-the-transgender-respect-agency-and-dignity-act/; Fred Lucas, “By the Numbers: How Many Men in California Prisons Identify as Women,” The Daily Signal, last modified June 14, 2022, https://www.dailysignal.com/2022/06/14/by-the-numbers-how-many-men-in-california-prisons-identify-as-women/; Caroline Downey, “Ninety Percent of Transgender Transfer Requests to California Women’s Prisons Denied,” National Review, last modified June 15, 2022, https://www.nationalreview.com/news/ninety-percent-of-transgender-transfer-requests-to-california-womens-prisons-denied/; “CA WOMEN’S PRISONS ANTICIPATE PREGNANCY AFTER FORCING WOMEN TO BE HOUSED WITH MEN,” WOLF, last modified July 15, 2021, https://womensliberationfront.org/news/ca-womens-prisons-anticipate-pregnancy-sb123;端小二:〈美國加州囚犯可按其性別認同分配監獄,引起女囚犯集體訴訟,你如何看?〉,端傳媒,2021年11月30日,網站:https://theinitium.com/roundtable/20211130-roundtable-international-transgender-jail-law/(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8月15日)。

當婦女救援中心義工不遂男跨女興訟12年

15/08/2023

位於加拿大的溫哥華強暴救援及婦女危機中心(The Vancouver Rape Relief and Women’s Shelter〔VRRWS〕),是加拿大歷史最悠久的強暴救援中心,使用這間中心服務的女性都經歷過強姦、被虐、有過賣淫經歷或曾遭遇其他形式的男性暴力。她們身心都受過傷害,經歷過真實的暴力。

變性人Kimberly Nixon,他的原生性別為男性,他希望成為該危機中心的義工,擔任女性受害者的同伴輔導員,但中心堅持其使命只為曾遭受男性暴力的女受害人提供女性對女性的輔導,而中心願意為Nixon提供其他職位,不過Nixon卻因此在1995年提出了人權訴訟,他聲稱受到歧視。Nixon沒考慮到,他其實是在勉強曾被男人傷害過的女性,接受一位生理男性的輔導。

Nixon向卑詩省的人權審裁處提起訴訟,該危機中心最初被判敗訴,但後來人權審裁處推翻初審判決,令VRRWS勝訴。Nixon接著上訴到卑詩省的上訴法院,但他再次被判敗訴。2007年,加拿大最高法院駁回了Nixon其後提出的上訴請求,並要求他支付VRRWS的法律費用。這使得該危機中心得以堅持其女性專屬政策,並維護了中心提供有關服務的合法權益。

雖然VRRWS得到了終極勝訴,但持續12年的訴訟,不但讓該中心陷入危機之中,也令這個組織的使命和財務承受了一定的壓力。[1]


[1] Janice G. Raymond, 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 (North Geelong, Mission Beach: Spinifex Press, 2021), 141–142; Camille Bains, “Trans woman says she hopes funding cut to Vancouver rape crisis group will result in policy changes,” last modified March 21, 2019, https://www.theglobeandmail.com/canada/british-columbia/article-trans-woman-says-she-hopes-funding-cut-to-vancouver-rape-crisis-group/; Shannon Rupp, “Transsexual Loses Fight with Women’s Shelter,” The Tyee, last modified February 3, 2007, https://thetyee.ca/News/2007/02/03/Nixon/; Madeleine Kearns, “Women-Only Rape-Relief Shelter Defunded, Then Vandalized,” National Review, last modified August 28, 2019, https://www.nationalreview.com/2019/08/women-only-rape-relief-shelter-defunded-then-vandalized/.

鼓吹暴力對待女同性戀者的展覽

31/07/2023

2018年,美國一個跨性別團體Degenderettes在美國三藩市公共圖書館(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 SFPL)舉辦了一個名為“Degenderettes Antifa Art”,當中展出了一些染血的T恤,又展示一些與暴力相關的語句,如「我揍排跨極端女性主義者(I punch TERF[1]!)」。展品還包括了用帶刺鐵絲包裹的棒球棍和斧頭等武器,聲稱這些武器都是為了殺死女權主義者和女同志而設計的。

Degenderettes由Scout Tran Caffee帶領,該組織充滿爭議性,它被非議,將激進女性主義者與納粹或其他法西斯主義者視作相類似的群體,其理據為她們質疑跨性別人士的想法,該組織又會以女同志為其針對的對象,因為她們拒絕與自稱為男跨女跨性別者(事實生理上還是男性)在性方面有十分親暱的行為。Degenderettes曾在訪問中表示,他們口中的「反法西斯」的概念,是想去製造衝突,令她們(對手)無法成功,因為該組織認為納粹或任何種類的法西斯主義者都不應該有發言權。

Change.org網站發起了請願,呼籲三藩市公立圖書館撤走展品,並提出警告:「這個展覽公開且毫不掩飾地倡導對女權主義者的暴力,其中許多人是女同志和/或性別廢除主義者,因此應當被撤下。」然而,圖書館最後只將一件沾滿血跡的T恤衫從展覽中撤下,展覽仍然繼續開放。[2]


[1] TERF的全寫為Trans-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即排斥跨性別者的極端女性主義者

[2] Janice G. Raymond, 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 (North Geelong, Mission Beach: Spinifex Press, 2021), 140; Scout Finch, “Tell 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 to Remove Exhibit of Weapons Intended to Kill Feminists,” change.org, last modified April 29, 2018, https://www.change.org/p/tell-san-francisco-public-library-to-remove-exhibit-of-weapons-intended-to-kill-feminists; 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 facebook, April 26, 2018, https://www.facebook.com/sfpl.org/photos/a.89015335608/10156057241830609/?type=3; https://www.binary.org.au/violence_against_feminists_just_fine_according_to_trans_radicals?__cf_chl_tk=360_AowWJMVjsJAx_v7JiuvlcnUis7ul2ngFIFg9xF4-1690514662-0-gaNycGzNDKU; https://dgrnewsservice.org/civilization/patriarchy/male-violence/trans-activism-is-excusing-advocating-violence-against-women-and-its-time-to-speak-up/.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6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9/07/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在5月簽署了一系列旨在保護兒童的法案,其中包括實施禁止對未成年人進行變性治療的法例、對允許兒童參加「露骨」變裝表演活動的企業處以罰款,以及禁止教育工作者在八年級(約香港的中二)之前向學童教授性傾向和性別認同。新法之下,佛羅里達州一些籌備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驕傲月活動的組織須多加留意,以防止未成年人參與其活動,有關人士認為這些法例對LGBT社群來說並不公平。DeSantis則表示他們會繼續做正確的事來保護孩子的純真。[1]

美國蒙哥馬利郡公立學校(Montgomery County Public Schools)在2023年1月份宣佈學校推出補充課程,增加了從幼兒園到五年級學生的閱讀書籍,當中大部份涉及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的內容。學校在3月份修訂了政策,告知家長不應期望提前接到通知,牽涉LGBTQ內容的書籍何時會在課堂上使用,校方亦不再允許他們選擇退出課程。美國有三個家庭在5月向法院提訴,控告該學區的理事會及蒙哥馬利郡的負責人,指有關課程方面缺乏讓學生退出的選項,侵犯了他們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權利。父母們表示並不是要求學校方面移除這些書籍,但希望學校恢復他們可以退出課程的選項。[2]

美國加州Glendale Unified School舉行理事會期間,討論到該學區的不同人士對LGBTQ+政策有不同的意見,在徵詢公眾意見的環節,有數十名家長、學生和公眾發表了意見,一些人要求包容和尊重,一些人則擔憂「灌輸」和「培育」的問題。期間,有數百名人士在會場外抗議,當中有群眾打鬥,至少三人被捕。[3]

明光社

近十年來,總部位於明尼蘇達州的美國大型百貨公司Target一直都有推出LGBTQ+商品,為了慶祝一年一度的同志驕傲月,該公司擴大展示相關商品,又在店的當眼處陳列這類慶祝同志驕傲月的商品。今年,跨性別議題在各州份的立法機構中引發不少爭議,包括性別肯定的醫療保健和跨性別者參與體育運動等議題,有些反對LGBTQ+人士推倒了Target店內有關驕傲月的商品,又憤怒地接近店員,並在商店內將帶有威脅訊息的視頻發佈到社交媒體上。面對一些分店都遇到顧客的強烈反對,Target在2023年5月宣佈,把部份商品下架,或將部份地區分店的商品,從當眼的地方轉移到較後的位置。[4]

經過長達數小時的會議,包括討論歧視、宗教和歡迎新移民與市聲譽的關係以後,美國密歇根州Hamtramck市議會成員,在2023年6月13日投票通過了一項議案,就是禁止在市內政府擁有的房產上懸掛LGBTQ+旗幟,不過私人擁有的物業則不受此規定限制。[5]

2023年6月6日,美國最大的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和酷兒民權組織——人權戰線,在組織成立40年以來首次宣佈,LGBTQ+族群進入全國緊急狀態。人權戰線的領袖Kelley Robinson指出數百萬人面對的威脅是真實、有形且危險的,在許多個案中,他們的社群成員遭遇暴力,迫使他們與家人離鄉別井,以尋找安全的地方居住,而恐同症和跨性別恐懼症的浪潮亦在加劇,使社群中的每個人都處於危險之中。[6]

英國出身的Instagram網紅Oli London出生時為男性,約在20歲時因性別焦躁症而希望成為女性,於是接受臉部女性化手術,後來更與一名男子結婚。然而婚後他卻質疑自己的性別認同,最終在2022年正式離婚,因為信仰的緣故,他選擇「逆轉變」(detransition)回復原生性別,重新成為男人,並希望以男性的身份尋找妻子。

Oli London出版了回憶錄Detransition: A Memoir,他在著作中探討了跨性別意識形態和性別認同問題的根本原因,亦提到社交媒體、教育系統、媒體和其他「正在推動愈來愈多的年輕人變性的因素」。他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許多為自己的身份而苦苦掙扎的年輕人,幫助需要建議和指導的父母,鼓勵那些在生活中需要信仰的人永不放棄懷抱希望,並知道上帝將永遠在哪裡,如牧羊人一樣引導迷羊。[7]

意大利國家統計局ISTAT和國家反歧視辦公室UNAR在2023年5月15日發佈了一項調查,該調查在2022年進行,調查團隊訪問了1,200人,結果發現在意大利每10名LGBT+人士中便有四人認為,自己在工作方面被歧視。41.4%受訪者表示同性戀或雙性戀對他們的職業、專業認可或薪金帶來不利,尤其是在私營公司工作的員工。調查又發現,每10人中,超過六人不願在工作中談及他們的私生活,以免暴露他們的性傾向。[8]

法國足球會圖盧茲,要求隊中的甲組及乙組球員穿上印上六色彩虹數字的球衣,以表示支持5月17日的國際不再恐同日。幾名圖盧茲球員因拒絕將自己的名字與支持「反對恐懼同性戀」有所聯繫,一起退出了2023年5月14日與法甲球隊南特對決的比賽。圖盧茲球員兼摩洛哥後衛Zakaria Aboukhlal表示他不想參加比賽,他在Twitter解釋,「尊重」是他非常重視及擁抱的價值,但「尊重」除了指向他人,亦包括尊重自己的個人信仰。[9]

2023年5月31日,Edgars Rinkēvičs當選拉脫維亞總統,成為波羅的海三國中,首個公開表明其同性戀者身份的總統。[10]

早前,有21對同性伴侶在歐洲人權法院(ECHR)控告羅馬尼亞政府,稱他們與伴侶的關係缺乏法律承認,這「剝奪了他們作為配偶的尊嚴」。2023年5月23日,歐洲人權法院裁定,羅馬尼亞未有向LGBTQ+伴侶提供任何法律上的方法以保障其關係,違反了《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保護尊重家庭生活的權利。歐洲人權法院表示,政府的任何論點都無法壓倒同性伴侶的擔憂,並進一步裁定承認同性伴侶民事結合是不會損害婚姻制度。該裁決將在三個月後正式生效,在裁決生效前雙方都有權向歐洲人權法院的上級法院提出上訴。如果雙方都沒有上訴,裁決便會成立,而羅馬尼亞政府亦要為同性民事結合立法。[11]

2023年6月20日,愛沙尼亞國會以55票對34票,通過了該國《家庭法》的修正案,將同性婚姻合法化,而同性伴侶亦可以領養孩子,法案將於2024年1月1日正式生效,愛沙尼亞成為首個中歐國家容許同性婚姻。修正案通過後,該國首相Kaja Kallas表示:「這個決定不會奪走任何人的任何東西,但卻給了許多人一些重要的東西……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與自己所愛並願意承諾的人結婚」,她又指「為愛沙尼亞感到驕傲」。[12]

泰國總理候選人皮塔(Pita Limjaroenrat),在2023年6月4日參加了曼谷的同志驕傲月遊行,他承諾如果他成為總理,將會支持通過同性婚姻、性別認同權利及其他與性小眾福利相關的法例。[13]

日本福岡地方法院於2023年6月8日裁定,日本禁止同性婚姻是「處於違憲狀態」。2019年日本有同性伴侶提出了五項婚姻平權訴訟,在福岡地方法院作出裁決以後,有關訴訟已經全部有裁決:有三個地方法院裁定不承認同性婚姻沒有違憲,有兩個地方法院則認為有違憲,當中東京法院支持現時不承認同性婚姻的法例,但卻補充指,缺乏讓同性伴侶成為家庭成員的法律制度是侵犯了人權。

早前,有同運人士向首相岸田文雄提出抗議,事緣岸田所屬的自民黨屬於保守派系,該黨在最後一刻對促進LGBTQ理解增進法案作出了修正,有關的修正被指為沒有顧及LGBT族群的權利。2023年6月13日,日本眾議院通過了該法案,以促進人們對LGBTQ+的理解,該法案亦已在6月16日獲參議院通過。該法案指出,公眾對各種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理解「不一定充份」,應該創造條件,讓「所有公民都能安心生活」,法案的最後版本雖然有提到不可接受「不公平的歧視」,卻沒有明確地禁止歧視,批評者擔憂這可能會默許某種形式的歧視。[14]

2023年5月16日,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修正案」,當同性婚姻當事人的一方收養他方的子女(包括領養子女)或共同收養時,允許引用民法關於收養的規定,打破原本的血緣限制,令台灣的同性伴侶能作出無血緣關係的收養,也令台灣在這方面成為亞洲中最寬鬆的地區。[15]

本地

由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比較法與公法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性小眾研究計劃、北卡羅萊納大學法學院的人權法計劃,於2023年5月17日聯合發表一項有關香港公眾對同性婚姻看法的研究,結果發現,香港人近年對同性婚姻的支持度正在上升。研究團隊稱,他們在2013年作出的同類研究,當時只有38%受訪香港人認為應該允許同性伴侶結婚,2017年的同類研究,則有50.4%受訪市民贊同同性婚姻。到了2023年,受訪的1,551名香港市民中,有60%支持同性婚姻,不支持同性婚姻的為17%,有23%持中立態度。研究亦發現,有85%的受訪市民表示同性伴侶應享有異性伴侶所擁有的部份權利,71%表示香港應制訂防止性傾向歧視的法例。[16]

由於部份競賽項目的報名人數少且停滯不前,籌辦同樂運動會(Gay Games)的組織決定刪減三項競賽項目,包括:田徑、曲棍球和七人欖球,該運動會將於2023年11月在香港舉行。此外,主辦單位亦在2023年5月底收到香港足球會的通知,香港足球會表示將不會向同樂運動會提供場地,主辦單位對此表示失望。[17]

 

(資料截至2023年6月26日)

 

[1] Brad Brooks and Daniel Trotta, “Florida laws targeting LGBT community stoke Pride energy, organizers say.” Reuters. May 2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florida-laws-targeting-lgbt-community-stoke-pride-energy-organizers-say-2023-05-25/.

[2] Nicole Asbury, “Families sue Montgomery County schools over LGBTQ-inclusive books,” The Washington Post, May 26, 2023,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education/2023/05/25/lgbtq-montgomery-books-lawsuit-opt-out/; https://www.fox5dc.com/news/3-montgomery-county-families-sue-mcps-over-lbtq-books.

[3] Alisha Ebrahimji and Cheri Mossburg, “Three people were arrested outside a California school board meeting after fights between pro- and anti-LGBTQ protesters,” CNN, June 7, 2023. https://edition.cnn.com/2023/06/07/us/glendale-school-meeting-fight-pride-month/index.html.

[6] Holly Yan, “Human Rights Campaign declares a national state of emergency for LGBTQ+ people,” CNN, June 6, 2023, https://edition.cnn.com/2023/06/06/us/hrc-lgbtq-emergency-declared/index.html; https://dq.yam.com/post/15472.

[8] “Over 40% of Italy's LGBT+ workers say careers hit by discrimination.” Reuters. May 1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over-40-italys-lgbt-workers-say-careers-hit-by-discrimination-2023-05-15/.

[9] “Toulouse players left out after refusing to take part in rainbow campaign.” Reuters. May 1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sports/soccer/toulouse-players-left-out-after-refusing-take-part-rainbow-campaign-2023-05-14/.

[10] “Latvian Parliament elects first openly gay president of a Baltic nation,” AP, NBC News, June 1, 2023,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politics-and-policy/latvian-parliament-elects-first-openly-gay-president-baltic-nation-rcna87077.

[13] Jiraporn Kuhakan, “Thai PM frontrunner attends Pride Parade, promising same-sex marriage, gender identity rights,” Reuters, June 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thai-pm-frontrunner-attends-pride-parade-promising-same-sex-marriage-gender-2023-06-04/.

[14] 〈日本福岡法院裁定 禁止同性婚姻屬違憲狀態〉,中央廣播電臺,2023年6月8日。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mWaYEOm;Chad de Guzman, “Courts in Japan Support Same-Sex Marriage, But Lawmakers Are Reluctant to Legalize It. Here’s Why.” Time. June 9, 2023. https://time.com/6286070/japan-same-sex-marriage-ruling-unconstitutional/;Mari Yamaguchi, “Lower house of Japan’s parliament passes bill to promote LGBTQ+ awareness, but not guarantee rights.” AP. June 13,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japan-parliament-lgbtq-awareness-bill-8e8ed90200d275a870b1c1bb0c19a9eahttps://edition.cnn.com/2023/06/16/asia/japan-lgbt-bill-passed-intl-hnk/index.html

[15] 〈同性婚姻者可共同收養子女〉,《自由時報》,2023年5月16日,網站: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302755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0104edi039/

[17] Kelly Ho, “Exclusive: Hong Kong Gay Games 2023 axes track and field, field hockey and Rugby 7s after poor sign-ups,” HKFP. June 2, 2023, https://hongkongfp.com/2023/06/02/exclusive-hong-kong-gay-games-2023-axes-track-and-field-field-hockey-and-rugby-7s-after-poor-sign-ups/.

全球同運議程回顧2022 (LGBT+ Agenda, Global 2022)

21/06/2023

同性婚姻與領

2022年10月4日,斯洛文尼亞議會通過了一項修正案,允許同性伴侶結婚及領養孩子。[1]

2022年6月7日,一項有關允許同性婚姻的提案提交給了捷克議會的眾議院,[2] 捷克議會對於是否允許同性婚姻仍未有定案。[3]

2022年9月26日,古巴全國選舉委員會宣佈就同性婚姻、同性伴侶領養及代孕合法化舉行的公投結果,66.9%選民投票同意新的《家庭法》,贊成將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允許同性伴侶領養孩子。[4]

巴爾幹半島國家科索沃,其政府一直希望,科索沃成為第一個以穆斯林人口佔多數卻承認同性民事結合的國家。根據媒體於2022年3月17日的報道,允許該國同性伴侶建立民事伴侶關係的法例被否決了,歐盟代表團在一份聲明中提出警告,指未能通過同性伴侶法案,將對科索沃的公民、企業、經濟發展都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5]

日本東京都在2022年11月1日實施「東京都伴侶關係宣誓制度」,擁有該證書的同性伴侶,不論是醫院探病或搬入租賃住宅等,皆被視為家人,不過日本民法與戶籍法仍然不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為此許多日本同性伴侶向政府提出索償訴訟,認為法律已違反憲法所保障的「法律下的平等權」與「婚姻自由權」。但東京地方法院在2022年11月30日判決駁回賠償請求,就憲法24條而言,法院回應指現時同性婚姻缺乏法律保障是處於「違憲狀態」,但卻沒有宣告違憲,而就憲法14條而言,法院則指當前法規禁止同性婚姻並未違憲。[6]

美國最高法院在2022年6月24日推翻了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的裁決,裁定密西西比州禁止孕婦懷孕15週後墮胎的法例並無違憲,並讓各個州份自行決定墮胎權合法與否。有人擔心美國最高法院可能會推翻 2015 年承認全國同性婚姻的裁決,2022年11月29日, 美國參議院以61票對36票通過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案——《尊重婚姻法案》(Respect for Marriage Act),將同性婚姻和跨種族婚姻納入聯邦法律。《尊重婚姻法案》廢除了1996年的《捍衛婚姻法》,後者拒絕向同性伴侶提供聯邦福利,以及將婚姻定義為一男一女結合。新法將防止伴侶因他們的性別、種族、民族或出身而被歧視,以及阻止各州拒絕承認其他州的同性婚姻。不過,如果未來得到最高法院批准,各州還是可以阻止同性婚姻。12月8日,美國眾議院以258票對169票通過有關法案,美國總統拜登已於12月13日簽署了《尊重婚姻法案》。[7]

2022年11月29日,新加坡國會將男性之間的性行為除罪化,但為了打擊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社區,國會在同一天亦修改了憲法,以防止出現在其他國家的情況會在新加坡上演,令法庭受到同性婚姻訴訟的挑戰。該國政府修改了憲法,稱此類問題不應由法院決定。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他的繼任者排除了修改現行法律對婚姻定義的可能性,以確保婚姻是在一男一女之間。[8]

同志組織兼非牟利機構Stonewall指,在英國,住在不同地區的同性戀夫婦,若想要進行人工受孕,在費用上遭受歧視,有些異性戀夫婦可以得到免費療程,有些同性戀夫婦卻要付上高達25,000英鎊(約25萬多港元)的金額。Stonewall的發言人指出,衛生部門的領導者必須致力讓不同人士均有平等機會獲得生育服務。[9]

台灣容許同性婚姻,亦容許繼親收養,即是同性配偶一方只能收養另一方的親生子女。同志伴侶若想收養無血緣關係的孩子,可透過單身收養孩子,但就不能與同志配偶共同收養孩子。為此,彩虹平權大平台、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多方在2021年組成律師團,協助三組同志家庭提起訴訟。2022年1月13日,台灣有首對同志伴侶,經法院裁定後完成無血緣收養登記,收養了一名小孩,成為全台首個同志無血緣家庭。[10]

一般來說,不少國家或地方在未通過同性婚姻之前,大都會以同性伴侶民事結合或類似制度充當「過渡」形式,然後才通過同性婚姻,令同性伴侶與異性夫婦一樣享受所有權利,甚至包括領養孩子。成年人誤以為由同性戀者或異性戀者組成的家庭是一樣的,但男女的特質天生大有分別,孩子需要父親及母親合力照顧,透過他們建立性別自信,婚姻如果不設任何性別限制,容許不同性傾向人士按自己的意願組織家庭,結果會忽略了孩子的需要。

就爭取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人士的權利而言,法庭(court)是重要的據點,美國為了鞏固同性婚姻,通過《尊重婚姻法案》,新加坡為了保障傳統婚姻,非常明智地修改了憲法,不容法庭受到同性婚姻訴訟的挑戰。

教育

2022年3月28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簽署了《家長教育權利》(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法案,法案旨在禁止在該州公立學校的課堂中,與幼稚園至小學三年級學生討論性傾向和性別認同。法案於同年7月1日實施。另外,美國不少州份如阿拉巴馬州、俄亥俄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等,亦考慮推出類似佛羅里達州的《家長教育權利》法案。[11]

美國總統拜登曾在Twitter稱《家長教育權利》法案為可惡的法案,他表明支持同運人士,並提到他的政府會繼續為他們應得的保護和安全而戰。[12]

2022年10月有報道指,德國同運組織正計劃在柏林的LGBT多元房住區中開設兩間幼兒日託中心,新的幼稚園旨在教導小孩子有關LGBT及其發展的知識。組織表示許多學校和日託中心仍然難以就同性戀、變性和雙性人對兒童進行教育,他們想要改變這種情況。而一名極具爭議的德國作家Rüdiger Lautmann將是幼稚園的其中一名負責人,他曾撰寫一本名為《對兒童的慾望:戀童癖者的肖像》的書籍,當中主要描述60名戀童癖者的故事,他們承認曾經對兒童(主要是男孩)進行性虐待。書中提出戀童癖是一種性傾向,即使兒童只有四歲,已有能力表示同意與成年人發生性接觸。[13]

除了法庭,同志運動想要攻佔的另一個據點是課室(classroom),有甚麼策略比這更好?便是從小灌輸小孩子,讓他們接受同性戀是正常的。戀童癖者同樣希望可以從小便教育其他成年人或小孩子,讓他們以為即使只有四歲的孩子,已有能力表示同意與成年人發生性接觸。這些戀童癖者極為自私,為了滿足自己扭曲的性慾,可以說出「大道理」,教壞他人及孩子,以此來遮掩自己的醜陋惡行。父母應當趁著還可以教育孩子的時候,勇於發言,反對這些歪風,好好保護下一代的純真。

教會

2022年1月24日,德國天主教教會中有一百二十多名員工,包括神父、宗教教師和行政人員,公開表明自己是酷兒(queer泛指男女同性戀、跨性別或其他性小眾),他們在推動一項運動,希望在教會裡可以「毫無恐懼、公開地生活」,並推動教會為同性伴侶祝福。他們又希望教會可以改變其勞工規則:讓僱員可以按自己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生活,他們不會因為民事結合或同性婚姻而被拒於工作和辦公室之外,也不會因而被解僱。

2021年3月,在一份文件中,梵蒂岡表示,天主教神職人員不能祝福同性結合,因為上帝「不能祝福罪惡」。該文件令全球保守派天主教徒感到高興,卻讓倡導LGBT的天主教徒感到沮喪。[14]

2022年7月9日,東正教的美國大主教Elpidophoros私訪希臘期間,在雅典附近,為到同性戀者兼時裝界名人Peter Dundas及其伴侶Evangelo Bousis通過代孕母所生的子女洗禮。希臘東正教神聖議會表示,將向美國教會領袖、世界東正教基督徒的屬靈領袖,及身處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普世牧首Bartholomew發出投訴信。希臘東正教會並不承認同性聯合。[15]

2022年5月23日,蘇格蘭的教會大會以274票對136票通過,教區牧師和執事在教會中可以為到同性伴侶主持婚禮。蘇格蘭的長老會宗派會以新的禮拜儀式來祝福同性婚姻,並為教會規則的改變提供新的指引。支持同性婚姻的人歡迎此舉,但教會亦有其他人擔心,即使他們不會被迫參與婚禮,但容許牧師為同性伴侶主持婚禮會讓反對同性婚姻的牧師處於更加困難的境地。[16]

美國為總部的聯合衛理公會(United Methodist Church),當中的保守派人士於2022年5月1日正式成立「全球衛理公會」(Global Methodist Church)。「全球衛理公會」之所以誕生,是由於「同性戀」議題所致。數十年來,聯合衛理公會內部為到同性婚姻和按立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神職人員進行過不少次的激烈辯論,2019年,經歷過一場特別動盪的大會之後,教會領袖於2020年磋商定出《分離達致復和與恩典協議》(Protocol of Reconciliation and Grace through Separation),為「傳統派」堂會提供2,500萬美元(近2億港元)另組新宗派。該議案原定於2020年的大會中表決,但礙於疫情影響已延期兩次。在這期間,「全球衛理公會」的過渡領導委員會一直在籌備建立新教會,當大會再延期至2024年舉行後,過渡領導委員會決定不再等待大會,表示會於2022年5月1日自行成立新宗派。位於美國喬治亞州的約二十間教會和在德克薩斯州數百間教會正在考慮脫離聯合衛理公會。原則上,教會必須等待總會批准才能脫離,不過有些教會卻沒有等待批准,在佛羅里達州和北卡羅萊納州,有超過一百間教會為了要馬上離開聯合衛理公會,分別向當地的聯合衛理公會提出訴訟或要脅要提出訴訟。[17]

2021年11月,一批來自聯合衛理公會的改革派成員,同樣選擇不再等待下次的宗派大會,自行成立自由衛理聯屬(Liberation Methodist Connexion)。[18]

《聖經》教導基督徒要合一,可惜的是,面對同性戀議題,弟兄姊妹間會因而不和,一些宗派更出現分裂。支持同性婚姻的基督徒,大都以為認同同性戀信徒的性傾向,才是實踐神的愛,但真理卻指出同性戀是神所厭惡的罪,支持同性戀者作出同性戀行為,不是等同任由同性戀者犯錯而不作出提醒嗎?一心以為實踐神的愛,其實是縱容他人犯罪得罪神。真正的愛需要表達關心及同行,也不是一味指責及宣判對方有罪,但在適當的時候,也需要「用愛心說誠實話」,運用智慧提醒對方在真理的路上走歪了,好讓他們有悔改回轉的機會,以至將來可以安然地面對神。

運動

美國賓夕凡尼亞州跨性別運動員Lia Thomas在2022年3月份贏得NCAA(全美大學體育協會)一級大學泳賽女子500碼自由泳的冠軍,成為NCAA史上首位跨性別冠軍。Thomas是男跨女跨性者,他在女子組賽事勝出,此結果惹來不少爭議,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於3月22日簽署了一項聲明,宣佈被Thomas打敗屈居亞軍的Emma Weyant才是該比賽項目的「合法贏家」。3月23日,前奧運會十項全能運動員Caitlyn Jenner在twitter也作出類似DeSantis的聲明,指Thomas不是「合法贏家」,並指出「這不是恐跨或反跨性別,這是常識!」[19]

2022年3月3日,美國愛荷華州州長Kim Reynolds簽署了HF2416法案,此法案禁止該州的跨性別女孩和婦女根據其性別身份參加體育比賽,有關措施適用於公立、私立K-12(由幼稚園至12年級)學校和社區學院,以及隸屬於NCAA和NAIA(全國大學校際體育協會)的學院和大學。Reynolds重申跨性別女孩在女性運動中擁有基本的優勢。[20]

美國肯塔基州的SB83「女性體育公平」法案,要求學生運動員參加運動時,須根據出生證明文件上所列明的性別,該法案在肯塔基州參議院以26比9的票數通過,並於 2022年3月25日送往肯塔基州州長Andy Beshear手中。Beshear於4月6日否決了這一項法案,他指出即使政府官員不理解,也要努力,通過同情、仁慈和同理心來證明跨性別兒童是我們社區的重要成員。不過,在4月13日,該州的參眾兩院同時否決了Beshear的決定,這意味著有關法例仍會生效。[21]

除了Beshear,美國猶他州州長Spencer Cox及印第安納州州長Eric Holcomb也在2022年3月分別否決了類似「女性體育公平」法案。不過,猶他州立法者在3月25日投票,推翻了州長Cox的否決。[22]

國際泳聯(FINA)於2022年6月19日宣佈,禁止那些已經進入青春期第二階段或在12歲後轉變性別的男跨女泳手參加女子組賽事。國際泳聯指,由於青春期男性和女性之間會出現「表現差距」,因此有必要使用性別,以及與性別相關的特徵來確定符合參賽資格的條件。國際泳聯主席Husain Al-Musallam提到「我們必須保護我們運動員的參賽權利,但我們也必須在我們的賽事中保護競爭公平,尤其是在國際泳聯的女子組賽事中。」

國際泳聯宣佈限制男跨女跨性別選手參加女子組比賽,並指在未來的游泳比賽中考慮開設「公開」組,讓未符合男子或女子組參賽資格人士參加公開組比賽,有關安排引發了關於跨性別人士參與運動項目的爭論,LGBT權利倡導者反對國際泳聯的做法。至於美國奧委會(USOPC)主席Susanne Lyons在2022年6月23日表示,對於跨性別運動此課題,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並指他們也需要留待國際聯合會(Ifs)和國家管理機構(NGBs)制定政策。[23]

2022年8月10日,愛爾蘭欖球聯盟(IRFU)表示,在經過檢視有關跨性別的政策以後決定將禁止男跨女人士參加女子組欖球比賽,只有出生時記錄為女性的球員才能參加女子組欖球比賽。IRFU表示,該決定是基於醫學和科學證據,並符合世界欖球指引。[24]

國際欖球聯盟(IRL)將與來自八個國家或地區的隊伍合作,在2022年10月舉行的世界盃聯盟式欖球女子賽事中,收集數據,以制定一套標準,可以公平地平衡個人的參賽權利和所有參賽者的安全。聯盟在2022年6月21日宣佈,在完成進一步的研究使聯盟能夠實施正式的跨性別包容政策之前,男跨女的選手不能參加女子組欖球賽事。[25]

即使男女的體重一樣,女性運動員的肌肉量約男性的85%。需要運用肌肉量來進行的運動賽事,將男女分組競技的安排是公平的。而有研究嘗試了解服用荷爾蒙藥物的時間長短對在美國空軍中的跨性別男女體能的影響,並與其他士兵的體能作比較。他們發現男跨女跨性別士兵在開始接受抑制睪酮藥物療程前,運動能力比生理女性優勝得多,能在一分鐘內多作31%的掌上壓及15%的仰臥起坐,而跑1.5英里(約2,400米)的時間,跨性別女兵也比一般女兵快21%。在服用抑制睪酮藥物兩年後,跨性別女兵在掌上壓和仰臥起坐的優勢已不存在,但在跑步項目上仍然比一般女兵跑快12%;[26] 可見男跨女跨性別運動員在體能上佔有一定程度的優勢,可惜的是只要一碰上所謂「政治正確」的意式形態,人們便開始採取另一種所謂「公平」的標準,因而產生了另一種不公平。當人們爭取男跨女的權益,說服他人應該體諒他們的感受,他們有想過女性的權益,女性的感受嗎?他們自以為在爭取公平,有想過自己同時也在製造了不公嗎?

言論自由與逆向歧視

芬蘭前內政部長Paivi Rasanen醫生,自1995年以來一直是芬蘭小型基督教民主黨的國會議員。2022年1月24日,她因過去曾對同性戀者作出過一些評論而接受審訊。她在2004年於網上表示,有科學證據千真萬確地證明了同性戀是一個人的性心理發展產生了障礙,又表示早期的同性戀關係可能會導致有關人士遭到成年男性的性虐待。2019年,她在Twitter上發表評論,質疑芬蘭福音派路德會國家教會與爭取 LGBTI(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雙性人)權益的協會合作籌辦同志驕傲活動,並張貼了一張圖片,當中寫上了《聖經》譴責同性戀關係的經文,稱同性戀為「恥辱和罪惡」。面對這一宗前所未有,涉及言論自由的案件,赫爾辛基地區法院亦須決定在芬蘭的某些案件中,引用《聖經》是否會觸犯法例。[27]

美國肯塔基州羅恩縣前政府文員Kim Davis,以信仰為由,在2015年拒絕為同性戀者簽發結婚證明文件。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代表同性戀夫婦起訴她,美國地方法院法官David Bunning命令她簽發有關結婚證,她仍然拒絕,結果她被判入獄。到了2022年3月18日,在一項裁決中,法官Bunning提到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婚姻是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賦予國民的基本權利,Davis「很明顯」作出有意識的決定,她侵犯了兩對同性夫婦的憲法權利。起訴Davis的兩對同性夫婦,正在尋求賠償,以補償他們在近七年的訴訟中支付的律師費用及其他金錢上損失,有關費用是否由Davis來承擔,這將交由陪審團決定。[28]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網頁設計師Lorie Smith希望為客戶創建的婚禮網站,當中可提供儀式細節、圖片、關於這對夫婦的故事,以及慶祝他們如何通過婚姻「合而為一」,呼應了《聖經》所說的話。但她不會為同性婚姻提供以上的服務。Smith是一名福音派基督徒,她認為婚姻只存在於一男一女之間,她一直在努力拒絕為同性伴侶製作婚禮網站。2016 年起,保守的基督教法律團體捍衛自由聯盟(Alliance Defending Freedom)代表Smith,控訴科羅拉多州民權委員會,因為她擔心可能會遭該州的反歧視法制裁,該法禁止在公共場所(這包括在公共場所中的商業活動),作出基於性傾向的歧視。下級法院裁定Smith敗訴,促使她上訴至最高法院。2022年12月5日,Smith的案件仍在最高法院審理,當中保守派的法官佔多數,他們似乎將會裁定基督教網頁設計師有權拒絕為同性伴侶提供服務,自由派的法官們卻表示,此案可能會賦予某些企業權利,基於憲法保護的言論自由而作出歧視。[29]

一位在美國執業的輔導員Brian Tingley在2021年控告華盛頓州,認為禁止向未成年人士提供更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的法律違反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有關言論自由部份。有關治療是幫助個別人士克服同性性吸引或性別身份混亂,它也被貶稱為拗直治療。他在法庭文件中表示,他只在當事人及其父母同意的情況下幫助當事人實現自己的目標,並且指出他的工作受到基督教信仰影響。美國地區法官Robert Bryan於2021年8月駁回了此案,認為該州可以規範職業行為,即使在輔導過程中,語言「偶然地」成為沉重的責任。Tingley其後提出上訴。

來自捍衛自由聯盟的律師Roger Brooks代表Tingley在法庭上發言,他在2022年5月17日指出,語言不是「偶然地」成為沉重的責任,而是整個治療都需要用到語言。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指出了,即使一個想法可能有害,又或是有可能造成傷害,這都不足以成為審查的充份理由。代表華盛頓州的助理檢察長Cristina Sepe反駁Brooks,指出Tingley的言論屬於他提供治療的一部份,因此Tingley的言論是受到監管的專業行為,而非他的言論受監管。Sepe表示法例並沒有侵犯Tingley公開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只是規範了他所提供的治療。[30] 2022年9月,上訴法院裁定Tingley敗訴。[31]

Keith Waters是英國一家福音派教會的牧師,他同時於一間學校工作,他指責學校的負責人宗教歧視和作出推定解僱(即僱主有意使僱員工作環境惡劣或不公平,迫使其自動離職)。事緣在2019年6月,他在Twitter就LGBTQ驕傲月活動表達「基督教觀點」,他提醒「基督徒不應該支持或參加 6 月份舉行的 LGBTQ驕傲月活動」,他認為有關活動「提倡一種文化,鼓勵違背基督教信仰和道德的活動。這些對兒童尤其有害。」其後他刪除了有關訊息。Waters的言論在網上被譴責為恐同,一些家長寫信到學校投訴他。在發出推文後三星期,Waters失去了他在學校的工作,於是他採取法律行動。2022年1月17日,Waters在劍橋召開的勞資審裁聆訊上,為他作出的評論辯護,稱這是「為愛而發出的」,他亦提到驕傲月所推廣的信念、文化及倫理都與基督教的性倫理截然相反。[32] 同年4月,勞資審裁法庭裁定學校方面對Waters作出了歧視。[33]

2014年,同性婚姻在北愛爾蘭仍未合法化,支持同性婚姻人士Gareth Lee去了位於貝爾法斯特由基督徒經營的Ashers麵包店,他訂購一個蛋糕,其上有「支持同性婚姻」的口號。雖然麵包店最初接受了他的訂單和錢,但幾天後卻拒絕了Lee的訂單。隨後,Lee控告麵包店的負責人McArthur夫婦,指控對方作出性傾向歧視,Lee贏了這一場官司。

McArthur夫婦提出上訴,稱他們沒有歧視Lee,該案最終於2018年在英國最高法院審結,法院裁定Lee沒有受到歧視,Lee於是向歐洲人權法院提出訴訟。2022年1月6日,位於斯特拉斯堡的歐洲人權法院(ECHR)裁定,Lee的案件為「不可受理」,因為他在國內的訴訟程序,完全依賴他該國的法律,而援引他在《歐洲人權公約》下的權利是無作用的。這裁決終結了一宗長達七年的訴訟。[34]

如果只准許持「政治正確」意見的一方發表言論,表達意見,這不是真正的言論自由,當然,這裡並不包括用仇恨或侮辱的態度向異見人士謾罵。真正的自由是不同意見的人士都可以各抒己見,也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及權利等,但沒有真正的彼此尊重,在上位者若果只傾斜地維護持「政治正確」意見的人士,只會為社會帶來不必要的爭論。畢竟人是群體動物,需要學習尊重彼此的意見。一個肉食者不能走進一間素食店,要求支持「不殺生」的店主提供「真.牛肉漢堡」,這樣的行為既違反常理,也不懂得尊重他人;同理,同性戀者要求基督徒為他們製作結婚蛋糕等,也是只顧及自己的信念及自由,漠視他人的信念及自由。通過教育,讓人們學懂彼此尊重,總比透過法例迫令人服從為佳,因為前者可以顯現出人民的質素,後者有可能只會加強雙方的不和。

性別承認政策與轉變性別治療

蘇格蘭政府在2022年12月通過「性別認同改革法案」,申請轉變性別的人士不用通過醫療診斷證明自己患有性別焦慮症亦可以轉變性別,而申請年齡則從18歲降低至16歲。18歲或以上申請人只須以後取性別生活最少三個月,16至17歲申請人則須以後取性別生活最少半年,在經過三個月的深思期後,如果申請人沒有改變主意並符合有關申請條件便可以獲得性別承認證書。蘇格蘭政府稱有關法案讓申請人可以更快及更方便申請改變在官方文件上的性別。法案以自我聲明作為更改性別的條件,降低了申請的門檻。不過,英國政府擔心這可能會引發性別旅遊,即是英國人到蘇格蘭拿取新的性別身份,但當他/她回到英國的其他地方,其法定性別會因兩地法制不同而有分別。英政府也擔心在蘇格蘭更改了性別人士,回到英國其他地方,會要求不同的權益,例如男跨女人士要求進入只有女性才能進入的空間,並擔心男性罪犯利用這個更改性別的系統,令女性無法在單一性別空間裡受到保護。2023年1月,英國政府經過辯論之後,決定引用《1998年蘇格蘭法案》第35條,阻止蘇格蘭議會的「性別認同改革法案」進入御准階段,即是成為生效法例的最後階段。[35]

美國有超過20個州通過了反對更正治療的法律。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表示,更正治療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有害。[36]

美國公平就業機會委員會(U.S.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 EEOC)和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在2021年通過適用於大多數健康保險計劃的法規,要求僱主的健康保險計劃涵蓋與性別轉換相關的手術和其他程序。基督教僱主聯盟(Christian Employers Alliance, CEA)入稟法院,控告EEOC及HHS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保障有宗教背景的僱主應有的權利。2022年5月16日,美國北達科他州首府俾斯麥的地方法官Daniel Traynor表示涵蓋性別轉換相關的手術和其他程序的保險計劃,將迫使CEA及其成員違背他們的宗教信仰,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他暫時阻止EEOC及HHS強迫CEA及其成員執行相關法規,以等待上述訴訟的結果。[37]

2022年4月7日,美國阿拉巴馬州眾議院以66票對28票通過立法,禁止醫生協助19歲以下人士轉變性別,凡向青少年開出青春期阻斷劑、荷爾蒙,或為他們進行性別轉變手術的醫生,一經定罪,將會被判重罪,最高可被判10年監禁。該法案亦要求學校輔導員、護士及其他人,如孩子向以上人士透露自己是跨性別人士,他們須通知家長。該州州長、隸屬共和黨的Kay Ivey已於4月8日簽署有關法案,使它成為法律。[38]

兩個16歲的男孩和一個14歲的男孩,分別來自三個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家庭,由於他們曾接受性別肯定治療(gender-confirming medical treatments),其中兩人接受了荷爾蒙治療,他們的父母因此被州政府調查,根據當地的法例,父母容許孩子進行性別肯定治療會被視為虐兒案處理。在2022年6月8日,這三個家庭控告該州政府,試圖阻止該州政府就他們的跨性別孩子接受性別肯定治療作出調查。[39]

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在2022年6月中,把接受荷爾蒙性別轉變治療的建議最低年齡,由原來的16歲降至14歲,而一些轉變性別的手術則建議在15或17歲時進行,這比之前指引的建議年齡提早了約一年時間。該會承認降低有關年齡有潛在風險,但認為不讓孩子及早接受治療是不道德和會對他們造成傷害的。但有一些人士,包括來自跨性別治療的社群,批評一些診所太快為處於性別存疑階段的孩子提供不可逆轉的治療。[40]

美國上訴法院於2022年12月9日裁定,政府不能強迫一群天主教醫療保健服務的提供者和專業人士為病人進行變性手術,即使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時期通過了有關的規定,禁止醫療保健服務中出現性別歧視。美國第八巡迴上訴法院的三名法官一致同意另一位聯邦法官的意見,該法官在2021年就類似的案件作出裁決時稱,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的規定侵犯了原告的宗教自由,當中包括一群修女經營服侍窮人的健康診所,以及天主教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協會。[41]

如果一個人「想」從男性變成女性,又或是「想」從女性變成男性,他們卻甚麼都沒有做,只是「口頭上」說自己更改了性別,他們就能取得另一種性別的身份,甚至可以使用另一種性別的公共設施如洗手間,那麼,變性比成為大學生更加容易,也比進入大學的圖書館容易,至少,學生需要讀書考試,有時甚至要挑燈夜讀,才能考進一所大學,之後才可以使用其圖書館。另外,大家要知道的是,改變性別與改變性傾向是兩碼子的事,如果一個男士「口頭上」更改了性別,不代表他會改變原來的性傾向,他「口頭上」更改了性別之前是異性戀者,喜歡女性,他「口頭上」更改性別之後仍有可能喜歡女性,只是變成了「同性戀」而已,任由這位「男士」進入女性洗手間,對女士來說,真的安全嗎?


 

[1] Euronews with AFP, “Slovenia becomes first post-communist country to legalise same-sex marriage and adoption,” Euronews, October 5,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10/04/slovenia-becomes-first-east-european-country-to-legalise-same-sex-marriage-and-adoption.

[2] “Czech president Milos Zeman vows to block same-sex marriages,”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7,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milos-zeman-government-and-politics-marriage-civil-unions-a8a8e269e8334ba29b65d164dca1ea38.

[4] 〈古巴同婚合法化 公投壓倒性通過〉,《信報財經新聞》,2022年9月28日;Patrick Oppmann, “Cuba legalizes same-sex marriage in historic referendum,” CNN,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6, 2022, https://edition.cnn.com/2022/09/26/americas/cuba-legalizes-same-sex-marriage-intl-latam/index.html; https://therealnews.com/cuba-passes-historic-new-family-code-in-nationwide-referendum.

[5] “Kosovo's parliament rejects new law recognising same-sex civil unions,” euronews, last modified March 17,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3/17/kosovo-s-parliament-rejects-new-law-recognising-same-sex-civil-unions.

[6] 〈日本禁止同性婚姻違憲? 東京地院關鍵判決出爐〉,《自由時報》,2022年11月30日,網站: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140723.

[7] Euronews with AP, Reuters, “with AP, Reuters, andmark same-sex marriage protection bill,” Euronews, November 30,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11/30/us-senate-passes-landmark-same-sex-marriage-protection-bill; Olivia McCormack, “‘Is it perfect? No’: LGBTQ people respond to Respect for Marriage Act,”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30, 202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2022/11/30/lgbtq-reaction-same-sex-marriage-bill/; Moira Warburton, “U.S. Congress passes landmark bill protecting same-sex marriage,” Reuters, December 9,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us-congress-expected-pass-bill-protecting-same-sex-marriage-2022-12-08/; Michael D. Shear, “Biden signs Bill to Protect Same-Sex Marriage Rights,”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3, 2022, https://www.nytimes.com/2022/12/13/us/politics/biden-same-sex-marriage-bill.html.

[9] Ella Pickover, “LGBT couples face ‘discriminatory postcode lottery’ to access NHS fertility care,” Evening Standard, January 18, 2022, https://www.standard.co.uk/news/uk/nhs-ivf-lgbt-nice-charity-b977403.html.

[10] 陳進安:〈台灣首例同志無血緣家庭完成收養登記 兩爸等逾5年終擁女兒親權〉,《香港01》,2022年1月1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E5%8F%B0%E7%81%A3%E6%96%B0%E8%81%9E/724231/%E5%8F%B0%E7%81%A3%E9%A6%96%E4%BE%8B%E5%90%8C%E5%BF%97%E7%84%A1%E8%A1%80%E7%B7%A3%E5%AE%B6%E5%BA%AD%E5%AE%8C%E6%88%90%E6%94%B6%E9%A4%8A%E7%99%BB%E8%A8%98-%E5%85%A9%E7%88%B8%E7%AD%89%E9%80%BE5%E5%B9%B4%E7%B5%82%E6%93%81%E5%A5%B3%E5%85%92%E8%A6%AA%E6%AC%8A?itm_source=universal_search&itm_campaign=hk01&itm_content=all&itm_medium=web(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0日);葉冠妤:〈同志能結婚卻只能單身收養 民間團體籲「親權成雙」〉,聯合新聞網,2021年4月1日。

[11] Jaclyn Diaz, “Florida's governor signs controversial law opponents dubbed 'Don't Say Gay',” npr, last modified March 28,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3/28/1089221657/dont-say-gay-florida-desantis; Dustin Jones & Jonathan Franklin, “Not just Florida. More than a dozen states propose so-called 'Don't Say Gay' bills,” npr, last modified April 10,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4/10/1091543359/15-states-dont-say-gay-anti-transgender-bills, “Governor Ron DeSantis Signs Historic Bill to Protect 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 Ron DeSantis 46th Governor of Florida, March 28, 2022, https://www.flgov.com/2022/03/28/governor-ron-desantis-signs-historic-bill-to-protect-parental-rights-in-education/; “Florida Gov. Ron DeSantis signs bill limiting LGBTQ classroom instruction,” NBC News, March 27, 2022,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politics-and-policy/floridas-ron-desantis-signs-critics-call-dont-say-gay-bill-rcna19908; Jason Lanning et al., “'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 bill passes Florida Senate” Spectrum News, last modified March 8, 2022, https://www.baynews9.com/fl/tampa/news/2022/03/08/parental-rights-in-education-vote-today-in-florida-senate;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20310/bkn-20220310121457336-0310_00992_001.html; Marie Feyche, “Florida House passes bill to bar LGBTQ discussions in schools,” JURIST, last modified February 25, 2022, https://www.jurist.org/news/2022/02/florida-house-passes-bill-to-bar-lgbtq-discussions-in-schools/; Brooke Sopelsa et al., “‘Don’t Say Gay’ bill: Florida Senate passes controversial LGBTQ school measure,” NBC, last modified March 9, 2022,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politics-and-policy/dont-say-gay-bill-florida-senate-passes-controversial-lgbtq-school-mea-rcna19133; Matt Lavietes, “Florida Gov. Ron DeSantis signals support for 'Don't Say Gay' bill,” NBC 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9, 2022,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politics-and-policy/florida-gov-ron-desantis-signals-support-dont-say-gay-bill-rcna15326; Jillian Olsen, “DeSantis on 'parental rights' bill: Schools should not 'be a playground for ideological disputes',” WTSP, last modified February 8, 2022, https://www.wtsp.com/article/news/politics/desantis-comments-parental-rights-education-bill/67-a2e9e599-b336-4b9e-a3d3-b227cc3cec65; https://tennesseestar.com/2022/03/09/florida-senate-passes-parental-rights-in-education-bill-biden-education-secretary-calls-hateful/; “CS/CS/HB 1557: 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 The Florida Senate, accessed March 10, 2022, https://www.flsenate.gov/Session/Bill/2022/1557; “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 Bill. Florida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HB1557,” accessed March 10, 2022, https://www.flsenate.gov/Session/Bill/2022/1557/BillText/Filed/PDF; “SB 1834: 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 The Florida Senate, accessed March 10, 2022, https://www.flsenate.gov/Session/Bill/2022/1834.

[12] Jillian Olsen, “'I have your back': President Biden tweets against Florida's controversial 'parental rights' bill,” 10 TAMPA BAY, last modified February 9, 2022, https://www.wtsp.com/article/news/politics/president-joe-biden-opposes-florida-dont-say-gayparental-rights-bill/67-644e7569-c0e0-420e-8320-096426ba1f7a.

[13] “Germany: Author who says children can consent to sex on Board of LGBT Kindergarten,” Rift, last modified October 3, 2022, https://gript.ie/germanyauthor-who-says-children-can-consent-to-sex-on-board-of-lgbt-kindergarten/.

[14] “Germany: 125 queer Catholic Church employees demand respect,” AP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5,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lifestyle-europe-religion-germany-couples-6c574b38fb5c798aeb75909d3dcae719; “German Catholic priests come out as queer, demand reform,” DW, last modified January 24, 2022, https://www.dw.com/en/german-catholic-priests-come-out-as-queer-demand-reform/a-60531857.

[15] “Greek Church protests baptism for children of celebrity same-sex parents,” euronews, last modified July 19,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7/19/greek-church-protests-baptism-for-children-of-celebrity-same-sex-parents.

[16] Kate Shellnutt, “Church of Scotland Approves Same-Sex Marriage,” Christianity Today, last modified May 23, 2022,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news/2022/april/church-of-scotland-same-sex-marriage-presbyterian-approve-g.html.

[17] Peter Smith, “United Methodists are breaking up in a slow-motion schism,” Associated Press, last modified October 10,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religion-gay-rights-f3fc3ec9e1f39501495d227d5a0963f8; Steve Warren, “100+ FL Churches File Lawsuit to Leav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After 70 GA Churches Left in June,” last modified CBN, July 19, 2022, https://www1.cbn.com/cbnnews/cwn/2022/july/100-fl-churches-file-lawsuit-to-leave-united-methodist-church-after-70-ga-churches-left-in-june.

[18] 〈聯合衛理公會保守派正式成立新宗派〉,《時代論壇》,2022年5月26日,網站: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8799&Pid=102&Version=0&Cid=2143&Charset=big5_hkscs(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7月5日);Heather Hahn, “What happens when a new denomination launches?” UM News, last modified April 28, 2022, https://www.umnews.org/en/news/what-happens-when-a-new-denomination-launches
[19] Cydney Henderson, “Caitlyn Jenner says trans swimmer Lia Thomas is not the ‘rightful winner’ of NCAA title,” USA TODAY, March 24, 2022,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sports/2022/03/24/caitlyn-jenner-trans-swimmer-lia-thomas-not-rightful-winner-ncaa/7154631001/;Zac Anderson, “Gov. Ron DeSantis proclamation: Florida swimmer who lost to trans athlete is 'rightful winner',” USA TODAY, March 22, 2022,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sports/college/2022/03/22/ron-desantis-proclamation-emma-weyant-lia-thomas/7130539001/;〈國際田聯主席警告:錯誤容許跨性別運動員參賽將破壞女性運動〉,《am730》,2022年3月22日,網站:https://www.am730.com.hk/%E9%AB%94%E8%82%B2/%E5%9C%8B%E9%9A%9B%E7%94%B0%E8%81%AF%E4%B8%BB%E5%B8%AD%E8%AD%A6%E5%91%8A-%E9%8C%AF%E8%AA%A4%E5%AE%B9%E8%A8%B1%E8%B7%A8%E6%80%A7%E5%88%A5%E9%81%8B%E5%8B%95%E5%93%A1%E5%8F%83%E8%B3%BD%E5%B0%87%E7%A0%B4%E5%A3%9E%E5%A5%B3%E6%80%A7%E9%81%8B%E5%8B%95/312246(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5月19日)。

[20] Grant Gerlock, “Transgender girls and women now barred from female sports in Iowa,” npr, last modified March 3,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3/03/1084278181/transgender-girls-and-women-now-barred-from-female-sports-in-iowa

[21] Ayana Archie, “Kentucky governor halts bill that would ban transgender students from women's sports,” npr, last modified April 8,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4/08/1091559454/kentucky-governor-beshear-transgender-women-sports-students-college-veto; Henry Berg-Brousseau, “BREAKING: Kentucky General Assembly Overrides Gov. Beshear’s Veto of Anti-Trans Sports Ban,” Human Rights Campaign, last modified April 13, 2022, https://www.hrc.org/press-releases/breaking-kentucky-general-assembly-overrides-gov-beshears-veto-of-anti-trans-sports-ban; Mary LeBus, “Kentucky bills on transgender athletes, charter schools take effect Thursday,” Fox19, 14 July, 2022, https://www.fox19.com/2022/07/14/kentucky-bills-transgender-athletes-charter-schools-take-effect-thursday/.

[22] “Utah bans transgender athletes in girls sports despite governor's veto,” npr, last modified March 25,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3/25/1088908741/utah-transgender-athletes-veto-override; https://www.npr.org/2022/03/22/1088021904/11-gop-states-transgender-sports-bans-indiana-veto.

[23] Joe Hernandez, “The world swimming body effectively bans transgender women from women's events,” npr, June 19,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6/19/1106173020/swimming-bans-transgender-women;https://www.dw.com/en/fina-restricts-participation-of-transgender-athletes-in-womens-competitions/a-62184518;Steve Keating, “No perfect solution to transgender issue, says USOPC,” Reuters, last modified June 24,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no-perfect-solution-transgender-issue-says-usopc-2022-06-23/;〈國際欖球聯盟禁止跨性別人士參加女子賽〉,now新聞,2022年6月22日,網站: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48035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9日)。

[25] “Transgender athletes barred from international rugby league,”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21,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sports-australia-rugby-swimming-league-a7a87cd2b873d8a7d6fc6d8cc303a166;〈國際欖球聯盟禁止跨性別人士參加女子賽〉,now新聞,2022年6月22日,網站: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48035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9日)。

[26] Timothy A Roberts, Joshua Smalley and Dale Ahrendt, “Effect of gender affirming hormones on athletic performance in transwomen and transmen: implications for sporting organisations and legislator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5, no.11 (June, 2021): 577–583, https://doi.org/10.1136/bjsports-2020-102329;張勇傑:〈跨越了公平的跨性別運動員〉,載蔡志森等編:《走出跨性別的迷宮》(香港:明光社,2023),頁62–68,網站:http://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跨越了公平的跨性別運動員(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3日)。

[27] “Christian MP goes on trial in Finland for calling homosexuality a disorder,” REUTER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4,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christian-mp-goes-trial-finland-calling-homosexuality-disorder-2022-01-24/;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0111140.

[28] “U.S. judge rules against Kentucky clerk who denied same-sex marriage licenses,” Reuters, last modified March 20, 2022, https://news.yahoo.com/u-judge-rules-against-kentucky-233426447.html; “Kim Davis violated same-sex couples' rights by refusing marriage licenses, judge says,” npr, last modified March 19,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3/19/1087723875/kim-davis-court-same-sex-marriage; Morgan Watkins, “Judge rules Kim Davis, who denied same-sex marriage licenses in Kentucky, violated couples' rights,” USA TODAY, March 19, 2022,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nation/2022/03/19/kentucky-clerk-kim-davis-violated-rights-judge/7104110001/; “Kim Davis appeals order that put her in jail,” USA TODAY, November 5, 2015,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local/2015/11/03/kim-davis-appeals-order-put-her-jail/75114926/.

[29] Andrew Chung, “Web designer opposed to gay marriage at center of U.S. Supreme Court clash,” Reuters, December 2,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web-designer-opposed-gay-marriage-center-us-supreme-court-clash-2022-12-02/; Lawrence Hurley, “Same-sex marriage and LGBTQ protections at center of another Supreme Court case,” NBC News, December 3, 2022, https://www.nbcnews.com/politics/supreme-court/web-designer-tests-ability-refuse-work-sex-weddings-supreme-court-clas-rcna57374; Andrew Chung and Nate Raymond, “U.S. Supreme Court leans toward web designer with anti-gay marriage stance,” Reuters, December 6,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egal/web-designers-anti-gay-marriage-stance-goes-us-supreme-court-2022-12-05/.

[30] Brendan Pierson, “Court weighs Washington ban on LGBT conversion therapy for minors,” Reuters, last modified May 18,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egal/government/court-weighs-washington-ban-lgbt-conversion-therapy-minors-2022-05-17/.

[32] James Gant, “Part-time pastor who received death threats and was 'hounded out' of caretaker job after saying Christians should not support Pride events sues school for wrongful dismissal,” MailOnline, last modified January 17, 2022,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0410861/Pastor-hounded-caretaker-job-saying-Christians-not-support-Pride-sues-school.html.

[33] “Keith Waters,” Christian Concern, accessed June 13, 2023, https://christianconcern.com/cccases/keith-waters/.

[34] Meabh Mc Mahon, “'Gay cake' legal challenge thrown out after seven-year battle.” euro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7,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1/07/gay-cake-legal-challenge-thrown-out-after-seven-year-battle; “Lee v. McArthur and Ashers Baking Company, ” Global Freedom of Expression Columbia University, accessed March 16, 2022, https://globalfreedomofexpression.columbia.edu/cases/lee-v-mcarthur-ashers-baking-company/; “European Court rules Northern Ireland gay cake case inadmissible” REUTERS, last modified January 6,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k/european-court-rules-northern-ireland-gay-cake-case-inadmissible-2022-01-06/; Eimear Flanagan, “Ashers 'gay cake' case: European court rules case inadmissible,” BBC NEWS, https://www.bbc.com/news/uk-northern-ireland-59882444.

[35] Jennifer Scott and Sophie Morris, “UK government blocks Scotland's gender reform bill in constitutional first,” Sky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16, 2023, https://news.sky.com/story/uk-government-blocks-scotlands-gender-reform-bill-in-constitutional-first-12787916; Martin Robinson, “SNP’s trans bill could spark ‘gender tourism’ to Scotland: Fears men will cross border for Gender Recognition Certificate then demand same rights as women in England - as Westminster is set to BLOCK controversial law,” MailOnline, last modified December 23, 2022,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568771/SNPs-trans-bill-spark-gender-tourism-Scotland.html.

[36] Brendan Pierson, “Court weighs Washington ban on LGBT conversion therapy for minors.”

[38] “Alabama Legislature votes to ban gender-affirming medical care for transgender youth,” npr, last modified April 7,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4/07/1091510026/alabama-gender-affirming-care-trans-transgender; Alex Woodward, “Alabama governor signs nation’s first bill making gender-affirming care for trans youth a felony,” INDEPENDENT, last modified April 9, 2022,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americas/us-politics/alabama-transgender-bill-kay-ivey-b2054315.html; https://edition.cnn.com/2022/04/08/us/alabama-transgender-bills/index.html.

[39] Andrew DeMillo, “New Lawsuit filed over Texas trans family investigations,”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9,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politics-greg-abbott-texas-child-welfare-lawsuits-5c7d36fac7416d82170995f1ff3209be.

[40] Lindsey Tanner, “Trans kids’ treatment can start younger, new guidelines say,” CTV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15, 2022, https://www.ctvnews.ca/health/trans-kids-treatment-can-start-younger-new-guidelines-say-1.5947894.

[41] Daniel Wiessner, “Catholic healthcare providers can't be forced to do gender surgeries: U.S. court.” Reuters. December 10,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egal/litigation/catholic-healthcare-providers-cant-be-forced-do-gender-surgeries-us-court-2022-12-09/; Heather Landi, “Federal appeals court strikes down Biden admin's transgender care mandate,” FIERCE Healthcare, last modified December 12, 2022, https://www.fiercehealthcare.com/providers/federal-appeals-court-strikes-down-biden-admins-transgender-care-mandate.

香港同運議程回顧2022 (LGBT+ Agenda, Hong Kong 2022)

21/06/2023

司法覆核

女跨男跨性別者Q及謝浩霖,她們的香港身份證均顯示二人為女性,惟二人已將其英國公民護照或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性別改為男性。基於擔心手術風險,在未完成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之下,二人向入境處申請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有關申請被拒後,二人提出司法覆核,但高等法庭裁定她們敗訴,二人遂提出上訴。

上訴方提出,入境處以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標記唯一準則,反觀外國可參考醫生發出的性別轉換證明書。2022年1月26日,上訴庭頒下判詞稱,不同醫生或有不同標準,容易含糊,但性別重置手術是最清楚、客觀和有效的準則,無其他方法可以媲美,又說外國例子反映當地憲法傳統和集體價值觀,故原審裁決並無不妥。另外,判詞又指出,入境處以性別重置手術為準則,已平衡公眾和上訴人的利益,上訴庭駁回上訴。二人不服上訴至終審法院。[1] (終審法院於2023年2月6日推翻高等法院原訟庭及上訴庭的裁決,裁定Q及謝浩霖上訴得直。)[2]

岑子杰在2013年與同性伴侶在美國結婚,他於2018年就香港法律不承認海外同性婚姻提出司法覆核,2020年法院判他敗訴,他在2022年7月上訴,8月被上訴庭駁回,當時上訴庭提到,本港婚姻法例於1990年4月訂立,起草《基本法》的人必定採納傳統定義,以「婚姻」形容一男一女的異性伴侶關係,其他解讀方式明顯與現實不符。

岑其後再向上訴庭申請上訴許可,希望上訴至終審法院。上訴庭首席法官潘兆初、副庭長關淑馨及朱芬齡於2022年11月10日頒下判詞,歸納岑子杰上訴至終院的爭議點:包括現行制度排除同性婚姻,違反《人權法》中「在法律面前平等及受法律平等保護」,以及《基本法》中「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香港法律至今不容許同性伴侶結婚,亦沒有提供其他方式結合,有違《人權法》對私生活的保護及《基本法》保障的平等權;以及香港法律至今不承認海外同性婚姻,有違《人權法》和《基本法》。上訴庭認為,岑子杰的理據「不見得特別有力」,但屬於合理可爭辯議題,加上相關問題涉重大公眾利益,故批出上訴至終院的許可,案件將於2023年6月開審。[3]

尊重不同人士,包括跨性別人士及同性戀者在私人領域可以按本身的心意作決定及生活,應該是社會的共識,但就香港是否必須要與外國的法例接軌,例如跨性別人士在外國毋須接受性別重置手術便能獲得新的性別標記,又或是外國註冊的同性婚姻,這些在香港是否獲得承認,實在不能只由法庭去判決,有關公共領域的事宜,必須在社會有共識的情況下,交由立法機關審理。政府若決定徵詢民意,則需要開啟廣泛諮詢公眾意見的時間及渠道,全面考慮到上述兩方面社會政策的改變,將對現有婚姻家庭制度、兒童福祉及女性安全帶來甚麼影響。

同志遊行及同志運動會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2年的香港同志遊行連續第二年改以市集形式舉行,2022年主題是「持續心跳 同待破曉」(Stay Pride, Live Proud),而關鍵議題是「無性戀」,市集於2022年11月12至13日舉行。歐盟駐港澳辦事處主任高宇馳及一眾歐盟成員國的代表亦曾到訪市集以示支持。[4]

首次在亞洲地區香港舉行的同志運動會——第11屆同樂運動會(Gay Games),因受疫情影響,運動會一再延期至2023年11月舉行,是次運動會的籌委會於2022年2月14日宣佈,除了香港,墨西哥城市瓜達拉哈拉亦成為了2023年同樂運動會準合辦城市,以方便一眾參加者出席、積極實踐多元共融。[5] 除了傳統運動項目如足球、游泳或公路賽外,主辦方還打算新增閃避球、山徑越野跑、龍舟競賽和麻將等「港式」運動項目。[6] 此外,香港科技大學亦曾與香港2023年第11屆同樂運動會協辦了另一個活動——為期兩天的Unity Games體育賽事,並且為同樂運動會宣傳及招募義工。[7]

同性戀運動是一個十分懂得包裝的社會及政治運動,Gay Games的主辦單位將活動翻譯為同樂運動會,而不是同志運動會,其實是一種不誠實的翻譯,會誤導了只看中文而不看英文的市民,當大家以為自己只是支持一個不論性傾向、性別、種族和宗教,好像奧運的同樂運動會時,其實主辦單位想向西方和英語世界傳遞的訊息,就是大家都支持同志運動會,間接支持同性戀運動的訴求。而Gay Games所包括的不單是體育活動,還有很多其他的文化活動,在其官方網站可以詳細了解這些活動直接和間接都是宣揚同性戀運動的理念。

由於Gay Games是宣揚同運理念,當中包括支持一些具爭議的訴求,譬如在港訂立性傾向歧視條例和同性婚姻,近年更包括所謂個人自主的性別身份,即每個人可以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性別,並且強迫政府和其他人必須承認,而反對他們的訴求就被批評為歧視他們。這個真的是他們口中的多元和包容的社會理念嗎?關心和尊重同性戀者,並不等如必須認同他們的理念和訴求。

研究

2022年6月14日,家計會發佈五年一度的「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中學生調查),調查於2021年5月至7月訪問了來自41間中學、共8,343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研究發現,受訪中學生對「女性同性戀、男性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LGBT)的接納程度,整體上較2016年顯著地增加。[8]

研究顯示愈來愈多青少年受LGBT+的意識形態影響,對今天的香港社會來說,這似乎是自然不過的事,因為無論透過電視或互聯網,尤其是後者,有關LGBT+文化或名人出櫃效應等新聞,對青少年來說都是唾手可得的資訊。如果他們普遍認同同性戀是與生俱來的說法,很自然就會認為同性戀是沒法選擇的「正常」戀情,接納他們的關係是理所當然的事,殊不知,迄今還未有科學家發現同性戀基因,也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同性戀單單是受到先天因素影響。同性戀的成因非常複雜,非靠單一因素而形成,它是由先天和後天多種因素互動而形成的結果,而同性戀孿生子的研究也顯示,後天因素比先天因素影響力更大。現今人們愛在網上學習,但若涉及同性戀或其他知識,都需要謹慎選取可信的網頁。


[1] 〈改身分證性別上訴駁回 跨性別者擬提終審〉,明報加東網,2022年1月27日,網站: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220127/hk-gcb1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4日);吳慧華:〈同運議程LGBT+ Agenda 〉,《燭光》,第141期(2021年10月),頁18,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5%90%8C%E9%81%8B%E8%AD%B0%E7%A8%8Blgbt-agenda-2021%E5%B9%B410%E6%9C%88(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4日)。

[2] 詳情可參閱,何慕怡:〈女跨男司法覆核終院勝訴!〉,載蔡志森等編:《走出跨性別的迷宮》(香港:明光社,2023),頁20–24,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女跨男司法覆核終院勝訴(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3日)。

[3] 〈爭承認海外同婚 准上訴終院〉,《信報財經新聞》,2022年11月11日,網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politics/article/3297923/%E7%88%AD%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5%A9%9A+%E5%87%86%E4%B8%8A%E8%A8%B4%E7%B5%82%E9%99%A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岑子杰終極上訴爭本港承認海外同性婚姻 終院6月底審〉,《明報》,2023年3月9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ins/%E6%B8%AF%E8%81%9E/article/20230309/s00001/1678340333427/%E5%B2%91%E5%AD%90%E6%9D%B0%E7%B5%82%E6%A5%B5%E4%B8%8A%E8%A8%B4%E7%88%AD%E6%9C%AC%E6%B8%AF%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7%B5%82%E9%99%A26%E6%9C%88%E5%BA%95%E5%AF%A9(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5日)。

[4] 〈同志遊行績改市集「同待破曉」〉,《明報》,2022年11月13日,網站: 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21113/s00002/1668276375175/%e5%90%8c%e5%bf%97%e9%81%8a%e8%a1%8c%e7%ba%8c%e6%94%b9%e5%b8%82%e9%9b%86-%e3%80%8c%e5%90%8c%e5%be%85%e7%a0%b4%e6%9b%89%e3%80%8d(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香港同志遊行彩虹市集,網站:https://hkpride.net/zh/%E9%A6%96%E9%A0%81/(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

[6] 區禮城:〈香港同樂運動會接受全球報名 新增麻將、龍舟競賽「港式」項目〉,《香港01》,2022年10月1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82327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5日)。

[7] 〈科大協辦Unity Games 頌揚多元與共融〉,香港科技大學,2023年1月9日,網站:https://hkust.edu.hk/zh-hant/news/major-events-campus/hkust-co-hosts-unity-games-promote-diversity-and-inclusion(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5日)。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5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05/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2021年,美國西維珍尼亞州通過了法案,只有出生時符合生殖生物學和遺傳學的女性,才能參加公立學校女子組別的運動隊伍,這包括大學在內等公立學校的運動隊。就讀於該州布里奇波特市一所中學的男跨女跨性別者Pepper-Jackson,在被禁止參加女子越野賽和田徑隊後,決定提訴,指控有關法例違憲。訴訟中,Pepper-Jackson和他的母親Heather稱,該項州法例作出了基於性別和跨性別身份的歧視行為,違反了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所保障平等的法律保障,以及民權法第9條,當中禁止在受聯邦資助的教育項目中進行性別歧視。

明光社

Pepper-Jackson提出的訴訟令法院頒佈禁令,這令西維珍尼亞州無法執行有關的法案,即無法禁止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公立學校女子運動隊,西維珍尼亞州為此提出上訴,要求法院取消有關禁令,2023年4月6日,美國最高法院拒絕了該州的要求,維持了有關禁令。有關法案被稱為是共和黨在全國範圍內針對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權利的措施之一。西維珍尼亞州檢察總長Patrick Morrisey對最高法院的決定「深感失望」,但仍預計該州最終會獲勝。他說:「不允許生物學上的男性參加女子運動,這只是基本的公平和常識。」[1]

美國於1972年頒佈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民權法第9條,禁止接受聯邦資助的教育項目進行任何形式的性別歧視。但目前有些美國州份阻止跨性別學生依據個人性別認同參加校園內的運動隊伍,以美國總統拜登為首的政府作出了相應提案,預防各州的學校全面禁止跨性別運動員依據其性別認同參加體育競賽。2023年4月6日,美國教育部發佈提案,建議修改民權法第9條,若受聯邦資助的學校禁止跨性別學生依據其性別認同參加運動隊伍,將會違反民權法第9條。如今在美國至少已有20個州禁止跨性別學生依照性別認同參加學校的運動隊伍。教育部的提案仍要面對漫長的批核程序。此外,它亦容許接受聯邦資助的學校可以採取一些措施限制跨性別學生參與運動隊伍,特別是在更具競爭力的高中和大學運動項目。

教育部的這項法案固然會觸怒保守派領導人,但它同時也觸怒了一些跨性別運動人士,因為他們認為在提案之下,學校仍然可以阻止一些運動員依據其性別認同參加運動隊伍。有跨性別者認為提案「為學校和大學提供了指引,讓它們知道如何合法地禁止跨性別運動員。」[2]

美國佛羅里達州LGBTQ團體Equality Florida批評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施行「極端主義政策」:限制跨性別兒童進行變性治療,並在學校和大學教導有關性、種族和性別的知識。Equality Florida認為這些舉動對於LGBTQ人士來說,都令該州變得更加危險,令他們無法好好生活、工作和學習。該組組又認為有關政策限制了他們的「健康、安全和自由」,建議LGBT成員避免去佛羅里達州。有人猛烈批評Equality Florida,稱該組織並沒有真正為LGBTQ人群謀取最大的利益,尤其是為自己的性別身份而苦苦掙扎的年輕人。而由男跨女人士再變回男性的網紅Oli London亦抨擊該組織將不可逆轉的醫療程序推向跨性別青少年。[3]

精神科醫生Susan Bradley於1975年在加拿大多倫多開設了兒童和青少年性別認同診所,大概自2000年開始向患有性別焦躁症的兒童開出處方藥物青春期阻斷劑,以減輕他們的痛苦,但她最近卻為此表示遺憾並承認錯誤,她現在相信這種療法不但強化孩子的困惑感,藥物也會帶來副作用。

在「性別肯定」的治療方法被廣泛應用之前,大多數經歷過性別焦躁症的兒童通常會在成長過程中擺脫性別焦躁,他們最終能接受自己的身體和原生性別;許多醫生表示青春期阻斷劑反而讓兒童短暫的性別困惑變成永久性的困惑。據《紐約時報》報道,這些藥物還阻礙了正值青春期孩子的骨密度激增,以致一些孩子出現終生的骨骼問題。[4]

匈牙利訂立了法例,禁止學校向學生提供促進同性戀和性別轉變的教學材料,歐盟委員會認為該法例違反了歐盟內部市場規則、個人基本權利和歐盟價值觀,並為此於2022年年中將匈牙利提交給歐盟法院。2023年4月6日,德國政府發言人表示,德國和法國將加入歐盟委員會這次針對匈牙利的訴訟。繼德法加入後,共有14個歐盟成員國加入了有關訴訟。[5]

2023年3月21日,東非國家烏干達的國會通過了反對同性戀的法案。法案內容指出,如案件涉及「嚴重同性戀」,犯案者可被處以死刑。所謂「嚴重同性戀」是指涉案者重複犯案,並在未經同意或在威脅的情況下,對兒童、精神或身體殘障人士進行性行為,又或是有關罪行涉及亂倫。另外,如被認為是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等)及進行同性性行為,亦會被處以監禁。

3月29日,包括Google(GOOGL.O)、微軟(MSFT.O)在內的國際公司聯盟譴責烏干達國會通過反同性戀法案,聯盟更警告這將損害該東非國家的經濟。同運人士亦呼籲歐盟停止向該國提供援助,而是應將資源用作加強保護人權。[6]

烏干達總統Yoweri Museveni已於5月29日簽署了該法案。[7]

印度最高法院在2023年3月表示,由五名法官組成的小組會於4月18日開始聽取關於在法律上是否承認同性婚姻的辯論,訴訟程序將在其網站和YouTube上直播。4月21日,《印度斯坦時報》一篇評論文章提到,印度環境部長Bhupender Yadav指出任何關於婚姻聯合的爭論,本質上是涉及立法方面的職能,故不應由司法裁決去處理有關問題。言下之意,不是法院,而是印度的立法機關才是討論同性婚姻議題的最佳場所。多對同性伴侶之前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呈請,要求讓同性伴侶享有和異性伴侶相同的婚姻權利。印度最高法院在5月11日宣佈「保留判決」,即法院需要更多時間來評估各方的辯詞和證據,未來再作判決。[8]

明光社

2016 年,意大利容許同性民事結合合法化,壓倒了天主教和保守派團體的反對,然而,當時該國政府未有賦予同性伴侶收養權,擔心這會助長代孕風氣,而代孕在該國是非法的。但由於政府沒有為有關問題立法,有些法院的裁決允許同性伴侶收養其中一方的孩子,另外,有些意大利城市的市長,例如米蘭市市長,甚至會為同性伴侶的代孕孩子作出生登記。不過,在2023年3月13日,米蘭市市長稱收到內政部的信件,要求他及市議會停止為同性父母的子女進行出生登記。意大利右翼政府的這個舉動,再次引發起外界討論有關該國總理Giorgia Meloni保守派議程。

在意大利透過代孕服務獲得孩子本來便是非法的,觸犯法例可被判處以三個月至兩年的監禁,以及被罰款60萬至100萬歐元(約510萬至850萬港元)。3月23日,該國議會開始辯論是否訂立法例懲治在國外透過代孕服務獲得孩子的伴侶,有關法案是由總理所屬的意大利兄弟黨(FdI)和另一個執政黨聯盟黨(League)發起,法案訂明即使有關人士在美國或加拿大這些代孕服務屬於合法的國家進行代孕程序,也會觸犯法例。有人批評該法案主要是針對同性戀伴侶。[9]

根據美聯社2023年3月1日的報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早前曾表示,日本禁止同性婚姻並不是歧視,並堅稱憲法中的婚姻自由只為異性戀結合的設想。不過,他其後亦否認自己存在偏見,他說:「我認為(在這議題上)我沒有歧視」,「而且我從未說過我反對它。」。這番言論引發批評,他被指是在撤回說法,儘管他在2月中與LGBTQ代表人士會面之後,他表示「強烈感受到有討論的必要」,並將考慮人民與國會中的聲音,以及幾項正在進行的訴訟裁決,和地方政府的措施。[10]

本地

香港終審法院五名法官於2023年2月6日頒佈書面判詞,裁定女跨男跨性別人士必須完成完整性別重置手術才能更改身份證性別標記的政策,違反了《香港人權法案》十四條。有關判決令女跨男跨性別者毋須完成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亦可更改身份證的性別標記。3月31日,多名跨性別人士在入境事務大樓外請願,促請政府回應跨性別群體的訴求,包括在法院判詞發出三個月內落實新政策。入境處表示,政府正基於終審法院的判詞,檢視相關政策和行政措施,並會爭取在合理時間完成檢視,同時正積極處理已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人士提出更改身份證上性別記項的申請。

律師文浩正指出,雖然有關司法覆核案件宣告入境處相關政策違憲,但法庭不會具體說明怎樣修改政策才是合乎憲法原則。若行政機關修改政策後仍涉違憲,或者未能在合理時間修改政策,即「不作為」,都可能受到司法覆核挑戰,至於拖多久才算「不作為」,同樣由法庭裁決。[11]

因受疫情影響而押後舉行的同樂運動會(Gay Games),大會早前宣佈鐵定於2023年11月3日至11日在港舉行。今屆同樂運動會將由香港及墨西哥城市瓜達拉哈拉合辦。[12]

(資料截至2023年5月30日)

 

 


[2] Sean Murphy and Hannah Schoenbaum, “Biden sports plan angers transgender advocates, opponents.” Associated Press, April 8,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athletes-biden-title-ix-28c6c78e9cd60a4c334de15bfdd624fe;  https://www.npr.org/2023/04/06/1168460726/biden-title-ix-transgender-sports-ban; https://udn.com/news/story/6813/7090984.

[3] James Reinl, “Florida LGBTQ group SLAMMED for issuing phony 'travel advisory' against visiting the Sunshine State, saying DeSantis policies hurt queer visitors' 'health, safety and freedom',” MailOnline. April 14, 2023.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969325/Florida-LGBTQ-group-SLAMMED-issuing-phony-travel-advisory-against-visiting-Sunshine-State.html.

[4] “’We Were Wrong’: Pioneer In Child Gender Dysphoria Treatment Says Trans Medical Industry Is Harming Kids.” Daily Caller. March 11, 2023. https://dailycaller.com/2023/03/11/pioneer-in-child-gender-dysphoria-treatment-says-trans-medical-industry-is-harming-kids/; News Desk, “Canadian doctor says puberty blockers not ‘safe’ or ‘reversible’,” Blitz, March 18, 2023. https://www.weeklyblitz.net/health/canadian-doctor-says-puberty-blockers-not-safe-or-reversible/.

[5] “Germany, France join EU proceedings against Hungary over anti-LGBT law.” Reuters. April 7,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germany-france-join-eu-proceedings-against-hungary-over-anti-lgbt-law-2023-04-06/.

[8] Arpan Chaturvedi, “India's top court refers same-sex marriage recognition case to 5-judge bench.” Reuters. March 13,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indias-top-court-refers-same-sex-marriage-recognition-case-5-judge-bench-2023-03-13/; “Parliament, not courts, best place to debate same-sex marriage, India minister says.” Reuters. April 21,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parliament-not-courts-best-place-debate-same-sex-marriage-india-minister-says-2023-04-21/;〈印度同婚請願 最高法院保留判決〉,聯合新聞網,2023年5月11日,網站:https://udn.com/news/story/6812/7159517(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23日);Dhananjay Mahapatra, “Supreme Court reserves verdict on legal status of same-sex marriage,” The Times of India, May 12, 2023,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india/supreme-court-reserves-verdict-on-legal-status-of-same-sex-marriage/articleshow/100169735.cms.

[9] Federico Maccioni, “Italian government tells Milan to stop registering same-sex couples' children.” Reuters. March 14,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italian-government-tells-milan-stop-registering-same-sex-couples-children-2023-03-14/; “Italy to debate bill that criminalises surrogacy done abroad.” Reuters. March 23,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italy-debate-bill-that-criminalises-surrogacy-done-abroad-2023-03-22/.

[10] Mari Yamaguchi, “Japan PM: Ban on same-sex marriage not discrimination,” AP News, last modified March 1,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japan-kishida-lgbtq-samesex-marriage-discrimination-43baf7af74baf0d8b908124b19eabf0e;〈禁止同性婚姻 岸田:並非歧視〉,Life.TW,2023年3月1日,https://m.life.tw/?app=view&no=1887603;“LGBTQ rights: Japan PM under fire for same-sex marriage remarks.” BBC News. March 2,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64820191.

走出跨性別的迷宮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5/2023

終審法院於本年2月裁定入境事務處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標記必要條件的政策違憲,裁決令本港的女跨男跨性別人士不用進行完整的性別重置手術,也可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有關裁決影響深遠,為此,本社於2023年3月23日舉辦了「走出跨性別的迷宮」網上講座,由本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精神科專科醫生康貴華,為大家分析法庭裁決和跨性別運動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如何幫助患有性別焦躁症的人士。

明光社

蔡志森表示今天是一個性別混亂的世代,在高舉性別自主,以心理性別取代生理性別作為性別的基準,外國已出現男跨女跨性別者進入女更衣室袒露男性性器官,以及女跨男跨性別者懷孕生子的個案。香港法例一直要求跨性別人士進行完整性別重置手術才可以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對於終審法院裁定女跨男人士不用進行完整性別重置手術就可更改身份證上性別標記,他提出了以下幾點回應:

  1. 性別不應由法官決定

終審法院作出了與不少法官和香港人想法不同的裁決,人為地令香港「名正言順」出現非男非女的奇特現象,為本來用常識可以清晰分辨性別的狀況製造了新的混亂。他指出任何涉及社會的重大改變都不應由幾個法官決定,今次裁決再次重蹈了變性人W案的覆轍,將一個本來尊重社會文化和共識,交由社會大眾討論的制度,由法庭越俎代庖地強行改變。

  1. 關心真正有需要的性別焦躁症患者

他指出在回應有關議題時,應明確區分「變性訴求」和「性別自主訴求」。對於因在醫學上被判斷為患上性別焦躁症而產生變性訴求的人士,無論市民大眾是否認同性別重置手術,亦需要更多的了解和關心有關人士,正視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而社會在關心病人需要和保障兩性制度之間也需要取得合理的平衡。

  1. 拒絕主觀及愈來愈寬鬆的性別自主訴求

對於一些純粹憑主觀感覺或意願,以性別議題作為政治運動,目標是改變社會文化、結構和制度的團體,大家必須明確表態反對。政府不應被極少數樂意曝光及善於利用媒體發聲的團體和個別人士影響,遵從一些西方國家或所謂政治正確的做法,而忽略了市民大眾的真正意願。

  1. 維持現行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的規定

清晰的性別身份和外貌特徵,對社會上不同人士的交往十分重要。國際上有新的趨勢,讓個別人士單憑自我聲明,毋須進行任何手術或醫學審批便可以轉變法定的性別身份,嚴重危害現行兩性制度和婦女及兒童安全,我們必須堅決反對這種做法。

最後,蔡志森指出神重視每一個生命,雖然教會不同意變性的行為,但教會要接納跨性別人士,尊重跨性別人士的基本權利及個人尊嚴。

明光社

康貴華醫生接觸過不少性別焦躁症的患者,他指出幫助跨性別兒童主要有兩個進路。第一是「肯定跨性別身份進路」,幫助兒童改變性別,如使用青春期阻斷劑防止身體出現生理性別的第二性徵,服用另一性別的荷爾蒙改變身體外觀,並等待患者到了18歲後進行性別重置手術。但康醫生在他的臨床經驗中發現,「修復家庭關係進路」更能幫助患者及他的家庭,此進路可以處理到問題的根源,改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讓跨性別兒童接受原生性別,改變其性別認同和變性意欲。康醫生分享了兩個以「修復家庭關係進路」處理的兒童性別焦躁症個案,篇幅有限,在此不贅,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有關性別承認制度的醫療考慮〉一文。[1]

對於患有性別焦躁症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康醫生會先嘗試以非藥物或非手術的方法,以「修復關係」的輔導同行模式,了解患者的困擾,一同探討引致跨性別的後天成因,讓跨性別人士經歷無條件的愛,令其創傷得醫治、關係被修復、身份被重建。有些患者會因而自然地作出改變,重新接納自己的生理性別。

康醫生坦言不是每個個案都成功,但他強調必須尊重患者的自決權,不能強迫跨性別人士改變他們的性別認同。他指出除了進行變性手術之外,接受心理與生理性別不一致,與差異共存,繼續以本來的生理性別身份生活,也是另一條出路。

康醫生認為現時的新性別意識形態,以流動的心理性別取代不變的生理性別,令性別的分界日漸模糊,性別類別也愈來愈多。在「性別自主」、「性別多元」、「性別流動」、「性別無限」的性別意識下,會令更多跨性別人士申請變性,也可能令更多變性人後悔變性,尋求性別還原。而有關的意識形態在外國已日漸成為主流,並藉「性別多元」及「性別自主」的性教育,嚴重影響下一代的性別認同。

請點擊以下連結,收看足本講座。

收看講座

資料庫

如想進一步認識跨性別議題及有關的爭議,歡迎索取本社出版的《走出跨性別的迷宮》一書,請按此處了解詳情。

明光社

 


[1] 張勇傑:〈有關性別承認制度的醫療考慮〉,載蔡志森等編:《走出跨性別的迷宮》(香港:明光社,2023),頁25,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有關性別承認制度的醫療考慮-0(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