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會
盼恢復現場崇拜
教會不能現場聚會有何理據?
同心抗疫十分重要,但要市民認同及合作,政府的措施必須有清晰的理據和解說,以及良好的溝通和配套,否則只會引起不必要的憂慮、混亂和反感。正如政府要求食肆和地盤的員工要做了檢測才能開工,卻沒有仔細考慮實際的需要和運作,亦沒有與僱主有良好的溝通,雖然政府建議可在某段期間作檢測,但僱主為了令顧客放心、以及避免因有人染疫需要停業而招致的損失,必然要求員工盡快、甚至一定要有陰性檢測結果才能上班,導致所有檢測地點大排長龍,增加染疫風險,浪費市民時間。就算出現人龍之後,政府的應變仍然遠遠落後於需要,怎能不令市民勞氣?
此外,政府許多防疫措施皆是一刀切,而且不能迅速回應及考慮實際的需要,難以令人信服。就以食肆堂食早前只能開到晚上6點為例,雖然政府想大家多點留在家中,但事實上不少市民晚上仍要工作,對他們來說無處解決晚餐會十分不便,食肆生意亦大受打擊,更無法解釋晚市的風險為何特別高,難道病毒晚上就會比早上活躍?若要減低風險為何不在人數及社交距離而在時間上作出限制?
策略性的愛心消費和奉獻
今次想呼籲大家多些用錢,增加消費,好像與我一向的風格有點不同,不過,時局艱難,為了別人多點花錢、少點儲蓄有時是必須的,個人如是、教會和機構亦如是,雖然積穀防饑是美德,不過,在別人連基本溫飽都可能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若過份看重自己明日後日的安全感,卻忽略了別人即時的需要,和叫一個正在捱飢抵餓的人平平安安地回去沒有太大的分別。因此,希望所有仍然有穩定的工作,毋須擔心裁員、減薪和失業的公務員、教師、醫護;以及仍然有工開、可以有積蓄的市民和弟兄姊妹,為了別人的需要而多走一里路,為了其他人多一些有策略的消費和奉獻。
年關難過,很多本來靠過年物品為主的行業,因為疫情緣故大受影響,例如售賣年花的行業,由於花市的規模和時間縮短,營業額大受影響,不少花農辛勞了整年就是等這個時候出貨,雖然未至於血本無歸,不過,已經令他們十分徬徨,因此,過往若有買年花的習慣,今年更應早點「幫襯 」,不要等最後一刻才去掃平貨了。就算過往沒有買年花,今年亦應考慮破例,讓一眾花農和商販,在疫情之下仍然可以過一個安心的農曆新年。至於過年的糕點食品,反正大家晚上都要留在家中過節,買多一點、吃好一點又何妨呢!
教會團體必須留心的地雷
最近有教會團體因為籌款的問題被警方調查,並凍結銀行戶口,引起教內教外人士的關注。其實,面對近年的社會及政治環境的轉變,堂會及機構有不少做事的方式必須改變,否則將來政府根本毋須用政治或宗教的理由,教會群體因為誤墮法網而被檢控的事件恐怕亦只會不斷增加,而不幸的是有時我們明知是地雷也要踩下去。
教會要真正成為教會
2020年是難以忘懷的一年,對於香港的教會來說也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新冠肺炎令教會打破了不少過往一直堅守的傳統,不但長時間停止了現場的聚會,連聖餐、聖誕崇拜、報佳音、洗禮、甚至探訪等等都消失了,情況比日本佔領香港和沙士時更嚴峻!此外,面對政治環境的轉變,部份曾在社會運動走得比較前、敢於發聲的教牧和信徒領袖以不同的理由離開香港;或者因為感受到愈來愈大的壓力,為了自己、家人、堂會或機構的利益而轉為沉靜;亦有一些因為不同的原因而被點名批評、甚至被檢控。在面對重重困難的時候,教會更應思想如何真正成為教會,我們與一般的政治及社福團體究竟有甚麼分別?
面對疫情,我們知道教會不會是自動免疫的,外國一些宗教團體因為堅持聚會、甚至不戴口罩而成為爆疫群組,令香港一些教會成為驚弓之鳥,變成甚麼都要跟足政府,不會靈活變通。政府的防疫措施往往是一刀切的,而為了方便其實很多時未必有足夠的醫學理據。例如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當食肆可以繼續營業;超市和商場沒有限制同一時間入內的人數;辦公室可以繼續上班;為甚麼教會要停止所有現場聚會?
適當的制衡
教會及機構必須留心的地雷
最近有教會團體因為籌款的問題被警方調查,並凍結銀行戶口,引起教內教外人士的關注。其實,面對近年的社會及政治環境的轉變,堂會及機構有不少做事的方式必須改變,否則將來政府根本毋須用政治或宗教的理由,教會群體因為誤墮法網而被檢控的機會恐怕亦只會不斷增加,而不幸的是有時我們明知是地雷也要踩下去。雖然,若果一個政府欠缺包容異見和批評的胸襟,要針對一些不合作的民間團體有許多方法,不過,教會要面對的不單是政府、也是民眾,當教會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的時候,若果本身光明磊落,不會讓人覺得有任何涉及個人操守上的問題,以及辦事馬虎、以權謀私、貪小便宜、明知故犯也是十分重要的。
香港大部份堂會和機構都是免稅團體和有限公司,本身需要受公司註冊處和稅務局的監管,若果是辦學或社會服務團體則要兼顧教育局和社會福利署,此外,還有許多不能忽略、大大小小不同的法例,例如消防條例、政府獎券條例等等。由於教會圈子內一些做事的方式未能與時並進,往往容易出事。可以出事的地方多不勝數,嘗試在下面舉幾個例子:
機會是留給願意改變之人的
過去大半年,相信大家終於深切體會何謂變幻才是永恆,希望大家不是仍然打算以不變應萬變吧!其實不願意改變可能是出於我們的惰性,也可能是由於我們懼怕因為改變而帶來的新挑戰。第四波疫情再次令不少弟兄姊妹希望可以「回復正常」。例如參與現場崇拜、和多些朋友或親人共聚;甚至再次出外遊旅遊的美夢破滅了。不過,也許亦可以協助大家下定決心作出轉變。
在這段時間,不少堂會和機構已經非自願但無可抗拒地作出了一些轉變,大家對網上崇拜、開小組、上主日學已經駕輕就熟,不過,據一些調查顯示,不少弟兄姊妹卻在這段時間流失了,有些去了別的堂會網上聚會,有些甚至離開了教會的生活,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堂會本身沒作出相應的轉變。至於基督教機構,在漫長的疫情之中,不少面對愈來愈大的經濟壓力,隨著政府保就業在11月底完結,社會上失業和結業潮將會此起彼落,機構亦不能倖免,不變,就只可以坐以待斃。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在困難中迷失了方向,因為沒有異象、民就放肆!
教會的恩怨情仇
我深愛的教會今年慶祝90週年,自小學返教會,轉眼已半個世紀,可以說看盡教會內種種的離離合合,甚至恩怨情仇,當中一個死結,往往是執著,而不幸的是大家執著的往往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真理,與其說是為真理寸步不讓,倒不如說是為了自己的看法、負擔、或者個人的面子而不惜傷害了彼此的關係、甚至撕裂。 雖然大家常常都說教會是神的家,大家都像家人一樣,是弟兄姊妹,但諷刺的是,就好像我們對家人一樣,由於關係密切反而容易有磨擦,或是大家對對方都有較高的期望,一旦對方未能滿足我們的想法,很容易便會因為期望愈高、失望愈大,因愛反而成恨!
教會常見的衝突往往是路線之爭,是改革現況與維持傳統之爭。對於一些返了教會很長時間的會友來說,一些教會傳統已經被真理化、甚至絕對化,彷彿任何改動都違反真理,大逆不道,於是許多教會的事工、部門開了就不能關,已存在的就不能改。例如主日崇拜的時間、形式不能有任何變動;主日學一定要在星期日舉行;詩班一定要存在;十一奉獻只可以給自己的堂會;由於政教分離所以教會不能談政治……嚴格來說,我們是跟隨傳統而不是跟隨《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