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 |
![]() |
唸大學的時候,一天在校園被兩個不認識的同學邀請做一個功課,入了課室之後,已有另外幾名被邀請的同學在座,之後主持便放一些圖片請我們順序逐個回答,例如哪一條線最長;哪一個圓圈最大等等,起初大家的答案都很一致,慢慢前面的同學開始有些不同意見,我繼續按自己的判斷回答。之後,前面的同學竟然一致選了一個我認為錯的答案,令我有些奇怪,不過,我仍然選了自己認為對的答案,誰知他們一錯再錯,我不斷成為了唯一作出不同選擇的人,氣氛變得有點奇怪。
不過,心思一轉,其實我已經猜到葫蘆裡賣的是甚麼藥了,有點衝動想告訴他們不用再做下去了,但我仍很合作地完成最後幾題,相信大家亦猜到,我是整個課室內唯一真正被邀的實驗對象,前面幾個同學都是他們的成員(做枚的),為的是考驗唯一被邀請的人會否很容易受他人影響,他們對我說能夠完全不受前面的同學影響的人是少數,這個實驗對我來說很有意思,終身受益。
假如在網上試著搜尋「學童、打機、網絡、上癮」等字詞,會發現不少有關學童沉迷打機、上網成癮的新聞,當中輕則有些學生的成績、健康因此受損,重則有的因沉迷而無法自拔,甚至輕生的事件。
時下香港的小學生與爸媽真的不易做!當填鴨式教育遇上疫症,學校又要縮短課時又要趕進度,Zoom課、功課、背書、默書、測驗、考試……排山倒海地接踵而來,讓人喘不過氣來。
悠長的假期快將結束,莘莘學子下星期一(2/9)將繼續學習的旅程。今個暑假,香港人經歷了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由《逃犯條例》修訂所引發的社會衝突和矛盾,不斷白熱化,暫時仍看不見有止息的跡象,網上流傳有人發起開學後欺凌警察子女的運動,作為對警察濫用暴力的報復。
「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由多個教育、宗教、家長教師會及社會服務團體組成,為青少年能夠有一個免受不良傳媒資訊影響的健康成長環境而努力,,自零二年開始,我們每年均推行香港傳媒生態調查,以反映教師、社工、家長及中學生對傳媒各種問題的意見。2016年10-11月,進行了有關手機文化對青少年影響的調查,成功訪問了近一千名中學生及青少年,希望能反映他們使用手機的情況(有效問卷為992份)。
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 【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環境】
家庭是組成一個社會的重要單元,是維繫社會凝聚力及促進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家長作為家庭的頭,其角色的重要性(無論是對子女,或是對整體社會)是不容置疑的。家長的角色既然如此舉足輕重,那麼,誰是(或誰可以成為)孩子的家長便顯得重要。以下將透過美國的狀況,探討誰是家長對孩子福祉的影響。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性教育的基礎,但不少父母為應付巨大的經濟壓力,二人均需外出工作,雙職父母是香港家庭模式的常態。雙職家長在日間要承受工作壓力,晚間還要兼顧子女的學習進度,親子間傾談和遊戲的時間稀少,容易造成兩代間的隔閡,阻礙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
如何建立有質素的親子時間?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需要?如何運用時間促進優質的親子關係呢?我們邀請了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先生來分享他在繁忙工作和家庭的張力下,維繫親子間親密關係的個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