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忘記背後 無懼將來 把握目前

明光家書 (2020年1月)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9/01/2020

  香港正經歷生產前的陣痛,痛得入心入肺!但會生出一個怎樣的結果,卻沒有人能說得準,過去半年的情況提醒我們: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箴言十九章21

  對於不少基督教機構來說,2019年帶來的衝擊比起「沙士」和「金融風暴」更大,而且不單影響經濟,更重要的是影響事工,許多活動要改期、甚至取消。凍結編制、甚至削減人手是不少主管不能不認真考慮的「長期策略」。至於對政治問題的不同判斷和取態,在本身的團隊以及支持者之間亦會造成或多或少的張力、甚至撕裂,明光社亦不能例外。請大家切切記念我們在經濟和事工上面對的壓力,若扣除2019年年初賣旗的收入,過去一年我們的赤字近100萬,請為我們代禱及支持我們。

  在事工方面,明光社作為一個社關機構,對影響社會深遠的問題不能視若無睹,雖然我們已力求持平和緊隨《聖經》的教導,但在現在的社會,只要有立場、有看法就一定有人會有不同意見,而且有時會反應得比較激烈,這已是避無可避的現實。不過,我們仍然會一如既往,該說的話,還是要說,若大家認為我們在每週社關焦點和不同文章的分享對你們有幫助,請不要吝嗇,給我們一些鼓勵,若有不同看法,亦請多多包涵,信任我們的真誠,和而不同。

  未來一年,為了減少受社會事件的不穩定性的影響,我們會減少一些晚間和大型的活動,會將更多的時間和心力,放在中小學的性教育、傳媒教育和生命教育,亦會加強為個別區域的教會和網絡,開辦社關課程、主日學和專題講座。去年我們主領的聚會570,趁著仍然可以作工的日子,今年我們會更為努力,讓更多青少年人有機會聽到與主流社會未必一定相同的聲音。

  另一個今年我們無法逃避的挑戰是逼在眉睫的同性婚姻訴訟,雖然挑戰同性婚姻和民事結合的MK案初審敗訴,但兩年內定會上訴至終審法院,若大家不希望見到香港否將同性婚姻合法化,最後是由幾位法官說了算的話,現在就需要透過更多不同的渠道向法院、政府、傳媒和公眾清楚表達我們反對同性婚姻的立場,以及維護所有兒童盡量在親生父母照顧下成長權利的決心,今天就要立即採取行動,不要等米已成炊時追悔莫及。

  忘記背後的苦惱,無懼將來的變幻,把握目前的機遇,是我們一眾同工對自己的鞭策,也是我們的禱告。趁著新春將至,謹祝大家能與家人、朋友和弟兄姊妹一起常懷感恩,攜手同行。「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哥林多後書四章89弟兄姊妹,加油!

您的弟兄
志森

相關文章

高小生對愛情的迷思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5/2023

小四至小六的高小學生踏入青春期,受到荷爾蒙的影響和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對愛情既感興趣,又感困惑,他們或會對愛情抱著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令自己及他人受傷。本文嘗試說明高小學生常見的戀愛迷思,以及一些處理方法。

迷思一:愛情就是浪漫和激情

部份學生認為愛情需要有浪漫的表現,才算是全情投入,例如每天接送戀愛對象、時時刻刻都要黏在一起。某些學生認為戀愛對象是不能和其他異性有正常社交互動,有時更會以激烈的手法來表達不滿,例如發現形跡可疑的小三,不由分說便在大家所屬的WhatsApp群組公開彼此的對答,藉此向「疑似小三」施加群眾壓力。

可能愛情裡的浪漫和激情的行為較易被看見和模仿,令某些人以為這是表達愛意的方法。對於尚在摸索何謂愛情的孩子,家長可向他們作出提問:一、我們是否只能在發展友誼和發展愛情之間,二擇其一?為甚麼?二、父母有沒有其他異性朋友?大家又是如何相處的?

家長可引導孩子思考在現實生活中,友情和愛情是沒有衝突的,兩者可以並存發展,這意味著我們拍拖後,並非就要捨棄友情。真正令人感到放鬆和舒服的關係,是帶有安全感的;而安全感能建立起來,是有賴雙方持續地以不同的形式去表達關心、尊重和信任等,彼此都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相反,勉強對方向所有人抱持排他的態度,好比「夾硬」把二人綁在一起,可能在短時間內二人會看起來貌似一對熱戀中的情侶,但這種關係是很脆弱且令人緊張的。家長可問孩子喜歡哪一種關係?又打算如何建立具安全感的人際關係?

迷思二:愛情就是有求必應

有些學生把愛情看成是一種神奇的魔法力量,認為愛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喜好、性格、興趣和價值觀等有時在兩性關係中不自覺地委屈了自己,或者走向另一極端,對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例如跟對方說:「既然你愛我,就要像我一樣只喜歡粉紅色」、不理對方的意願,迫使對方作某些行為等等。

到底「既然你愛我,就要……」這個說法是否合理呢?與人相處除了要照顧彼此的感受之外,設立界線,顧及事情是否合法、是否涉及身體、金錢等都是重要課題,特別是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人,他們對事情和人際關係的看法還有待發展,若單單因為一句:「既然你愛我,就要……」便麻木跟從,雙方都有可能會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別人的事情。若事件本身涉及觸犯法例的行為,當然要拒絕;若要求涉及身體,例如親密接觸和拍攝身體的照片和影片,也應當拒絕;若涉及金錢,尚在求學的孩子根本沒有能力去處理,也必然要拒絕。

有時孩子很擔心拒絕對方的要求會令關係受損,而事實上當對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就已經危害了彼此的關係,例如說:「既然你愛我,就要和我一起排擠小明」,這樣做明顯會傷害別人,這並不是愛。我們應讓孩子明白真正的愛的本質,是包含責任、承擔、專一這些元素,真愛會令對方成為更好、懂得欣賞和珍惜別人的人;因此「和我一起排擠小明」的要求,不能讓人變得更好,也會令大家不開心。孩子聽到這種要求,可陪對方一起和小明傾談,了解當中大家的想法。

部份家長可能覺得孩子不會明白這些概念,但其實他們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聰明。孩子需要的是能夠信任他們、不帶批評的態度,跟他們相處如朋友的人,帶領他們去感受內心真實的想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上文提到「既然你愛我,就要像我一樣只喜歡粉紅色」的說法,這裡並沒有涉及不合法行為、身體或金錢,是純粹關於個人喜好,但這樣的要求也不合理的,我們要告訴孩子與人相處就需要互相尊重,接受對方和自己是有差異。家長不妨以真實的個人經驗作說明,例如父母的喜好和性格特質各有不同,大家是怎樣維繫一段長久和良好關係呢?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思考。

迷思三:愛情是評估自身價值的方法

高小學生很流行製訂一個排行榜,選出大家公認的「男神」和「女神」,認為愈多人暗戀或明戀的人,就愈有價值,一旦榜上無名,某些學生就覺得自己在學校裡是不受歡迎和失敗的人。另一方面,他們又覺得總要找一個「喜歡的對象」,才覺得自己是班上的一份子,才算是正常的人,他們只專注愛情,忽略了人生其他方面的事情。

人都很需要被其他人認同和接納,從其他人的回應去了解自己的價值。事實上,擁有良好溝通技巧的人當然容易受大家歡迎和喜愛,並自覺自己是個重要的人。遇上因為不夠受歡迎而沮喪的孩子,家長可以引導他們思考:一、我們可以怎樣把想法和感受合宜地向別人表達出來呢?二、當我們等待愛情時,怎樣去充實自己的內涵,例如發展興趣和才能,讓我們能夠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喜好呢?三、現實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拍拖結婚,他們的價值可在甚麼地方展現出來呢?

有人或會認為在小學階段的戀愛心思只是小孩子的玩意,也不當作是怎樣的一回事;其實這正是很寶貴的機會,讓家長陪著孩子上一堂「愛情先修班」,預備孩子長大成熟時懂得面對愛情。成長中的孩子很需要朋輩認同,家長可觀察孩子的朋友圈中,若有戀愛價值觀相似的家庭,不妨主動提議多些相聚,讓孩子們互相交流對戀愛的想法,令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無論多成熟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帶領和教導,孩子亦很想知道父母的經歷,請以期待的心情和孩子分享你對愛情的看法吧!

步步為營才不會得意忘形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7/03/2023

傳道書九章12節說:「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而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3節亦提醒我們:「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因此,居安思危不單是教會和信徒,也是社會和所有市民應有的態度,特別是在人心難測,處處紅線和陷阱的年代。

一直以來,教會群體認為自己做的是天國的/屬靈的事工,與地上的/屬世的政權只會有屬靈爭戰,殊不知自己在公司法和稅務條例、建築物和消防條例等等,很多時都未能滿足法律的嚴格要求,根本不用宗教或政治理由,都有可能墮入法網,本期《燭光》希望能提醒大家快快為教會做「健康」檢查。至於家長,亦須留意在現今的社會風氣下,一些幼童耳濡目染,對性的問題一知半解,可能會遇上一些騷擾別人而不自覺,被人侵犯而懵然不知的情況,特別在這個強調讓子女在成長中多些自我探索的氛圍下,父母既要鼓勵子女學習選擇,亦要教導他們學習服從和考慮後果,如何平衡需要更多智慧。

此外,當網絡世界邁向元宇宙、人工智能不斷融入日常生活,沉浸式體驗成為了感受事物的新模式,這個世界愈精彩,但我們亦愈容易迷失在不同的名字和不斷改變的範式中,科技的發展令想追上潮流的人疲於奔命,拿捏不準,恐怕成也科技、敗也科技!知道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應該如何選擇,知道自己身邊有何機遇與陷阱,是學會面對這個複雜世界的基礎,步步為營才不會得意忘形。

認識「兒童性遊戲」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3/2023

早前到訪一所小學負責一節性教育的課堂,老師向我表示有初小的男同學在洗手間內互相觀看對方的性器官。我們當然不鼓勵學生作出這些行為,但這行為在小學男生群體中也偶有發生,我們會稱這些行為做「兒童性遊戲」。

顧名思義,兒童性遊戲即是兒童進行與性相關的遊戲,是兒童探索這個世界的一種表現,可以是兒童單獨進行,或會出現於年齡相若並彼此認識的兒童中,相同性別和不同性別的兒童之間也會發生。兒童性遊戲通常是在沒有計劃,及在兒童自願的情況下進行,兒童一般都不會為此感到不舒服和不安,家長只需簡單介入就能停止相關遊戲。

其實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透過觀察和接受教育來認識這個世界,建立對性、性別、身體界線的想法。參考美國兒童創傷壓力網絡(NCTSN)及美國青少年性行為中心(NCSBY)的資料,不同年齡的兒童會出現不同與性相關的活動。[1]

4歲以下兒童常見的性活動:

.用手觸摸或用物件玩弄私人部位(公眾和私人地方都會進行)
.向人展示私人部位
.嘗試觸摸母親或其他女性的乳房
.裸露身體
.嘗試觀看他人脫衣或裸露
.詢問身體不同部位的功用
.與年齡相若的兒童談論身體的功能

4至6歲兒童常見的性活動:

.有目的地觸摸私人部位(私下或間中會在公眾地方進行)
.與其他兒童一同探索私人部位
.嘗試觀看他人脫衣或裸露
.模仿約會行為(如:接吻、拖手)
.談論私人部位,可能會使用一些他們聽過但不明白的「俗語」

7至12歲兒童常見的性活動:

.有目的地觸摸私人部位(通常會私下進行)
.嘗試觀看他人脫衣或裸露
.觀看裸露或半裸露的相片、影片
.注意個人私隱,不願在人前裸露
.不願與成人談及有關性的事情
.觀看媒體中有關性的資訊
.講色情笑話
.開始被異性吸引,或對他們產生興趣

幼兒最常出現的性遊戲就是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即兒童自慰行為,男女童都會發生,但這與成人或青少年的自慰行為不同。幼童觸摸性器官通常不是由性慾驅動,只是觸摸性器官為兒童帶來良好的感覺。家長發現時不用驚訝,也不用責罵子女,可與子女進行其他活動分散其注意力,讓他們停止該行為,並教導恰當的禮儀,提醒他們不應在公眾場合和他人面對觸摸性器官。

同一道理,幼童觸摸母親或其他女性的乳房,觀看他人脫衣或裸露,都是在好奇心驅使下進行的性遊戲,並沒有不良的性動機,是兒童探索這個世界的其中一種表現。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溫柔地提醒子女這是不禮貌的行為。

雖然兒童性遊戲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會為兒童帶來特別傷害,但家長也要正視兒童性遊戲的出現。家長可耐心地詢問子女作出有關行為的原因,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疑問,藉此了解子女的心態及對性的認識程度,並教導子女對身體感到好奇是沒有問題的,但要保護自己的私人部位,尊重別人的意願,也要持守一些界線,與人保持適當的距離。

有時兒童參與的性遊戲並不是那麼單純,例如年齡比較大的高小兒童,他們或會在媒體接觸到不少良莠不齊的性資訊,加上他們漸漸進入青春期,對性開始產生興趣,他們參與性遊戲可能是受性慾驅使或為了欺凌其他孩子,如掀起女生的裙子,偷拍他人如廁等等。如發現子女有上述情況,家長應要求他們立刻停止相關行為,除上文提供的處理方法外,家長也要警誡子女不可再作出那些行為,並向受害者道歉。

而有時兒童性遊戲或會涉及更嚴重的性侵犯行為,家長可留意以下幾點事項,以了解兒童之間的性遊戲是否涉及性侵犯行為。[2]

.性遊戲是否超越兒童正常性發展階段應有的知識或行為?如幼稚園生模仿性行為的動作、用口接觸他人性器官等等。
.參與性遊戲的兒童年齡差距有多大?如兩者年齡差距較大,例如12歲的兒童觸摸3歲兒童的私人部位,這情況就值得家長關注。
.性遊戲是否涉及威嚇及暴力?
.參與兒童有否出現強烈負面情緒?

如出現上述的情況,家長需第一時間停止相關行為,並了解子女是否遭到性侵犯,有需要可向相關的志願機構、子女就讀學校的老師和社工,或社會福利署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尋求協助。如事件涉及刑事成份,例如非禮、強姦等行為,更應報警處理。

明光社

明光社在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下,出版了《大手牽小手:保護兒童家長支援手冊》,幫助家長認識兒童性侵犯,並協助家長洞悉子女的異常情況,以便及早介入幫助面對性侵犯的兒童。手冊亦詳細列出相關性教育的重點內容,家長可參考手冊的內容,向子女進行適切的性教育,幫助孩子建立保護自己的意識和能力。本支援手冊的檔案已上載到明光社網站,歡迎家長下載。

下載支援手冊

 

[1] The 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 and the National Center on the Sexual Behavior of Youth, “Sexu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in Children,” The 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 last modified April, 2009, https://www.nctsn.org/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s/sexual_development_and_behavior_in_children.pdf.

[2] The 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 et. al., “Sexu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in Children.”

看闊一點、看遠一點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7/01/2023

人生總有許多不易解決的難題、不想面對的處境、以及不能逃避的現實,有時,學會看闊一點、看遠一點,才是避免令自己走進死胡同的最有效方法。特別是作為父母的,對子女總會寄予十分高的期望,而期望愈高、壓力愈大,對雙方都會造成很大的壓力,學會如何調校自己的態度和期望,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十分重要。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之下,最容易令親子關係緊張、產生磨擦的就是做功課和溫習的問題,因為愛之深、責之切,家長無法像補習老師般抽離,過份上心,以至容易牽動自己的情緒,按捺不住就會說出一些過了火位的話,因此,學會避免說一些會傷害關係的話十分重要。又例如在性教育方面,家長和老師往往既緊張卻又不懂得如何開口,卻容易忽略了性教育其實也是價值教育,誤將它看成只是與生理發展和性行為有關的教育,看闊一點,才更容易將它融入日常生活的不同話題,教的時候不會太過尷尬。

而在網絡的年代,要避免被別有用心的人牽著鼻子走,必須先學會主動而非被動地接收網絡上的資訊,更要橫向查證一些重要的訊息,並且刻意避開一些明知很有問題的「山怪」。當然,人生最不容易面對的問題是死亡,以及在生存與死亡之間的掙扎,如何死得安樂或者可以安樂地死去雖然在香港仍未成為熱門的話題,但教會群體應看得遠一點,才能更有效協助弟兄姊妹面對時代的挑戰。最後,堂會與機構之間本應是最佳的伙伴,但往往又未能發揮最大的協同效應,作為堂會和機構的領導,為了天國的事工,實在有需要不斷反思,如何共創雙贏。誠願在2023年開始,透過今期的《燭光》,能與大家一起看闊一點、看遠一點。

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1/2023

性教育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除了學習正確的性知識和相關的生活技巧外,培養良好的價值觀也是重要一環。知識和技巧有相對客觀的標準,但價值觀卻因人而異,因此社會上不同持份者對性教育的定位可以有很大的出入。

有些機構會從社會衛生、性自主或人權角度來制訂性教育的內容,明光社的性教育則嘗試從倫理價值出發,除了關注個人權利之外,亦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位置、權利與責任,提倡對學生有益的正確價值觀。

明光社性教育的特色是重視生命的尊貴、愛的承諾及性的委身,並肯定「婚姻」與「家庭」在社會中的功能,以回應現今社會文化的挑戰。我們認為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我們會為學生提供全面的資訊,過程中不用隱藏自己的價值觀,反以自身的經驗來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思考,為自己的福祉作出明智的抉擇,並建立一套正確的性價值觀。

以下是本社性教育背後對生命、性別及倫理關係的信念。   

  1. 尊重生命

每個人的生命,不論其性別、年齡、國籍、社會階層、職業、性傾向如何,甚至是未出世的胎兒,都有與生俱來的尊嚴與價值。因此,我們在作任何抉擇時,都必須尊重自己與他人的尊嚴和生命價值。

  1. 性是人的基本特質

性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基本特質,應以平常心來面對。性並不會令人羞恥,人應該持開放的態度來談論。性亦是個人的私隱,應加以保護。性別是組成個人身份的核心部份,我們認為男女兩性的差異取決於生理因素,並反對現今跨性別運動提倡以主觀心理性別取代客觀生理性別,模糊社會性別制度的做法。

  1. 戀愛是為婚姻作準備

愛與被愛是人的基本需要,因此戀愛教育是性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戀愛是邁向婚姻的過程,二人在相處時彼此認識,學習尊重、付出、接納與承諾,並積極考慮對方會否成為自己將來的配偶。雖然戀愛的目標是指向婚姻,但不是每段關係都能步入婚姻。不過,透過反思關係終結的原因,可以讓雙方在未能開花結果的關係中有所學習,幫助自己日後能更成熟地發展另一場戀愛,並向婚姻邁進一步。

  1. 性是男女間最親密的身體語言

性是個人的強烈欲望,但卻不是個人賴以生存的基本需要。性與愛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是男女間最親密的身體語言,接觸的不只是對方的身體,更是對方的生命,二人深刻地接納彼此、排他地擁有彼此、長久忠誠地委身。因此,性行為不只是為性器官帶來刺激,更是雙方心靈的緊密契合,形成親密感。

  1. 婚姻內的性行為帶來最大的幸福及保障

性行為是二人最坦誠的身體接觸,赤裸地邀請他人進入自己的生命。美好的性能為人帶來幸福,錯誤的性卻會帶來嚴重的傷害。性行為亦會帶來懷孕及感染性病的可能,因此是否進行性行為是一個嚴肅的決定,需在一個令二人感到安全及得到充份保障的情況下進行。我們認為婚姻的忠誠與承諾能為性行為帶來最穩固的保障,夫婦藉性行為亦能加深二人之間的親密感。當夫婦彼此忠誠,婚姻內的性行為便是預防性病最有效的方法。

  1. 一生一世的婚姻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益處

婚姻關係中的「親密的愛」、「性的忠誠」和「終身結合」的規範,促成男和女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建立家庭,提供一個長期互相支援的親密關係,而家庭則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我們相信現行一男一女的婚姻是最能夠保障兒童福祉的社會制度,讓有孕育後代潛能的男女締結盟誓,促進其關係的穩定性,從而維護每個幼兒獲得與親生父母連繫的基本人權。我們認為家庭既然是天然和基本的社會單元,應受社會和國家的保護,以保障男女婚姻制度的獨特性。

我們按著以上的信念,設計本社的性教育內容,希望學生能成為一個接納自己及尊重他人的人,學習建立及維繫穩定的情感關係,謹慎作出抉擇,憧憬將來的婚姻和家庭。

本社能為各中小學主領性教育講座及工作坊,如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詳情,請點擊以下連結,或致電2768 4204與本社職員聯絡。

講座及工作坊詳情

資料庫

中學性教育仍然不足

中學性教育不足似乎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平等機會委員會在2022年11月發佈《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報告》,該會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收到約二百間本地中學交回的問卷,他們在4月又隨機選出一些中學,邀請其校長及老師參與五場焦點小組討論。13.8%的受訪中學表示在2018/19學年完全沒有在課堂中向學生教授性教育知識,49.7%的受訪中學代表認為現時中學的性教育不足夠或非常不足夠,82.3%的受訪中學表示沒有時間教授性教育,原因是中學課程太緊湊。[1] 在焦點小組討論中,有負責推行性教育的中學老師就提出,性教育現在一路發展,不只是生理方面,其實已經是價值教育,大家其實都是在培養學生,在甚麼情況下都要有一個尊重他人的價值觀。[2]


[1] 〈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報告〉,平等機會委員會,網站:https://www.eoc.org.hk/zh-hk/policy-advocacy-and-research/research-reports/2022-3(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9日)。

[2] 平等機會委員會:《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報告》(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2022),頁16,網站:https://www.eoc.org.hk/Upload/files/research-report/SexEd%20Nov%202022/SexEduReport_Full%20report_C_20221121_FINAL.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9日)。

 

父母唔易做——幼兒性教育的挑戰

張勇傑、熊嘉敏 | 張勇傑/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熊嘉敏/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2/11/2022

幼兒性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導小朋友合宜地與人相處,學懂愛護身體、尊重身體界線、尊重別人、自律守規。父母希望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享受與家人和朋友相處所帶來的幸福感。當孩子長大後,面對戀愛和婚姻的人生課題時,也能經得起考驗,有能力愛己愛人,相信這些都是父母對孩子的心願。

忙碌的家長

若要向子女教導幼兒性教育的課題,自然需要抽時間教導他們,但幼兒家長的生活節奏非常急促,他們需要妥善地照顧幼兒的起居飲食,安排子女準時上學,也要打理家居。在職家長既要在職場上盡責,也要盡為人父母的本份。現今的家長忙得喘不過氣來,他們哪裡有時間向子女講解性教育呢?

需調整生活習慣

隨著子女日漸成長,他們某些生活習慣也需要作出調整,但家長和子女往往都未有留意,例如因著照顧需要,年幼子女在家都可能不會關上門就去洗手間,但當子女慢慢長大,就需要教導他們上洗手間時要關門,外出使用公共洗手間時更需要鎖上門,否則廁所內的其他人就會看見子女裸露的身體。這些習慣的調整或許會對家長及孩子構成挑戰。

未必即時可見的果效

當我們花了時間做一些教導,當然希望看見即時的果效,例如去公園玩時,我們教導小朋友們不可互相推撞,要愛惜身體,學懂排隊和守規矩,可是現實往往不會如此理想,小朋友或會出現吵鬧,甚至打架的情況,令自己和對方都有機會受傷。若要孩子改掉錯誤行為,家長需要不斷地糾正和提醒,這些拉扯有時真的會磨光家長的耐性,家長按捺不住,就只好以權威的手段,草草教訓孩子幾句然後就直接把他帶離現場,若要求家長反覆地教導孩子並讓孩子重複練習正確的做法似乎有點困難,因為家長已經累透了,實在沒有額外的心力去管教了。

明光社看到幼兒性教育的需要,希望為各位已經勞心勞力的家長和老師們出一分力,所以在過往三、四年間我們製作了不同的教學工具,供家長和老師使用。

童途有愛:保護幼兒身心靈計劃

2020年,明光社得到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開展了「童途有愛:保護幼兒身心靈計劃」,製作一系列教材,教導如何防範幼稚園與初小學童遭到性騷擾,當中包括:

1. 大手牽小手:保護兒童家長支援手冊

明光社

本手冊會介紹兒童性侵犯的定義及影響,釐清常見謬誤,協助家長洞悉子女的異常情況,以便及早介入幫助面對性侵犯的兒童。手冊亦詳細列出兒童性教育的重點內容,鼓勵家長進行家庭性教育,幫助子女建立保護自己的意識和能力。

(按此了解支援手冊內容)

 

2. 「身體是寶貝」預防性騷擾遊戲卡

明光社

本遊戲卡適合家長、老師和兒童一起玩,它包含了「人物卡」、「動作卡」和「身體卡」,可拼湊出數以千計與身體接觸相關的情境,讓兒童在有趣的遊戲中學習分辨好與壞的接觸和拒絕壞接觸的方法,增強他們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技巧。

(按此了解遊戲卡內容)

 

3. 「身體是寶貝」遊戲貼紙書

明光社

家長可與子女為貼紙書中不同場景的主角揀選合適服飾,小朋友又可以動動小腦袋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藉此教導他們保護身體的知識。小朋友也可以發揮創意,為不同場景、人物填上顏色。

(按此了解貼紙書內容)

 

4. 心情天氣月曆套裝

明光社

設計精美的2022年月曆,配以不同心情與天氣的可愛印章,讓孩子透過每天選擇一個印章,將自己的感受記錄在月曆上,令它成為孩子的情緒日記。家長可運用這套月曆幫助孩子建立記錄自己心情的習慣。

(按此了解心情天氣月曆)

 

5. 性教育兒歌、幼兒性教育短片

明光社

以輕鬆有趣的兒歌及動畫,教導兒童認識及保護身體的私人部位,並學習正確的身體界線和拒絕壞接觸。

(按此收看MV及短片)

 
 

熊仔姐姐講故事

明光社

「熊仔姐姐講故事」是明光社專為小朋友設計的動畫短片系列,當中的故事圍繞著小朋友的日常生活,透過有趣的內容教導小朋友與人相處的技巧,學習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學習如何尊重別人。教育短片包括:「男女有別 互相欣賞」、「好接觸和壞接觸」、「迷路了,怎麼辦?」、「認識身體」等等。

(按此收看動畫短片)

 

爸爸媽媽陪我玩

明光社

「爸爸媽媽陪我玩」是明光社製作另一個親子短片系列,主持人透過玩具,或用家中常見物品製作成的小道具,然後進行親子小遊戲,家長和孩子玩得開心之餘,又可增進親子感情,小朋友更可吸收新知識。這系列的遊戲教育短片包括:「蘋果姨姨有BB」、「蘋果姨姨的衛生巾」、「誰是壞人?」、「整個身體屬於我自己」等等。

我們在「爸爸媽媽陪我玩」系列中加入了以「玩具城市」為主題的短片,家庭中的小玩具擔任了短片中的人物、角色,小朋友透過故事裡呈現出的生活情境,代入其中思考當事人所作的事是對是錯,若做對了,是哪裡做得對?若做錯了,應該怎樣改正,以建立良好的品格?「玩具城市」主題的短片包括:「愛人如己」、「高空擲物事件」、「入屋打劫事件」、「離奇廁所事件」。

(按此收看短片)

 

為疫下學童的社交補補課

明光社

疫情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對小朋友來說,疫情可能就是他們的日常,因為疫情佔據了他們大部份的人生。因此,明光社出版了《為疫下學童的社交補補課》小冊子,當中包括了前小學校長、幼兒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社工和幼兒家長的分享,由他們分析疫情對學童的影響,並為家長提供適切的建議,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按此了解小冊子內容)

禱告守望幼兒家長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這是為人父母的天職,明光社非常希望與幼兒家長同行,明白家長自孩子出生後,便時時刻刻記掛著孩子,孩子的身心成長,升學讀書等表現,都牽引著父母的心。因此明光社今年特別為幼稚園高班(K3)的家長禱告,在各個學童升小學的關鍵日子,在「每週社關焦點」電郵中刊登禱文,求天父賜福予這些家長,並保守他們的下一代健康成長。

現今社會不斷改變,下一代要面對的倫理道德挑戰將必更為複雜,例如同性婚姻和同性領養、墮胎和女性身體自主權、安樂死、試管嬰兒和代母等等複雜的倫理議題,孩子長大後都難以完全置身事外,家長需及早為孩子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對身體、生命和人際關係有正確的看法,讓他們長大後能作出恰當的決定。明光社將會繼續關注這些倫理議題,為家長提供合適資訊,成為家長們的後盾。

轉變中的挑戰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2/11/2022

轉變中的挑戰

回望過去有時需要勇氣,因為許多酸甜苦辣會像波浪一樣,此起彼伏,令我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伏,25年對一個機構來說是一段不短的年日,當中的董事、同工、顧問和合作伙伴已有不少轉變,包括退休、移民、離職、甚至回到天父身邊,不想道別、還須道別!翻開舊照片,大家昔日的熱誠、幹勁、以至青春都能令人心動。慶幸大家曾經一起為香港、為神的國度獻上時間和心力,無愧於我們的時代,無論是回應來勢洶洶的同運、泰山壓頂的賭波合法化、糖衣毒藥般的色情暴力文化,以至岌岌可危的婚姻和家庭價值。我們曾經一起力竭聲嘶地吶喊;過百名的代表在立法會輪流發言;洋洋灑灑地以四頁全版的登報;超過十萬人的聯署;幾千名弟兄姊妹一起上街請願;日日夜夜拜訪官員和游說議員;一年到晚往學校、教會和機構分享。回望過去,難免唏噓,究竟過往所做的有沒有白費?這一切都像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

我們不會假裝過去幾年香港的變化對我們沒有影響,不會掩飾同工及友好的退休離職和移民對我們的衝擊;但感恩的是神仍看顧我們,仍有忠心的董事、同工和合作伙伴一起為守望我們深愛的香港、宣揚神的國度而堅持下去。我們雖然好像在波譎雲詭的霧中前航,甚至感到天色愈來愈昏暗,但感恩的是仍可以抱著單純的信心,努力學習在不正常的世界做個正常的人,說正常的話,做當做的事,然後安然將一切交託給創始成終的上帝。趁著25週年,但願我們能繼續持守我們卑微的願望: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一1-2)

沒有人告訴你子女的戀愛法例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4/07/2022

當子女踏入青春期,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可能會追求對方、與對方約會,也可能會經歷分手等不同的情境,作為家長,可能需要提早向子女講解一些法例,讓他們多加注意,以免誤墮法網。

情境一:以電話或訊息向心儀對象窮追不捨

有些人在追求心儀對象時,為了向對方表示誠意,於是不斷致電對方,目的可能只是想聽聽對方的聲音;甚或在分手後,用WhatsApp、WeChat和SMS等不斷向對方發訊息,表達不捨之情,希望能夠打動對方,重拾往日情懷。不過,這些行為都會令接收的一方感到相當困擾及煩惱,而且打這類具滋擾性、冒犯性和厭惡性的電話和訊息,可能已觸犯法例。根據香港法例第228章《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第20條,任何人如傳送虛假訊息,旨在對他人造成煩擾、不便或產生不必要的憂慮,或是無任何合理理由而不斷打電話,均屬違法,一經定罪,可被罰款2,000元及監禁兩個月。

情境二:在心儀對象的住所或學校附近徘徊

某些人會在心儀對象常到的地方徘徊等待,例如其住處樓下、學校、商場等,試圖營造電影裡浪漫的偶遇場面,以行動來打動對方,卻令對方感到害怕及覺得自己被纏擾,這些舉動或已觸犯法例。根據香港法例第200章《刑事罪行條例》第160(3)條,任何人在公眾地方或建築物的共用部份遊蕩,不論單獨或結伴在該處出現,而導致他人合理地擔心本身的安全或利益,即屬犯罪,一經定罪,可處監禁兩年。

情境三:小情侶的戀情被反對,二人決定私奔,遠走高飛

青少年在學時拍拖或會遭到父母反對,有些小情侶覺得父母棒打鴛鴦,於是參考電影情節,二人商議後私奔,以為這樣非常浪漫淒美,其實真的如此行可會觸犯法例嗎?根據香港法例第200章《刑事罪行條例》第126條,任何人無合法權限或辯解,將一名年齡在16歲以下的未婚女童,在違反其父母或監護人的意願的情況下,從其父母或監護人的管有下帶走,即屬犯罪,一經循公訴程序定罪,可處監禁10年。筆者請家長務必要告訴孩子,電影的情節有時並沒有考慮當中的行為是否合法、合宜,故事的發展往往只是吸引觀眾的橋段,切勿隨意模仿。

情境四情到濃時,有超越界線的身體接觸

小情侶兩情相悅,在自願的情況下,雙方做出超越界線的身體接觸,甚至發生性行為,又會否觸犯法例嗎?根據香港法例第200章《刑事罪行條例》第123條,任何男子與一名年齡在13歲以下的女童非法性交,即屬犯罪,一經循公訴程序定罪,可處終身監禁;而第124條亦列明,任何男子與一名年齡在16歲以下的女童非法性交,即屬犯罪,一經循公訴程序定罪,可處監禁五年。一旦證明被告曾與女童性交,即使女童表明同意性交,也不可以作為被告抗辯的理由。另一方面,假若涉事的男童未滿16歲,在法例上他是不能「同意」與女友發生性行為,警方可根據《刑事罪行條例》第122條,向女方提出猥褻侵犯罪,這項罪行的最高刑罰是監禁10年。

教養孩童,一生不偏離正道

觀乎以上數條關於兩性相處的法例,可見越界行為和刑責是有關係的。關於法例,筆者認為是一些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的界線,在法治社會裡人人都必須遵守。然而父母的天職不只是教出一個守法的孩子,當孩子日漸長大,自然有許多主見和想法,因此,父母需要盡早為孩子設定合乎情理的發展框架,幫孩子成為「具珍愛能力」的人,將來長大後能愛護自己、尊重別人。

筆者認為發展框架可包含三個原則:第一,不能做傷害自己的事;第二,不能做傷害他人的事;第三,不能令自己或他人蒙羞。舉例說明,假設我們求愛不遂,然後以鎅手來宣洩情緒,雖不犯法,但此舉卻會傷害自己。又假設我們鍾情某人,在學校裡不斷向所有同學訴說自己對某人的愛慕之情,雖不犯法,卻令當人造成困擾和尷尬,此舉已傷害他人。再舉一例,若我們在情路上經歷多番失意,不信自己以後會覓得真愛,所以便隨意約網友見面,任性地拍散拖,法例上雖不會監管這些行為,惟此舉已讓自己蒙羞。

子女想拍拖,代表他們長大了,父母放手只是遲早的事。筆者認為「放手」不代表「放縱放任」,無論孩子有多成熟,能得著有豐富人生經驗的父母指點一二,對孩子也是一種福份。筆者祝願父母以深厚的愛來教養孩子,作一個合情合理合法的人。

 

參考資料:

電子版香港法例。網站: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

資料庫

早熟的孩子需要家長的導引

青少年情竇初開,或許都會對戀愛有所期待。家計會在2022年6月14日公佈的研究,訪問了八千三百多位中一至中六學生,當中有三千四百多位中一、二學生。研究發現有19%的中一、二女生和15%的中一、二男生已經有約會經驗,而他們第一次約會平均年齡是11歲。[1] 11歲這年紀,代表他們當時還在唸小學。有小學校長就曾撰文指,現今的小朋友是早熟得很,他們年紀小,但強烈渴望被愛,對成人的愛、同儕的愛等都照單全收,他們也分不清「戀愛」和「友情」。她鼓勵家長多與孩子傾談,幫助他們分辨談戀愛跟交朋友是有所分別的。[2]


[1]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22年6月14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files/media/press-release/2022/2021YSS_Chi.pdf(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7月8日)。

[2] 徐區懿華:〈【校長專欄】孩子趨早熟易墮網上交友陷阱 校長:小學談情說愛勿輕視〉,《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2021年4月30日,網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946033/【校長專欄】孩子趨早熟易墮網上交友陷阱%20%20%20%20校長:小學談情說愛勿輕視(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7月8日)。

美國基督教大學醜聞:遠離辦學初心?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07/07/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詐騙大學有錢便來者不拒

最近北美基督教會爆發了不少性醜聞,例如加拿大超級教會The Meeting House有四名牧師因為涉及38宗性侵案而被捕;在美國方面,有充分證據顯示基督教音樂家克里斯.賴斯(Chris Rice)曾經性虐待男童,但最令人觸目驚心的事件,是今年5月美南浸信會聘請的獨立調查公司發佈了一份長達209頁的報告,該報告指出:在過去20年美南浸信會高層掩藏了許多神職人員性侵的罪行。

不過,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一樁程度比較輕微的教會醜聞:今年6月23日,拜登政府宣告取消向就讀「詐騙大學」(Predatory for profit universities )學生提供的60億美元助學貸款,預估約20萬債台高築的學生不需要還款,教育部長卡多納表示,這是對各方都公平、公正的解決方案。所謂「詐騙大學」,是指以牟利為目的之學校和職業訓練機構,這類大學的收生門檻很低,他們的招生部門使用誤導性訊息來促使人註冊入學,例如承諾學生在畢業後將會前途光明,於是很多人向政府借出龐大的學生貸款,但結果很多學生不是沒有畢業,就是在畢業後並沒有得到期望的高薪厚職。一群受害的學生在集體訴訟案 Sweet v. Cardona 中投訴:他們付出高昂的學費,換來的只是劣質的教育,在這訴訟案中150間美國學府榜上有名,這包括了鳳凰城大學(University of Phoenix)、德福瑞大學(DeVry University)、大峽谷大學(Grand Canyon University )。上述最後一間是基督教大學,以學生人數而言,大峽谷大學是全世界規模最龐大的基督教高等教育機構。

有別於性醜聞,筆者對基督教大學抱著比較諒解的態度,說實話,世界上有很多種比辦學店更加有效的詐騙手段或者賺快錢方法,我相信起初辦學者可能懷有崇高的理想,但為甚麼後來卻會淪落到如此田地呢?讓我們回顧這類大學的歷史。

大峽谷大學:美國第一所牟利的基督教大學

大峽谷學院於1949年在亞利桑那州成立,起初是一個非牟利組織,當時亞利桑那州美南浸信會認為有必要建立一所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的大學,讓當地浸信會信徒有機會在就近讀書,而毋須前往遙遠的德克薩斯州或奧克拉荷馬州去入讀浸信會大學。然而,大約20年前大峽谷大學面對嚴峻的財務困難,於是董事會於2004年將大學出售,使其成為美國第一所牟利的基督教學院。為了生存和擴展,大學當局支付予招生員工的獎金和他們招攬的新生人數掛鉤,這違反了教育部的禁令,因此,在2008年美國聯邦政府起訴大峽谷大學,最終大峽谷大學就此案達成和解,支付了520萬美元罰款。

事實上,大峽谷大學的招生方法值得商榷,根據College Board 2021年的資料顯示,只有37%大峽谷大學本科生可以在八年內畢業,而全國的平均數是57%;這並不是一年半載的現象,根據 IPEDS 的數據,由2013年至2019年,大峽谷大學的學生畢業率遠遠低於全國的平均數和其他院校,以2019年的數據為例,2019年76%的佩珀代因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學生可以在四年內畢業,在大峽谷大學只有22%!大峽谷大學是來者不拒,只需要有錢交學費便可以註冊入學,絕大部份學生得根本沒有足夠程度去讀大學,他們無法畢業是已經預知道的。同樣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不齒大峽谷大學的做法,所以拒絕在任何運動中與這大學比賽。

自由大學:採用商業手法營運大學

其實,有不少美國基督教大學亦經歷過類似的財務困難或者醜聞,例如位於維珍尼亞州的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和位於奧克拉荷馬州的歐路.羅伯茨大學(Oral Roberts University)。自由大學是保守派牧師科威爾(Jerry Falwell )於1971年創立的福音派學院,他的目標是為學生提供維護傳統信仰價值的高等教育。但是,1990年代自由大學開始陷入財務危機,科威爾牧師聘請他的兒子小科威爾去力挽狂瀾,小科威爾採用商業手法營運大學,例如在廣告中列出每學分的學費,而不是每門課程的學費,這樣看起來學費不算昂貴,在小科威爾苦心耕耘之下,從2012年起,自由大學成為全美國學生人數最多的基督教大學,直到2018年才被大峽谷大學超越。

然而,2018年《紐約時報》報道,自由大學的招生部門有 300 人,他們要每天招收至少八名新生入學,其中60名工作人員專門針對軍人,因為軍人更容易獲得聯邦政府資助,自由大學的學生在聯邦政府學生貸款排行榜中排第六。

歐路.羅伯茨大學:以死要脅的屬靈勒索

1962年,歐路.羅伯茨牧師於俄克拉荷馬州塔爾薩市(Tulsa)南部創立了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學,1978年他又在大學興辦醫學院,並於1981年成立了醫學信仰之城和醫學研究中心。但是,過度擴張令大學賬簿被紅墨水掩蓋,1987年,羅伯茨牧師宣佈,除非他在 3 月之前籌集到800萬美元,否則他會蒙主寵召。最後期限來到的時候,他表示這筆錢已經籌集到了,一位善長仁翁捐贈了所需金額的最後150萬美元,不過,最終其醫學院和研究中心在1989年仍然因為敵不過財政挑戰而關閉。

在本世紀初,該大學再度陷入財務困境,負債超過五千萬美元,但這一次繼任的校長再沒有說籌不到錢便會被神召回天家,也許這是因為「招式用老」,幸好信奉基督教的Hobby Lobby家族先後向該大學捐贈了幾筆巨款,它才渡過難關(如果你的教會或者機構需要資金,請你聯絡Hobby Lobby)。

結語

性醜聞完全沒有任何可以開脫的藉口,不過,很多基督教大學原先都有崇高的理想,無奈,現實的挑戰會令人變質。若果只是經營一盤生意而捱不起虧蝕,那麼大可以關門大吉。然而,基督教事工都是打著信心的旗號去創建和向前邁進,如果打退堂鼓的話,這好像是沒有信心的表現。假如硬著頭皮再衝向前,便可能會出現所謂「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例如大峽谷大學和自由大學濫收學生,歐路.羅伯茨牧師以死要脅,無可置疑,這是一種道德勒索或者屬靈勒索(「若果你不向我捐錢而任由我英年早逝,那麼你就是不重視神的事工」)。

負責任的研究人員常常說:一分證據講一分說話。同樣道理,何不一分信心做一分事工?

與孩子談談合適的距離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5/2022

在日常生活裡,大多數成年人都懂得與其他人保持恰當的身體距離,例如會因應場合、與對方的關係等因素作出調整,讓大家都感到舒服自在。相反,小朋友對於身體距離往往未能好好掌握,家長有需要花多點時間去教導小朋友明白身體界線和情感之間的關係。

日常生活例子:觀察在排隊的人

家長如運用日常生活的例子來教導,和孩子抱著輕鬆好玩、競猜遊戲的心情去觀察身邊不同人的社交距離,會是非常好的開始。家長可以透過問題,引導孩子去觀察,令孩子對身體界線和情感之間的關係產生興趣,並學習多留意周圍的人和事,例如在超級市場,正在排隊等候付款的人有男有女,也有不同年齡的人在當中,這會是個不錯的場景。家長可問孩子以下問題:一、排隊的人會「掂到」排在前面和後面的人的身體嗎?二、家長可以請孩子觀察特定的兩位人物,讓孩子猜一猜,他們是甚麼關係?是媽媽和女兒、朋友、還是陌生人呢?有甚麼線索透露了他們的關係呢?三、他們有交談過嗎?還是各自做自己的事,如低頭看手機?四、猜猜他們當時的心情怎樣,是開心、沉悶、疲累等等。五、如果有人覺得排隊時和其他人站得太近,他們會有甚麼反應呢?

當孩子在觀察後說出答案,家長可以讚賞子女的細心觀察,然後為這次競猜遊戲作簡單的總結,引導孩子明白幾個重點,讓他們了成年人如何與其他人合宜地相處:一、一般來說,家庭成員之間的身體距離是最親近的,例如父母和子女之間會擁抱、拖手、依靠在一起,也會傾談;二、朋友之間偶然或會拍一拍膊頭,或有少量的身體接觸,但都是點到即止,相處時以傾談為主;三、陌生人之間不需要也不適宜有任何身體接觸,一般情況下不會閒聊,以免產生誤會;四、任何人遇到不舒服的接觸,應該即時拒絕、走開、找人幫忙。以上四項身體界線原則普遍為社會所接受,然而每個家庭對身體界線的看法,或許會有一些微調。若孩子對身體界線感到困擾,家長可以和孩子逐一詳談,幫助孩子釐清界線。

小朋友之間的互動:彼此尊重、愛護

小朋友之間的互動,都是很單純很直接的,他們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就和對方攬頭攬頸,表現得相親相愛,相反,當生氣時他們或會互相推撞,造成損傷。其實小朋友之間的玩耍,很多時只在意玩得是否開心,有時真的沒注意彼此間的身體界線。家長要教導的重點是,告訴孩子:「我們漸漸成長,就需要用大個仔、大個女的方式去溝通,這是一種禮儀。」我們要給孩子心理準備去改變其行為舉止,由身體界線的「嬰幼模式」,慢慢過渡成「長大模式」,意思即是有合宜的身體界線,能和其他人用言語、文字、表情或身體動作來溝通,彼此的距離能令雙方感到自在和舒服、被尊重和愛護。這種改變,有些小朋友只需要短時間就能做得好,有些小朋友則需要多些時間去適應,其實這也是正常的事,毋須比較,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爸媽會陪著你過渡。」

家長的教導:讚賞、提醒與責罰並重

當小朋友做得對時,例如在公園玩耍時懂得排隊、學會等待,在排隊時留空間給其他小朋友,讓大家都感到舒服,請家長多多讚賞孩子,告訴孩子這樣做能令彼此都感到被尊重,這也是愛護身體的表達,家長還可以跟孩子說,這些正確的行為,會令大家都會喜歡和你相處。

或許有部份家長會對孩子過份溺愛、不捨得責罵,合理化他們的錯誤行為,孩子犯錯,家長就會想:「小朋友就是這樣啊,遲些他就會變好」,姑息犯錯的孩子最終反而會令他們受傷害,因為大家都會討厭他的無禮和暴力行為,沒有人喜歡和「小霸王」做朋友。錯誤行為並不會因著小朋友漸漸成長而自動變好,時間愈久只會令這些壞習慣變成常態,令孩子積習難改。因此,當小朋友做出傷害別人身體的事,如推跌別人、打人、扯頭髮,或做出讓人蒙羞的事,如掀扯衣物、為了作弄別人而觸摸別人的身體等等,家長必須給孩子清晰的提醒和合理的責罰。家長可以請孩子回想一下,別人對自己錯誤的行為有甚麼反應和感覺,例如驚慌、討厭、生氣等等,並讓孩子明白合宜的身體界線和建立友誼是有直接的關係。最後,家長務必給予孩子改正的機會,鼓勵孩子向受害者道歉,家長亦可以教導孩子,如果再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孩子應該怎樣做。

其實無論大人和小朋友也在學習不同的人生課題,做錯了就要有勇氣道歉、知錯能改,避免再犯類似錯誤,願意承認過犯當然難能可貴,其實這也是成熟的表現。祝願大家能以溫柔的言語、堅定的心、再多一點耐性去教導活潑好動的孩子,相信教導成果是指日可待的。

 

(本文原載於第144期〔2022年5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身體是寶貝」預防性騷擾遊戲卡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31/03/2022

明光社於2020年獲得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開展「童途有愛:保護幼兒身心靈計劃」,製作一系列適合幼稚園與初小學童的防範性騷擾教材,供學校及家長使用,務求家校合作,以有趣的形式,加强兒童自我保護意識,預防性騷擾和性侵犯,讓小朋友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本計劃的重點項目是製作一套「身體是寶貝」預防性騷擾遊戲卡,此遊戲卡適合家長、教師或小朋友身邊的成年親友與小朋友一同玩,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學習分辨好或壞的接觸,和遇上壞接觸時的適當回應方法。每盒遊戲卡套裝包括了25張人物卡、25張動作卡、25張身體卡、17張回應卡和12張機會卡。另外遊戲還提供了三個不同主題的棋盤,分別是上學天、親子同樂日和校園生活,玩家需要先揀選其中一個棋盤,作為是次遊戲的棋盤,並將自己所選的棋子放在棋盤的起點。

遊戲可供二至六位玩家參與,每盒遊戲卡裡有六顆棋子,每位玩家可選一顆棋子。我們鼓勵家長或教師和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從旁協助,在玩遊戲卡時為小朋友提供適當的指引。第一位玩家先從人物卡、動作卡和身體卡中,各抽一張,並將抽出來的三張卡組成一個情景。如果該情景是好接觸的話,玩家可以擲骰子決定棋子前進步數;如果是壞接觸的話,玩家則要抽取一張回應卡。如果回應卡的內容是遇上壞接觸時的適當做法,玩家亦可擲骰決定前進步數;如果是不適當做法,玩家則需抽一張機會卡,並按機會卡上的指示行動。完成以上流程後,就由下一位玩家抽牌。棋子最快到達終點的為之勝出。

在進行遊戲時,家長或教師需要注意以下事項。首先,可視乎孩子的年齡和生活圈子,決定適合的人物卡。如果孩子抽中的人物卡是他們生活上未曾接觸到的人物,可讓孩子重新抽另一張人物卡。而人物卡、動作卡和身體卡組成的情景是以孩子的角度出發。例如孩子抽到「同學」、「輕拍」、「臀部」,是指孩子的同學輕拍孩子的臀部;如抽到「陌生人」、「向你展露」、「私人部位」,是指陌生人向孩子展露他的私人部位。

明光社

家長或教師可按遊戲卡組成的情景,詢問孩子此行為是否合適,再分辨它是好接觸還是壞接觸。好接觸是指令孩子感到開心舒服的行為,而壞接觸則是令孩子感到不舒服、不安、害怕、厭惡的行為。如果遇到一些未能明確分辨是好或是壞接觸的情景,則以孩子的感受來作判斷。

例如抽中「叔叔」、「檢查」、「私人部位」,情景就是叔叔檢查孩子的私人部位,這接觸是好是壞,視乎孩子的性別、叔叔與孩子的關係等等因素。如果孩子與叔叔關係疏離,這很可能是一個壞接觸;但如果叔叔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為健康理由而進行檢查,這就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行為。大人亦可即時詢問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對此感到不舒服,都可視為壞接觸。

家長或教師在遊戲過程中需留意孩子的反應和感受,如孩子出現驚慌、流淚、不開心、情緒低落等狀況,可暫時停止遊戲,溫柔地安慰孩子,並慢慢引導孩子説出感受和令他出現情緒的情景及原因。另一方面,如孩子對於明顯的壞接觸行為不感到抗拒,或認為該行為不是壞接觸,我們也要保持冷靜,並用溫柔的態度引導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是否曾經歷不恰當的接觸,並藉此教導孩子適當回應的方法。

如在遊戲中發現孩子曾經遇上壞接觸或性騷擾的情況,千萬不要責備孩子,避免造成二次傷害,應保持冷靜。家長或教師可以先讚賞孩子,有道出事情經過的勇氣,溫柔地安撫孩子的情緒,並盡快陪同孩子尋找專業人士幫助,可聯絡學校老師或社工協助,如涉及非禮或強姦等性侵犯行為,需立即報警處理。

我們設計遊戲時加入不同棋盤,讓玩家鬥快到達終點,目的只為增加遊戲的趣味性,但要知道遊戲的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藉遊戲卡,在互動中向孩子作出解說,教導孩子分辨好或壞的接觸及正確拒絕壞接觸的方法,增強他們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技巧。

在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下,本社現免費派發「身體是寶貝」預防性騷擾遊戲卡給全港各小學和幼稚園,以及3至9歲兒童的家長,每間學校或每個家庭可獲贈遊戲卡一盒。有興趣的人士可透過以下QR Code進行登記。此外,為方便學校在課堂上的教學,我們已將所有遊戲卡和棋盤的檔案,上載到本社網站,歡迎老師在以下網頁下載、自行列印,以用作教學用途。有關遊戲卡的玩法等詳盡介紹,亦可在網頁中看到。

索取或下載

在此刊物或物品上/活動內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或兒童事務委員會的觀點。

性沉溺的預防、治療和同行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31/03/2022

明光社於今年1月14日舉辦了「明光社25週年呈獻系列:性沉溺的預防、治療和同行」網上講座,邀請了私人執業精神科醫生康貴華擔任分享嘉賓,由明光社事工顧問傅丹梅女士擔任主持。當晚講座,主要是探討性沉溺帶來的挑戰和治療方法。

性沉溺的特徵和後果

明光社

康貴華醫生於當晚提到Patrick Carnes博士,他是研究性沉溺的權威,並為性沉溺設下定義,他指出性沉溺是一種不能停止的自我破壞的性行為,它的特徵包括:一、性行為愈做愈多;二、過多的性需求會破壞正常的生活;三、患者不能停止自己不發生性行為,已達到失控和受轄制的狀態。康醫生表示性沉溺會帶來負面後果,例如患上抑鬱病、有自殺傾向、失眠、學業退步、工作時不能集中注意力、家庭關係不和、婚姻破裂、染上性病或有其他的成癮(例如藥癮、飲食性疾患等)。

患上性沉溺的因素

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於2021年進行有關香港人接觸色情資訊的調查發現,共有16%受訪者自稱已對色情片或照片成癮,康醫生表示這是一個大的升幅。他表示早期的性經驗好比烙印印在人的心裡,令人對性的課題更加有反應或興趣,他列舉了一些會引致青少年更易患上性沉溺的因素,當中的遠因包括:一、愈早接觸色情資訊愈易患上性沉溺;二、童年期的性遊戲;三、曾被性侵犯;四、曾經歷情感或身體虐待,令人缺乏愛,想在網絡世界或關係上得到被愛的感覺;五、過份控制或漠不關心的父母;六、家庭成員的壞榜樣——父母性濫交或性沉溺,性道德界線混亂或模糊;七、感到孤單或被孤立。至於近因則包括性開放的社會風氣、色情資訊及網頁泛濫及朋輩的影響。

幫助性沉溺者脫離羞愧循環的建議

康醫生表示性沉溺者會經歷羞愧循環(shame cycle),由起初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及內疚,然後嘗試克制,但一段時間後他們會感到疲累、煩悶、無聊、孤單,便會未能自制這些狀況,隨之失控,最後對性沉溺感到更加羞愧,形成惡性循環。假如我們發現伴侶或家人是性沉溺者,康醫生建議以下做法:一、作出評估,先聆聽,了解沉溺者性行為的情況,發展過程和後果,他/她對行為的看法;二、切忌責備;三、尋找資源;四、討論是否要轉介專業輔導;五、不要變成共同成癮者;六、善待自己:維持健康嗜好娛樂、運動、社交、信仰生活;七、尋找情感的支援(人和神);八、嘗試給予沉溺者不離不棄的愛和饒恕;九、願意陪伴沉溺者,與他們同行。

給父母的建議

性沉溺是可以治療,但過程非常困難,而且需要花很長時間才有成效,因此康醫生認為對抗性沉溺的做法是預防勝於治療。他認為家長應儘早關注、發現、介入、討論及引導,他對父母有以下建議:一、直接問,父母態度應認真、嚴肅,但不要責罵;二、若有信仰的家庭,讓子女認識《聖經》關於性的教導,讓情況不致惡化;三、父母要保持與子女在性方面的話題上有溝通,不要怕尷尬;四、把子女的電腦放在廳中;五、讓子女向所信任和尊敬的人交代,由子女身邊的長輩為他們提供支援;六、讓同性別導師守望子女;七、家庭性教育。

拆解謊言,持守貞潔

康醫生認為性並非污穢的事,《聖經》能幫助我們以神的眼光去看性原是美好的,性是神在婚姻中所賜給夫婦的禮物,讓人去體驗二人成為一體的親密。《聖經》的經文也指出人要用聖潔,尊貴,守著自己的身體,不要受性的轄制,逃避淫行等。但是全球的性解放文化影響青年人產生扭曲的性觀念,對性變得過度開放,對接觸色情資訊更加好奇。康醫生認為為要抗衡性解放文化,就得拆解當中的謊言,他鼓勵我們與年青人一同討論有關內容,當中包括謊言一:性慾不是與生俱來的,持守貞潔等同壓抑性慾和人性,這是不人道的,更會令心理不平衡;謊言二:看色情書、瀏覽色情網頁,不單無壞處,更可紓緩性慾衝動,反而減低性犯罪率;謊言三:人不是有性自主權的嗎?強調貞潔是違反人的性自主權;謊言四:持守貞潔,是很「蝕底」的事,人人都可以做的事,但基督徒卻不能;謊言五:在這世代,持守貞潔是不合時宜和不可能的。康醫生在是次分享中為以上謊言提供了一些相關經文,如腓立比書四章13節、加拉太書六章1節、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3至5節、哥林多前書六章12至18節、馬太福音五章28節、雅各書四章7至8節等。此外,康醫生也提供了一些拆解這些謊言的方法。

筆者感到特別深刻的是,康醫生分享到人與人之間要建立良好的關係是非常重要,例如父母與子女之間、牧者與弟兄姊妹之間,都要建立良好的關係,一個人一旦有問題出現,也可彼此分享、同行及支援。在全球性解放運動的衝擊下,人對性和身體或有錯誤、過度開放的看法,甚至沒有界線的性觀念,會帶來性沉溺等問題。我們真要承認,性的試探實在太強;縱然如此,讓我們彼此守望,堅守正確的價值觀。當晚活動內容非常精彩,鼓勵大家透過以下連結,觀看足本的講座重溫。截至3月23日,影片觀看次數已達722次。

收看講座

自我認識及戀愛教育 青少年夏令營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03/09/2021

今個暑假有機會為一間教會的青少年帶夏令營,與十多位年輕人在遊戲中認識自己,以及學習戀愛態度。首先,我派給他們每人一個面譜或人形木公仔,他們在面譜或公仔上隨意畫能代表自己的圖案,然後,逐一出來介紹自己,例如喜歡音樂的青少年會在面譜上畫上音符,喜歡簡潔及運動的只在木公仔畫上簡單的線條,這樣,大家便完成簡單的自我介紹。

青少年非常重視朋輩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因此,朋友的正面回饋對他們肯定自己的價值非常重要,要認識自己需要自我坦誠及透過別人的回饋,我嘗試用「周哈里窗」的概念幫助他們進行自我認識及回饋。

我是個怎樣的人

我用了社會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提出的「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概念,進一步增加自我及互相認識,周哈里窗將自己和別人對於自己的認識交織出四個區域,就是「開放自我」、「隱藏自我」、「盲目自我」及「未知自我」,這四個自我。在「我是個怎樣的人?」的遊戲中,我設計了30個性格詞彙給參加者選擇,他們需要在這30個選項中,選擇一個形容自己的詞彙,例如:守時、有創意、可信任、健談等等,寫在紙上,不要讓人看見,而其他參加者也要選擇一至兩個形容別人的詞彙貼在他的背上,最後,所有參加者都要將貼在背上的詞彙取下來,對照這兩組形容詞,自己形容自己和其他人形容自己一樣的詞彙放在左上角是「開放自我」一欄,將別人有寫的但自己沒有寫的詞彙放在右上角是「盲目自我」一欄,將自己有寫但別人沒有寫的詞彙放在「隱藏自我」一欄,自己和別人都沒有提及一欄就是「未知自我」,是也就是潛質。這樣一來,每個參加者看著自己的「周哈里窗」,對於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便會更為清晰,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增加大家彼此認識,將「開放自我」一欄變得愈來愈大,縮小「隱藏自我」,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減少自己及別人不知道的部份,藉由和他人對話增加互相了解(參表一),於是,我邀請參加者介紹自己,然後其他人給予反饋,這樣,每個人便對自己及別人了解多一些,促進大家的關係。

明光社
明光社
明光社
 
明光社

分辨友情、曖昧、愛情、迷戀

青少年時期很渴望有同輩朋友,對於男女的界線可能不夠清晰,導致誤會頻生,影響彼此的關係。表二顯示著不同的關係,大家的情感、活動、距離、人數及關係也會有所不同,恰當的身體及情感界線對於一段關係非常重要。朋友間的友情,大家會保持正常的距離,朋友人數不限,情感界線清晰,多進行群體活動;在愛情和友情之間可能會有曖昧關係,大家的關係含糊不清,關係較友誼親密,但又未到愛情般親密,單獨及群體活動都會有。至於愛情,兩人互相傾慕,會單獨約會及有較親密的接觸,情感界線非常清晰,屬專一的戀人關係。至於迷戀則是單方面的傾慕,關係含糊不清,人數也沒有限制,屬一廂情願及存在很多幻想,未必是事實,很多網上情騙便屬這類。

青少年間的相處,身體界線要清晰,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甚至被告性騷擾,因此,為避免性騷擾或誤會,我會特別提醒他們相處時要留意大家的性別、關係、年齡、行為等等,例如:抱一兩歲大的BB姪女與擁抱一名陌生女性,後果將會有天淵之別。

健康的身體界線有助友情的建立,增加彼此的互信關係,有了信任關係,將來才有機會發展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而與人曖昧,彼此間有很多猜疑,容易令人以為用情不專,可能導致真正的愛情無法開花結果,豈不可惜?

明光社

疫下學童的需要及教會的機遇

林天然 | 明光社前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20/07/2021

假如在網上試著搜尋「學童、打機、網絡、上癮」等字詞,會發現不少有關學童沉迷打機、上網成癮的新聞,當中輕則有學生因沉迷打機而影響學業和健康,重則有學生會做出傷害自己、企圖輕生的事。[1] 無論學童還是家長,面對上網成癮的問題都會感到無助,很需要關心、同行與支援。其實遇上身處在逆境中的家長和學童,教會、基督教機構和學校可以怎樣為他們提供支援?讓我們從一些實例中,看看有甚麼可行的方案。

親子戶外活動

明光社

疫情雖然持續,但有教會就在疫情略為緩和時,在遵守防疫措施的情況下,參與了機構舉辦的親子戶外活動,讓家長和孩子舒展身心。廣東道平安福音堂負責青少年崇拜的執事暨香港基督少年軍隊長徐啟泰弟兄,就分享了其教會曾參加由香港基督少年軍[2] 主辦的戶外親子活動。由於該活動獲贊助,可以讓參與的家長和孩子免費到挪亞方舟主題公園遊玩一天。當中,除了有促進親子關係的活動(例如由導師教每個家庭如何將一條原木,製作成有雕刻花紋的筷子),園內的設施、教育館等,讓遊人可以思考一下生命,亦讓許多非信徒家長有機會聽福音。其實疫症橫行、壓力處處,不也正是人們最需要福音的時候嗎?徐弟兄稱,活動拉近了參與者與教會的距離,也增加了教會的聚會人數。

為家長提供支援

也有學校與機構合作,為家長提供支援,由資深社工透過Google Meet帶領小組裡的家長,學習認識自己情緒、了解自身情緒對管教孩子學習的影響、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學習照顧好自己、提升管教技巧,增進親子關係。在四次的網上會面,除了有社工的講解、家長輪流做情緒表達的練習外,還有家長與社工互動、問答的時間,以及家長互相幫助的環節。社工教導的技巧,例如非暴力溝通等,也許都是一些知易行難的知識,假若家長是習慣了對孩子咆哮或一上來就對孩子批評,確實不易實行,但透過這樣的學習與提醒,加上學校、社工及家長彼此的支援,相信至少有助疏導一些家長的負面情緒,甚至避免或者減少了一些家長歇斯底里、或令孩子痛哭的場面。

與青少年同行

有教會透過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3] 推出的計劃,服侍青少年。筆者從教關的網站得知,教關於2021年3月舉辦了「基層青少年事工服侍網上分享交流會(二)」,[4] 在當中有堂會牧者分享他們服侍青少年的經驗。城市福音教會堂主任許仁豪牧師在分享交流會中提到,過去十多年,教會的青少年事工發展遇到樽頸位,弟兄姊妹積極參與佈道工作,如教會舉辦的街頭佈道、節期佈道會、在行人專用區辦band show等活動,惟進行一次性的佈道時遇上不同困難,效果亦欠佳。此外,教會找不到學校合作,以及教會本身的青年人因步入職場、建立家庭而逐漸流失,令教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當教會參加了教關推出為期三年的「師友計劃」,便可以透過這個計劃接觸基層青少年,由基督徒擔任青少年的成長嚮導,作三年較深入陪伴與同行。這使被服侍的青少年更自然地走進信仰及教會的大門,同時也為教會帶來服侍這些孩子及其家人的機會。

讓青少年發揮所長

2021年的暑假,在如此特殊的時期,還會有基督教團體願意舉辦營會嗎?有!筆者在網上搜尋,發現G-Power青少年事工聯盟(G-Power)[5] 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6] 合辦的「Camp Anywhere青少年暑期在線營會」。舉辦線上營會的確是別出心裁,營會的對象是中學生,內容有團隊建立遊戲、競技活動、佈道晚會等,並讓參加者組成小隊,按時完成團隊任務。此外,由G-Power主辦,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合辦的「You Got Talent 2021」才藝訓練及比賽亦在2021年的暑假舉行,活動透過訓練及拍攝,來培育15至22歲的青少年,讓他們發揮所長(如戲劇、舞蹈、歌唱方面才華)。才藝訓練及比賽的籌委會核心成員在接受基督教刊物的訪問時表示,觀察到現時網上熱門的基督教平台吸引到的觀眾起碼都二十多歲,而舉辦有關比賽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讓更多年輕的人知道原來教會可以在年輕人文化中,回應他們的需要。[7]

為主作見證

環看世界動盪,人心惶惶,相信主再來的日子近了。上文提及的實例與活動,未必能為青少年沉迷上網或打機的問題提供直接的解決方案,但它們都鼓勵年輕人選擇健康的生活,或協助締造一個有利他們成長的環境。它們也鼓舞著我們,即使身處在疫症橫行的世代中,仍能趁著白日,把握機遇為主作工,誠願我們都不要灰心,為主作好見證!

(本文原載於第139期〔2021年7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楊婉婷、陳蕾蕾:〈危坐石壆|16歲少年打機40小時後危坐 專家:停課增接觸電腦機會〉,《香港01》,2020年4月1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突發/460083/危坐石壆-16歲少年打機40小時後危坐-專家-停課增接觸電腦機會(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21日)。

[2] 〈關於我們〉,香港基督少年軍,網站:https://www.bbhk.org.hk/about.php(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21日)。

[3] 〈認識教關〉,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網站:http://www.hkcnp.org.hk/about_hkcnp/(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21日)。

[4] 〈基層青少年事工服侍網上分享交流會(二)〉,教會關懷貧窮網絡,2021年3月25日,網站:http://www.hkcnp.org.hk/core_services/love_in_action/lia_youth/(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21日)。

[5] 〈G-Power係咩?〉,G-Power青少年事工聯盟G-Power Youth United的facebook,2018年3月19日,網站:https://fb.watch/6fZLLnbjGe/(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21日)。

[6]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網站:https://service.elchk.org.hk(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21日)。

[7] 黎祉穎:〈G-Power辦You Got Talent年輕人才藝比賽 盧智榮:希望發掘牧養年輕人的新可能〉,《時代論壇》,2021年4月26日,網站: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5379&Pid=102&Version=0&Cid=2141&Charset=big5_hkscs(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4月21日)。

如何應對子女在公眾場所裸露身體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7/2021

現今父母普遍對親子性教育有一定認識,也樂於儘早教導,但也會遇到一些困難。父母明明已教了基本性知識,但子女卻明知故犯,例如:年幼的子女在公眾場所突然拉下褲子及內褲,露出私人部位。驚愕萬分的父母說:「為甚麼突然除褲呀?這樣是錯的!若想除褲就要去廁所。」父母以最快的速度替子女整理好衣服,孩子哈哈大笑,只覺得很好玩。本以為事情就此完結,不幸的是類似情況一再出現。

知識與練習並重

幼兒性教育包含了「知識」及「練習」兩個層面。在教導小朋友性教育時,就以上例子來說,「知識」層面包含了兩個訊息:一、當眾除褲是錯的;二、要除褲的話就得去廁所。透過「練習」可以幫助小朋友吸收知識。假若再有類似情況,父母可用身體稍作遮擋,讓其他人看不到小朋友的私人部位,然後捉著她的手,一起把褲子拉好,完成後可加以稱讚道:「欣欣把褲子拉好就叻女了!下次都要把褲子拉好啊!」

回家後,父母必須安排時間和子女詳談所發生的事,以及大家的感受。有效益的親子性教育不是硬推性知識,反而是親子間很自然的傾談,彼此講出心裡的感受,只需慢慢說、細細聽就可以了。不少幼兒家長都非常忙碌,有時連喘氣的空間也沒有,我們想儘快把話說完;只是幼兒的理解能力有待發展,一下子未必能明白。若那件事真的很重要,我們實在需要花點心思去教導,當家長看見幼兒的成長,變得更加自律、自愛,就會體會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活用玩具 創造情境遊戲

當問到孩子為何要當眾除褲,父母可能會聽到一些充滿童真的答案,例如「我覺得好熱,所以除褲」、「我覺得有螞蟻在咬我」,或是「我也不知道」……父母聽完後,就可對症下藥,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教育遊戲,讓孩子透過遊戲來學習「知識」,並作一些「練習」。親子性教育遊戲其實很好玩,所有孩子都喜歡玩,我們要做的是用玩具把「除褲的情境」做出來,主角可以是毛公仔、小動物布偶,例如:

情境一:在街上很熱,主角很不舒服就除褲。
情境二:主角在餐廳吃飯時,褲子弄濕了就除褲。
情境三:主角覺得好玩,就突然除褲。
 

無論是以上哪一個情境,家長要做的是製造不同機會,幫助小朋友記得正確的做法。例如,做錯事的主角就由家長來扮演,家長拿著布偶模擬上述情境做出錯誤的行為,而小朋友就負責在布偶身上貼上代表「做錯了」的交叉貼紙,讓小朋友明白有關行為是錯的。家長可以繼續引導小朋友思考處理事情的方法,例如問小朋友:「Elsa公主覺得好熱呢!我們該怎樣幫助她?」並順著情節繼續扮演角色。如果小朋友想不到處理事情的方法,家長可以給予一些建議,例如「換薄一點的衣服」、「到商場涼冷氣」、「食雪糕」等等。筆者鼓勵家長讓小朋友依照剛才提及的方法去做,例如拿著布偶模擬「到商場涼冷氣」、「食雪糕」,小朋友就可以「練習」一下正確的處理方法,而且這樣的練習也是小朋友所喜歡的。

堅定的語氣與懇切的態度

假如家長就某個錯誤行為作了多番教導,但效果仍未如理想,而家長亦開始對子女的發展有疑問,如遇以上情況,我們需儘早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另一方面,家長亦需注意本身的態度,是否語氣不夠堅定,因此子女才以漫不經心的態度來回應?有些父母本來就捨不得責備子女,想討子女的歡心,不經意地縱容了子女的錯誤行為;也有些情況是當家庭增添新成員時,父母把大部份的注意力轉移到初生嬰兒身上,令他們對較年長的子女心存歉意,因而不太想責備子女。筆者想提醒愛惜子女的父母,任由這情況發展下去,就好比任由小朋友在路上奔跑嬉戲、衝出馬路般危險。

父母既然愛惜子女,就當作出適當的管教。家長一方面教導子女正確的做法,同時也要預先告訴他們,若故意作出不當行為便會受到懲罰,例如暫停一次看他們喜歡的電視節目、收起他們心愛的玩具15分鐘等等。家長這樣做,就好比看見小朋友想衝出馬路而伸手阻止一樣,即使這會引起子女的不滿和吵鬧,但一切都以子女的安全為優先考慮。

明光社

我們不一定要以高高在上或過份嚴厲的態度來教訓子女,但態度必須堅定和認真。我們可以和子女一同坐下來,平視著孩子的眼睛,並真誠的說明原因和講出自己的感受,讓子女明白父母只是不喜歡他們某些行為,而不是討厭他們。父母的其中一項責任,就是要為年幼的子女確立安全的界線,所以我們常聽見家長一次又一次地教導孩子「不要以手觸火」、「不要把手指放進電拖板的插孔裡」……保護身體也必然是其中一項最重要的界線。

 

(本文原載於第139期〔2021年7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摸著石頭過新河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7/05/2021

世界變得太快,我們不能轉得太慢。許多我們一直以為熟悉了解的事物,剎那間已出現新的常態,我們就像不斷要摸著石頭過河,而且很多都是以前沒有走過的新河,或是河床正在不斷轉變、危機四伏、容易令人掉以輕心,表面舊內裡新的怪河。

上網對大家來說已不是新事,但網絡可能出現的問題卻不斷變化,會不知不覺令人上癮、洩露私隱或改變價值觀的遊戲和影片層出不窮。當然,網絡帶來的並不一定是壞影響,在疫情持續的新常態下,其實如何善用網絡協助教牧和領袖在不能或不宜面對面聚會和團契的時候,更有效地牧養弟兄姊妹是我們必須加倍努力的方向。若果疫情已過了一年多,教會負責人仍停留在只乖乖跟隨政府的防疫措施,決定是現場或網上直播崇拜,而沒有更多的應變方案和替代的活動,根本就是不負責任,而教會出現萎縮只能說是「意料之中」!今期《燭光》嘗試為大家提供不同的教會一些新的模式和經驗,希望能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和提醒。

當然,另一個教會必須及早準備面對的挑戰,是在逐步和全面收緊的社會政治環境,繼公務員、傳媒、教師和議會的監管被「完善」之後,教會恐怕亦「難逃一管」,要清晰了解歷史、國情和自己的底線,才不會那麼容易在摸著石頭過新河時忽然沒頂,糊里糊塗地壯烈/白白犧牲。

拍片前小錦囊 給家長的指引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5/2021

網絡上一直有不少教人如何穿衣配搭的短片,近來出現由韓國傳入的另類穿衣配搭短片「LookBook」,[1] 賣點是全片以「一鏡到尾」的手法拍攝,片中女主角,也就是拍攝短片的女網紅,會在鏡頭前換衣服,甚至會出現只穿內衣褲的畫面,部份網紅更刻意在鏡頭前搔首弄姿。後來有些少女也「有樣學樣」,模仿這種拍攝方法,毫不介意公開地展露自己的身體。其實拍攝手法有很多,假若子女也希望試試拍攝網絡短片,家長可以怎樣教導孩子訂立安全界線?本文嘗試以LookBook作為例子,分享一下家長可作的提醒及預防教育。

短片所呈現的自己

首先,家長要教導子女明白,拍攝短片並上載到網絡就像發出一個邀請,讓別人透過短片所呈現的畫面去認識你,而這個邀請是立刻發放予全世界的人。平日子女總會收看一些短片,家長可以藉此機會問子女:「你覺得片中人喜歡做甚麼事情呢?」如果該短片是教導穿衣配搭,子女可能會覺得片中人是個喜歡打扮的人。家長可進一步問子女,對於有展露穿內衣褲畫面的LookBook,跟其他同類型但沒有展露內衣褲的短片比較,兩者同是分享穿搭的技巧,在觀感上有甚麼分別呢?其實短片內容的選材,會直接影響收看者對片中人的印象。假若短片裡來來去去只展現了片中人美麗的身段,這些畫面為眼目帶來刺激,但最終還是會過去的,更何況網絡上總有更令人驚艷的身段和容貌。如果一個人沒有展現美好的品格特質,長久下去,即使擁有再美的外表,也難免讓人覺得流於表面和枯燥乏味。

家長可引導子女思考,希望別人透過短片對他留下甚麼印象,以及為短片內容訂立界線。我們總希望受朋友歡迎,彼此分享有趣的事,更渴望別人欣賞自己。一個真正讓人值得花時間去深交的人,大多是有內涵、品格美好的人。因此我們要教子女追求能夠歷久常新的美好品格,例如《聖經》提到聖靈所結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些美好特質永遠不會過時,且會令人感到幸福。若拍攝網絡短片會讓別人看見自己某些層面的特質,我們為何不展現這些美好特質呢?

視「讚好」為認同

今日的網絡短片總能讓收看者作出回應,喜歡的就可以「讚好」,這本來並非壞事;不過,有些人卻為了追求「讚好」,不惜退讓自己的底線,視「讚好」為別人對自己的肯定和認同,愈多「讚好」代表自己愈受歡迎,得到更多的愛戴和關注。事實上那些暴露身體的短片,即使標記著再多的「讚好」,其實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友誼。家長不妨請子女分享一下對「讚好」的經驗,例如他有「讚好」過某些短片嗎?整個過程是怎樣的呢?有些人細心欣賞短片後,覺得心靈受到鼓舞而「讚好」;有些人覺得短片有趣、刺激,就隨手按「讚好」。「讚好」別人的短片輕而易舉,不過要移除「讚好」也是順手一按的事。家長可引導孩子思考,心底裡若希望別人欣賞自己,到底是源於哪些想法呢?

一旦上傳便難以刪除

家長要教導子女明白,在短片或相片裡所呈現的每一個形象,其實都是代表著真實的你;即使沒有朋友認出片中人是自己,但我們總認得自己最熟悉的身體。所以當有人對「短片或相片裡的你」評頭品足、惡言惡語、講一些輕佻或侮辱的留言,你都會切實地感到難受。在互聯網世界,我們都無法控制別人的言論,也無法完全移除短片、相片。上傳到互聯網的資訊就好像潑出去的水,所謂覆水難收,要徹底刪除幾乎是不可能。即使你已移除短片,你卻不能肯定其他人曾否下載或複製短片,所以家長必須教導子女在上傳任何資料前,都得小心考慮,否則便要為那些沒有實質價值的「讚好」付上代價。

抹不清的網絡資訊

關於拍片,家長必須引導子女思考:隨著年日成長,沒有人知道將來自己對各項事物的想法是否如年幼時一樣,也就是說若時光倒流,我們會否再拍攝相同內容的短片?保護身體放諸甚麼年代都是正確的,因身體是寶貴的,是要珍惜的,豈能輕易向人展露呢?假若過去我們曾因一時衝動拍攝不合宜的短片,現在感到後悔而刪除短片,但將來某天短片突然又再出現,我們該怎樣去面對呢?假若愛我們的人看到這些不合宜的短片,定會感到難過。只要輕輕一想,已經觸動我們最脆弱的神經,令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既然如此,我們必須為自己訂立安全界線:不在網絡世界展露自己的身體,也不賣弄色情。

人人都可以當主角

美國藝術家Andy Warhol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成名機會。」他這句話彷彿說中了今日的社會現象,社交媒體、影片分享網站的出現與興起,令普羅大眾都可以在網絡世界分享自己的作品,而收看者亦可以透過「讚」、「評論」及「分享」來作回應。「讚」和「分享」數目也成為受歡迎指標。有輔導心理學家指出,心理學中的社會激勵理論(Social Incentive Theory)分析了人的行為動機,因渴望得到社會和外在支持、激勵,人會對得到獎勵的行為有正面的動機,並會遠離可能會導致負面後果的行為。有人為了「讚」而在所不惜,正反映了別人的「讚」,養活了他的自信。[2]


[1] 〈【一鏡到底】台韓「LookBook」風 波妹對鏡頭又脫又穿〉,《東方日報》,2021年1月16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entertainment/20210116/bkn-20210116150003214-0116_0086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4月8日)。

[2] 方婷:《呃like心理學:擺脫認同成癮的勒索》(香港:非凡出版),頁16、24。

噢! 孩子嚷著要跟我結婚怎麼辦?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3/2021

相信不少家長可能都聽過小孩子說想和父母結婚。作為父母聽到這些有趣的說法,肯定心裡會感到甜絲絲,也體會到子女的成長,小腦袋開始對情愛有一點想法。當家長回應孩子的話時,除了簡單地說「不可以」之外,其實還可以加入一點教育元素。

家長可先了解幼兒對「結婚」的概念,請他們說說「結婚」是怎樣的一回事。我們或會聽到充滿童真的答案,例如女兒會說:「我很鍾意爸爸,所以我要和爸爸結婚」,兒子會說:「我要和媽咪結婚,永遠住在一起」。我們不妨給幼兒一點肯定,讚賞幼兒能夠分辨結婚就是好像爸爸和媽媽那樣,深愛對方的男女走在一起並組織家庭,也讚賞他們能明白結婚是包含了願意互相關心和依賴對方,長久地一起生活。

聽過幼兒的回答後,家長可以用簡單、容易明白的句子來回應幼兒希望與父母結婚的說話。父母可以這樣回應女兒(或兒子):「爸爸媽媽非常愛你,爸爸是國王,媽媽是王后,因為國王已經跟王后結婚了,所以不能和你結婚了。我們好愛對方,然後生了一個嬰兒,就是公主(或王子),那就是你啦!我們就成為了一家人。」

讓孩子發現「更好的自己」

接著,家長可以按幼兒渴望結婚的願望作合宜的教導,例如說:「將來你要結婚的話,就要找你的王子(或公主),所以現在你要預備自己變成理想的公主(或王子)。」家長隨後可以進一步了解子女對公主和王子的看法,例如女兒或會說:「公主要好像Frozen(電影《魔雪奇緣》)的女主角Elsa那樣,要很漂亮。」事實上每位孩子總有自己的優點,家長可按著孩子的特點,配合具體事件來對孩子給予讚賞:「爸媽覺得你非常漂亮呀!笑容甜美!我們放工後雖然很疲累,見到你的笑臉,心情都變開朗啦!」這部份的重點是,家長引導孩子,讓他們發現「更好的自己」。

父母可繼續引導幼兒去思考,想成為一位出色的公主或王子,還應具備甚麼條件呢?孩子或者會有異想天開的想法,例如「公主要擁有一頭獅子」、「王子可以在天空中飛」等,家長可了解一下孩子說這話背後的原因,以及引導孩子思考,怎樣才能做到「理想公主和理想王子」,並且按孩子的回應去鼓勵他們作新的學習,例如鼓勵他們「學習獅子勇敢的特性」,或者問他們「人雖然沒有翅膀,為甚麼能飛上天空?是不是有甚麼工具幫助了人類?這工具是怎樣出現的?」等問題,這樣的回應可讓孩子感受到被聆聽,也能明白透過學習,每個人都可以進步,變得更好。

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性教育是關於生命的課題,父母應要教導孩子尊重和珍惜生命,好讓子女長大後對兩性相處有正確的看法,包括保護身體、選擇合適的拍拖對象和訂立身體界線等等,這些都是建基於良好的品格和對生命有正確的價值觀。家長可順著親子間的對話,運用孩子熟悉的事物,引導他們留意「理想公主」和「理想王子」的品格及其行動。例如,家長可以問孩子:「你覺得Elsa公主是否勇敢呢?她做了甚麼來保護自己的人民?」、「蝙蝠俠遇到困難時,他會怎樣做呢?」最後家長可以給子女一條挑戰題:「你認為要變成一位好公主或好王子,需要多少時間呢?」讓子女明白良好品格是需要鍛煉的,同時家長可給子女信心和保,爸爸媽媽會一直幫助和陪伴他並且對他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有非常大的信心。

展現真實的愛情生活

當子女日復一日的成長,並開始對愛情產生興趣時,家長可為浪漫的愛情故事,加入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子女了解真實的愛情生活狀況。家長不妨以「國王爸爸」和「王后媽媽」作具體說明,二人結婚後一起生活,相處時總會有磨擦。家長可和子女一起回想,當國王爸爸工作心煩時,王后媽媽如何給予爸爸安靜的空間呢?當王后媽媽為瑣碎事情鬧情緒時,國王爸爸如何靜觀其變,以及在適當時候給予安慰呢?當家人之間爭吵時,最後怎樣和好如初呢?另一方面,也要讓他們明白婚姻也包含了責任,願意關心和支持對方,將對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隨著子女的成長,父母的智慧和知識也會增加;願我們彼此勉勵,以父母的愛心和輕鬆的心情,去陪伴和享受子女的成長。

(資料庫)

婚姻裡的真實場景不可少

童話中的愛情故事,當中不乏一見鍾情、王子跟公主閃電式結婚然後過著幸福快樂生活的情節,這些情節既浪漫又充滿戲劇性,或許早已深印在孩子小小的腦袋裡。不過,有婚姻治療師就質疑,白雪公主跟王子在現實生活中難以開花結果,因為他們相處的時間太短,只有短短幾分鐘便閃婚,令他們對彼此的認識不夠深入。婚姻治療師甚至笑說,公主跟其中一個小矮人結婚或者更好,因為他們真實的相處過,而且小矮人們一直都在照料著公主。[1] 父母跟孩子講解婚姻概念時,以童話故事的人物作為引子,的確有助孩子建立基本概念,不過,如能注入現實生活的元素,則可以讓孩子更全面的認識戀愛和婚姻了。

 

(本文原載於第137期〔2021年3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Therapists Review Disney Relationships, from ‘Frozen’ to ‘The Little Mermaid’,” VANITY FAIR, last modified April 30, 2020, https://www.vanityfair.com/video/watch/reviews-therapists-review-disney-relationships-from-frozen-to-the-little-mermaid?fbclid=IwAR3MdXhpxKikJzQW8czu8IY6hQhEImXuSX-3SU9Wb_vEtzY3Rif2Hr1xS60.

後宮遊戲 徘徊虛擬與真實之間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9/01/2021

後宮遊戲 徘徊虛擬與真實之間

近來後宮手機遊戲大受歡迎,它們不少可免費下載,對象以女性為主。少女對於戀愛本已十分期待,固然容易被遊戲中的美人美景所吸引,但這類標榜爭權上位的遊戲,會否把錯誤戀愛觀融入其中呢?作為父母,若發現子女有玩這一類手遊,有甚麼值得注意呢?

想贏就要變得美麗

明光社

後宮遊戲少不了妃子之間的爭妍鬥麗,髮型、華衣美服、妝容、配飾等都是取勝的關鍵。玩家在遊戲中會化身為女主角,無論是參加時裝比賽,或是與「藍顏知己」甜蜜地約會,均要打扮美麗,以不同造型示人,例如嫵媚、清新、華貴等,這樣就可過關及獲贈遊戲金幣,用來購買更多遊戲中的物品和升級。

人都喜歡欣賞美麗的事物,但這些後宮遊戲過度強調「要成功就要變美麗」,對心智發展未成熟的少女來說,或會令她們過度追求外表,忽略了追求內心良善、品格正直。青春期的少女一般都著重儀容打扮,很在意別人對自己外表的評價,筆者認為若把外表美麗與成功畫上等號,或會忽略發展其他潛能,例如個人興趣、與人建立友誼的能力、關心社會和對外界事物的廣闊目光等,空有外表但內裡一片空洞,對個人的發展實有不足。

娘娘收兵

明光社

遊戲世界中的後宮人事複雜,玩家必須得到情報或其他遊戲人物的幫助來完成任務。身為女主角的遊戲玩家總會周旋在幾位男子之間,針對其喜好贈送禮物、與他們曖昧及約會,以提升男子對自己的好感,例如在下大雨時守候在對方住所的門口、以美食、衣著打扮來吸引對方,她的「武器」就是她自己。

筆者認為這些有企圖的親近,其實與現實生活兩性關係中的「娘娘收兵」行徑很類似,就是女子用不同方法,吸引男子成為她的追求者,又利用對方對自己的好感,就可得到想要的禮物、幫助或關心。那些女生可能會想:「我很美麗,所以你會幫我」、「我對你有吸引力,你就要不問理由保護我」、「我需要你的某些東西,就藉機親近你」。這些想法是青少年對兩性相處的錯誤看法,誤以為利用身體加上一些手段就可得到好處。如果女孩子誤以為「我打扮美麗,然後找人幫手,他就會幫我去解決問題」,這會令成長中的青少年忽略了她們自己的潛能,例如為問題去搜集資料的能力、去分析各方法的利弊、與人協調的溝通能力等。一旦對方拒絕幫助,就不知如何自處,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這個想法實在很可怕。

沒有忠誠的情人

遊戲繼續發展下去,女主角對這些男子的感情會由最初只為達到目的,慢慢地滲透了真感情,並發展成戀愛。玩家不能作出選擇,只能被遊戲情節牽著走進淒美的苦戀,這類情節或會過度美化不合情理的激情。女主角既為皇上的妃子,本來就不應該和其他男子發生感情,這其實是「一腳踏幾船」;就算妃子作主動,其他男子也不應該對她有任何非份之想或曖昧行為,這是「戀上有夫之婦」;皇上後宮三千其實也是「超級多角戀」,並非正常的戀愛關係。我們還需要忠誠的情人嗎?

設立情感界線和身界線

女孩子對戀愛本來就有很多幻想,假若女孩子誤以為只要二人有心跳的感覺,超越界線也是為愛情犧牲,這或會阻礙建立兩性相處的正確態度,甚至對戀愛產生錯誤的期望,為自己及身邊的人帶來傷害。對於兩性相處的情感界線和身體界線,青少年實在很需要成年人的教導、提醒和分享。要教導子女,父母不妨以這些後宮情感關係作引子,跟子女分享怎樣才能發展一段開花結果的戀情,假若我同時喜歡幾個異性,該怎樣判斷眼前這位是否對的人?在觀察別人的時候,有甚麼身體接觸同時需要避免呢?

與子女分享戀愛經驗

筆者鼓勵父母分享真實的戀愛經驗,例如雙方意見鬧分歧、彼此的金錢管理、時間分配等,盡量呈現出真正戀愛與生活融合的畫面。事實上後宮遊戲常見的英雄救美情節,在現實生活中甚少出現,反而成長中各種必然會面對的處境,例如交友戀愛、個人興趣、升學就業、朋友移民、寵物離世、嬰兒出生、親人老去等人生百態,更值得我們花心思去了解和預備自己面對。父母可正面引導子女並與他們討論,彼此分享看法,這樣比沉醉於虛擬世界的苦戀更有益處。

影響人際關係

相信喜歡玩這類遊戲的不只少女,不少成年女性也以此打發時間,[1] 並會和其他玩家在網上聊天。其實成年人和青少年都會遇上手機沉溺的問題,有時成年人會更難以自拔;因為沒有「權威」來強迫他們停止使用手機,成年人有經濟能力來課金,享受遊戲中需要付款才可以經歷的情節。筆者認為我們必須為自己設立界線,包括小心管理使用時間及分享內容,以免為了虛擬遊戲及網友而觸發家庭紛爭。網絡用家良莠不齊,有人單純的使用網絡,但當中也有混水摸魚的騙子,過往已有不少網絡騙案出現,這些實例都在告誡我們與網友相處時要謹慎小心。為免有損身心、錢財及家庭關係,例如為了玩手機晚上不睡覺、忘記吃飯、不能自制地課金、令家人備受忽略,借錢給網友等,我們必須有節制地使用手機。

作為成年人,我們應為子女做個好榜樣,絕不能為打機而影響照顧家庭,「玩樂有時,工作有時」,才是明智。若我們需要分享心事和情感事,例如工作煩惱、戀愛問題、家庭壓力、身體狀況等,這都是屬於私人層面的事情,現實世界裡的家人和好朋友才是恰當的分享對象,他們願意付出真心關懷,彼此相處的時間就是最好的憑證。其實手機玩樂只是閒暇時做的事,若影響正常生活,我們應立即停止,以免過度沉迷,得不償失。

自由的身心靈

明光社

人對於新事件或物件產生興趣,說不定會發展出新嗜好,這是可喜的事。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很需要為忙碌生活與放輕鬆心情之間找到平衡。倘若為了放鬆心情而消費過度、影響健康、損害了人際關係,這些警號都在提醒我們,玩樂本身已令我們由放鬆走向緊張,既然有違原意,不如果斷捨棄,拒絕讓物件操控著我們的身心靈。在虛擬網絡生活與真實生活已密不可分的年代,作父母更要主動創造機會,與孩子一起放下手機,悠閒地坐在沙發上,享受面對面的相處時光。

樂極生悲宜節制

手機遊戲魅力不容小覷,在2016年推出的手遊Pokémon GO便是一個有力例子,當時不少大朋友跟小朋友都努力在大街小巷搜索小精靈蹤影。不過,它亦引發了一些問題,美國就有大學發表的論文指,有些交通意外是與Pokémon GO玩家進行遊戲有關。[2] 沉迷手遊亦會引發課金問題,玩家在為了抽卡、購買遊戲貨幣而支付大量金錢,有調查發現約75%受訪者支付不多於1,000元作為遊戲課金之用,但亦有約1%受訪者(四人)表示在過去一個月花費超過10萬港元課金。[3]


 

[1] 手機成癮:家長機不離手 落街吃飯也發帖〉,《東方日報》,2015年11月12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151112/bkn-20151112201457275-1112_00822_001.html (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2月10日)。

[2] 〈全美增15萬宗車禍 「捉精靈」256人致死〉,《晴報》,2017121日,網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1959990/全美增15萬宗車禍%20「捉精靈」256人致死(最後參閱日期:20201224日)。

[3] 〈北區青年商會 聯同路德會青亮中心、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 香港青年人電子遊戲「課金」現象問卷調查結果:新冠肺炎下港人「課金」顯著上升 過半受訪者每日沉淪「課金」遊戲逾3小時 普遍「課金」求助者同時有其他成癮行為〉,JCI North District,網站:http://www.ndjc.org.hk/c/content/cont_page.asp?content_id=103(最後參閱日期:20201224日);陳淑霞:〈調查揭75%港人打機會「課金」 29歲青年曾耗14萬換道具負債纍纍〉,《香港01》,202089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508767/調查揭75-港人打機會-課金-29歲青年曾耗14萬換道具負債纍纍?fbclid=IwAR1sFbqgP-cLcYPPXgz3NBEyfdqzH1JWP6QuWVd5rqIMIgnwf14CEq-2fmU(最後參閱日期:20201224日)。

 

我的身體很美麗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4/11/2020

人對美麗外表的追求不分性別和年齡,為人父母的或者會發覺年幼的子女十分愛美,但有時對美麗過份執著,卻會令子女在成長路上帶來困擾。當子女覺得自己外表不夠吸引、不夠瘦、不夠高大……這些不足夠彷彿在指責「我不夠好」,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家長們應怎樣引導子女在追求美麗之時,也別為自己貼上「不夠好」的標籤,並且學習喜歡自己的身體呢?

 

擴闊美麗的標準:身心靈強健

有些人為了減肥而過度節食,或令身體受損。家長可和子女一起回憶一次生病的經驗,從而帶出健康的重要性,讓子女明白當我們生了病,雖然有想參與的活動,也只好作罷,就算勉強參與,也不能樂在其中。筆者認為家長可擴闊子女對美麗的標準:真正美的人應該是充滿活力,身心靈強健。家長不妨和子女一起到運動場,觀看一下在跑步的人,引導子女觀察三類人:

第一類:體型結實的人,充滿活力,跑幾個圈也能輕鬆應對。

第二類:體型肥胖的人,身體彷彿很重,舉步維艱。

第三類:他們看起來很瘦,但好像不夠體力向前跑,有點吃力。

家長可問子女喜歡哪一種體型的人,以及為甚麼?家長可以指出,第一類型的人的身體最為強健,而我們要有強健身體,才有能力完成當做的事,從中得到滿足感。

 

合理期望 持之以恆

家長可進一步問子女,若我們想身體變得強健,體態結實,每星期需要跑步多少次呢?要跑多久才會看到成效?有些人對追求美麗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希望做一次運動或做一次美容療程,美麗就會於短時間內、甚至立即就會出現,否則就會洩氣,甚至放棄。例如一週跑步三次,每次半小時,及後發覺體重沒有改變,便放棄了。持之以恆可是十分重要,上文所提到的第二類和第三類人,雖然期望身體有所變化,但就外型或體力方面來看,即使未見成效,但他們仍繼續努力,家長可教導子女欣賞這份堅持和決心,並幫助子女設立合理期望,配以合理付出。這個想法能讓子女更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向所訂的目標逐前進。

 

接納自己的身體

筆者認為家長需要教導子女明白,人的一生只有一個身體,是絕對值得珍惜和保養。家長們可教導子女去接納自己整個身體,沒必要將身體上的脂肪或乾紋看為死敵,百般嫌棄,因為那是寶貴身體的一部份。

人的一生會遇見不同的事物,但這些事物總會有離開的時候,不過,我們的身體總是伴隨著我們。身體亦標誌著我們生命的進程:嬰幼兒期的快速成長、青春期的發育、中年期的皺紋白髮、老年期的身體衰老等。身體是我們的情感寶藏,喜怒哀樂會隨身體變化而有所改變;身體是我們最熟悉的好朋友,默默地陪伴著我們度過每一個時刻。身體就是我們自己,因此我們應坦然地接納自己身體上的「美與醜」,與自己的身體融洽相處。若連自己都嫌棄自己的身體,就很難相信自己是被愛和被接納的;心靈很難平靜、舒暢。

 

用詞得當的勸告

筆者認為這個社會有時失去了平衡,有人為了做生意、為了賺錢,會不斷推銷,催迫我們過度追求某些標準。這些「狹隘的美麗」傷害了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令人身心疲倦。父母既愛惜子女及其身體,就應由小教導子女認識身體健康和美麗的正確關係。筆者建議父母可留意自己的用詞,避免不經意地加上某些不合理的標準。例如父母的出發點是希望子女擁有正常視力,卻對子女說:「有近視就要佩戴眼鏡,變四眼仔四眼妹就不美啦」,若果子女真的需要佩戴眼鏡,到時就很自然地覺得自己不美了,拒絕佩戴眼鏡,或在學校裡把眼鏡放著不用,這些都不是理想的結果。父母可以健康為本的出發點,提醒子女,例如「看電視要有節制,否則對視力受損,生活上會很不方便」;由「吃太多會變肥仔肥妹,就會被人笑」,改為「過度飲食會容易肚痛及過胖,身體會出問題,就要時常服藥控制病情。」

人總喜歡被稱讚,當子女問父:「我美嗎?」,家長的答案是舉足輕重的,一個合宜的讚美能讓人樂上半天。家長可按著子女的獨特性,加以讚美和欣賞,例如「你的外表很美呀!你的笑容很甜,令媽媽很窩心;你的心很美,因為你的想法很正面,媽媽也時常被你鼓舞啊!」不少研究均指出運動時身體會釋放出多巴胺,令人心情愉快,筆者認為父母不妨盡早培養親子運動習慣,一起強身健體,令身體和頭腦因得到適量鍛鍊而變得更健康,與子女一起變得更美。

運動好處多

適當的運動對健康很重要。有營養師指出,運動雖然無法立即令人變瘦,但就有提高基礎代謝率、增加肌肉、維持好心情等好處。[1] 而衞生防護中心就建議市民參與體能活動,如選擇每週進行最少2.5小時的中等強度體能活動,或每週1小時15分鐘的劇烈體能運動。[2]

 
 

[1] 〈【減肥】佳節暴飲暴食後要瘦身!營養師指忽略這件事狂運動仍難瘦〉,《香港01》,2020年10月6日,網站:https://www.hk01.com/教煮/532033/減肥-佳節暴飲暴食後要瘦身-營養師指忽略這件事狂運動仍難瘦(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0月17日)。

[2] 〈建議的體能活動量〉,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2016年3月7日,網站:https://www.chp.gov.hk/archive/epp/tc/indexe585.html?MenuID=9(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