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沒有難成的服侍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3/11/2017

每個人都有些難以突破的圍牆,教會亦然。而難以突破主要不是由於我們沒有恩賜,而是沒有心志。雖然一個人總會有限制,但一群信徒加起來,總可以互補長短,一個人做不來的事,一群人是難以推諉的。對於一些在社會上被忽略、被邊緣化、人數少、身份敏感的群體,猶如那一隻走失的羊一般,按照聖經教導,弟兄姊妹理應撇下那九十九隻很容易便能融入教會文化,被弟兄姊妹接納的小羊,尋找那徬徨無助的迷羊。不過,現實卻是不少教會和弟兄姊妹已習慣了安逸的文化,將教會視為逃避世界的安樂窩,或是躺下休息的療傷站,不願起來回應上帝的呼召。

對於不少弟兄姊妹,一聽到賭徒、妓女、同性戀、露宿者、南亞裔、精神病康復者、貧困兒童、內地學生等等,便會敬而遠之,原因不一定是出於厭惡或歧視,而是覺得彼此之間有一些無形的隔膜,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就是對方明明就在面前,卻連半句話也不願或不懂如何說出來。其實關心和溝通是否如我們想像中那麼困難呢?我們可以如何突破與這些有特殊需要或非一般群體之間的隔膜呢?

在今期《燭光網絡》,我們走訪了一些走在前線的教會和機構,讓大家明白接觸這些群體應有的態度;彼此之間互動的經驗;以及一些受助者的心聲。鼓勵大家走出本身的安舒區,思考如何落實愛我們的鄰舍,我們深信沒有難成的服侍,卻有難忘的服侍。

關注範疇: 
社關

相關文章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5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05/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2021年,美國西維珍尼亞州通過了法案,只有出生時符合生殖生物學和遺傳學的女性,才能參加公立學校女子組別的運動隊伍,這包括大學在內等公立學校的運動隊。就讀於該州布里奇波特市一所中學的男跨女跨性別者Pepper-Jackson,在被禁止參加女子越野賽和田徑隊後,決定提訴,指控有關法例違憲。訴訟中,Pepper-Jackson和他的母親Heather稱,該項州法例作出了基於性別和跨性別身份的歧視行為,違反了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所保障平等的法律保障,以及民權法第9條,當中禁止在受聯邦資助的教育項目中進行性別歧視。

明光社

Pepper-Jackson提出的訴訟令法院頒佈禁令,這令西維珍尼亞州無法執行有關的法案,即無法禁止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公立學校女子運動隊,西維珍尼亞州為此提出上訴,要求法院取消有關禁令,2023年4月6日,美國最高法院拒絕了該州的要求,維持了有關禁令。有關法案被稱為是共和黨在全國範圍內針對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權利的措施之一。西維珍尼亞州檢察總長Patrick Morrisey對最高法院的決定「深感失望」,但仍預計該州最終會獲勝。他說:「不允許生物學上的男性參加女子運動,這只是基本的公平和常識。」[1]

美國於1972年頒佈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民權法第9條,禁止接受聯邦資助的教育項目進行任何形式的性別歧視。但目前有些美國州份阻止跨性別學生依據個人性別認同參加校園內的運動隊伍,以美國總統拜登為首的政府作出了相應提案,預防各州的學校全面禁止跨性別運動員依據其性別認同參加體育競賽。2023年4月6日,美國教育部發佈提案,建議修改民權法第9條,若受聯邦資助的學校禁止跨性別學生依據其性別認同參加運動隊伍,將會違反民權法第9條。如今在美國至少已有20個州禁止跨性別學生依照性別認同參加學校的運動隊伍。教育部的提案仍要面對漫長的批核程序。此外,它亦容許接受聯邦資助的學校可以採取一些措施限制跨性別學生參與運動隊伍,特別是在更具競爭力的高中和大學運動項目。

教育部的這項法案固然會觸怒保守派領導人,但它同時也觸怒了一些跨性別運動人士,因為他們認為在提案之下,學校仍然可以阻止一些運動員依據其性別認同參加運動隊伍。有跨性別者認為提案「為學校和大學提供了指引,讓它們知道如何合法地禁止跨性別運動員。」[2]

美國佛羅里達州LGBTQ團體Equality Florida批評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施行「極端主義政策」:限制跨性別兒童進行變性治療,並在學校和大學教導有關性、種族和性別的知識。Equality Florida認為這些舉動對於LGBTQ人士來說,都令該州變得更加危險,令他們無法好好生活、工作和學習。該組組又認為有關政策限制了他們的「健康、安全和自由」,建議LGBT成員避免去佛羅里達州。有人猛烈批評Equality Florida,稱該組織並沒有真正為LGBTQ人群謀取最大的利益,尤其是為自己的性別身份而苦苦掙扎的年輕人。而由男跨女人士再變回男性的網紅Oli London亦抨擊該組織將不可逆轉的醫療程序推向跨性別青少年。[3]

精神科醫生Susan Bradley於1975年在加拿大多倫多開設了兒童和青少年性別認同診所,大概自2000年開始向患有性別焦躁症的兒童開出處方藥物青春期阻斷劑,以減輕他們的痛苦,但她最近卻為此表示遺憾並承認錯誤,她現在相信這種療法不但強化孩子的困惑感,藥物也會帶來副作用。

在「性別肯定」的治療方法被廣泛應用之前,大多數經歷過性別焦躁症的兒童通常會在成長過程中擺脫性別焦躁,他們最終能接受自己的身體和原生性別;許多醫生表示青春期阻斷劑反而讓兒童短暫的性別困惑變成永久性的困惑。據《紐約時報》報道,這些藥物還阻礙了正值青春期孩子的骨密度激增,以致一些孩子出現終生的骨骼問題。[4]

匈牙利訂立了法例,禁止學校向學生提供促進同性戀和性別轉變的教學材料,歐盟委員會認為該法例違反了歐盟內部市場規則、個人基本權利和歐盟價值觀,並為此於2022年年中將匈牙利提交給歐盟法院。2023年4月6日,德國政府發言人表示,德國和法國將加入歐盟委員會這次針對匈牙利的訴訟。繼德法加入後,共有14個歐盟成員國加入了有關訴訟。[5]

2023年3月21日,東非國家烏干達的國會通過了反對同性戀的法案。法案內容指出,如案件涉及「嚴重同性戀」,犯案者可被處以死刑。所謂「嚴重同性戀」是指涉案者重複犯案,並在未經同意或在威脅的情況下,對兒童、精神或身體殘障人士進行性行為,又或是有關罪行涉及亂倫。另外,如被認為是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等)及進行同性性行為,亦會被處以監禁。

3月29日,包括Google(GOOGL.O)、微軟(MSFT.O)在內的國際公司聯盟譴責烏干達國會通過反同性戀法案,聯盟更警告這將損害該東非國家的經濟。同運人士亦呼籲歐盟停止向該國提供援助,而是應將資源用作加強保護人權。[6]

烏干達總統Yoweri Museveni已於5月29日簽署了該法案。[7]

印度最高法院在2023年3月表示,由五名法官組成的小組會於4月18日開始聽取關於在法律上是否承認同性婚姻的辯論,訴訟程序將在其網站和YouTube上直播。4月21日,《印度斯坦時報》一篇評論文章提到,印度環境部長Bhupender Yadav指出任何關於婚姻聯合的爭論,本質上是涉及立法方面的職能,故不應由司法裁決去處理有關問題。言下之意,不是法院,而是印度的立法機關才是討論同性婚姻議題的最佳場所。多對同性伴侶之前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呈請,要求讓同性伴侶享有和異性伴侶相同的婚姻權利。印度最高法院在5月11日宣佈「保留判決」,即法院需要更多時間來評估各方的辯詞和證據,未來再作判決。[8]

明光社

2016 年,意大利容許同性民事結合合法化,壓倒了天主教和保守派團體的反對,然而,當時該國政府未有賦予同性伴侶收養權,擔心這會助長代孕風氣,而代孕在該國是非法的。但由於政府沒有為有關問題立法,有些法院的裁決允許同性伴侶收養其中一方的孩子,另外,有些意大利城市的市長,例如米蘭市市長,甚至會為同性伴侶的代孕孩子作出生登記。不過,在2023年3月13日,米蘭市市長稱收到內政部的信件,要求他及市議會停止為同性父母的子女進行出生登記。意大利右翼政府的這個舉動,再次引發起外界討論有關該國總理Giorgia Meloni保守派議程。

在意大利透過代孕服務獲得孩子本來便是非法的,觸犯法例可被判處以三個月至兩年的監禁,以及被罰款60萬至100萬歐元(約510萬至850萬港元)。3月23日,該國議會開始辯論是否訂立法例懲治在國外透過代孕服務獲得生孩子的伴侶,有關法案是由總理所屬的意大利兄弟黨(FdI)和另一個執政黨聯盟黨(League)發起,法案訂明即使有關人士在美國或加拿大這些代孕服務屬於合法的國家進行代孕程序,也會觸犯法例。有人批評該法案主要是針對同性戀伴侶。[9]

根據美聯社2023年3月1日的報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早前曾表示,日本禁止同性婚姻並不是歧視,並堅稱憲法中的婚姻自由只為異性戀結合的設想。不過,他其後亦否認自己存在偏見,他說:「我認為(在這議題上)我沒有歧視」,「而且我從未說過我反對它。」。這番言論引發批評,他被指是在撤回說法,儘管他在2月中與LGBTQ代表人士會面之後,他表示「強烈感受到有討論的必要」,並將考慮人民與國會中的聲音,以及幾項正在進行的訴訟裁決,和地方政府的措施。[10]

本地

香港終審法院五名法官於2023年2月6日頒佈書面判詞,裁定女跨男跨性別人士必須完成完整性別重置手術才能更改身份證性別標記的政策,違反了《香港人權法案》十四條。有關判決令女跨男跨性別者毋須完成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亦可更改身份證的性別標記。3月31日,多名跨性別人士在入境事務大樓外請願,促請政府回應跨性別群體的訴求,包括在法院判詞發出三個月內落實新政策。入境處表示,政府正基於終審法院的判詞,檢視相關政策和行政措施,並會爭取在合理時間完成檢視,同時正積極處理已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人士提出更改身份證上性別記項的申請。

律師文浩正指出,雖然有關司法覆核案件宣告入境處相關政策違憲,但法庭不會具體說明怎樣修改政策才是合乎憲法原則。若行政機關修改政策後仍涉違憲,或者未能在合理時間修改政策,即「不作為」,都可能受到司法覆核挑戰,至於拖多久才算「不作為」,同樣由法庭裁決。[11]

因受疫情影響而押後舉行的同樂運動會(Gay Games),大會早前宣佈鐵定於2023年11月3日至11日在港舉行。今屆同樂運動會將由香港及墨西哥城市瓜達拉哈拉合辦。[12]

(資料截至2023年5月30日)

 

 


[2] Sean Murphy and Hannah Schoenbaum, “Biden sports plan angers transgender advocates, opponents.” Associated Press, April 8,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athletes-biden-title-ix-28c6c78e9cd60a4c334de15bfdd624fe;  https://www.npr.org/2023/04/06/1168460726/biden-title-ix-transgender-sports-ban; https://udn.com/news/story/6813/7090984.

[3] James Reinl, “Florida LGBTQ group SLAMMED for issuing phony 'travel advisory' against visiting the Sunshine State, saying DeSantis policies hurt queer visitors' 'health, safety and freedom',” MailOnline. April 14, 2023.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969325/Florida-LGBTQ-group-SLAMMED-issuing-phony-travel-advisory-against-visiting-Sunshine-State.html.

[4] “’We Were Wrong’: Pioneer In Child Gender Dysphoria Treatment Says Trans Medical Industry Is Harming Kids.” Daily Caller. March 11, 2023. https://dailycaller.com/2023/03/11/pioneer-in-child-gender-dysphoria-treatment-says-trans-medical-industry-is-harming-kids/; News Desk, “Canadian doctor says puberty blockers not ‘safe’ or ‘reversible’,” Blitz, March 18, 2023. https://www.weeklyblitz.net/health/canadian-doctor-says-puberty-blockers-not-safe-or-reversible/.

[5] “Germany, France join EU proceedings against Hungary over anti-LGBT law.” Reuters. April 7,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germany-france-join-eu-proceedings-against-hungary-over-anti-lgbt-law-2023-04-06/.

[8] Arpan Chaturvedi, “India's top court refers same-sex marriage recognition case to 5-judge bench.” Reuters. March 13,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indias-top-court-refers-same-sex-marriage-recognition-case-5-judge-bench-2023-03-13/; “Parliament, not courts, best place to debate same-sex marriage, India minister says.” Reuters. April 21,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parliament-not-courts-best-place-debate-same-sex-marriage-india-minister-says-2023-04-21/;〈印度同婚請願 最高法院保留判決〉,聯合新聞網,2023年5月11日,網站:https://udn.com/news/story/6812/7159517(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23日);Dhananjay Mahapatra, “Supreme Court reserves verdict on legal status of same-sex marriage,” The Times of India, May 12, 2023,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india/supreme-court-reserves-verdict-on-legal-status-of-same-sex-marriage/articleshow/100169735.cms.

[9] Federico Maccioni, “Italian government tells Milan to stop registering same-sex couples' children.” Reuters. March 14,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italian-government-tells-milan-stop-registering-same-sex-couples-children-2023-03-14/; “Italy to debate bill that criminalises surrogacy done abroad.” Reuters. March 23,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italy-debate-bill-that-criminalises-surrogacy-done-abroad-2023-03-22/.

[10] Mari Yamaguchi, “Japan PM: Ban on same-sex marriage not discrimination,” AP News, last modified March 1,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japan-kishida-lgbtq-samesex-marriage-discrimination-43baf7af74baf0d8b908124b19eabf0e;〈禁止同性婚姻 岸田:並非歧視〉,Life.TW,2023年3月1日,https://m.life.tw/?app=view&no=1887603;“LGBTQ rights: Japan PM under fire for same-sex marriage remarks.” BBC News. March 2,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64820191.

上帝毋須依賴凱撒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5/2023

香港教會的前景充滿挑戰,根據建道神學院在「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2023」發表的數字,綜合不同宗派的教會近年整體崇拜人數減少15至25%,奉獻減少10至20%。面對人數和奉獻的下降,社會環境的轉變,教會必須重新反思本身的運作模式。首先,殖民地年代遺留下來對基督宗教的優待已成過去,過往一些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做法將會逐步消失,例如教會作為主辦團體可以免費使用學校和社會服務單位的場地聚會和辦公,以及共用資源,在未來不能再視之為理所當然,教會應該積極部署自行購買或租用地方作辦公室及舉辦日常活動,而星期六、日若需使用學校或社會服務機構的地方作聚會和其他活動,應給予適當的租金,避免被指間接使用了公帑,因而受到政府不同部門的牽制或質疑。

將來基督教服務機構若果想在福音工作和社會政策的倡議上有較大的自由和靈活性,就應該減少依賴政府的資源,當然,如此一來,員工在薪酬上很難再以公務員的薪級表作參考、甚至要將兩者掛鈎,但要將上帝的物歸上帝,凱撒的物歸凱撒,在一個非以基督教精神為指導、甚或對宗教不太友善或信任的社會,是無可避免的選擇。堂會應依賴弟兄姊妹的奉獻,而不應再指望利用公共資源是我們必須有的態度,因為愈多使用公帑就會愈受制於政府的政策,堂會不應為五斗米折腰,上帝的工作上帝自會有供應。

其實,不少弟兄姊妹都是獨身或沒有子女,除了平日的奉獻以外,若能善用本身的物業和遺產,透過遺願計劃,可以祝福許多堂會和機構的事工,基督徒本身其實有足夠的能力支持天國的事工,毋須依賴政府,亦毋須等待有錢的弟兄姊妹大發熱心,只要許多平凡的弟兄姊妹願意為主多行一步,就能成就許多不平凡的事工。今時今日在香港若果擁有自置物業,本身已是一筆可觀的資產,在過身之後若沒有預先的安排,很可能最後只會落入政府的口袋,而不能按個人的意願,讓一些自己認同的事工得到最後的支持。而在離世之後最有效讓自己的心願盡快達成的方法就是預立遺囑,並且委託一個可以信賴的執行人。

對於不少弟兄姊妹來說,訂立遺囑好像很複雜的事,不過,現在有一些社企是很樂意協助有心行善的市民的,例如「遺善最樂」,只要大家願意在遺產中捐贈10,000元給予最少一間與它合作機構(名單可以到該社企的網頁了解:https://www.forevergift.hk/),就會有律師免費協助訂立遺囑,至於該10,000元以外的遺產如何分配,完全可以按捐贈者自己的心願決定,其實無論對捐贈者還是對受惠機構來說,都是雙贏的做法。當然,現時在教會的圈子也有不少的律師,若果有更多基督徒律師願意投身這樣的事奉,為不同的堂會做一些免費的法律講座,教導大家如何訂立一份清晰容易執行的遺囑,並將部份遺產用作支持堂會和機構的事工,這樣則會更好。

另一個途徑是參與保單捐贈,可以透過更改保單受益人的方法,將1%以上的人壽保障額捐贈給自己心儀的慈善機構就可以,詳情可參閱以下網頁:https://www.policydonation.org.hk/be-our-donor.html這種生前預立遺囑和指示的方法,一方面既不影響立遺囑者的基本生活和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令自己的遺願被尊重和執行,而給予堂會和機構奉獻的數量和金額的多寡完全可以自己決定,又毋須花上一筆律師費,其實是一件美事。

二十多年前,有位姊妹來我家裡參與了一次的小組聚會,之後便沒有出現,一段時間之後得知她患上癌病,於是便和組員探望她,並駕車載她到郊外遊玩,讓她舒展一下身心,其後又在寧養院舍為她舉行生日會。有一天她邀約我和一位組員去探望她,忽然表示要組員做見證,立遺囑將遺產交給我,捐給有需要的機構。當下我覺得不妥便立時婉拒了,之後問了律師意見,並在律師和醫生證明她是在神智清醒的情況下訂立遺囑,而我只是一個不涉及任何利益的執行人,並會按照她的遺願將她的房屋變賣後,連同其他遺產捐給她指定的機構。在她過身之後,她的弟弟和姊姊突然詢問我可否當她沒有立過任何遺囑,將遺產交由他們處理(其實他們之間的關係一直不好,在她臥病期間亦沒有照顧她),幸而這一切都有律師見證,而我個人亦無受益,可以理直氣壯地表明我只能按當事人的意思,為她完成最後的心願,而我手上的遺囑便成為了最有效的工具。上帝毋須依賴政府以及大富豪,其實許多看似平凡的弟兄姊妹,只要善用上帝給予我們的資源,都可以成為堂會和機構有力的後盾,讓堂會和機構的事工不會受制於政府或者一些財主,上帝根本毋須依賴凱撒

資料庫

認識遺產繼承順位

根據本港的《無遺囑者遺產條例》,如果死者在生前沒有訂立遺囑,他的遺產會按不同的情況分配給其親屬。如果死者只有配偶,沒有子女、父母或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姊妹或上述兄弟姊妹的後裔,他的剩餘遺產便會歸配偶所有。如果死者遺下配偶及子女,他的配偶會先取得所有的非土地實產,及剩餘遺產中的50萬元,而在上述50萬元分發後,餘下的會分成兩半,一半分給配偶,一半則會平均分給所有子女。如果死者沒有子女,只遺下配偶及父母,他的配偶會先取得所有的非土地實產,及剩餘遺產的100萬元,而在上述100萬元分發後,餘下的會分成兩半,一半分給配偶,一半分給父母。[1] 如果死者沒有任何親屬,遺產則會歸政府所有。


[1] 〈3. 如果死者沒有立遺囑,有關遺產將如何被分發?〉,社區法網,網站:https://www.clic.org.hk/zh/topics/probate/distribution_of_estate_to_the_relevant_parties/q3(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9日)。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3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7/03/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明光社

蘇格蘭,男跨女人士Isla Bryson在尋求轉變性別前,他的名字為Adam Graham,2023年1月,他因強姦兩名女子被判罪成,並遭還押在Cornton Vale女子監獄等待宣判,此舉引發大眾強烈抗議,其後在司法部介入下,Bryson被遷往男子監獄。Bryson的個案引發蘇格蘭政府重新審視男跨女罪犯遷往女子監獄的個案。另一名曾有暴力記錄的男跨女人士Tiffany Scott,在轉變性別前名為Andrew Burns,他因騷擾一名13歲女童而入獄,他在獄中成為男跨女人士,不過,其外形沒有任何改變,且保留了男子生殖器官,他本來將被轉移到他所選擇與他性別相符的監獄裡,但他的申請已遭到擱置,蘇格蘭政府在1月29日宣佈,在進行緊急審查的同時,所有曾對女性作出身體暴力和性暴力的男跨女人士將不能還押於女子監獄。

蘇格蘭政府在2022年12月通過「性別認同改革法案」,允許申請人不用通過性別認同障礙的醫學診斷,只須以新的性別生活三至六個月,便可以申請轉變性別,法案更將申請年齡從18歲降低至16歲,讓申請人可以更快及更方便申請改變在官方文件上的性別。不過,英國政府擔心這可能會引發性別旅遊,即是英國人到蘇格蘭拿取新的性別身份,但當他回到英國的其他地方,其法定性別會因兩地法制不同而有所不同。英政府也擔心在蘇格蘭更改了性別人士,回到英國其他地方,會要求不同的權益,例如男跨女人士要求進入只有女性才能進入的空間,並擔心男性罪犯利用這個更改性別的系統,令女性無法在單一性別空間裡受到保護。2023年1月,英國政府經過辯論之後,決定引用1998年《蘇格蘭法案》第35條,阻止蘇格蘭議會的「性別認同改革法案」進入御准階段,即是成為生效法例的最後階段。[1]

2023年2月16日,西班牙國會議員最終通過了一項「跨性別法案」,允許市民從16歲起,只需通過簡單的行政聲明,便能改變其身份證明文件上的性別。在此以前,申請人是必須經由幾位醫生診斷患有性別焦躁症及進行最少兩年的荷爾蒙治療才可以申請更改性別;法案放寬了有關安排。這法案甚至擴大了更改性別的範圍,容許14至15歲的兒童作出有關申請,前提是他們在其法定監護人的陪同下進行相關手續,至於12至13歲的兒童如想轉換性別,則須獲法院的允許。[2]

2023年2月1日,芬蘭議會通過了一項新法,讓18歲及以上的人士,毋須經過醫療和精神病學的審批程序,只須通過自我聲明,便能合法地改變性別。新法還廢除了一項規定,該項規定要求想要改變性別的人士,在申請政府承認其性別身份之時,必須先提供醫療方面證明以顯示他們是不育或已絕育的,隨著新法確立,該項規定亦已廢除。芬蘭總統已於3月3日簽署該項新法。[3]

此外,在2023年2月有報道指,芬蘭兒科學會在給該國社會和健康委員會的聲明中表示,毋須經過醫療或精神病學的審批、只須經過自我聲明便可更改性別的措施,不應擴展至未成年人。坦佩雷大學(Tampere University)的首席精神科醫生Riittakerttu Kaltiala,接受了該國頂級報紙採訪時,談到她不願向自認為跨性別的未成年者,推薦手術和化學方面的變性服務。芬蘭最大的兒科性別診所也是在坦佩雷大學裡。Kaltiala醫生解釋:「雖然『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很重要』,但也有必要認識到,孩子在生命中某個時刻,強烈地認為自己是另一個性別是很常見的事,有五分之四的孩子,他們在青春期時便會認定自己為跨性別者」,因此監控其情況是明智的做法,讓孩子得以安心,同時亦要治療家人的焦慮和可能引發的相關問題。

芬蘭正在考慮讓成年人透過自我聲明來轉變性別的性別自我認同法,跨性別倡導組織Seta甚至在推動令該法律適用於未成年人。Seta亦經常以「肯定或自殺」(affirm or suicide)這個錯誤論述來到處游說,聲稱兒童性別焦躁症要及早醫治。

在瑞典的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在接受了變性治療的成年人中,其自殺死亡率顯著增加了。芬蘭的一項研究則發現,許多接受了荷爾蒙治療的未成年人,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轉差。Kaltiala醫生曾對數百名經歷過性別混淆的兒童和青少年進行評估,認為不應該降低性別自我認同法的年齡限制,

對於聲稱因著自殺風險增加,所以有迫切需要對未成年人進行賀爾蒙治療以及在法律上承認其新性別,她認為這種說法是「帶有目的的虛假資訊」,並且「不負責任」。 她解釋:「有『性別認同』問題的年輕人萌生自殺念頭和自毀行為是與精神疾病有關,而不僅僅是因著『未確認』性別。」Kaltiala醫生認為那些自稱受益於化學和手術變性服務的成年人,想要幫助兒童和青少年,他們卻缺乏理解:「孩子不是小大人。」

Kaltiala醫生指出年輕人嘗試探索「不同的身份」和「容易接受建議」是很常見的事。她認為在青春期,身份的建構才剛剛開始,最終的結果如何還不得而知。在青少年時期改變合法的性別標記不是簡單的手續,在心理方面和社會方面,這都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干預,它會傳遞給年輕人一個訊息——這是「正確的道路」,這將引導青少年的發展。

Kaltiala醫生表示在她工作初期,兒童和青少年中存在「性別認同」問題的案例很少。然而,自2015年起,患者數量增加了10倍,患者群體的特徵也發生了變化。以前,大多數患者都是年輕男孩,但現在接觸的患者,大多是十幾歲的女孩。在整體病患中亦有四分之三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4]

明光社

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蛋糕店店主及糕點師Jack Phillips曾拒絕為一對同性戀伴侶製作結婚蛋糕而被指觸犯了歧視法,但美國最高法院在2018年裁定他勝訴。不過在另一宗訴訟中,他因拒絕為男跨女人士Autumn Scardina製作慶祝性別轉變的蛋糕而被指觸犯歧視法,科羅拉多上訴法院於2023年1月26日裁定Phillips敗訴,理由是Scardina所要求製作的是一個帶有藍色糖霜的粉紅色的蛋糕,它本身並沒有表達任何訊息或具有象徵意義。代表Phillips的、來自捍衛自由聯盟的律師表示,不應該在違背某人的核心信念下去強迫他表達一些訊息。Phillips計劃提出上訴。[5]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Kerala),一名女跨男跨性別人士Zahad,她在2023年2月8日產下一名嬰兒,這讓她和其男跨女伴侶Paval成為印度第一對跨性別伴侶,擁有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孩子。一年半前,當他們決定想要孩子時,兩人各自處於性別轉變過程的不同階段,他們當時遵循醫生的建議,暫停了荷爾蒙治療。他們拒絕披露嬰兒的名字及性別。[6]

2023年1月24日,教宗方濟各接受美聯社獨家專訪,提到「同性戀不是違法行為(crime),但卻是罪(sin)」,前者是從社會的法律層面來看,後者卻是從信仰層面來看,他認為有需要區分兩者,他又舉例說明「缺乏對彼此的仁慈也是一種罪」。他沒有改變天主教的教義,仍然認同同性戀行為在「本質上是失序的(intrinsically disordered)」,但他強調必須尊重同性戀者。他批評將同性戀刑事化是「不公正的」,他稱神愛所有孩子,同性戀者必須受到歡迎和尊重,不應被邊緣化或歧視。對於有些天主教主教支持同性戀刑事化的法例,教宗將這種態度歸因於文化背景,他表示一些主教需要經歷一個變革過程,以至承認每一個人的尊嚴。教宗呼籲他們歡迎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人士進入教會。1月31日,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首都金沙薩,有爭取同志權益的組織拉起橫額歡迎教宗到訪。[7]

台灣內政部於2023年1月19日同意開放跨國/地區同性婚姻,並發函台北市政府督導戶政事務所辦理。在新的措施下,其他地方的人如想與台灣的同性伴侶結婚,即使其國家或地區沒有允許同性婚姻,都可以在台灣登記結婚,包括港澳地區居民,但中國大陸因涉及登記程序、面談機制等,所以不在這次函釋中。[8]

台灣教育部為保障同性配偶及同性家庭權益,在2022年12月,修改了「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就學貸款彙報系統」的欄位名稱:一、將原欄位名稱為「學生父親身份證字號」,修改為「學生關係人身份證字號1」,並在旁解釋「此項欄位學生關係人包含父親、母親、法定監護人」;二、將原欄位名稱為「學生母親身份證字號」,修改為「學生關係人身份證字號2」,並在旁解釋「此項欄位學生關係人包含父親、母親、法定監護人。」教育部就有關事宜致函相關學校,並請學校配合辦理,部份學校如成功高中等,便在網上的校園公告中刊出這則消息。[9]

本地

代號Q的匿名人士及謝浩霖(Henry),二人為女跨男跨性別人士,她們所持的英國公民護照或英國國民(海外)護照,已將其登記性別改為男性,但因二人未完成由女轉為男的全套性別重置手術,遭入境處拒絕將其身份證上性別標記改為男性。二人認為相關政策侵犯人權並提出司法覆核,她們先後被高等法院原訟庭及上訴庭裁定敗訴,她們在2022年3月向上訴庭申請上訴至終審法院的許可,案件於2023年1月4日在終審法院審理。

上訴人的代表律師表示,如果處方拒絕承認上訴人新的性別身份,會令跨性別人士失去尊嚴,感到受辱、沮喪及困擾。由於這些跨性別人士身份證所列的性別,或與其打扮有落差,他們每當出示身份證時,均有可能需要解釋,在人前公開其私生活。代表政府的律師則表示,對於如何確立跨性別人士身份,各界沒有統一標準,相關療程也是因人而異,處方難有公平一致的標準去斷定身份。港府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的門檻,則可解決實際層面的困擾。

五名終院法官於2023年2月6日頒佈書面判詞,裁定涉案政策違反《香港人權法案》,一致裁定Q及Henry上訴得直,撤銷入境處不准許將她們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改為男性的決定。判詞指出政策不容許跨性別人士在未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前,改變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會導致更多混淆或尷尬情況,也令性別標記喪失識別功能。五位法官重申,不否認社會上對於如何適當地對待跨性別人士,的確遇到不少實在及困難的議題,但解決這些困難的辦法,與身份證的性別標記無關。

法官不接受以女跨男過渡時有機會出現逆轉並導致有關跨性別人士懷孕為由,才規定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標記的準則,因為女跨男人士接受的荷爾蒙治療,包括面部毛髮生長、乳房切除手術等均是不可逆轉,接受這些治療的跨性別人士經歷如此漫長、痛苦的磨難獲得符合自我認知的身份,不大可能決定回復其原生性別,而為了懷孕而回復原生性別的機會更微。判詞指是次判決只針對女跨男的個案,不適用於男跨女的情況。

政府發言人於2月7日表示,因應終審法院所作出的判決,正審慎研究並檢視有關更改身份證上性別的政策,在徵詢法律意見之後,再作出跟進行動,以遵守終院就本案作出的判決。[10]

由同志團體主辦的第11屆同樂運動會(Gay Games)將於2023年11月3至11日在香港舉行,是有關活動首次在亞洲城市舉行,運動會的主題為「在多元中團結」。有媒體在1月報道,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2023年第11屆同樂運動會(GGHK)協辦的Unity Games,有逾四百名來自本港八間高等院校及不同的社區隊伍、不同文化背景、種族或多元性別認同的大學生、業餘及專業運動員,參加了為期兩天的運動賽事。

科大署理學務長周敬流教授認為這是展現和諧共融的表現,科大亦在網上為同樂運動會招募義工。[11]

(資料截至2023年3月4日)


[1] Joseph Anderson, “SNP 'shamed' into acting on transgender prisoner row say Tories,” The Scotsman, January 30, 2023, https://www.scotsman.com/health/snp-shamed-into-acting-on-transgender-prisoner-row-say-tories-4005796; Jennifer Scott and Sophie Morris, “UK government blocks Scotland's gender reform bill in constitutional first,” Sky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16, 2023, https://news.sky.com/story/uk-government-blocks-scotlands-gender-reform-bill-in-constitutional-first-12787916; “Nicola Sturgeon: Rapist Isla Bryson 'almost certainly' faking trans status,” BBC 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3, 2023, https://www.bbc.com/news/uk-scotland-scotland-politics-64501436; Abbi Garton-Crosbie, “Tiffany Scott: Scottish Government urged to block trans inmate move,” The National, January 29, 2023, https://www.thenational.scot/news/23284131.tiffany-scott-scottish-government-urged-block-trans-inmate-move/; Chris McCall, “Tiffany Scott to remain in men's jail as prison bosses launch 'urgent review' of trans cases,” Daily Record, January 29, 2023, https://www.dailyrecord.co.uk/news/politics/tiffany-scott-remain-mens-jail-29079962; Martin Robinson, “SNP's trans bill could spark 'gender tourism' to Scotland: Fears men will cross border for Gender Recognition Certificate then demand same rights as women in England - as Westminster is set to BLOCK controversial law,” MailOnline, last modified December 23, 2022,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568771/SNPs-trans-bill-spark-gender-tourism-Scotland.html; 〈男姦犯變性囚女獄 蘇格蘭急叫停〉,《東方日報》,2023年2月1日,網站: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E5%85%A9%E5%B2%B8%E5%9C%8B%E9%9A%9B/odn-20230201-0201_00180_041/%E7%94%B7%E5%A7%A6%E7%8A%AF%E8%AE%8A%E6%80%A7%E5%9B%9A%E5%A5%B3%E7%8D%84--%E8%98%87%E6%A0%BC%E8%98%AD%E6%80%A5%E5%8F%AB%E5%81%9C(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英國政府阻止蘇格蘭性別改革法案 施雅晴稱受正面攻撃〉,香港電台網站,2023年1月17日,網站: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684241-20230117.ht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2] “Spain gives final approval to law making it easier to legally change gender,” BBC,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6,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4666356; Euronews with AFP, AP, “Spain passes Law allowing people to freely change gender from age 16,” Euro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6,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2/16/spain-passes-law-allowing-people-to-freely-change-gender-from-age-16; “Spain gives final approval to law making it easier to legally change gender,” BBC News, last modified 16 February,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4666356; https://uk.news.yahoo.com/spain-passes-law-allowing-people-134246702.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HLhDFv5_d8Y22DCTg8W48n7BtoHfmPYYjdh8zIRXVZNywfc8OwMDxCGhCExtgmXuv6BIYEI6uvEPQxBNQg_hdk8dBXCH7IwaaNDcqsSG8BodXXDQAzjMTbM1APdPdpyiEYqfEPLHihKahIBUAHq5PndmwfwsbrPqROEKGhYOK0Y.

[3] David Mac Dougall & AP, “Finland passes new, progressive trans rights laws on gender recognition,” Euro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2/01/finland-passes-new-progressive-trans-rights-laws-on-gender-recognition; “Finland to allow gender reassignment without sterilisation, ” Reuters, last modified March 4,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finland-allow-gender-reassignment-without-sterilisation-2023-03-03/.

[4] Christina Buttons, “Finland’s Leading Gender Dysphoria Expert Says 4 Out Of 5 Children Grow Out Of Gender Confusion,” DailyWire.com, last modified February 7, 2023, https://www.dailywire.com/news/finlands-leading-gender-dysphoria-expert-says-4-out-of-5-children-grow-out-of-gender-confusion?inf_contact_key=d21874137db4acc97efdc1c4e70d30d316358d5485884e2f31e6019a0d26c8b0; Lucy Middleton, “EXPLAINER - What are trans self-ID laws and what impact do they have?,” Openly, last modified February 2, 2023, https://www.openlynews.com/i/?id=1d6be2b1-c906-4aef-91e9-11fa724a3848.

[5] Nate Raymond, “Colorado baker loses appeal over refusal to make gender transition cake,” Reuter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7, 2023, https://www.reuters.com/legal/government/colorado-baker-loses-appeal-over-refusal-make-gender-transition-cake-2023-01-26/; Associated Press, “Colorado baker loses appeal over transgender birthday cake,” NBC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7, 2023,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news/colorado-baker-loses-appeal-transgender-birthday-cake-rcna67833; 關啟文:〈宗教自由的初步勝利 「反同」蛋糕師傅的平反──美國最高法院就著Jack Phillips的判案〉,香港性文化學會,2018年6月11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8/06/11/%E5%AE%97%E6%95%99%E8%87%AA%E7%94%B1%E7%9A%84%E5%88%9D%E6%AD%A5%E5%8B%9D%E5%88%A9-%E5%8F%8D%E5%90%8C%E8%9B%8B%E7%B3%95%E5%B8%AB%E5%82%85%E7%9A%84%E5%B9%B3%E5%8F%8D/;陳婉珊:〈烽煙再起:美國蛋糕師傅Jack Phillips拒賣慶祝變性蛋糕 罪成罰款〉,香港性文化學會,2021年6月19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21/06/19/%E7%83%BD%E7%85%99%E5%86%8D%E8%B5%B7-%E7%BE%8E%E5%9C%8B%E8%9B%8B%E7%B3%95%E5%B8%AB%E5%82%85jack-phillips%E6%8B%92%E8%B3%A3%E6%85%B6%E7%A5%9D%E8%AE%8A%E6%80%A7%E8%9B%8B-%E9%99%B3%E5%A9%89%E7%8F%8A/(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6] “In a first for India, transgender couple become biological parents,” Reuter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9,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first-india-transgender-couple-become-biological-parents-2023-02-09/; “Kerala transgender couple’s ‘tears of joy’ as baby born early,” BBC news, last modified 10 February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64578203.

[7] “Pope Francis says homosexuality is a sin but not a crime,” PB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5, 2023, https://www.pbs.org/newshour/world/pope-francis-says-homosexuality-is-a-sin-but-not-a-crime; Benoit Nyemba and Sonia Rolley, “As Pope Francis visits Congo, LGBT+ activists cheer for perceived ally,” Reuter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frica/pope-francis-visits-congo-lgbt-activists-cheer-perceived-ally-2023-02-01/.

[8] 〈無法同婚國家可來台結婚了 蘇貞昌請辭前拍板「這區域除外」〉,《聯合新聞網》,2023年1月19日,網站:https://udn.com/news/story/6656/6923510(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9] 〈校園公告〉,成功高中,2022年12月29日,網站:https://www.cksh.tp.edu.tw/news/%E3%80%90%E8%BD%89%E7%9F%A5%E3%80%91%E6%95%99%E8%82%B2%E9%83%A8%E9%AB%98%E7%B4%9A%E4%B8%AD%E7%AD%89%E4%BB%A5%E4%B8%8A%E5%AD%B8%E6%A0%A1%E5%B0%B1%E5%AD%B8%E8%B2%B8%E6%AC%BE%E5%BD%99%E5%A0%B1%E7%B3%BB/(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轉知「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就學貸款彙報系統」修正欄位名稱一案,請貴校配合辦理,請查照。〉,臺北市立陽明高級中學,2022年12月27日,網站:https://www.ymsh.tp.edu.tw/wp-content/uploads/doc/ym121/%E8%87%BA%E5%8C%97%E5%B8%82%E6%94%BF%E5%BA%9C%E6%95%99%E8%82%B2%E5%B1%80%E5%87%BD(1111227).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不分類-函轉有關「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就學貸款彙報系統(下稱該系統)」修正欄位名稱,請學校配合辦理,詳如說明,請查照。〉,苗栗縣立苑裡高中,2022年12月28日,網站:https://yljh.mlc.edu.tw/News/Detail.php?ID=4777(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10]劉安琪:〈跨性別人求改身份證性別 終院上訴得直 上訴人:案件有深遠影響〉,《香港01 》,2023年2月7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86436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未完成重置手術不獲改身分證性別 跨性別者提終極上訴〉,《明報》,2023年1月4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ins/%e6%b8%af%e8%81%9e/article/20230104/s00001/1672819966989/%e6%9c%aa%e5%ae%8c%e6%88%90%e9%87%8d%e7%bd%ae%e6%89%8b%e8%a1%93%e4%b8%8d%e7%8d%b2%e6%94%b9%e8%ba%ab%e5%88%86%e8%ad%89%e6%80%a7%e5%88%a5-%e8%b7%a8%e6%80%a7%e5%88%a5%e8%80%85%e6%8f%90%e7%b5%82%e6%a5%b5%e4%b8%8a%e8%a8%b4(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凌子淇:〈跨性別身份終極上訴 以性別從置手術為標準 令跨性人恆常受辱〉,《香港01》,2023年1月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85375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2跨性別人士改證件性別遭拒 上訴庭批許可上終院叩門〉,東網,2022年5月13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0513/bkn-20220513133148944-0513_0082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11] 〈科大伙同樂運動會 推動跨校多元文化〉,《明報》,2023年1月10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pns/%e6%95%99%e8%82%b2/article/20230110/s00011/1673287060836/%e7%a7%91%e5%a4%a7%e4%bc%99%e5%90%8c%e6%a8%82%e9%81%8b%e5%8b%95%e6%9c%83-%e6%8e%a8%e5%8b%95%e8%b7%a8%e6%a0%a1%e5%a4%9a%e5%85%83%e6%96%87%e5%8c%96(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科大協辦Unity Games 頌揚多元與共融〉,香港科技大學,2023年1月9日,網站:https://hkust.edu.hk/zh-hant/news/major-events-campus/hkust-co-hosts-unity-games-promote-diversity-and-inclusion(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步步為營才不會得意忘形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7/03/2023

傳道書九章12節說:「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而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3節亦提醒我們:「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因此,居安思危不單是教會和信徒,也是社會和所有市民應有的態度,特別是在人心難測,處處紅線和陷阱的年代。

一直以來,教會群體認為自己做的是天國的/屬靈的事工,與地上的/屬世的政權只會有屬靈爭戰,殊不知自己在公司法和稅務條例、建築物和消防條例等等,很多時都未能滿足法律的嚴格要求,根本不用宗教或政治理由,都有可能墮入法網,本期《燭光》希望能提醒大家快快為教會做「健康」檢查。至於家長,亦須留意在現今的社會風氣下,一些幼童耳濡目染,對性的問題一知半解,可能會遇上一些騷擾別人而不自覺,被人侵犯而懵然不知的情況,特別在這個強調讓子女在成長中多些自我探索的氛圍下,父母既要鼓勵子女學習選擇,亦要教導他們學習服從和考慮後果,如何平衡需要更多智慧。

此外,當網絡世界邁向元宇宙、人工智能不斷融入日常生活,沉浸式體驗成為了感受事物的新模式,這個世界愈精彩,但我們亦愈容易迷失在不同的名字和不斷改變的範式中,科技的發展令想追上潮流的人疲於奔命,拿捏不準,恐怕成也科技、敗也科技!知道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應該如何選擇,知道自己身邊有何機遇與陷阱,是學會面對這個複雜世界的基礎,步步為營才不會得意忘形。

提醒教會勿誤墮法網的一葉聯盟

訪問: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 整理:陳希芝/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翻譯)
17/03/2023

現時香港堂會的數目約為一千三百多間,有五百多間堂會的崇拜人數是在100人內,[1] 這些堂會所擁有的資源相對較少,加上面對移民潮、教牧同工離職轉職、人手短缺等情況,要維持運作也有一定困難,而隨著社會形勢的轉變,政府對於慈善團體的監管亦變得嚴謹,堂會和基督教機構面對的挑戰更不容忽視。一批有志服侍教會的專業人士,希望能好好運用恩賜,為教會(特別是資源較少的堂會和機構)提供專業意見,協助教會在新形勢下仍然站立得穩。金融業福音團契總幹事陳啟興牧師談到「一葉聯盟」(ALEAF)的成員,如何運用自己所屬界別的專業知識,來服侍有需要的堂會和機構。

一葉聯盟是由基督徒會計師團契、基督徒律師團契、工程及建造業福音團契、建築師規劃師團契及金融業福音團契所組成,早在2020年,時值疫情期間,幾個團契已有合作,透過購買和派發飯券,支援一些餐廳和基層市民,並向他們傳福音。而近期聯盟更與神學院合作,透過幾次講座支援本港教會。

公司管治與土地契約

明光社

到底堂會和機構具體面對甚麼情況,需要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和支援?牧師表示有兩方面的事務是教會最容易出問題,第一是財務或公司管治方面,第二是土地方面。他指現時愈來愈多教會想獨立,只有一百多人聚會的教會,如當中沒有專業人士在其中,就容易出問題。如在財務管理、公司管治的事務上,若要進行招標工作是要依照甚麼程序?在甚麼情況下教會的相關人士必須在文件上簽名?而有關土地方面的事務,一些「樓上教會」所處的樓宇,是否容許舉辦宗教聚會?有些教會建立多年,當中有沒有僭建物?教會聚會人數日增,建築物內設施是否符合《消防條例》要求?陳牧師認為這都是目前教會需要留意,而聯盟早前與中國神學研究院合作,在2022年舉辦了五次講座,透過校友會聯絡教會的教牧同工、長執和領袖,向參加者教授《稅務條例》第88條有關讓慈善機構豁免繳稅須留意的細節、教會與銀行關係、樓宇結構、消防安全、土地契約等內容,而第六次講座亦將於今年5月推出。五次講座共接觸五百多人次,曾參與講座的教牧同工和機構領袖人數也有二百多人,陳牧師形容參加者均緊張有關議題,有不少會繼續追問,想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案,所以,聯盟會繼續與中神合作,在7月舉辦一次panel day,讓個別有需要的教會「問診」,並由相關的專業人士協助他們尋求解決方法。此外,講座內容未來或會拍攝成短片,以便教會使用。

留意異常大額奉獻

蒙召前曾在香港交易所工作近十七年的陳牧師,本身屬於金融界的專業人士,他提醒教會在財務管理方面,有一點需多加注意,「你的donation,這個現在很多人都不理,所謂know your donor(知道你的奉獻者是誰)這個好重要……有些人好低調,左手不讓右手知,你是要問的,這個是要保障你和保障教會,你一定要問。」假如有弟兄姊妹移居海外,但仍繼續奉獻給本地的堂會和機構,陳牧師指出如果有關奉獻是異常大額的奉獻,或者是不定期的大額奉獻,教會就要留神,當銀行對此提出查詢,教會必須解釋到由誰奉獻及奉獻者與教會的關係,如果未能提供相關的資料,銀行可能會懷疑相關款項與洗黑錢活動有關,並可能會凍結教會的戶口。他提醒堂會和機構,不要以為自己是宗教團體便不需要向銀行解釋,因為銀行也有責任向金融管理局交代,他們自然會向客戶查詢有關事宜。他又建議教會到不同類型的銀行開設多個戶口,除了找一線大銀行,也可以到小型銀行開戶,這樣則會更穩妥。

近年稅務局、公司註冊處也關注慈善團體的活動是否符合公司章程中所寫的內容,陳牧師回應指,政府的確著緊這些事,對稅務局而言,慈善團體大致分為以下四類:救助貧困、促進教育、推廣宗教及可令社會得益但不屬於以上任何一類的其他慈善性質的宗旨,因此慈善團體本身是不能支持某些政治目的。此外,如果由身份敏感人物擔任堂會或機構的執事或董事,銀行或會關注有關情況,以了解會否為銀行帶來運作上的影響。他指銀行的作風必然是較為嚴謹,教會如決定委任有關人士,實在需要評估當中的風險。

專業與事奉

陳牧師分享到,他所接觸的堂會和機構領袖都未有為到以上事宜感到「很頭痛」,他希望教會能先了解問題的存在,然後再尋找對策。他提到中、大型教會有專業人士甚至專業團隊在其中,他並不擔心她們的情況,但小型堂會和機構則需要多些支援,而一葉聯盟希望幫助資源較少的教會,而在五次講座以後,有教牧同工曾聯絡他們求助,他會將個案轉介給相關的專業人士,透過電話提供意見,有時甚至會透過視像會議,或到有關場所了解情況。談到透過專業去服侍教會,陳牧師這樣說:「我們是這幾個專業,其實香港有許多不同的專業,這些專業我們相信是上帝給予……上帝給我們這樣的訓練不是白白的,其實都是恩典來的,怎樣用、具體地服侍教會,這方面可能許多專業團體都可以想多些。」


[1] 2019香港教會普查研究組等編:《2019香港教會普查簡報》(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20),頁27。

照顧者需要被照顧嗎?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7/03/2023

2022年,平均每兩個半月便有照顧者因為耐不住壓力而出現倫常慘案。「照顧者」這個名稱看似是一個強者的角色,然而他們卻是一直被社會忽略、需要被照顧的一群。明光社於2023223日晚上舉辦網上專題講座:「照顧者需要被照顧嗎?」當晚邀請了資深生死教育推廣者黃民牧師及靈實恩光成長中心總監羅啟康來分享。

香港照顧者的三大特色

社聯2021年的研究報告指,香港照顧者估計有112萬名。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專題報告,香港共有204,200名殘疾人士及248,000名長期病患者是居住在住戶內及有別人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而在受訪的照顧者中,超過一半的照顧者因照顧而感到有精神壓力。黃民牧師指出香港照顧者有三大特色:一、「以老護老」,香港四成照顧者都是老人家,他們本身已是65歲,甚至70歲以上,他們的體力及健康都需要關注。二、香港的被照顧者大部份不是住在院舍,而是住在家中,照顧者受到的生活及經濟壓力很大。三、香港照顧者的普遍心態是:「這是我的家人,我不可以離開他們。」這個思維會加重他們的壓力。

照顧者的出路

黃牧師認為照顧者的生活圈子需要擴大,生活並非只面對及照顧家中的親人,故他鼓勵照顧者盡量使用社會上的暫託服務,以增加支援。此外,教會、NGO、政府等也有不同的服務,如長者地區照顧中心、日間照顧中心、綜合家居照顧、長者、殘疾人士暫託服務、照顧者生活津貼、社區照顧服務券、社區藥房、醫院基金、香港防癌會、醫院的醫務社工、無障礙的士、社區中心的社工、借用樂齡科技產品,如電動輪椅、眼部控制滑鼠、輪椅床等、房協的長者安居資源中心等,都是可以紓緩照顧者壓力的途徑。

尋找隱閉照顧者

羅啟康總監曾是嚴重智障學校的校長,他每天都接觸很多照顧者,學校的家長從孩子出生便成為照顧者,小孩子逐漸長大,家長的年歲也逐漸增長,羅總監體會到儘管男性的照顧者,身體也出現不少勞損的現象,心靈的勞累更令他們不敢走出社群。照顧者不敢去旅行,也與配偶缺乏拍拖的生活,因為他們放不下家中患病的親人,於是生活封閉,走不出框框。

為要尋找隱閉照顧者,讓他們感到世間還有愛,羅總監認為家訪十分重要。羅總監的團隊每年都會進行家訪,若他們發現有需要的家庭,便會聯繫有心人士,主動協助。他稱:「隱閉照顧者感到十分開心,因為有人知道他們的需要。這些隱閉的家長,好像是尋寶一樣,要自己慢慢找,走進他們的世界裡。」羅總監補充,家訪並非只是一次性,而是要持續的探訪,若你與他失去關係,會難以再去建立,他們會拒絕再去與你接觸。故此,他的團隊會與照顧者保持溝通,讓他們知道有一個出口、逃生門,在有需要時,他們才會懂得向他的團隊求救,才可以保持關係。而這些隱閉的家長普遍有一個觀念:「只要他們餓不死,是不會求人的,他們希望能用自己的手去生活。」然而,羅總監認為這種心態應該要轉變成:「接受幫助不等於是弱者。」而黃牧師亦認同稱:「照顧者應要有正面的心態,今天人們幫我,有一天,當我有能力時,可以幫助別人,社會要建立一個彼此關愛的氣氛。

香港人長壽而不健康

明光社

現在香港社會結構跟以往不同,很多家庭沒有子女,而香港亦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地方,但卻有很多長期病患者。長壽而不健康會令我們的身體、心靈、經濟等都受影響。黃牧師續稱,他希望照顧者能走出來凝聚一個正面的力量,就如台灣有照顧者總會,以帶出他們的聲音,而這聲音可帶動社會留意被忽略的人。羅總監認為若有心人願意出來推動,政府又願意行先一步,這確實能幫助更多照顧者。

建立照顧者的平台

照顧者由於只集中照顧家人,會忽略其他身邊的親人,整個家庭會受影響,故此羅總監成立了無障礙敬拜,讓照顧者能從同路人中得到支援。建立平台後,原先只有10人參加,到高峰期超過600人參加。照顧者從中互相認識、分享,建立網絡,完了聚會後,更交換通訊,彼此建立更深的聯繫。若他們住在同區,更可彼此扶持,可以幫助覆診、買餸、處理突發事情等,這些平台會慢慢地看到成果及效用。

教會的角色

黃牧師與羅總監均認為教會的角色對照顧者十分重要,教會可以多走一步去關心照顧者的心靈情緒,提供暫託等支援。此外,弟兄姐妹也要接納患病者及照顧者,不要歧視他們,要為他們願意走出來,不封閉自己而感恩。教會應有敏銳的心去尋找這些隱閉的照顧者,並成立支援小組及在慈惠奉獻中支援照顧者。

照顧者終會成為被照顧者

照顧者的出路其實很多,而路是人行出來的,只要照顧者願意踏出第一步,然後再慢慢尋找,他們便會發現有更多的出路。照顧者最終會成為被照顧者,需要其他照顧者去幫忙,故此我們要為日後的照顧者做好榜樣,開放自己,愛惜自己。

想看足本講座,請按擊以下連結。

收看講座

有一天,孩子會「飛」 寶貝在瓦器計劃回顧

黃慧筠 | 明光社助理幹事
17/03/2023

「有一天,孩子們會『飛』」是一條有關基層孩子夢想的短片標題,片中收錄了一群孩子分享他們想像自己在20年後將會過怎樣的生活,令人感動的是:他們的想,他們的望,並沒有因為他們來自基層家庭而受到限制。這條教育短片的製作,是「寶貝在瓦器」生命教育計劃中的一個環節。本計劃在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 - 2021年度慈善捐款「生命教育」計劃贊助下,在疫情肆虐的2021至2022年,為基層孩子開展了六個範疇的活動,讓他們認識自我價值、提升自信,並讓社會大眾更認識他們的需要及讓孩子體驗成為別人同行者的經歷,而當中的活動包括:義工培訓、「香港是我家」生活體驗、生命教育交流營、長幼關愛活動及工作坊、製作「我們都是寶貝」生命教育短片、以及舉辦嘉許禮暨關愛共融講座。

認識自己、等待高飛

明光社

「寶貝在瓦器」計劃的核心活動,是帶領約五十名孩子,在沒有父母的陪同下,到烏溪沙青年新村參加兩日一夜生命教育交流營。在這27個小時裡,孩子們參加了八個工作坊,當中透過遊戲的形式,讓他們模擬經歷一生的光景,從中他們能認識自己、發掘自己、建立自己。導師又帶領他們試著想像20年後的自己,引導他們去追尋夢想,向前奮進,成就自己的未來。

其實大部份參加這次交流的孩子都是第一次在沒有父母照顧的情況下在外度宿。除了學習自理自立,比如自己整理床鋪、洗澡及刷牙,也要適應沒有爸媽在身邊的恐懼,特別在晚上睡覺時的不安。事後聽到他們分享感受,從他們興奮雀躍的反應,深深感受到對他們來說,這是一次相當難忘的經歷。

受助者成為施助者

生命教育營内,有一個「我也可以祝福人」的環節。導師在當中引導孩子們分析長者的特點,從而了解他們所面對的困難,明白其需要,並且學習如何關心他們。離營後,孩子們參加了三個工作坊,學習表演魔術、體操,製作相架及心意卡,為探訪長者做好準備。

明光社

這些孩子們後來帶著心意與禮物,分別到深水埗公園、大埔寮屋探訪長者、街友及住房困難戶。三次的關愛活動先後有185人次的家長、孩子參與,亦有28人次的義工協助,而他們接觸的長者超過260人次。長者們及被探訪的家庭,見到孩子都相當落力,他們笑逐顔開、十分感動。長者們被祝福了,孩子們也被祝福了;受助者與施助者同被祝福。

走出社區、建立歸屬感

明光社

基層家庭的孩子,一般不容易走出社區。經濟考慮是其中一個原因,對香港的歸屬感又是另一個原因。「香港是我家」生活體驗為他們提供了擴濶生活的地理圈子與社交圈子的機會。我們安排了孩子及家庭去遊歷荔枝角、錦田、南丫島、大澳、荃灣,也參觀了水母館及環保園。對香港大部份的家庭而言,去離島旅遊並不是甚麼特別稀奇的活動;可是,對某些家庭而言,外遊的交通費卻是不輕的負擔。好幾個參與了活動的家庭表示,他們發現原來香港有某些地方,比如小島生活與鄉村的環境,與他們的老家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他們感到親切又溫馨,對香港的歸屬感,又增加了一層。

與基層家庭同行的人

從2021年12月到2022年9月,我們舉行了六次義工訓練活動,向有心與基層家庭同行的人,分享同行的技巧及要注意的事宜。受訓的義工總共有66人,他們來自教會、社工團體、專業團體及地區伙伴團體。受訓後,義工們積極參與各個活動。活動中,義工們與基層家庭,或閒話家常、或幫忙照顧孩子、或分享生命的喜與樂。活動結束後,有些義工與個別家庭建立了恆常的關係,時不時互通關懷祝福,還互送過節食品禮品。這正是計劃的美好成果,讓同行的心意延續下去。

明光社

2022年11月,正值計劃的尾聲,我們舉辦了兩場嘉許禮,頒發嘉許狀給參與的孩子,有家長在當日分享孩子的改變,公開地肯定他們的進步。其中一次嘉許禮中,我們邀請了資深社工盧珏名博士擔任講員主領關愛共融講座,分享題目為「長幼共融、總有您我」。台上家長對孩子的肯定鼓勵了孩子,也同時引發了台下孩子們踴躍上台分享。這個場景,豈不是對籌辦活動的我們一份最强的鼓勵與肯定。

最後,我們將整個計劃的各個活動剪輯成四條短片,分別是:「有一天,孩子們會『飛』」、「『幼』心關顧『老』『友』行動」、「孩子如何成長?」、「家長看子女的成長」,它們涵蓋了孩子的夢想、孩子關顧長者的情況,以及這些基層家庭孩子成長的需要。這四條短片已經上載到明光社網站,至今短片已接觸超過37,000人次。歡迎透過以下QR Code收看四條生命教育短片。

「縱使生活上處處受限制,我們鼓勵及幫助孩子去追夢,有夢想,便有動力向前進發,孩子的潛力永遠無法估計……」這是其中一條短片的結語,也是我們為基層孩子們獻上的祝福。

生命教育短片

夢裡不忘身是客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15/03/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法國

人生的現實是客旅的人生,但做旅客不一定是浪漫的,尤其是要適應環境和文化。多次夢裡都為要應付的事奉擔心,因為我們所接觸的都是陌生人,不了解他們,若要向他們分享許多話,講多就錯多。若要與他們一起服侍,就擔心更多。但在彼此有弟兄姊妹這重關係下,還是可以勉強應付,得到諒解,但壓力仍不少。而在奔波於申請不同的證件過程,面對法國文化的特點,糾纏在預備各種不知是否合適,又要無了期遞交的文件,每次是可能要用一天預備文件,再用半天以上的時間遞交。要在石沉大海的情況等待,是何等大的挑戰!

分享了我的〈走在「林中路」〉後約一週,[1] 感謝主我收到政府通知安排打指模了,師母也跟著有消息了,我們看到一些進展,卒之稍可安心,這是因我信心不足,抑或是大家看到我的分享信後,為我代禱而有的結果?我認為兩個答案都對。無論如何,我在感恩中慚愧。

活到老學到老,人生,路不熟,走上了,邊走邊學邊做。肯走下去,就能看到沿途風景的好。如果看生命是上主恩賜,就可以少看到難關,多看到樂趣!因能感悟人生的奧妙。我看到法國人也許有其傲慢的一面,但亦不乏能在眼神接觸時展現微笑的人,甚至會互祝早安晚安。教會預苦期中想到主受魔鬼試探的核心的挑戰是人性裡的任性,是自我中心的具體表現。主的得勝是在於堅持以神為中心(太四1-11)。但願我們的客旅人生可堅持以主為中心,可向陌生人和苦難的世界獻上微笑和問安的祝福!

俄烏戰爭一年來許多難民面對國破家亡而哀傷的人,以及土耳其敘利亞地震的傷亡枕藉,這些都很需要我們代求。我們的圖盧茲小組正處在發展成教會的過程,希望在成立教會的同時,也建立弟兄姊妹與神的關係和彼此的關係,教會更是應與苦難者共存,因為教會的屬靈生命基礎及使命感至為重要。期待可以點燃委身上主和各個群體需要的心。愛神愛鄰舍的心是我們的見證和生命的目標。這愛的倫理是我們基督徒倫理的基礎。就由一個微笑和代禱開始實踐吧!


[1] 林俊:〈走在「林中路」〉,2023年2月22日,網站:https://ethics.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8%B5%B0%E5%9C%A8%E6%9E%97%E4%B8%AD%E8%B7%AF%E3%80%8D(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5日)。

如何與真.假同性戀者互動同行……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 受訪者:康貴華醫生(資深精神科醫生)
21/02/2023

23902323,23902323,23902323……明光社自2010年3月12日起,逢星期五下午,便會接聽同性戀諮詢熱線的電話,來電者主要是本身有性傾向或同性戀疑惑,又或是他們的家人或朋友,不知道如何處理及面對有關情況,便致電我們的熱線。多年來,我們發現接聽的電話中,有真、假的同性戀者,在一些疑似個案中,當事人固之然充滿困惑,關心他們的父母或朋友也表示感到無可奈何,不知道如何是好,今期「我有話說」,我們訪問了資深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他分享了多年來非常寶貴的實戰經驗,教我們如何分辨真.假同性戀,以及怎樣關心他們。

何謂真.假同性戀?

我是男性,我對男性有好感,這是同性戀麼?我是女性,我經常想念另一位女性,當她與別人一起,我便會很妒嫉,這是同性戀麼?我的兒子很愛看同性戀的網頁,他是同性戀麼?……康醫生指出有些同性戀行為表現或關係,會被誤認作同性戀,例如:一、女性化的男仔或男性化的女仔,他們不一定便是同性戀,也可以是異性戀的;二、兩個同性別的人在試玩婚姻中的角色扮演,這在女校中是常見的;三、兩個同性別的人抱著玩遊戲的心態模仿同性戀或參與同性性遊戲;四、當事人短暫地被同性別的人吸引或與對方發生性接觸;五、兩個相同性別的人發生了不健康的情感依附/互相依存關係(Emotional Dependency or Co-Dependency)。

以上這些表現,不盡是同性戀,真的同性戀需要完全符合以下三項條件:一、持續地被同性吸引;二、追求同性之間情愛的關係(Romantic Love),及三、追求同性之間情慾親密的關係(Sexual Intimacy)。所謂持續,是指最少超過半年的時間,康醫生提到有些心理學家發現,一些人在青少年期,會短暫地被同性吸引,甚至有同性性經驗,卻不一定持續,他們成長之後,同性吸引便自然地消失。真正的同性戀者,是會想要發展出如情侶般的戀愛及情慾關係。

那麼,甚麼是情感依附/互相依存關係?康醫生闡釋互相依存關係是一種過份親密,卻不是戀愛或性愛的關係。不健康的情感依附/互相依存關係的表現包括:常常關注對方的儀容和一切,看不到對方的錯,常代表對方說話。他們又常送禮物給對方,很維護對方及彼此關係。他們亦有强烈的排他性,只喜歡二人世界,很懼怕失去對方,並且很容易產生嫉妒,不願對方與別人在一起等。另外,若對方不參與一些活動,自己也不會參加,而他們對其他友誼也不感興趣、甚或逃避其他友誼。

也許,同性戀者會較容易發展出互相依存關係,但本身沒有安全感的異性戀者,尤其是在原生家庭缺乏愛的女性,也容易發展出不健康的互相依存關係。

明光社

康醫生進一步建議為人父母、教牧同工或同行者(以下簡稱他們為幫助者),當懷疑子女或會友是同性戀時,首先,可以從旁觀察子女或信徒,看看他們是否經常與同一位同性朋友有密切接觸、表現出戀愛的行為,例如天天見面或聊天,言談中含有親暱的言詞,例如以「sweet heart」、「老公仔」、「老婆仔」,或與「sex」有關的話題,甚至有上文提及互相依存關係的表現。不過,他們的關係必須符合持續、追求情愛及情慾,當事人才算是同性戀者。

在懷疑階段,幫助者切記不要勉強當事人討論同性戀的話題,尤其是父母,不要為了想知道子女是否同性戀者,便侵犯他們的私隱如偷看手機或電腦訊息。如果彼此關係不好時,直接詢問當事人大多數情況只會換來「否認」的回覆。

即使未知當事人是否真的是同性戀者,或只是基於「好玩」等其他原因,要明白如何與他們相處,應先尋找一些資源,了解同性戀的成因,同性戀者的需要和內心的困擾,這都有助了解如何與當事人相處及同行。

為何想要發展同性戀?

無論是真或假同性戀,康醫生提到有很多後天的成因,除了性文化開放的推動或出於好奇等,有一些人可能是與異性談戀愛時受過傷害,以致他們希望找到一個「同性情人」,康醫生認為他們都不是真的改變了性傾向,例如一位女士因為覺得天下男士一樣黑,而與另一位女士拍拖。對方能夠吸引她,很多時是因為對方(通常作男性化打扮)會保護自己,對自己照顧有加,況且對方本身也是女性,自然比男士更加細心,照顧更到位。其實,該位與女性拍拖的女士,是在與「男性」角色的女性拍拖,有一天,當有一位真正能照顧到她的男士出現時,這位女性很容易便投向這位男士的懷抱。

有些人則是受到父母影響,例如愛作男性化打扮的女同性戀者,她們可能受父或母的惡劣關係影響。例如當父親否定女性的價值,女兒或想以男性化表現和行為討父親喜悅。若父親有暴力行為或表現得不負責任、甚至性侵女兒,女兒認同不到作為弱者的女性角色,或是為了保護自己以減低被性侵的機會,她便會在外表上作男性打扮,卻把內裡的女性形象投射向其他女性,行動上會好好保護及照顧身邊的女性。

至於男性,康醫生指出有些人受到母親操控、否定、責罵,於是覺得女性很難相處;有些則相反,與母親過份親密,於是自然地模仿母親;有些則是父親在家中經常缺席,與父親疏離,或每每遭受父親否定及責罵。由於他們無法認同及模仿父親的男性形象,因而建立不到男性的性別自信,有的甚至對自己表示懷疑。當他們碰到出色的男性時,男同性戀者的自卑感會增加,同時產生戀慕的感覺,希望能和這些出色的男子建立親密的關係,感受被愛被照顧。異性戀的男性遇到出色的男性時反應卻有所不同,由於他們具備一定的自信,所以他們會相信自己能夠透過學習與模仿,變得與其他男性一樣的出色。

簡單而言,父母如何與子女互動,對子女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包括影響他們性别認同和性傾向的心性發展。

不過,同性戀成因複雜,當事人不是單單受到父母影響,才會有同性戀傾向。康醫生指出,同性戀的其他後天成因,包括童年及青少年期朋輩的負面影響,例如被同性取笑、起花名、否定、拒絕或欺凌,或是遭遇到性侵犯、性暴力或過早及不健康的同性之間的性經驗。但康醫生強調,同性戀的成因非常複雜,非靠單一因素所致,是由先天和後天多種因素互動形成,而同性戀孿生兒的研究也確認,後天因素比先天因素影響力更大。

如何幫助真.假同性戀者?

上文提到人們發展出同性戀傾向可能是受父母的影響,而他們亦較容易建立出互相依存關係。因此,康醫生認為一些同性戀者雖然不再進入同性性關係,但他們也很難一下子便停止其同性戀的關係,因為當人們仍然情感依附/依存另一方(無論同性或異性),沒有了對方便會失去存在感或存在意義。康醫生打了一個比喻,你若勸人不要吃垃圾食物,卻又沒有給他其他營養食物,這是不行的。幫助同性戀者的主要目標,是讓他/她們經歷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及多方面的情感支援,這樣,同性戀者才有能力,選擇離開同性的情感依附及同性戀的關係。

幫助者也要謹記,不要侵犯當事人的私隱、不要強迫他們討論同性戀的話題之餘,即使幫助者不認同其同性戀行為,也不要責備他們,又或強迫他們改變。因為責備無法讓他們改變,強迫他們改變亦只會迎來更大的抗拒或反彈,反而要以愛心接納他們。

另外,幫助者可以尋找合適的資源,對同性戀這課題加深認識,這方面明光社、性文化學會,香港心性教育協會及新造的人協會的網站都有豐富的資料供大家參考。幫助者要對同性戀這課題有相關認識,也要預備重新認識當事人,開展新的關係,多聆聽了解,建立同理心,暫時放下自己的立場和批判,減少教導或提供解決方法。而身為父母的幫助者更可以設立目標,以五種愛的語言(通過正向的言語、精心的時刻、送贈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改善子女和父母、家人的關係,學習欣賞肯定子女。身為信徒的幫助者則可以幫助他們重新以神的眼光看自己的價值及性別。康醫生分享到,幫助者要避免對當事人說出傷害性的說話、保持與他們坦誠溝通。

康醫生強調全人關顧非常重要,有時,同性戀表現只是表徵,當事人其實內裡出現很多問題,如性別自信未有好好建立,與父或母的關係不和,對異性形象的扭曲,內心對愛的渴求得不到滿足,於是便發展出不健康的情感互相依存的關係,甚至進一步發展出同性戀傾向……社會人士面對同性戀者,主流的回應方法是鼓勵同性戀者肯定和接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和行為(所謂gay affirmative approach),康醫生認為,只幫助同性戀者接納自己並不足夠,也未必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幫助當事人處理同性戀背後的根源問題,才是當事人最需要的幫助。幫助同性戀者醫治創傷,修復關係,建立性別自信,有助當事人成長和改變。是的,只要當事人經歷到不離不棄的愛、他的性別、能力及恩賜等不斷被肯定、得到同性恰如其份的關心,與同性建立健康的友誼,當事人的同性戀傾向往往會自然地改變。

當然,成長更新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表示同性吸引會完全消失,但同性戀者是有權作出選擇,改變與不改變同性戀的傾向,或選擇與不選擇進行同性戀行為。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2年12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7/01/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明光社

隨著羅訴德案(Roe v. Wade)裁決被推翻後,令墮胎權在美國不再受法律保障,有人擔心美國最高法院可能會推翻 2015 年承認全國同性婚姻的裁決,2022年11月29日, 美國參議院以61 票對 36 票通過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案——《尊重婚姻法案》(Respect for Marriage Act),將同性婚姻和跨種族婚姻納入聯邦法律。《尊重婚姻法案》廢除了1996年的《捍衛婚姻法》,後者拒絕向同性伴侶提供聯邦福利,以及將婚姻定義為一男一女結合。新法將防止伴侶因他們的性別、種族、民族或出身而被歧視,以及阻止各州拒絕承認其他州的同性婚姻。不過,如果未來得到最高法院批准,各州還是可以阻礙同性婚姻。美國總統拜登在一份聲明中說:「美國即將重申一個基本真理:愛就是愛,美國人應該可以與他們所愛的人結婚。」12月8日,美國眾議院以258票對169票通過有關法案,美國總統拜登已於12月13日簽署了《尊重婚姻法案》。[1]

2022年11 月,在天主教主教秋季會議期間,美國天主教教育委員會負責人、華盛頓斯波坎主教Thomas Daly 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天主教機構允許使用符合社會性別意識形態、「更迎合個人性別認同」的代名詞,讓人自己選擇用甚麼代名詞才能代表自己,是一種「悲劇」和「罪惡」。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已經變得愈來愈普遍。他認為社交媒體發揮了「重要作用」,令青少年和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非二元性別和跨性別的身份認同,隨著跨性別意識形態繼續受到年輕人的歡迎,他認為美國的主教,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大聲疾呼,並堅定地闡明關於社會性別和涉及性方面的信仰真理。Daly主教認為社會大眾對社會性別意識形態的肯定植根於「錯位的同情心」。[2]

美國上訴法院於2022年12月9日裁定,政府不能強迫一群天主教醫療保健服務的提供者和專業人士為病人進行變性手術,即使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時期通過了有關的規定,禁止醫療保健服務中出現性別歧視。美國第八巡迴上訴法院的三名法官一致同意另一位聯邦法官的意見,該法官在2021年就類似的案件作出裁決時稱,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U.S.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的規定侵犯了原告的宗教自由,當中包括一群修女經營服侍窮人的健康診所,以及天主教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協會。[3]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網頁設計師 Lorie Smith 希望為客戶創建的婚禮網站,當中可提供儀式細節、圖片、關於這對夫婦的故事,以及慶祝他們如何通過婚姻「合而為一」,呼應了《聖經》所說的話。但她不會為同性婚姻提供以上的服務。Smith是一名福音派基督徒,她認為婚姻只存在於一男一女之間,她一直在努力拒絕為同性伴侶製作婚禮網站。

2016年,保守的基督教法律團體捍衛自由聯盟代表Smith,控訴科羅拉多州民權委員會,因為她擔心可能會遭該州的反歧視法制裁,該法禁止在公共場所(這包括在公共場所中的商業活動),作出基於性傾向的歧視。下級法院裁定Smith敗訴,促使她上訴至最高法院。2022年12月5日,Smith的案件仍在最高法院審理,而法院中以保守派的法官佔多數,他們似乎將會裁定基督徒網頁設計師有權拒絕為同性伴侶提供服務,自由派的法官們卻表示,此案可能會賦予某些企業權利,基於憲法保護的言論自由而作出歧視。[4]

2022年11月21日,一名美國退伍軍人和他的跨性別「女兒」通過 一個名為「GLBTQ法律權益與捍衛者」的非牟利組織,以匿名的方式向政府提出訴訟,挑戰一項聯邦條例。這項規定可追溯至 1976 年的聯邦法規,當中要求軍方為軍人家屬提供的醫療保險範圍內排除轉變性別的手術治療。該名提訴的退伍軍人,他的跨性別女兒被診斷患有性別焦躁症,醫生曾推薦她接受相關治療,但因有關聯邦條例令治療不在醫療保險範圍,她拒絕了接受有關治療。[5]

2022年12月2日,Matthew Jordan Lindner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被聯邦調查局逮捕,預計他之後會在該州的聯邦法院出庭,面臨一項傳播州際威脅的罪名。當局稱,Jordan在8 月打電話到一間位於波士頓的國家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 健康教育中心,他針對一名醫生留下了一段褻瀆和威脅的語音訊息,稱有一群人會來找這位醫生。麻省聯邦檢察官Rachael Rollins表示,雖然威脅是針對特定醫生,但它也使LGBTQ人士及其家人受害。自從關於醫院及其工作的虛假和誤導性聲明在網上傳播後,整個夏天,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醫生和其他工作人員都收到了暴力威脅,這都與他們為跨性別青少年提供醫療服務有關。[6]

美國專責關注LGBTQ 權利的特使Jessica Stern,原定於2022年12月中出訪印尼,作為東南亞之行的一部份,不過,在印尼最有影響力的伊斯蘭組織為此提出反對後,美國遂取消了是次外訪。有關組織名為印尼烏理瑪委員會,它於12月2日發表聲明,指此次訪問將損害該國的宗教觀和文化觀,該會的副主席Anwar Abbas表示「作為一個宗教文明的國家,我們被告知要尊重客人,但我們不能接受一位客人,來這裡的目的是破壞和擾亂我們國家宗教和文化方面的崇高價值觀。」[7]

俄羅斯議會上議院在2022年11月30日一致通過了一項法案,該法案於12月5日已由總統普京簽署,它大幅擴大了限制,令被視為促進LGBTQ權利的活動進一步受限,這是該國持續打擊已陷入困境的LGBTQ社群的最新舉措。

新法案禁止在廣告、媒體、在線資源、書籍、電影和戲劇作品中,向任何人「宣傳」非傳統涉及性方面的關係。而新法案更擴大了限制,禁止向未成年人士傳達有關性別轉變的資訊。[8]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在2022年12月29日宣誓,令他再度成為以色列總理。在他於大選中勝出前,他與一個極端民族主義的小派系「諾亞姆黨」的領導人Avi Maoz達成了一項聯合協議,Maoz以恐同言論和貶低非正統猶太人的言論而聞名,這顯示了未來以色列政府將會走的強硬派路線。

內塔尼亞胡所屬的利庫德集團於2022年11月27日宣佈,任命Maoz為總理辦公室的副部長,Maoz是一名猶太原教旨主義者和西岸定居者,他直言不諱地反對 LGBTQ 權利和女性參軍。[9]

蘇格蘭政府在2022年4月頒發法定指引:如果跨性別者獲得了一份完整的性別承認證書,表明他們已取得女性性別,那麼他們的性別就被定義為女性;如果他們獲得了一份完整的性別承認證書,表明他們已取得男性性別,那麼他們的性別就被定義為男性。

蘇格蘭一個關注婦女權益的組織「為了蘇格蘭女性」(For Women Scotland)為到女性被重新定義而入稟法院,指政府有關的指引與平等法中的女性定義並不一致,平等法並沒有將跨性別女性視為女性。2022年11月9日,代表「為了女性」的律師Aidan O'Neill KC在愛丁堡的法庭中表示,蘇格蘭政府的部長們希望有關計劃有助於增加蘇格蘭公共委員會中跨性別者的數量,但這會違犯現行的平等法。原因是平等法規定「女人」是天生的女性,而「男人」是天生的男性。現在由於「女性」一詞被重新定義,這會令蘇格蘭婦女失去人權。12月13日,法院裁定該國政府在2022年4月頒佈的法定指引是合法的,而2010年平等法中所指的「性別」,並不限於生理性別,還包含了性別承認證書中持證者所申報的性別。[10]

2022年12月4日,英超球隊阿仙奴前領隊雲加( Arsène Wenger)評論到卡塔爾世界盃小組賽的結果,他表示順利晉級的球隊都沒有因政治問題分心,在心理上有最充份的準備。

有報道就提出,在卡塔爾世界盃期間,各隊的政治討論異常多,一些球員為東道主對待外勞的方式、對LGBT權利的取向,以及國際足協威脅要懲罰發表政治言論的球員,表示擔憂。德國足總是最強烈要求讓球員佩戴象徵反歧視的六色彩虹「OneLove」臂章,但在「極度受威脅」的情況下,導致德國、丹麥、比利時、荷蘭、威爾士、英格蘭和瑞士均放棄了佩戴臂章的計劃。

在首場賽事便輸給日本隊的德國隊,球員在賽前合照留念時,雙手都摀著嘴巴,暗示他們被國際足協禁言了。[11]

2022年12月有報道指,四對同性戀伴侶要求印度最高法院承認同性婚姻,法院已受理他們的申訴,由該國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為首的印度政府曾拒絕將同性婚姻合法化。[12]

2022年11 月 29 日,新加坡國會將男性之間的性行為除罪化,但為了打擊 LGBT社區,國會在同一天亦修改了憲法,以防止出現在其他國家的情況會在新加坡上演,令法庭受到同性婚姻訴訟的挑戰。該國政府修改了憲法,稱此類問題不應由法院決定。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他的繼任者排除了修改現行法律對婚姻定義的可能性,以確保婚姻是在一男一女之間。[13]

日本東京都在2022年11月1日實施「東京都伴侶關係宣誓制度」,擁有有關證書的同性伴侶,不論是醫院探病或搬入租賃住宅等,皆被視為家人,不過日本民法與戶籍法仍未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為此許多日本同性伴侶向政府提出索償訴訟,認為法律已違反憲法所保障的「法律下的平等權」與「婚姻自由權」,但東京地方法院在11月30日判決,針對憲法第24條「婚姻自由權」,指出同性婚姻缺乏法律保障,是處於「違憲狀態」,但並非宣告違憲,因此駁回賠償請求。至於日本憲法第14條「平等權」,法官就指,就既定觀念而論,這種「男女共結夫妻並生兒育女」家庭模式,具有世代相傳的意義存在,婚姻區分異性與同性有其根據,因此當前法規禁止同婚並未違憲。[14]

本地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2年的香港同志遊行連續第二年改以市集形式舉行,2022年主題是「持續心跳 同待破曉」(Stay Pride, Live Proud),而關鍵議題是「無性戀」,市集已於2022年11月12至13日舉行。歐盟駐港澳辦事處主任高宇馳及一眾歐盟成員國的代表亦曾到訪市集以示支持。[15]

岑子杰在2013年與同性伴侶在美國結婚,他於2018年就香港法律不承認海外註冊的同性婚姻提出司法覆核,2020年高等法院裁定他敗訴,他在2022年7月上訴,8月被上訴庭駁回,當時上訴庭提到,本港婚姻法例於1990年4月訂立,起草《基本法》的人必定採納傳統定義,以「婚姻」形容一男一女的異性伴侶關係,其他解讀方式明顯與現實不符。

之後岑子杰再向上訴庭申請上訴許可,希望上訴至終審法院。上訴庭首席法官潘兆初、副庭長關淑馨及朱芬齡於2022年11月10日頒下判詞,歸納岑子杰上訴至終院的爭議點:包括現行制度排除同性婚姻,違反《人權法》中「在法律面前平等及受法律平等保護」,以及《基本法》中「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香港法律至今不容許同性伴侶結婚,亦沒有提供其他方式結合,有違《人權法》對私生活的保護及《基本法》保障的平等權;以及香港法律至今不承認海外同性婚姻,有違《人權法》和《基本法》。

上訴庭認為,雖然岑子杰的理據「不見得特別有力」,但屬於合理可爭辯議題,加上相關問題涉重大公眾利益,故批出上訴至終院的許可。[16]

香港與墨西哥城市瓜達拉哈拉合辦的第11屆同樂運動會,將於2023年11月舉行,除了傳統運動項目如足球、游泳或公路賽外,還新增閃避球、山徑越野跑、龍舟競賽和麻將等「港式」運動。[17]

(資料截至2022年12月22日)


[1] Euronews  with AP, Reuters, “US Senate passes landmark same-sex marriage protection bill,” Euronews, November 30,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11/30/us-senate-passes-landmark-same-sex-marriage-protection-bill;  Olivia McCormack, “‘Is it perfect? No’: LGBTQ people respond to Respect for Marriage Act,”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30, 202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2022/11/30/lgbtq-reaction-same-sex-marriage-bill/; Moira Warburton, “U.S. Congress passes landmark bill protecting same-sex marriage,” Reuters, December 9,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us-congress-expected-pass-bill-protecting-same-sex-marriage-2022-12-08/; Michael D. Shear, “Biden signs Bill to Protect Same-Sex Marriage Rights,”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3, 2022, https://www.nytimes.com/2022/12/13/us/politics/biden-same-sex-marriage-bill.html.

[2] Lauretta Brown, “USCCB Catholic Education Chair Speaks Out on ‘Confused Catholic Schools’ Embracing ‘Sinful’ Gender Ideology,”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December 2, 2022, https://www.ncregister.com/blog/bishop-daly-speaks-out-on-sinful-gender-ideology.

[3] Daniel Wiessner, “Catholic healthcare providers can't be forced to do gender surgeries: U.S. court.” Reuters. December 10,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egal/litigation/catholic-healthcare-providers-cant-be-forced-do-gender-surgeries-us-court-2022-12-09/.

[4] Andrew Chung, “Web designer opposed to gay marriage at center of U.S. Supreme Court clash,” Reuters, December 2,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web-designer-opposed-gay-marriage-center-us-supreme-court-clash-2022-12-02/; Lawrence Hurley, “Same-sex marriage and LGBTQ protections at center of another Supreme Court case,” NBC News, December 3, 2022, https://www.nbcnews.com/politics/supreme-court/web-designer-tests-ability-refuse-work-sex-weddings-supreme-court-clas-rcna57374; Andrew Chung and Nate Raymond, “U.S. Supreme Court leans toward web designer with anti-gay marriage stance,” Reuters, December 6,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egal/web-designers-anti-gay-marriage-stance-goes-us-supreme-court-2022-12-05/.

[5] Patrick Whittle, The Associated Press, “Veteran sues over coverage denial for daughter’s gender transition.” Federal Times, November 23, 2022, https://www.federaltimes.com/fedlife/health/2022/11/22/veteran-sues-over-coverage-denial-for-daughters-gender-transition/.

[6] “Man charged with threatening doctor over transgender care,” Associated Press, last modified December 4,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texas-boston-massachusetts-matthew-jordan-8d5aa125f9f4f1af6f192488c5979fdb.

[7] Edna Tarigan, “US cancels trip by LGBTQ envoy to Indonesia after objection,” AP News, December 2,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asia-indonesia-southeast-gay-rights-sung-kim-6cd65cc77058b46110f85c2f2ffee90f.

[8] “Russian upper house Duma passes LGBTQ ‘propaganda’ bill,” Associated Press, last modified December 1,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vladimir-putin-europe-gay-rights-bf5e0b2efe7046e10ec109e81a01df63; “Putin signs law expanding Russia’s rules against ‘LGBT propaganda’,” Reuters, last modified December 6,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putin-signs-law-expanding-russias-rules-against-lgbt-propaganda-2022-12-05/.

[10] James Mulholland & Douglas Dickie, “Women in Scotland losing their human rights due to SNP/Green government, court hears.” Scottish Daily Express, 9 November, 2022. https://www.scottishdailyexpress.co.uk/news/scottish-news/women-scotland-losing-human-rights-28450703; https://www.thenational.scot/news/23188087.women-scotland-lose-legal-case-definition-woman/; “Scottish Government wins case over legal definition of ‘woman’,” The Press and Journal, last modified December 13, 2022, https://www.pressandjournal.co.uk/fp/politics/scottish-politics/5158483/scottish-government-wins-case-over-legal-definition-of-woman/.

[11] Martin Petty, “Teams focused on World Cup, not politics, had easier passage to last 16, Arsène Wenger says,” Reuters, December 4,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ifestyle/sports/teams-focused-world-cup-not-politics-had-easier-passage-last-16-wenger-2022-12-04/.

[14] 〈日本禁止同性婚姻違憲? 東京地院關鍵判決出爐〉,《自由時報》,2022年11月30日,網站: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140723.

[15] 〈同志遊行績改市集「同待破曉」〉,《明報》,2022年11月13日,網站: 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21113/s00002/1668276375175/%e5%90%8c%e5%bf%97%e9%81%8a%e8%a1%8c%e7%ba%8c%e6%94%b9%e5%b8%82%e9%9b%86-%e3%80%8c%e5%90%8c%e5%be%85%e7%a0%b4%e6%9b%89%e3%80%8d(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香港同志遊行彩虹市集,網站:https://hkpride.net/zh/%E9%A6%96%E9%A0%81/(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

[16] 〈爭承認海外同婚 准上訴終院〉,《信報財經新聞》,2022年11月11日,網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politics/article/3297923/%E7%88%AD%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5%A9%9A+%E5%87%86%E4%B8%8A%E8%A8%B4%E7%B5%82%E9%99%A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

[17] 〈香港同樂運動會接受全球報名 新增麻將、龍舟競賽「港式」項目〉,《香港01》。2022年10月8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82327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

看闊一點、看遠一點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7/01/2023

人生總有許多不易解決的難題、不想面對的處境、以及不能逃避的現實,有時,學會看闊一點、看遠一點,才是避免令自己走進死胡同的最有效方法。特別是作為父母的,對子女總會寄予十分高的期望,而期望愈高、壓力愈大,對雙方都會造成很大的壓力,學會如何調校自己的態度和期望,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十分重要。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之下,最容易令親子關係緊張、產生磨擦的就是做功課和溫習的問題,因為愛之深、責之切,家長無法像補習老師般抽離,過份上心,以至容易牽動自己的情緒,按捺不住就會說出一些過了火位的話,因此,學會避免說一些會傷害關係的話十分重要。又例如在性教育方面,家長和老師往往既緊張卻又不懂得如何開口,卻容易忽略了性教育其實也是價值教育,誤將它看成只是與生理發展和性行為有關的教育,看闊一點,才更容易將它融入日常生活的不同話題,教的時候不會太過尷尬。

而在網絡的年代,要避免被別有用心的人牽著鼻子走,必須先學會主動而非被動地接收網絡上的資訊,更要橫向查證一些重要的訊息,並且刻意避開一些明知很有問題的「山怪」。當然,人生最不容易面對的問題是死亡,以及在生存與死亡之間的掙扎,如何死得安樂或者可以安樂地死去雖然在香港仍未成為熱門的話題,但教會群體應看得遠一點,才能更有效協助弟兄姊妹面對時代的挑戰。最後,堂會與機構之間本應是最佳的伙伴,但往往又未能發揮最大的協同效應,作為堂會和機構的領導,為了天國的事工,實在有需要不斷反思,如何共創雙贏。誠願在2023年開始,透過今期的《燭光》,能與大家一起看闊一點、看遠一點。

堂會與機構的協同效應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7/01/2023

基督教機構被稱為翼鋒教會,可能有人會以為機構只是教會的好幫手,是教會的前鋒而不是教會本身,這是美麗的誤會。教會的原文其實指的不是地方,而是被神呼召出來的群體,重點在於會眾,而機構同工作為回應神的呼召而聚集一起去事奉的群體,本身也就是教會,機構和眾堂會一樣,其實也是基督身體的一部份,與堂會是互為肢體,互相配搭的。由於大部份的堂會人力物力有限,難以全面兼顧神交託給眾教會的使命,而不同的機構往往是由於看到或回應不同的需要而成立,為的就是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

若果大家認同教牧同工應受加倍的敬奉,那麼機構的同工亦應該得到大家加倍的關心;因為,機構同工所做的,其實都是有關如何向不同的群體傳福音,培養弟兄姊妹和初信者,關心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特別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一群),為社會上不公平、不公義的事發聲,要彰顯神的公義與慈愛,用更美好的音樂去敬拜我們獨一的主,以及往不同的堂會講道和主領聚會,與教牧同工一樣全職參與事奉,雖然並非每個人都有傳道或牧者之名,但很多都有教導和牧養之實。機構和堂會其實應是最佳的拍擋,機構可為堂會提供一些事奉的專門知識、技巧和人才,而堂會可以善用機構的專長服侍弟兄姊妹和鄰舍,透過機構接觸更多不同的群體,以及使用機構的服務和購買他們的產品來支持機構的運作。

機構由於組織比較簡單,很多時都能迅速和靈活地回應一些信徒和鄰舍的需要,或者因應社會的變化而在事工上作出適當的調整。感恩的是有些教會對本身在機構服侍的會友,無論在奉獻和日常的關心都有一定的支持,不過,感受不到教會支持的機構同工其實也有不少,若果是自籌薪金的也許大家的關注和了解還會多一些,不過,香港大部份基督教機構的同工都不是自籌薪金,而是甘心樂意放棄外界更好的薪酬待遇,全心投入事奉的,基於不同堂會的傳統,他們未必會主動向堂會要求支持和關心,堂會若能主動向在機構服侍的會友表達關心,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很大的鼓勵。

堂會對機構同工的支持,除了更多為他們提名代禱之外,更可以將他們服侍的機構列為特別支持的對象,以及邀請機構的同工分享他們的事工和需要,讓會友感到自己在機構的事奉並不孤單。有些堂會常常期望機構提供免費的講座或十分廉價的服務,卻忘記了機構的同工得工價也是應當的。對於機構來說,一些有能力的堂會願意付出多一些,才有能力為經濟能力較弱的堂會提供較相宜、甚至免費的服務。當然,作為機構同工的,絕不能因為薪酬待遇較外界低,以及因為機構強調愛心而忘記工作的質素和果效,既然機構就是教會,我們十分清楚自己事奉的對象是神,更要加倍用心去事奉,一些前輩忠心和卓越的服侍,應是每一個機構同工的榜樣。

面對持續的移民潮和退休潮,堂會和機構未來在財政和人手方面都會面對很大的壓力,若能加強合作,有助雙方可以更有效地保持事奉的果效和水準,現時堂會要聘請傳道牧者並不容易,大家由基督教報刊大量的招聘廣告可見一斑。相信幾年內要補充大批因為退休和移民而出現的牧者空缺殊不容易,而機構同工正好可以在講道、教導、佈道和培訓弟兄姊妹方面助教會一臂之力;同時堂會亦可以透過使用機構的服務,間接支持機構的營運。特別過去幾年在疫情之下,最活躍的多是服侍基層家庭和扶貧的機構,她們所得到的奉獻和物資亦較多,而許多以佈道、敬拜和培訓為主的機構都遇上不同的困難,許多服務被迫暫停,當社會邁向復常的時候,堂會若能善用這些機構的服務,間接也可以令機構復常,而有好的培訓、佈道和社關也是堂會可以復常、甚至增長的契機。堂會和機構應互為肢體而不是各自為政,我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阿們。

資料庫

教會,由一群人到整個信仰群體

希臘文ἐκκλησία在新約聖經被翻譯為教會。這個詞在古代希臘可以指:一、一個定期被召集的團體、集會;二、隨便聚集起來的一群人;三、具有共同信仰的人、社群。在早期基督教文獻中,這個詞是指一群對以色列的神有共同興趣的人;它可以是指舊約以色列人的聚會或會眾,一個特定地區的基督徒,或全世界的基督徒群體。[1] 在《聖經》中,它第一次是在馬太福音出現,在十六章18節記載了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的這番話:「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而馬太福音亦是唯一有使用這個詞的福音書。


[1] 丹克〔F. W. Danker〕等編:《新約及早期基督教文獻希臘文大詞典(中文版)》(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3rd ed.),麥陳惠惠等譯(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9),頁464–465。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2年11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2/11/2022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2022年10月4日,斯洛文尼亞議會通過了一項修正案,令她成為第一個東歐國家,允許同性伴侶結婚及領養孩子。[1]

明光社

2022年9月26日,古巴全國選舉委員會宣佈就同性婚姻、同性伴侶領養及代孕合法化舉行的公投結果,74%合資格人士參與了是次公投,超過三百九十萬名選民投票同意新的《家庭法》,贊成票達66.9%。長達100頁《家庭法》贊成將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允許同性伴侶領養孩子。[2]

 

深受英國、美國、澳洲及拉丁美洲學前兒童喜愛、由英國動畫師製作的卡通片Peppa Pig,首次出現了有兩個媽媽的同性戀家庭,Peppa Pig的好友Penny Polar Bear在動畫中如此講述自己的家庭:「我與我的媽媽及另一位媽媽一起住,一位媽媽是醫生,另一位媽媽煮意粉。」該集節目在2022年9月6日於英國播放。

兩年前,一家美國網站曾發起請願,要求「在Peppa Pig卡通中加入同性家長家庭」,網站至今已獲得近24,000個簽名支持。發起請願的人寫到:「觀看Peppa Pig的孩子正處於易受影響的年齡」、「排除同性家庭會令他們覺得,只有單親或兩個不同性別家長的家庭才是正常的。」[3]

在2022年10月有報道指,美國的聯合衛理公會(United Methodist Church)基於性別議題及神學上的辯論,正面臨像路德會和長老會一樣的情況,教會出現分裂,喪失重要的教會及成員。根據早前聯合衛理公會的報道,該會批准了大約三百個團體退出該宗派,保守派倡議組織衛斯理聖約協會(Wesleyan Covenant Association)稱預計在下半年度的會議將進一步為有關事宜投票。此外,位於美國喬治亞州的約二十間教會和在德克薩斯州數百間教會正在考慮脫離聯合衛理公會。原則上,教會必須等待總會批准才能脫離,不過有些教會卻沒有等待批准,在佛羅里達州和北卡羅萊納州,有超過一百間教會為了要馬上離開聯合衛理公會,分別向當地的聯合衛理公會提出訴訟或要脅要提出訴訟。[4]

2022年9月20日,美南浸信會最高行政機關投票,決定與兩間教會斷絕關係。其中一間位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的College Park Baptist Church,這教會公開肯定、贊同和支持同性戀行為。事實上,這教會早在1999年已經離開美南浸信會宗派;另一間則是位於新澤西州富蘭克林維爾的Amazing Grace Community Church,美南浸信會認為這間教會在解決被指控作出歧視行為一事上,表現缺乏合作。有報道稱事件涉及種族歧視行為。[5]

2019年,一個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學生組織首次尋求位於美國紐約市的葉史瓦大學(Yeshiva University)的認可,但組織的請求遭校方拒絕,該組織遂於2021年4月向大學提訴,稱大學必須批准其請求,因為它屬於反歧視法涵蓋的公共場所。

大學在法庭文件中將自己描述為「一所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猶太大學」,並表示一個正式的LGBTQ社團將與學校的宗教價值觀不一致。雖然宗教組織應不受紐約市的反歧視法約制,但2022年6月,紐約州法院法官Lynn Kotler在裁決中提到,大學不符合宗教組織的標準,並裁定大學須正式承認LGBTQ驕傲聯盟這個學生組織。

大學於是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企圖阻止Kotler裁決的執行,最高法院在9月14日拒絕推翻Kotler的裁決,並指大學可以要求紐約的法院加快處理大學提出的上訴,並尋求它們的幫助。

大學在最高法院裁決之後,停止所有學生組織的活動,並就Kotler的判決繼續在州級別的法庭提出上訴。9月22日,LGBTQ驕傲聯盟與大學達成協議,同意在大學上訴期間,推遲強制大學正式承認該組織,大學亦表示會恢復校內的社團活動。[6]

美國家傳戶曉的《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在定義女性(female)時,提到女性與男性有相反的性別身份(gender identity),字典中亦有性別身份的詞條。來自加州的男子Jeremy David Hanson於2021年10月2日發訊息至該公司,批評他們在公然撒謊,其宣傳是反科學的,絕對令人作嘔,他又提到沒有「性別身份」這種事情,寫這篇文章的白痴應該被追捕和槍殺。之後他亦在該公司網頁的「聯絡我們」中發出訊息,揚言出版社的總部應該被射擊和轟炸。到了10月8日,Hanson再次在「聯絡我們」表示「我要開槍轟炸你們的辦公室,因為你們說謊和創造虛假的定義,以迎合變性黑手黨……」除了出版《韋氏字典》的公司,Hanson分別向其他公司發送威脅性電郵,包括Walt Disney等。Hanson於2022年4月20日被拘捕,5月5日被起訴,9月8日認罪,美國地方法院法官Mark G. Mastroianni定於2023年 1月5日宣判刑罰。[7]

美國科羅拉多州一位平面設計師Lorie Smith,創辦及擁有一家名為303 Creative的工作室。根據法庭文件,Smith一般願意為LGBT客戶提供服務。然而,她打算開始設計婚禮網站,卻不願意為同性伴侶創建網站,聲稱這違背了她的基督教信仰。

根據科羅拉多州的《反歧視法》,基於「殘疾、種族、信仰、膚色、性別、性傾向、婚姻狀況、國籍或血統」拒絕向某人提供服務是歧視和非法的。2016 年,Smith入稟法院向該州民權委員會的成員和時任的州檢察長提控。Smith辯稱,被要求為同性婚禮建立網站侵犯她的第一修正案權利——律師稱之為「強迫言論」。2019年,科羅拉多州的聯邦初審法院駁回了Smith這項企圖阻止反歧視法的申請。她提出上訴,巡迴法院維持之前的裁決:她不能拒絕為同性婚禮建立網站,即使這違背了她的信仰。Smith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最高法院於2022年2月同意聽取她的陳述,不過僅限於涉及言論自由方面的內容,而非宗教自由。法院尚未確定口頭辯論的日期,並且可能要到2023年6月,即法院開庭期將結束時才會作出判決。[8]

英國航空公司維珍航空在2022年9月28日宣佈,更改有關制服方面的政策,以更具包容性。機組人員、飛行員和地勤人員不再需要穿上性別定型的制服,而是可以選擇最能代表他們的服裝。[9]

2022年9月21日,國際足協和今屆世界盃的主辦者承受了一些壓力,包括英格蘭在內的幾支歐洲球隊表示,計劃讓其隊長在國際賽和2022年卡塔爾世界盃期間,佩戴印有六色彩虹心形圖案的臂章,作為反歧視運動的一部份。國際足協在11月宣佈如有球員戴上該款臂章出賽會被罰黃牌,這令幾支歐洲球隊改變主意,不會讓球員佩戴該款臂章上陣。國際足協對球隊在世界盃上的衣著,以及在球場上表達政治和社會議題的取向,一直均有嚴格的規定。

另外,卡塔爾有官員曾表示歡迎所有球迷參加11月和12月為期一個月的賽事,但那裡保安部門的官員則警告支持者為了自身安全不要攜帶彩虹旗入境。[10]

澳洲首位高調出櫃的現役男性職業足球運動員Josh Cavallo表示,在授予大型體育賽事的主辦權之前,應考慮一個國家對LGBT的立場。他早前表達他「害怕」參加卡塔爾舉行的世界盃賽事,因為在那裡同性戀屬於刑事罪行。他敦促體育界的領袖選擇世界盃和其他比賽的主辦國時,要考慮到同性戀者的權利和安全。[11]

2022年10月有報道指,德國同運組織正計劃在柏林的LGBT多元房住區中開設兩間幼兒日託中心,新的幼稚園旨在教導小孩子有關LGBT及其發展的知識。組織表示許多學校和日託中心仍然難以就同性戀、變性和雙性人對兒童進行教育,他們想要改變這種情況。而一名極具爭議的德國作家Rüdiger Lautmann將是幼稚園的其中一名負責人,他曾撰寫一本名為《對兒童的慾望:戀童癖者的肖像》的書籍,當中主要描述60名戀童癖者的故事,他們承認曾經對兒童(主要是男孩)進行性虐待。書中提出戀童癖是一種性傾向,即使兒童只有四歲,已有能力表示同意與成年人發生性接觸。[12]

Giorgia Meloni成功當選成為意大利首相,她在2019年、在競選時曾宣稱自己是一位母親及基督徒,她已於2022年10月22日宣誓就職,在她上任後有可能會實施反酷兒及反墮胎的政策。不少同運團體已在擔憂他們的未來。

前任政府在把權力移交給新任政府之前,於10月6日通過了一項新的LGBT權利計劃:長達30頁的「2022-2025年全國LGBT+戰略」,計劃旨在打擊在學校、大學、醫院、監獄、體育俱樂部和一般工作場所出現,對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和跨性別者的歧視行為。[13]

沙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巴林、科威特、阿曼和卡塔爾組成的海灣合作委員會於2022年9月6日發聲明,要求串流媒體巨頭Netflix從其平台上刪除含有「冒犯性內容」的節目,指有關內容抵觸了伊斯蘭及社會的價值觀和原則。外界相信,該委員會的矛頭是指向與同性戀相關的節目內容。[14]

數千人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參加了反對LGBT遊行,他們呼籲關閉LGBT組織並展示標語:「保護你的家人和你這一代人」、「對沒有社會性別的社會說不」和「父親 + 母親 + 嬰兒 = 家庭」。這次遊行的發言人Kursat Mican指出他們收集了15萬個簽名,要求在社交媒體、體育、藝術和Netflix中禁止他們所謂的LGBT「宣傳」。

在獲得該國廣播委員會的批准後,反LGBT遊行的廣告亦在電視上播放,該委員會認為這是關乎「公共利益」。一個在歐洲和中亞地區爭取LGBT平等的組織——ILGA Europe,在Twitter上寫道:「土耳其國家需要履行其保護所有公民免受仇恨和暴力侵害的憲法義務。」人權組織——土耳其的國際特赦組織則表示,宣傳是次遊行的電視廣告是違反了土耳其的非歧視原則。[15]

美國猶他州是由保守派主導的州份,但因為它對結婚資格的限制並不包括必須居住於當地,或必須在當地持有公民身份的人,於是它成為外國同性戀伴侶首選合法結婚的地方。在疫情爆發後不久,有中國的民眾詢問猶他州證婚人Michael Foley,能否替居住在中國的同性伴侶主持一場線上的「遙距」婚禮。Foley表示,只要雙方已成年、且持有合法年紀證明,就可以進行記遙距證婚。於是,現居於中國西安的兩名女子,便在網上進行了婚禮。

Foley提到他曾為到多對居住於中國的同性伴侶證婚,他們當中有些不是中國人,有些的另一半不是中國人。[16]

(資料截至2022年11月21日)


[1] Euronews with AFP, “Slovenia becomes first post-communist country to legalise same-sex marriage and adoption.” Euronews. October 5,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10/04/slovenia-becomes-first-east-european-country-to-legalise-same-sex-marriage-and-adoption.

[2] 〈古巴同婚合法化 公投壓倒性通過〉,《信報財經新聞》,2022年9月28日;Patrick Oppmann, “Cuba legalizes same-sex marriage in historic referendum,” CNN,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6, 2022, https://edition.cnn.com/2022/09/26/americas/cuba-legalizes-same-sex-marriage-intl-latam/index.html; https://therealnews.com/cuba-passes-historic-new-family-code-in-nationwide-referendum.

[3] Sam Hancock, “Peppa Pig: First same-sex couple for children’s show,” BBC News,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7, 2022, https://www.bbc.com/news/uk-62824913.

[4] Peter Smith, “United Methodists are breaking up in a slow-motion schism,” Associated Press, last modified October 10,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religion-gay-rights-f3fc3ec9e1f39501495d227d5a0963f8; Steve Warren, “100+ FL Churches File Lawsuit to Leav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After 70 GA Churches Left in June,” last modified CBN, July 19, 2022, https://www1.cbn.com/cbnnews/cwn/2022/july/100-fl-churches-file-lawsuit-to-leave-united-methodist-church-after-70-ga-churches-left-in-june.

[5] Peter Smith, “Southern Baptists cut ties with LGBTQ-friendly Church.” AP News, 21 September,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religion-north-carolina-greensboro-sexual-abuse-by-clergy-c5ac10d28c1fefc140f53bc97515fe66; Liam Adams,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breaks with churches over sexuality, alleged discrimination,” THE TENNESSEAN,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0, 2022, https://www.tennessean.com/story/news/religion/2022/09/20/southern-baptist-convention-break-churches-sexuality-discrimination/69507161007/; https://thebaptistpaper.org/sbc-executive-committee-tackles-referred-motions-disfellowships-two-churches/.

[8] Charles Russo, “Supreme Court to revisit LGBT rights – this time with a wedding website designer, not a baker,” Ohio Capital Journal, September 12, 2022, https://ohiocapitaljournal.com/2022/09/12/supreme-court-to-revisit-lgbt-rights-this-time-with-a-wedding-website-designer-not-a-baker/.

[9] Angela Symons, “Virgin Atlantic now allows its staff to choose their uniform based on their gender identity,” Euronews, October 7,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travel/2022/09/29/virgin-atlantic-now-allows-its-staff-to-choose-their-uniform-based-on-their-gender-identit.

[10] “Rainbow armbands are new flashpoint for FIFA and Qatar World Cup.” Sports Village. September 22, 2022, https://www.sportsvillagesquare.com/2022/09/22/rainbow-armbands-are-new-flashpoint-for-fifa-and-qatar-world-cup%EF%BF%BC/;"World Cup Teams Drop Plans to Wear Anti-Discrimination Armbands After Threats from FIFA," People, last modified November 21, 2022, https://people.com/sports/world-cup-fifa-threatens-yellow-cards-anti-discrimination-armbands/; "The 'One Love' LGBTQ Rights Armband Is Causing a Stir at the Qatar World Cup," TIME, last modified November 21, 2022, https://time.com/6235503/one-love-armband-qatar-world-cup/; 〈世盃爭議聲中揭幕 FIFA斥西方偽善 稱卡塔爾已作勞福改革 促球員避免意識形態鬥爭〉,《明報》,2022年11月20日,網站:
https://news.mingpao.com/pns/%E5%9C%8B%E9%9A%9B/article/20221120/s00014/...(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1月21日)。

[11] “LGBT safety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warding hosting rights: Cavallo,” Reuters, October 13,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ifestyle/sports/lgbt-safety-should-be-considered-awarding-hosting-rights-cavallo-2022-10-13/.

[12] “Germany: Author who says children can consent to sex on Board of LGBT Kindergarten,” Rift, last modified October 3, 2022, https://gript.ie/germanyauthor-who-says-children-can-consent-to-sex-on-board-of-lgbt-kindergarten/.

[13] Euronews with AP, “LGBTQ and women's rights advocates worried after Meloni's win in Italy,” Euronews,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8,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9/28/lgbtq-and-womens-rights-advocates-worried-after-melonis-win-in-italy; Alvise Armellini, “Italy adopts new LGBT strategy just before right-wing takeover,” Reuters, last modified October 7,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italy-adopts-new-lgbt-strategy-just-before-right-wing-takeover-2022-10-07/.

[15] “Thousands march in anti-LGBT demonstration in Istanbul.” Euronews, September 19,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9/19/thousands-march-in-anti-lgbt-demonstration-in-istanbul.

[16] 〈中國同性伴侶希望合法成家 美國猶他州證婚人「遠距」證婚〉,《自由時報》,2022年10月7日,網站: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081787(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1月2日);“Legal quirk allows gay couples in China to get married online in conservative Utah,” The Guardian, last modified October 7, 2022,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2/oct/07/legal-quirk-allows-gay-couples-in-china-to-get-married-online-in-conservative-utah

在不正常的世界呼喚正常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2/11/2022

在不正常的世界呼喚正常

「正常」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狀態是十分弔詭的事,過去三年多,由反修例運動到新冠疫情,也許香港、以至整個世界更加了解的應該是「無常」。當疫情漸趨穩定,通關有望,出外有期的時候,不少人不斷提出「復常」的時候,我們必須重新思量,究竟我們想恢復的是何種的「常」?這種「常」對我們又有何意義?作為一個基督教團體,活在一個並非以基督教信仰價值為主的時空,我們可以期望主流的社會價值觀有多正常呢?在末世的時候,我們能夠期望世道人心有多正常呢?

本著初心堅守原則

由2014年的雨傘運動到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整個社會變得愈來愈壁壘分明,不同意見之間的包容愈來愈細,很多市民、甚至弟兄姊妹,對與自己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士都抱有強烈的情緒。在反修例運動期間,許多市民、弟兄姊妹以及同工都因著關心香港未來的發展而有不同程度的參與,由於政府沒有適當和及時回應不少市民的訴求,間接加深了政府和反修例群眾之間的對立情緒,而雙方愈來愈強硬的態度,亦令整個社會的衝突不斷升級,演變成愈來愈頻密和激烈的暴力衝突,令人痛心。在那個時間若仍堅持要以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方式爭取,在一些人眼中已變得天真和幼稚,但我們仍本著初心,努力持守要用愛與真理,而非仇恨和暴力去改變社會,雖然吃力不討好,但回望一下,我們沒有因著環境而放棄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核心價值,這也成為了我們能夠在今天可以繼續理直氣壯地發聲的本錢。

作為一個社關團體,身處這種情緒強烈、隨時掩沒理性的年代,一方面要常常提醒自己要保持警覺,不要令自己為了討好任何一方而作出不合宜的回應,當感受到有壓力要催逼我們表態的時候,更要仔細思考如何才能不偏不倚,真正以事論事,對任何一方都是其是、非其非,當然,亦要有心理準備兩面不討好,甚至四面受敵。而在這幾年,我們的確收到一些奉獻支持者回覆,認為我們太「黃」所以不再奉獻給我們,但亦有支持者說我們太「藍」而拒絕再接收我們的資訊!對於這些迴響,我們知道要解釋亦毫不容易,只能多謝對方過往一直以來的支持,並且希望他們能夠繼續留意我們所發佈的訊息,比較全面了解我們對社會上不同事件的看法。

最近遇到一位教內的傳媒人,他說我是他認識的唯一「正常」地說話的教內人士,當然,相信他所指的其實是我和明光社是教內少數(唯一絕對不敢當)繼續一如既往地敢於公開表達一些不同的意見、甚至批評政府的聲音,而且在立場上並沒有重大的改變。對於這種觀感,我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我們仍然能夠堅持對政府或不同的團體是其是、非其非,而不是只看「顏色」、不問是非,只盲目地批評與自己立場不同的一方。今時今日莫說批評政府不容易,其實要批評自己的朋友更需要勇氣。而令人憂慮的是當愈來愈多人和團體選擇沉默,甚至改變立場的話,堅持繼續發聲只會愈來愈孤單,面對的挑戰也會愈來愈大。

回應時局的短片及評論

明光社

不過,面對這樣的社會和政治環境,我們希望能夠努力去做的就是不忘初心,作為一個社關的機構,就一些我們關心範疇和對社會影響深遠的問題表達意見是應有之義,亦是我們過往25年一直在做的事,一個機構若果連成立時的召命亦不願或無法踐行的話,其實亦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尸位素餐和結束了亦沒有太大分別,這並非我們一眾董事同工願意見到的。因此,我們只能更謹慎、更靈巧地繼續真誠地表達我們的看法,盡上一個守望者應有的責任,看到對大家有危險、有不良影響的情況就吹起號筒,「做得幾多得幾多,救得一個得一個」。在疫情期間,由於出外分享和開會的時間少了,而透過互聯網亦可以突破防疫限制,將我們想發佈的訊息繼續無間斷地傳送給我們的目標受眾。於是我開始了每週一次拍攝「港.我.森情」短片,每次用幾分鐘和大家討論一下當時值得關心的社會和教會內的事情,此外,又撰寫兩段就著時事問題而作出的評論,當中自然包括對時局的批評,以及從信仰角度的反思。我們雖然會稍為傾向弱勢的一方為他們發聲,但不會假設弱勢一方的所有訴求和意見都一定合理,我們寧願兩面不討好,亦不願為了掌聲而隱藏本身真正的想法,我們更不希望香港會成為一個想真誠表達自己的想法亦要擔驚受怕的城市,亦不想看到大家因為過份憂慮而噤若寒蟬。

為離婚再婚人士提供輔導服務

明光社

另一方面,在社關的路上,我們念念不忘的是不要單看著一些暫時做不到的事,而要放眼於目前仍然可以做的事,而那些很重要而又不是太多人有感動、願意去做的事,更是我們的優先考慮。在過去幾年,我們參與了關心離婚及再婚家庭的服侍,為離婚人士提供輔導,協助他們面對人生其中一個最難過的時刻。其後又為曾經離婚並打算再婚的人士提供婚前輔導,希望他們不會重蹈覆轍,更希望能協助他們與對方的子女好好相處。由於離婚再婚的問題在教會內仍然有不同的爭議和紀律安排,不少教會亦不想高調討論和處理,而明光社對於回應這情況實在義不容辭,因為,我們看到社會和教會在這方面有愈來愈大的需要,渴望有人同行和求助無門的人愈來愈多。基督教倫理不能只著眼於對和錯,更要著眼於人的真實掙扎和需要,而教會紀律最重要的不是懲處而是挽回及同行。

明光社

將感動化為行動

在疫情初期,我們感受到手停口停的基層的困難,於是加入了服侍基層,特別是劏房戶的行列,在與他們同行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我們的神是一個有奇妙供應的神,我們愈肯付出,神的供應愈多,令我們更深體會到不應只著眼於困難,而應著眼於別人的需要,將感動化為行動,然後讓神開我們的眼界。前面的社關路不容易走,但我們盼望能靠著我們的主,在不正常的世界義無反顧地「正常」走下去,並且有您同行。

 

實踐社關服侍 關懷基層家庭

何慕怡、楊潔華 | 何慕怡/明光社助理總幹事、楊潔華/明光社督導主任(拓展及對外事務)
22/11/2022

實踐社關服侍 關懷基層家庭

疫情急湧而至,自疫症爆發後,明光社體會到基層家庭的辛酸,為遵行《聖經》愛鄰舍的教導及實踐社會關懷,明光社願意多走一步,在2020年5月開始走進社區,服侍基層家庭。本著「fill in the gap」的理念,我們填補現時社會一些服務的夾縫,在不同基金及有心人士的贊助下,為有需要家庭提供援助,包括幫助劏房戶支付租金、提供非現金津貼以改善家居等

教育幫助脫貧

明光社

我們認同教育對基層學童的重要性,知識可幫助他們擺脫跨代貧窮,在不同基金的贊助下,我們為基層學童及家長提供了一些免費課程、訓練,以增強他們的英語能力及社交技巧。此外,我們又帶他們參與不同的活動,如暢遊大澳、參觀浩海立方.探游館等,以豐富他們的閱歷與體驗。

聘請失業婦女

支援失業或開工不足人士,讓他們能自力更新,擺脫依賴與扶助,增加社會工作的經驗,也是本社關注的項目。本社在一個計劃資助下,聘請了數位因疫情失業或開工不足的婦女,讓她們投身短期服侍社區的工作,尋回成功感及愉快感。

提供物資援助

在疫情最嚴峻時,一些基層家庭根本無法承擔額外的抗疫物資;在居家隔離期間,有些劏房戶家中只剩餘一包即食麵,需要緊急求助。本社遂與地區福音伙伴合作,以幫助他們解困。其實自2020年4月至今,本社一直都收到來自四方八面的捐獻,由不同公司、機構、弟兄姊妹捐出防疫物品、藥物、食物、金錢等,以幫助有需要的家庭。同工努力與地區伙伴緊密合作,將物資送到基層家庭。

關懷靈性需要

面對基層人士,派發物資能滿足他們物質上的需要,然而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福音。若要更全面關心他們的需要,身心靈的支援攸關重要,故此本社緊密與伙伴教會合作,多次探訪及關心他們。一些來自職場的弟兄姊妹成為本社的義工,參與服侍,並多次探訪劏房家庭。在疫情較嚴峻的日子,數位來自深水埗、旺角區的牧者和機構同工以無接觸交收方式,送遞物資予街坊。他們亦透過電話與劏房戶聯繫,以關心他們。由2020年5月至今,本社透過不同的服侍和活動,有超過八十人決志信主。及後本社更為他們與伙伴教會配對,令們能投入教會生活,落地生根,使他們的屬靈生命繼續成長。

個案一

林太(化名)與兒子住在大約二百呎的劏房單位,由於林先生曾中風,故需要在院舍生活,兩母子只能相依為命。林太來自國內,丈夫一向有家暴,加上在香港沒有親人、朋友,最終因要承受多方面的壓力而患上抑鬱,要長期服藥,才可穩定情緒。

由於她不想麻煩別人,有事總希望自行解決。有一次兒子因發燒要送院診治,她在醫院中哭哭啼啼,她形容自己像是一個傻婆一樣,但沒有人明白她的憂慮,她一方面生怕孩子會有生命危險,另一方面她不理解醫生的診斷模式。一個來自國內的婦女在香港獨力帶著小孩,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儘管明光社已轉介她聯繫教會,但她亦很少求助,因為她抱著不想麻煩別人的心態。在香港,有多少像林太一樣的個案,他們不敢尋求別人的幫助呢?明光社一直希望找到社會上被遺棄的人,施予援助,以解燃眉之急。

劏房的生活,誰會想像得到?有沙的水、壞的門鎖、滿佈木蝨的床、與鼠共存的房間。面對著惡劣的生活環境,林太只感到無奈。由於大廈周圍積水過多,導致有蚊患的情況,林太每天都不能開窗,惟有長期開啟冷氣。明光社雖然能夠透過基金撥款,給她重新購置家具,然而,這只能解決基本的問題,劏房戶最需要的是有人照顧他們情緒及心靈的需要。疫情期間,我們不怕受到感染,在許可的情況下仍繼續探訪劏房戶,送上防疫用品,噓寒問暖。我們期望做到的,不只是基本的物質供應,更想他們能得到心靈上的盼望,甚至接受福音,我們希望能像耶穌基督一樣,與人同行。

自從本社轉介林太到教會後,林太的兒子也開始參加教會的補習班,成績有所進步。根據在2021年公佈,由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委託研究機構進行的調查顯示,全港共有22.6萬人居住在劏房中,劏房數字則約有十萬間,《聖經》教我們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這些劏房戶正正就是我們的鄰舍。

個案二

「我們從未去過大澳、浩海立方.探游館……但明光社都為我們達成心願。」單親媽媽周太(化名)很滿足的說。周太來香港已經14年,但從未踏足過太空館、大澳等香港名勝。她說:「我一直對人說,我很想去尖沙咀那圓形的地方。」以前,周太連太空館的名字也不知道,儘管經過也不敢內進,因為她怕入場費很貴,超過她能承擔的,可見她的生活十分困難。

明光社

周太談起在劏房如何與老鼠決戰,如何與木蝨共存也猶有餘悸,可以想像其居住地方的衛生情況十分惡劣。由於香港物價高昂,要更換屋內殘破的家具、設施對他們來說是雪上加霜,好不容易讓她得知明光社可以幫助有需要的基層家庭,於是她四處尋找本社的地址,終於讓她尋找到。「叮噹」門鈴響起,同工出來迎接她時,她面上的喜悅,同工至今未忘。周太對於本社給她的物資十分滿足,而我們也感恩能把資源及時送到有需要的家庭。

及後,本社與一班職場弟兄姊妹到周太家探訪,並派發物資,在聖靈的感動下,她最終決志信主。我們亦為她轉介了一間在住所附近的教會,她現在在教會聚會,生命從此不再一樣。周太的主動,令我們非常深刻,她尋找,就給她尋見。

明光社
明光社

由葛福臨牧師被杯葛說到仇恨言論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03/11/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葛福臨牧師在蘇格蘭的法律訴訟

已故葛培理牧師的兒子葛福臨牧師在公元2000年開始領導葛培理佈道團,然而,其神學立場一直頗具爭議性。好像其父親一樣,葛福臨牧師有許多環球佈道活動,英國是其佈道團的服務範圍之一。但是,2018年總部位於三藩市的壓力團體change.org 發起網上請願,要求國土安全部禁止葛福臨到英國佈道,change.org 指控葛福臨是「仇恨言論佈道家」,因為過去他曾經發表了許多猛烈抨擊伊斯蘭的言論。

2020年葛培理佈道團原本計劃與蘇格蘭校園節目有限公司(Scottish Event Campus Limited)合作,在當地舉辦一場大型宗教活動,但很多壓力團體不滿意葛福臨對同性戀和伊斯蘭的看法,結果蘇格蘭主辦單位取消了該項目。事件鬧上法庭,在今年10月底終於告一段落,蘇格蘭法院判決葛培理佈道團勝訴,敗訴的一方需要支付約十一萬美元賠償金,法官指出:若果蘇格蘭校園節目有限公司是基於宗教或者哲學信念而取消活動,這是違反了英國的平等法。

葛福臨對同性戀和穆斯林的批判

葛福臨牧師對同性戀和穆斯林的批判的確十分激烈,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葛福臨 三番四次讚揚普京對同性戀的壓制,他說:「普京在這些問題上是對的,顯然,他在很多其他事情上可能是錯,但他採取的立場,是去保護自己國家的孩子免受同性戀議程的破壞性影響。」他又說:慶賀同性戀和以同性戀為傲,就好像是「慶祝謊言、通姦、謀殺。」

自九一一事件之後,全球各地先後發生了很多宗穆斯林發動的恐怖襲擊。2016年教宗方濟各否認伊斯蘭有恐怖主義的傾向,他指出:任何宗教都有原教旨主義者,包括天主教在內,他說在全世界跟恐怖主義的鬥爭並不是一場宗教戰爭。但葛福臨公開反對教宗的見解,葛福臨認為伊斯蘭極端排他,其教義是恐怖主義的溫床,在前總統特朗普限制穆斯林進入美國境內之前,他已經率先提出這種主張。

聯合國與史丹福怎樣解釋仇恨言論

這宗事件牽涉到兩個問題:第一,甚麼是仇恨言論? 第二,言論自由、宗教自由與仇恨言論、煽動性言論的界線在哪裡?若果有人散播仇恨言論,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是採取禁制令、杯葛行動,還是尊重對方的言論自由、宗教自由?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仇恨言論包括了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可以是語言、圖像、物體、手勢、 行為,這些表達方式針對個人或者群體的身份而作出貶損或歧視性的評語,這些身份包括了宗教、 民族、國籍、種族。不過,聯合國同時指出:以上定義豁免了批評政府、政府機構、公眾政治人物、宗教領袖、教義。我十分慶幸聯合國點出了以上的豁免條款, 事實上,許多政治運動、示威遊行的口號都十分激烈,若果沒有這豁免,那麼任何政府都可以利用仇恨言論或者侮辱性言論為藉口,去壓制任何反對聲音。

但是, 我認為聯合國定義覆蓋的範圍仍然過於廣泛和抽象,幸好《史丹福哲學百科全書》舉出了比較具體的例子:「穆斯林要離開英國!」「燒毀清真寺!」「阿拉伯人要離開法國!」「黑人是次等的!」「猶太人策劃了控制整個國家的陰謀!」「納粹黨屠殺了600萬猶太人是假的!」以上所說的在西方國家都屬於仇恨言論,提出來的人都會受到懲罰。

批評伊斯蘭屬於仇恨言論嗎?

現在回頭說葛福臨牧師的案件,先此聲明,我並不是葛牧師的粉絲,事實上,在過去我曾經多次批評他,例如他曾經說沒有必要嚴格審查買槍人的背景,因為神鑒察人心,我指出這種說法是不切實際的。不過,這一次我卻認同蘇格蘭法院的判決,首先,如果將葛福臨 的言論和《史丹福哲學百科全書》 列舉的例子相比,兩者明顯是差了一大截。可能有些讀者會說:「高叫『穆斯林要離開英國』和『禁止穆斯林入境』不是一樣嗎?」 兩者只是相似,但在本質和程度上都大有分別,打個比方說,現在美國大學入學資格成為了爭論的話題,有些大學取消要求申請人遞交SAT、ACT 成績,以考試成績優異而見稱的亞裔人士認為這是不公平,甚至說這是歧視亞裔,這是有討論空間的。不過,如果現在有人說:「加州大學40%的學生都是亞裔,我們要開除其中一半人的學籍」,那當然是不能接受。

雖然葛福臨牧師措辭比較激烈,但是一些基督教學者亦有類似說法,擁有神學、哲學兩個博士學位的克雷格(William Lane Craig) 曾經在某次講座中指出:伊斯蘭教所描述的神,並不是一個充滿愛心的神,而是一個訴諸恐懼和仇恨的神,耶穌說:「愛你的仇敵。」但是《古蘭經》並沒有類似的觀點,「九一一」事件正是這種仇恨態度的彰顯。

熟識我的讀者會知道,我過去曾經撰寫過許多分析伊斯蘭問題的學術論文和非學術雜文, 我曾經指出:伊朗、阿富汗、沙地阿拉伯等回教國家都是壓抑女權,而且包容性很低。不錯,正如教宗方濟各所說,任何宗教都有極端派系,基督教歷史亦曾經發生過異端裁判所、三十年戰爭、獵巫行動……,但基督教相信的理性秩序培養出自我修正的機制,伊斯蘭國家都沒有經過世俗化的洗禮,土耳其一度邁向世俗化,現在卻走回頭路。如果我是名牧,我恐怕也會有壓力團體禁制或者杯葛我的講道。

結語

美國懷疑學會創辦人兼主席邁克爾.舍默(Michael Shermer)認為,對付仇恨言論的最佳方法就是容許更多言論自由,採用壓制手段只會令人口服心不服,在民主社會中任何議題都應該在公開平台上辯論。而且,誰可以去決定甚麼是仇恨言論,甚麼不算是呢?這種劃分言論的做法會賦予政府或者監察團體過大的權力。還有,若果你今天以仇恨言論為理由將別人禁聲,明天人家也會以其人之道,還施其人之身。

最近世界首富馬斯克完成了收購推特,他自稱是「絕對言論自由主義者」(Free speech absolutist),他認為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能夠有效運作的重要基石,故此他批評從前推特永久封閉某些顧客的賬戶是不對的。在成功收購的消息傳出之後,推特賬戶的歧視黑人的言論突然之間增加了五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羅賓.曼塞爾(Robin Mansell)說:「言論自由在不同的地方意味著不同的東西,馬斯克提出的是沒有責任的自由。」

甚麼是仇恨言論呢?要怎樣應對仇恨言論呢?這可能是永遠都沒有圓滿答案的問題。

拖欠或不支付贍養費沒後果損害受款人權益

06/10/2022

做了單親媽媽近三十年的Grace(化名),過去一直默默忍受前夫Victor(化名)一次又一次擅自削減贍養費的舉措,「除非有錢請律師,否則要自己透過小額錢債去追討,太費神了。」

Grace和Victor拍拖七年結束愛情長跑,婚後兩年誕下兒子。不過,他們的婚姻只能維持短短三年,「主要是大家缺乏溝通,而且價值觀不同,包括對很多事物、對金錢和成功感的看法。而導火線是有第三者介入。」

離婚後,兒子由Grace照顧,Victor則可每星期探望兒子一次。當時雙方白紙黑字列明,經營髮型屋的Victor,需要每個月支付兩母子合共六千元贍養費,但生效不久,他便違反協議,「只是給過一、兩次六千元而已,之後就以無錢為理由,私自把金額降至三千元。」惟感情重創的Grace,已無力再採取任何行動。

「經歷離婚,已經充斥太多情緒了,既失望、沮喪,亦有憤怒、擔心等,所以我不想再跟他糾纏了。而且我當時已經信了主,相信上帝會有供應。」誠如Grace所講,上帝一直眷顧著她,從事醫療工作的她,靠著自己的收入和三千元贍養費,省吃儉用,終於把兒子撫養成人。

雖然根據雙方當年所訂的離婚協議,贍養費其中一部份是支付給Grace的,直至她再婚為止,但執行起來,卻又是另一回事。Grace透露,當兒子大學畢業後,前夫便立即把贍養費下調至一千元,但亦僅維持了一、兩年,最後更索性提出永久停付。「算了吧!既然他可以如此不顧顏面地提出,反正一千元也做不了什麼,他不想給我,就由他吧!」

如今Grace的兒子已踏足社會工作,享盡仔福的她,生活無憂。只是說起贍養費這個話題,她還是滿腦子想法。「我覺得法律上可以多點保障受款人,例如允許從前配偶戶口中直接扣款,並列明不支付贍養費需要承擔的法律後果。」她甚至倡議,可仿效新加坡政府的《贍養父母法令》,「新加坡法律規定,子女若不供養父母就要坐監。其實香港也可以有類似的做法,夫婦離婚後,若一方違反協議,拖欠或不支付贍養費,都需要坐監!」

 

文章僅代表本機構的立場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2年8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4/09/2022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國際泳聯(FINA)於2022年6月19日宣佈,禁止那些已經進入青春期第二階段或在12歲後轉變性別的男跨女泳手參加女子組賽事。國際泳聯指,由於青春期男性和女性之間會出現「表現差距」,因此有必要使用性別,以及與性別相關的特徵來確定符合參賽資格的條件。國際泳聯主席Husain Al-Musallam提到「我們必須保護我們運動員的參賽權利,但我們也必須在我們的賽事中保護競爭公平,尤其是在國際泳聯的女子組賽事中。」

國際泳聯宣佈限制男跨女跨性別選手參加女子組比賽,並指在未來的游泳比賽中考慮開設「公開」組,讓未符合男子或女子組參賽資格人士參加公開組比賽,有關安排引發了關於跨性別人士參與運動項目的爭論,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權利倡導者反對國際泳聯的做法。至於美國奧委會(USOPC)主席Susanne Lyons在2022年6月23日表示,對於跨性別運動此課題,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並指他們也需要留待國際聯合會(Ifs)和國家管理機構(NGBs)制定政策。[1]

國際欖球聯盟(IRL)將與來自八個國家或地區的隊伍合作,在2022年10月舉行的世界盃聯盟式欖球女子賽事中,收集數據,以制定一套標準,可以公平地平衡個人的參賽權利和所有參賽者的安全。聯盟在2022年6月21日宣佈,在完成進一步的研究,使聯盟能夠實施正式的跨性別包容政策之前,男跨女的選手不能參加女子組欖球賽事。[2]

2022年8月10日,愛爾蘭欖球聯盟(IRFU)表示,在經過檢視有關跨性別的政策以後決定由本球季開始,將禁止男跨女人士參加女子組欖球比賽,只有出生時記錄為女性的球員才能參加女子組欖球比賽。IRFU表示,該決定是基於醫學和科學證據,並符合世界欖球指引。[3]

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在2022年6月中,把接受荷爾蒙性別轉變治療的建議最低年齡,由原來的16歲降至14歲,而一些轉變性別的手術則建議在15或17歲時進行,這比之前的指引提早了約一年時間。該會承認降低有關年齡有潛在風險,但表示不讓孩子及早接受治療是不道德和會對他們造成傷害的。

但有一些人士,包括來自跨性別治療的社群,批評一些診所太快為處於性別存疑階段的孩子提供不可逆轉的治療。[4]

有媒體在2022年7月18日報道,在美國成立、反對中傷性小眾的組織GLAAD發佈2022年的社交媒體安全指數,發現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和TikTok等傳統社交媒體均不歡迎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等)社群,並指LGBTQ+群體在上述社交媒體中並不安全,但社交媒體MollyTommy則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給予支持的在線群體。

根據該報告,有84%的LGBTQ+成年受訪者表示,由於他們經常遭受憎恨和迫害,社交媒體上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來防止歧視、騷擾或虛假信息。[5]

2022年7月15日,一名美國的聯邦法官暫時阻止了拜登政府將對公民權利的保護擴展至LGBTQ的學生和工人。2021年,有20名來自不同州的州檢察長對兩個聯邦機構(教育部和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提出訴訟,要求他們解釋兩條法令:一條是「1972年教育修正案第九條」,這條法令在美國民權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它禁止收取聯邦資助的教育項目和活動有任何性別歧視的措施;另一條是「1964年民權法案第七條」,該條法令則禁止僱主基於種族、宗教或性別而對工人作出歧視行為。

事緣是2021年,上述兩個聯邦機構依照美國總統拜登的指引,指第九條和第七條提供的保障應擴展至同性戀和跨性別者,並在工作場所和學校強制執行有關措施,例如公司和學校不能拒絕跨性別者使用符合其性別認同的洗手間,以及學校須允許學生參加符合其性別認同的運動隊伍,至於受聯邦政府經費資助的學校,有責任調查學生因其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遭受性別歧視或性騷擾的事件。

來自20個州的州檢察長稱,政府侵犯了各州監管其公共工作場所和學校的權力。他們還表示,政府違反了聯邦法律,因為它在執行這些任務時沒有遵循適當的程序。

拜登政府辯稱,這些規定與最高法院於2020年的一項裁決一致,該裁決裁定民權法案第七條是禁止僱主因僱員是同性戀者或跨性別者而解僱他。政府更要求法院駁回訴訟,部份原因是政府尚未開始執行有關的指引。

法官Charles E. Atchley否決了駁回訴訟的要求,並發出初步禁令,令拜登政府的指令暫時無法執行,Atchley指未來上訴法院或最高法院將就訴訟作進一步的判決。[6]

2022年7月14日,有報道指監督美國蒙大拿州立圖書館的委員會拒絕接受新設計的標誌,因為有一名成員說新標誌的主要特徵——棱鏡——讓人想起彩虹LGBTQ驕傲旗,她認為這會引發政治風暴。委員會在較早前已投票否決使用新的標誌。[7]

明光社

來自澳洲欖球聯賽的球隊Manly Warringah Sea Eagles的七名球員,拒絕參加在2022年7月28日舉行的一場重要賽事,因為他們被要求穿上「同志驕傲」的球衣,該球衣印有彩虹條紋和配上彩虹衣領,以表示支持LGBTQ+參與體育運動項目,這七名球員表示球衣與他們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產生衝突。球隊教練尊重球員的決定,並且為到沒事先與球員協商而造成的後果表示抱歉。[8]

俄羅斯議會於2022年7月18日採取行動,再次收緊有關LGBTQ權利及關係的討論空間,議會正在推動一項新法案,以擴闊2013年通過的禁令範圍,該禁令是有關禁止向未成年人士「推廣非傳統的性關係」。新法案將禁止以正面或中立的態度公開討論 LGBTQ關係,以及在電影院中播放任何LGBTQ電影內容。[9]

2022年7月15日,歐盟委員會決定入稟歐洲聯盟法院,對匈牙利提出訴訟,歐盟委員會認為匈牙利的一項法律會令LGBT人士遭到歧視,另外亦因該國拒絕為Klubradio廣播公司——一間常批評政府的廣播公司更新牌照而興訟。匈牙利司法部長Judit Varga表示:「無論歐盟成員國以任何方式,都影響不到匈牙利以國家本身的身份,自行決定去保護兒童的權利。」[10]

2019年,波蘭許多地方政府通過決議,宣佈自己擺脫了「LGBT意識形態」,稱自己的地區為「非LGBT」區,這是源於自由主義者和宗教保守派發生衝突,後者視爭取同性戀權利會對傳統價值觀產生威脅,故設立「非LGBT區」,他們的原意是要禁止LGBT人士在學校裡,推廣同性戀和性小眾的身份。波蘭人權監察申訴專員為此向波蘭的法院提訴,原審法院裁定相關的地方政府必須廢除九項決議。公訴人方面的機關、極端保守的智囊團和相關市政府隨後對有關判決提出上訴,2022年6月28日,波蘭的上訴法院駁回其中四項上訴。[11]

2022年7月9日,東正教的美國大主教Elpidophoros私訪希臘期間,在雅典附近,為到同性戀者兼時裝界名人Peter Dundas及其伴侶Evangelo Bousis通過代孕母所生的兩名子女洗禮。希臘東正教神聖議會表示,將向美國教會領袖、世界東正教基督徒的屬靈領袖,及身處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普世牧首Bartholomew發出投訴信。希臘東正教會並不承認同性聯合。[12]

2019年2月14日,日本各地有13對同性伴侶分別向大阪東京、名古屋和札幌地方法院提訴,他們認為現時的《民法》、《戶籍法》等規定拒絕同性婚姻,是違反了日本憲法保障的婚姻自由、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之原則,他們向日本政府提起損害賠償訴訟,非政府組織「日本全民婚姻組織」(Marriage for All Japan)集結律師和專家協助原告。同年9月,九州的同性伴侶也加入原告行列,向福岡地方法院提訴。

2021年3月17日,札幌地方法院裁定日本政府「不承認同性婚姻」違憲,指它違反了憲法第14條「法律下的平等」原則,同時駁回總額600萬日圓(約34萬港元)的索賠要求。但日本大阪地方法院於2022年6月20日裁定「不承認同性婚姻」合憲,提訴的三對同性伴侶因而敗訴,原告的律師團於同日表示他們會提出上訴。至於東京方面,東京地方法院將於11月公佈判決。[13]

2022年6月14日,有消息人士透露,因為迪士尼動畫電影《光年正傳》(Lightyear)有女女接吻片段,已被14個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地區拒絕上映,它們包括巴林、埃及、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巴勒斯坦自治區、卡塔爾、沙地阿拉伯、敘利亞、阿拉伯聯合國、印尼和馬來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監管機構在6月初宣佈禁止放映這部電影,因為它「違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媒體內容標準」。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國家印尼,則宣稱沒有禁映《光年正傳》,「但建議電影持有者考慮印尼的觀眾,因為LGBT的接吻的畫面在印尼仍被視為具有敏感性」。馬來西亞的電影審查委員會則指出,若電影沒經過刪減,就不會在該國放映。此外,中國當局亦要求迪士尼刪減電影中女女接吻畫面,不過有關要求遭到迪士尼拒絕,這部電影也不會在中國上映。據了解,迪士尼拒絕任何剪輯,打算在所有市場「依照原樣」讓電影上映。[14]

2022年7月16日,數千名韓國人參加了韓國首爾市中心的LGBT活動,有參加者戴上了六色彩虹面具或高舉彩虹旗幟,而與此同時,與該活動地點只相隔一條馬路的首爾露天廣場,至少有15,000基督教和保守團體的人士聚集抗議。其中一名參與抗議的人士為大學教授,他表示是為了孩子們健康的性道德而抗議。[15]

(資料截至2022年8月17日)


[1] Joe Hernandez, “The world swimming body effectively bans transgender women from women's events,” npr, June 19,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6/19/1106173020/swimming-bans-transgender-women;https://www.dw.com/en/fina-restricts-participation-of-transgender-athletes-in-womens-competitions/a-62184518;Steve Keating, “No perfect solution to transgender issue, says USOPC,” Reuters, last modified June 24,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no-perfect-solution-transgender-issue-says-usopc-2022-06-23/;〈國際欖球聯盟禁止跨性別人士參加女子賽〉,now新聞,2022年6月22日,網站: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48035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9日)。

[2] “Transgender athletes barred from international rugby league,”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21,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sports-australia-rugby-swimming-league-a7a87cd2b873d8a7d6fc6d8cc303a166;〈國際欖球聯盟禁止跨性別人士參加女子賽〉,now新聞,2022年6月22日,網站: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48035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9日)。

[3] “Transgender women banned from female contact rugby in Ireland,” Reuters, last modified August 10,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ifestyle/sports/transgender-women-banned-female-contact-rugby-ireland-2022-08-10/.

[4] Lindsey Tanner, “Trans kids’ treatment can start younger, new guidelines say,” CTV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15, 2022, https://www.ctvnews.ca/health/trans-kids-treatment-can-start-younger-new-guidelines-say-1.5947894.

[5] “Report finds big social media platforms not welcoming to LGBTQ+ Users while MollyTommy provides a supportive online community,”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ly 18, 2022, https://apnews.com/press-release/newswire/business-media-social-media-discrimination-gay-rights-131ca2c033ff515cf0cb0815a8cd806d.

[6] Ava Sasani, “Federal Judge Temporarily Blocks Enforcement of L.G.B.T.Q. Protections,”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7, 2020, https://www.nytimes.com/2022/07/17/us/judge-blocks-biden-lgbt-student-rules.html; https://regular-articles.com/federal-judge-temporarily-blocks-enforcement-of-lgbtq-protections/.

[7] Amy Beth Hanson, “Montana rejects library logo over similarity to pride flag,”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ly 13,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education-montana-tammy-hall-aafb46f325fe000a120958c05a234097.

[8] Euronews with AP, “Australian rugby players refuse to wear Pride jersey for ‘religious reasons’,” euronews, July 26,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7/26/australian-rugby-players-refuse-to-wear-pride-jersey-for-religious-reasons.

[9] “Russia mulls expanding ‘gay propaganda’ law, cuts ECHR ties,”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ly 18,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russia-ukraine-putin-gay-rights-vyacheslav-volodin-279478d36a87cebaab31b1e70a97303b.

[10] Gabriela Baczynska and Charlotte Campenhout, “EU executive will sue Hungary over LGBT law, radio broadcaster,” Reuters, last modified July 15,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eu-commission-sue-hungary-over-anti-lgbt-law-politico-2022-07-15/.

[12] “Greek Church protests baptism for children of celebrity same-sex parents,” euronews, last modified July 19,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7/19/greek-church-protests-baptism-for-children-of-celebrity-same-sex-parents.

[13] 劉俞妗:〈日本婚姻平權運動重挫!大阪法院關鍵判決:「不承認同性婚姻」並不違憲〉,風傳媒,2022年6月22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4389864?kw=%E5%90%8C%E6%80%A7%E6%88%80&pi=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9日)。

[14] 中央社:〈女女接吻也不行?皮克斯新作《巴斯光年》傳遭14個國家地區禁止上映!〉,風傳媒,2022年6月19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4380651?kw=%E5%90%8C%E6%80%A7%E6%88%80&pi=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31日);德國之聲:〈「飛向宇宙、浩瀚無垠!」電影《巴斯光年》因「女女接吻情節」遭14國禁映,中國要求刪減畫面遭拒〉,風傳媒,2022年6月14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4378718?kw=%E5%90%8C%E6%80%A7%E6%88%80&pi=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31日)。

[15] Dae-Woung Kim and Yeni Seo, “Thousands take part in Seoul LGBT festival, protesters rally,” Reuters, last modified July 17,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thousands-take-part-seoul-lgbt-festival-protesters-rally-2022-07-16/.

電影小組:電影類型十講 第二講:成長的儀式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4/09/2022

是次分享的電影類型是「成長的儀式」。根據電影編劇指南《先讓英雄救貓咪》一書所指,「成長儀式」的故事都是關於痛苦和折磨,通常是指「人生」的外力,是「看不見的、模糊的,或是因為無以名狀而無從掌控的」,但衝擊著我們的「怪物」(困境)。[1] 而主角們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但到後來他們總得接受真正的解決方法,在痛苦中成長,而往往,他們需要改變的不是世界,而是他們自己。8月電影小組講座中,資深影評人王礽福先生以兩部精彩的獲獎電影《小丑》(Joker)及《瀑布》作為例子,為我們解釋這種電影類型。

明光社

兩部電影的主角在故事中一開始已患上精神病,但因著他們面對不同遭遇,他們成長後的結局亦大為不同!《小丑》的主角Arthur自小患上罕見的精神病,在壓力下會不能自控地大笑,但他一直都很努力,想生活重回正軌,並透過扮演小丑的工作將快樂帶給人們。但他的社區、工作、家庭不單未能支援他康復,反而令他面對更多壓迫:被欺凌及出賣,並因而失去工作。他還被三個「父親」傷害:在精神上被偶像傷害——當紅清談節目主持人Murray在節目中公然嘲諷他;親生父親遺棄他;在收養家庭中,他被養父毒打虐待,造成他的精神問題。面對著比自己更瘋狂的社會,Arthur最後發現用「以暴易暴」的方式去對待他不認同的人,是最令他舒暢,能使他跳起「小丑」舞來。

明光社

而《瀑布》中的媽媽羅品文,因丈夫有外遇而離婚,使她獨力支撐家庭,過大壓力令她失去了高薪厚職及患上了精神病,但電影中品文所處的家庭、社會都對她很友善:她的女兒小靜會與媽媽共渡康復時光;家庭傭工、病友、新工作的工友與上司等都對她很好,給予她一家支援與接納,以致品文能放下過去並漸漸康復。小靜也能從中成長,變得成熟。

兩個角色似乎最終都「成長」了,接納了自己所處的困境,但小丑卻因著缺乏愛、關懷和理解而使他走進最後的瘋狂,而品文卻因為有家人的陪伴和社會的接納,讓她慢慢好起來。筆者和礽福都認為這兩個故事都是各走極端,我們所身處的社會沒有那麼極端的壞,亦沒有那麼理想的好,但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如何可以使這世界向好的方向走,就像那塊蓋著品文家外牆的藍色帆布,只要能被拉下來,外間溫暖的光就能透進心窗。

誠邀大家透過以下連結重溫當晚講座。

收看講座
 


[1] 史奈德〔B. Snyder〕:《先讓英雄救貓咪:你這輩子唯一需要的電影編劇指南》(Save the Cat!: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That You’ll Ever Need),秦續蓉、馮勃翰譯(台北:雪夢千里文化創意事業有限公司,2016)。

信仰反思 (偶像文化為何在今日出現)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5/08/2022

「我要看見,我要看見,如同摩西看見祢的榮耀,我要看見,我要看見,這世代要看見祢榮耀。」
(詩歌《我要看見》的歌詞)

摩西不用再走上山與神見面了,因為,榮耀的神願意在神的子民中間居住(出二十五8)。神要以色列民按祂的指示,為祂建造聖所,以及聖所中的會幕與一切器具的樣式(出二十五8-9)。

人神之間的距離近了,人們樂意奉獻禮物給祂,也有祭司教導他們如何獻祭,除去自己的罪,以至可以更親近神。只是,尋常百姓與神之間仍然有一大段距離,只能留在院子,不像亞倫及他的子孫一樣,他們作為神的祭司,可以進入會幕,與神更貼近。感謝神的恩典,因著耶穌道成肉身住在人們中間,人們不用藉著獻祭,不用藉著其他人,只藉著耶穌便能看見從父神而來獨生子的榮光(約一14)。

當偶像與粉絲的距離拉近了,粉絲對與偶像相關活動的參與度及投入度一定愈來愈高,我們敬拜神的時候,不是也應該如此嗎?還是,反而神不再高高在上,敬拜祂便不必再認真投入,人身在教會,卻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