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我祝你凡事亨通,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安泰一樣。」(約翰三書1:2《新譯本》)
「我將來長大後,有經濟能力,第一件要做的事絶對是整容!因為越早整容,我就能越早擁有自己的人生。」這是一位初中女學生在性教育工作坊所說的一番話,至今仍縈繞在筆者心頭。她認為自己的容貌「不堪入目」,甚至到了「污染社會」的程度,堅信只有通過整容手術,才能獲得被愛的資格與真正的快樂。這便是「美麗病」的典型寫照——這是一種以外貌焦慮為核心的現代心理症候群,正侵蝕著越來越多青少年的自我價值感與心理健康。
「美麗病」只聚焦於外表
深受「美麗病」困擾的人終日憂慮自己是否足夠美麗,他們的情緒與自我價值感往往被鏡中的倒影所定義。這種對外貌的持續焦慮如同一個無形的鳥籠,使他們難以專注於生命中其他更重要的面向。心理學教授芮妮‧恩格恩博士在《美麗病:不喜歡鏡子裡的自己?和心理學家聊聊外貌焦慮》一書中深入探討了這種現象:過度關注外表不僅會引發焦慮和憂鬱情緒,更會大量耗損個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這種狀態讓人們「只顧盯著鏡子,卻忘了看向整個世界」。這種對外貌的執著往往會形成惡性循環——我們越是聚焦於外表,越容易放大那些自以為的「缺陷」,從而產生更強烈的焦慮感。
上述女學生的情況特別令人憂心。筆者仔細觀察她的臉上並沒有令人困擾的暗瘡,容貌體態如一般成長中的少女模樣,實在毋須整容。但是她彷彿心意已決,只等待用錢來達成整容大計,認為這樣能「完滿人生」。這種將自我價值完全繫於外貌的思維模式,正是美麗病的核心特徵。這種現象不只局限於女性,越來越多男性也開始追求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完美體態」,這種趨勢值得社會各界深思和關注。
媒體推波助瀾
在與青少年交流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不少男學生公開表示喜歡身材豐滿的女孩子,女學生則普遍認為身高180cm是理想的擇偶條件。很多男學生希望自己有腹肌,女學生則希望自己的腰圍如A4紙般纖細。這些具體而統一的標準往往來自媒體塑造的審美觀,卻成了許多年輕人自我評價的唯一準則,導致一些人採取極端的節食手段,或盲目相信網絡消息而瘋狂吃某些食物來達到這些不切實際的目標。我們隨手翻開任何一份娛樂報刊,不難發現諸如「零濾鏡面容狀態惹熱議」、「身高180+冰塊腹肌超養眼」等標題,甚至連普通女學生接受訪問之時,也被媒體冠以「仙氣女學生」之類的稱號。這些報道雖然看似無害,卻傳遞著一個危險的潛台詞:人的價值,尤以女性的價值首先並且主要體現在外貌上。社交媒體普及令問題更加嚴重,年輕人在社交平台上接觸到大量經過精心修飾和篩選的「完美」形象,往往與現實生活形成強烈反差,他們逐漸相信普通人也能如明星般吸引眼球:當人符合某種特定審美標準,就會被愛、被關注、被尊重。這種執念令青少年容易以自己的身體與其他人比較,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自覺不如別人,產生更多焦慮。
家庭對話中的隱形傷害
有時父母在日常生活說出一些不經意的評論,如「不做多些運動,你就會變小矮人」、「再吃,你就肥到變豬」等本來出自關心,又看似無害的話,可能讓孩子產生「我很胖」、「我很醜」、「我不夠好」等負面自我評價,進而影響他們的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特別在傳統華人家庭文化中,許多父母自身成長於「會讚壞小朋友」、「不打不成器」的教養環境,他們可能也曾受困於長輩言語和肢體上嚴厲管教的傷害,因此難以用正面肯定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值得欣慰,現今家長可用網絡資源學習正向親子溝通技巧,與孩子一起用平和的對話、更廣闊的眼光去審視這些外在標準。成熟的人最終會明白健康遠比外表重要;自我接納所帶來的內心平和,遠勝於來自他人的認可。真正的美麗是自我接納,從盲目追隨某種外在標準,轉而把身體視為夥伴而非展示品;從一味迎合他人眼光,轉向發展個人獨特風格與喜好。這個自我探索過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和支持,讓青少年學懂以正確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身體,以均衡的飲食及運動習慣來維持健康。
喜歡和感謝自己的身體
克服美麗病並非要求人完全不在意外表,而是要幫助青少年重新建立與身體的健康關係,意識到身體是承載我們生活經驗的容器,不是僅供他人觀賞的物件。我們應當學習接納並欣賞每個人的獨特性,包括其「美麗」和「不美麗」的部分。其次,要培養青年人認識到:人的價值應源自其品格、才能、樂觀、勇敢、善良等內在品質,往往比外在容貌更經得起時間考驗;而健康的身體一直默默地支持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跑步、游泳、烹飪等;我們更需要以感謝代替批評。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一個特別的成長階段,他們一邊探索自己和別人的想法,一邊經歷著身體的各種變化。每個人都有其美麗動人之處,可能是外貌、性格、技能、學識和修養等,都能成為吸引之處,在這個脆弱而關鍵的階段,社會需要給予青少年更多鼓勵,幫助他們重新認知美麗的定義:你真是很好、很美麗和獨特。祝願我們在整個人生階段,都真誠地對自己的身體說:「我很滿意和喜歡你,謝謝你!」真正的美麗源於對自我的接納與對生命的熱愛——或許這就是對抗美麗病最有效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