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直播新聞的限制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3/01/2020

直播新聞的限制

表達意見的界線 談談記者的工作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3/01/2020

近月社會抗爭運動中,記者與政府官員關係可謂跌破冰點,官員開記者會只說自己想說的話,無視記者提問,記者需再三請官員回應,甚至質問官員,更出現記者用抗爭形式表達意見的情況,官員則以避答或取消記者會來回應。記者原本第四權的角色不斷被沖淡的同時,巿民亦漸漸發現官員的霸道,同時令人思考記者與官員的關係,以及我們應如何看新聞事件。

網絡禮儀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3/01/2020

在網絡,不論是討論區,社交網絡,即時通訊,網誌(blog)等平台,往往都有互動功能。很多人都說在網絡留言,容易出口傷人,有人無故被網絡欺凌,亦有人欺凌了別人卻不自知。早在網絡普及初期,就有人提出網絡生活要有基本禮儀,不過這些「古老文獻」往往被網絡洪流淹沒,現在來個溫故知新,與大家讀讀有關禮儀。

傷健者的微小聲音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13/01/2020

《逃犯條例》修訂引發的風波至今,許多人的生活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相比社會主流關注的政治動向,許多弱勢群體的需要卻乏人問津。對此,筆者走訪了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1] 嘗試了解傷健人士當前的困難與需要。

示威現場的性騷擾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3/01/2020

由2019年6月至12月初,香港有超過900宗示威、遊行和公眾集會,這往往成為警民衝突的觸發點,部份警員與示威人士都以不同方式侮辱對方,令彼此關係每況愈下。本文嘗試討論示威現場的性騷擾情況,以及現有歧視條例的局限。

 

性騷擾定義

保護幼童身體 從衣飾開始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3/01/2020

活潑好動的小朋友外出時四處奔跑,喜歡爬上爬下,玩得累了便張開雙腿席地而坐,完全不為意(或者不在意)自己走光;有些家長見小朋友在公園玩得滿頭大汗,索性把他們的上衣脫掉,讓他們赤裸上身;有些女孩子會把裙子當作扇子般上下撥弄,以小朋友獨特的方法來降溫;有的小朋友會故意把衣領拉低、掀起上衣,然後哈哈大笑,覺得這是有趣的舉動。

忘記背後 無懼將來 把握目前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9/01/2020

  香港正經歷生產前的陣痛,痛得入心入肺!但會生出一個怎樣的結果,卻沒有人能說得準,過去半年的情況提醒我們: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

中大性小眾研究報告沒有告訴你的秘密

09/01/2020

中大性小眾研究計劃於2020年1月7日發表於去年9月16日至25日,隨機電話訪問1,058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人,就公眾對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等人士)法律權利的態度研究報告(下稱CUHK-SRP2019/20),結果顯示,60%受訪者非常同意或同意為不同性傾向人士提供法律保障免受歧視,僅12%表示不同意

反思轉基因生物——人類只是大地的管家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7/01/2020

憑著在RNA[1] 蛋白質生物化學、CRISPR[2] 生物學,以及基因體工程領域成就卓越,榮獲不少獎項的美國生物化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

07/01/2020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
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HOW BIG DATA INCREASES INEQUALITY AND THREATENS DEMOC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