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這麼遠,那麼近──善用通訊軟件
早前有報道指英國一位89歲,名叫安妮的退休女教師,她因厭倦了現代的電子產品及快速的生活節奏,並自嘆「追不上」這種方式而決定前往瑞士進行安樂死。她認為坐在電腦熒幕前,人便如機械人一樣,而電子郵件更缺少了人性化的溝通。
平機會須按實情正視歧視
平機會委員謝永齡在本月8日出席了於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審議會,同時出席會議的也有香港同性戀運動團體的代表。謝永齡在會上提出香港的性傾向歧視問題「非常嚴重」(very serious),但事實上到底有多嚴重?而證據在哪?
從對話到抗爭 — 淺談社會行動的多樣性
社會好比一台由人建造的機器,在這台機器下,有人以積儹財寶在地上為使命,白白使用他人卻不給工價;有人以行詭詐為榮,將歪理當作真理強加在他人身上。面對這些不公義,人或許小如一個齒輪、一顆小釘子,對改變社會無足輕重。
高官問責 誰應負責?
不論是泛民主派或建制派,未來政制走向民主普選似乎已成為社會共識,現時所爭議的主要是提名的方法應該有多大程度的公民參與。香港人數十年努力爭取民主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能夠建立「責任政府」,讓政府能夠得到民意授權和監督。在一些實行議會制的國家,假如下議院通過對部長的不信任動議,那位部長便不得不鞠躬下台。
作個負責任的信息發佈者
就近日有關台灣服貿協議爭議的報道,大家是從哪裡看到呢?傳統媒體給讀者的大多只是最新進展,但若果在網上搜尋的話,更可看到現場直播,而你亦順道能找到不少分析。在這個「人人做記者」的年代,不少人都在自己的「地盤」或在網絡媒體上分享。加上智能手機十分普及,要拍照及短片亦十分容易。這批被稱為「公民記者」的人,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資訊,而是主動參與及報道,甚至傳統媒體有時都要借助他們的資料作報道。
信徒參與社會運動 從行動實踐信仰
一場社會行動,由預備到行動再到事後跟進工作,要靠賴不同人士的參與。參與程度因人而異,有人負責全職籌劃,亦有人受感動而自發走出來。文中幾位基督徒在形形色色的社會行動中擔當不同角色,他們在參與當中的經歷、感受,以及對未來的計劃,或許讓我們更知道社會行動的真實面貌,並給那些正準備參與的信徒參考。
教會為何要在場——訪問朱耀明牧師
「我們在這時代領受了甚麼使命?」有多年參與社運經驗的朱耀明牧師字字鏗鏘,每個字擲地有聲。然而,這句話不僅指向朱牧師自己,其實亦適用於現今香港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