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捍衛新聞自由 必須編採自主
最近有幾件事都令大家十分關注香港的新聞自由會否受到影響,包括警方如臨大敵地阻礙示威者表達意見和傳媒的採訪;政府更多以官媒發放消息代替容許記者現場採訪;亞洲電視懷疑有高層向新聞部施壓,令未經證實的前國家領導人死訊出街,以及在財經新聞節目內出現疑似廣告的有償新聞。
慈善法應較正焦點
鑑於近年社會人士關注愈來愈多團體在街頭和公開籌款的手法、善款的真正用途,以及出現一些涉及慈善團體的醜聞,於是法律改革委員會較早前發表了諮詢文件,建議加強監管。
抗通脹的「修辭」
近月通脹嚴重,至8月尾截稿前剛宣佈的通脹為7.9%。但巿面所見的,卻是大大塊牌寫著「特價」、「抗通脹」、「優惠」等字眼,彷彿巿面很蕭條,要刺激經濟似的。
但心水清者,一望而知,假象居多。通常出現的「花招」包括:
自願新造的人
基督徒與同性戀者同行,聽起來好像是天方夜譚,又或者就是要「輔導」那位同性戀者必須要變回異性戀,否則就與「基督」無份。惟在基督教的圈子中,其實有不少關心同性戀者的團體,並非以改變同性戀者性傾向為目的,而是僅以「同行者」的角色,協助這群受傷的人,走出負面情緒,重過恩典與真理並行的人生。
由《慈善組織》諮詢文件說起……
近年有不少關於慈善組織不當運用善款的新聞,而一些慈善團體當街攔截途人並採用近乎推銷的籌款方式,同樣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反響。有見及此,法律改革委員會轄下的慈善組織小組於今年6月發表諮詢文件,就如何更有效監管慈善組織諮詢市民意見。
自殺原因豈可捏造
記者的職責是尋求真相,並將事件如實報道。而對於報道自殺個案,因著背後可能有很多複雜的原因,媒體更須加倍小心,以免對當事人的親友造成更深的傷害,並對公眾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或情緒煽動,甚至引起模仿自殺行為。
公義之行.始於足下──14週年研討會
相信沒有基督徒會否定「行公義,好憐憫」這個大使命,但究竟行公義是否只有一個模式?明光社作為政策倡議和公眾教育團體,踏入第14個年頭,將繼續關心社會,維護公義。
從探索到了解
性傾向是在11至14歲期間開始形成,直到14至20歲之間,其性傾向仍是浮動的,可以受環境影響而改變。或許,有些少年人都曾經懷疑過自己是否同性戀,包括以下這位被訪者。為保障其私隱,我們暫且以化名Yvonne來稱呼她,透過Yvonne的分享,我們可能對「真」「假」同性戀有多點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