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日用飲食的信仰反思
「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傳九7)當前全球經濟變幻莫測,物價飆升,存款利率則超低,市民實質購買力相應下降,再加上港幣在聯繫匯率機制下變相貶值,港人在衣食住行要承受的壓力大增。筆者嘗試就「食」這方面作出信仰反思,探討在平息通脹下,我們如何仍可在日用飲食生活榮耀上帝。
誰偷走了我們的理性?
近日有報章報道:「投訴文化植根下一代,家長無理投訴愈多,學生也愈來愈藉投訴挑戰老師,把自己看成消費者的角色。」文章更稱有老師叫幼稚園學生放好書包,學生不但拒絕,更恐嚇說會找「媽咪」投訴老師。有老師為了類似情況而噤聲。
投訴文化屢見不鮮,有人認為這類文化的始祖是某電台的兩個「烽煙」節目,日鬧夜鬧,鼓勵群眾發聲,為自己爭取權益。
工業福音團契︰關心賭徒全人需要
有見本港賭風愈來愈熾熱,不少職業司機都染有賭博惡習,工業福音團契遂於2001年成立香港第一個戒賭輔導中心——工福問題賭徒復康中心,幫助賭徒及其家人處理賭博引起的各種問題。
戒賭中心特別建構及推行「六重」戒賭復康計劃,透過互助小組、治療課程、牧靈聚會及協康助務等,幫助賭徒戒除賭博癮好,修復與親友的關係,進而發揮自己,助人自助。
小組查經三:守望者的責任
遊戲:將組員分為三小組,各自派一個人出來,請他們食榴槤糖。之後組長對所有組員說:「是次查經準備了一些糖果,這三位組員都試食了,讓他們說說是否應拿出來,讓大家分嚐。」
吃過榴槤糖的人,只能說「應」或「不應」,不能說出是甚麼糖,也不能做古怪表情,之後組員一起決定是否吃糖。
分享:如果我是那三個可以預先知道糖的味道的人,有何感受?
禧福協會︰協助妓女變清蓮
在1997年成立的禧福協會,目標明確,不單要叫窮人有福音可聽,並要靠主的能力,解開被壓制與被綑綁的人,當中包括了妓女。而為著這班被困於「火坑」的女子,禧福還開展了「愛蓮」事工。
小組查經一:不用盡,不拾回
小組查經一:不用盡,不拾回
熱身遊戲:請各組員將自己的上月/上周的零用錢/人工畫一個圓形圖,並向組員分享自己使用金錢的比例。
讀經:(註︰查經部份經文乃用《和合本修訂版》)
利未記十九9-10
「你們在自己的地收割莊稼時,不可割盡田的角落,也不可拾取莊稼所掉落的。
公義之行 始於足下
自從1974年洛桑會議之後,不少教會和信徒對社會關懷的意識無疑是逐步提高了,但在教會的日常運作上,社關就好像環保一樣,大家在原則上不會反對,但又不會十分積極參與,不過是葉公好龍。
何謂社關?
基督教信仰跟其他宗教有很多不同之處,其中包括基督徒相信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而並非靠「行善積德」而來的。然而,基督徒斷不否定行善的意義,而且按照神的心意,我們在得救後更加應該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