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林海盛牧師 盼社會視教會為一員
現為香港西區浸信會主任牧師的林海盛牧師,早在1983年讀神學之前,已經參與社關活動。「還記得我的第一次,是因為當時香港電台有個討論不同思潮與宗教的節目,他們對基督教作出一些有偏頗的評論,當時我母會(旺角浸信會)吳宗文牧師,發動弟兄姊妹寫投訴信,我就參與聯絡、聯署、代禱的工作。」
城市睦福團契︰顧念貧困家庭
「宣揚基督仁愛,顧念貧困家庭;建立和平之子,同盼和睦之城。」是城市睦福團契的使命宣言。
在1983年成立的睦福,前身是「香港木屋區福音團契」,初期主要從事社會邊緣家庭的救急扶貧工作,致力為當時香港不同寮屋區居民提供全人關懷服務。
施達基金會︰放眼世界 扶貧濟困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各有其價值和尊嚴;任何人皆不應受困於貧窮的惡性循環中。」基於這個信念,施達基金會關顧的群體,一直是不分種族、性別、信仰和膚色的,而且遍佈全球20個國家及地區。
明光社社關事工
明光社成立於1997年5月,是一個關注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的非牟利團體,希望本著基督教信仰,藉研究、監察、教育及出版等工作去關心社會、服務人群。
為了推動弟兄姊妹關心社會,本社有不同的事工和活動,包括︰
基督教會活石堂石梨堂︰食物展關懷
常言道「施比受更為有福」,這句話套用在教會的社關事工上,同樣適用。以基督教會活石堂石梨堂為例,堂會自從2009年9月成為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愛心糧倉」的伙伴教會後,弟兄姊妹的愛心和投入度都有所提升,更有受惠者因而決志信主,令教會人數不斷增長。
扭曲選民意願的遞補機制
為了堵截有立法會議員濫用辭職而需要耗用大量公帑進行補選,以製造所謂變相公投,政府推出遞補機制,在輿論強烈反對之下,由所謂「敗者替補」改為 「同名單替補」,但無論如何,有關建議皆扭曲了選民的意願,問題不單是有關建議合不合憲,而是根本不合理。
和平理性非暴力,人人給力!
自2003年反對廿三條立法,引發超過50萬人上街後,「七一遊行」已經成為了每年香港市民出來表達各類訴求的重要平台。
應將合法賭博年齡提升至廿一歲
6月中澳門立法會通過,禁止未滿二十一歲人士進入賭場,未來亦不准再聘請二十一歲以下的人士在賭場工作。
當地的立法會議員和政府發言人不約而同的表示,希望青少年在18至21歲期間,多嘗試其他工作,不希望全部青少年一畢業就將加入賭場工作成為生存和成功的目標,並藉此延後青少年接觸賭博,減低他們成為病態賭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