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馬會之心,路人皆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5/11/2007

面對賭馬人口老化,以及賭波的興起,多年來馬會都挖空心思,以不同的藉口向青少年埋手,希望為賭馬培養接班人,過去幾年的大小動作包括:
 

生命:輕與重、分與連

馮國強    |    牧養主任
15/11/2007

和我一起的,有這個孩子!

「和我一起的,有這個孩子!」較早前《14歲的媽媽》全城熱播,熱播背後,映照着青少年性行為日益普遍並低齡化。這是教人焦慮、不安並失控的時代──性和愛情價值的迷航失範;換來沉重的生命和社會代價。

受暴女子仍然堅強、美麗

馮國強    |    明光社牧養主任
15/11/2007

關注婦女性暴力

「男人來自女人,最後又回歸女人。」男女兩性,本該是相互靠倚,相愛不渝者。只是,樂園已遠,現實上,由色情刊物、色情場所乃至性侵犯,女性只成異化和侵犯的對象──這教人難過、教人為生命的暗角而難過。
 

別問呼召誰 只問如何回應呼召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15/11/2007

因為同性戀的問題,多年來使一些同志團體與教會團體關係緊張:自95年教會聯同其他社會人士,成功阻止立法局通過性傾向歧視法後,03年同志團體衝擊天主教總堂、05年到榆林書店抗議、07年到明光社請願,也成功爭取媒體報導和公眾關注──雙方爭持,成了常態。
 

社關離不開故事

馮國強    |    明光社 牧養主任
15/11/2007

閱讀雲彩: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

雙胞陌生人

馮國強    |    牧養主任
02/11/2007

一本新書《雙胞陌生人》(Identical Strangers)有這樣一個真人真故事;一對孖女伯恩斯坦(Paula Bernstein)和沙因(Elyse Schein)出生後即被故意拆散,交給不同家庭領養,直到2004年才得知對方的存在並首次見面,而更令人震驚的是,令她倆被拆散多年的竟是一項名為「後天培養與先天因素」的秘密研究計劃,以了解分離生活的孿生嬰兒,在不同環境中成長,會在發展上有何

《奇異恩典》看香港教會的社關工作

傅丹梅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7/10/2007

十月初有機會看到即將上映的電影《奇異恩典》,今年是馬禮遜來華200周年,亦是英國廢除奴隸買賣200周年,在這個特別時刻,欣賞這套電影,來得特別有意思。這齣電影雖然沒有強勁的卡士,但卻能激勵人心,令人對生命充滿盼望及熱誠,更能激發人內心深處那份久違了的惻隱之心。

天水圍悲劇話香港

馮國強    |    牧養主任
19/10/2007

「檀島灘岸,點點燐光,豈能及漁燈在彼邦?」──少見的港式懷鄉歌曲;訴說著一個窮乏但迷人的年代。這幾只求一餐温飽的逃難年代;公共房屋內孩子交託彼此照顧、山寨廠內工友互換悲喜、涼茶舖內街坊的歡愉和「麗的呼聲」更永不寂莫—獅子山下,這是一個艱難卻有情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