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放棄百萬只為討回多一點
怎樣才算得上「公平交易」呢?當歌神許冠傑在三十年前已經唱出「出左半斤力,想話攞番足八兩,家陣惡搵食,邊有半斤八兩咁理想!」時,趙善榮依然會意忿難平地跟你說:「平日在咖啡店品嚐一杯廿多元的咖啡,負責種植咖啡豆的農民卻只能獲得幾個仙!」
「所謂『合理』,就是最少給工人能維持基本生活,透過付出賺取一份有尊嚴的收入。」在趙善榮眼中,中秋月色以外,還有更值得人追尋的「圓滿」。
墮胎不是唯一選擇
生命究竟甚麼時候開始?在倫理學、科學、以至神學上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恐怕再討論一百年也難以取得共識。
最早討論墮胎應否合法化的時候,支持者都喜歡強調因姦成孕;有嚴重先天疾病胎兒;繼續懷孕會危害母親生命等惹人同情的理由,但現實就是今天大部份墮胎均與上述理由無關。
兩個生命都是一樣真實
「我有一位病人,二十五、六歲就做了6、7次墮胎手術,向我求診時,卻是想懷孕了,但她的子宮已經受到破壞。」這邊廂,行醫30年的婦產科廖玉娟醫生感慨,隨著醫學的進步,今日合法墮胎的風險確是減少,但怎也減不了日後對病人的心理影響,所以她會十分謹慎地選擇協助需要墮胎的母親;那邊廂,行醫20年的陳帆醫生,斷然拒絕做任何墮胎手術,為的是有感醫者在生命之前,實在太過渺小,無權扼殺任何生命。
「從俗」不如「從心」
現代人勞勞碌碌,「忙到盡」時,就期待之後可以「玩到盡」,「玩到盡」後,又憂憂愁愁地等待之後又得「忙到盡」──就是沒有金融海嘯,一切還不又是周而復始,萬象卻未更新。「長期浸淫在這般忙亂的城市裡,每個人心中都渴想找尋一處可供休息的『桃花源』。」樂於把眼睛放在起始點,喜歡欣賞人心質樸的吳思源,總樂意與大家重尋生命的得力處。
明日之後?!
由美國去年的次按風暴,到雷曼兄弟在港的子公司全部面臨清盤,銀行擠提消息傳出,市民成驚弓之鳥:亞、歐、美三地股市全線暴跌,掀起了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海嘯的序幕,我們身處香港這個經濟大都會,勢難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