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馬會全力催谷賭波誰人最受害?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7/02/2010
馬會將會在網上直播全球各地更多冷門的足球賽事,並提供即場投注服務,目的很明顯,就是讓更多球迷可以隨時隨地參與賭波,提高大家的投注意欲。

為保護兒童踏出重要一步

傅丹梅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 註冊社工
07/02/2010
面對近年眾多的性侵犯個案,包括有孌童癖補習教師出獄後再開補習社犯案,以及多宗涉及教師性侵犯學生的個案,設立性罪行名冊實屬必要。 保安局終於接納法律改革委員會轄下性罪行檢討小組委員會於前年七月推出關於性罪犯名冊的臨時建議,可令一眾家長較為安心。

「八十後」=「憤青」?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03/02/2010

從「五區總辭」到「反高鐵」,在近期的社會行動中,新一代示威者往往成為了事件的主角,有人覺得是社會上年青一代的醒覺,也有人認為他們是「搞事分子」,只有激憤,缺乏理性。這一班年輕的「八十後」,一方面被看成是社會的未來中堅,一方面又被認為是一事無成的「憤青」,究竟這是甚麼樣的社會現象?

「網」開一面、「鍵」下留情?

整理: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26/01/2010

電腦網絡上訊息交通迅速,資訊豐富,除了於網上搜尋資料外,亦越來越多網民於網絡上載個人資料、與朋友分享生活點滴。他們在交友網絡中留下段段的訊息資料,碰上網民種種的情緒或會引發各種的火花,可令你「一夜成名」,也可以被人「網絡欺凌」。

近年互聯網較為人熟悉的「網絡欺凌」本地個案有:
 

當生命遇上不能承受的「重」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6/01/2010

羅秉祥博士曾在《公理婆理話倫理》一書中列舉了十多種自殺的因由,其中包括殉情、重病厭世、畏罪、人生或事業失敗、報復、避免恥辱、報國、殉道、抗議、喚醒人心、為他人犧牲、表示清白或保存名節等。當中不難發現有的關乎自身安危,有的涉及個人情緒,也有的指向較高的理想。

我無奈、害怕和憤怒!

採訪: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26/01/2010

網絡欺凌,沒有表面傷痕,沒有痛楚,但受害人所受的傷痛,可不是一下子可以痊癒的。有些人從此不再寫網誌(Blog);在facebook絕跡;有些人要開新的電郵帳戶;聽電話時只聽有來電顯示,甚至是來電顯示中有紀錄的朋友的電話。受害者成為網絡世界的驚弓之鳥,在分享與私隱之間,重新為自己在網絡的身份定位。

只許百姓放火,不許州官點燈?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6/01/2010

面對無日無之的網絡欺凌、人肉搜尋的事件,滋事者無法無天,執法者無法監管,受害者無辜被害。究竟在資訊科技、法律,以至教育的範疇裡,我們可以做甚麼?《燭光網絡》特別訪問了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教授,了解在資訊科技爆炸,Web2.0盛行時代,從規管及教育角度可以落實的工作。

逆境真會讓人更愛上帝?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6/01/2010

作為教牧同工,或是關心教會的弟兄姊妹,其實你是怎樣「知道」教會情況的呢?原來,我們只是靠觀察或知道相熟肢體的情況,就概括成教會現時的狀況。推而廣之,信徒的靈命成長,除了聖靈工作,尚有甚麼社會及心理因素?非基督徒歸信或信徒離開教會前,除了有感動之外,還有跡可尋嗎?逆境如何幫助信徒們成長?年紀越長,愛主越深嗎?

人肉搜尋 與 網民公審

整理: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及政策研究)
26/01/2010

 「我因為代課的關係,這幾年在港九新界多間學校任教,也許學校、老師都不方便講,但事實上校園每日發生的網絡欺凌個案實在多不勝數,每日十單八單一定有……事實上,有些家長都有網絡欺凌老師,甚至欺凌學校,我認為非但是青少年需要知多點,成人社群亦然!」上述老師所提的情況究竟有多嚴重?在本社一個論及網絡欺凌的聚會,一眾嘉賓及參與者十分熱烈地討論……

滲入暑期、校區和超市 ── 2009本港博彩文化事件簿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及政策研究)
26/01/2010

2008年12月,民政事務局完成委託理工大學進行的本港賭博評估研究報告,成功訪問2,088人,發現每10位受訪者中,超過7位在過去一年曾參與賭博活動。「逾1,200名賭民中,34%受訪者首次參與賭博時仍未年滿18歲;有超過50%表示,是在18至29歲期間首次賭博。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說,在青少年階段初次賭博的人,逾50%是受朋友、同學或家人影響,對此情況表示十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