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5年12月)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7/01/2016
國際
 
歐洲地區同性婚姻及民事結合的發展

斯洛文尼亞於十二月底就同性婚姻進行公投,有63.5%投票人士反對通過同性婚姻。[1] 希臘議會通過同性民事結合法案,承認同性同居伴侶擁有與結婚相等的權利,但不包括同性領養及監護權。[2]

 
在不同層面的跨性別政治議程
§   監獄

英國一名26歲男跨女犯人Tara Hudson,因犯罪而被判入男子監獄十二星期,其母表示十分憂慮,擔心「女兒」在監獄中會遭受虐待,法庭應判他進女子監獄。Tara數年前已開始接受變性手術,她擁有乳房,外觀與女性無異;醫生亦表示他為女性,但仍須注射荷爾蒙及預備將來完成下身的變性手術。不過,Tara的護照仍顯示為男性。[3] 

Tara母親為「女兒」上訴,網上亦有人發起聯署,要求移送Tara至女子監獄。最後法庭表示跨性別人士在進行手術期間,如將獲得法律上承認的新性別,可考慮於異性監獄中服刑。[4] 最後Tara被送至女子監獄,並被安排單獨囚禁,保護他免受潛在的危險。[5] 在服刑約六週後,Tara無故提早獲釋。[6] 他表示將會盡自己所能改變現時關於囚禁跨性別人士的法律準則。[7]

 
§   校園

美國伊利諾伊州211校區為保障同學的私隱,安排跨性別學生使用獨立更衣室,被美國教育部民權辦公室(OCR)指歧視。如校區不於三十天期限內按教育部的指引作出「修訂」,則會面臨訴訟及損失每年六百萬美元的資助。[8] 校區於12月初進行兩小時的公開諮詢及三小時的董事會閉門會議,其中兩位成員投反對票,但之後仍決定准許該名跨性別學生使用異性更衣室,這並不適用於211校區其他學校。[9] 投票結果公布後翌日,隨即有學區的其他學校就決定作出激烈的討論。[10]

美國內華達州東北部的埃爾科縣校區的教育委員會表示,不應以學生自己認為的性別身份而讓他們隨意選用異性洗手間,學校必須為所有學生的權利提供最好的保障,不論那人是否跨性別人士。一些威斯康辛州立法者更提出一項議案,阻止跨性別學生按自己認為的性別身份選用異性洗手間。[11]

 
§   政策 / 法律

美國就跨性別人士使用洗手間及更衣室的情況十分著緊。政府於十一月否決已討論長達十八個月的休頓的平權提案(The Houston Equal Rights Ordinance , HERO)。提案提出增加性小眾受保障的範疇及福利,其中亦包括容許跨性別人士自行選擇使用異性洗手間。副州長 Dan Patrick對結果表示支持,而支持提案者則表示會繼續爭取。[12]

 
「多元家庭」陸續出現

加拿大兩名男同性戀者於2011年結婚,2012年離婚並邀請第三名男伴加入。由於三人婚姻在加拿大並不合法,所以他們請律師為他們撰寫文件,確保他們在法律層面下互相具約束力及義務;他們又表示會找姊妹捐卵子及成為代母。[13] 巴西有三名女同性戀者進行民事結合,並計劃生育。三人婚姻在巴西會被視為重婚,法律並不認可,她們表示計劃申請在法律層面承認她們的關係。[14] 荷蘭一名41歲女士打算與所飼養的狗結婚,而她表示男友十分支持她的決定。她與狗隻的婚禮將透過她自行創立的Marryyourpet.com完成。[15]

哥倫比亞政府於11月宣布同性伴侶可申請領養,當地天主教教會即時反對,認為會剝削兒童權利及違反大部份人民的意願。[16]

賓夕法尼亞州一名78歲老翁申請與養子結婚被拒,法庭表示他們是合法父子關係,不能結婚。ACLU表示正尋找方法解除他們的領養關係,並協助他們結婚。[17]

 
為兒童權益發聲被指營造恐懼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CSUN)教授Robert Oscar Lopez,是由女同性戀伴侶撫養長大的雙性戀者,他支持民事結合及同性伴侶具有成為寄養者的資格,但堅持反對同性婚姻,亦批評性小眾進行領養、代孕及人工授孕會剝削孩子與自然繁衍家庭(natural families)的聯繫,他因此被同運團體指其輸出仇恨言論。[18]

是次Lopez被學生投訴,指他「營造一個對性別及性傾向具威嚇性的學習環境」。事緣Lopez在2014年舉辦一個名為Bonds that Matter研討會,由五位來自保守及女性主義的女士發表有關離婚、領養及兒童權利(包括孩子有權知道親生父母是誰),在答問環節有學生提出關於同性伴侶家庭的討論。在研討會舉行六個月後,有曾參與研討會的前學生向校方投訴Lopez。校方於是展開調查,Lopez可能面臨停職。[19]

 
台灣高兒童應有性權

2015年10月31日的台灣同志遊行以「年齡不設限」為主題,[20] 有參與團體更提出「兒少性無罪,廢除刑法二二七條」。刑法二二七條簡單來說是保護十四歲以下的男女,與他們發生性交或猥褻等行為的人會受到刑罰。[21] 家長團體及關注兒童權利的團體表示憂慮,但此次卻有不少政黨及參選人參加遊行。[22]

 
各地愛滋病數字大增

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2015年截至11月,新增2,134名愛滋病感染者;新增感染者中,近三成到25歲,八成五人因進行不安全的男男性行為;最年輕患者為14歲的國二男生。[23]

至於在中國,多地表示愛滋病感染族群主要為青年人,而青年患者主要感染途徑為男男性行為,廣西柳州市表示最年輕患者僅13歲。[24]

美國期刊JAMA Pediatrics於12月發表文章,數據顯示美國感染愛滋病病毒人士主要族群為13至29歲,進行高危性行為的男同性戀者及男雙性戀者,在每年新增個案中佔25%。[25]

 
本港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於區議會選舉前發表牧函,提醒各堂區的教友在揀選候選人時須考慮他們對家庭、婚姻及《性傾向歧視條例》(SODO)的立場。[26] 湯漢樞機的言論隨即被同運團體及支持同運的議員批評。[27]

2015年11月7日舉行的同志遊行,主辦單位表示約有9,500人參加,是次有十多個歐美駐港領事館代表及歐盟辦事處代表高調參與遊行並上台發言。[28]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發表2015年第三季愛滋病情況時表示,季內有189宗新增病毒感染個案,當中113人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29]

一名高級入境事務主任於2014年在新西蘭註冊結婚,其後向公務員事務局更新他的婚姻狀況,並以配偶身份向稅務局報稅,但兩局均拒絕,原因是他們的同性婚姻狀況並不屬於本港法例認可。他入稟申請要求法庭認可他及其伴侶能享有公務員已婚的福利及津貼。[30]

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向政府提交工作報告,提出五方面的建議,包括:為特定範疇人員提供培訓及資源;推行不歧視性小眾約章;加強宣傳活動;檢討並加強支援服務以應對性小眾的特定需要,以及進一步研究其他國家推行立法和非立法措施的經驗,作日後諮詢之用。[31] 同運團體隨即表示不滿報告內容。[32]
 
 
本文資料截至2015年12月31日

 

 

相關文章

牧養同志信徒須知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3/2025

教會要拒絕罪,但要接納罪人,因為我們每一個都是罪人。但當論到同性戀時,教會往往高舉真理,忘卻上帝的恩典,令教會和同志朋友的關係會落入對立的局面。其實教會中不乏尋求信仰的同志朋友,因此,牧養同志是今天教會不能迴避的課題。

明光社

羅文麒牧師是香港心性教育協會的團牧,有豐富與同志朋友同行的經驗。他回想自己在1980年代神學畢業後便開始牧會,當時社會對同志群體缺乏包容,亦不友善。他那時不認識同志的課題,在參與訂立教會章則的工作時,會將同性戀視為姦淫罪來處理,有關信徒要接受紀律處分,需要回到異性戀中,否則會被逐出教會。及後他轉職到一間機構事奉,在輔導有性沉溺問題的男士時,他才第一次遇到同志信徒,他向那位同志信徒坦白表示,自己不認識同志課題,但願意與他同行,為他的成長掙扎禱告。之後,羅牧師在不同機構服侍性小眾,幫助在性傾向面對掙扎的男性求助者。

羅牧師以一句話來歸納他多年服侍性小眾群體的經驗:「我只是作祭司的身份,將人帶到上帝面前。」他表示同志信徒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憤怒、傷痛和羞愧,他分享到曾有一位信徒向教牧分享自己在性傾向方面的掙扎,教牧卻翻開聖經論到同性戀是罪的經文,令那位信徒深深地感到自己被拒絕。此外,同志信徒也會埋怨上帝,覺得上帝為難自己。所以羅牧師會先梳理他們的憤怒情緒,對上帝的憤怒,和因著被教會傷害而產生的憤怒,他亦會持續關心他們的生命,聆聽他們的心聲,擦去他們的眼淚,甚至會擁抱他們,用從上帝而來的愛心和耐心,越過他們的罪愛他們,令他們感受到上帝的愛與接納。這樣他們才有力量走出生命的低谷。

羅牧師指出,牧養同志信徒,與他們同行,其實不是要處理他們性傾向的問題,而是要處理他們人生的問題,持續關心他們整個生命。除了信仰和教會生活外,他認為也要關心他們在家庭、工作、學業、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他甚至會關心他們與同性伴侶之間的相處情況。

作為牧師,他很清楚聖經對同性戀的教導,但他不會作審判官,定同志信徒的罪。當同志信徒面對信仰掙扎,主動尋求幫助,即代表他們知罪,所以他不會拒絕他們,不會拿起石頭擲向他們,指責、審判他們。羅牧師關心同志信徒,與他們同行的目的只有一個,他要作祭司,將同志信徒帶到上帝的跟前,讓上帝的赦免和祝福臨到他們身上。

而有關牧養同志信徒,羅牧師提出了三個重點。

  1. 不要拒絕同性戀者

教會的門應該是向所有人開放的,正如耶穌在馬太福音九章12至13節所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他指出,教會不要作審判官,同志信徒與其他信徒一樣,在成聖路上會有起有跌,但按著上帝的恩典,信徒能因信稱義。如有信徒向教牧同工透露自己在性傾向上的掙扎,正正反映出他們對同工的信任,教會應珍惜這些同志信徒,因為他們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走到這一步,羅牧師鼓勵教會欣賞他們對信仰的熱誠,也要保護他們,替他們保守秘密。

  1.  讓教會成為同志信徒追求信仰的地方

教會弟兄姊妹如在日常言談間取笑同性戀者,講出貶低他們的話,當中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都會對隱藏在教會中的同志信徒,或家中有同性戀者的信徒造成極大傷害。羅牧師想起過去牧會時的一個片段,一位易服男士身穿女裝參加教會的聚會,坐在他身旁的姊妹看一看他,禮貌地笑一笑,然後走到另一個位置坐,之後那位男士就沒有在教會出現了。那位姊妹的反應其實是人之常情,而平信徒需要進一步了解同志信徒的狀況才有能力服侍他們。所以教會整體要接受裝備,先由教牧同工和信徒領袖開始,認識同志課題,為教會訂立清晰的牧養方向,接著教導平信徒,讓教會成為一所能接納同性戀者的教會,並讓他們與其他信徒一同在教會中敬拜、認識上帝。

  1. 破除對同性戀的迷思

信徒和大多數市民一樣對同志議題感到陌生,也對同性戀有不少迷思,如認為同性戀傾向純粹是他們的個人選擇,同志朋友的行為大都不檢點,又或者將同性戀與愛滋病劃上等號等。在信仰層面,信徒或會誤以為同性戀比其他罪更嚴重,同志信徒要進入異性戀才算是悔罪的表現等;這些誤解和偏見阻礙了一般信徒理解同志信徒的處境,也會窒礙了同志信徒的成長。

最後,羅牧師表示同志信徒的性傾向掙扎是他們一生都要面對的課題,而牧養同志信徒的工作同樣是一生都需要學習的功課。上帝不會放棄每一個生命,只要他們願意,總能在信仰上經歷到更多,並且有所成長。

資料庫

認識同性戀與跨性別

由本社出版的《認.同 關心同性戀》(第四版)當中講解到何謂性傾向、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分別、與同性戀者同行的信仰及牧養原則,並節錄了一些同性戀者的心聲,如想進一步了解同性戀者、跨性別者的需要,歡迎點按以下連結,閱讀本書。

閱讀《認.同 關心同性戀》

婚姻又豈只是兩個人的權益與福利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2/03/2025

終審法院於2023年10月頒令,要求政府須於兩年內確立同性伴侶關係的替代框架,讓他們的關係獲法律承認。雖然終審法院裁定香港政府並沒有憲制責任承認同性婚姻、以及在海外註冊同性伴侶的婚姻關係,不過,過去十多年,許多本來只屬於婚姻關係內享有的配偶權益,包括受養人身份、合併報稅、公務員配偶福利、以配偶身份申請公屋和居屋、以及無遺囑遺產繼承等等,在海外註冊的同性伴侶都已經一一透過司法覆核爭取到相關權益。法院的裁決將原本只屬異性配偶的權益給予同性伴侶,不少市民雖然不認同,亦不願意將由納稅人承擔的社會資源給予同性伴侶,間接承認他們的法律地位,但卻無從反對。

對於終審法院要求政府訂立的替代框架,不少支持同性戀運動的團體皆希望是以類似民事結合(civil union或domestic partnership)形式來製定相關的法例;不過,大家不能不知的事實就是,過往所有通過民事結合的國家和地區,最後皆會順理成章通過同性婚姻,而且中間過渡的時間愈來愈短,因為民事結合就是等如認同同性伴侶應該與異性配偶一樣享有猶如婚姻的福利,只因社會未完全接受而以此制度作權宜之計。因此,若果社會人士不贊成同性婚姻、或不認同港府有憲制責任承認同性婚姻及海外註冊的同性婚姻的話,根本就不應該支持以民事結合作替代框架。

同性伴侶若果可以享有猶如異性夫婦的法律權益,無可避免必然會引發倫理爭議,在外國出現得最多的爭議,就是涉及領養子女,以及透過生殖科技生兒育女,這亦正正是本社及不少重視兒童權益的團體最為反對的事。我們相信兒童能盡量在親生父親及母親撫育下成長,是最符合他們權益的,而兩個母親無論多疼愛子女,都不能取代父親在兒童成長階段的重要角色,同樣,兩個父親無論多疼愛子女都不能取代母親的角色,任何人為地剝奪兒童在親生父親及母親撫育下成長的舉動,都是嚴重的虐兒行為。

至於同性伴侶以生殖科技繁衍下一代,必然會出現透過第三者捐精或捐卵的情況,外國已出現不少捐精者或捐卵者的後代表示,他們在成長期間,對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以及希望了解生父或生母是誰,這問題往往令他們深受困擾,這與一些兒童因為父母離世、被遺棄或無力撫養而需要被人領養的情況不同。子女並不是父母的財物,而生兒育女要考慮的不單是父母單方面的喜好或權利,而是應該同時考慮將要出生兒童的權益,而由於嬰兒無法捍衛自身的權益,必須由政府代為出頭,阻止任何可能對將出生嬰兒不利的情況出現。任何法例或政策的修訂,若可能會造成同性領養或以生殖科技繁衍下一代的情況,在政策推出前,必須考慮兒童而非成人的權益,並且應該廣泛徵詢市民的意見。

不少人支持同性伴侶可以享有猶如異性夫妻一樣的權利,他們多喜歡以平權為理由,並且因著一些同性伴侶在逝世之後,未能有法定身份處理與其伴侶相關的身後事及遺產等事宜,而感到不公平及同情當事人的遭遇,所以支持給予同性伴侶相關的權利。但要解決相關問題其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多年以來,本社一直建議用「緊密關係授權」的方法,去處理有關同性伴侶在私人領域(如醫療指示、身後事的安排及骨灰的處理等等),至於財產方面最好又最能減少爭拗的方法就是盡早訂立遺囑,既然當事人真的全心信賴自己的伴侶,亦不想自己過身之後伴侶與家人因財失義,訂立遺囑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本社過往已有許多文章及小冊子介紹有關「緊密關係授權」的內容,詳情可以參閱本社的網頁。[1] 至截稿前,雖然立法會已通過了守護一夫一妻制無約束力議員動議,[2]政府仍未公佈有關替代框架的內容,而本社嘗試約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了解有關詳情亦未能成功,令人憂慮政府若在未來半年倉卒推出並通過有關框架,市民大眾萬一有不同意見,恐怕亦沒有足夠的時間及渠道去表達,令政府重蹈終審法院的覆轍,作出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以及不能令人信服的決定。我們重申,婚姻不是單單屬於兩個人的事,牽涉的是整個社會的制度,以及非常重要的兒童福祉,絕對不能簡單地當作兩個人的權益與福利來看待。


[1] 電子書《同性婚制與緊密關係政策》除了有文章介紹「緊密關係授權」安排,亦有文章講解何謂民事結合,以及更改現行婚姻制度對社會帶來的影響,詳見〈同性婚制與緊密關係政策〉,明光社網站,2019年6月28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entry/同性婚制與緊密關係政策(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3月11日);〈公開聲明:維護男女婚制獨特性 肯定緊密關係授權〉,明光社網站,2018年7月5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statement/公開聲明維護男女婚制獨特性-肯定緊密關係授權(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3月11日)。

[2] 〈立法會通過一夫一妻制無約束力議案 葉劉絕不姑息婚外情黨員〉,《am730》,2025年2月12日,網站:https://www.am730.com.hk/本地/立法會通過一夫一妻制無約束力議案-葉劉絕不姑息婚外情黨員/532343(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3月11日)。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5年2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3/2025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泰國的同性婚姻平權法在2025年1月23日生效,令她成為東南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