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行為主義心理學在人工智能中鹹魚翻生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08/03/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地區:美國

不用我多介紹,大家都知道,現在人工智能與機械學習已經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但可能很少人知道,當今其中一種機械學習模型是基於一個所謂過時的心理學說:行為主義。

很多年前筆者修讀心理學時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與史金納(B F. Skinner)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是兩個飽受批評和嘲諷的心理學派,有些人高舉這兩個學派以外的第三勢力:馬斯洛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後來出現的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 更加成為了心理學的主流,行為主義彷彿成為了心理學歷史書的一個註腳。

為甚麼曾經盛極一時的行為主義後來會成為眾矢之的呢?讓我先簡單介紹行為主義的要點,顧名思義,行為主義的重點是人類的行為,史金納認為心理學應該將注意力放在怎樣解釋和改變行為,而不需要探究思想的內部過程。人類行為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stimulus-response ), 通過獎賞和懲罰,你就可以改變一個人,例如強化(reinforce)他的行為。史金納曾經跨下海口:「給我一個孩子,我可以將他塑造成任何人。」史金納在其名著《超越自由與尊嚴》(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中,批判了傳統的自由和尊嚴觀念,他認為兩者都構成了對科學和社會進步的障礙,因為自由意志和個人自主的概念是虛幻的,人類行為主要受環境偶然事件的影響。

相信即使沒有受過心理學訓練的讀者也可以指出行為主義的問題。行為主義過度簡化了心理學,將人類視為沒有個性的機器,其實,即使面對同樣的外部環境刺激,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反應,行為主義完全沒有考慮個體差異。行為主義的做法還牽涉到倫理問題,按照行為主義的方法,你可以軟硬兼施地操控人。

鑒於以上的問題,很多心理學家將行為主義束之高閣,令人意外的是,在人工智能盛行的這個年代,行為主義竟然鹹魚翻生!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電腦學家參考了行為主義心理學怎樣強化人類行為的模式,將「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應用於簡單的問題,例如控制機械人和讓電腦玩簡單的遊戲。踏入90年代和兩個世紀之交替期間,「強化學習」 的電腦程式突飛猛進。強化學習與其他人工智能的學習演算法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強化學習願意承受短暫的損失,從而取得長遠的利益,以下棋為例,玩這個遊戲的最終目的是全勝,強化學習的人工智能不會貪吃眼前的兵卒, 而是推算在幾十步之後怎樣把對方將軍。換句話說,強化學習情願輸掉戰鬥,也要贏取整場戰爭(lose the battle but win the war ), 2016年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統AlphaGo打敗了世界棋王,正是採用這種戰略。如今,強化學習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例如自動駕駛、推薦系統、個性化醫療……。

為甚麼行為主義在人工智能這領域中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上面提過行為主義的缺點在電腦裡面反轉過來,變成了優點! 不錯,行為主義過度簡化了人類複雜的心理,人類不是機器,人類有個性、情緒、 偏見、自由意志。然而,電腦就是機器!電腦沒有個性,同樣的輸入會得到同樣的結果;人類並不善於學習,有時候縱使受過無數的獎賞和懲罰,人類仍然沒有因此而改變行為, 我們有許多詞語和句子來描述這種現象:「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冥頑不靈」、「花崗石腦袋」、「 屎坑石頭, 又硬又臭」、「意見接受,行動照舊」、「 歷史給予人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沒有從歷史吸取教訓」……。但機械學習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大多數情況下,演算法從過去案例的錯誤中學習了教訓之後,便會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會重複同樣的錯誤。還有,強化學習可以 高瞻遠矚,但人類往往貪圖眼前的利益,因小失大。

一位名叫基思賈爾斯(Keith Giles)的美國牧師曾經說: 「我們不應該害怕人工智能比人類更加聰明……,應該令我們恐懼的是,我們創造了知道如何克服人類弱點的機械學習。」賈爾斯在他的文章中只是討論一般的人工智能,而不是強化學習,但這真知灼見 更加適用於強化學習。

此外,行為主義的敗部復活實在令人鼓舞,誰會料到,在心理學裡面被認為是過度簡化和過時的理論,竟然幾十年後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大放異彩呢?套用在人生的際遇上,也許換了環境,一個人的短處會突然之間變成了長處! 我經常用這種想法來鼓勵自己。

相關文章

工作.意義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現在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23/03/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移民英國的香港家庭,有不少匆忙而至,只能見步行步;也有不少準備充足,出發前已選定宜居城市,甚至隔山買牛,預先買(租)下房子,務求一蹴而就,盡快安頓。

筆者一家到埗後,曾到幾個港人聚居的熱門地區走走,看看是否方便接觸香港人?感受一下該區氣氛,了解一下華人教會的情況?觀察一下「織帳棚」(工作)的可能? 

我們落腳雷丁(Reading)之先,已聽聞這城有不少香港人,朋友也因此鼓勵我們來看看。第一次到雷丁,朋友領我們在市中心遊覽,街上確實有不少華人面孔迎面而來,很自然會展現一個微笑。若主動打個招呼,大家相認是「自己友」,很快就放下戒心,攀談起來,甚至加個WhatsApp,以便日後聯絡。那天,友人請我們到一食肆午餐,但因客滿而沒有光顧。愛妻當時留意窗戶張貼了招聘告示,心想在這地方「織帳棚」大概是有可能的。 

2022年10月初,我們搬到雷丁,友人再帶我們去光顧那食肆。餐後愛妻到櫃台結賬,趁機與經理閒聊,對話是這樣的: 

「我們剛到雷丁一個月。之前來探朋友,已想來幫襯一下。但當天客滿,所以今天特意再來光顧,記得那天店外還張貼了招聘告示㖭。你是香港人?到英國很久了嗎?」 
「……我們仍請人,你有興趣嗎?」 
「……都有想過!」 
「你想做樓面?還是廚房?」 
「……都可以試試。」 
「你,做樓面啦。咁你下星期一嚟試吓。」 
「星期一唔得,星期二可以嗎?」 
「好呀!」 

簡單的對話,愛妻就開始在英國的第一份工作。 

店內的經理、樓面、廚房員工都是華人,能說廣東話。他們分別來自國內、馬來西亞、香港。而香港人分別有來了半年的年青人、兩年多的大哥、十幾年的大嬸。
 
第一天上班,經理交代了工作,但沒有談及薪金。第二天愛妻主動提問,經理這樣回應:「樓面是8鎊一個鐘,廚房就8鎊半。」愛妻聽後不以為意,畢竟她自覺是個「學徒」,而且有機會接觸這群離鄉背井的華人才是她所在意。那天下班回家,與友人傾談,才得知英國的最低工資為9鎊半。因此,經理所說的薪金明顯低於法定工資,乍看有點欺騙及壓榨員工的味道。隨後,太太跟一位移居英國超過半世紀的朋友分享(她家人亦曾經營中式餐館)。友人表示,由於英國的稅收重,一般華人小店難以負擔,因此,為了營運、生計,不少小店經營者,不會把薪資及收入全數上報政府,以避繳交高昂稅款。顯然這是不誠實的做法,但當中也有可理解的辛酸。然而,太太工作的食店是集團式連鎖店,不是經營艱難的小店。他們竟然以「慣常」做法,每週以現金出糧,實質是剋扣工資,實在令人不爽。員工薪金是受法例保障的,為何他們甘願接受這種不合法的待遇呢?

流離在外,總希望走近熟悉的環境和人,「同聲同氣」成為凝聚同胞的重要元素。能夠以母語去說話,即使是表面的溝通,已見親切溫暖。華人在外,語言限制著他們的社交圈子,亦阻礙了他們的工作機會。接受較低的工資,能夠在「自己人」圈子中工作,可能亦是他們作取捨的因素。為了「生活」而接受不公平的對待,成為「不守法」的一員,這也是一份淒涼及悲哀。 
 
愛妻是重視「公平」的人,亦堅持「守法」的原則。她星期二上班,經了解後,她決定星期五離職。僅僅數天與同事的相處,氣氛由冷漠到有問有答,愈見融洽,她也有不捨。就在星期五完成工作,準備收工的時候,其中的同事問道:「下星期能見到你嗎?」一句簡單的說話,讓愛妻有一份觸動,希望多一點與他們接觸,多了解他們的需要,多一點與他們分享上帝的愛。 

短短一星期,略略體會異鄉客的工作,愛妻再一次成為「無業」,但肯定不會是「遊民」。她的「工作」往往是在無業而正式展開!「意義」不一定由薪金、地位、前途所界定。關心身邊的人,與哀哭的人同哭,與喜樂的人同樂,在冷漠、孤獨的城市裡,叫人感受到人間有情、世上有愛,這豈不是更有「意義」!?

夢裡不忘身是客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15/03/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法國

人生的現實是客旅的人生,但做旅客不一定是浪漫的,尤其是要適應環境和文化。多次夢裡都為要應付的事奉擔心,因為我們所接觸的都是陌生人,不了解他們,若要向他們分享許多話,講多就錯多。若要與他們一起服侍,就擔心更多。但在彼此有弟兄姊妹這重關係下,還是可以勉強應付,得到諒解,但壓力仍不少。而在奔波於申請不同的證件過程,面對法國文化的特點,糾纏在預備各種不知是否合適,又要無了期遞交的文件,每次是可能要用一天預備文件,再用半天以上的時間遞交。要在石沉大海的情況等待,是何等大的挑戰!

分享了我的〈走在「林中路」〉後約一週,[1] 感謝主我收到政府通知安排打指模了,師母也跟著有消息了,我們看到一些進展,卒之稍可安心,這是因我信心不足,抑或是大家看到我的分享信後,為我代禱而有的結果?我認為兩個答案都對。無論如何,我在感恩中慚愧。

活到老學到老,人生,路不熟,走上了,邊走邊學邊做。肯走下去,就能看到沿途風景的好。如果看生命是上主恩賜,就可以少看到難關,多看到樂趣!因能感悟人生的奧妙。我看到法國人也許有其傲慢的一面,但亦不乏能在眼神接觸時展現微笑的人,甚至會互祝早安晚安。教會預苦期中想到主受魔鬼試探的核心的挑戰是人性裡的任性,是自我中心的具體表現。主的得勝是在於堅持以神為中心(太四1-11)。但願我們的客旅人生可堅持以主為中心,可向陌生人和苦難的世界獻上微笑和問安的祝福!

俄烏戰爭一年來許多難民面對國破家亡而哀傷的人,以及土耳其敘利亞地震的傷亡枕藉,這些都很需要我們代求。我們的圖盧茲小組正處在發展成教會的過程,希望在成立教會的同時,也建立弟兄姊妹與神的關係和彼此的關係,教會更是應與苦難者共存,因為教會的屬靈生命基礎及使命感至為重要。期待可以點燃委身上主和各個群體需要的心。愛神愛鄰舍的心是我們的見證和生命的目標。這愛的倫理是我們基督徒倫理的基礎。就由一個微笑和代禱開始實踐吧!


[1] 林俊:〈走在「林中路」〉,2023年2月22日,網站:https://ethics.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8%B5%B0%E5%9C%A8%E6%9E%97%E4%B8%AD%E8%B7%AF%E3%80%8D(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5日)。

走在「林中路」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22/02/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法國

訴諸信仰去解決人生問題似是較易走的路,但是憑著理性去面對和掙扎,卻應是人的本能和本份,但這兩者是對立的嗎?信仰也是人的本能,是幫助人去平衡節制地看自己及世界的界限,更是看見上主在人間和人生的參與,從而使我們找到自己和當走的路。

無疑,人生路有時像在無盡的樹林中闖蕩,其實看不到路,卻必須走下去。去年是我首次在法國圖盧茲城渡過聖誕節和農曆新年,很是忙亂,因為我們華語小組有慶祝活動。感恩可以借得法語教會舉行一些活動及部份查經和主日崇拜聚會,但有許多硬件軟件及各種設備的配合要統管和處理,對我這類電腦和音響不精通的人是大考驗。而我僅有而學藝不精的口琴、書法、太極等雕蟲小技都得拿來充數獻醜。

加上我和師母舊的居留申請手續未完,拖著尾巴,新的居留手續又要進行,在這裡的保險問題未解決,還有新近寄來的包裹又有問題,又要兼顧學業功課和身心的需要,我們夫妻間的各種適應也引起不少負面情緒,加上我們的宣教士拍擋也在這段期間因母親病重返了香港等等的情況都帶來挑戰。

數不盡的難題每日一起床就感到困擾,望天禱告又興嘆,真像哲學家海德格在《林中路》(Holzwege,諧音似「臨終路」,又似「林俊路」)一書所寫的,走在「無蹤/無常」(法文/英文的翻譯)的心情。很想堅持走下去,但在茫茫的歧路中怎麼走?有些幫助我們的人,也給我們不同的意見去辦手續,但還是像在濃霧中,在心力交瘁時真想放棄。就像今天享負盛名的足球員C朗,或近十年來亟待重建的球隊曼聯,都是在林中路中掙扎如何走下去。

「林中路」挑戰我在走人生路中所持定的存在意義,在此情此景中的禱告是那麼欲言又止、欲哭無淚的。我只能如此呆著的交託,不知就裡的投靠天上的主加給我堅持的心,能夠做的是每日等待看到一點光,就以它給我看到的一步,就走上一步,原來迷茫比挫折更難受。從牧會退休再跳進宣教(金齡宣教)的路確是林中路。

《林中路》給人類的挑戰是十分埋身的,生命的智慧絕不易得,選擇信靠上帝去走「林中路」更是充滿弔詭或矛盾的,那思想的掙扎大得令人窒息!但我還是要感謝主,因祂還給我機會去經歷,去走這趟「林中路」。學習將林中路與宣教路整合或接軌,能有力量忍受一直像懸吊在空中的感受,靠主給我們在堅持中的喜樂,也使在圖盧茲與我同行的弟兄姊妹,可以和我一起成長。然而,那絕不是可以浪漫激情的路,而是思想充滿衝擊的路,是一條人選擇了踏上且滿途荊棘的路。

寫給21歲的你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16/02/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還記得女兒21歲那年,我們特意在家中舉辦了一個小型的酒會,在餐桌上放了各式各樣的酒,讓女兒和她的「成年」朋友無憂無慮地暢飲一晚。

21歲在德州可以做些甚麼?除了可以在超市買酒或在酒吧點杯德州特飲Frozen Margarita外,還可以吸煙和買煙草製品等等。當然21歲也可以馬上換一張橫身的駕駛執照代替直身的(直身未成年駕駛執照的設計,方便執法和查核買煙酒者之年齡),不單汽車保費會比以前便宜(據說21歲的保費會比16歲平60%,比18歲平45%),同時也意味著駕駛者已成年和要為自己開車的表現負法律責任。記得女兒剛21歲時,每次她出車,我們都叮囑她「已為成人,必須留神」。21歲的人可以完成大學課程,以及可以入賭場、買武器、考槍牌和領養孩子(不論單身或已婚人士)等等。

21歲可以做的事情可以很多,當中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有些事情甚至會對日後成長造成深遠影響。21歲的你有沒有甚麼慶祝的點子?有沒有想過做些特別有意義的事情?見些特別想見的人?說些特別想說的話?

假如生日收到一封21美元的利是,一般人都不會有太大驚喜,小小數目可以起了甚麼大作用?極其量夠買一個生日蛋糕!21美元可以賙濟在交通燈前向等候轉燈司機討錢的流浪漢或賣花籌奶粉錢的家庭。最近,剛好見到一位待業青年在紅燈時把一張20美元紙幣給了一位流浪漢(一般人多數只是給一兩個quarter〔25仙〕的零錢或一兩美元)。起初這位流浪漢沒有帶著任何期望循例在車邊走過,可能因為估計一位年青人不會有甚麼經濟能力或不懂同情人,還是飛快走往下一輛車把握未轉燈的短暫機會,誰知在車上的這位年青人忽然遞上紙幣,這位流浪漢的面容即時由苦變甜,笑容滿面連忙說了不知多少聲Thank You,我們都是第一次目睹一個流浪漢有如此燦爛的笑容。相信無論是流浪漢或這位待業青年,施者受者都畢生難忘此情此境,雙方都感受得到人間有希望。

21美元可以買五隻小雞回家飼養,待牠們成長後生雞蛋。我們認識一對年輕夫婦在後園養了五隻母雞,每天都享受有機新鮮雞蛋,還可以抗通脹(雞蛋價格已由一年前的1美元脹價到4美元一打)。另外有一個已有兩名孩子的家庭養了多隻母雞和公雞,他們最近告訴我們「喜訊」──就是其中一隻母雞生了幾隻小雞;他們一家都非常雀躍,就像自己家裡添了第三名寶寶一樣的興奮,兩個家庭都感受得到生命的寶貴。

21美元可以捐贈給那些幫助懷孕媽媽的機構(Women’s Pregnancy Center)[1],讓在掙扎中的媽媽們可以得到支援、鼓勵和實質幫助;同時也能挽救一個無辜的小生命。我們教會多年來也和有關機構合作奶瓶零錢捐款計劃,參加者可憑信心領取若干個空奶瓶回家,在一個月內用零錢填滿奶瓶。據統計,即使奶瓶內全部都是一仙,整個滿滿的奶瓶能籌得約25美元,施者受者都感受得到生命需要被珍惜。

21美元可以資助落後國家的小朋友過一個豐盛的聖誕節。去年幾位年青人夾份籌得約180美元送給柬埔寨的一位宣教士,為近百名小學生舉辦聖誕聚會,人人有得吃有得玩,還可以收到一份小禮物,施者受者都感受得到人間有情。

21美元可以報讀網上防禦性駕駛課程(Defensive Driving Course)來抵銷交通罸單的記錄和獲得汽車保險的折扣。不過,Defensive Driving Course不是永遠合用的,我們就認識一位朋友,他曾經多次因為醉酒駕駛而被票控,甚至最終被判入獄,出獄後仍需接受行為監管定時報到。話說回來,這類課程可以讓駕車者獲得安全駕駛的資訊、調整駕駛心態和改過自新的機會;同時也保障行人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雙方都感受得到生命需要被保護。

21美元可以買幾盆肉質植物回家,把它大量分枝種植,不需幾個月就可以送給朋友(我們在生日時也曾收過一小盆可愛的肉質植物),亦見過有人把它們放在網上售賣,實踐小本生意。

21美元可以買些簡單材料煮一大煲糖水,可以和家人享用甜甜蜜蜜的時光。有朋友正考慮退休後賣自家糖水和甜點,既可賺取少少收入,更可打發時間。

21美元也可以慢慢增值,如《聖經》所說的比喻,人把錢藏起來、做買賣或存在銀行收息。21美元可以比喻你擁有的天賦才華,在你21歲的日子裡可以盡情發揮創意,想想怎麼用它,令小小數目變得更有意義。21歲給人「唔大唔細」的感覺,看似平平無奇的小小年紀;若然能好好計劃人生,可塑性也是相當高(因為年輕就是資本)。正如若好好善用21美元,對人對已都可以起了重大作用。無論是生命時光或區區幾個小錢,它最終的價值和意義都在乎你怎麼選擇運用它。

21歲可以成為人生的轉捩點,忘記過去的失敗、頹廢、任性、傷痛、怒恨……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若然無從起首,可以從如何花掉21美元利是錢的比喻開始,說不定這次消費可以啟發你怎樣活餘下的一生。

最近,我們和幾個青少年人談及一個話題──你有甚麼夢想?快要10歲的誠實地說沒有夢想,快要20歲的羞怯地笑著不回答,快要30歲的爽快地說要重回武台(打拳)和揸小型飛機(考牌)。這三個青少年人剛好代表了人生的三個階段,由沒有夢想,不知有甚麼夢想,到勇於實踐夢想。如果每一個階段都要用10年時間去突破,那麼人生要有多少個10年才可以找到自己要活的方向?我們當時特別鼓勵那快要10歲的少年人由現在起就去想想自己的夢想,嘗試project一下10年後的自己會是怎麼樣,屆時是不敢有夢想還是正在實踐夢想?

時光飛逝,但願每一個21歲的你都能珍惜當下,可以規劃自己人生和實踐夢想的日子。常言道:人生就是選擇(Life is a matter of choice),你今天的選擇正建構著你的未來。若不介意,可以與我們分享10年後的你。


[1] Women’s Pregnancy Center, accessed February 15, 2023, https://wpchouston.com/.

盡信專家不如無專家?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09/02/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不少朋友曾經對筆者說:「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信任專家,許多專家的研究結果可能今是而昨非, 令人無所適從。」我完全明白這種不安情緒,筆者的研究範疇是心理學,在以下我會討論一些前後矛盾的心理學發現。

­­2018 年,心理學家諾塞克 (Brian Nosek)和他的團隊試圖複製二十多項心理學研究, 這些研究結果都是在頗有名氣的學報上發表。為了公平起見,諾塞克的團隊仔細地跟隨原本的實驗程序,並且邀請原本的作者審查他們的步驟,此外,他們將樣本數量大幅地提高。 結果,只有一半心理學發現可以重複和被證實,這個現象被稱之為「心理學中的複製危機」( Replication crisis in psychology )。

其實,這個危機並不是突然在2018年冒出來,在此之前,許多被奉為金科玉律的心理學發現後來都被否定了。舉例說,1988年三位學者通過研究之後聲稱,如果強迫人微笑, 這樣會提高他們的幸福感。這個發現帶來極大的迴響,基於這個發現,輔導員建議:無論你是否真的有某種感受或者某個想法,只要在行為上表現出好像有,到頭來你真的會變成那樣,正如英諺所說“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2016 年另一個研究團隊在全球十七個國家招募了二千名參與者,嘗試去複製上述的實驗結果,卻並沒有發現強迫自己微笑真的可以令自己更加快樂。

1996 年三名學者通過研究之後宣稱,當參加實驗的人接觸到與衰老和老年人相關的詞語 之後,他們離開實驗室時便會走得更慢,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社群刺激」(social priming )。這意味著人類的行為會不知不覺地受到言詞的影響,推遠一點來說,人類的心理結構看來十分脆弱,人很容易被操控。不過,2012 年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卻無法複製同樣的結果。

2010 年,哈佛商學院社會心理學教授米卡迪(Amy Cuddy)發表了一項名為「力量姿勢」( power posing)的研究, 她指出:你只需要花幾分鐘去擺出強而有力的姿勢,便可以影響荷爾蒙分泌,你將會更有自信心,更加能夠承受風險和完成大事。神奇女俠的力量姿勢是一個好例子:雙腳分開站立,雙手放在盆骨,下巴向上傾斜。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伸開雙手,令自己的體型看起來更加魁梧。不少人接受這個建議, 在演講、面試中擺姿勢。然而,2015 年蘇黎世大學經過嚴格的查證之後,卻發現所謂「力量姿勢」 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不消說,以上的不一致結論引起了學術界許多爭議,人們嘗試從研究方法的角度去解釋為甚麼會這樣,有人說可能是原先的研究採用了錯誤的統計學方法,有人說可能是樣本太少,導致以偏概全。我相信讀者並沒有興趣和我討論統計學和研究方法, 我只是想簡單地指出:其實這種現象並不是心理學獨有的問題,在其他許多學科裡面,理論是不斷地被推翻和更新,以下是幾個著名的例子:哥白尼、加利略質疑日月星辰環繞地球的說法,開普勒(Johannes Kepler) 推翻了行星的軌跡是完美圓形的理論,提出了軌跡是橢圓形的新想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挑戰了傳統的牛頓力學……。如果所有或者大部份心理學的理論都能夠被成功複製,很少或者沒有任何理論被推翻或者修正, 這表示這個學科停滯不前,這將會是更加嚴重的危機!

有些讀者可能會指出:約有一半心理學發現無法複製,這個頻率遠高於其他學科,特別是自然科學,這情況值得令人關注。我同意這是需要處理的問題,當專家的可信性受到質疑,那麼社會便難以運作。可是,話又需要說回來,社會科學理論的穩定性真的難以與自然科學等量齊觀。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甚少參差的死物,相反,社會科學研究人類現象,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 對同一事物,不同文化背景、家庭背景、教育程度、性格取向的人會有不同反應。

以上那些無法複製的心理學發現未必一定是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能是有點道理的,但 它們絕對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先談論“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英國基督教作家魯易斯 ( C. S. Lewis) 曾經在其名著《完全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中寫道:「不要浪費時間糾結你是否愛你的鄰居,先表現出好像是愛你鄰居的行為,一旦我們開始這樣做,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偉大的秘密:當你表現得好像你愛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會很快愛他。」 對於具有高度宗教情操的人來說,“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可能會行之有效;但對其他人來說,這可能會造成自我欺騙的假象。

現在談論「社群刺激」,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了這個效應,但歐洲學者卻沒有達致同樣的結論,或者這就是文化差異的結果。長期以來,美國文化迷戀於年輕、活力、精力, 美國人對關於年老的詞語比較敏感是不足為奇的,但這對歐洲人的影響較弱。

最後要談談「力量姿勢」, 對強調表現個性和自信心的美國人來說, 好像神奇女俠一般的「力量姿勢」 也許會有點作用,但在注重謙遜的東亞文化圈子中,卻可能會適得其反。如果一個人跟我說話的時候下巴向上傾斜,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白鴿眼」,雙手叉腰則好像是跟人對著幹,這是粵語殘片時代譚蘭卿的「霸王雞乸」相,這種傲慢的態度只會令我反感,我的負面反應可能更加削弱那人的自信心。

簡言之,我不會因為無法複製某些實驗結果而全盤否定其理論,但我也不會在任何場合之下毫無批判地接受和應用專家的理論。盡信專家不如無專家!

計劃趕不上變化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現在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31/01/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仍記得當駐校社工時,總要籌辦一些「生涯規劃」的課程和活動。大概就是讓學生計劃人生,為未來做好準備。認識自己的性向、興趣及能力,探索合適的升學途徑或就業渠道,這也算是一段「知己知彼」的過程。「己」也許可以藉活動的啟發而發掘出來,但「彼」卻非個人能掌握,往往狡猾多變,突如其來。誰能料到,學習場所竟一下子由偌大的校園,轉到自己狹小的房間;三五成群的同儕學習,卻變成獨自一人的孤軍作戰;有些人心之嚮往的大學學府,卻變作烽煙之地,更一度重門深鎖,難以進出。社會環境的劇變,實在叫人始料不及。孩子還來不及預備考試、升學;初出道的還來不及預備面試、上班;工作穩定的來不及置業、結婚……。一瞬間,整家就要連根拔起,出走異地。

計劃趕不上變化!計劃還有意義嗎?

就如筆者,本來計劃在台灣工作多一些時間,但突如其來的變動,我們整家就要離開。感恩有上帝的預備,帶領我們到新的地方。回想當時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要撫慰離愁別緒,搬離居住了四年的地方,隨即又要面對新環境,適應各樣的轉變.....若不是上帝的恩典,實在難以跨過。

在英國,重遇一些在台灣認識的香港人,當中不乏深思熟慮、計劃周詳的人。其中一個家庭,兩年多前以投資移民到台灣,順利取得國民身份並買下房子,因著希望得到更穩固的保障和工作機會,去年移居英國並購置房子,預計六年後入籍,多一本護照多一個機會。誰料到,家中成員突然離世!再周詳的計劃,再仔細的部署,也趕不及人生難料的變卦。

想起主耶穌提到財主的比喻:有計劃的財主,因自己田裡的出產甚多,他就籌劃重建更大的倉庫,好作收藏。他更對自己說:「你這個人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供多年享用,只管安安逸逸吃喝快樂吧!」(路十二19《和修版》)最後:「上帝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就要你的性命,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十二20-21《和修版》)隨後,主耶穌再對門徒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你想烏鴉,也不種也不收,又沒有倉又沒有庫,神尚且養活牠。你們比飛鳥是何等地貴重呢!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路十二22-24)馬太福音就這個論述有這樣的結語:「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六34)

計劃周詳的就是期望更能掌握「明天」,好降低或減輕「憂慮」出現。可是,誰能掌管明天呢!明早能否起來,我們也沒有把握;一條頭髮要掉落地,你我也無法阻止。財主為豐收作好準備,說實話,並沒有可責之處,問題是他只顧自己的「安逸」「吃喝」「快樂」,而忽略了他者的需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積穀防饑、生涯規劃……固然是好,但我們不應費盡心思去計劃明天,卻忽略了在今天好好地活著。

基督徒相對較有力量面對逆境,活得輕省及快樂,因我們能靠著主耶穌,常常喜樂,更知道主已經近了,就能夠一無掛慮,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我們所要的告訴神。深信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參腓立比書四章4至7節)

「人心籌算(計劃)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確立)他的腳步。(The heart of man plans his way, but the Lord establishes his steps.)」(箴十六9《和合本》、ESV

衣食住行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現在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9/01/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衣、食、住、行」究竟是按甚麼準則作排列?為何以衣為首,以行為末?或許,這是以人最基本的需要作考量。也可能是參考《史記.管晏列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一句。從生活的經驗來說,衣與食大概已成為都市人一種時尚的追求。花數百甚至數千元買一件成本只是數塊錢的足球球衣;用上數百數千元,到「高級」餐廳吃一點點不能填飽肚子的所謂佳餚;或用上數萬或數十萬,競投一支不會拿來喝的紅酒。「衣」既不是保暖禦寒的必需品,「食」亦不是充饑活命的先決。處身在不同的環境,這四項的優次排序似乎是會有所轉變。

我們去年8月到英國,在《離家.遠》一文已提及。從台灣帶走的東西不多,大部份冬季的衣服也得留下。當然,就算能帶來,那些衣服也不一定能大派用場。原因是這裡實在太冷!進入12月,已有一整個星期持續零度以下,更曾低見負8度。有一天,下午5時,天已全黑,在巴士站等候太太下車。滿以為在3度「高溫」下,就可以隨便穿上一件抓毛衣。雖然,已謹慎地穿上保暖內衣打底,在外加添一件防風雨的外套。當時,站在空曠的車站,被寒風吹了五分鐘……真的!確有一種可能會被凍死的念頭萌生。平常滑手機的手已不可能暴露在空氣中,藏在衣袋中,仍是感覺刺痛。在這情況下「衣」放在首位,實在是不容置疑。

然而,相比於「衣」,「住」在英國排列在首位更是「實至名歸」。當然,這主要是就新移居英國的香港人來說。

突然湧入數以萬(或十萬)計的移民,雖則帶動了英國的物業市場,但同時,亦造成供不應求的情況。置業安居向來是香港人主要追求的目標,總覺得交租是替別人「供樓」,買樓才是為自己積蓄及帶來穩定。來到英國,港人的心態仍沒有改變,希望盡快置業安頓。無奈港英兩地的樓宇買賣及租賃程序是截然不同。聽一些港人分享,縱使簽了合約,下了訂金,也不一定能準時收樓。業主延誤或突然變卦也沒有任何責任或賠償。

至於租樓,我們有親身的經歷。過去聽聞,港人初到英國要租房,由於沒有工作及薪金證明,不少業主要求租客預繳一年的租金。亦有一些港人為求盡快覓得住處,不惜提高租金或預付更長月數的租金。畢竟求過於供,網上預約看屋,十多名準租客爭取一個租盤,價高者得,自然成為這遊戲的基本準則。

我們尋覓房子,租金貴是在所難免。另外,在英國的法規下,租房子是需要符合:房間標準(The Room Standard)或空間標準(The Space Standard),避免居住過於擠迫(overcrowding)。[1] 因此我們不能省租金而租一個較細的單位。另一方面,被業主要求預繳一年租金已是常態。要我們一下子拿出兩萬多英磅,實在不容易。我們現在租下的房子,最初業主要求我們預繳半年租金,已叫人喜出望外。但在簽約前卻發生了小插曲:

當我們知道房子的位置,大概都可以接受了,因為房子和女兒學校的位置相近。之前所看,與這租金相若而可以考慮的,女兒需要步行二十多分鐘上學。想到冬天,孩子要在零度之下走路往返學校,就感躊躇。因此找到這房子,看房當天,二話不說,就決定租下,更隨即付上數百鎊的留位訂金(Holding Fee)。下午收到合約初稿時,竟發現租金加了40鎊。詢問下,業主表示在我們看屋當天,已在租屋網站調整了租金。而我們所質疑的是,為何看房子時,仲介沒有給我們表明。我們認為這是不太誠實的情況,故決定另覓房子,終止租賃程序。誰知業主竟然不願退回按金,更指出我們在起初填報的資料有誤。

當然,我們可以據理力爭,鬧得不快告終。但太太反覆思量,想到安排看房之前要回答的資料,確實可能有誤導。我們認為要做好自己的本份,故真誠地向業主表示歉意。後來對方竟然出奇地,主動提出可以讓我們按月交租。我們從來沒有向仲介或業主表示希望可以按月交租,只單單向天父祈禱。想不到一個真誠的回應,承認自己可能的過失,所換來的卻是更輕省的景況。這不僅在經濟上,更是在心靈上。做「對」的事,作上帝看為「正」的事,就能經歷祂出人意外的平安。

應付衣食住行之先,得著內裡的平安其實是更為重要。


 

[1] “Housing Act 1985,” legislation.gov.uk, last modified December 2, 2019, 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85/68/part/X.

人間遊戲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04/01/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法國

人類的文明在遊戲中彰顯得很美妙。2022年世界盃足球賽曲終人散。這雖然是眾多比賽其中一個人間的遊戲,但這個遊戲竟吸引萬千人關注。這個遊戲如此牽動人心我覺得是因為背後有些人生哲學。

一般情況每隊是11人,足球比賽是一個極端注重團隊的一種比賽。而每個位置理論上都不可或缺,相同重要。人人平等的觀念在這個遊戲十分全面地表達出來。

教練領隊沒有落場,但卻是球隊的大腦,球迷也能影響到球隊的表現及球會運作。球證旁證的權威也充份顧及,不容任何人干犯。而在世界盃隊伍中我們有時驚覺,原來許多國家的名字我們是很陌生,她們大都是窮小國,但卻可處身在經濟軍事列強之中。法國的經濟實力比阿根廷高八倍,但是她卻有資格與法國在決賽中較技。巴西也是窮國,但卻是足球王國,球王多出產在南美洲弱小國家。剛離世的比利所得到的普世尊重堪比國王。這個「人間遊戲」是充滿奇妙平等的觀念。

強國者若以為可以憑權益操控足球比賽,史上似乎沒有成功例子,反充滿失敗的史實。這些黑金球賽只有叫球技水準不斷下降。人人平等的遊戲是上帝給我們智慧和教育的好機會。我們不喜歡玩不公平的遊戲,只叫自己無癮,白費人生,且有被愚弄之感!上主自己來到人間(道成人身)宣教,甘心謙卑地在人類中間一起玩人間的遊戲,示範如何平等地承擔人生的一切,就是如一般人一樣,遭遇抗議排斥直到上十字架。儘管世界仍有許多不公平,人類仍在不斷學習實踐平等的觀念,上帝2000年前示範了,我們也就應該不斷學習並維護這個觀念,叫不斷擾亂平等又常藉詞搬龍門的權貴羞愧。

誠然,這個世界沒有絕對平等,但是絕對不應阻礙別人追求平等的制度,更應為努力爭取更平等的制度鼓掌。足球賽例不斷在謹慎地更新,叫人覺得競爭得更平等,更合情合理。主耶穌為了人類得更豐盛的生命,或稱為更合神賜人有尊嚴的生命而用和平又捨己的方式,責備和挑戰當時的權貴,維護並彰顯了上主旨意對人類的生命原則。今天我們有沒有此勇氣去鼓勵和推動爭取平等原則的人呢?尤其是在今天的世界充斥著爭取特權的人,企圖破壞人人平等的權利,使之模糊不清,藉著趨炎附勢的手段,去混水摸魚撈得眼前的權益,不惜欺負無權無勢的人,要立場鮮明的與這些人抗爭,殊不容易。

主肯為此人間遊戲而捨生取義,我們可不要遊戲人間、趨吉避凶啊!

結廬在人境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30/12/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法國

想起一句「結廬在人境」,和「道成了肉身」比較,有很多聯想。為何有此聯想,那是因為近日身處異鄉的經歷。

弟兄姊妹從香港寄來的兩個包裹不知為何遭退回,期待收到的東西,頓成泡影,浪費了心思時間和不少的郵費,卻叫弟兄姊妹失望,情何以堪!郵件其實已送到住宅單位的地下,郵差按鈴,立即下樓,說是要付35歐元,立即上樓取,並立即下樓交收,怎料郵差失去蹤影,遍尋不見,天寒地凍等他,又問人,到頭來卻是送回香港,理由推說是海關找不到郵件的報關資料。另一包裹則連理由也欠奉!

家裡想趁世界盃在即購電視機,看中了一部,訂了貨,付了訂金,說好下週送貨,約了第二天付清餘額,付款時店員說26/12才有貨,提議買另一部貴80歐元的,我心希望可以儘早可以招呼學生們到我家來一起相聚看比賽。店員是中國人,很落力幫忙,我就決定付款購買。送貨時,運貨安裝的打開包裝發現機身有問題,表示要退回另外再送。但是要26/12才有貨。我們抗議,公司告知我曾訂了另一部機也準備送來,似乎有些奇怪。我一問之下,原來是我先前欲購的型號,我醒覺是那同胞店員的問題了。我立刻要求送來,並回到店裡要求退回差額。辦理退款時,店員的法國同事也不屑地看著這中國人怎可欺騙自己同胞。

這些遭遇使我深感一切都不像以前香港「快、靚、正」的運作,更有被騙被愚弄之感,真感有適應上的困難。我不追求「無車馬喧」的離俗,但希望「心遠地自偏」的安身。明知此地不像香港,但總是想快點安頓可以專心工作。豈料面對許多基本的生活瑣事,已夠煩擾纏累了。加上天氣寒冷,法國政府節約能源,室內氣溫常叫我手腳冰冷難受,年紀愈大,耐寒能力減低了!

轉念之間想到道成肉身的主,祂卻在呱呱落地的嬰孩至承擔家計的成年中,靜待30年,始出山佈道,經煉俗世生活的一切瑣事,尤其在登山寶訓(太五)中提醒門徒要如何為敵人多走一里路、多給打左臉、多給外衣……,相信這些是祂在世間眾多煩擾的宣教士生活體驗。主結廬在人間的宣教生活,並不簡單啊!

「道成肉身」帶來生命倫理的反省。商業社會重視商業倫理,等價交易是市場運作的其中重要原則,所以期望服務品質良好的「快靚正」是天經地義。但是這個世界大部份地方卻不一定是這樣,所以會感到失望煩躁,這樣會失去倫理上期望的和諧平安的心靈,甚至影響人際關係。主在「道成肉身」生活的倫理也許給我們智慧去判斷該如何看待不同領域的文化或生活原則,雖可以批判事情的對錯,但是又要看到如何面對別人在其文化處境中孕育出的生活行為,也許會發現一些可以體諒,甚至可以學習的因素。也許「快靚正」不是絕對的標準。

真人版的《驕陽似我》 更是富悲劇性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22/12/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筆者在大學工作,大數據、人工智慧是筆者研究的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