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電影小組:電影類型十講 第九講:精神病院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2/01/2024

電影類型十講來到第九講,分享嘉賓王礽福先生以電影《芭比》(Barbie)來為大家介紹「精神病院」類型的電影。礽福根據《先讓英雄救貓咪》一書,指出「精神病院」類電影的三大要素:

明光社
  1. 要和群體有關——就如在Barbie Land中居住的一眾Barbie及Ken;
  2. 主角作出與體制衝突的對抗——Barbie發現自己變得與其他娃娃的想法不同,連身體也改變了,她選擇出去真實世界處理問題;及
  3. 主角作出犧牲——Barbie最後離開了群體走進真實世界,並想擁有真實女性的身體作為新生活的開始。

礽福稱,「精神病院」類電影中的「群體」往往有一套獨特的規則和倫理,處身其中,跟置身狂熱的邪教團體沒兩樣,群體中的一員究竟是好是壞也難以定論。這類故事總有一個特殊份子在其中,會站出來揭露所謂的群體目標只是騙局,並抵抗體制。礽福就認為《芭比》亦有這特別之處:無論是Barbie們或Ken們,都以體制為榮,在群體中喪失了自我,過的似是很美麗,但不實在的生活:連日常生活簡單如洗澡、喝水都是假的,以致最後主角Barbie出走到真實世界去開創自己的人生,而Ken則留在Barbie Land繼續探索自己往後的生活,不再依附著Barbie。

《芭比》一開始透過疑似向電影《2001太空漫遊》「致敬」的一幕,講述Barbie現身原始之地,就像黑石板引領猩猩改變,Barbie也使女孩「進化」,令她們不再扮演媽媽照顧嬰兒的角色,知道女性擁有無限可能,像Barbie所代表的多變與時尚。但這是否就是女性主義或性別平權了?這是礽福所質疑的。

明光社

Barbie Land的「女尊男卑」為電影裡的真實世界的相反形態,Ken們在當中被冷待,以致他們會想推翻Barbie Land,成立以父權主義為主導Kendom。這反映著在父權社會下受壓迫的女性,同樣也想提倡女權主義來解決問題。礽福認為這電影透過Ken,以及另一個電影人物Gloria帶出了女性所面對的矛盾、掙扎,當父權中的男性沒有真實了解到女性所面對的困難,就難以為女性提供最準確的答案。他最後以神學角度分享到:每個人只可以是男人或女人,但人卻是男人加女人,所以男女需要互補。而當父權社會沒有好好了解女性,只憑空想像她們的需要,就無法為對方提供真實的出路。

請按以下連結收看足本講座。

收看講座

相關文章

電影小組:電影類型十講 最終回:伙伴情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0/03/2024

電影類型十講來到最終回,分享嘉賓王礽福先生挑選了2023年於網上串流平台推出的電影《真愛玩失蹤》(Ghosted)來為大家講解「伙伴情」[1] 類型電影的特點和結構。雖然電影在上架的首兩天,吸引了超過328,000名觀眾收看,是有關串流平台有記錄以來觀看次數最多的新上架電影,但它所得的評論卻未如理想,有不少人認為該電影內容拼湊,男女主角合作亦被指未有化學作用,更被提名最糟男、女主角及螢幕情侶。

明光社

礽福介紹到「伙伴情」類型電影有三大要素:一、由於主角的生理、心理或是道德上有所缺欠,所以需要伙伴相助;二、與主角互補的伙伴出現,可以讓他/她的生命變得完整,或是對方有主角所需的特質;及三、在電影中有各式各樣的阻礙出現,包括誤解、觀念差異、重大歷史事件或社會壓力等等。而礽福亦稱,如電影是「雙主角制」的話,電影中主角及伙伴在經歷事件後都會有所成長。在「伙伴情」類型的電影中,很著重講述一對搭檔如何發現「沒有彼此就無法過得那麼好」這回事。

明光社

雖然網絡上有人稱這電影為爛片,但礽福認為這部電影仍然是看得下去的。雖然電影有叫人費解的地方,如男主角由最初有哮喘到中途變成如「美國隊長」般好打,而尾段旋轉餐廳的旋轉速度亦非常不合理,根本不要求觀眾運用智力分析結尾的情節,但起碼電影男女主角都是靚仔靚女,片中的一些設定對推動劇情有所幫助,如男主角的農業知識能幫助洞悉女特工家中植物的DNA,推斷出生化武器的密碼。而女主角一切以任務為先的取向,在最後卻因為男主角在危難中的保護和照顧,讓她慢慢改變,開始懂得為愛、為別人而犠牲任務。

自2022年6月開始「電影類型十講」系列,為大家細心拆解過十多部電影的結構。雖然觀眾一般很少會這樣精細地看電影,但礽福認為電影投資很大,是一門很精緻的藝術,好的電影是值得觀眾一看再看,細心地去閱讀它精彩的地方,並學習如何在電影中找出證據去解讀它所表達的觀點。

歡迎大家點按以下連結,收看講座。

收看講座


[1] 有關電影故事的類型分類方法,是參考自《先讓英雄救貓咪》系列書籍,該系列書籍是使用「夥伴情」這個寫法。

電影小組:電影類型十講 第八講:阿拉丁神燈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0/11/2023
明光社

平常的電影分類,如:動作、冒險、喜劇、悲劇、恐怖、奇幻、歌舞劇等,都不能告訴你那電影究竟在說甚麼故事,所以我們應該用史奈德的電影類型來把電影分類,讓大家知道在看的電影究竟在「講甚麼」。分享嘉賓王礽福先生這次介紹了「阿拉丁神燈」類型電影。大家可能都認識《衰鬼上帝》(Bruce Almighty)或《大話王》(Liar Liar),它們均屬於這類型電影,主角得到了上帝賜予的權力與神力,或願望蒙應允後,對主角的人生及家庭造成了重大影響,甚至需要收拾殘局。

2023年上映的電影《閃電俠》(The Flash)也屬於這類型電影,其橋段與《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相似,主角因為獲得力量可以回到以前,他改變了一丁點的事情而演化成未來難以預料的改變,甚或災難。為正義聯盟一員的「閃電俠」在一次高速前進時,發現自己可以回到過去,於是他萌生一意念,想回到兒時去改變一點,讓母親記得買茄汁,以改變母親隔天被殺的命運。雖然只是一丁點的改變,但行動卻不單改變了他自己的歷史,也變成「蝴蝶效應」改變了世界,該發生的事沒有發生,時空亂作一團。在過去的時空裡,他與年輕的自己相遇,差點沒被閃電電倒,不然成不了閃電俠,及後他也意外地失去了超能力;那個世界只有超少女,卻沒有超人。由於世界沒有甚麼壞事發生,所以蝙蝠俠也因此退休,過著潦倒的生活。

我們的過去,無論是好是壞,點點滴滴都影響著我們。失去的,不一定是壞,可能叫我們學懂珍惜;生活不太充裕,卻可以煉成一身好本領。電影對比了失去母親的閃電俠和沒有失去母親的Barry Allen(閃電俠的本名),前者會很珍惜母親送給他的小公仔,後者卻隨意地用它作飛鏢靶,而Barry Allen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成不了閃電俠。

明光社

當逃不出遺憾的年輕閃電俠,不斷回到過去想去拯救超少女及蝙蝠俠,結果異化成了怪物,造成多元宇宙的混亂及碰撞……那我們又有沒有同樣逃不出的陰霾,一直想回到過去想改變歷史的事?還是學習接受事實,昂然繼續走自己的人生路呢?

收看講座

 

 

Barbie世界中的女權與父權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14/09/2023

電影《Barbie芭比》,聽起來好像是一套關於玩具,甚至只是以女性玩具為主的電影。今年暑假它卻成為了城中熱話。女性主義,有毒父權主義,甚至上帝的創造以至人觀,有趣地在同一套電影中出現。創作人有意識地將一些理論放入一個主題,一個場景之中。劇情只要輕輕推進,這些理論就自然在電影中產生連鎖反應,拼湊出不同的趣味。(以下內容含劇透,讀者請垂注。)

Barbie作為公仔,其存在本身備受爭議。有說在50年代戰後出現的Barbie,最初販賣的是女性的自主形象,即是女性也可以自主生活、工作,而不是男人的附屬品,後來玩具商又推出了另一款公仔——Barbie的男性朋友Ken,讓大家買玩具時可以一併買下,令Barbie有個「對象」。隨著不同職業服飾、打扮的Barbie推出,代表著女性也可以做不同的職業,頗有爭取男女平等機會的概念。[1]

不過,Barbie的推出也曾引發一些爭議,有不少人批評Barbie本身是白人女性,有種族歧視之嫌,此外其胸大腰細的身材比例,淪為不合理的性別定型,女性被迫追求如此不合理的身體比例,也是一種失衡,而且整體來說,Barbie的身體給人的感覺,也只是給男人「觀賞」的工具。對於激進女性主義者來說,Barbie非但沒有解放女性,更令現實世界的女性「身陷囹圄」,無法選擇,也無法做回自己喜愛的自己。[2]

電影故事透過一班Barbie住在美好的Barbie世界(Barbie Land)開始,主角是一個典型芭比(stereotypical Barbie),她突然發現自己會思想死亡,腳跟突然下地而不是永久地穿高跟鞋,感到十分奇怪,經過怪芭比(weird Barbie)的提示,典型芭比決定去真實世界(real world)尋找正在玩她的女孩,企圖找出問題所在。當然去了真實世界以後,她就發現所有原先認為的美好事物都倒轉了過來,陪同她一起去真實世界的Ken則發現,原來這個世界有一樣東西叫「父權主義」,最後Ken回到Barbie Land企圖將之變成Ken Land,還令一班Barbie變成一班附屬Ken的女孩子。

明光社

整套戲不斷出現的,除了有Barbie對理想世界和真實世界的比較外,同時還有Ken對兩個世界的比較。如此在觀眾的角度,幾乎同時呈現了所謂女性主義和父權主義的平衡視覺。由於Ken活在極端女性主導的社會,他一開始甚至認為只要Barbie沒有理睬他,他的生活就沒有意義了。在Barbie Land中的所有Ken都是沒有房屋和無業的,相反所有Barbie既有職業也有房屋。所以當Ken到了真實世界後回到Barbie Land,第一件事就搶佔了Barbie的房屋,之後做了一堆所謂「父權主義」會做的事,然後就操控了所有女性的心。

可以想像,隨著故事的推進,Ken Land最終當然會變回Barbie Land,用的當然同樣是那些傳統的美人計,女性用扮無知等方式去滿足男性的自尊感,然後她們用智慧「搶回自己的地方」。當中有趣的是,雖然不少人說這是個關於女性主義的故事,但骨子裡不難發現Barbie仍是個賣給女孩子的玩具公仔,最終女孩子們仍然是用很女孩子的方式去處理這件事。至於Ken,經過這件事之後,他最終領悟到Ken is Ken,即是他不再是個附屬品,可以做回自己了,也不再必然的是Barbie的男朋友。

所以,嚴格來說,性別定型還是性別定型。說了兩個小時,繞了個大圈,其實沒有突破了甚麼。那為甚麼這個故事有趣?當我們在討論女性主義,或者父權時,我們習慣在一個角度思考,但我們甚少會換位思考,甚至用另一套理論讀入相同的故事中,嘗試看看能否讀到另外一些意思。如果我們願意這樣做,或會有不同的發現。

Barbie 芭比》這電影的導演透過兩個角色,在同一時空裡展示了兩套理論,它們各自單獨被拿來分析時看似威風八面,但當這些理論,在生活場景互動時,不難發現原來各有自己的限制。故事中的Ken身份迷惘得認為自己甚麼也不是,即使有了父權的加持,到最後也發現其實這些理論原來沒有幫助自己了解自己,Barbie活不出自己想活的樣子,在現實世界遭受質疑後,還是要接受別人的開解,玩Barbie成長的那位媽媽在電影中坦言,要做職業女性原來十分不容易。電影背後的幾個理論,如此人性化的呈現出來,可以成為很多人的反思。

Barbie Land與完美世界的構想

《Barbie 芭比》的編劇坦言,將一堆Barbie放在Barbie Land的概念是與《聖經》創世記有關,因為上帝造男造女,並將他們放在上帝看為好的伊甸園裡,可惜最後因始祖犯罪才被迫離開那個地方。編劇似乎也在問完美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是否創造的原意?[3] 甚至典型芭比發現自己不再典型了,然後想起「死亡」,是不是就等於不美好?[4] 到最後,Barbie決定回到真實世界,並去了看婦產科,「身」而為人以後,她到底要做甚麼決定?編劇沒有很具體說明這些的,但外國不少基督教媒體也留意到,用不同的神學理論讀入故事,當中的世界觀和一些概念,也頗具啟發。今時今日,電影的閱讀角度也真的可以很深很廣。


[1] Vivier Citygirl:〈《芭比》影評:為什麼芭比電影卻大談肯尼?玩芭比曾是一種羞恥?〉,性別力,2023年7月28日,網站: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32109(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4日)

[2] 同上。

[3] Mallory Challis, “The Barbie movie and Christian calling as a struggle of creation,” Baptist News Global, last modified August 10, 2023, https://baptistnews.com/article/the-barbie-movie-and-christian-calling-as-a-struggle-of-creation/.

[4] Alissa Wilkinson, “In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Barbie,” Vox, last modified July 20, 2023, https://www.vox.com/culture/23800753/barbie-review-bible-eden.

按著誰的形象做人?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4/09/2023

這是個講求自我,不喜歡跟隨所謂傳統,抗拒家長和家族影響的年代,不過,現實是大家是否真的愈來愈有個性?還是我們表面上擺脫了舊一套的影響,卻不自覺地受新一套的影響呢?大家以為自己是個自由人,但原來骨子裡卻是換湯不換藥,有許多令我們深受吸引的形象,可能是人、可能是生活的模式都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習慣、以及對身材、樣貌、衣著、打扮、甚至是非對錯的觀念。今期《燭光》嘗試從一些年青一代喜歡的事物,如cosplay、抖音以及歷久不衰的芭比等,剖析背後的現象和影響。

當然,影響不一定是負面的,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去吸收,以及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之下,如何作出明智的選擇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些操練紀律的制服團隊,對於缺乏自律能力、容易受環境和潮流影響的一代來說,可以是一個不同的選擇,而當我們作出選擇之後,我們的形象也很有可能逐漸在改變。人要變、機構也要變,作為教會群體,如何將我們的信念不是單單用口宣揚,而是努力在機構的文化和處事原則中表達出來十分重要,我們所相信的如果自己都不行出來,又如何有說服力呢?神是按著祂的形象造人,問題是我們究竟是按著誰的形象做人呢?我們的行事為人,又有誰的樣式呢?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9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4/09/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Johnson Varkey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一所社區大學任教生物學20年,他在2022年11月28日的生物課堂中討論到人類生殖系統,教授有關X和Y染色體如何決定的生理性別,課堂期間有四名學生衝出了演講廳。2023年1月,校方稱收到投訴,指控Varkey曾於課堂中作「宗教說教」及歧視言論,並將他解僱。2023年6月,代表Varkey的非牟利基督教保守派律師事務所The First Liberty Institute致函學校,要求恢復他的職位,信上提到Varkey在課堂中從未與任何學生討論過他對人類的社會性別或有關性方面的個人觀點,無論是宗教或其他觀點。該事務所稱,校方因著他教授基本且獲廣乏接受的生物學概念而將他解僱。[1]

明光社

美國科羅拉多州平面設計師Lorie Smith,創辦及擁有一家名為303 Creative的工作室。根據法庭文件,Smith一般願意為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客戶提供服務。然而,在她打算開始為客戶設計婚禮網站時,她不願意為同性伴侶創建網站,認為這違背了她的基督教信仰。

2016年,Smith入稟法院向科羅拉多州民權委員會的成員和時任的州檢察長提控,稱被要求為同性婚禮建立網站是侵犯了她受《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權利。2019年,科羅拉多州的聯邦初審法院駁回了Smith這項企圖阻止《反歧視法》的申請。她提出上訴,巡迴法院維持之前的裁決,指她不能拒絕為同性婚禮建立網站,即使這違背了她的信仰。Smith其後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2023年6月30日,最高法院以6比3裁定Smith勝訴,她可拒絕為同性伴侶設計網站。

不過,在最高法院有裁決前,在6月底有報道指稱,Smith呈上的法庭文件中,有錯誤的資料,她稱有一位名為Stewart的客人曾要求她設計婚禮網頁,當記者致電詢問他對該訴訟有何意見時,他表現驚訝,表示這是他第一次得知此事,雖然文件上所顯示的電郵等資料正確,但他表明自己從未要求Smith為他設計同性婚禮的相關東西,並且按照文件上的年份,他當時已與一位女士結婚,況且他本人也是一名設計師,可以為自己設計婚禮網頁。報道又稱Smith及其律師團隊或許無意地編造了有同性伴侶要求製作婚禮網站的資料,這樣他們就可以指稱同性婚姻是「錯誤」的了。[2]

世界水上運動總會(World Aquatics,前稱國際泳聯〔FINA〕)在2023年7月25日宣佈,將為跨性別運動員增設一個「公開組別」。該會的主席Husain Al-Musallam稱,泳總舉辦的運動項目必然會對所有人開放。其後該會又發聲明指,這個新設的組別會對「所有性別身份」人士開放,而有關項目會包括所有泳姿的50米和100米比賽。2022年,世界泳總(當時的國際泳聯)宣佈禁止已經進入青春期第二階段或在12歲後轉變性別的男跨女泳手參加女子組賽事。[3]

就更改性別的政策上,德國政府草擬了自主決定法案,有意取消目前法例要求申請更改性別人士須提交兩位專家的評估報告和法院命令才可更改法定性別,修改法例將令人們可以更容易在政府登記處更改姓名和性別。14歲至18歲之間的未成年人需要獲得父母的批准或家庭法院的許可判決,而14歲以下的兒童則需要父母代為申請及提交相關文件。除非特殊情況,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透露或調查一個人過去的性別將被處以罰款。德國聯邦內閣於2023年8月23日通過了有關法案,該法案尚待國會審批。[4]

2023年6月27日,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首次覆蓋丹麥全國範圍有關跨性別者企圖自殺率和死亡率的研究顯示,與非跨性別者相比,跨性別者的企圖自殺率和自殺死亡率顯著更高。該項名為「丹麥的跨性別者身份、企圖自殺和死亡」的研究顯示,在超過660萬在丹麥出生的15歲以上、於1980至2021年居住在丹麥的人口中(當中有3,759名跨性別者),跨性別者的標準化企圖自殺率為每10萬人有498人,非跨性別者有71人;另外,跨性別者的標準化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75人,而非跨性別者有21人。與非跨性別者相比,跨性別者與自殺無關的死亡率和所有死因的死亡率也是較高。

負責是次研究的A. Erlangsen博士強調,有關發現是丹麥獨有的,其數據不能概括其他國家的情況,但她承認有足夠的研究支持在美國等國家有相似的比率。[5]

2023年7月26日,意大利眾議院通過了一項法案,如國民使用海外代孕服務以獲取孩子,便會觸犯法例,法案尚待參議院審批。有人批評該法案針對同性戀伴侶。而米蘭市市長曾表示內政部要求該市市議會,在沒有法庭發出的領養許可情況下,停止為男同性伴侶的子女進行出生登記。在8月3日,市長表示米蘭市將恢復對男同性伴侶在海外所生的孩子進行出生登記,但他們其中一人必須是孩子的親生父親。[6]

2023年8月9日,黎巴嫩的文化部長提出應禁止電影《Barbie芭比》在該國的戲院上映,理由是該片「宣傳同性戀和性轉變」,以及因它削弱了家庭單位的重要性,故「違背了信仰和道德價值觀」。不過,該片最終仍獲許在9月1日於黎巴嫩的戲院上映。另一中東國家科威特則在8月時宣佈禁映《Barbie芭比》,以保護「公眾倫理和社會傳統」。[7]

英國樂隊The 1975的主音歌手Matty Healy,在2023年7月21日參與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音樂節Good Vibes的演出時,發表了一篇有關同性戀的演講,並在觀眾面前與同為男性的低音結他手Ross MacDonald親吻,這樣做在馬來西亞是違法的。他們的演出未幾被腰斬,大會按照政府指示取消餘下兩日的音樂節活動,樂隊更被禁止在馬來西亞演出。

音樂節主辦方Future Sound Asia指控該樂隊違反了合約,並稱他們曾收到「演出前書面保證」,承諾他們的表演將遵守所有當地的指引,由於演出被腰斬,大會按照了政府指示取消餘下兩日的音樂節活動,Future Sound Asia正在向樂隊尋求約200萬鎊(約1,900萬港元)的賠償。

Healy的行為似乎得不到馬來西亞性小眾群體的支持,他們認為Healy的行為或令他們蒙受更多羞辱和歧視。Future Sound Asia代表接受BBC訪問時強調,外國藝人需要明白破壞規則將會帶來高昂代價,但遭受影響的未必是表演者,而是其歌迷、主辦方及整個業界。馬來西亞通訊及多媒體部部長Fahmi Fadzil在社交網站上批評The 1975行為非常無禮,並指當局絕不會向挑戰、貶低和違反大馬法律的人妥協,他強調政府支持言論自由和創意產業發展,但須不觸及違反當地傳統和價值的敏感議題。[8]

日本,跨性別者只可以在進行變性手術後才能合法改變戶籍上的性別,一名男跨女人士因健康理由而無法接受手術,但他有接受荷爾蒙治療。2010年,這名男跨女人士以女性身份到政府的經濟產業省上班,但他被限制不得使用辦公室樓層及上下一層的女廁,也就是說如他不想上男廁至少要跑兩個樓層,他曾要求人事院(日本公務員最高人事機關)採取行政措施取消限制,卻遭到拒絕,他不滿並為此提出訴訟。東京地方法院一審裁定有關限制是違法的,並判男跨女人士可獲132萬日元(約70,000港元)賠償,不過,到了東京高等法院二審時卻推翻一審的裁決。其後,當事人到了日本最高法院上訴。2023年6月16日最高法院展開聆訊,考量雙方說法後,法院在7月11日宣佈推翻二審裁決,裁定政府機關敗訴。[9]

明光社

本地
岑子杰在2013年與同性伴侶在美國結婚,2018年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法庭聲明本港法例不承認海外註冊的同性婚姻是違憲的。岑先後在高等法院原訟庭及上訴庭敗訴後獲准上訴至終審法院。上訴方從三方面爭議不承認海外同性婚姻是否違反《基本法》第25條及《香港人權法案》第22條下的平等權,包括:將同性伴侶排除在婚姻制度之外是否違憲;未能為同性伴侶提供任何替代途徑以獲得法律上承認關係是否違憲;及不承認外地同性婚姻是否違憲。

終院於2023年6月28至29日開庭審理案件。上訴方表示,同性伴侶與異性伴侶本質相同,伴侶間均親密、獨立而互相依賴;如果法例不承認同性婚姻,恐向公眾傳遞錯誤訊息,令人認為同性婚姻比不上異性婚姻。上訴方又稱,法律應保障同性伴侶享有關乎私生活的核心權利,如領養後代及財產分配等。

代表律政司一方的資深大律師黃繼明指出,《基本法》將婚姻權利局限為異性婚姻,又指在「特別法優先」(lex specialis)原則下,即具體條文較一般條文被優先採用,故上訴方不能依賴保障私生活權利的條文。常任法官李義關注,人們期望私生活權利受法律保障,律政司回應政府責任在於不干預市民私生活權利,及阻止他人干預,而政府就相關議題沒有做任何事情。

2023年9月5日,終審法院裁定岑子杰部份勝訴。五位法官一致駁回岑子杰就同性婚姻的兩項上訴議題,表示《香港人權法案》和《基本法》保障的婚姻自由僅限於異性婚姻。終院亦認同律政司採用的「特別法優先」原則,表示岑子杰一方提出的平等權利條文不適用於本案。不過,法官卻以3比2裁定政府未履行「積極義務」確立替代框架承認同性伴侶的法律關係,有違《香港人權法案》所保障的權利,終院命令由9月5日頒佈裁決起計,暫緩兩年生效。按照裁決,政府須於兩年內立法制定替代框架,以承認同性伴侶的法律關係。[10]

(資料截至2023年9月8日)


[1] Yaron Steinbuch, “Biology professor says he was fired for teaching sex is determined by X, Y chromosomes,” New York Post, June 27, 2023, https://nypost.com/2023/06/27/professor-says-he-was-fired-for-teaching-that-sex-is-determined-by-chromosomes/.

[2] Nina Totenberg, “Supreme Court says 1st Amendment entitles web designer to refuse same-sex wedding work,” npr, June 30, 2023, https://www.npr.org/2023/06/30/1182121291/colorado-supreme-court-same-sex-marriage-decision; Melissa Gira Grant, “The Mysterious Case of the Fake Gay Marriage Website, the Real Straight Man, and the Supreme Court.” TNR. June 29, 2023. 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173987/mysterious-case-fake-gay-marriage-website-real-straight-man-supreme-court;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3-07-01/%e9%ab%98%e9%99%a2%e8%a3%81%e6%b1%ba%e6%8c%ba%e7%a7%91%e5%b7%9e%e8%a8%ad%e8%a8%88%e5%b8%ab%e5%9f%ba%e6%96%bc%e4%bf%a1%e4%bb%b0%e6%8b%92%e6%9c%8d%e5%8b%99%e6%80%a7%e5%b0%8f%e7%9c%be/4540665#page2;吳慧華:〈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2年11月)〉,《明光社》,2022年11月22日。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5%90%8C%E9%81%8B%E8%AD%B0%E7%A8%8Blgbt-agenda-2022%E5%B9%B411%E6%9C%88(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

[4] Geir Moulson, “The German Cabinet has approved a plan to make it easier for people to legally change name, gender,” AP, August 23,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germany-transgender-legal-registry-changes-16abda63c22f7ac800ee126e6f51d856; “German government approves law to make legal gender change easier for trans, intersex, non-binary,” euronews, last modified 23 August,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8/23/german-government-approves-law-to-make-legal-gender-change-easier-for-trans-intersex-non-b;

https://www.dw.com/en/german-public-divided-on-proposed-gender-change-law-survey-shows/a-62577683;Kjeld Neubert, “German government OKs simplifying gender change,” EURACTIV, last modified August 24, 2023, 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politics/news/german-government-oks-simplifying-gender-change/; https://www.christian.org.uk/news/14-yr-olds-could-self-declare-legal-sex-under-proposed-german-law/

[7] “Lebanon approves 'Barbie' film for release after bid to ban it,” REUTERS,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8,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middle-east/lebanon-approves-barbie-film-release-after-bid-ban-it-2023-09-01/; “Lenanon moves to ban ‘Barbie’ film for ‘promoting homosexuality.’” Reuters. August 11,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middle-east/lebanon-minister-moves-ban-barbie-film-promoting-homosexuality-2023-08-09/.

[8] “The 1975 sued for £2m after Matty Healy kissed male bandmate on stage at Malaysia festival,” Sky news, last modified August 12, 2023, https://news.sky.com/story/the-1975-sued-for-2m-after-matty-healy-kissed-male-bandmate-on-stage-at-malaysia-festival-12938391;“Matty Healy: Malaysia festival cancelled after The 1975 singer attacks anti-LGBT law,” BBC News, last modified July 22,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66275913;〈英樂隊男吻男遭大馬腰斬演唱  轟反同性戀法 台上爆出位行徑〉,《信報》,2023年7月24日,網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ternational/article/3514540/%E8%8B%B1%E6%A8%82%E9%9A%8A%E7%94%B7%E5%90%BB%E7%94%B7%E9%81%AD%E5%A4%A7%E9%A6%AC%E8%85%B0%E6%96%AC%E6%BC%94%E5%94%B1(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

[9] “Toilet limits for transgender woman are ‘unacceptable,’ Japan’s top court rules

The ruling, the court’s first on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LGBTQ people, comes in the wake of mostly positive regional court rulings about same-sex marriage.” Reuters

July 12, 2023, https://www.nbcnews.com/news/world/japan-court-ruling-transgender-toilet-limits-rcna93805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Society/Japan-top-court-rules-against-ministry-s-transgender-toilet-rules;〈日本最高法院歷史性判決 限制跨性別員工使用廁所違法〉,《自由時報》,2023年8月15日。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360707(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

[10]〈岑子杰爭承認海外同性婚姻 終極上訴 稱應保障核心權利〉,明報加西網,2023年6月29日,網站: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30629/hk-gna1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政府拒承認同性海外婚姻  岑子杰提終極上訴 擇日頒判詞〉,法庭線,2023年6月29日,網站:https://thewitnesshk.com/%E6%94%BF%E5%BA%9C%E6%8B%92%E6%89%BF%E8%AA%8D%E5%90%8C%E6%80%A7%E6%B5%B7%E5%A4%96%E5%A9%9A%E5%A7%BB-%E5%B2%91%E5%AD%90%E6%9D%B0%E6%8F%90%E7%B5%82%E6%A5%B5%E4%B8%8A%E8%A8%B4-%E6%93%87%E6%97%A5%E9%A0%9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終院:應設替代框架承認同性伴侶 政府未履「積極義務」裁違憲 暫緩兩年生效〉,明報加西網,2023年9月6日,網站: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30906/HK-gaa1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不承認同性婚姻 一致裁不違憲〉,明報加西網,2023年9月6日,網站: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30906/HK-gaa2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https://www.i-cable.com/%E6%96%B0%E8%81%9E%E8%B3%87%E8%A8%8A/140930/%E5%B2%91%E5%AD%90%E6%9D%B0%E7%88%AD%E5%8F%96%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7%B5%82%E6%A5%B5%E4%B8%8A%E8%A8%B4-%E6%B3%95%E5%AE%98%E6%8A%BC%E5%BE%8C/https://www.i-cable.com/%E6%96%B0%E8%81%9E%E8%B3%87%E8%A8%8A/156744/%E5%BF%AB%E8%A8%8A-%E7%88%AD%E5%8F%96%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5%B2%91%E5%AD%90%E6%9D%B0%E7%B5%82%E6%A5%B5%E4%B8%8A%E8%A8%B4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608156/%E3%80%90%E7%B5%82%E6%A5%B5%E4%B8%8A%E8%A8%B4%E3%80%91%E5%B2%91%E5%AD%90%E6%9D%B0%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4%B8%8D%E7%8D%B2%E6%89%BF%E8%AA%8D%E3%80%80%E7%B5%82%E9%99%A2%E8%A3%81%E5%AE%9A%E9%83%A8%E5%88%86%E4%B8%8A%E8%A8%B4%E5%BE%97%E7%9B%B4?mtc=10012https://www.inmediahk.net/node/%E7%A4%BE%E9%81%8B/%E5%B2%91%E5%AD%90%E6%9D%B0%E4%B8%8A%E8%A8%B4%E7%B5%82%E9%99%A2%E7%88%AD%E5%8F%96%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5%BC%B7%E8%AA%BF%E8%88%87%E7%95%B0%E6%80%A7%E5%A9%9A%E5%A7%BB%E7%9B%B8%E7%AD%89-%E6%B3%95%E4%BE%8B%E9%81%95%E5%B9%B3%E7%AD%89%E6%AC%8A%E5%88%A9

電影小組:電影類型十講 第七講:屋裡有怪物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9/07/2023

電影類型十講這個系列走到第七講「屋裡有怪物」這個主題,我們參考了史奈德的《先讓英雄救貓咪》一書的電影分類去分析電影,因為想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電影的結構。結構是一個框架,但每部電影所探討的重點,仍然可以很不一樣,就像這次介紹的電影《人工殺姬》(M3GAN),它屬於恐怖片種,但卻不是家裡有鬼怪,而是關於一玩具設計師Gemma為了不想花時間照顧母親剛去世的外甥女Cady,於是設計了一部能自我學習,但卻沒有界線,且起了惡念的人工智能機械人M3GAN,她更觸發了社區、校園命案。

明光社

分享嘉賓王礽福先生指出,這類電影要有三大要素:一、「怪物」:要有超自然力量,而且恐怖、邪惡;二、「屋子」:狹小、封閉的空間,或讓主角孤立無援的地方(家庭、城鎮亦可);三、「罪惡」:某角色因心術不正而把怪物引進屋子裡,而這個要素亦決定了一部怪物電影是否好看。於這部電影中,Gemma不想負上家長責任而令AI機械人M3GAN進入「屋子」,而M3GAN因有自我學習能力,有自我意識、不想死亡,亦為了想保護小女主人Cady而犯上種種罪行。

礽福指出,電影似乎一開始就點出了人們未能駕馭AI這主題。Cady父母所駕駛的車子似是四驅車,但卻不能在大雪中行駛,最後車停在路中就被大貨車撞倒了,這安排似是帶有寓意,雖然AI能陪伴孩子,亦是未來趨勢,但這種科技玩意卻是大家未能駕馭,它會否對人類造成傷害?大家未能料到,卻已開始使用它。

明光社

對於照顧孩子,家長會否假手於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家長會如何取捨、平衡?當家長把照顧孩子、教導孩子,甚至聆聽孩子聲音,與孩子互動的責任都推卻「他人」來處理(可以是網絡、娛樂玩意),孩子就難免會把情感投放到電子產品、網絡遊戲、社交網絡之中,當他們發生重要事情,或許都不再想和父母說了。

對於不死的AI(電影尾聲也有說M3GAN最後將自己備份到她們家中的電腦系統中!),它的發展和自我學習、成長,也是一日千里,或會失控……人類會如何面對和應用它呢?不同的公司、政府也應該及早思考AI發展的倫理和應對的措施,我們亦要積極學習,並抱持適應其急速發展的心態。

請點按以下連結,收看足本講座。

收看講座

電影小組:電影類型十講 第六講:犯罪動機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4/05/2023

資深影評人王礽福先生在4月份的電影小組網上講座中再次帶來一部好戲——《神探白朗:福比利大宅謀殺案》,他透過電影為大家講解第六種電影類型:犯罪動機。按《先讓英雄救貓咪》一書所講,這類電影為的不只是揭發內幕和挖掘真相,當中亦會揭示罪犯的犯罪動機,為甚麼他要這樣做?透過劇中的偵探查案過程,帶我們去看人性,也會把「一面鏡子轉向觀眾,並問:『你們也是如此邪惡嗎?』」

此齣電影是很穩打穩扎的,故事講述在一豪門大宅中,老小說家剛度過了他的生日派對,翌日被人發現他在房間「自殺」,電影以舊式的探案方式,來揭示家庭成員的內鬥、謊話及錯綜複雜的案情。

明光社

礽福認為電影中的老小說家是自殺還是他殺既有懸念,而透過一名說謊便會嘔吐的女看護來協助偵探查案,找出說謊的兇手,也有反諷的效果。而其英文片名是Knives Out,有各人拔出武器「亮劍」的喻意,這句英文也用來形容人們在爭吵及爭鬥中使用武器的狀態,可以想像到家庭各人為了爭奪老小說家死後的遺產而「利刃出鞘」的情況。

偵探電影總會發放四個元素讓觀眾與偵探一起查案,首先一定會「放水」給觀眾,即是一些明顯的事實,但亦會展露一些「疑點」,而當觀眾即將找到線索時,又會有些「干擾」,也會有很多真真假假的「資訊」,使觀眾感到迷惘。

明光社

礽福認為導演兼編劇Rian Johnson,能把故事說好,也把故事的節奏捉得很好,即使在劇情鋪排上有支持新移民意念,但仍強調新移民女看護是因她自己的善良和專業而自救成功,不會令人感到反感。

這電影特別的地方,是作為觀眾起初以為知道兇手是誰,卻仍然會想保護這「善良」、似乎錯手殺了人的女看護。後來劇情慢慢地發展,觀眾既會很爽地發現誰是真兇,並知道女看護成功脫身,能在最後得到老小說家的遺產,是因為她的善良與專業。就如礽福最後所指,成功的大眾電影,既要推陳出新,又要夠俗套,而不是一味顛覆想像。

收看講座

電影小組:電影類型十講 第五講:超級英雄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7/03/2023

「超級英雄」電影不一定是《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按《先讓英雄救貓咪》一書所指,「超級英雄」類電影是指:「一個有超能力的人發現自己身處在平凡人的世界;那種感覺有點像是格列佛(Gulliver)發現自己被綁在小人國的沙灘上。」[1] 即是主角有特別的能力,卻因為現有的處境而未能發揮。

明光社

是次分享嘉賓資深影評人王礽福先生,把2020年的真人版《花木蘭》與1998年的動畫版作比對,既介紹了超級英雄電影的要素,亦探討兩者中哪一部比較能說好女性故事,帶出男女平等,兩性各有獨特之處等訊息。

礽福指出,超級英雄類電影中的主角往往因為「非我族類」的原因,而不受尊重、不被理解,故事常強調他們的犧牲與成就。花木蘭代父從軍時,就是要應付她身邊的士兵,不可讓他們知道她女兒家的身份。而主角亦是「凡人英雄」:一、必須有她要完成的「特殊任務」,如成就豐功偉業或做好事;二、有「死對頭」要對付,雖有強大力量,但敵人的強大只是假象;三、主角要克服或接受「詛咒」,為獲得特別能力而要付出代價。

明光社

新版電影由動畫變為真人版,不但刪去了音樂劇元素,不少花木蘭與伙伴一起鍛鍊和成長的有趣經歷也被刪去了。原版花木蘭以其智慧、靈活和與伙伴一起合作以致最終能取勝的橋段,在新版本變為以「原力」(氣)取勝,其武功、力氣原來比男性更大,獨力就可以救到皇帝了。礽福認為在「超級英雄」故事中,如此安排不是不可以,但就只是「花木蘭」這個獨特的角色才能做到,不是一般人可以學習得到,劇情安排只證明了她的氣力可以比男性大。故事最後更改變了原本李翔與花木蘭的一段姻緣,說明了女人不一定要結婚,因著皇上欣賞她的能力,她最後來到皇宮裡保護皇上。

最後礽福也質疑,新版電影所強調的「真」,即對自己真誠,這雖然沒有錯,但「真」之後是否就能原力覺醒,擁有超凡的能力?反觀舊版電影除了發揮了女性特質的價值,更有助於男女平等,能鼓勵女性站起來。

收看講座


[1] 史奈德〔B. Snyder〕:《先讓英雄救貓咪:你這輩子唯一需要的電影編劇指南》(Save the Cat!: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That You’ll Ever Need),秦續蓉、馮勃翰譯(台北:雪夢千里文化創意事業有限公司,2016)。

電影小組:電影類型十講 第四講:小人物遇上大麻煩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7/01/2023
明光社

第四回「電影類型十講」分享的電影類型是「小人物遇上大麻煩」,由資深影評人王礽福先生為大家分享這類電影的特點。它的其中一個要素,就是捲入麻煩的主角,都是無辜的平凡人,亦搞不清楚為何會被拖下水,甚至遇到大麻煩都不自知。就如這次我們討論的電影《爸爸可否不要老》(The Father)的主角Anthony(Anthony Hopkins飾)一樣,年紀老邁又患上了失智症,病情逐漸嚴重而不自知,只是他身邊的人物、事件、時間愈來愈混亂,他亦產生了被害感和恐懼感。

另外這些麻煩都總是突如其來的,令主角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對於任何人來說,患病本來都是飛來橫禍,而患上失智症的人,亦走上情況愈來愈差的不歸路,而且還可能要忍受一段不短的時間。電影中另一位捲入麻煩且無辜的小人物,就是照顧Anthony的Anne(Olivia Colman飾),作為女兒,在面對與男友離開倫敦到巴黎過新生活或留在原地繼續照顧父親的抉擇中,一直在掙扎。

明光社

雖然失智症的電影並不罕見,但這改編自舞台劇劇本的電影卻十分特別,沒有在「神視角」帶我們去看病患者的處境,卻以病人的「第一身視角」出發,觀眾大多時間與Anthony一起走進「迷離境界」,讓我們經驗到失智者意識世界的凌亂,對身邊的人、對事件是否真的發生產生懷疑,並感到時間上的混亂,這種恐懼感也會令觀眾對病患者產生同情。

欣賞電影除了使我們得到娛樂之外,好的電影亦會使我們對角色所面對的處境產生同理心。在2022年,香港發生了多宗照顧者因為承受不住長期照顧病患者的壓力而引發的命案,叫人關注照顧者的身心健康。以往社會只會對長期病患者的醫藥、照顧、情緒等需要有所關注,但原來病患者的照顧者,亦同樣面對著各種壓力,如經濟、情緒、休息的空間上都需要人們或機構的協助。

如春夏秋冬是人生,樹葉於冬天會枯萎、逐漸掉落,Anthony來說,他的記憶在生命的「冬季」中慢慢失去、如葉子般掉下,最後連自己是誰都不記得,覺得自己甚麼都沒有了,哭得像小孩。但編劇卻繼續帶出窗外還有長得茂密葉子的樹木,看護說,仍可帶他出外走走,使他得到安慰。這就如生命總有人與人互相支援的時刻,走出幽暗處,就可找到希望。

收看講座

電影類型十講 -- 第三講:傻人有傻福

電影小組回顧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2/01/2023
明光社

「傻人有傻福」作為電影的其中一類,當中的特色,很多時是指「好人有好報」,良善者雖然好像是會吃虧,也有「撞板」的時候,但最後總會有一個好結局。在網上講座為我們分享的王礽福先生,點出了這類電影的三大要素,就是:一、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傻人」(不論他是真的傻瓜或是深藏不露的奇才);二、面對著強大的「當權者」、體制(通常是壞蛋或是剝削者)而被剝削或欺負;及三、「傻人」最後都會鹹魚翻生和勝利,獲得一個新身份和新名字。

電影《柏靈頓》(Paddington)第一集和第二集,故事都是講述一隻由秘魯來的小熊移民倫敦,被布朗家庭收養所發生的事情。第一集就當然會講這隻習慣於森林居住的小熊來到大都市時所發生的趣事,牠後來被反派捉拿欲製成標本,但最終都被布朗家營救。

不少電影的續集都會比第一集遜色,但《柏靈頓2》卻更進一步!是次故事說到小熊Paddington找到一本很完美、能介紹倫敦的立體書,牠想將這本書送給遠居於秘魯的露西姨姨,但禮物不單被盜,而且牠還被當成偷書賊鋃鐺入獄,需要布朗家去證明牠的清白。

明光社

第一、二集當然都離不開小熊對家庭不離不棄的情,但第二集的設計相當精彩,故事不單連繫上一本介紹倫敦景緻的立體書,電影把小熊與露西姨姨一起暢遊倫敦的想像以一鏡到底的方式,透過翻閱立體書的每一頁倫敦美景都展示出來,可謂創意十足。

而第二集的主題就是夢想成真!小熊是次就是傻傻的帶領著一眾角色尋夢和實現夢想的一集。就算是小熊自己被迫入獄,但他仍然可以帶領大家尋夢,「論盡地」以一隻紅色襪子令囚犯衣服變為粉紅色,改變了獄中氣氛,還製作了相當美味的橙味果醬,影響了自覺不懂煮食的廚師,令大家開始提供美味食譜,將監獄變為美食天堂!而布朗一家各人都能好好運用自己的興趣,如潛水、印刷、玩蒸汽火車和瑜伽去拯救小熊。

明光社

而電影本身就很善良,就算是囚犯或是奸角,都是傻傻的很可愛,到最後他們亦可以夢想成真,連過氣名演員Phoenix Buchanan入獄後都可以把整個監獄變成他的音樂劇劇場,令自己想成為演員的夢想成真。

那麼,小熊自己的夢想呢?當然了!雖然他來不及把立體書送到露西姨姨手中,但眾人還是直接把露西姨姨接來倫敦遊覽,比看立體書更好!

筆者認為兩部電影都充滿愛、童真和喜劇感,令人心中暖暖,亦有捧腹大笑的時候,作為合家歡電影實在是不二之選;而電影亦在告訴大家,堅持著心中的良善,(有禮及不作惡)就會有很多人來幫助,夢想有一天會成真。

收看講座

電影小組:電影類型十講 第二講:成長的儀式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4/09/2022

是次分享的電影類型是「成長的儀式」。根據電影編劇指南《先讓英雄救貓咪》一書所指,「成長儀式」的故事都是關於痛苦和折磨,通常是指「人生」的外力,是「看不見的、模糊的,或是因為無以名狀而無從掌控的」,但衝擊著我們的「怪物」(困境)。[1] 而主角們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但到後來他們總得接受真正的解決方法,在痛苦中成長,而往往,他們需要改變的不是世界,而是他們自己。8月電影小組講座中,資深影評人王礽福先生以兩部精彩的獲獎電影《小丑》(Joker)及《瀑布》作為例子,為我們解釋這種電影類型。

明光社

兩部電影的主角在故事中一開始已患上精神病,但因著他們面對不同遭遇,他們成長後的結局亦大為不同!《小丑》的主角Arthur自小患上罕見的精神病,在壓力下會不能自控地大笑,但他一直都很努力,想生活重回正軌,並透過扮演小丑的工作將快樂帶給人們。但他的社區、工作、家庭不單未能支援他康復,反而令他面對更多壓迫:被欺凌及出賣,並因而失去工作。他還被三個「父親」傷害:在精神上被偶像傷害——當紅清談節目主持人Murray在節目中公然嘲諷他;親生父親遺棄他;在收養家庭中,他被養父毒打虐待,造成他的精神問題。面對著比自己更瘋狂的社會,Arthur最後發現用「以暴易暴」的方式去對待他不認同的人,是最令他舒暢,能使他跳起「小丑」舞來。

明光社

而《瀑布》中的媽媽羅品文,因丈夫有外遇而離婚,使她獨力支撐家庭,過大壓力令她失去了高薪厚職及患上了精神病,但電影中品文所處的家庭、社會都對她很友善:她的女兒小靜會與媽媽共渡康復時光;家庭傭工、病友、新工作的工友與上司等都對她很好,給予她一家支援與接納,以致品文能放下過去並漸漸康復。小靜也能從中成長,變得成熟。

兩個角色似乎最終都「成長」了,接納了自己所處的困境,但小丑卻因著缺乏愛、關懷和理解而使他走進最後的瘋狂,而品文卻因為有家人的陪伴和社會的接納,讓她慢慢好起來。筆者和礽福都認為這兩個故事都是各走極端,我們所身處的社會沒有那麼極端的壞,亦沒有那麼理想的好,但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如何可以使這世界向好的方向走,就像那塊蓋著品文家外牆的藍色帆布,只要能被拉下來,外間溫暖的光就能透進心窗。

誠邀大家透過以下連結重溫當晚講座。

收看講座
 


[1] 史奈德〔B. Snyder〕:《先讓英雄救貓咪:你這輩子唯一需要的電影編劇指南》(Save the Cat!: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That You’ll Ever Need),秦續蓉、馮勃翰譯(台北:雪夢千里文化創意事業有限公司,2016)。

電影小組:電影類型十講 第一講:英雄的旅程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4/07/2022
明光社

電影,可以按很多不同方法分類,而根據荷里活知名編劇Blake Snyder在解構電影劇本的書籍《先讓英雄救貓咪》系列中,以故事類型作為分類方式,他將電影分為十大類:屋裡有怪物、英雄的旅程、阿拉丁神燈、小人物遇上大麻煩、成長儀式、夥伴情、犯罪動機、傻人有傻福、精神病院及超級英雄。而電影小組邀請了資深影評人王礽福先生為我們逐一講解。而於6月講座中打響頭炮的,是近期的科幻動作爽片[1]《超時空亞當計劃》(The Adam Project),再加上曾獲多個獎項的文藝片《浪跡天地》(Nomadland),它們都屬於「英雄的旅程」這一類別。

礽福認為「英雄的旅程」也可稱為「尋羊的冒險」,以下為其特色要素及解說:

三大要素

解說

旅途

主角在其旅途中要有所成長,而途中常會有「程咬金」出來攪局;

團隊

主角有夥伴,其特質、人生態度等可以指引及影響主角;

獎賞

原始的願望或目標能於最後達成。

而電影故事也有其「基本法」,按Snyder的分類,可分為三幕十五段。以下架構表,以《超時空亞當計劃》試作分析:

三幕

十五段

電影《超時空亞當計劃》的劇情

I 介紹人物和前提

  1. 開場畫面

時空飛船從右向左穿梭時空。

  1. 主題陳述

未來快來了,要快點預備。

  1. 佈局

介紹少年亞當體弱、被欺凌,他與母親關係緊張。中年亞當不喜歡少年的自己。

4. 觸發事件

少年亞當遇見從未來回來的中年亞當。

  1. 天人交戰

自我掙扎,二人是否互相合作?

II 遭遇危機和抗爭

  1. 接受任務

中年亞當出手救被欺凌的少年亞當。

  1. 副線

亞當與父親母親的關係緊張、不好。

  1. 玩樂時光

很多追捕及打鬥等特技場面出現。

  1. 中間點

妻子犧牲自己,兩個亞當回到2018年找未死的父親。

  1. 壞事接踵而來

未來獨裁者聯合以往的自己對付三父子。

  1. 滿盤皆落索

三父子相遇,中年亞當對父親產生怨恨。

  1. 心靈黑夜

年少亞當幫中年亞當化解對父親的怨恨,父親也領略到兒子需要自己。

III 解除在前提中呈現的危機

  1. 敗部復活

兩個亞當合力炸毀時間旅行儀。

  1. 結局

父親加入,獨裁者死亡,三父子復和。

  1. 與開場呼應的結尾畫面

亞當重新遇上妻子,從左向右走向未來。

明光社

電影《超時空亞當計劃》表面是以時空穿梭為題材的特技電影,但實際上其主題卻是主角跟父母和自己復和。中年亞當與少年時的自己傾談,面對及細心去了解自己、最後欣賞自己;他更鼓勵年少時的母親,對自己多說出心事、亦了解到自己對父親的憤怒,其實是對他的思念,打破了大家之間的隔閡。

由於文章篇幅有限,鼓勵大家透過以下連結重溫當晚講座,更清楚地了解兩套電影的分析。8月會再繼續與大家分享另一個電影故事類型!約定你!

 

收看講座


[1] 爽片是指能迎合觀眾口味、整體劇情較刻板、以動作為主、燈光音效強的影片。

《82年生的金智英》(KIM JI-YOUNG: BORN 1982)

——抬頭面對生活壓力並尋找出路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0/01/2022

三十多歲、頗得上司賞識的金智英放下了工作,全職打理家務,照顧丈夫鄭道賢和女兒,她的生活仍然忙碌、勞累,但一直默默承受的她,漸失了人生方向。道賢發現智英精神異常,偶然會以智英好友、媽媽、婆婆的身份向他說話。最初他不敢向太太指出她患病,生怕她情況會更嚴重,但當智英知道自己的情況後,積極求醫,情況好轉,還敢於面對社會壓迫,找到自己事業的新方向。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改篇自同名小說,而「金智英」在韓國80年代是被使用最多的名字,彷彿代表著那一代,現在約三、四十來歲的女性。她們有著相似的經歷:受家庭觀念束縛,放棄了自己喜愛和具有成就感的事業。影片反映不少女性在職場面對不平等的情況,帶著孩子被不禮貌批評,並揭示上一代重男輕女對下一代的精神影響。智英幾次出現精神分裂的情況,都是受了情緒打擊,卻沒有說出心中不快。編劇巧妙地設計了智英成為母親、婆婆時,分別道出作為母親心痛智英過勞,作為婆婆心痛智英媽媽為了家庭沒有繼續學業和因工受傷。

明光社

電影2019年在韓國放映時,引起了該國男性的集體抵制,網絡欺凌女主角及支持者,以反對女性主義抬頭。但其實電影並沒有誇大,也不是要女性當道、蓋過男性;它只是道出了在韓國「持家有道」的女性,背後是淹沒了自己的才華,而女性就算事業有成,在職場上也面對很多不公平的事。

回看香港職場,似乎比較好,大家會關注男女平等、性騷擾等議題,也講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標準工時等對家庭友善的概念。但情緒、精神問題仍是香港的都市病。港人平均一週工時超過50小時,可能會過於著重工作而失去家庭生活和興趣,影響身心健康;[1] 又或者因對周遭環境無法變改而感無力、抑鬱……[2] 無論原因如何,如知道自己有情緒病,請積極面對病情,不要拖延和諱疾忌醫。

明光社

電影中,智英雖曾默默承受別人給予的壓力,但當道賢告訴她患有情緒病時,她卻沒有逃避,主動的去找醫生,因為康復的第一步是要看醫生,尋找治療方案。最後,她在受到歧視時,不但有勇氣指出對方的不是,更透過寫作講出心聲,並找到她事業的新方向。

 

[1] 黃雅婷:〈【不想過勞死】疫情經濟令工作壓力大增 精神科醫生也通頂:不少病人因工作壓力求診〉,《明周》,2021年5月5日,網站: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過勞死-香港工時-精神科-178999(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月6日)。

[2] 陳家怡:〈港人抑鬱指數創新高 抑鬱市民兩年增三成 因政治環境疫情感無力〉,《香港01》,2021年1月21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577396/港人抑鬱指數創新高-抑鬱市民兩年增三成-因政治環境疫情感無力(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月6日)。

男孩危機

08/09/2021

《男孩危機:偽單親、兩性失衡、缺乏競爭力,兒子的未來正在崩解,我們該如何出手相助?》
The Boy Crisis: Why Our Boys Are Struggling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作者:華倫.法雷爾(Warren Farrell)、約翰.葛瑞(John Gray)
譯者:洪翠薇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三采文化
出版年份:2020年

「抱歉,是男孩。」作者在書中說出了很多讓男士傷心的事實,便是在西方先進社會,女嬰比男嬰受歡迎:有婦產科醫生指,有80%的準爸媽想生女孩;領養孩子時,領養女孩的最終費用平均比領養男孩多了16,000美元;在Google上搜尋「吃甚麼食物能懷女孩」的次數是搜尋「吃甚麼食物能懷男孩」的四倍。為甚麼一位爸爸明明想與兒子玩耍,但如果可以選擇,他還是選擇生女兒?因為他看到現在的女生做甚麼都可以,男生卻不行,同時,他怕自己要擔心兒子書讀不好或沉溺打機。

有爸爸擔心自己的兒子一事無成,因在美國愈來愈多男性工種如電腦科技及製造業等外判到海外,男性失業率大增,但女性工種如個人看護等卻不受影響。一項大型英國研究顯示,1980年至今,男孩的智商降低了約15分。另外,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大重點科目中,全球有更多女孩比男孩達到「精熟」的標準。作者指出「教育界高成就者名單中不見男孩的身影,已成為新的常態。」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提高了,其擇偶條件亦隨之提高,男性因而更難找到對象。

如何解決男孩危機?作者認為在教養一事上,父親的參與很重要,因男人是男孩的榜樣,缺席的父親對兒子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包括學業成績欠佳、容易失業等,美國有些孩子甚至成為了校園槍手。理想的狀況是,爸爸要參與兒子的教養,媽媽則大力支持,明白爸爸與兒子互動的方式有別於媽媽(例如爸爸多與兒子打鬧)。若媽媽要爸爸用自己的方式帶孩子,爸爸會覺得自己只是幫忙帶孩子的人。作者鼓勵爸爸要引導兒子發掘自己的任務,即使兒子將來最想當一個全職爸爸,爸爸也要尊重他們,學習不被樣板化角色限制。

即使女性的社經地位比以往大大提升,但社會對兩性角色的要求,仍存在對兩者都不公平的現象,就如作者所說的樣板化角色。例如當家中有孩子誕生,媽媽為了照顧孩子而辭職是順理成章,反觀爸爸似乎不需為此考慮。作者並非要推廣全職爸爸,只是提出若今天女性可以做消防員,為甚麼一個想要全心全意照顧孩子的全職爸爸,得不到社會,甚或媽媽的尊重?作者提到「女權發展中未完的工作。過去半個世紀,我們訓練了男人,讓他們能以有全職工作的太太與女兒為榮,卻未能同樣訓練女人,讓她們能以有當全職爸爸的丈夫與兒子為榮。」

作者提到某些導致男孩危機的因素,不一定適用於香港,但隨著香港女性各方面的成績愈來愈優異,社會日漸接受女性從事男性的工種,男性的失業率比女性為高(根據香港政府的統計),作者提出要幫男孩重拾目標,並讓兩性走向更具彈性的角色等,都值得大家思考。

男女兩性身體的受造意義

27/07/2020

在性政治的對話經驗裡,我們發現常因用語歧義而衍生誤解。就如說「同性戀」時,既可能在說某位同性戀者,又或形容同性性關係這行為,也可以是說明同性戀政治的意識形態。歧義窒礙溝通。由是,在此先說明「雙性人(intersex)」一字的內涵。
 

「雙性人」的意涵

「雙性人」可作為一種身份認同又或作為一系列病症的統稱。

某些人身體特徵不屬於典型男性或典型女性,不認同自己為生理男或生理女,而認為自己是男和女之外的第三種性別。在自己定義自己的身份同時,亦希望他人承認這種自我認同。此之為作為一種身份認同的「雙性人」。

這種身份認同形成雙性人政治的主體,其政治訴求包括在性別資料中增設第三性(third gender),將第三性的概念納入醫療及教育系統等。(可參閱〈雙性人與第三性別的吊詭〉以及〈雙性人的權益〉等文。)

當「雙性人」作為一系列病症的統稱時,其醫學名詞為性發育障礙(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其實,內分泌學者、外科醫生、基因學者、心理學家以及壓力團體代表在2006年早有共識,認為傳統用語,如:雙性人、真或假雌雄同體,或任何促使第三性概念出現的表達都應被廢棄。[1] 在2012年更進一步為各種DSD病理作出區分和指引。引文如下:

After a multidisciplinary meeting held in Chicago that included endocrinologists, surgeons, geneticists, psychologists, and representatives from advocacy groups, it was agreed on that tradi[-]tional terms, such as intersex, true, and pseudohermaphroditism, and any expression that could give rise to an idea of a third gender should be abandoned. DSDs were categorized under 3 main subgroups according to karyotype (XX, XY, and sex chro[-]mosome for mosaic karyotypes).[2] 

 

性發育障礙

每個胚胎起初都同時擁有未發育的雌雄生殖系統。但假若該人擁有的第23對基因出現Y性染色體,就會按固有機制使身體發育為男性,同時不會產生女性生殖器,此為典型男性身體的性發育。而假若沒有Y性染色體,男女兩組生殖器會直接發育成典型的女性身體。

性發育障礙是一種病症類別,包括十多種病症,例如雄激素不敏感綜合症(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等。每種都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和病因。但各病症的共通點在於,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性別含糊或非典型的性生殖發育情況。他們並不會同時擁有完整的、功能健全的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在外地和本港的臨床記錄上,性發育障礙雙性狀況者所擁有的身份認同,往往是男人或女人,而非雙性人。[3]

區分「雙性認同」及「雙性狀況」後,讓我們轉而探討《聖經》對性別創造的敘事。

 

創世敘事下的性別秩序

神創造的重點是秩序,從混沌失序中,分開光暗、天地海、天體時令、動植物。大家都「各從其類」(創一21、24-25),表示一切都需要跟從神所設定的秩序。創世記第一章27節記述神創造了有別於其他生物的人類,在性別方面,神只創造了兩個性別——即男女。

創世記二章22節提到神從「那人」(ha-adam)身上創造出女人(ishshah)。惟女人出現後,「那人」才能意識自己男人(ish)的身份。性別是通過差異來認知和確立,藉由他者映照自身。這種兩性分別正是神所創造的秩序。

創世記一章26至28節闡述神以自己的形象創造男女去管理大地:神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人>管理大地>神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人:造男造女>神賜福他們>管理大地。當內容差不多時,新增的內容突顯了想要強調之處。神創造的人類是「有男有女」的,他們是被神賜福要生養眾多,充滿大地。神之前也賜福一切生物要生養眾多,充滿大地(創一22),沒有足夠的人數,人類難以管理大地。男女二字原文亦可解作丈夫及妻子,因此,夫婦二人結合,共同生養下一代是神創世時的心意。

在創世秩序中,女從男而出,男也從女而來。神創造女人,是因為看到那人獨居不好,女人的出現成為男人的幫助者(創二18)。成為他人幫助者不表示地位低微,在《聖經》的詩篇中,詩人同樣呼求神成為他的幫助者(詩三十10)。男人和女人都是兩個完整的身體;兩個完整的身體位格(body-person),然而在神的創造中,男女從心理到生理有非常大的差異,惟有男和女的獨特互補,才能映照出神的形象。

 

墮落,被罪,犯罪

始祖墮落的故事,告訴我們身處在神創造秩序受損的世界。人要經歷病痛,面臨死亡,並非因某雙性的存在狀態得罪了神,而得報應。而是我們都活在墮落的世界中,不能避免得罪神,同時也被他人犯罪和世界既存的邪惡(evil)所傷。

受造的男或女身體,即本來映照神形象的身體,現同樣受損。因此,男和女的身體也在始祖墮落後承受缺損,包括性發育的缺損。生物學或醫學描述雙性狀況為性發育障礙,為上述推論提供了佐證,不謀而合。

進一步而言,神「創造」了雙性人嗎?這視乎「雙性」的指涉。

當「雙性」指涉那十多種性發育障礙時,有性發育障礙的那人無疑是由神所創造,但性發育障礙本身是身體被罪所損害的狀態。醫療介入是人嘗試恢復那身體的人性尊嚴;就正如基督的醫治是神所差派的救主的記號一樣。醫療介入包括了新生兒篩檢、診斷分類、用藥、補救性的整型手術、性別重置安排等。[4]

若「雙性」指涉一種政治性的身份認同,這認同要求他人承認自己為第三種性別。神創造了那人,卻沒有創造「雙性」這第三種性別身份。即或未見女人的那人(Adam)是沒有性別之分還是同時擁有兩種性別,神認為「甚好」的創造是人類分作男和女,而非同時擁有兩種性別的雙性人,或是沒有性別的無性人。神學家巴特指出聖經並沒有把男女二性剷平,把性別中性化(neutralize)必然導致人非人化。[5]

在這裡,我們可看到兩種古老思想在現代的迴響,形成某種雙性主義(Intersexism)。一是柏拉圖哲學和希臘神話的雌雄同體(Androgyny)說。這想法視每個人最初都是男男、男女、女女的圓球;後來天神將人劈成兩半,故單一性別是缺憾狀態,愛情就是要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但上文指出,男和女是整全而互補,猶如左右兩手互補但彼此都是整全的手,這分類神看為「甚好」。二是受到諾斯底派(Gnosticism)中較為極端的派別影響,這派別主張重靈輕肉的二元主義思想,於是有人亦希望以自我認同,心靈的狀態為基準界定人的實體,身體的性別發育則避而不談。但《聖經》卻認為,人不是「擁有」身體,而是人就是身體(body-person)。雙性主義肯定脫離了男女受造的秩序,以及映照創造者形象的身體。

《聖經》透過兩性彼此交付和接納的關係,深刻地象徵教會是基督所接納的新娘(弗五22-33),教會作為認罪悔改的群體,獲基督接納而成為「一體」。不過,我們一日仍未完全脫離墮落的世界,總會遇到一些性別「不夠典型」的性發育障礙者。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我們反對因著他們「不夠典型」而定他們的罪。另外,受造的男女身體是一個象徵:無論人的性發育正常與否,均獲得基督接納的恩典。我們呼籲教會應主動接納性發育障礙者,聆聽生命,在他們的困境裡與他們同在,邀請他們加入成為基督的身體,並且盡力保護他們免遭受白眼、言語傷害和拒絕。

 

結語

其實不論是男,是女,或是雙性人,都是罪人,亦是受罪惡權勢所侵害的被罪者,我們都需要上主的憐憫,以致我們能離開上述各種主義,降服於神的創造,並且在基督裡,藉著基督,與基督一起,合而為一。

 

(原文於2018年4月26日刊於《時代論壇》網站: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4418&Pid=104&Version=0&Cid=2053,其後曾作修訂。)


[1] Peter A. Lee et 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Management of Intersex Disorders,” PEDIATRICS 118, no.2 (August 2006): e488–e500, https://doi.org/10.1542/peds.2006-0738.

[2] Rodrigo L.P. Romao et al., “Update on the Management of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59, no. 4 (August 2012): 853–869, https://doi.org/10.1016/j.pcl.2012.05.020.

[3] Romao et al., “Update on the Management of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Angel OK Chan et al., “Aetiological bases of 46,XY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in the Hong Kong Chinese population,”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21, no.6 (December 2015): 499–510, https://www.hkmj.org/abstracts/v21n6/499.htm; C H Houben et al., “Reconstructive surgery for females with 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 due to 21-hydroxylase deficiency: a review from the Prince of Wales Hospital,” 481–485, https://doi.org/10.12809/hkmj144227.

[4] Romao et al., “Update on the Management of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5] 鄭順佳:〈「性人」:對人作為性存有的神學反省〉,《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31期(2001年7月):22。

推動兩性主流化,你我有責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4/05/2018

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北京行動綱要》,當中提出了一項促進婦女權益及兩性平等的策略——性別觀點主流化。1 今日,我們一般將這策略或原則稱為「性別主流化」或「兩性主流化」。

兩性主流化的思想很簡單,就是在所有的範疇如法例、政策和規劃,以及各個生活層面中,都考慮兩性的觀點和需要。例如在設計建築物的洗手間時,考慮女士如廁時間較長和較需要化妝;又或商舖在設計試身室時,多考慮女士對私隱的需求;又例如在處理家庭暴力時,多考慮男士和女士在事件中會有不同情感、需要和期望。

總之,兩性主流化尊重兩性差異,明白真正的平等必然是從認識差異開始,並嘗試以各種方式照顧因差異而產生的不同需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體育競賽分男子組和女子組;紀律部隊對男女有不同的入職要求。這些措施都說明了,若一面倒地忽視差異,追求劃一和消除差異,只會造成不公。

經歷多年的倡議和努力,特區政府制作了兩性主流化檢視清單,並於2015年施政報告中,要求所有政策局及部門在制定主要政府政策及措施時,須參考性別主流化檢視清單並應用性別主流化。在2016年政府又推出先導計劃,鼓勵社福界和非牟利機構參考性別主流化檢視清單及應用性別主流化。2 雖然政府提出的清單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但能踏出第一步,推廣兩性主流化已是十分難得。

相對於去性別化,兩性主流化的思維與最新和最前沿的科學發現不謀而合。在醫學中,要考慮性別因素來斷症和治療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愈來愈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也發現,男性和女性的腦部結構不同,以致他們運作的方式也有所不同。2017年,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更以「時候到了」為題,邀請不同專家撰文,以一整期來講述腦神經科學所發現的兩性腦部差異,從記憶到情緒幾乎無所不包。 3 該期刊同時宣佈告別政治正確,明令日後的來稿必定要考慮性別因素,否則不會刊登。

由此可見,要推動兩性主流化除了要多作宣傳和鼓勵參與外,更要結合前沿的科學發現,在兩性差異的事實性基礎上作合理和有智慧的政策安排。由此,我們可締造一個更美善的社會。

 

*  圖片說明:圖片翻攝自婦女事務委員會製作「考慮兩性觀點及需要」宣傳片。

 

1 〈性別主流化——促進婦女權益及兩性平等的一項全球性策略〉,勞工及福利局,2016年,網站:http://www.lwb.gov.hk/Gender_Mainstreaming/chi/introduction.html(2018年5月23日下載)。
〈供社福機構使用的性別主流化檢視清單〉,勞工及福利局,2016年,網站:http://www.lwb.gov.hk/Gender_Mainstreaming/chi/pdf/Gender_Mainstreaming_...(2018年5月23日下載)。
3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95 (An Issue Whose Time Has Come: Sey/Gender Influences on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no. 1-2 (January/February 2017), 1–791, https://pericles.pericles-prod.literatumonline.com/toc/10974547/95/1-2.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24/5/2018

如何理解女性主義?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6/01/2018

本文將介紹和疏理女性主義思潮錯綜複雜的思想和脈絡,為我們進一步思考性別問題作準備。本文將略述女性主義的基本含義,再闡述它的基本信條,最後會簡略介紹它的不同流派。

 

女性主義的基本字義

母語為中文的我們很容易誤解「女性主義」,望文生義以為它既然是一種「主義」,那麼它必然是一種思想體系,就如「存在主義」、「達爾文主義」般。其實,英文-ism這個詞尾有很強的實踐和行動(praxis)意味,就如「帝國主義」(imperialism)和「消費主義」(consumerism)指的都是某種行為模式,而不是一種嚴謹的學術理論。社會學家、哲學家和各類學者會分析這些行為模式的邏輯、體系和基礎;而這些學者的論述,又會影響我們對某主義的理解。

某種「主義」出現有兩種情況:客體化或主體化。一些人為了描述或批評某種現象或某種行為模式,因而替這些現象命名。例如,教會中人批評教會的「聚會主義」,社運人批評「資本主義」,都是先將某種現象客體化。主體化,則通常是為了提升能見度和凝聚力量。例如,很多藝術流派在誕生時都伴隨一份宣言,宣告自己是「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等。「女性主義」同樣指稱一種行動和實踐。

實踐往往伴隨理論發展。「女性主義理論/思想」可視為女性主義反思自己的行動和實踐的結果,是一種自我理解(self-understanding);而創立和發展這些理論和論述的目的,是為了指導進一步的行動和方向。實踐和理論有緊密關係,這就是左翼思想的共同特徵。情況就如一位工匠希望提升自己,他會總結經驗,建立理論:論述甚麼才是「好」作品、應該用甚麼方法來做;更厲害的,會研究物理學和化學,了解物質的構成和組合原理,將這些東西都加入自己的理論中。同理,女性主義和其他左翼思想,會論述怎樣才是理想的社會,社會解放的方法和途徑,又經常涉及大量社會學思想;因為它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改造社會。

 

女性主義的基本信條

工匠為了提升自己而建立理論;這特性自然對之後建立的理論有一定規約。例如,工匠不大可能說工匠的人生目的應是耕田。由此,在這意義上女性主義思想有它的核心信條。以下列出幾點:

  1. 提升女性地位

女性主義緣於女權運動,其目的自然是要提升女性地位。筆者說女性主義追求「提升女性地位」,而非「男女平等」,因為後者並不足夠描述所有女性主義。有些派別會認為男權和女權是零和遊戲,而女性要從男權中解放出來,就要締造女性掌權的社會。

在「提升女性地位」這個大前提下,女性主義理論家往往會探討三樣東西:

a) 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

b) 提升女性地位要到達的境地

c) 提升女性地位的方法

若視女性地位低下是社會的一種病,則a是診斷,要找出病因;b 即是定義和釐清何為一個健康的社會;c 即是確定了a和b後,理論家開出的藥方。

由是對a、b和c三個問題的答案就形成了女性主義的不同流派,有時它們給出的答案會互相衝突,甚至自相矛盾。

 

  1. 反對決定論

女性主義反決定論的基本信條,可視為它們要提升女性地位的哲學前設。

從歷史而言,確實有很多人以某種決定論來解釋和合理化女性的從屬地位和社會狀態。這些決定論有很多種形式,可以從宗教、生理和心理各方面出發。這些決定論往往認為某因素決定和命定了女性的生存形態;而這生存形態又給予了女性某種道德義務。例如過往有基督教派認為是女人首先犯罪,因此女人應當服從男人;又例如,19世紀時有人主張男女生理的差異令女性的理性能力較弱,故不應給予女性投票權。

女性主義既要提升女性地位,故然要反對這些決定論,才能為提升女性地位建立合理基礎。反對決定論到甚麼程度,專注於反對何種形式的決定論,則構成了女性主義的不同流派。

 

  1. 著重相同和差異問題

女性主義理論幾乎無一例外地關注男女差異問題。這是它們深化第一和第二點的討論的結果。比如說,有找出社會病因和藥方,則要找出男和女在社會地位和行為上的差異如何形成,他和她們實際又有何差異等。同理,女性主義在反對以決定論解釋男女差異時,也要正面地論述它們自己有關男女差異如何形成的理論。

有時,女性主義對同異問題的看法可以極為抽象難懂;就這問題的不同看法,又為我們區分不同的女性主義流派提供了依據。

 

女性主義的不同流派

以下從上述提及的幾個向度介紹女性主義的不同流派。

 

 1.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這派別可視為自由主義的延伸。自由主義強調人人不論男女都有人性的尊嚴,因而主張人人平等。就提升女性地位而言,這流派追求機會平等。女性受壓迫的根源在於缺乏受教育和與男性公平競爭的機會。換言之,它認為只要社會的各種位置平等地開放給社會上每一個人,那麼就是理想的社會了。

就反決定論的立場和男女異同的立場而言,它們反對生理決定論,主張每人都有相同的理性潛能和人性尊嚴。

 

 2.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這派別可說是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版本。有別自由主義追求機會平等,這流派認為現代國家和政府從來不是中立的,也不可能是中立的;因為它們均以某種意識形態和權力體系的上層結構,用來維持不公義的體系。因此,就提升女性地位而言,這流派特別強調女性主義的抗爭與反資本主義的鬥爭密不可分。因為男權社會是由家庭/婚姻、私有產權和宗教三位一體來維持,真正的女性解放必然伴隨這三者的解體。換言之,社會主義認為女性受壓迫有其更根本的原因,關乎社會的結構性問題。

這流派同樣反對生理和宗教形式的決定論;但它進一步以歷史唯物論為基礎,反對一些社會形態是自然的和被決定的。例如它認為家庭不是自然的,而是歷史和經濟結構的產物。它們也認為男女沒有顯著差異,因而在道德上必須平等對待她們。

 

 3. 激進女性主義:

這流派可說是真正原創的女性主義,而不是將其他已有的論述女性主義化。這流派的特點在於視男性對女性的壓迫為最根本和最普遍的壓迫。這壓迫甚至衍生出其他形式的壓迫,例如種族和階級。男性以性交、生育、家庭和強姦等手段宰制女性。社會的性別定形體系以及男性和女性的氣質之所以存在,都是為了男性的利益而存在。而女性則是被社會閹割了的男性。正因男性對女性的壓迫是如此根本,要提升女性地位就必須追求徹底的變革——一個女性掌權和主導的社會。

一般而言,我們以為女性主義追求男女平等,因而會強調男女沒有差異;但激進女性主義的論述聽起來會很有生理決定論的色彩,例如:男性就是侵略性的、充滿強暴和邪念的。現在不少女性主義者的語言承襲了這說法。就這情況而言,激進女性主義起碼強調女性和男性的生理有很大差異,因而男性能利用這生理差異,例如:生育,來控制女性;但它否認這差異造成男女能力的差異。生理也可能影響男性的性格,使其更有侵略性,但這方面的主張因人而異,因為有些人會認為侵略性是由社會化造成的。

不論如何,激進女性主義反對一種決定論,即反對男性高於女性的主導地位是自然和被決定的。

 

 4. 後現代女性主義:

這流派將女性主義思想理論化的傾向比以上三派都強得多。某些女性主義史家甚至將這一流派稱為「第三波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以抽象的思辯為主,將不同概念解構又重構,例如「同」和「異」、「男」和「女」等。其結論住住出人意料和衝擊常識。舉例說,酷兒理論認為「男」和「女」這個概念只是社會建構,根本沒有男人和女人,實際上就根本沒有生理差異;又認為科學對男和女生理上的發現不過是權力建構。

後現代女性主義千頭萬緒,很難一概而論。總體來說,它們住住持極端的文化建構論;從而徹底反對一切有生理決定論色彩的論述。其反對程度甚至令它們認為根本不存在男和女的生理劃分。在抗爭方法上,它們住住建議從個人層面,以一些越界的行為來作「微抗爭」。

 

談論女性主義

香港的大專院校大部分都開設了性別研究、文化研究一類的課程,不少人因而學到相關的論述和理論。然而,筆者看到不少人在套用女性主義理論時並沒有消化和融貫得很好,以至其言論常常前後矛盾。例如,某些人順從激進女性主義的脈絡反對色情影像,認為是物化女性;卻同時按後現代女性主義身體自主的想法,高呼支持娼妓合法化,或認為應為娼妓是理想工作。又例如一邊大力反對性別定型,反對男女二元;一邊又學激進女性主義般,不斷說「男人怎樣怎樣」來定型男人。

如此種種,常令人感到所謂女性主義就是憤世嫉俗,贊成或反對都「任佢噏」的學說。事實上,這種前後矛盾的立場和取態常因為人們混雜了不同思想家,甚至是不同流派的論述而來。本來,女性主義的不同流派在很多問題上都有南轅北轍的見解,例如sex/gender、色情、娼妓等問題。

故此,要真正做個稱職的女性主義者,更加應該要有批判精神。除了批判父權社會外,更要批判女性主義的思想,看看哪些是融貫的、哪些是互不相容的。最好的學習方法還是從女性主義的歷史入手。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30/1/2018

桃心胸的熱潮與色情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1/08/2017

今時今日,要在網上呃like談何容易,除非所展示的讓人目瞪口呆,引起連連迴響。近日內地女網民興起新潮流,繼早前令女士躍躍欲試要證明自己能穩站潮流之內的「A4腰」及「iPhone腿」後,再有「桃心胸」的出現。所謂的桃心胸,是指女性赤裸上身,以手指掩蓋乳頭位置然後在胸部擠出心形。帖子一出,隨即引起廣傳及熱論,更有人在相關照片標註朋友接受挑戰。

據說內地一位「網紅」為了要增加直播的觀看數字,在鏡頭前做出這樣的「挑戰」,最後雖然被檢舉,但還是火速地在網絡世界傳開。雖然不知道她存在著甚麼心態,然而不難看到的是今天一些女性已不介意在網絡世界中裸露身體,甚至做出標奇立異的行為,為了吸引朋友或陌生人「路過給讚」,可能最後獲青睞而賺錢。大概以個人能力、美善性格等得到的自我肯定似乎已不受即食世代所重視,轉而以搶眼球、獲讚或點擊數字以判斷自我的價值。

事實上曾有內地新媒體女性網絡創辦人表示那些網紅的一舉一動會令女性受一種標準化、而且非常苛刻的身體跟容貌的標準所影響;並且誤以為是成功的捷徑而積極模仿。然而大家都明白網絡世界的生態就是要新鮮、要努力不斷提供吸引人注意的新點子,因而昨天有A4腰,今天有桃心胸,明天又不知道會有甚麼。但可以想像的是,網絡只會不斷有人推陳出新,層出不窮地出現更多令人瞠目結舌的行為和表演。

常說,一個人的價值不應建基在身體上,更不應建基在別人的評價上;而是應該學懂欣賞自己的優點。可是活在今天充斥著塑身整形的消費意識裡,追求所謂的「完美」身段、展示成果已成常態,甚至成為用以比併、自傲的途徑,坦露已再沒有甚麼顧忌,再加上網絡的資訊傳遞沒有監管,因而想看甚麼都有,只要有人願意。甚麼女神,甚麼網紅,彷彿成為了帶領色情潮流的另一股趨勢,重點是以挑戰或潮流的假象作包裝,使一眾要緊貼潮流、證明自己前衛與大膽的女性紛紛模仿。

桃心胸照片不斷在網海中出現,男網民表示享受「福利」,老實說,年輕女性的胴體的確令人難以抗拒,更何況是裸露的胴體?到底女性應如何拒絕出賣身體以換取所謂的「欣賞」與「價值」,如何讓自己不被色情幌子拖著走;男性可否拒絕那些「福利」,使自己成為尊重女性的人?誠然要實踐兩性彼此尊重,是兩性都有的責任,男性要學會勿以猥褻的心態看待女性,同時女性亦要懂得尊重自己。

 

曾經刊載於:

獨立媒體,2017年8月24日

別讓「平等」走向極端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01/08/2016

或許有一天平等真的降臨,男、女廁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人人都只說家長,而不說父母;沒人再說囝囡,只說孩子;兩性成為迂腐的老調子。

別以為無中生有,跨性別政治近年提倡社會的制度要擺脫兩性的框架,而我們已正邁向這個性別平等的天國。

某些立法會候選人的政綱在性別政治上着墨,要設立無性別廁所,女士如廁前,須經過站於「尿兜」前正在小解的男人,這情景前年已見於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如斯「平等」有賴台灣政客長年為多元性別深耕細作,提倡性別平等教育,男女並無意義上的分別,只是個人選擇的論述。美國華盛頓、麻省和加州同樣有拒絕兩性觀念的幼兒教育,惹來當地不少市民反彈。

廁所大戰 全美爆發

奧巴馬辦公室觸發「廁所大戰」,要求全美公立學校,必須讓跨性別學生,按自稱的性別選擇使用洗手間及更衣室的設施,否則學校要面臨不獲資助的危機;北卡羅萊納州最大報章讀者來論,鼓勵少女克服在更衣室看到男性陰莖那種不安和緊張感。平等喲,要像與不同膚色的人共用更衣室一樣自然才對。

一名自覺是女性的跨性別女(生理男),在阿拉斯加州際中學田徑賽中,取得女子二百米賽跑第三名,又問鼎大學獎學金;無獨有偶,英國或派出兩名跨性別女子(生理男)參加里約奧運會,只要能證明他們的男性荷爾蒙在一段時期裏低於某水平,就能參賽女子項目,而其他選手將不會知道自己的對手是否真的是女性。因為平等,參賽的女選手往後更要苦練,希望能有機會跑贏男人。

或許是「平等」這個護航理由出了問題。原本,平等建基於男女在生理結構、體質、習性等常態分別,而劃分設施:女廁、女更衣室、女子組賽事……為了尊重女性的獨特(uniqueness),不同地對待不同狀況(treat difference differently)。可惜性別平等概念走向另一極端:要劃一地對待不同狀況(treat difference no different),為了遷就非常態狀況,削足適履地推動漠視分別的性別平等。筆者呼籲政府制訂政策時,應辨識上述兩種進路,平衡地既保障非常態、少數人的生活權益,又不用剷除真正有分別、常態的生活方式。

 

曾經刊載於:

《星島日報》  30/7/2016

孩子心.性與家庭關係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1/04/2016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的 神是獨一的耶和華;你要全心、全性、全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我今日吩咐你的這些話,都要記在你的心上;你要把這些話不斷地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或行在路上,或躺下,或起來的時候,都要談論。你也要把這些話繫在手上作記號,戴在額上作頭帶。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柱上和城門上。」(申六4-9《聖經新譯本》)

和諧的家庭,再給予孩子關愛與接納,是讓孩子心性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孩子在不同年齡會處於不同的學習階段,心性發展亦是一樣。父母之間的關係、與孩子如何相處,對孩子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及處理人際關係等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為了解更多,我們訪問了具有多年幫助同性戀、性別焦躁人士及其父母處理情緒困擾的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康貴華,與大家分享一些他曾輔導的個案。 

心性發展主要階段

他說﹕兒童及青少年心性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 生理性別身份的賦予;2) 建立心理性別身份/性別認同的階段;3) 性傾向的形成。對於首兩個階段來說,家庭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十分重要。零至兩歲是幼兒心理社交成長發展的首個重要階段,他們會建立對照顧者(主要為父母)的信任。嬰兒會因照顧者滿足他的基本需要,而對照顧者產生信任,從而建立依附關係。幼兒在這時會因著成人的教導,慢慢察覺這是男女有別的世界,並探索和理解自己的性別。

情感依附的基礎

「由於性別認同是因各種生理、心理和人際關係的因素互動形成,子女與同性父母建立情感依附的關係,是性別認同的基礎。」康醫生進一步解釋道:「六歲前,是兒童建立性別認同的重要時間,如果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良好,能建立到情感依附的關係,孩子就會模仿他們:女孩與母親認同及模仿,男孩則需由母親的情感依附與認同,轉移至與父親的認同及模仿,漸漸成長及獨立。父母需於這階段彼此配合並以身作則。」
 

個案一:八歳小男孩的改變
有關父母需要互相配搭來教養子女,康醫生和我們分享一個八歲男孩的個案。一位母親發現其八歲兒子對裸體男人十分感興趣,而且性格、喜好都比較像女孩子,又曾被男同學嘲笑,會很害怕跟男同學玩,難於和他們「埋堆」,母親擔心其性取向而向康醫生求助。

經過了解後,發現孩子的爸爸一開始不懂照顧兒子,忽略了與孩子一同傾談和活動的時間。為加強父子的關係,爸爸加入參與教導和幫助孩子,星期六開始帶兒子行山,邊走邊分享許多有趣事情,發掘共同興趣,談及槍械、戰爭、科學知識等話題。就算母親一起三人行,母親有時會刻意讓兩父子獨處,讓他們深入傾談。

久而久之,兒子有所改變:他不但能與父親深入討論不同的話題,而且可以改善和同性同學的關係、喜歡男孩子玩意,鞏固了男性的身份。亦因著多了爸爸對自己的關懷,更能有信心去面對學校發生的事情,與父親關係親密了,家庭之間的關係亦更加互動和緊密。

 
在這個案中,康醫生強調父母要同心協力教養孩子,男主外之餘,亦要參與在家庭內,不可將教導子女的責任全推卸給母親,更應擔當領導角色,父親的角色是不能取代的。同時,母親亦應放手,安排多些機會給兒子及父親相處,建立認同感,因為男孩子能與母親分離獨立,對他的心性成長非常重要。

 

個案二:家庭重男輕女的後遺症
年輕女子Cat在家中四姊妹中排行第三,為了得到多點注意,能和爸爸親密點,她會陪爸爸玩車、打球。當她發現爸爸因此很高興,於是就把自己「變」得比較男性化,包括衣著、玩具和興趣等。Cat的爺爺也曾清楚表示自己是重男輕女;媽媽是家庭主婦,在家中沒有話事權,常處於被動的位置。她不想自己跟媽媽一樣弱勢。

在這個狀況下,Cat不認同母親和女性的角色,轉而認同父親和男性的角色,墮入了一種稱為「性別身份和角色不配合」的狀況,繼而影響她日後形成同性戀的傾向。

 
「無論家庭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都會損害子女的性別自信。父母必須放下自己的偏好,無條件地接納和欣賞子女的性別。而如果家庭關係中,媽媽的地位很弱,甚至被父親暴力對待的話,會影響女兒不想自己將來會有媽媽的境況,而想做強者、話事的女性,並對抗父親和保護弱勢的母親。」康醫生分享道。

父母角色的重要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情況,父母的崗位的配搭、參與、身教,都十分重要。男女都不應只是男主外、女主內。康醫生認為家庭中,應該是「男主外、內;女主內、外」。作為爸爸,不可只顧外間的事,回家甚麼都不處理,不參與,和子女沒溝通;媽媽亦是,除了家庭,對外間的事情亦不可完全不懂。無論工作、事務有多累多煩瑣,父母都要付出足夠的時間,培育婚姻的關係、建立父子情、母女情,並對子女作多些正面肯定及稱讚。

身教,就是子女透過看到父母之間如何彼此相愛、尊重和合作,在當中學習成長。丈夫如何尊重妻子、如何處理爭執衝突,孩子都一一看在眼裡,他們會在當中學習和模仿。因為父母是子女最早期所接觸的兩性角色的模範。

當看見媽媽稱讚爸爸,而爸爸又作好的榜樣,全心全意關心家庭及自己,兒子會學到如何作一個會被妻子愛及讚賞的好男人,女兒亦會盼望將來會有一個像爸爸一樣愛自己和家庭的丈夫。同樣,當看到父母互相尊重和幫助,孩子們會領略兩性都是好的、是平等的,雖各有強弱之處,也需要彼此輔助、配搭來維繫家庭。

給單親者的建議

近年單親家庭愈來愈多,子女多由母親獨力去撫養,康醫生建議應尋找男性親友作支援,擔當代父的角色,可以照顧、傾談和關心子女,成為男孩子的榜樣,陪他成長。教會方面,亦可特別安排一個男性導師去關心他、鼓勵他。如果配偶已離世,可多向子女講述已離世配偶的優點、生前的好榜樣,並鼓勵子女學習。

最後,康醫生的結語是﹕「男與女都有其特質,我們都應該細心了解,學習互相扶持、配合,並為下一代作好的榜樣。」
 

 

延伸閱讀

Dear 爸媽 —— 請幫我建立性別自信
主編:吳慧華
出版: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明光社)
一本寫給一眾父母的書,希望父母們促進子女健康的心性發展(包括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建立),亦有助父母明白孩子的性別焦躁狀況,幫助孩子建立性別自信。引導他們欣賞兩性,並明白如何彼此配搭。

 

《打開「心․性」的天空》教育小册子

印製:後同盟 (查詢/索取: 82039601)
資助: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
讓讀者對兒童及青少年心性發展的不同階段有基本的認識,澄清種種引起歧視的誤解。對家長而言,為建立孩子的性別自信,提供具體的建議。

 

曾經刊載於:

《明報》  談天說道  20/4/2016 孩子心.性與家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