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拆解恐懼情緒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17/03/2021
近日不少人在談社會局勢,不時都有很多情緒化的反應,當中尤以恐懼為甚,驚被捉,怕被害,收到恐嚇短訊,人心惶惶。很多人念茲在茲的說不少人叫自己離開,不要留戀;又有些人擔心自己去到外國生活會被歧視和欺凌,不會很快樂,進退之間也充滿著擔憂和恐懼。
樣子不一定決定「命運」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17/03/2021
網絡上有句流行語「Your face, your fate」,一句「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道出了以貌取人這個社會現象。
噢! 孩子嚷著要跟我結婚怎麼辦?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3/2021
相信不少家長可能都聽過小孩子說想和父母結婚。作為父母聽到這些有趣的說法,肯定心裡會感到甜絲絲,也體會到子女的成長,小腦袋開始對情愛有一點想法。當家長回應孩子的話時,除了簡單地說「不可以」之外,其實還可以加入一點教育元素。
與時並進的性罪行及刑罰改革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17/03/2021
法改會於2020年11月發出諮詢文件《性罪行檢討中的判刑及相關事項》,[1] 當中很多新訂罪行的刑罰建議,都能達到更有效保護性罪行受害人,新增「窺淫罪
出走後安枕無憂? 探討網絡移民潮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7/03/2021
於2021年1月初,手機即時通訊應用程式WhatsApp向世界不同地區的用戶發出通知,要求用戶答應新的私隱條款,否則就會於2月8日刪除用戶的WhatsApp賬號。
基督教機構不能沒有基督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7/03/2021
在基督教機構事奉了超過20年,時移世易,看著不少機構正默默的改變。與時並進,不斷改變是好的,不過,在變化之中要看清哪些是必須保持不變也是十分重要的。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1年3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7/03/2021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國際
《願者上網》(The Social Dilemma)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7/03/2021
有關社交媒體(Social Media)的影響力,社會早有討論,但一些於早期參與開發社交媒體平台及有關科技的專家又如何看這類系統的影響力?劇情式紀錄片電影《願者上網》訪問了這些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