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一種慢慢被轉變的氣氛
昨晚(元朗西鐵站襲擊事件後的晚上)看到一位好友在臉書的一篇分享,他說他日間穿了一件自己很喜歡的白色T裇出外用膳,無論他走在街上、餐廳用餐或到店舖中選看白色或黑色上衣,都被人「眼望望」,上下打量。其實他也有分享到自己也有看其他人在穿甚麼顏色的衣服,大家走在街上,「從不同的人眼中感受到很複雜的感覺,好像包含了懷疑、距離感、猜疑、不信任……」
糖果性教育:不可跟別人回家
有次女兒向我討棒棒糖吃,我忽發奇想,手裡拿著棒棒糖,問她說:「如果放學時,街上有一位哥哥把糖送給你吃,要拖著你到他的家,你會跟他走嗎?」女兒望著那枝棒棒糖,眼睛閃閃發光,對我笑著點點頭說:「好啊!」。我頓時崩潰了!原來小時候媽媽說糖果拐子佬的故事,是真的!
兩種思維 兩種人生
「思維」一詞對大部份人來說並不陌生,聖經中雖然沒有思維一詞,但卻有思量,如:「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二十三7),或用心來代表人的心思,如「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思維的好壞,會影響人的一生。在此,筆者想與大家分享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莫讓社交媒體主導自己的一切
在馬來西亞曾經有一名少女於網上社交媒體Instagram發帖文,詢問網民她應該選擇活下去還是死亡,竟然有近七成網民投「死亡」一票,而少女亦「順應」了民意,在數小時後跳樓自殺身亡。
花生不只有毒 更有罪
網絡的力量無限,很多人愛透過網絡討論事情,不論是藝人情慾事件,抑或是社會國家大事,人人喜歡月旦政事,邊討論時邊開著玩笑,這就是所謂的「食花生」。教牧後援會在5月28日就以「花生有毒:教牧如何應對網絡留言混戰」為題,與參加者一同探討究竟花生文化對社會有何影響,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網絡討論所引發的問題。
與神同行1、2 (Along with the Gods) —— 道歉的勇氣與寬恕的力量
三位地獄使者(江林、解怨脈及李德春)於地府當律師,帶亡魂經過七地獄接受審判,讓他們知罪或轉生。兩對兄弟(現代:金自鴻與金秀鴻、古代:江林與解怨脈)分別各自做錯事而不敢向受害人認錯,牽涉的人包括他們的母親、父親及好友。到金自鴻鼓起勇氣想道歉時,卻因意外而死亡;江林卻是後悔想救回父親,卻救不到,並未能向他認錯。
同運議程LGBT Agenda(2019年6月)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