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信仰與科學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3/07/2010

究竟科學堂除了進化論之外,應不應該教神創論和智慧設計論呢?最近有學生投訴有基督教學校在科學堂講神創論,認為並不合適。

個人認為要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先思想一些更基本的問題,首先,科學是重視客觀可驗證的學科,因此,科學科的內容也應該是有可靠證據的,若難以透過觀察或實驗去驗證的,例如愛情、人際關係和信仰等等,其實應該放在其他科目內討論,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將神創論放在科學科。

閱讀由父母開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3/07/2010

一年一度的書展又開始了,究竟90萬的入場人次之中,有沒有包括閣下呢?很不幸這一兩年書展的焦點討論,集中了在o靚模和她們出位的宣傳手法,而真正有關優良作品的討論就很少,每年書展雖然人頭湧湧,但香港人的閱讀風氣仍然差強人意。

有創意的生命教育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2/07/2010

 以前經常聽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畫冊上認識法國的印象派名畫,遠遠不如在巴黎的奧塞博物館現場觀賞真跡那種光和影的運用來得震撼。在歷史書中得知古埃及有著卓越的保存屍體的技術,當置身在開羅博物館,看見一瓶又一瓶從屍體身上勾取出來的內臟,更能驚嘆古埃及人在製作木乃伊一事上是何等專業。
 

孤單戰兢社關路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07/2010

先父喜歡閱報,自小我便有很多機會接觸《工商日報》和《快報》等右派報章,對時事一直很有興趣。此外,我亦十分喜歡看書,高中時看了《天讎》,一個文革時紅衛兵頭領的自述,深深受那大時代的悲劇所觸動,之後,透過《文革雜憶》、《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以及許多有關中國近現代史的書籍,令我對中國的情懷越來越深。其後又看了大量與中國教會史有關的書籍,認真思索國家與教會的未來。
 

教會社關「爭議」事件簿

20/07/2010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關心社會是上帝交付給我們的使命之一,但當基督徒群體走出教會,以信仰的立場在社會發聲,往往由於出發點、基本價值、對形勢判斷和背後原因的不同理解,因而會引起爭論、甚至惹來別人的批評和謾罵。

我們的快樂足球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20/07/2010

世界盃快將曲終人散,我們見識了足球場上的悲歡離恨。可是賭波的熱浪似乎未有停過,截稿之時警方破獲的外圍賭波已數以億計。明光社自四月開始舉行一系列「睇波踢波不賭波」活動,鼓勵青少年欣賞足球,知道賭波的禍害,並將足球重回體育運動的正軌。

美國基督教右派簡史

余創豪博士    |    美國亞歷桑拿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 | 現任美國思科系統心理測量師
20/07/2010

在今天的美國,「基督教右派」背負著非常負面的形象,在公眾眼中,他們被視為一群自以為是,封閉保守的人,想把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念和政治議程強加在所有人頭上。在學術界,喬治城大學政治學教授克萊德威爾科克斯(Clyde Wilcox),將基督教右派定義為一個「企圖推動福音派基督徒和其他新教基督徒參與政治行動的社會運動。」然而,基督教右派並不是一直積極參與政治活動。

耶穌是右派還是左派?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07/2010

近年有人喜歡形容明光社和一些基督教團體為宗教右派,[1]以類比美國的基督教右派,初步產生了標籤效應,彷彿香港也存在一些意圖積極影響政府各方面政策;左右選舉;將基督教價值觀強加於他人的教會團體。
 

張冠李戴 香港道德保育團體=美國宗教右派?

關啟文博士    |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
20/07/2010

引言

近年在香港有一些團體積極推動性開放,也有一些道德保育團體提倡性節制,反對性解放,並關心社會道德(如賭博),他們也會積極參與公共討論,如登報、一人一信、遊行集會。這些手法是民間團體(包括批評道德保育團體者)經常使用的,然而當基督教團體使用時卻被猛烈批評。
 

坐言起錨!── 教會如何參與社關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0/07/2010

當大家還是爭論「起錨」或是「超錯」時,社關行動(特別是直接的服侍)是教會回應社會議題上,少有爭議的一環。面對今日的香港,到底教會和基督徒群體可以為社會作甚麼?如何去作?在坐言「起錨」,關心社會的事工上,筆者走訪了個別教會和基督教機構,看看在各種社會問題和回應行動上,教會可從甚麼做起,有甚麼可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