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消失的死亡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30/09/2010

萬聖節,你會想起甚麼?不少教會在萬聖節前,都會呼籲會眾不要到有關的主題公園參加萬聖節活動,但近年萬聖節活動隨處可見,屋苑、學校、食肆、商場都有,可謂避無可避。

沒有牙的報業評議會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9/2010

報業評議會轉眼已踏入十週年了!有人說它是「無牙老虎」?從某個角度來說,對!因為所有會員報章皆是自願參與並接受評議,而幾份暢銷報章一直都拒絕加入,不受報評會約束。

公義地讓犯人改過自新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9/2010

美國密蘇里州破天荒要求法官判刑時,考慮成本效益,並在網上標明緩刑和監禁對政府開支的影響。以二級搶劫案為例,若判犯人坐監,納稅人要支付超過39萬港元,而判緩刑及接受監視只需約7萬港元。法律界狠批當局將公義變成「數學方程式」,指此舉是變相逼法官減少判犯人坐監,以改善州政府的赤字。

網絡欺凌中的攻擊者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3/09/2010

近月,有多個團體公布有關中、小學學生網絡欺凌事件的調查報告,根據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及香港青年協會有關網絡欺凌的調查顯示:有三成高小學生曾在網上欺凌別人,亦有兩成二中學生承認曾在網上欺凌別人。另外,亦有資深社工指出受到網絡欺凌的學生多傾向啞忍或向身邊朋友傾訴,較少主動向社工求助,所以駐校社工能夠發現,並能幫助的個案並不多。

誰煽動了誰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22/09/2010

突破機構早前發表調查報告。聲稱全港公信力第一的報章,大字標題報道:「調查:四成人接受激進示威」,內文則與近來八十後投身社運前後呼應,企圖製造四成人接受「八十後」青年「激進」示威的假象。筆者與友人拿著調查報告再了解一下。

青少年迷賭

歐陽家和    |    明光社 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0/09/2010

2010世界盃完結,上季投注額創賭波合法化以來的新高,一直以為今年因為世界盃只有一間電視台播放,會令賭風減弱的說法不攻自破,當中青少年賭波的情況令人關注。明光社和基督教新希望團契於世界盃期間訪問了千多名市民,1調查結果顯示本港賭風熾熱,更發現馬會管制未成年人士賭波工作不力,以及博獎會未能有效監察馬會。
 
 

「土地與公義」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0/09/2010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7月份的「生命倫理對談」,特別邀請了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博士,與20多位朋友一同對談「土地與公義」的問題。究竟「強拍」、「中環價值」,「發展就是硬道理」的背後,香港如何可以公義公平地發展城市?
 

生之迷惑

楊慶球    |    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 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
20/09/2010

「願我生的那日和說懷了男胎的那夜都滅沒。」(約伯記3:3)
 

認識.接納.尊重 ── 如何與同性戀者做朋友

張勇傑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性教育)
20/09/2010

有沒有人確實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同性戀者?有的說百分之三,有的說百分之十,不論正確答案如何,也不影響一個事實──社會上有不少同性戀者。學校、公司、教會、家庭之中,都可能有同性戀者存在。既然同性戀者就在我們身處的圈子中,我們無可避免地會與他們接觸,而且更應該主動地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與同性戀者做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