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傳媒將我們的眼睛放在哪?

郭智嘉    |    自由撰稿人
30/09/1998

(原文曾於九月四日《星期五娛樂炸彈》網站刊登,此文經作者整理)
早陣子經常在電視「擸」到《城市追擊》的「電波少年」,後來又發現八月無端端又殺出一群「電波少女」。初時心地善良,以為那是「電波少年」跟風之作(因為開頭又搞一輪體能測試,彷彿相當正經),後來才發現此「電『波』」不同彼「電波」,原來是硬撼亞洲小姐決賽的「土產」賣肉伎倆。

亞姐準決賽帶出健康之道

30/09/1998

亞視高層在回應輿論的「賣肉」指責下,多次高調地公開地強調亞姐準決賽會是健康的,適合一家大小收看的節目,大家看後自會明白托詞來回應。既然如此,就讓當晚的選美環節與水上節目說出真相。當然,這也是批評者當有的責任,再次向電視台表達家庭觀眾的看後不滿所在。

傳媒監察新進展

黃順成    |    明光社執行幹事
30/06/1998

傳媒問題在香港:

隨著傳媒科技的發展及多元化、電腦的普及使用、國際網絡的資訊高速流通、有線電視、互動電視的興起及VCD的大量流通等也反映著傳媒資訊不斷湧入我們的家庭及生活空間。

記「刻不容緩

30/06/1998

在現今彎曲悖謬的世代中,與真理背道而馳的事日見增多,基督徒面對這些衝擊時,應如何回應呢?隨波逐流浪?還是堅守真理之餘,郤默不作聲?
 

投訴行動中的發現

30/06/1998

每次經過報攤,我便有種很強烈的感覺:今時今日的香港傳媒,最可怕的並不是「明刀明槍」的色情雜誌刊物,而是那些打正「老少咸宜」的旗幟,卻滲滿了色情內容的大眾化報刊。前者是還可以防避的「明箭」,後者卻是防不勝防的「暗器」,一個不留神,可以把你殺個措手不及;而受害者中,青少年往往又是首當其衝。

從宏觀角度看教會如何回應現今之大眾傳媒文化

歐偉昌先生    |    基督教聖約教會恩臨堂傳道
30/06/1998

現今香港的傳媒發展迅速,新的傳播媒體不斷湧現,而新媒體的出現意味著能盛載新類型的資訊,或以新的傳播方式廣播。老牌媒體如電視電台、報刊雜誌傳播方式雖然無多大變更,但內容不斷推陳出新,隨著社會的轉變,所盛載的資訊亦與昔日的大相逕庭,總體而言,它們都傾向娛樂化、資訊化、多元化。張開報紙,娛樂、資訊、及滿足不同類型人士的報導,盡收其內。至於比較新的媒體除有以上傾向外,還需加上個人化。

明光社回應有關質詢反性傾向聲明

30/04/1998

對於近日明光社(下稱本社)發起“關注民政局舉行的反性傾向資助計劃”一事,根據本社統計得知約有七百份以上的回應信件已寄往民政局,得到各界踴躍支持,實使我們萬分振奮。同時也有一些人士詢問及質疑本社的立場,故我們實有需要作出澄清,使各界人士更了解本社的立場,並明白現存問題的嚴重性和複雜性。
 

「反性傾向歧視」的思考

30/04/1998

我是否患了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

接納等於支持?支持等於推廣?

梁林天慧    |    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
30/04/1998

時代不斷發展,人際關係日漸疏離,香港家庭結構受著多方面的衝擊下,而有所改變,單親家庭亦隨著離婚率的上升及香港人返大陸娶妻而增加,而且同性戀家庭現象在香港亦開始蠢蠢欲動。社工在社會洪流下能否認清自己所肩負的角色,去接納種種社會現象轉變,而並非助以宣傳;政府又能否在時代趨勢的轉變下,正面地為市民謀取福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