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放下口罩 重拾自信

27/01/2011

據報道,日本年輕人新興「口罩族」。他們每天戴着口罩生活,為的是在「蒙面」後有更多安全感。在這種「保護」下,他們才有與人溝通的自信。其中一名「口罩族」指出戴了口罩後,平日吞聲忍氣的性格可以變得有信心,去反駁別人。亦有其中一名「口罩族」認為長相不夠漂亮,對外表感到很自卑,戴着卡通人物的口罩可以有「裝飾」的功能。

無口罩就活不下去

不論是被火燒,還是被突如其來的衝擊,為了保護自己,人的自然反應是退縮。

終止地中海貧血症胎兒生命

23/01/2011

最近醫管局罕有地入稟高院,要求法庭准許一名懷有雙胞胎超過廿四週的孕婦,結束體內其中一個患嚴重甲型地中海貧血症胎兒的生命,以此保存另一名正常的胎兒不會日後出現身心不正常,也不會影響母親的健康。高等法院在醫管局入稟當日已批准,不過,法律上合法與是否合乎倫理是兩回事,對於信徒來說,又可以如何思考此課題?

但願人長久

19/01/2011

 近日腦海中經常泛起〈但願人長久〉這一首流行曲的旋律(由王菲翻唱,北京中央樂團伴奏的版本)。很喜歡辛偉力(Alex San)先生的編曲,跟王菲恰到好處的唱腔,彷彿把蘇軾在月下起舞弄清影的意境活現眼前。
 

生殖科技的倫理反思

18/01/2011

生殖科技的使用,已經不再限制於非人類的領域,逐漸普及至協助人類生殖下一代的實踐。這種漸趨多人使用的生殖科技,過去基本上仍然限制於使用已婚夫婦二人的精子和卵子予以結合來生殖下一代。單是這種做法已經有許多倫理議題需要面對。從基督教信仰角度來看,這關乎生養的召命是給人類整體,抑或是每一對夫婦?上帝在人類生養的過程中的位置又如何?然而,近日香港社會發生的事件,卻使這方面倫理議題進一步激化、尖銳化。

近日鬧得熱哄哄的代母事件,有名人被指採用生殖科技以其精子跟匿名女子的卵子結合,誕下三名男嬰。

減低悲痛 ── 體檢為上

13/01/2011

最近醫管局罕有地入稟高院,要求法庭准許一名懷有雙胞胎超過24周的孕婦終止其中一個患嚴重甲型地中海貧血症胎兒的生命,以此挽救母親及另一名正常胎兒的性命。

地中海貧血症(以下簡稱地貧)有多可怕?足以令一位母親要下一個如此無奈及教人心痛的決定。地貧是一種遺傳病,可分多種類型,原是居住於地中海的民族患此病較多,患此病的港人分別帶有甲型和乙型的遺傳因子。一般隱性或輕型地貧患者是不會發病的,但若夫婦同樣是基因攜帶者,他們的胎兒也會患上地貧。

聖誕節節目 ── 從一張聖誕卡說起

27/12/2010

對於大部分小學生至初中學生來說,聖誕節是他們向親朋表達心意的好日子,當他們用心在聖誕卡上寫下祝福的字句,他們在祝福他人之餘,自己也會感到滿足及快樂。但當人年紀愈大,那種想要寄情於卡的情懷便愈來愈淡。時間及金錢是寶貴的,一些忙於應付考試的高中學生或工作繁忙的成年人,花時間寄e-card已算罕有,寄出一張真正的聖誕卡更是沉重的事。

智取太平山

16/12/2010

不知道你有否因為連鎖快餐店的「大富翁」遊戲而吃多了他們的加大套餐?多年前該店換領Snoopy和Hello Kitty活動也曾引起了熱潮,在商言商,以「儲分換嘢」的手法來刺激消費,也常見於超市、便利店。今次大富翁促銷活動之所以熱爆,一方面是因為儲齊「太平山」和「淺水灣」印花能換領豐富獎金獎品,因此吸引大家不斷加大個餐,食多個包!另一方面,筆者也相信與「大富翁」在香港人心中有獨特地位不無關係。

借了肚,卻借不了親情

16/11/2010

自胚胎學家Robet Edwards及婦科醫生Patrick Steptoe合作,於1978年7月25日誕生了全世界首名「試管嬰兒」布朗之後,各種「人工受孕」的方法應運而生。這除了為很多原來無法生育的夫婦帶來生兒育女的希望外,「試管嬰兒」之父也憑著對研究人類不育問題的貢獻奪得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但與此同時,人類生殖科技的進步,也引發了如代母產子、人類胚胎、基因研究等生命倫理的問題和
爭議。
 

借了肚卻借不了親情

29/10/2010

超級富豪的長子雖然未婚,但在美國買卵借肚誕下三名男嬰,成為城中的熱話。對於恨抱孫的富豪來說,當然是一件喜事,而三名含著金鎖匙出生的小朋友亦令不少人羨慕,不過,一出生便人為地令他們沒有母親,究竟對小朋友是否公平呢?是否有錢就可以彌補被逼和母親分離之痛呢?

根據一些研究被領養小朋友心理的書表示,就算養母痛錫他們,但他們未懂性開始,已經會由於被生母遺棄而產生強烈不安的情緒,影響他們不容易與養母建立親密的關係,以及將來對其他人的信任,若果處理得不好,對他們的成長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還孩子一點童真

22/10/2010

英國一項問卷調查發現,去年有近60,000名15歲的女孩承認曾長期服用避孕藥,相比1999年,增幅達三倍。此外,在去年近200,000的墮胎個案中,19歲以下的女孩約佔20%,其中12至13歲的女孩尋求墮胎的數字亦有上升趨勢。不要以為外國人的性觀念才比較開放,北京西城區計生委一項關於青少年性知識方面的調查亦顯示:有65%的學生默許婚前性行為。至於香港,讀者久不久便會看到少男少女偷嘗禁果,珠胎暗結的「新聞」(可能也早已不是新聞了)。或許,青少年性早熟已經是全球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