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書」在起跑線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4/07/2025

一年一度的書展已經落幕,在新聞報道上見到有人拖行李箱買補充練習,還有父母給子女買足一年的作業,亦有人把握最後一天去掃平貨,當「書」與「起跑線」並置,今日的書展已經超越了以往的功能,我們所看到的並非一般的購書場景。

回看歷史,書展的前身由2個不同的展覽會孕育而成。第一是圖書文具展覽會,自1963年的第一屆開始,在中環大會堂低座展覽廳舉行,由香港書籍文具業公會主辦,直至1996年舉行最後一屆結束。第二個是國際圖書展覽會,於1967年展開第一屆,至1988年由於展覽會已發展得十分成熟,亦吸引很多參展商參加,需要找一個更大更方便的地方,適逢當年灣仔會議展覽中心第一期開幕,於是大家都認為這是理想的地點,並邀請貿易發展局協辦,於是在1990年開始貿發局便參與了書展,成就了第一屆的書展,門票第一屆免費入場,第二屆開始收費,由第二屆劃一10元,至今年第35屆的成人門票30元。至於人數也不斷增長,自2014年錄過百萬人次,至2018年達104萬人次入場,成歷史新高,然後因不同原因,剛過去的書展共89萬人次入場,已是連續6屆入場人數不超過100萬。

回顧書展的發展,我們也可以同時看見香港文化產業的轉變,由以往著重於賣書、尤其引入不同國家的書籍,到現在已加入不同元素,如零食世界、運動消閒博覽等,令人疑問「書」究竟是書展中的主角還是配角?有些人指書展成了散貨場,也有人覺得書展欠缺焦點,並非人人入場都為睇書,各有個別的另類目的。隨著科技的發展、成本的上升,文化的改變,書已經變得逐漸式微。歷史悠久的《讀者文摘》宣佈在8月完成使命,不再出版,這本雜誌曾被稱為「為讀者打開通往世界的一扇窗」。《Breakazine 突破書誌》是突破於2009年出版的關注青年及文化議題的雜誌,也是因經營困難而於今年4月停版,香港的出版事業面臨著重重的困局。書展已經不再是著重賣書的地方,而引伸出更多的產品,來吸引更多參展商與參與者。書,在未來如何走出生存的困局;書展,如何可以繼續承載閱讀的文化,不被另類目的所取代﹖

《讀者文摘》中文版停刊 60年歷史劃句號 稱成本上漲、出版模式難以為繼

  (Yahoo 新聞.23-7-2025)

書展結束共吸89萬人次入場 較去年少十萬人次

  (明報.22-7-2025)

相關文章

狗公心理學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3/07/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狗公心理學:渣男辨認手冊》,雖然書名有「心理學」一詞,但它卻不是一本學術研究書籍,作者只是嘗試從香港的語境下,介紹一下「狗公」文化,當中的資料大多從網絡論壇中取得,若要了解相關的香港通俗文化或“for fun”,這本書可以是一個選擇,身處相關年代的人會對當中內容產生共鳴。

「狗公」一詞,是一個文化詞彙,它在網絡上誕生,而文化詞彙的特點就在於網民大概知道它的意思,但又好像不太清楚,因為其定義不只一個。作者在書的開首便引用了某網絡論壇對「狗公」一詞所作出的定義,讓讀者能夠容易掌握何謂「狗公」。有時候,不得不佩服一些網民的文采和創意,既讓人驚嘆,也令人一路看一路發出會心微笑。

書本內容非常顯淺易懂,在講解「狗公」的定義後,在往後的內容,作者就提及坊間流傳過的「狗公」事件,附上不同界別的「狗公」故事,帶出「行行出狗公」的情況,當中涉及的行業包括地產、網約車司機等,他們透過交友軟件尋找目標,在學界、網紅界,或在社運時期,都發生過一些跟「狗公」有關的故事。

這本書提供了非常多的網絡事件與故事,雖然內容未必經過嚴謹的考證,但它們卻可以讓人認識以「性」為優先考慮的求偶文化與手段,並從中學習如何保護自己,而在性教育方面,當中的內容也能提供一些參考。不過,由於內容較粗俗及露骨,對心志未成熟的讀者並不適宜。

融入?妥協?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09/05/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M記」是來自美國的跨國快餐連鎖店,其品牌已與漢堡包劃上等號。任何人一提及漢堡包就必定第一時間想到「M記」。當然「為何M記廁所總是髒?」仍是筆者的迷思。只是我們也不得不欣賞其能「融入」不同地區文化的營商策略,拉近與當地人的關係。

筆者曾居於香港的長洲。每年「佛誕」期間,小島太平清醮的習俗之一是「齋戒」三天。市場不能售肉,食肆也不可販賣任何的肉食。若要丁財兩旺,不少小店、食肆就更改其餐單,把一些平平無奇的素菜食材,配上一些「吉祥」的名字,就賣出高兩倍的價錢。在商言商,這是無可厚非的。而島上唯一的國際品牌連鎖食店M記,也竟然同樣作出「妥協」,放下身段,暫時摒棄其引以為傲的牛肉、豬柳、魚柳漢堡,而單單出售「脆香素菇包」。[1] 小島人口大概兩萬,近年更愈來愈多「外來人」遷入,真的持守傳統文化的居民已著實不多。大企業壓根兒不需要作出協調來迎合「小眾」。或許,是基於尊重,要融入獨特的文化,換取當地人的接納,就長遠而言,是利多於弊。

作為大企業,定必有其經濟考量。在英國的麥當勞,竟亦有類似的營商策略。每年在記念主耶穌為世人受苦期間,英國各大超市或麵包店也會推出十字包(hot cross bun)。翻查資料,十字包一方面有它的信仰含意,而有趣的是,它的一些傳說,竟然跟長洲的「平安包」相近。坊間有傳說指十字包可掛在家中,一年也不會發霉,可用作治病之用;航海行船時掛上它,可保整年的平安。[2] 作為大企業,當然不會以「平安」作考量,但在受苦節期間,餐廳卻會推出一種類似蘋果批的甜點,名為hot cross (bun) pie。同樣是對應英國的傳統,作出迎合及協調。

入鄉是否一定要隨俗?或許移居港人不時會自問。堅持以「快」見稱的生活形態,還是學習「慢」活的處事作風;堅持十項全能的「催谷」教育,還是接受「啟發」自由的學習環境;以「事業」導向的求學進修,或是以「興趣」為本的追求知識;繼續以「工作」來肯定個人的價值,還是嘗試體會Work-Life Balance?我們香港人,慣常每事計算精準、綢繆於未雨,是否需要學歐洲人,隨性自在享受於當下?

M記大概不會隨波逐流地,不時更改其餐單來迎合(或討好)客人的口味。只是,在其堅持本身的特色之餘,他們也會作出改變或調整,為要拉近與當地人的關係。那麼,香港人的特色是甚麼?我們最需要留下的又是甚麼?流散的,不得不作出妥協或改變,不僅是迎合異地的文化,更是需要走進社區及拉近與當地人的關係;留下的,也要面對周遭社會氛圍的改變,在協調、適應中,如何不失對公平、公義、和平與愛的堅持及追求,不單是毅力的挑戰,更是勇氣、膽量的考驗。

吃著素菇包、十字Pie或在不同的天空下嚐著港式奶茶、菠蘿油,在迎合與堅持、融入與妥協之間,思想著甚麼是我們絕不能放棄、忘記的東西?或是某些人、或是某些事、或是對美與善的渴望、還是那一點仍存在內心,微弱、衰殘的燭光……。


[2]  “Hot cross bun,” Wikipedia, last modified April 14, 202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t_cross_bun.

「慢」的文化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06/02/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英國的處事效率慢,是移居到此香港人的共同經歷,「慢」或許是英國文化的一部份。當然,感覺或體會到「慢」,或許是香港人獨有的,若德國人移居英國,他們大概不會有相同的感覺,反而可能覺得這裡的效率頗高,快與慢、遲延或效率從來也是相對的。


有天與小女兒到英國一間老牌、以價廉見稱的連鎖酒吧餐廳[1] 午膳。不少本地人喜歡光顧,點一杯啤酒就能閒坐半天。當然,香港人亦喜愛其中只需一鎊半,就有無限供應的咖啡、熱茶、朱古力。


中午時間是最繁忙的時段,看見相距四枱桌子的距離,有一老婦及少女站著一段時間,有一名男侍應一直在旁伺候,隨後,見到少女撥電話,心想莫非是投訴食物衛生或不滿招待不周?從遠遠的觀察,他們並沒任何爭論、衝擊,這畫面維持了差不多二十分鐘,過程中,看到另一女侍應,拿一杯飲料給那枱食客,然後拍拍少女的肩膀,似乎是給予她一些安慰(或是平息她的不滿)?在這段時間,不單是那枱食客沒有大聲說話,男侍應一直半步不離站著並且黙不作聲。更出奇的是,坐在鄰桌的客人,也沒有任何異樣,如常談天吃喝,似乎就只有遠遠坐著的我,好奇發生了甚麼事。


那桌子鄰近洗手間,不是我故意「八卦」,而是非去不可,走近,才看到有另一老者以「復原臥式」(Recovery position)躺在地上(食肆地板有鋪蓋地毯,躺著應該也舒適)。老者明顯仍是清醒,能與他人對話,事情可以這樣理解:男侍應站著為要伺候,作隨時幫助;少女剛才是致電召喚救護車;女侍應給予飲料作安撫也是合理不過。鄰桌客人沒有過大的反應,不僅是對當事人的尊重,更是令周遭氣氛顯得平靜如常,這亦是對他者另類的安慰。


不以為意,與女兒繼續午膳。大概又過了十多分鐘,女侍應拿著白色枱布走近。細看下,原來一位穿上制服的醫護人已到場,兩名侍應及家屬,共四人,應該是按醫護的要求,手拿白布圍著病患者,造成一道人造屏障,可能是方便醫護作一些即時處理。


又過了二十多分鐘,四人仍是手持白布圍站著。「為何這麼久仍沒有救護車到達?」是我當時的疑問。但立時就回想自己初到英國的一段求醫片段:有天,突然背椎劇痛不能轉動,觸及到右腳麻痛,導致不能坐、行、站。過往也有類似經驗,只是這次延伸到整條右腿,久病成醫,大概也知道是因為椎間盤突出,壓著神經線,影響到右肢。治療是注射放鬆肌肉的藥,讓人回復基本的行動能力,再服用止痛藥及進行物理治療,一星期左右就可以回復五六成,之後慢慢等待消炎退腫。誰料,當時致電救護,電話中的醫護問了一連串問題,衡量傷患者的危急程度,大概花了二十多分鐘,然後作出評估:「這情況是會自然康復的,我會開止痛藥,請你到指定藥房拿,但記著,不管如何疼痛,也要保持運動」。結果,我足足臥睡在較硬的地板上整整一個月。參照上次的經驗,我可估計餐廳內的醫護,大概也是在問診及評估。


又過了十多分鐘,終於見到另外的醫護人員推著輪椅進來,慢慢安頓老伯伯坐上,然後不疾不徐地把傷者送離現場。


足足花了近一個半小時!「慢」得也有一點「不可思議」,這情況大概不可能在香港出現。午膳的繁忙時間,要撥調兩名侍應來照顧一枱食客、病患,怎可能?病人及其家屬總認為自己的情況是最要緊,手指頭割傷、孩子肚痛、「暈車浪」、「扭親腳」……香港召喚救護車,總期望十分鐘內抵達,要等上一個多小時,怎可能?醫護人員及醫生應立時進行急救或開處方,藥到病除,要花上二十多分鐘問診,最後還是沒有「開藥」,怎可能?周遭的「路人甲、乙」見到意外發生,不是拿出手機拍照記錄,就是繞道而行,避而遠之。但這裡的人,竟然不以為意、不為所動、如常無異,怎可能?


文化差異,不能以「快」或「慢」來區分,而是在乎人如何理解及回應日常的事情。仔細了解病患者的狀況再決定是否送院,減省急症室的負荷,是避免濫用,可以保障真正危急的人;不隨意處方,是相當事人的免疫力及復原能力。


餐廳內的傷患者安然離開,少女仍待在餐廳,或許,這裡不像香港,傷患家人可隨救護車到醫院。曲終應該亦人散,只有女侍應還跟少女多談了數分鐘,最後,給她一個擁抱,就是給予憂傷者最大的安慰。文化差異,大抵就是看重「人」及單顧「事」之分。



[1] “Wetherspoons”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last modified January 22, 202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therspoons.

這些日子,他們經歷了甚麼? 基層家庭活動剪影

黃慧筠 | 明光社活動幹事
19/07/2023

在今年首半年,在不同基金的贊助下,明光社服侍的基層家庭成員,參加了不少有趣的活動,我們選了以下幾個與大家分享:

活動一:非洲音樂之旅

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裡,你認識多少位非華裔的朋友?藉著機構義遊的安排,我們認識了在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來自非洲的Mutanga先生。他本身是逃難來港的難民,現在是金融分析師。他成立了香港非洲中心,讓家長和孩子透過認識非洲的音樂與舞蹈,及品嚐非洲食品,體驗不同的非洲風土人情。Mutanga在活動中向參加者介紹非洲鼓djembe的玩法,以及傳遞信號的方法,他又鼓勵參加者創作屬於自己的訊息。能夠與來自非洲的朋友互相認識,有助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衝突,並且從中學習互相尊重,真是一次聽覺、味覺、感覺美好的體驗。

明光社

 

活動二:走進小聯合國——重慶大廈

印度裔的導哥哥,說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帶著一幫孩子與家長,深入重慶大廈的各層店舖,拜訪各家有趣的商舖,還容讓大家試飲試食(有印度拉茶、mango lassi、tandoori tikka),真是一次多元文化交流之旅,讓大家大開眼界。你知道嗎?原來重慶大廈内有一家已經經營了三代、香港人開的士多,真想不到啊!

明光社
明光社

 

活動三:看見失明

在國際十字路會的安排下,家長及小孩在活動中認識及體會盲人的世界:凸字的認字及寫字的系統、盲人乒乓球、落後地區的盲人所面對的困境……他們還體驗了在完全黑暗的情況下,走進模擬非洲落後村莊的環境,實實在在經歷了一次沒有視力的恐懼與震撼,這都令他們非常難忘!其實,同理心可以是這樣煉成的。

明光社

 

活動四:營營地

機構醫護行者為參加活動的家長、孩子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包括到超級市場學習看標籤,讓他們認識吃甚麼、怎樣吃才算吃得好,吃得精明,吃得健康。除了聽講解,他們還有機會親手做營養豐富又味道可口的三文治,過程簡單容易又有趣。有家長很高興的表示,孩子在家都不願吃蔬菜及牛油果,在這次的活動中卻吃了不少,以後在家裡她也會照樣製作,讓孩子多吃蔬果。

明光社
明光社

 

活動五:鳳園文化生態導賞團

你知道香港這個小小的地方有多少蝴蝶的品種嗎?香港的蝴蝶有甚麼特別?環保協進會的導賞員在活動中向家長和孩子介紹香港各種蝴蝶的生態及各動植物的特色、鳳園蝴蝶保育區的文化歷史、保育自然生態的意讓參加者了解到香港生態的特色及面對的威脅。是次活動加深了參加者對香港生態的認識,又引發了他們的興趣,有助培養保育生態的正面態度及行動。

明光社
明光社
明光社

 

活動六:沙畫親子工作坊

明光社邀請了著名沙畫師Edith開辦了三場親子沙畫工作坊,讓四十多位家長及孩子透過製作沙畫,學習自我保護的訊息。參加工作坊的家長和孩子全都是第一次接觸沙畫藝術,但卻在短短的三小時内,繪畫出一幅又一幅有趣的作品,真是創意藏不住啊!

明光社
明光社

 

一切從興趣開始

張志儉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6/10/2017
專欄:傳媒文化推介

女兒升上中一,朋友問她適應如何,她回應:「早了上課,遲了下課。除此之外,課程深了很多。」從前小學時,她多能自己做好功課,頂多是讓我檢查一下而已,但現在呢?更多時間是不懂如何完成家課,要向我提問。而最慘的是,有一些功課我也不懂得如何做。

例如中國語文,其中關於文言文及文法的,我也感到吃力。幸好現代科技發達,我好歹也能在網上找到答案,應付了女兒的功課。然而,我不禁要問:「這樣教中文是對的嗎? 我因此向幾位中文老師請教,得到的答案多是:「萬丈高樓從地起,打好根基,才有進步的空間。」

各位讀者,讓我考考大家,知道在中文文法裡面,什麼叫「賓詞」,什麼叫「謂詞」嗎?筆者自問中文能力並不太差,亦常以中文寫作,但當女兒問我上述問題時,我亦不懂。

是的,要學懂文法,打好基礎,書寫文章便準確無誤,但我們追求的是要文章暢順,有情有理,還是文法全然準確呢?

同事謝鍚金教援提倡高效識字法,鼓勵學生們寫作,遇到不懂的詞語可以用圖像表示,總之內容先行,不要學生們因為循規蹈矩,寫一篇沒有錯誤的文章,但內容平談無味。要天馬行空,想像豐富,一切由興趣開始。

我認為學文言文也當如此行。女兒面對這麼深奧難明的文言文,心裡早已涼了一截。要網上搜尋,為的是要弄清上文下理。做好了功課,交差完成,已沒有興趣繼續深究、咀嚼當中含意,更遑論欣賞中文之美。

我並不反對學習中文文法及文言文,而是在甚麼時候學。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把這些東西學好。若果一開始便給學生一些他們在日常生活沒有接觸、深澀難明的內容,只會令他們對需要學的東西失去興趣,不求甚解地快快完成功課。

筆者在加拿大信主,在西人教會聚會,閱讀NIV(新國際版)聖經。到了後來,多一點追求,便轉看King James (英王欽定本)版本。更有甚者,對某些字句作更深入的瞭解及鑽研,便嘗試翻看原文,不恥下問。

學中文亦可如此,一切由興趣開始。初中時挑選幾篇經典的文言文,用日常運用的字句,學生理解能力以內的白話文,讓他們理解內容之後,更上一層樓,深入探討文章結構及哲理含義。

認識文化亦一樣,可以先從流行文化入手。和我同輩的很多說現在的廣東歌不好,不及從前膾炙人口的《獅子山下》、《愛在深秋》、《忘盡心中情》耐聽,當我問他對上一次覺得哪首廣東歌好聽,答案是陳奕迅的《幸福摩天輪》,都是上世紀的歌曲了!

常言道「活在當下」,也要緊貼時代。聽一首鄭欣宜的《女神》,配以Meghan Trainor的歌All about That Bass,同樣是對現代社會論述女性體態的批判。同學聽得明白,再介紹燕瘦環肥指的是哪兩個人,最後以白居易的《長恨歌》作補充,由學生的興趣開始,深入探討中國文化的詩詞,及其價值和現代社會的關係,不是更好嗎?

少少鹹多多脆的娛樂新聞

張勇傑 | 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6/07/2017

暑假來了,又是逛書展的日子。記得八年前的那個暑假,一眾少女模特兒喧賓奪主地成為那年書展的焦點。往後幾年的書展也有少女模特兒推出寫真集,但已不及當年的聲勢,一來不少團體向貿發局表達不滿,二來熱潮已過,市民已對這些少女模特兒產生了「免疫力」。

少女模特兒的新聞是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是名副其實「少少鹹、多多脆」的「花生」,她們亦樂於提供「花生」以增加曝光率,但最多一兩個月就會被市民遺忘。除了極少數例子外,那些年間的一眾少女模特兒差不多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人走茶涼,但「花生」的味道卻已深藏在市民心裡。要再次引起市民的注意,就不得不推出更重口味的「花生」,製造更爆更激的話題。

本年書展開始前一個星期,一顆更鹹更脆的「花生」出現了,有消息指一位少女模特兒將赴日本拍攝AV(成人電影),事成的話會成為「港產AV女優第一人」,這消息成功令到這位寂寂無名的女生頓時成為傳媒追訪的對象,讓她得到空前的曝光機會,她亦憑著這知名度得到其他工作機會,賺取比拍攝AV更可觀的收入,而她是否真的去拍攝AV彷彿已變得不再重要了。

在整個過程中,少女模特兒放下自己的尊嚴及價值,配合性感的造型及譁眾取寵的話題,化身成一件被市場消費的產品,直到話題燒盡的一天,就靜悄悄地消失於娛樂圈。出版社年復年地展開這樣的循環,在每年書展期間再推出新一批的少女模特兒,尋求更激動的消息來炒作,以製造話題取利,直到她們的價值被耗盡。

市場上「花生」的口味愈來愈重,人性的尊嚴及價值卻不斷貶低。那些話題包含著各種扭曲的價值觀,慢慢滲透到社會各層面,影響著我們的社會文化。我們個人難以改變社會的大環境,但消費者的力量是不可輕看的。我們要擇善固執地拒絕良莠不齊的資訊,不參與及傳閱那些譁眾取寵的討論,更重要的是好好教導子女人性尊嚴的可貴。

「花生」太重口味會影響健康,少食為妙。

 

曾經刊載於:

獨立媒體,2017年7月26日

電影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2/03/2013

大眾文化與倫理系列 第一回 

 

以往有一些信徒,堅持不走進戲院,他們大概是擔心世俗的文化及價值觀會污染他們的心靈。對這些人而言,電影有如意識霸權,操控著觀眾的意識。但觀眾其實可以有能力辨識,並透過這麼重要的文化載體,與當中所呈現的世界觀,進行倫理對話與信仰反思。1月31日的晚上,作為導演、報章專欄影評人及青年人導師的陳龍超(Samuel),與50多位對談參加者講解及即場示範如何藉著電影作倫理價值觀對談。另外,對於那些有心透過電影與年青信徒討論價值觀的導師,他亦「過了」不少招數。

 

電影——又豈只是娛樂那麼簡單

隨著新媒體發展,香港人不需要到戲院也可以安坐家中,觀看大量影片。不過,Samuel仍然鼓勵大家,選取一些喜愛的電影,進場參看。他認為娛樂是很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其實有不少電影及娛樂包裝背後別有洞天,觀眾若細意發掘、解構、分析,必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電影本身是有生命的,它傳遞了導演及編劇所賦予的信息之餘,一旦公演,卻不再屬於導演,而是屬於觀眾,它任由觀眾來詮釋戲中的劇情或價值觀。另外,它甚至可以「click著」人的生命,讓人因著自己不同的經歷與電影進行對話及反思。例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觀眾通常會考慮片中兩個不同的版本:與少年一起漂流的究竟是「動物」?還是「人」?從考慮不同的版本,可反映出觀眾是比較現實,還是相信神蹟。

又例如《王的盛宴》,Samuel闡釋當中劉邦為何可以從一個平凡的草民走到社會的頂層,原因是在於他生命中有一些東西「click著」了,燃起了他的慾望;而在劇中,這慾望便是秦朝的皇宮。這對於現今香港的青年人,特別是向霸權認命的青年人有何啟發?或許在他們生命當中,需要等待一些「click著」他們的東西,讓他們產生上流的志向。

 

如何與教會年青信徒透過電影探討價值觀

Samuel熱愛電影,也非常關心青年人,他認為電影是一條作為與青年人談論道德價值觀的橋樑,不過當中有一些須要注意的地方。他指出動漫題材,又或是歷史故事,透過導演的手後會成為了開放式的故事(open-ending)。所謂開放式的意思便是故事可以帶出不同的觀點,而這些觀點都容許人有不同的演繹,因此電影有不少可供人討論的題材。

作為以電影與年青人討論的導師要留意,他們必須抱著對話的心態。他們從電影中發掘出自己的價值觀之餘,也必須聆聽他人所發表的言論,這就是價值觀的呈現,就著發掘人不同的價值觀,讓他們有所交流,互有得著,做到真正的和而不同,達至成長。這便是藉著電影而來的教育。

Samuel指出,藉著電影來教育是一個對話式的教育,這與教會一般所採取的模式不一樣。當教會討論一個道德問題時,往往很快便用了直接的灌輸模式,立刻便引入基督教價值觀及立場。這或許會窒礙年青信徒表達意見的勇氣,因為他們已預先知道標準答案。所以,導師若真的希望以電影作為渠道,與年青人探索價值觀,便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出現,而應以真誠及平等的態度與他們對話,當中包括容許自己的價值觀有「浮動」的空間。其實,浮動不代表要放棄自己的價值觀,退後也不一定代表輸。

 

從商業電影發掘倫理道德觀

對於很多人來說,具爭議性的電影題材最容易用作倫理討論, 如The Island,此片的題材便涉及複製人及醫學倫理等爭議。又如《奪命金》,當中便觸及作為銀行員工應有的道德操守及程序道德等方面的思考。但事實上,還有很多即使是比較商業,甚至低俗的電影,當中也有不少值得討論的題材。

Titanic固之然可以拿來討論在救生艇數量有限的情況之下,甚麼類型的人可以優先獲得「派位」?大家也可以借用《少女孕記》來討論女性的自由是否限於18歲或以上?即使是《大丈夫》也可以拿來討論:如何回應那些「偷食」過後的自由派丈夫,認為內疚感會令他們對太太好一些,所以「偷食」可以是維持婚姻關係長久潤滑劑的?

總的來說,價值觀在大家四周。電影所表達的敘事或故事,當中不必如伊索寓言般,把大道理展現人前,但開放式的故事,更容易「click著」人的生命,讓人深思當中的道德含意。

 

有興趣進深研究電影與倫理價值觀的朋友,可參閱以下文章:

陳龍超:〈從電影《大丈夫》建構的意識形態反思香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想閱讀更多由陳龍超撰寫的精彩文章,請到明光社網頁搜尋:
http://www.truth-light.org.hk

關心同志 拒絕同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5/07/2012

同性戀者正如所有人一樣,是我們應該關心和認識的群體,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同性戀者正如所有人一樣都是罪人,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而聖經清楚指出同性性行為是逆性的行為,違反了神創造的原意,因此,毫不含糊是一種罪,與所有男女婚姻以外的性行為(如婚前性行為、婚外情或嫖妓)一樣是違反倫理道德的「性罪」。指出一種行為是罪,並不是要歧視或冒犯相關人士,而是出於愛和關心,希望他們能夠回轉,明白神的心意,活出更豐盛的人生。

不過,教會內外的人士往往將同性戀者和同志運動(即同性戀運動)混為一談,以為凡同性戀者皆支持同性戀運動,皆支持訂立性傾向歧視條例和同性婚姻,更誤以為一些高調出來爭取改變法律、衝擊異見團體的激進人士是代表所有同性戀者的聲音。其實,同性戀運動是一個想「移風易俗」的社會運動,是性解放的產物,在號稱多元的背後卻想盡辦法打壓一些承認自己不喜歡同性戀生活、甚或想改變的同性戀者。

同性戀運動的四個戰略重點(4個C)就是改變文化(Culture)、學校(Classroom)、法庭(Court)和教會(Church)。近年,無論在美國、台灣和香港,皆透過不同的手段取得突破,在明光社迎向15週年的時候,近期一連串事態令我們不敢掉以輕心,在未來的日子,我們將透過不同的講座、課程和資料冊,讓大家能更明瞭現時教會內外有關同性戀議題的形勢,釐清一些基本的論據和信仰的立場,以和平、理性的方式一起面對這個甚為惹火的問題。

以謙卑憐憫行公義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2/03/2012

追求公義是普世價值,每個人的心底都渴望得到公平、合理的對待,但現實是香港社會卻充滿不公平、不合理的情況,市民大眾的怨氣愈來愈深,社會上的抗議、抗爭亦愈來愈多,作為關心香港市民的好鄰舍,教會是不能忽視這些不公義的社會狀況的。

不過,社會人士關注的公義往往集中在政治制度、財富和資源的分配這些熱門課題,而著力關注貧富懸殊、反對地產霸權和爭取政制民主化的團體亦愈來愈多,相對來說,在一些影響深遠,但並不會即時看到其負面影響的範疇卻容易被忽略,例如文化和倫理。而教會在這些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事上,有其無可推諉的責任,因為在香港這個功利社會,若果連教會也不關心倫理和價值觀的問題,大家還可以期望誰呢?

公義範圍廣

對於一些人認為教會不應只關心一些倫理道德的問題,並且認為只有關心政治和貧窮等議題才是真正秉行公義,個人不敢苟同,當然,對於政制民主化和貧富不均等問題,教會不應視若無睹,但並不表示這是唯一重要及人人皆要全力參與的。明光社轉眼之間已成立了接近15年,一直以來我們關心的主要是傳媒文化、性文化以及一些涉及生命倫理的課題,但這並不表示我們不關心社會上其他的不公義,而是我們相信自己與其他基督教團體是伙伴的關係,我們亦與很多關心不同弱勢群體的基督教機構組成網絡,大家既有合作,亦有分工。沒有一個機構可以事事關心,亦沒有一個議題需要人人付出同樣的心力。我們分開時的確各自關心本身的議題,但合起來時大家可以發現,其實香港的教會和機構所關心的公義範圍是很闊的。

另一方面,關心色情文化氾濫、賭風蔓延和性解放這些看似主要涉及倫理道德範疇的事,其實與公義亦息息相關,因為色情氾濫和性解放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青少年和兒童,他們由於心智未完全成熟,分辨和自制的能力較弱,容易被扭曲的性觀念所誤導,而婚前性行為、意外懷孕、墮胎、性侵犯、甚至染上性病和愛滋病等嚴重影響一生的後果,並非他們所能預計和承受,在面對這些歪風的時候,他們是相當弱勢的。任由性解放對婚姻和家庭帶來負面影響而保持沉默,本身亦是不義的行為。至於受沉迷賭博影響的家庭,特別是當中不少主婦和兒童,本身何嘗不是需要大家關心的弱勢群體呢?

憂非友即敵心態

今天在社關路上,其中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就是非友即敵的心態,有些團體常常將自己關心的議題無限擴大,好像認為自己關心的問題就是最重要的,而自己採取的立場一定是最正確的,以至其他人雖然沒有反對,但沒有積極支持,都可以成為罪名,若有不同的意見和立場,更動輒口誅筆伐。這種社關的態度其實是另類的霸權,是打着公義反公義的行為。

在參與社關這十多年,個人深深感受的就是行公義必須以憐憫和謙卑的態度出發,否則很容易會跌入自義的陷阱。一些人以為行公義等於替天行道,經常站出來以審判官的姿態批判政府以及其他與自己不同意見的人士和團體,聲嘶力竭,青筋暴現,並且常常採用肢體抗爭和語言暴力。但個人卻認為我們應常常謹記自己不是上帝,沒有審判世人的資格,我們不過是上帝的信差,負責向其他人宣告上帝的心意、天國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不是我們訂立的,而是我們以一種謙卑的態度,認真查考聖經,將個人的性格、偏好和觀點儘量放低。而我們領受了聖經的教訓、天國的價值觀後,之所以逼切地向其他人宣講,不是要教訓甚至審判自己認為是無知的世人,而是因為愛、因為憐憫,不希望看到其他人走錯路,甚至滅亡,因此十分肉緊,苦口婆心地勸喻他們聽聽我們的呼籲,懸崖勒馬,遠離會對他們及其他人造成傷害的事。以暴易暴地履行公義的人,其實正一步一步遠離公義,甚至逐步成為不公義的源頭。

 

曾經刊載於: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基督教服務通訊》341期

你是否只追逐小豬?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5/11/2010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大受香港市民歡迎,掀起一陣熱潮,門票公開發售首數日,便有大批市民搶購,導致網上及電話訂票系統出現「大塞車」,更有人把周日黃金時段的門票「炒黃牛」,門票由原本10元升至過100元。 

究竟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有何吸引之處?它以一幅被視為國寶的北宋名畫作為藍本,利用了十二台放映機,再結合先進的幾何變形矯正融合技術,令投放出來的巨型畫卷比原作大30倍。它既保留了原作的色調、畫風及所有特徵,卻又突破了平面創作的局限,畫中人或畜都是動態的,有日間忙碌的場面,也有民間的夜生活。對於一些熱愛藝術、先進科技,又或是有興趣研究宋代文化的人士來說,無疑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

不過,或許對很多人而言,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之所以吸引,不在於它本身的藝術價值,而在於它本身是一件全城盛事,一項引起城中話題的活動。觀賞上河圖或多或少已成為一個潮流,本來無心與人「迫」的人士,但如果身邊一個又一個的親友先後看過此展覽,又在他面前發表偉論(不論褒或貶),除非他非常肯定自己對此畫並無興趣及自己不會為了迎合「潮流」——人看我又看的心態而參與此事,否則或多或少,仍會有心動的一刻,希望自己可以親自看一次,好加入討論。 

無論參與者視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為一項城中盛事,又或是一次「時興」的活動,樂在這「熱潮」中實不為過。但在跟風的背後,失去了不少寶貴時間或對物品的真正認知。有時,人在「潮中」,身不由己,也有人不自覺地追隨潮流而不自知。潮流不限於衣飾,也可指向其他方面,例如多年前流行芝士蛋糕,售賣此款蛋糕的專門店每日出售的蛋糕數量便相當驚人,不少人需要花長間排隊才能購買得到,但潮流一過,排隊人龍便不復見。芝士蛋糕如此、葡式蛋撻亦如是,而現今盛行的台式飲品也沒有例外,只是流行的不止在飲品本身,而是此產品來自甚麼店舖。早前紅極一時的台式飲品店舖,待其他同類的新品牌出現後,便自然變得門庭冷落,甚至倒閉收場,因為不少人都認為來自新品牌的飲品味道比舊的好。情況真的就如《甚麼是潮流》的歌詞一樣:「紅了,誰也伸手碰碰,紅完後,沒隊伍望遺容。」>  在這一次的熱潮,總設計師為了增加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趣味,在畫上加插了小孩追豬一段。此構思無疑是非常成功的,每當此畫面一出現,不少現場觀眾表現興奮,手中相機的閃光燈馬上閃個不停。對於眾人期待小孩追豬的可愛場面出現,是可以理解的,但諷刺的是為甚麼現場觀眾最留意的只是原作中沒有的小豬呢?

其實,不是凡是潮流都不好,參與全城盛事也沒有不妥。只是,當大家追隨坊間流行的事物甚至所謂的現代思潮、說法時,只基於不甘後人的心態,又或是只因?它們流行而喜愛,而看不清楚自己真實的喜惡、需要及能力,又或在沒有作出反覆的判斷或求證下便任由潮流、傳媒、廣告商或其他人告訴自己應該吃甚麼、穿甚麼、甚至想甚麼時,似乎沒有真正尊重自己、善待自己、好好維護自己的價值觀或立場。追逐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小豬,實在無傷大雅,但若然只作追豬者,又或只留心他人提供的必看「景點」,而沒有進深閱讀其背後的資料,發掘自己真正欣賞的,這似乎有點可惜。

謝絕o靚模騎劫書展

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0/09/2010

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書展已經二十一年,成為了香港一年一度、學生放暑假的盛事。以前有不少書迷期待在書展裡購買作家的新書,一睹他們的風采,甚至慕名去聽名家的講座或研討會﹔家長及教師們亦鼓勵子女、學生到場感受健康及優良閱讀風氣。但自從以賣弄身材為目的的o靚模寫真集入侵書展後,開始惹來一班色迷迷的男士和青少年,掩蓋了作家們所付出的努力,污染了健康的閱讀風氣,更使人擔心會令青少年沒戒心下於書展內接觸色情資訊。
 
2009年,書展多年建立的正面健康形象,被一些o靚模(少女模特兒)奪去,而部份傳媒於書展舉辦期間的娛樂頭條報道,幾乎每天都是o靚模騷首弄姿、送雪糕、派鮮奶、隔著膠片吻青年男Fans的消息……今年,早於五、六月,炎夏未至之時,傳媒就開始大肆報導她們如何部署入侵書展,並將她們的泳衣照、妄攝照(撕開衣服的照片)、3D寫真照等消息,作極詳盡的報導,意圖再次騎劫書展。

傳媒與「o靚模」文化調查報告

「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由十八個教育、宗教、家長教師會及社會服務團體組成的聯盟)於2009年8月到10月進行了「傳媒與『o靚模』文化調查」,[1]在460名受訪者中,有超過七成半同意或非常同意o靚模風氣是由傳媒一手造成。亦有近九成受訪者認為o靚模他們的印象是與性和色情有關;有超過七成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傳媒塑造了青少年「將女性商品化」及「推崇搵快錢」的價值觀。這些被渲染、被扭曲的性觀念和貪圖「搵快錢」的價值觀念,嚴重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和社會風氣。讓年青人誤以為,只要能賺錢,就算出賣自己的身體也在所不惜。
 
另外,報告結果亦顯示,六成受訪者認為傳媒塑造了青少年「瘦就是美」、「外貌身材比個人修養和智慧更為重要」的意識形態。而認為傳媒塑造了青少年「只要肯露驕人身材做『o靚模』,就可以一舉成名」、「只要言行夠出位,就可以成名」的受訪者亦接近六成半,令人擔心會塑造了只追求外表、展露身體就可得到名氣或賺取利益的社會風氣。

約見貿發局

明光社於今年六月初,在書展籌辦期間,和一眾關心書展風氣的家長、教育界及宗教團體約見貿發局代表,表達了大家對書展展銷一些帶有意淫及不當行為的書籍及o靚模於書展內的促銷活動的關注,並盼望青少年不會在沒有戒心下於書展內接觸色情資訊。於商討中得知貿發局已作出一些措施來控制o靚模於書展所造成的擾攘和不良氣氛,但可惜大批傳媒仍熱烈追訪o靚模,加上譁眾取寵的報導手法,令人以為o靚模氣勢驚人,簽名會場面哄動。
 
在是次約見貿發局後,為了支持貿發局可以減少傳媒渲染o靚模的措施,一眾參與約見的團體發動聯署,連同關心事件的團體向局方提交了意見書,要求他們禁止參展商在會展場內為o靚模寫真集作任何簽名會及促銷活動,以維持書展之健康形象,所有o靚模寫真集不能在以兒童及青少年為對象之展館內售賣。
 
及後我們欣然見到貿發局邀請了由一眾文化、出版及傳媒界代表組成的「香港書展文化活動顧問團」,並公佈「書展以發展老少咸宜、形象健康的文化平台,及推動良好閱讀風氣為主」,所以不接納內容意識不良,或以品味低俗宣傳手法促銷的簽名活動,為免破壞書展宗旨。[2]

此決定引起了一些o靚模、她們的經理人公司或部份文化界人士的迴響,指「意識不良、品味低俗審批準則」未夠清晰;但有出版兒童及家庭類別書籍的出版商表示歡迎,認為有助消除家長疑慮,讓青少年及兒童在健康寧靜的環境下閱覽圖書,增加書展人流及銷售。[3]此舉不但能夠減少o靚模於書展的曝光機會,減少了可以引起傳媒炒作的機會,亦讓市民清晰此類o靚模寫真集與健康文化大相逕庭,不應登大雅之堂。當然在自由社會,在一些唯利是圖的出版商推動下,o靚模寫真集的促銷活動無法完全禁止,但起碼可謝絕o靚模騎劫健康的書展。
 
雖然未必每次的行動或向有關當局表達對事件的關注都能夠改變現況,但我們相信,與關心社會風氣和青少年成長的友好結連、集合力量,為維護真與善發聲,不讓下一代身心靈成長的環境被破壞:現在踏出一小步,就是將來成功的一大步。

 
[1]2010/07/22,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傳媒與『o靚模』文化調查報告」,http://www.truth-light.org.hk/article_v1/pdf/a0001022.pdf
[2]2010/06/24,《星島日報》,A09港聞,〈o靚模周秀娜書展簽名會被禁貿發局拒意識不良及低俗宣傳活動〉。
[3]2010/06/24,《蘋果日報》,A07港聞,〈兒童書商:可除家長疑慮〉。

誰在推波助瀾?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9/07/2010

書展開幕,雖然是一號戒備訊號,間中亦傾盆大雨,但願意到書展參觀的朋友亦不少。當天,筆者和家人亦特意到書展逛逛,看看新書,進到會場感到氣氛和諧寧靜,各人都專注於閱讀,選購書籍。參觀中途,突然發現一些嘈雜聲從遠處飄至,閃光和相機聲不停,轉過頭來發現原來是一名o靚模(少女模特兒)於我們背後匆匆走過,後面緊隨着的有三五十名記者,只顧着採訪,彷彿不用顧及參觀者的安全,向前急步追隨,家母也差點被記者撞倒。及後,就見到電視新聞及許多報章大字標題說到o靚模各出奇謀入侵書展……

這樣的情境的確值得大家令人深思:究竟o靚模風頭真的很「勁」,還是過街老鼠遇着一群好奇者,在o靚模漣漪中推波助瀾,為求推高收視及銷量?

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透露,去年書展,共有一百三十多場簽名會,當中只有七場與o靚模有關,但於八千多則有關書展的報道中,卻有近四千則是報道o靚模!靠着傳媒對o靚模的好奇 (主要為她的性感衣着、出位行徑、以及o靚模之間的恩怨,內涵發掘欠奉),令她們於去年成功騎劫書展。

由十八個教育、宗教、家長教師會及社會服務團體組成的「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於去年8 月到10 月進行了「傳媒與『o靚模』文化調查報告」,在460 名受訪者中,有超過七成半同意或非常同意o靚 模風氣是由傳媒一手造成。亦有近九成受訪者認為o靚模給他們的印象是與性和色情有關;有超過七成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傳媒塑造了青少年「將女性商品化」及「推崇搵快錢」的價值觀;亦有超過六成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傳媒塑造了青少年「瘦就是美」、「外在身材比個人修養和智慧更為重要」的意識形態;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認為傳媒在意識形態上的影響力不少,所以傳媒的報道手法和所散播的價值觀值得我們關注。

少女模特兒是一種職業,我們要尊重她們的選擇,但我們亦需留意她們所表達的,記者們所報道的,對兒童和青少年成長產生了甚麼影響,不容忽視。部分傳媒開腔要求貿發局不講道德,只講管理,容讓書展成為教導青少年憑着出賣色相就可上位的場地,豈不惡哉?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9/07/2010

移了位置的「事業線」

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7/07/2010

對於相信「掌相學」的朋友來說,手中的「事業線」越深越長代表事業有成,有大好前途及發展機會;自從去年年底一套諷刺o靚模的舞台劇以乳溝來代表女性的「事業線」後,似乎許多傳媒都以「事業線」作為綽頭以吸引讀者,越深越長代表身材越好,越性感、越能挑起一眾男士的神經。
 
曾幾何時,社會大眾都會認為人生的路向都能掌握,憑著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包括感情及事業,都可以掌握於手裡。但近年經過一些賣弄色情的報章、雜誌長年累月大灑鹽花,將報導集中於負面評論女性的身材外貎、忽視她們的內涵和付出的努力,並將女性物化,越來越人以外表及身材來評論一個人的價值。
 
而部份傳媒對女性不公平的描述,其實是一種「漸漸的教育」,潛移默化地入侵青少年的心中:當o靚模勇於穿著少布服飾,坦蕩蕩地於公眾地方、展覽館任人拍攝,而傳媒對她們的行為給予褒獎,以她們賣弄身材所賺的收入作出排名,並加以稱讚… … 賦予她們這些行為一種正面價值及光榮感,令她們甘於以賣弄身材賺取金錢及機會,甘於當他人的性對象,甚至以性吸引來肯定自我。
 
但我們深知道人的尊嚴及價值不是單靠外表,一個人要成功,需要付出長時間的努力、並培養耐性、專注和智慧等內涵……才能達到最終的目標。但這些價值觀對於色情販子來說卻是極之乏味,不值一提。
 
去年暑假檔期所出版的o靚模寫真集約有十多本,她們少布濕身,滴著牙膏雪糕,走盡灰色地帶,賣弄色情,意識挑逗,但淫審處審裁員承認,儘管是「踩界」,卻不能將它們定為不雅或淫褻物品。[1]藉著傳媒的廣泛報導,就已將書展成功「騎刧」,成為色慾味甚濃的商業活動。根據去年青年組織U-focus發表的統計,青年人進書展為購買明星書藉及寫真集的比率與購買學術書相若;受明星或模特兒吸引而到書展的年輕人,由08年約7%,激增至去年的18%![2]
 
炎夏將至,o靚模們開始為寫真集賣弄身材的「事業線」,繼去年十多位o靚模於書展賣寫真、送雪糕和鮮奶之後,今年將有更多o靚模以色情扮作藝術,並於書展中兜售,將書展的健康形象嚴重扭曲。筆寫相信許多市民不想再見到一群o靚模於場館內搔首弄姿,吸引一班色迷迷的男士和青少年,掩蓋了作家們所付出的努力,污染純樸的閱讀風氣… … 如果今年的書展,貿易發展局仍繼續去年的安排,不知網民會否開展「抗衡o靚模色情風潮」群組,家長們又會否考慮在今年暑假以另外一些健康活動代替書展之旅?


[1]2009/07/27,《文匯報》,A12香港新聞,〈有著衫無露點淫審處評一級口靚模寫真踩界能罵不能禁〉。
[2]2009/07/27,《都市日報》,P07港聞,〈「o靚模」入書展「追星」比例增18%〉;2009/07/27,《東方日報》,A18港聞,〈o靚模搶佔書展半壁河山 青年買寫真集與學術書 比率相若〉。
曾經刊載於:

星島日報 2010/06/06

閱讀由父母開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3/07/2010

一年一度的書展又開始了,究竟90萬的入場人次之中,有沒有包括閣下呢?很不幸這一兩年書展的焦點討論,集中了在o靚模和她們出位的宣傳手法,而真正有關優良作品的討論就很少,每年書展雖然人頭湧湧,但香港人的閱讀風氣仍然差強人意。

有調查發現三成的成年人一年也沒有看過一本書,就算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受訪者,亦有17.5%在過去一年沒有看過書,香港教育制度的失敗就是過份著重考試,很多學生因為考試而不是興趣去讀書,因此,當他們一畢業,也是他們與書本告別(甚至是永別)的時候!

就算有看書,最多人選擇的是與投資有關的書籍,很明顯是為了賺錢多於為了怡情養性,充實自己。三成人表示沒有看書的原因是沒有時間,老實說,這明顯是藉口。若果我們重視一件事,怎樣辛苦也會擠出一點時間來,有誰很想追一個心儀的女士而沒有時間拍拖呢?

很多父母逛書展,可能也是和我一樣,主要是為子女買一些合適的書,希望他們能多一點看書,不過,若果父母自己不看書,而期望子女會真正喜歡閱讀是不切實際的。父母是子女主要的模仿對象,與其囉囉嗦嗦壓逼子女讀書,不如自己少點看電視,少點上網,多買一些書隨便放在家裏,讓子女自動自覺拿來看。

為了逼自己多點利用空閒的時間看書,我去年開始決定每一兩個星期向同事介紹一本剛看完的好書,發覺原來並非不可能的事,其中一個秘訣是我幾乎任何時候都帶備一本書,坐港鐵、等人、以及子女睡覺之後,都是我的黃金閱讀時間,相信你也可以。

還青少年健康書展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9/07/2010

去年一眾o靚模於書展中以嘩眾取寵的手法推銷寫真集,加上傳媒不斷以她們的身材及出位行徑作為賣點,造成會場內外均被色慾風氣籠罩,喧賓奪主,完全掩蓋書展其他推廣閱讀的活動,令到不少社會人士深感不滿。
 
一班家長和教育界代表較早前約見貿易發展局的負責人,表達大家關注一些帶有意淫及不當行為的書籍的展銷,亦關注o靚模於書展內的促銷活動,希望青少年不會在沒有戒心下於書展內接到觸色情資訊,亦希望書展多年建立的健康形象不會被破壞。
 
很高興貿發局從善如流,決定本年書展會場內不容許o靚模寫真集作任何簽名會及促銷活動。對於貿發局的決定,不少社會人士都支持,不過,亦有傳媒和文化界人士有意見,認為會影響言論和出版自由,我認為這個說法完全不成立,因為貿發局表示香港書展自1990年創辦以來,一直以鼓勵良好閲讀風氣為宗旨,並積極把書展發展爲一個老少咸宜、形象健康的文化平台,若果一些推廣活動意識不良,對青少年有不良影響,與大會主題不相符,不批准它在書展場內舉行是合情合理的,正如健康食物展有權反對推廣汽水和炸薯片一樣。而且貿發局亦沒有禁止售賣被列為第一類刊物的寫真集,因此並沒有影響出版的自由。
 
當然,一眾o靚模肯定不會放過任何宣傳的機會,我們希望貿發局明確規定所有o靚模寫真集不能在以兒童及青少年為對象之展館內售賣,在書展期間能嚴格執行有關之規定,若有參展商蓄意違反,應取消其參展的資格。

「o靚」模不容於書展?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8/07/2010

閱讀是一個好習慣,我們能透過閱讀自我增值,學習前人的智慧。一方面增加自己的知識,另一方面亦可增加自己的競爭能力。閱讀也是一個親子活動,父母與子女一同閱讀有益的書籍,除可以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也可以促進親子關係。對喜歡閱讀的朋友來說,香港書展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各大參展商均在書展期間推出新書,而且貿發局更安排過百場多元化的文化活動,邀請不同作家、名人和文化界朋友分享寫作的心路歷程和他們的人生經驗。書展的入場人數更達90萬人次,香港人愛閱讀的心由此可見。

貿發局藉着書展努力推廣本地閱讀風氣,而不少本港市民,甚至遊客都視書展為香港文化界的盛事,但部分出版商卻將書展當作推廣「o靚」模寫真集的平台。在書展揭幕前的幾個月已開始透過傳媒大力宣傳其名下的「o靚」模,為求能讓她們的寫真集和相關產品在書展時大賣,賺個盤滿鉢滿。

回顧上年的香港書展,「o靚」模們的氣勢一時無兩,她們出位的言論和帶有強烈性含意的宣傳伎倆輕易地雄霸娛樂版和港聞版的頭條,書展推廣本地閱讀風氣的本質被扭曲,換來的卻是搔首弄姿的性感影像。對於書展被「o靚」模成功「騎劫」,怎能不叫一眾愛好閱讀的朋友和每年都帶子女參觀書展的家長憂心呢?有見及此,貿發局決定今屆禁止意識不良或品味低俗的「o靚」模簽名會在書展內進行,讓書展重回正軌,回復為香港一個形象健康及老少咸宜的一年一度文化屆盛事,提供一個健康的閱讀空間給真正對閱讀有興趣的朋友,實令一眾書展的忠實支持者和家長們消除疑慮。

世界上每一個選擇都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意願,貿發局的決定也不例外。除本身利益直接受影響的「o靚」模和其出版商高調地作出抗議外,也有市民認為這是打壓言論自由的野蠻做法。其實,將打壓言論自由這條大罪強加在貿發局身上是不妥當的,因為所有在《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內列為第一類的物品(即非淫褻亦非不雅),都可在書展內展示和出售,包括所有符合條例規定的「o靚」模寫真集依舊能在書展內出售,貿發局禁止的只是出版商計劃於書展內舉行的宣傳活動而已。從去年的經驗所得,我們很難從她們的宣傳活動中看到任何與提倡閱讀風氣相關的意識,看到的反而是嘩眾取寵、意淫露骨的活動。

貿發局的決定是嘗試在書展的健康形象和出版商的出版自由之中取其平衡,儘管顧問團審批過程的透明度可以提高,但其動機毋須懷疑。為了鼓勵香港的良好閱讀風氣,希望貿發局能汲取今年的經驗,繼續積極地將書展打造成一個老少咸宜和形象健康的文化平台,讓喜歡閱讀的朋友和將參觀書展視為親子活動的家長們,能真真正正地享受書展所帶來的樂趣。

曾經刊載於:

成報 08/07/2010

書展Crossover「o靚模」寫真展

吳秀紋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4/07/2009

潮流盛行CROSSOVER熱潮,即是把兩種沒有太大關聯的人和事二合為一。今年舉行的書展亦不例外,一班少女到書展舉行簽名會及催谷她們瞓身拍攝之作──「賣肉」寫真集,而她們的仰慕者亦「逼爆」會場追棒她們。

在市場上,這個新興名詞──「o靚模」是指一些十幾廿歲,打扮「潮爆」,願意酥胸半露的少女模特兒,她們不少都成為時下一些男士的夢中情人;由於她們的高度未達到做職業模特兒之條件,所以她們平日的工作大多是拍平面廣告或被安排出席一些遊戲節目。明顯地,她們都抱有進軍娛樂圈的夢想,難怪她們毫不介意在鬧市穿上一些暴露和性感的服裝和泳裝以增加其知名度。
 
少女樂於加入「o靚模」行列的情況令人憂心!因為願意追求夢想當然是一件美事,然而,仍然在學的青少年應該好好地把握讀書機會,不應為了發明星夢而提早放棄學業,反而更要在求學階段開始定下一些可行及長遠的人生目標和方向。
 
畢竟能於娛樂圈屹立不倒,並長期有號召力的成功例子實在不多,她們不但要有觀眾緣,還要不斷地在各方面裝備自己,好像蕭芳芳,她於學業上不斷追求,確實值得大家學習;如果單憑外貌和「賣肉」,恐怕會變得高不成,低不就,就好像那些很快就被社會淘汰的舊款手提電話般,當新鮮感過後就被人隨便棄掉,到最後可能覺得自己只是一件商品,浪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和時間,後悔莫及!
 
更可悲的是,如果大家連5位或者以上「o靚模」的名字都數不到,但又大概留意到她們的外表及身材是怎麼樣的話,這不禁要反思一下究竟「o靚模」的存在價值是什麼呢?今次有關反「o靚模」聯盟的事件,最大需要負上責任相信是主辦書展的貿易發展局,究竟他們有沒有清晰地為一年一度的書展定位?雖然他們特別為「o靚模」安排了另一個簽名活動區,以分隔出席簽名活動和到書展買書及看書的市民,但這個臨時措施無疑都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

其實有關方面應一早清晰地讓入場人士知道究竟那是一個推廣閱讀文化風氣的書展,抑或是一個「o靚模」寫真展。今次風波之後,相信有關方面應該切實檢討一下,免得「o靚模」這種喧賓奪主式簽名及展銷手法,影響到整個書展的氣氛和形象,再次引起類似四萬幾人在FACEBOOK抗議「書展垃圾化」的不滿情緒!寄望各位愛好閱讀的香港市民,以實際行動去買書及看書,使一年一度的書展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活動。

從電影《大丈夫》建構的意識形態反思香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12/09/2008

目錄

 
前言                                                                                p.1
 
第一章    電影《大丈夫》呈現的意識形態                                p.4
一、  《大丈夫》故事概要
二、  《大丈夫》人物設定
三、  《大丈夫》家庭設定及其普遍性
四、  《大丈夫》導演背景及故事對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理解
五、  《大丈夫》票房收入及其意識形態上的影響
六、  小結
 
第二章    《大丈夫》的意識形態與香港婚姻現況作對照                p.10
一、  離婚、再婚率持續高企
二、  多元婚姻的影響--從性革命及個人主義說起
三、  壽命延長及超長工時對婚姻維繫的衝擊和「無後」家庭的冒起
四、  婚前性行為的影響和婚外性行為的誘惑
五、  小結
 
第三章    一夫一妻婚姻制度                                                p.17
一、  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歷史--從中國文化與基督新教角度
二、  一夫一妻制度對社會穩定、進步的影響
三、  一夫一妻制度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影響
四、  一夫一妻制度有利男女成長,促進地位平等
五、  小結
 
第四章    嫖妓對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影響                                p.27
一、  嫖妓行業源遠流長
二、  香港黃業之盛,嫖妓趨平民化
三、  嫖妓有效維繫一夫一妻制度長久的說法
四、  嫖妓對一夫一妻制度做成的破壞
五、       以康德、古典功利主義審視箇中利弊
 
第五章    藉《大丈夫》探討如何有效回應電影呈現意識形態    p.41
一、  電影反映現實,還是創造現實?
二、  持批判態度解構箇中角色設定或故事前設
三、  把議題昇華成為社會中不同族群對話空間
四、  小結
 
總結     維繫一夫一妻良好、長久「關係」的建議                p.45
一、  還原「性」之本位--歡愉建基在「獨一性伴侶」之中
二、  豐富一夫一妻制度內涵
三、  延伸研究
 
參考文獻                                                                        p.50

撮要
電影無疑是一個當下重要的文化載體,繪畫出導演、編劇獨有世界觀,對觀眾而言,它是一種對話方式還是意識霸權操控,全視乎觀眾抱著甚麼態度接收;本文探討 電影《大丈夫》對嫖妓、一夫一妻婚姻生活等議題的敘述,藉審視現代婚姻面對衝擊、回溯中外歷史、蒐集社會學已有數據的方式,持批判態度反思戲中呈現的意識 形態,與真實生活會否出現落差,進而借古典功利主義及康德理論評價妓女對一夫一妻制度的影響,並對應現今婚姻處境提出一些建議。
 
 
Abstract:
Movie is no doubt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e in which worldviews from director is depicted. Whether it is a form of dialogue or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depends on the attitude of the audience.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narrative form concerning prostitution and monogamy of a movie known as Men suddenly in Black. which produced in Hong Kong on 2003. Through reviewing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marriage, searching for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information evaluate the ideology the movie left behind. Moreover, Classical Utilitarianism and Kant’s theory are applied to weight the influence of prostitution towards monogamy. Some suggestions about improving modern marriage are raised in the last part.

 
前言:
伯明罕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第二任所長斯圖瓦特霍爾(Stuart Hall)在其著名文章《文化、傳媒和「意識形態效果」》中,現代傳媒的首要文化功能,便是選擇建構「社會知識」和「社會影像」。「大眾是透過傳媒建構這類知識和影像來認知世界,來體味他們曾經經歷過的現實生活」。[1]由於傳媒建構的世界觀並不客觀,大眾接收資訊後,倘不細加比較分析,容易影響對事情、人物準確判斷;電影,尤其是通俗電影對大眾文化的塑造影響深遠,箇中經典對白更不會隨電影落畫消逝,如出自2001年在本港上映的《少林足球》其中一句對白「算吧啦!」,沿用至今,在不同社交、對話場合「再現」,箇中「意義」不再停留在當初語境,不斷在傳播過程中被豐富。
 
「唔滾唔知身體好,唔賭唔知時運高」是2003年在本地上映港產片--《大丈夫》的經典對白,通俗電影展示一種特定的社會關係和群眾心理,而分析這類電影可從意識形態的批判和真正社會藝術價值的探討」,[2]本文集中從第一方面著手,而電影《大丈夫》透過敘述表達一眾男士在一夫一妻制度下所受性壓迫,要偷偷嫖妓來獲取多元性伴侶關係帶來的滿足,而毛舜筠飾演的妻子角色在片末披露原來早已知情,只是默然接受丈夫(曾志偉飾)嫖妓行為,為求婚姻得以長久,其角色責任則在調節丈夫的嫖妓的頻密、張揚程度;箇中劇情呈現若干意識形態,如男士有多元性伴侶的需要,妓女行業有助解決這方面的需要,進而鞏固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得以長久,建構意識形態得以確立有賴導演、編劇若干前設和角色設定。
本文首章筆者嘗試找出《大丈夫》呈現的意識形態及前設;當前設被否定,結論自然站不住腳,第二章從現實環境出發,找出現代婚姻制度面臨種種挑戰、危機,會否符合戲中描繪的世界;一夫一妻制度常被論述為父權社會的產物,女性一直在性方面被貞操、三從四德等觀念欺壓,男士從制度上享有特權,及至女性主義抬頭,矢志要把女性從制度中解放,自由主義性解放人士追求的是性愛的絕對多元自由,兩者目的都是推倒這個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的獨大霸權地位;本文第三章會從歷史向度、社會學探索一夫一妻制度對整體社會發展、夫婦個人和下一代成長的好壞,是否如性解放人士論述般其本質只是持續父權主義下的產品;妓女在戲中成為解決男士性需要的「恩人」,有助婚姻長久,然而《大丈夫》只集中從丈夫角度描述婚姻,妓女向度欠奉,由於戲中背景是華人社會,第四章會從妓女在中國源遠流長發展談起,進而從康德和古典功利主義角度分析妓女對一夫一妻制度造成是幫助還是破壞,並且了解現今妓女行業現況,嫖客向妓女購買性服務時,對女性本質上是一種傷害,還是一種所謂無關痛癢的買賣交易?環顧現實情況後,對電影《大丈夫》提倡意識形態、前設已作出驗證,在第五章中會集中討論面對「電影」這個意識形態載體時,應抱著怎樣態度、方法審視;在結論部分,本文嘗試在一夫一妻制度框架下,如何在軟件上維繫夫婦關係進深建議,以回應人性軟弱上和客觀環境上造成的衝擊。
 
「葛蘭西霸權是指自由資本主義中,統治階級透過被認可的方法如家庭、教育制度、傳媒等把權威加諸其他階級」,[3]而電影建構意識形態塑造大眾文化,它可以是誘使大眾接受並追隨統治階層的價值觀念,以強化其統治,但亦可以是對統治階層推行之意識形態進行一種抵制或者顛覆」。[4]香港政府奉行大市場小政府政策略,對電影工業的意識形態沒有太大干預,電影人擁有高度的創作自由,然而在近年本地受著自由主義、性解放的影響,固有的倫理觀念被矢意攻擊,提倡者被標籤為「道德佬」,在主張多元社會中,較保守的聲音在輿論中被打壓,「傳媒就是訊息」(Media is message),[5]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掌握傳媒者就是統治階級,亦是葛蘭西所齒冷的霸權,當擁護性解放、自由主義者充斥傳媒窗口,擁有霸權,就會藉電影、電視節目和專欄推銷他們的意識形態,而本文引用電影《大丈夫》就是一例,而筆者透過本文探討如何藉搜集現實客觀數據、運用批判思考分析方法,作為對統治階層進行一種抵制、顛覆,期望收拋磚引玉之效,鼓勵更多人士當心不同載體潛藏霸權意識形態,讓更多不同聲音獲得相宜的大氣頻道,建構真正多元社會。

 

 
 
第一章            電影《大丈夫》呈現的意識形態
「唔滾唔知身體好,唔賭唔知時運高」
                                                        節錄對白  郭天佑(曾志偉飾)                                                                                     電影《大丈夫》
一、        《大丈夫》故事概要
2002年8月16日的一個夏天,四名男子突然不约而同離開工作崗位,換上他們黑色西裝,駕着絕不起眼的普通的士,準備進行一項神秘行動——14小時的「偷食」(嫖妓)大行動。人算不如天算,四人的太太、女友從旅遊中突然折返,更组成手袋黨,聯手截擊「偷食」行動。「偷食」行動意外頻生、,眾人始终未能成功,大家開始懷疑意外並非偶然,而是有人暗中破壞,甚至懷疑四人中有卧底存在;展開一場把丈夫出軌行動描繪成與太太們鬥智鬥力的兵賊遊戲;是一部黑色幽默的性喜劇。[6]
 
二、        《大丈夫》人物設定
《大丈夫》角色由三個已婚家庭及一對戀人組成,男士們年齡、職業各異,分別有商家老闆郭天佑(曾志偉飾)、專業人士李永祥醫生(陳小春飾)、小混混徐嬌(杜汶澤飾)和小伙子波仔(賈宗超飾),設計上似要涵蓋社會各主要階層,帶出有嫖妓衝動或行為在香港社會有其普遍性,這四位典型人物為了合理化嫖妓行為,在戲中皆對婚姻和戀愛關係上表現苦悶,尤以透過梁家輝飾演九叔的遭遇表露無遺,[7]故他們選擇嫖妓方式填補箇中失落,遂連成一線並以郭天佑為主腦,組織一連串的嫖妓活動;而他們的配偶則由毛舜筠飾演的張慧賢律師帥領,她們被導演刻意描繪成專以揭發丈夫通姦為己任,兩方關係緊張,沒有流露婚姻盟誓以內的互信基礎,在爾虞我詐下,導演彭浩翔成功把夫婦關係顛覆並製造兵捉賊的氛圍,結果引發連場黑色幽默,然而,每位男士的嫖妓動機並非要建立一段婚外情,亦沒有堂而皇之與妓女發生婚外性行為,因此嫖妓在片中而言只是為了滿足男士多於一位性伴侶的渴求,從片中男士對妓女要求多從樣貌、身型及數目等以幾方面作出選擇已能反映,表明他們顧及對方感受,不想發展婚外感情而貿然觸怒配偶,仍期望維持一夫一妻的婚姻長久關係。
 
因此「男士需要多於一位性伴侶」成為戲中一個預設,被建構成為故事延續發展的眾多意識形態之一,到底是項預設是否有生物科學或社會學根據,本文會在餘下章數作出較深入討論。
 
三、        《大丈夫》家庭設定及其普遍性
《大丈夫》家庭設定有一個明顯特色,就是沒有下一代,不論任何年齡、職業皆是膝下無兒,為何導演或編劇要有如此決定呢?香港一般男女認為結婚除了情投意合因素外,還需要一定事業、經濟條件配合,形成一股偏向遲婚的趨勢,[8]因此高齡產婦數目有增無減;[9]同時生育常被喻為一項未知回報,但投資巨大的工程,不少夫婦寧願享受二人世界,也不願承擔撫養兒女責任,香港出生率之低位列全球之冠足可說明這個現象,[10]因此導演如斯決定或許能夠反映香港現實情況,但是否同時暗示這些「無後家庭」比「有後家庭」(為方便解釋,文中「有後家庭」指有孩子的家庭,而「無後家庭」指沒有下一代的核心家庭)更容易出現嫖妓現象呢?只惜本文不能在本地或外地找出有關調查或數據;按常理,妻子會較丈夫願意花更多時間、心思照顧兒女(雖然雙職家庭及外傭已日趨普遍),丈夫在感情和性生活上容易受到負面影響,對兒女出現妒忌情況亦時有出現,故為了解決其性需要或刻意嫖妓,有後家庭的丈夫理應有較多機會成功嫖妓,因此《大丈夫》應以有後家庭為背景似乎更為合理,不過導演仍然反其道而行的原因何在?孩子最理想成長環境是在一夫一妻的家庭,無論兒女皆能從雙親為學習榜樣及了解異性間應如何相處;或許設定成有後家庭會增加導演創作難度,因一旦下一代發現好好爸爸出外嫖妓,他們的感受自然是悲情多於歡笑,導演要逆轉現況,呈現喜劇元素,實難為之;故《大丈夫》的家庭設定雖似是反映香港現實,實則是避重就輕,捨難取易,迴避嫖妓行為對下一代造成的負面情緒,[11]然而,嫖客有子有女者確大有人在,結果嫖妓行為在《大丈夫》中被簡化為夫婦兩口子的事宜,子女視點、感受被刻意拒諸門外,與真實現況有相當距離。
 
四、《大丈夫》導演背景及故事對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理解
《大丈夫》導演是香港土生土長居民彭浩翔,自小熱愛電影,中五畢業後加入電影圈,彭浩翔曾因编劇《全職殺手》一片獲得金紫荆最佳编劇,後來從編劇晉身成為導演,導演處女作是《買兇拍人》,投資僅為400萬港元。兩年後開拍《大丈夫》,投資額約2000萬港元,作品如《買兇拍人》、《伊莎貝拉》帶黑色幽默,後者故事內容更涉及父女亂倫愛情暗示,不過藉此假設他支持亂倫則頗為武斷,雖然不少國家推出樣版戲,以軟銷國家既定政治意識形態,鞏固國民對當權者的效忠,不過導演、編劇同樣可以藉著創作故事對某一議題提供多元討論空間;彭浩翔曾說在《大丈夫》裡玩「類型重疊」,也就是以江湖片的正經拍法來拍一齣性喜劇,以悲壯的格局承托小男人的偷歡,江湖大佬原來是小男人滾友,敵我追捕不過是夫妻鬥法。[12]
 
有趣的是《大丈夫》由始至終前設一夫一妻制度為家庭主要建立方式,與當下性解放人士提倡有異,比諸其他國家如美國,孩子成長在單親、未婚甚至離婚家庭早被視作另存的家庭模式,跟一夫一妻的家庭其實沒有兩樣,[13]表示對「家庭」定義出現根本變化,結果明顯與1960年代開始的性革命運動有緊密關係,當時一些學者如Rustum and Della Roy認為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已經過時,唯有改變這種獨大模式方能更為適合人類需要,[14]而婚姻制度被部分女性主義者認為是父權主義下的產品,使女性的性夥伴單一化,目的是有效地增強家庭財產的凝聚力,[15]因此推倒婚姻制度與解放女性劃上等號;直至片末,導演沒有在戲中推倒固有婚姻制度,實踐建立多元家庭方式的構想,他只是對制度是否能夠持之而恆提出疑問,如丈夫如何在性欲上克制或妻子默許容許丈夫嫖妓會否有助夫婦關係長久?
 
五、        《大丈夫》票房收入及其意識形態上的影響
《大丈夫》在2003年上映,由09/11/2003 - 10/22/2003,共41日,在本地錄得不錯票房,港幣10,855,938元,[16]電影投資者食髓知味,在2006年製作《大丈夫2》;《大丈夫》片中一句對白:「唔滾唔知身體好,唔賭唔知時運高!」讓人印象深刻,直至現在,筆者不時聽到身邊友人背誦,說話雖然沒有明顯醫學或科學根據,意味著身體是否健康與運氣是否暢旺,以嫖妓、賭博行為作為指標,背後鼓勵或合理化是項行為;在潛移默化下,會否加強丈夫們聯群結隊嫖妓的意欲或衝動?
小結:
《大丈夫》以一夫一妻制度為大綱,本身無意推倒制度,只想描述部分香港本地婚姻只有感情關係,沒有忠誠的現象,故前設丈夫們無法從妻子身上得著肉體性愛的滿足,需要假以外求,以金錢交換性愛,嫖妓遂成為填補利便方式,嫖妓行為因此被合理化;夫婦關係從相互忠誠委身、信任下變質,妻子被描繪成為漠視丈夫身體需要,盲目追求、保護表面忠誠的秘密警察。然而,戲中呈現是否香港婚姻真實情況? 

 

 

 
 
第二章          《大丈夫》的意識形態與香港婚姻現況作對照
 
「如福柯所言,真理乃某一獨特論述的產品,同理,一夫一妻也只是特定時空文化脈絡的創作。」                        趙文宗   香港城市大學法律系教授
 
一、        離婚、再婚率持續高企
《大丈夫》對妻子的角色設定不太切合現實環境,她們全都是不用工作的「少奶奶」,因而有充足時間監察丈夫們有否嫖妓,現在本地不少家庭屬雙職家庭,即夫婦均需出外工作,維持生計,隨著女性主義興起,兩性教育漸趨平等,妻子不再需要完全倚賴丈夫為經濟支柱,可以選擇婚後繼續工作,而相夫教子僅僅是女性其中一種生活方式;當離婚手續愈趨簡便,1995年香港政府通過法律改革,保留計較/ 不計過失的混合體制結構外,還加入了只要雙方同意,在結婚滿一年後就可申請無過錯離婚[17],因此婚後稍有不快,女方動輒離婚收場,英國在1969年通過相關法例後,離婚率升了40%便是例子,香港離婚率在世界排名亦位列前矛,[18]位列全球第五位,[19]每2.3對夫婦結婚,就有一對離婚;[20]明顯對育有孩子的家庭而言,影響會較大,法庭多會把撫養權判予女方,而單親家庭無疑會讓整體生活質素下降,叫無論兒子或女兒成長後會較易有暴力傾向或出現婚前性行為;同時,從再婚率上升趨勢,反映不少離婚人士棄守單親,選擇再婚,似乎在經濟而言,較單親家庭良好,但會出現另一問題--孩子被後父後母虐待或侵犯機會增加;加上離婚者會有較大機會再次離婚。戲中雖然對妻子的職業似有脫離現實之嫌,但丈夫們在關係上處於勢弱一方卻是事實,從近年的家庭暴力個案中,不少是丈夫被虐個案,隨著香港經濟轉型,不少中年男士失業,需要再培訓轉型,相對女性工作較為穩定,男士的自尊受挫下,形象容易滑落。
 
二、        多元婚姻的影響--從性革命及個人主義說起
隨著上世紀性革命的興起,各個文化層面包括影視、音樂、雕刻和刊物皆滲透性的成分,加上心理學上如佛洛依德的影響,人被認為是由本能衝動構成,受性原動力的控制;[21]同時個人主義興起,扼制性衝動與性行為的心理動機顯得軟弱無力,[22]如道德規範與宗教信條,性欲僭越隱性本位,追求更大更混亂的性自由,性驅力便會愈無法抑制,將人推向愈來愈不受限制的性關係[23]
 
婚姻定義在全球不同地方現在不再只限於一夫一妻制,六個國家包括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南非、加拿大和挪威已通過同性婚姻法(same-sex marriage),而部分國家如英國亦通過公民結合法(civil union),[24]並且大有席捲全球之勢,即在大部分已發展國家,同性戀的模式日漸為大眾接納,視為生活取向的個人自由,個人、宗教團體不應說三道四,在公共空間動輒批評,更成和諧社會一項潛規則,而部分電視連續劇或節目更以同性生活為題材,[25]讓年青一輩沒有批判深思下,對多元婚姻容易一籃子接受;另外,同居不再只是試婚的生活過渡方式,而是一種法律認可的關係,只要同居具有一定年日,一方離世 另一方可申請認取另一方的遺產;[26]前香港大學精神科教授吳敏倫醫生更提出多夫多妻制的婚姻模式,只要多方同意,可以集體結婚共同生活,雖然意見暫未取得廣大市民接受,但可見未來卻很大機會出現逆轉,由於互聯網分享軟件漸趨普及,年青人很容易接收群交色情資訊,而在性教育不足的氛圍下,青少年可以不分就裡,以為是關係常態,並在現實附諸實行,從本地一些新聞報導,指向這種意識形態逐漸成形,例如一位中二少女在沒有家長的情況下,就與四位同級同學在家發生集體性交行為。[27]
 
三、        壽命延長及超長工時對婚姻維繫的衝擊和「無後」家庭的冒起
香港人均壽命男性是79.4歲,女性是85.5歲,[28]假設男女在三十歲結婚,雙方要共同生活接近五十年,比諸19世紀初先進國家的人均壽命為35-40歲,[29]加上女性妊娠期較現在高危,婚姻壽命遠較現在為短,長期維繫需要雙方堅韌、毅力,同心經歷起跌磨難;婚姻是肉體、心靈與精神最需要、最親密、最完全的融合,融合成一個被社會容許,而無法分割的「我們」,[30]事實上「我們」卻由兩個獨立個體組成,在個人成長上會經歷不同改變,特別男女雙方各自在職場拼搏,香港的工作時間一直在全世界位列前茅,[31]工時愈長,相處、見面時間自然減少,可作優質溝通更少,沒有身心靈長期共處的「我們」,雙方認知每況愈下,只要稍遇分歧,出現磨擦,誤會日深下,最終容易離婚收場。
 
「無後家庭」是一種新興家庭模式,無後一直是中國文化一個大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便是例子,特別在農業社會,家庭人口多寡代表生產力,在宗教信仰中,無後更往往是被神祇咒詛的結果,一個完整家庭就是上有高堂,膝下有兒,可續香燈;而男士尋找多元性伴侶的傾向亦是為了爭取機會把自己獨有基因遺傳,只是當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興起,兒女撫養需求承擔成為男女的重擔,不少夫婦為了個人歡愉,選擇避孕,加上現代婚姻欠缺安全感,兒女容易成為離婚的「絆腳石」,而坊間保險廣告為求增加教育基金利潤,以名人效應大肆宣傳撫育孩子需要港幣400萬,[32]把生育誤導成一個不是每個家庭可以承擔的投資,為生兒育女加添阻力。
 
四、        婚前性行為的影響和婚外性行為的誘惑
2006年家計會發表調查,共成功訪問了1200青少年,發現有一些少於11歲已初嘗禁果(在11歲或以下第一次發生性行為佔2.4%),而超過80%更接受婚前性行為,接近60%已付諸實行,在有性行為經驗的受訪者組群中,其平均性伴侶數目為4.4名,而多達10個以上亦佔10.9%。反映出青少年性活躍的年紀提早及多個性伴侶的現象普遍;性行為已不再局限在婚姻之內,這是性革命的結果,也是本地性教育的不濟,家庭計劃指導會只提倡安全性行為,彷彿只要沒有懷孕,隨意發生關係也無不妥,疏忽了兩性相處的心理教育;婚前性行為會影響日後婚姻的穩定,根據美國一項調查,男士曾發生婚前性行為有較大機會出現不忠,而在整體婚姻滿足感方面,男士在婚前曾與其他女士(即非現任妻子)發生性行為,滿足感會較沒有發生者為低,[33]因此當婚前性行為日漸風行,男女即使步上婚姻之路,很大可能之前性行為經驗會阻礙婚後生活的滿足和穩定。
忠貞是婚約的基本信條,亦是雙方願意步入婚姻之路的期望,婚外性行為無論是否涉及感情,都違反婚約精神,無論男女,皆希望對方從沒有任何性經驗,[34]何況在婚後呢!只是正如前文論及,由於工時過長,同事相處的時間比伴侶還要長,日久生情便成為不少婚外情的起因,[35]縱然無過錯離婚法在港實施已有一段日子,但婚外情在離婚個案中佔了極大的比率。[36]另外,黃業近年透過互聯網、報章大肆宣傳,鉅細無遺詳列嫖妓過程、感受,成為不少男士引誘,嫖客更在網上論壇結成族群,公然相互交流心得,容易令人感覺嫖妓與一般健康社交康樂活動無異。
 
五、        小結:
 
《大丈夫》建構的世界與現實處境全貌出現明顯落差,嫖妓以外,一夫一妻婚姻制度正面對不同挑戰,隨著低出生率、無後家庭的上升,家庭作為撫養下一代的社會建制功能下降,面對個人權利膨脹,性解放的浪潮下,多元家庭模式成為部分人士致力爭取訴求,加上高離婚率的現實,以往處於主流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地位、存在意義備受挑戰,昔日主流地位是宗教、道德規範使然,還是存在其他家庭模式不可替待的社會功能?當出了亂子,持之以恆的制度被弱化對整體社會孰好孰壞?是制度本身的問題,還是持份者期望過高,能否找出制度內問題改善之道?而其存在意義是否只單單指向撫養下一代呢?對婚約雙方幸福有何意義呢?以上種種會在第三、四章作詳細討論。

 

 

 
 
第三章            一夫一妻婚姻制度
「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節錄  創世記二章廿四節《聖經》和合本
 
一、        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歷史--從中國文化與基督教角度
 
香港,因早年割讓予英國成為殖民地,文化一直受著東西方影響,因而當論及本地婚姻制度,有需要從中國文化與基督教文化入手,在中國歷史上,自秦朝起,《秦律》已有了對婚姻、家庭問題簡單規定,到了唐朝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唐律》出現,其中第四篇﹝戶婚﹞共46條有關戶籍、婚姻和家庭的規定,維護一夫一妻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凡娶二妻或嫁二夫,就要被判重婚罪,而《唐律》對後世影響很大,直到《清律》,甚至民國時間的法律,皆能從中看出影響;[37]故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在中國法制上有源遠悠長歷史,影響直至現在;由於以往女性沒有教育機會和種種社會規範限制,丈夫全盤擔起養家責任,因此多於一位妻室對一般老百姓並不容易,但法制和現實情況還是有距離,原因在於沒有後嗣,大富人家因為元配未能誕下後嗣,為著繼後香燈會另娶,然而,為了避免重婚,所娶女子以妾相稱,地位比元配低很多,假設元配離世,再娶只稱作繼室或填房,故中國傳統奉行並非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基督教強調婚姻乃上帝所設立,預表基督與教會的關係,[38]一夫一妻的結合,人不可隨意分開;羅馬、希臘時代性關係隨便,同性、亂倫情況視為正常,自公元390年,君士坦丁將基督教立為羅馬國教後[39],在性與婚姻觀念上對西方日後歷史影響深遠,基督教認為性是美好,乃人性一部分[40],卻容易因人的放縱、驕傲被扭曲,成為抬高自己,物化、主宰他人的工具,而一男一女婚姻就能把性愛引入正軌,對各種性罪惡起了防治作用;[41]而使徒保羅書信提倡夫妻是一個地位對等關係,[42]在當時男尊女卑的主流下,在觀念上具革命性;及後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大革命等種種思潮對婚姻價值觀念做成一定衝擊,然而到了今日,基督教的婚姻觀仍為現代西方一夫一妻具法律效力的婚姻制度的根基。
 
夾雜在東西方的影響下,不少老一輩港人會有著一妻一妾,甚至多妾的婚姻關係,在1973年,港英政府頒布法例,奉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把重婚定為刑事罪,為立妾制度劃上了句號。
 
 
二、        一夫一妻制度對社會穩定、進步的影響
 
一夫一妻制度本質上是一個主張性克制的制度,當面對男性在生理上有著尋找多於一個性伴侶的傾向,這個制度似乎有違這個傾向,然而,惡行一直是人類天性的部分,在歷史上不能根除,社會不能動輒以違反傾向為理由把一切限制人任意而行的法律條例推翻(筆者無意把「性」妖魔化,「性」原是美好的,但不少罪惡如風化、暴力卻因滿足一己性衝動而生),這些法律的存在為要保護社會上較弱小的一群,避免受到強者欺凌,達致群居社會整體人身的安全,才會有利健康發展,以古典功利主義說明,一個主張克制的制度,即使以有違部分人士的傾向作為代價,如能為整體社會創造一個更幸福的發展結果,就值得提倡鼓勵,問題是一夫一妻制度能否達致以上目的?
 
首先,這個制度明顯並非主張禁慾,只要求男女雙方對對方忠誠,把性關係單單放置在婚姻之內,其違反傾向程度實在有限;而且女性在性關係上傾向較男性專一,制度有效讓女方在感情關係上得著安全和滿足感,避免因男性出軌引致的嫉妒和不快;[43]在《美國性革命》一書中,著名社會學家索羅金就不同初民社會進步程度的數據作出結論,較進步或富創造力的初民社會,比起較原始或缺乏創造力的團體,更會克制、調和其性生活;[44]根據學者溫敏的《性與文化》一書,他發現巴比倫人、埃及人和羅馬人等,在社會擴展,文化成長的初期,都有一套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度,及至社會不斷擴展,性自由慢慢風行,甚至變成混亂局面,不出三代,便使社會與文化創造力開始衰落;[45]而1918-1926年蘇聯共產黨提倡「自由性愛」,並美其名為「一杯水」的理論成了一個較近期例子,施行目的為要推倒他們相信來自資本主義的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有性飢渴,如何滿足根本沒有所謂,對傾向尋找多於一個性伴侶的男士而言,可算是一個好消息,可以肆意嫖妓、發生一夜情,重婚、多婚更沒有禁止,但不出幾年,一大群野孩子變成蘇俄威脅,離婚、墮胎急劇增加,多婚制度下,彼此怨恨與衝突增高,國營工廠生產力下降,連串結果迫使政府改變政策,重新推崇婚前貞潔與婚姻神聖,1930年以後,政府無能情況有了轉機,建設工作獲得動力;[46]縱觀而言,一夫一妻制度對個人性自由無疑有著一定限制,不過正好因著限制,人民有較多時間、精力投資在不同社會文化建設、科研層面上,讓整個社會得以持續發展。
 
三、        一夫一妻制度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影響
婚姻,在中國位列三綱五常,是繼君臣、父子後重要一項的人倫關係;而在西方國家一直受著基督教觀念影響,被視為崇高的聖禮(sacrament)或一種聖約(covenant),一男一女離開原生家庭,建立一個共同生活的新家庭,同時預表著教會與基督的契合關係,因此本質上既神聖且具約束力,講求委身、忠誠和不離不棄,而婚內性關係除了體現身心靈合一,建立一個不可分割的我們,還有繁殖後代的社會功能,因社會要發展延續,必須有年輕一代接棒,作為親生父母有著撫養兒女的天職,同時國家、醫院甚至學校皆不能取替家庭獨有地位,因著血脈相連流露的天性,兒女可以在有關心、有愛的環境下成長;縱觀不同置國家歷史,家庭,向來是持之有效的建制,培育下一代成為社會棟樑。
 
在動物界,不少雄性動物在交配完畢後,撫養下一代的責任則在雌性身上(這只是普遍指向,當然有例外,企鵝就是其一),在現代人類社會則不同,有賴建制,父親有著不可推卻的承擔,以往男在外,女在內的父權社會下,崗位有著清晰的分工,兒女在個人心智、經濟及起居可以得著全面的照料,只是在女性主義抬頭下,女性教育水平、地位得以提高本是好事,但家庭建制卻出現變化,雙職父母模式出現,嬰孩的撫育依賴外籍女傭(尤以香港、新加坡最甚,反之日本、南韓職業女性在生育後會辭職專心照顧孩子),與母親優質接觸時間減少,關係變得較以往疏離;另外,離婚製造單親家庭家庭,這些以女性為主的單親家庭,在整體經濟上會被削弱,兒女只能在間歇時間與生父會面,對他們的成長會有甚麼影響呢?1973年,Elizabeth Herzog 和Cecilia Sudia出版的文章"Children in Fatherless Families",她們的結論被廣泛詮釋成單親家庭對下一代沒有負面影響;[47]但在2000年,美國的孩童有40%是婚外生的,其中25%是女性故意選擇作單親。近30%孩童活在單親家庭裡,接近一半在窮困和乏人照顧下長大。[48]Ken Auletta 把美國青少年病態的吸毒、貧窮和輟學問題歸咎於單親家庭,[49]但在單親家庭出現的不良結果是因為家庭模式抑或是結構性的經濟因素?
 
從另一學者Sara McLanahan的研究所得,發覺與完整家庭的經濟落差只能解釋約一半出現在下一代的不良素質,她發現父親在子女成長期缺席才是箇中問題元兇,[50]McLanahan隨後以學業成績、就業穩定和青年期懷孕為指標,發覺單親家庭(以女性維持居多)的子女表現比完整家庭較差,[51]意味他們更難擺脫跨代貧窮的困境;在心理發展上,David Blankenhorn解釋男孩特別在步入青少年期需要父親成為榜樣,這樣的成長才有安全感,否則他們會以暴力証明自己的男性身份,女孩子透過爸爸學習與男性接觸,父親缺席下成長的女孩,會較大機會在青年期懷孕。[52]這與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家依利時似乎一致,他指出與生父分居的女童性發展比與生父同住的女童要早熟,因為前者有更多機會接觸非親屬男性的訊息素(pheromones)--一種在人與人之間傳達性訊息的生化物品。[53]兒童心理學家Wade Horn亦認為若女孩子經驗有質素的父愛(捨己的愛與保護),女孩子會傾向把性行為延遲;[54]這說明了一個有父有母的健全家庭,不但可阻止家中兒子參與街頭暴力事件,更可減少女兒未婚懷孕機會,讓下一代可以專心學業,開拓個人理想,從而促進社會安定、持續發展。
 二人的婚姻結合不等於就是一夫一妻制度,正如前言,六個國家已把同性婚姻合法化,他們同樣也是兩個個體的結合,只是屬於同一個性別,在他們家庭長大的下一代又有甚麼影響呢?同性家庭基本無法繁殖,大多追求領養孩童,即使借他人精子成孕,兒女們不可能同時與兩位爸爸或媽媽同時有著血緣關係,而血緣關係可引發人類捨己愛護的天性,許多研究指出親生父母遠比繼父母為子女投入更多的金錢、時間,[55]因此由親生父母撫養下一代是百利而無一害;由於有關同性婚姻子女的研究不多,同性家庭情況與再婚家庭類似,筆者嘗試以再婚家庭的子女成長資料作為對同性家庭會出現的情況作一參考,根據Sara McLanahan和Gary Sandeur的研究,被後父母養育的兒女,較完整家庭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高出2-3倍,有成長與學習問題大兩倍,同時Martin Daly和Margo Wilson分析大量數據,得出結論:後父母對子女關懷,比親生父母低很多,致命的虐兒率達100倍,不致命虐兒機會率大40倍。[56]另外,同性婚姻擁護者傾向貶低性忠誠在婚姻的重要性,在佛蒙特州進入同性公民結合的男性調查指出,他們有50%並不重視性忠誠,[57]在這個環境長大的孩子,對性方面的忠誠度自然下降,當他/她進入仍然講求性忠誠的男女一夫一妻婚姻關係之內,對自己、伴侶甚至下一代的長遠幸福加增了不少關卡;在《女同性戀者養育兒女》一書中,作者們也承認在組織女同性家庭時她們的孩子也發現自己好像身處在迷失的領域中,[58]對社會而言,下一代是未來社會棟樑,能夠賦與健康成長的現存建制配套,應加以保護、延續,每個孩子皆是寶貴人類個體,絕不應等同白老鼠,把一生的福祉用作未知結果的實驗代價。
 
所有的兒童發展理論都支持若孩子由親生父母養育會令他們有最佳的表現,[59]而最有效保障下一代健康成長就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四、        一夫一妻制度有利建立男女成長、促進地位平等
一夫一妻的婚姻乃是個人生理、心靈、情緒、精神及其成熟素養的社會性表現,婚姻是使一個男孩成為丈夫及父親,使一個女孩成為妻子及母親的重大轉變,並且連帶改變了他(她)們的社會地位、特殊權益和責任,[60]已婚男性較少犯罪、濫交、對伴侶不忠或酗酒等,[61]這是由於婚姻的規範包括誠信、忠信、犧牲及供養別人的責任,提供男性對待妻兒清晰指標,[62]另外已婚男性行為尤其是已有子女者)的血睪酮水平比單身男子低,一段長久穩定有孩子的關係會降低血睪酮水平,從有關血睪酮文獻看來,這種現象有助男性減低侵略性行為、濫交和其他風險行為。[63]對女性而言,已婚者比單身或離婚者較少成為暴力罪案的受害者,[64]同時已婚女性比起同居女性較少被伴侶傷害;[65]在父權社會下,女性地位一般較男性低,與貨物分別不大,在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下,女性地位雖被規範保護,但與別人分享一個丈夫難以滿足女人的心理需要,而一夫一妻制度更符合女性身心需要和平等,雖然較多男性會接受濫交和愛多於一人,但不見得男性會喜歡與別人分享配偶和接受妻子濫交,一夫一妻制度對他們同樣起了保護作用,同時,一夫一妻制可以限制有錢人三妻四妾,讓社會較貧窮的人士擁有結婚生子的機會,締造出社會平等精神。[66]
 
所謂母系社會是否大規模存在成疑,只從部分初民社會的例子推演出來,如周華山研究摩梭族的走婚制,但難以證明可加諸現代社會和文明,[67]而在母系社會並非意味女性坐擁權力,只是下一代只知母親,不知父親的制度,這種有利於群居畜牧、打獵形式,講求團體利益,因此母系並不等同母權,權力來自群體。模式為女性主義者所崇尚--擁有性自由,她們認為一夫一妻制度壓迫女性,但女性一般不如男士般濫交,[68]她們傾向把性與愛視為一體,把感情依附在某個對象,所以一夫一妻並非限制女性性自由,反而是順著女性情感需要加以保護。
 
小結:
一夫一妻制度在整個社會穩定進步上,為公民提供更多時間、精力去建設和發揮創意,讓男女雙方在個人成長上學會承擔、忠誠和無私付出,從而獲得心靈上更大的滿足,同時建構出最理想的環境撫養下一代,讓青少年人可以接棒,讓城市、國家可以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因此面對種種以拆毀制度為後快的自由呼聲,他們需要羅列足夠證據,說明取締方式如何較一夫一妻制度優勝,無人希望下一代會為一場沒有意義、前景革命無辜付上昂貴代價。
然而,當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對社會持續發展如此重要,大丈夫的一眾男角無意與伴侶放棄關係,嫖妓遂成為延長婚姻生活的一種手段,究竟妓女行對維繫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長久是否管用呢?



 
 
第四章            嫖妓對一夫一妻制度的影響
 
一、        嫖妓行業源遠流長
妓女在中國人眼中,往往與賣淫行為緊緊相連,《辭海》解釋說,「妓女,舊社會中被迫賣淫的女子。」,然而,這與早期涵義相差甚遠,從《正字通》或《康熙字典》都稱「妓」為「女樂」,主要是指從事音樂歌舞演藝,以供人娛樂的女子,[69]直至明朝中葉後,妓女才與賣淫成為同義詞。
 
現今妓女在不同文化的國家幾乎都存在,追溯歷史,極之悠久,霍理士在名著《兩性的社會》中指出,「娼妓的起源,是由於宗教的習俗。」,在古代社會,萬物繁生為人類提供持續食物供應,而在祭祀神祇,祈求豐足時,會以性交崇拜作為其中一種方式,這與性交代表著生命孕育和延續有關,而有些住在神廟的女子-聖妓,專負在神前與人交合、敬拜神祇之責,男士與聖妓性交當時不認為是邪狎行為;[70]比較權威而具體的論述是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他對巴比倫神殿作過曾描寫,說出當地婦女一生中必須有一次到神殿去,與第一個投給他錢的男人發生性關係,才盡了對女神的職責。[71]
 
在中國亦有近似說法,說殷商時代的女巫就是中國妓女的起源,並稱為巫娼時代,[72]但由於在史書和宗教典籍中找不到一條有關女巫賣淫的確鑿材料,惹起他人質疑,而張敏筠在《性科學》一書中不以宗教方向追溯,反從社會制度進化歷程論述,認為私有制及實行一夫一妻制度,才是妓女的真正起源,[73]支持論點人士認為當人類擁有私人財產,例如田地、農作物,男方故設立一夫一妻制度,[74]藉此建制約束女方性伴侶的數目,為要確認後代血統,肯定親生兒子方是財產承繼人選,不過,男方的性伴侶數目同樣不能避免地受到建制約束;適逢奴隸制度出現,奴隸多是戰爭俘虜或罪犯親屬,其中不乏女性,當社會階級制度漸漸成形,而財富分佈不均,造就特權階級出現,箇中階層的男士藉金錢買下女奴,性質與牲畜分別不大,除了增加勞動力外,還可從中滿足性欲,擺脫婚姻制度帶來的約束,這是妓女出現的雛型。
 
嚴格而言,這只是一種運用「供求理論」推演出來的假設,性質與「宗教賣淫說」類近,同樣沒有明確歷史文獻支持。
 
雖然中國妓女源頭沒有準確定案,不改其歷史悠久事實,中國古代妓女出現較早是宮妓、官妓、營妓和家妓,統稱為公妓。[75]自夏商年代,天子擁「女樂」(「宮妓」前身),而諸侯士大夫家中蓄養大批「床上奴隸」(「家妓」前身),她們只為少數特權階層服務,[76]而妓女甫面向社會,自春秋時代齊國宰相管仲設「女閭」(古代妓院)開始,比起雅典政治改革家梭倫為了滿足男士需求,保護良家婦女而設的國營妓院至少早50年,[77]而在營妓制度正式確立在漢代,由於漢武帝連年征討,士兵無法與家人團圓,逐在軍中設置營妓,讓將士發洩性慾,穩定軍心;[78]妓女的身份地位與奴婢接近,可供買賣,她們大都是戰俘或罪犯親屬,被判為官妓。有趣的是,妓女身份地位雖然低微,在中國歷史上卻佔了不少的版面,除了因為她們外貌國色,才藝出眾,與詩人墨客詠賦,對政局亦有鉅大影響,如秦始皇的生母趙姬原是呂不韋的家妓;東漢三國時代讓呂布與董卓反目的貂嬋,戰國時代迷倒夫差,讓越王勾踐再起的西施等,縱觀不同妓女名字像趙飛燕、蘇小小、陳圓圓皆出現在中國不同朝代記載中間,可見妓女歷史何等綿長。
 
直至清初,幾位君主(順治、康熙和雍正)以法律否定和廢取奉行多個朝代的官妓樂籍制度,然而清政府不禁私娼,不少窮困家庭會把女兒賣出為娼,[79]民國時期,公娼再次興起,與私妓並行,根據社會學家甘博耳在1917年對世界八個大都市公娼人數與人口比率的調查,以上海、北平最高,每137名上海居民就有一名公娼,[80]可見嫖風熾烈,當平等、女權運動意識傳入中國,中國才正式發起現代廢娼運動,在運動論述中,娼妓與私有制和資本主義掛鉤,[81]故廢除娼妓階級同時需要推倒資本主義,經歷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共政府成立,開始取締娼妓,封閉妓院,妓女被培訓改業從良;[82]中國的公娼制度自此才宣告終結,然而這並不等於賣淫行為從此消聲匿跡。
 
二、        香港黃業之盛,嫖妓趨平民化
 
香港在鴉片戰爭後,被割讓予英國成為殖民地,故中共廢娼政策在香港並不管用,而香港在1879至1935年,女性只要納稅領牌,就可立法賣淫,後來由於妓女數目太多,1932年下令禁娼,娼妓轉為地下經營,[83]香港政府遂以法律條例限制嫖妓行業,如妓女不得主動引誘他人作不道德交易,而「扯皮條」成了妓女與嫖客的中介人,法例嚴禁經營妓院,造就夜總會、色情卡拉OK和網吧的湧現,較年長的妓女則以「一樓一鳳」形式經營,[84]條例沒有全面禁娼,但能否讓黃業收歛?
 
中文大學臨床實驗及流行病研究中心曾公佈一份普查報告,發現「七個男人一個嫖」,[85]嫖妓在香港仍屬較負面行為,相信真正嫖妓人數會更高;由於沒有數據說明已結婚人士所佔比例,故未能評估妓女行業對本港家庭影響,在《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一書中,作者引述妓女對普查的獨到看法,「憑妓女的直覺,第七個男人是慣性的嫖,其他六個男人則是偶爾的嫖,或者想嫖而不敢嫖。」,[86]這個看法認定男士皆有嫖妓的欲望,而妓女正好讓男士壓抑的欲望舒展,似乎為妓女合理存在立下論據,只是慾望不一定予以滿足,假若滿足的「得」比諸「失」的多,就值得三思而後行,這將會在餘下章節作較詳細討論;同時「性欲望必定要滿足」成了不少性解放人士的口號,男士會受著「曾參殺人」效應影響,[87]話聽多了就以為真,把嫖妓行為合情合理化;而黃業資訊俯拾皆是,為嫖妓行業搖旗吶喊,香港三大暢銷報紙皆附有嫖妓指南,[88]加上互聯網色情網站更詳列妓女的價錢、地址,警方在08年搗破一個經營近三年的色情網站,它向互聯網使用者提供嫖妓資訊,獲利近千萬,[89]可見黃業之盛。
 
雖然中國官方取態明確,但因為國內相對貧窮,為了獲得豐厚肉金,近十多年,不少中國女性以短暫簽證來到香港賣淫「賺快錢」,由於中國地處香港北面,故俗稱「北姑」,對香港土生妓女、夜總會有重大影響。由於她們有時間限制,故會用盡每分每秒賺取利潤,價格更會低至50元,現今娼妓性質明顯與以往不同,過去在經濟能力上,流連煙花地多是社會上特權階級或詩人墨客,一般貧苦老百姓免問,但當嫖妓只費50元[90],能負擔的男士大增,這種嫖妓平民化之風對全港家庭影響則非同小可;另方面,過去妓女提供的除了身體,還有感情、思想交流,聲色藝全,現在當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妻子一樣可以多才多藝,八面玲瓏,只是嫖妓則變成一種純粹賣肉的消費行為,有賴黃色資訊推波助瀾,創作出層出不窮的性花式,引起男士們在這方面的遐想,妻子統統拒絕的玩意,由妓女們一力補上,男士只是以小量金錢就能交換性花式獲得的快感。[91]
 
因此,香港黃業為男士(包括已婚)製造不少誘惑,以廉價換取妻子們不願提供的性服務,為妓女們找出生存空間,而衍生的不忠行為正正衝擊著婚姻背後的承諾,因此《大丈夫》戲內一眾太太因妓女行業帶來對丈夫的試探及關係上的威脅,導演雖以警察查案方法誇張表達,但太太們背後憂心之情並非不無道理,多少反映出現實情況。
 
同時,「男人性欲不能在一個女人身上得著滿足」成為一些專家的預設,香港大學前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教授吳敏倫醫生對婚外性行為持正面態度,主張性與愛可以分家,如妻子期望婚姻長久,她就應接納夫婦雙方皆可發生婚外性行為;[92]而西蒙波娃在著作《第二性》亦說過,「男性在嫖娼時,性欲無論在甚麼樣的身體上,都可得到滿足。」,[93]她與吳敏倫醫生的理念遙遙和應,嫖妓形式的婚外性行為純粹只為滿足男士性欲的短暫肉體關係,對長遠的婚姻感情關係沒有負面影響,從妓女或嫖客現身說法,男性在嫖妓中用金錢購買的只是一張新臉孔。[94]
 
當妓女行業與具規範性的一夫一妻制度被喻為雙生兒,不同論點似乎合理化嫖妓存在和社會功能,究竟是否屬實?
 
三、        嫖妓有效維繫一夫一妻制度長久的說法
根據《海蒂性學報告》,大部分美國男士表示即使婚姻內的性是多麼貧乏,他們都不會結束婚姻,因為他們覺得可以從外界獲得彌補,[95]而根據《時代周刊》在2001年以香港年青人為主的調查亦發現,他們(男的有88%,女的有98%)大多認為一夫一妻制是重要的,[96]不過在性學報告中,部分口裡支持制度的男士,卻會發生婚外性行為,他們多以性欲不能在婚內得著滿足為由解釋,同時表示婚外性行為不會影響對妻子的感情,反而維繫得更長久;[97]這種取態明顯把吳敏倫醫生提倡性、愛分家的觀念實踐出來,而妓女行業的特質正好符合性、愛分家的需求,因為中間純粹金錢交易,並不涉及任何感情、責任。
 
四、        妓女對一夫一妻制度做成的破壞
如是者,現代妓女行業看來確能解決已婚男士對婚外性行為的渴求,而不會破壞家庭制度,但事實卻不然,被訪問男士大多偷偷嫖妓,不會告知妻子,與電影《大丈夫》一眾男主角做法一致,「不敢」首先因為知道妻子受不了,女性除了在比例上較少出現婚外性行為,[98]她們更大多不會認同性、愛可以分家,有一位多年婚姻輔導經驗專家有以下體會:「男士是為了性而付出愛,女士是為得到愛而付出性。」,[99]故女士會自然地從婚外性行為聯想到感情不忠,她們更不會同意吳敏倫醫生提出「性交等同握手」的理念,就是一個身份上有利益衝突的媽媽生也認為沒有老婆會受得了老公跟別人做愛。[100]「不敢」的第二個原因是背約,婚姻的承諾帶著忠貞、排他含義,得一則不能有二,做錯事情,企圖掩飾是大眾的共同經驗,故「不敢」極可能是內心責難,罪惡感作祟。
 
雖說嫖妓行為不會影響對妻子的感情,除非實行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把感情需要託付妻子,性滿足託付妓女,否則與妻子行房時難免與妓女作出比較,由於妓女以層出不窮的性花式討嫖客喜悅,妻子很自然比了下去,如強行要求妻子配合,乃侵奪妻子的個人自由,把妻子降格為不用付錢的妓女,對妻子、婚約實則是一種侮辱;如在性事上長期不能滿足,男士行房動機自然減退,妻子起疑或怪責自己,傷害結果肯定是夫婦感情;假裝滿足卻淪為一種欺瞞,莫論婚姻,就是基本朋友、同事人倫關係亦屬不道德。
 
當嚴格實行性、愛分家,為了對等公平,男士也要同樣認同女性可以自由發生婚外性行為,如上「鴨店」嫖男妓,只是能夠接受這樣「開放式婚姻」(意指夫婦在協商後,同意雙方可以與其他人士發生性關係)又有多少?根據《海蒂性學報告》,一些男士實行開放式婚姻中,長遠不能接受妻子與另一男子發生性關係。[101]而根據新浪網調查指出,大部分男士總期望妻子是處女,未與他人發生性行為,這些感受反映著履行性、愛分家,實踐「開放式婚姻」,對男士心理有一定障礙,但如容許男士繼續嫖妓,實則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對妻子是一種剥削。
 
四、        現代嫖妓行為--踐踏尊嚴並物化女性
《大丈夫》戲中對妓女描寫很片面,較詳細是詹瑞文飾演的龜公,為一眾男士介紹妓女,而妓女明顯為金錢出賣肉體,[102]而末後一段,四位男主角在酒店與一眾妓女開舞會,情景可謂皆大歡喜,妓女們狀甚欣悅,[103]是導演認為她們享受工作帶來的樂趣,還是表現專業呢?
 
女性人口販賣問題向來嚴重,不少國家鄉村女子因招聘廣告吸引,被騙到城市,豈知到埗後,證件被沒收且強迫從事賣淫,成為非法妓館搖錢的性奴,人身自由不但受限制,更淪為洩慾工具,造成身心、尊嚴難以磨滅的傷害。
 
即使部份女士自願當娼,但根據一位英國學者訪問了四千多名妓女後撰寫的論文指出:百分之八十娼妓都從問題家庭出來。就算經營了四十年夜總會的媽媽生也說,稍微正常家庭出來的女人都不會做妓女,[104]諷刺的是當妓女因金錢藉婚外性行為方式腐朽夫婦婚姻(丈夫嫖妓當然也有責任),妻子一旦發現且選擇離婚,[105]只會製造新的問題家庭,單親的女兒會否踏上當娼之路,為妓女行業提供新血?或許妓女行業生生不息,並非一夫一妻制度下製造嫖妓需要,反而是家庭制度遭到破壞,而這個破壞可以帶來惡性循環。
 
女性主義派別眾多,對事件看法不一,涉及自願當娼便是一個上佳例子。部分女性主義者認為娼妓只是一種職業,應享受普通婦女的尊嚴,另外一些女性主義者則認為娼妓制度就是父系制度,為免婦女遭受壓迫,應廢黜娼行業。[106]根據世界人權宣言,人人生而平等,不應因膚色、種族等因素備受歧視,[107]我們對娼妓予以尊重,因為她們也是人,並非因其行業與一般在資本主義下的自由貿易買賣無異;殺手同樣牽涉金錢買賣,難道也可看成一種職業嗎?在Making Sex Work:A Failed Experiment with Legalized Prostitution 一書中,作者Mary Lucille Sullivan觀察澳洲維多利亞洲把妓女行業合法後種種變化,得出實驗失敗的結論,公娼無法取締私妓,在自由市場中,妓女的合法工作地位無法擺脫「物化」的命運;[108]1991年香港曾就娼妓合法化作討論,其間遭遇不少阻力,近53%人士反對;[109]超過一半港人已對娼妓行業表態,在立法還未成事的日子,援助交際風潮已悄悄從日本吹到香港,假若一旦合法,衝著當娼會是一些低技術、低收入的年青人,因為她們有極高消費欲望,易受人誤導,作出不能彌補的抉擇;[110]不過現實中確有女子不為金錢自願當娼,美國女子Norma Jean Almodovar就是例子,[111]她毅然放下洛杉磯警隊職務自願當娼,為了從中探索、追求如何享受性,[112]然而,這都是極少數的例子,試問有多少家長期望女兒成為「紅牌阿姑」?故筆者認為妓女尊嚴低落來自職業本質,即便正名為性工作者,甚至實行娼妓合法化,對提升妓女尊嚴、人性幫助不大。
 
現實裡香港妓女多來自貧苦家庭,根據香港紅絲帶中心舉辦的中國娼妓情況研討會中,單光鼐教授指出,大陸從娼者甚少被逼入行,33.8%是為了賺錢,[113]這個事實令一班矢志救娼妓離開火炕的女權分子熱忱降溫,諷刺的是她們並非全部來自貧窮家庭,「賺快錢」才是當娼的最大動機,要當心處理並非女性在娼妓行業遭壓迫等事宜,而是這種自詡笑貧不笑娼、不腳踏實地的消費心態;單光鼐教授在中國娼妓研究發現66%嫖客追求性花式、16%是貪圖新臉孔[114];而一位生平已與2000名女士發生性行為的拉維先生現身說法,強調嫖妓不要求妓女長相特別漂亮,只要一個新面孔;[115]以上例證說明了嫖客只把妓女看成次次不同的菜式,追求層出不窮性花式換取快感,甚至要求她們做出猥褻動作,以滿足一己欲望,漠視妓女感受之餘,箇中操控直把女性身心物化,這個時代的妓女受著不是父權的欺壓,拜金、消費主義才是元兇。
 
五、        以康德、古典功利主義審視箇中利弊
根據康德理論,基於任何原因,人都不應被用作為工具,[116]可惜妓女現正面對如斯惡劣情景,即使她們因金錢緣故自願物化,社會亦不能袖手旁觀,因個人尊嚴比個人自由重要,否則人與野獸、物件分別何在?雖說自願物化,但妓女往往把口唇視為嫖客禁地,把它留予深愛的人,代表她們意向並非走上物化之路,仍想在感情路上獲得滿足,不過口唇界線無阻妓女與嫖客身體緊密接觸的事實,個人的感覺、情愛、盼望,不小心就會滑出來,因此她們需要刻意整理情緒,導致就算與心愛情人親近,也難以獲得興奮;[117]這反映性買賣與一般出賣腦力,體力工作不同,迥異處在於性事其實涉及雙方深入感情關係。
 
根據古典功利主義,[118]整體結果才是行為對錯決定主要因素,當平衡各方利益,妓業對妓女人性尊嚴、感情關係造成重要破壞,而好處極其量是男方能以金錢嫖妓換取個人性快感,而男士這種做法既無必然性,但卻有很大機會破壞夫妻關係,腐朽持之以恆的一夫一妻家庭制度,進而削弱下一代在健全、完整環境成長的權利。
 
小結、
妓女與嫖客關係超過千年,從妓女過往賣色賣藝,發展成今天單純賣肉、賣花式換取嫖客快感的物化關係,一方面現代人引以為傲、積極保護的人類尊嚴在妓女身上遭受踐踏,另一方面已婚男嫖客容易把性、愛分家,墮入一種無止境的性欲快感追求,不斷尋求更大的官感刺激方能達到滿足。在現實生活裡,妓女行業確與一夫一妻制同時存在,部分已婚男士確與妓女出現婚外性行為,並表示不會影響夫妻感情,但不能因此歸納出雙方互為因果,妓女補助一夫一妻制度存在的缺陷等結論;首先,所謂「補助」基於「性、愛可以分家」和「所有男士在婚姻內得不著性滿足」等前設,誠如前言,基於兩性公平、心理需要,性、愛分家主張在現實上是行不通的,而無論妻子是否知情,都會影響夫婦感情,並與婚姻原則背道而馳;根據《海蒂性學報告》,部分受訪男士十分享受一夫一妻制度,沒有需要作出婚外性行為作出補足,[119]因此不是所有男士皆有婚外性關係的需要;另方面,妓女存在反而成為已婚男士出軌的誘因(並不代表男士不需付上責任),由於妓女附和黃色資訊,以層出不窮的性花式作招徠,讓男士沉溺在追逐無休止的性快感上,久而久之破壞一夫一妻之間的性關係,進而是感情關係,所以,妓女行業非但沒有補助,實則是腐朽一夫一妻婚姻制度。
 
綜觀而言,電影《大丈夫》建構的意識形態只能反映現代夫妻生活現況的片面,強調男性在婚姻生活感受失落,相反在嫖妓過程獲得歡愉,刻意隱藏妓女感受,假設個個是快樂妓女,讓觀眾不自覺把嫖妓行為合理化。
 
 
第五章            藉《大丈夫》探討如何有效回應電影的意識形態
 
「其間主導的、從屬的和對抗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價值,以大眾文化形態各異的特定類式,混和在不同的行列裡了。」   節錄自書籍:《大眾文化與社會關係》
                                                                                本內特
一、        電影反映現實,還是創造現實?
觀眾特別是年青觀眾不易分辨電影情節真假,如電影《黑社會》一幕,古惑仔飛機(張家輝飾)在黑幫大哥大D(梁家輝飾)為表豪氣,把湯匙磨碎吞下,現實生活竟有學生有樣學樣,最後送院救治,[120]電影被稱作夢工場,因為可以把導演、編劇天馬行空的想像製作出來,有賴電腦科技更可謂如虎添翼,場面幾可亂真,由於像「真」,因此不易辨識,加上電影脫離最初紀錄片模式,轉向以劇情片發展,故事敘述成為主線,因此人物設定、劇情由編劇、導演動筆策劃,加上準確客觀資料搜集,為要建構一個可信的時空,表達他們對某個事件、遭遇和意識形態的回應。因此電影反映局部「事實」,特別是導演眼中想與觀眾分享建構出來的「事實」,當導演手法高明,觀眾容易照單全收,在《大丈夫》中,部分妻子造型如盧巧音、毛舜筠的角色被設計成凶悍婦人,與妓女柔情似水、青春可愛做成極大對比,製造丈夫們在家得不著絲毫溫暖感受,最後迫於無奈遂選擇嫖妓以求得著慰藉釋放,觀眾對眾主角嫖妓行為生出同情心,容易把片面敘述引申至現實把所有嫖妓合理化,忽略了現實裡並非所有妻子皆是惡巴巴,所有妓女皆是幹得享受,活得暢快,誠如前言,性交易中間牽涉身體緊密接觸,要把感情刻意隱藏,導致性冷感,而無法與心愛的人享受性愛生活。妓女最難忍受的是嫖完不付錢,比起跟嫖客做各種迎合他們口味的性花式都要難受,算是毀滅娼婦尊嚴的惡行,[121]在自由貿易市場,銀行會有撇帳、食店老闆會遇上食客不付錢溜掉,只是難受程度不會像妓女一般,這反映性交易不可單純以買賣貨物比擬,本質上更不能與人性分割,會涉及痛苦感受,而肉金成了出賣肉體後唯一心靈麻醉藥;而市場上出現妓女會找男妓宣洩情緒的行為便是佐證,[122]她們最迫切需要的不是妓權,而是心理輔導[123],根據報導,一些嫖客主動發起嫖客恩約,第一約是嫖客要付足肉金,[124]既然要立約章,反映現實嫖客並非如一眾主角們善良,賴帳就是對妓女的一種侮辱,顯示部分嫖客連最基本道義也欠奉;因此《大丈夫》對快樂妓女、嫖客的描繪,其實有美化、誤導之嫌,足見電影只反映部分現實,其他所謂事實皆藉導演、編劇一手創造。
 
二、        持批判態度解構箇中角色設定或故事前設
當觀眾閱畢電影,除了用金錢獲取娛樂以外,要當心故事背後不自覺傳遞的意識形態,向來「故事」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教育工具,以往不少政權皆有樣版戲宣傳其政治立場、取態,而為了避免一籃子接受電影中的意識形態,觀眾需培養分析能力,一般從分辨角色設定與找出故事前設開始,角色設定會否過於誇張,失去具普遍代表性的特質,如是,在劇情上碰到種種遭遇容易會與現實環境出現分歧,甚至割裂,《大丈夫》中的九叔(梁家輝飾)因嫖妓東窗事發,被九嫂(吳君如飾)長期軟禁在家便是例子,這種描述只是妖魔化妻子,試問現實妻子那有這樣大的權力!從而得出妻子擁有無上權力,逼令丈夫無奈出外嫖妓,以得著性滿足的結論,然而現實裡,無奈往往屬妻子一方,丈夫偷偷嫖妓只是良心有愧的表現;沒有兒女是另一個戲中普遍角色設定,因為子女是婚外性行為不可忽視的受害者,多少兒女對父親背妻嫖妓行為只為滿足一己性欲而雀躍歡呼?一個完整家庭出現破口,違背承諾令父親形象滑落,家庭沒有信任對下一代成長影響深遠,無論性欲需要多大也說不過去,導演為了避開這個層面的矛盾,故設定了統統是一個個無後家庭。
 
找出前設亦是分析箇中意識形態是否成立的重點竅門,《大丈夫》只談及嫖妓何等快樂,沒有談及嫖妓箇中所涉及的風險,例如性病感染,及傳染妻子的危機;另一個前設是男士必然有婚外性行為的需要,在戲中一切變得理所當然,夫婦關係注定不能獲得性滿足,誠如前言,《海蒂性學報告》言明,部分男士在一夫一妻的關係上得著滿足,無須假以外求,究竟是他們基因迥異,還是男性傾向把女士物化,以追尋不同性花式滿足一己表面的官能性滿足?慣於嫖妓男士可否從他們身上學會忠貞同樣可以帶來樂趣?如果發現前設存疑,則觀眾有需要懷疑戲末結論的真確性。
 
 
三、        把議題昇華成為社會中不同族群對話空間
觀眾解構角色設定及故事前設後,則會擴闊了對電影呈現某個意識形態的多面了解,因此解構原意並非一味否定電影對問題的獨有看法,而是就著議題更透徹進行不同族群的對話、討論,一夫一妻制度功能雖好,但現實裡不少丈夫確有嫖妓行為,原因何在?確有待各方討論;讓孩童得著最好的保護、撫養是他們應有權利,[125]而合法嫖妓、開放性婚姻能否把夫妻矛盾解開,把攀升的離婚率下降,讓下一代可以在完整家庭裡長大?
 
當電影不斷放映,觀眾可以偏離導演、編劇原意,作出另一番截然不同的詮釋,唯有這樣討論,方會豐富導演提出問題,為另類答案舖路。
 
四、        小結
電影並非現實真相,但不少人仍自願墮入迷思中,當觀眾對電影有充分的分析能力解構,就能與導演、編劇作真正對話,而不致淪為唯唯諾諾之輩。
 
 


總結                        維繫一夫一妻良好、長久「關係」的建議
 
「男人通過性來尋求情感的親密和滿足--一個女人又一個女人,成為婚姻生活不斷循環的模式-調查顯示,到頭來並不因此非常快樂」
                                                        節錄自《海蒂性學報告》男人篇
一、        還原「性」之本位--歡愉建基在「獨一性伴侶」之中
今天嫖客追求不再是過去詩人墨客與妓女談心、賦詩等,而是一種單求個人的性滿足,這種性滿足源自個人主義(當然嫖妓指南、報刊也有推波助瀾),追逐一己官能刺激,透過妓女層出不窮的性花式、性玩具,甚至淫褻動作來達成;由於動作本身只為取悅嫖客,妓女本身完全談不上享受,故一般妻子自然拒絕「奉陪」,造成妓女在這一方面獨有生存空間,因此她們會樂意攜手創作新花式,以吸引嫖客繼續消費,誠如前言,這是一種消費主義把女性物化行為,有踐踏女性尊義,同時,由於新鮮感隨時間減退,嫖客只會墮入一個追逐快感的循環裡,到底他們是邁向滿足還是遠離滿足呢?性花式一日會有窮盡,還可有甚麼方法再能刺激性欲?難道要升級至一些性變態的行為,如孌童、援交等?而泰國、日本已成為嫖客好此道者的熱門消費之地,社會有需要保護兒童、青少年在心智未成熟階段被人利誘,作出不道德的交易;已結婚的嫖客大多不願與妻子表白,害怕破壞婚姻,情況與《大丈夫》一眾男主角一樣,只能選擇偷雞摸狗地出軌;丈夫單方面以為嫖妓可補償男士在婚姻後性方面的不足,實則夫婦沒有坦誠,欺瞞只會把感情距離愈來愈遠,結果婚姻同樣遭到破壞。
男士所謂多元性伴侶的傾向,只是根據現實案例歸納出來的結果,沒有生物科學方面的論證,它會否是父權社會遺留下來的論述,藉此延續男士權力,把婚外性行為解說為回應身體的本能欲望,為婚姻不忠行為開脫責任?當婚外性行為如嫖妓,是一項高金錢回報的門徑,建構論述明顯有助黃業持續興旺,商業因素不能忽視;而論述不斷在媒體重覆播放,根據社會學家Robert K. Merton提出的Self-fulfilling prophecy,[126]部分男士即使沒有傾向也會不自覺受論述影響,活出多元性伴侶的傾向,參與實現男士多元性傾向的預言。
根據一個被《時代雜誌》譽為可能是第一個最具科學公信力的性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Social Life Survey(NHSLS) ,訪問了約3000多名人士,結果發現在性行為上,長久維持一個性伴侶比多重性伴侶會獲得更大情感與身體上的滿足;[127]另外,在香港藝人高皓正的心路歷程分享中,清楚表達濫交帶來的並非滿足,在心理上只會帶來不斷的失落,[128]而在生物學上為箇中原由提供了答案,在Dr. Winnifried Cutler 的著作Love Cycles: The Science of Intimacy,發現當只有與一個伴侶長期發生性行為,雙方身體的荷爾蒙分泌會出現變化,促成一個周期,讓雙方在性方面得著更大的滿足,並且同時促進身體健康;[129]無論從調查、個人感受甚至生物學層面上,都說明了一夫一妻制度中,丈夫其實無須假以外求,可以在單元性關係上獲得滿足。
 
因此,一夫一妻制度除了締造兩性地位平等,在性方面的約束雖向來為性解放人士所詬病,然而在制度上其實為男士長遠上提供了一個性滿足的場景配套,只是從現實觀看,男士在實踐上確有一定難處,面對除了妓女行業做成引誘,性解放的意識充斥在傳媒中,製造合情合理嫖妓的論調,加上超長工時,雙職家庭夫婦相聚時間減少等問題,婚姻制度確創造了男女性滿足的硬件,但在軟件上需要加以配合,方能水到渠成。
 
二、        豐富一夫一妻制度內涵
綜合以上,性、愛在身心理上(特別就女性而言)不容分家,男士不能只追求肉體上性的滿足,不少享受一夫一妻關係男士明言,雙方感情才是箇中關鍵,因此除了法律條文,雙方不斷進深的感情關係更能維繫雙方在婚姻之中,牽涉對對方的關心、承擔和付出,其實統統都已涵蓋在婚姻誓詞當中,只是部分人士對婚姻生活有著不現實的期望,以為會像拍拖時般自由愉快,共同生活面對協調、共識比獨居多,務必犧牲部分個人喜好,然而在一個共同關係上,實踐Ethical Egoism必然弄至焦頭爛額,追求整體最大利益的古典功利主義會更為合宜,因此夫妻雙方需要放下自我,事事以雙方關係為考慮,與基督教「愛」的定義接近,放下自我,進而學習包容一個更大的我。中間牽涉營造優質溝通,建議夫婦每周安排固定時間交談、行房,因性是身心靈上的結合,每當遇上溝通和性事上的疑難,可尋求專業人士協助,[130]避免問題如雪球般愈滾愈大。
 
當性解放人士言論充斥市面,後果只會讓持之有恆的婚姻制度受到衝擊,面對如電影《大丈夫》意識形態的挑戰,需要捍衛固然是一夫一妻制度框架,同時還要孕育出能夠實踐箇中意識精神的氛圍,由政府、福利機構和宗教組織提供相關配套資源,因此,種種看似來自婚姻制度的社會問題,促發推動制度的動機,但綜合以上文中各點,要革新不是制度本身,而是豐富制度內涵,才能迎接現代多元社會的挑戰,唯有如此,孩子才可活在一個不是徒具一夫一妻制度形態的建制下,從中學習權利和義務、忠誠和承擔等美德,中止離婚、再婚家庭對他們的影響,讓他們可以花更多時間精力學習,建設社會,同時日漸疏落的人儕關係,可以在社會最基本單位--家庭出發,予以修補歷年來的破損,增加社會凝聚力,持續健康發展。
三、        延伸研究
倫理學家布朗寧和Stephen Post提倡「批判家庭主義」,他們認為完整家庭對個人和社會極之重要,減少離婚和鞏固婚姻制度,政府有理由關注家庭破裂,而所提倡家庭模式並非回歸至19世紀的中產家庭,而是要求取消婚姻內對女性的不平等和增進婦女在公共領域的參與;[131]讓實踐一夫一妻制度時有效與父權社會產物的指控脫鉤,由於現代婚姻制度與基督教倫理、神學觀念關係密切,早期基督教在當時希羅世界發起的更可算是一場家庭革命,大大提高了婦女地位,在理念上重新建構男性以往支配別人為榮的觀念,在夫婦關係上與女性平起平坐;雖然兩性平權運動直至上世紀才得以開花結果,但基督教對父權主義的批判和早期女性主義者(她們大多是基督徒)的思想啟蒙實在功不可沒。
 
面對當下香港社會,情況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女性地位日高,在兩性平衡上鐘擺可能又擺向了另一邊,不少中年男士皆面對失業、求職上的困難,在社會期望上出現落差,而涉及虐妻、虐兒的家庭暴力案件有增無減,在家庭崗位上可否騰出一些彈性空間,讓男士承擔照料家庭、兒女的責任?要孕育出這片文化土壤,政府和民間機構究竟可以怎樣效力,基督教能否再次發揮影響力,從倫理學觀念為現在家庭崗位作彈性擺位?論文部分只生拋磚引玉之效,箇中答案留待他人作延伸研究的引子。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資料
 
1.     陸揚著(1993)。《大眾文化理論》。台灣:揚智。,
 
2.     史文鴻著(1995)。《電影文化、理論和批判》。香港:次文化堂。
 
3.     索羅金著,邱義仁譯(1976)。《美國性革命》。台灣:綠園出版社。
 
4.     劉達臨著(1998)。《性的歷史》。台灣:商務。
 
5.     李秋零、田薇著 (2000)。《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北京:華夏出版社。
 
6.     關啟文、洪子雲主編(2003)。《愛與慾-基督教性神學初探》。香港:基道。
 
7.     Glenn T. Stanton著(2007)。《同性婚姻點解唔得?十問十答》。明光社。
 
8.             The Witherspoon Institute著,卜妍娉、關啟文譯(2006)。《婚姻與公眾利益:十大原則》。維護家庭聯盟。
 
9.     徐君、楊海著(2004)。《妓女史》。台灣:華成圖書。
 
10.   王書奴著(2006)。《娼妓史》。台灣:代表作。
 
11.           楊漪珊著(2001)。《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
 
12.           雪兒海蒂著,林瑞庭、譚智華譯(2002)。《海蒂性學報告》。中國:海南出版社。
 
13.   郭志英著(1995)。《「婚外情問題」系列(一)》。香港明愛家庭服務。
 
14.   Chiu Marcus, Y.L. (2002)。《婚外情問題熱線用者研究》。香港明愛家庭服務。
 
15.           馬麗莊, 譚少薇著(2007)。《香港的跨境「包二奶」現象與社會福利界的回應》。香港: 香港亞太研究所。
 
 
 
 
 
 
英文參考資料
 
1.         Arlene F. Saluter .1994.Martial Status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Marcg.U.S. Bureau of the Census, March 1996 Series.
 
2.     Brenda Almond. The fragmenting family. Oxford. 2006.
 
3.         David Blankenhorn. Fatherless America : confronting our most urgent social problem. New York : BasicBooks, c1995.
 
4.      George Akeriof et al. Nock, Linda Waite and Maggie Gallagher (2000). The Case
for Marriage. New York: Doubleday. 1998.
 
5.     Glenn T. Stanton. Why Marriage Matters. Pinon Press. 1997.
 
6.         G.E. Moore ; edited by William H. Shaw. Ethics and 'the nature of moral philosophy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7.             James Dabbs. Heroes, Rogues, and Lovers: Testosterone and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8.             Kenneth Auletta. The Underclass.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2.
 
9.         Malden, MA ; edited by Henry R. West. The Blackwell guide to Mill's Utilitarianism.  Oxford : Blackwell Pub. 2006.
 
10.    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London: The MIT press. 1994.
 
11.       Mary Lucille Sullivan. Making Sex Work:A Failed Experiment with Legalized Prostitution.Spinifex Press. 2007.
 
12.   Roger. W. Libby. Marriage and Alternatives: Exploring Intimate Relationships.
        Random House Inc (T) . 1977
 
13.   Wade F. Horn.“The Importance of Being Father" , American Civilization. 1995.
 
14.       William H. ShawMalden, Mass. Contemporary ethics : taking account of utilitarianism.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9.
 
15.    Winnifred B.Cutler, Love Cycles: The Science of Intimacy New York: Villard Books. 1991.

 

 

 
[1]陸揚著:《大眾文化理論》(台灣:揚智,1993),頁34。
[2]史文鴻著《電影文化、理論和批判》(香港:次文化堂,1995),頁224。
[3]義大利新馬克斯主義學者葛蘭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在多個人文及社會科學都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葛氏提出「霸權」(Hegemony)的概念,我們分析國家權力如何形成;了解文化如何鞏固不平等的社會關係;思考反抗社會宰制的可能策略。陸揚著:《大眾文化理論》(台灣:揚智,1993),頁114。
[4]同上,頁35-36。
[5]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London: The MIT press. 1994) pp.7
[6]搜狐娛樂網站,檢索日期:2008年6月12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yule.sohu.com/2003/11/27/32/article216133224.shtml
[7]在一次太太團的圍捕行動中,九叔「犧牲」自己幫助伙伴逃離現場,被太太九嫂(吳君如飾)長期監察,被形容等同長期坐牢。彭浩翔編導:《大丈夫》VCD光碟,(美亞娛樂,2003),碟1,時碼:20’36”-23’16”和37’35-42’23”。
 
[8]香港統計處表示,香港人25年來越來越遲婚,離婚數字亦增加8倍。數據指出,香港男性初婚年齡平均由1981年的27歲,升至去年的31歲,女性由24歲升至28歲。
〈港人遲婚離婚數字亦上升〉,《明報即時新聞》,2007年11月20日18:35。
[9]統計處數據指出,35歲以上的母親共誕下16,629名嬰兒,佔全年總數23.5%。90年代初,婦女生育年齡集中25至34歲,如今變成30至39歲。2006年35至39歲年齡組別的母親共誕下14,307名嬰兒,升幅達兩成。
〈去年7萬嬰兒出生10年新高高齡婦產子急升 〉,《明報》,2008年5月11日,A04
[10]政府統計處昨日公布本港人口推算報告,香港出生率將進一步下降至全球最低水平,到時每年逾六萬九千個新生命,近半數約三萬名嬰孩均是內地父母所生,〈國產BB殺入土生香港仔減〉,《星島日報》,2007年11月17日,A04。
[11]Chiu Marcus, Y.L.,《婚外情問題熱線用者研究》,(香港明愛家庭服務,2002),頁87-88
[12]雖有評論指出《大丈夫》表面以男士嫖妓為題,實則透過夫妻關係喻意九七回歸後香港自由度收
緊;筆者沒有以此觀點為本文研究進路,仍採用故事基本內容為討論架構,即嫖妓對夫妻關係影響
為主要探索向度,而電影詮釋權向來在於讀者,論述的對錯高低在乎箇中合理和客觀性,故不同論
述只會豐富討論,並非互相排斥。
潘國靈,2004,〈《大丈夫》的後九七無能〉,檢索日期:2008年6月12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lawpun.com/?mod=iColumn&cmd=showCAS&caID=97
[13]Arlene F. Saluter .1994.Martial Status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Marcg.U.S. Bureau of the Census, March 1996 Series ), pp20-484,p.ix.
[14]Rustum and Della Roy, “Is Monogamy Outdated ?"quoted in Lester A. Kirkendall and Robert N. Whitehurst, eds., The New Sexual Revolution. (New York: Donald W. Brown, 1971). p.148
[15]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172。
[16]香港影庫,檢索日期:2008年5月12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hkmdb.com/db/movies/view.mhtml?id=10484&display_set=big5
[17]根據香港婚姻訴訟條例第11條:提出離婚呈請或 離婚申請的唯一理由, 須為婚姻已破裂至無可挽救,而在1995年加入11條B: 聆訊離婚申請的 法院除非信納下列兩項或 其中一項事實, 否則不得裁定該宗婚姻已破裂至無可挽救─
		
		
		
		
		
		
(a)  婚姻雙方在 緊接申請提出前, 已分開居住最少連續1年; 及
		
		
		
		
		
		
(b)  在申請提出前不少於1年, 法院接獲一份第(3)款所指的 經婚姻雙方簽署的 通知書, 而該通知書其後並未遭撤回。檢索日期:2008年7月14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hklii.org/hk/legis/cord/179/s11b.html
		
		
		
		
		
		
[18]2006年結婚人數是50 328 而離婚個案是17 424,政府統計處(2007),《香港人口趨勢1981-2006》,頁66,
[19]〈內化負面評價行為易偏差重身教單親家庭非問題家庭〉,(2008年2月27日)《星島日報》F09
[20]關啟文著,《中流砥柱-教會為何要維護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校園》,47卷2期,2005年3-4月,頁8-18。
[21]索羅金著,邱義仁譯,《美國性革命》,(台灣:綠園出版社,1976),頁40。
[22]同上,頁17。
[23]同上,頁17。
[24]英國在2005年12月21日同性婚姻法正式生效。〈英同性婚姻法今生效〉,《蘋果日報》2005年12月21日  A41
[25]The L Words是一齣以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和變性人感情生活連續劇,在2004年1月播出第
一季,一共計劃製作六季,第六季將在2008年夏天拍攝,2009年1月播出。檢索日期2008年7月16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l_word
[26]在美國,同居者視為“推定配偶”與合法配偶的地位一樣受到保護。英國1975年的《家庭與扶養法例》中規定的“受扶人”就包括同居者在内。在香港“同居”被認為是没有婚姻關係的男女,基於雙方的合意發生的事實同居生活的行為,是一種特殊的契约;但同居者之間互不享有繼承權。      檢索日期:2008年7月10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072086.html?fr=qrl
[27]〈4 男1女中二生荒淫5p〉,《明報》,2007年6月26日,A02。
[28]《香港人口趨勢1981-2006》,(政府統計處,2007),頁53。
[29]中華民族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平均壽命則是:夏代:18歲﹔秦漢:20歲﹔東漢:22歲﹔唐朝: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時期:35歲﹔新中國1957年:57歲﹔1981年:68歲。中國人口壽命一直呈上升趨勢。今天,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人均壽命已與世界發達城市相同,為76歲上下。吳伯林,2000,《人體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檢索日期:2008年7月18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people.com.cn/BIG5/channel1/15/20001007/
[30]索羅金著,邱義仁譯,《美國性革命》,(台灣:綠園出版社,1976),頁17。
[31]職工盟引用政府統計處資料,對比國際勞工組織的調查,在○五年香港有約四成一就業人口,每周工作四十八小時或以上,與全球五十個國家比較排名第五,僅次於秘魯、南韓、泰國和巴基斯坦。〈港人工時長列世界第五〉,《星島日報》,2008年7月19日,A24。
[32]恆生銀行找來本地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作代言人,廣告對白節錄:「睇報紙,原來養大一個BB要成四百萬元,儲呢筆錢真係唔容易,所以投資上,我搵恆生。」,這不是訪問片段,而是恆生新一輯的電視廣告。廣告播出後,旋即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養大一個BB,真的要四百萬元?」,
〈走向年輕化恆生品牌革新之路〉,《文匯報》,2006年10月16日,B26。
[33]Glenn T. Stanton, Why Marriage Matters. (Pinon Press. 1997), p.46.
[34]Glenn T. Stanton, Why Marriage Matters. (Pinon Press. 1997), p.47。
[35]在1997-2001年,明愛婚外情問題熱線的求助個案中,有三分之一的個案是關乎與同事發生婚外情。Chiu Marcus, Y.L.,《婚外情問題熱線用者研究》,(香港明愛家庭服務,2002),頁72-73
[36]郭志英編著,《婚內婚外預防及處理婚外情問題》,(香港明愛家庭服務,1995),頁17
[37]劉達臨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1998),頁20。
[38]參〈以弗所書〉五章31-33節,《聖經》。
[39]李秋零、田薇著:《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頁41。
[40]參〈雅歌〉七章7-9節,《聖經》。
[41]基督教基本教義反對濫交、同性性行為,而提倡婚姻制度同時,對婚姻看法有著一定歷史進程,
初期基督教會主張禁慾,認為守童貞能與上帝有更好的聯合,至宗教改革後,加爾文反對以獨身為聖潔的表達,認為繁殖是神給人的命令,路德宗與改革宗普遍認為婚姻比獨身好。
吳國傑著:〈基督教與性:教會歷史寶鑑〉,載關啟文、洪子雲主編,《愛與慾-基督教性神學初探》,(香港:基道,2003),頁55-60。
[42]參〈以弗所書〉五章21節,《聖經》。
[43]〈婚外情困擾30 萬家庭〉,《東方日報》,2002年11月4日A27
[44]索羅金著,邱義仁譯,《美國性革命》,(台灣:綠園出版社,1976),頁111
[45] 索羅金著,邱義仁譯,《美國性革命》,(台灣:綠園出版社,1976),頁116。
[46]索羅金著,邱義仁譯,《美國性革命》,(台灣:綠園出版社,1976),頁117-120。
[47]Glenn T. Stanton, Why Marriage Matters, (Pinon Press. 1997), p.101
[48]關啟文著,《中流砥柱-教會為何要維護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校園》,47卷2期,2005年3-4月,頁8-18。
[49]Kenneth Auletta, The Underclas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2)
[50]Glenn T. Stanton, Why Marriage Matters, (Pinon Press. 1997), p.103
[51]同上,頁103-116。
[52]同上,頁113。
[53]Bruce Ellis, , “Of Fathers and Pheromones: Implications of Cohabitation for Daughters ‘Pubertal Timing’In A. Booth and A. Crouter”(eds.) , Just Living Together: Implications of Cohabitation on Families, Children, and Social Policy. (Mahwah, N.Y.: 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 2002)
[54]Wade F. Horn,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Father" , American Civilization, 1995, pp.4.
[55]Anne Case etal , “How Hungary is the Selfish Gene?", Economic Journal, l2005, (110:781-904).
[56]關啟文,《中流砥柱-教會為何要維護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校園》,47卷2期,2005年3-4月,頁8-18。
[57]The Witherspoon Institute著,卜妍娉、關啟文譯,《婚姻與公眾利益:十大原則》,(維護家庭聯盟,2006),頁47。
[58]Glenn T. Stanton,《同性婚姻點解唔得?十問十答》(明光社,2007),頁7。
[59]Glenn T. Stanton,《同性婚姻點解唔得?十問十答》(明光社,2007),頁10。
[60]索羅金著,邱義仁譯,《美國性革命》,(台灣:綠園出版社,1976),頁4-5。
[61]George Akeriof et al. Nock, Linda Waite and Maggie Gallagher (2000). The Case for Marriage. (New York: Doubleday. 1998,)
[62]Glenn T. Stanton著:《同性婚姻點解唔得?十問十答》,(明光社,2007),頁34。
[63]James Dabbs, Heroes, Rogues, and Lovers: Testosterone and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64]Waite and Gallagher, 2000, p.152.
[65]Waite and Gallagher, 2000, p155.
[66]關啟文,《中流砥柱-教會為何要維護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校園》,47卷2期,2005年3-4月,頁8-18。
[67]關啟文,《一夫一妻制的重要性:人類學的研究》,《基督教周報》,家庭的反思,十二之九。
[68]根據一項全球調查,男性平均性伴侶是13個,而女性是7個;而香港男性是14個,而女性是4個。〈港男平均14性伴風流看齊日本,逾半感壓抑少向伴侶表白需要〉,《明報》,2007年9月27日,A10。
[69]徐君、楊海著:《妓女史》,(台灣:華成圖書,2004),頁8。
[70]劉達臨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1998),頁236。
[71]同上,頁237。
[72]王書奴著:《娼妓史》,(台灣:代表作,2006),頁18-27。
[73]徐君、楊海著:《妓女史》,(台灣:華成圖書,2004),頁34。
[74]坊間部分書本都有男士為了保護私有財產而設立一夫一妻制度的論述,然而這場顛覆固有母系制度的重要抗爭,均沒有相關歷史文獻、物品作為支持論據,容易成為一己推測,說服力難免成疑。
[75]劉達臨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1998),頁240。
[76]徐君、楊海著:《妓女史》,(台灣:華成圖書,2004),頁37。
[77]劉達臨著:《性的歷史》,(台灣:商務,1998),頁242。
[78]徐君、楊海著:《妓女史》,(台灣:華成圖書2004),頁47。
[79]同上,頁90-,109。
[80]同上,頁93-94。
[81]同上,頁97。
[82]徐君、楊海著:《妓女史》,(台灣:華成圖書2004),頁100。
[83]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182。
[84]香港常用的通俗簡稱,意指一個妓女租住一個單位賣淫,以此種方式經營並不違法。
[85]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45。
[86]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45。
[87]孔子的弟子曾參,在當時的魯國,被公認是品德非常好的人。曾參住在一個叫費的小鎮。有一次,小鎮裏的一個人被殺了,殺人凶手恰好和曾參同名同姓。一個鎮上的人急急忙忙地跑去曾參的家,告訴他母親說:「你兒子曾參殺人了,你快避開一下,免得人家來找你報復。」曾母正在屋裏織布,聽到這個消息,頭也不抬地回答說:「沒有這回事,我的兒子不會殺人。」一面繼續織布。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跑來,對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你快逃走啊!」曾母仍然織她的布,沒有理會。再過了一會兒,又跑了一個人,慌慌張張地告訴曾參的母親:「快,快,快逃!曾參剛才殺了一個人!」這回,曾參的母親害怕了,連忙丟下手上的梭子,翻牆逃跑。(取材自《戰國策》),海華文庫,檢索日期:2008年7月27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edu.ocac.gov.tw/ocac_ebook/show-chap.asp?chap=100036-004-0009
[88]香港蘋果日報過往因受社會團體壓力,沒有刊載嫖妓指南一段時間,銷量出現明顯下跌,結果蘋果日報重新刊載嫖妓指南,反映黃色資訊猖獗背後原因,消費讀者也有一定責任。
[89]〈警破4賣淫集團5鹹網涉操控「一樓一鳳」刊廣告招嫖客〉《明報》2008年6月16日
[90]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70。
[91]同上,頁66。
[92]同上,頁65。
[93]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135。
[94]同上,頁73、135。
[95]雪兒海蒂著,林瑞庭、譚智華譯:《海蒂性學報告》,(中國:海南出版社,2002),頁167。
[96]關啟文,《中流砥柱-教會為何要維護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校園》,47卷2期,2005年3-4月,頁8-18。
[97]雪兒海蒂著,林瑞庭、譚智華譯:《海蒂性學報告》,(中國:海南出版社,2002),頁156。
[98]綜觀各國男女性伴侶數目,男士都遠比女士多,以香港為例,男士平均有14個性伴,而女性只有4個。〈港男平均14性伴風流看齊日本逾半感壓抑少向伴侶表白需要〉,《明報》,2007年9月27日,A10。
[99]郭志英,《「婚外情問題」系列(一)》,(香港明愛家庭服務,1995),頁132。
[100]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73。
[101]雪兒海蒂著,林瑞庭、譚智華譯:《海蒂性學報告》,(中國:海南出版社,2002)頁179-182。
[102]彭浩翔編導:《大丈夫》VCD光碟,(美亞娛樂,2003),碟1,時碼:26’48”-32’30”。
[103]同上,碟2,時碼:28’10”-30’07”。
[104]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162。
[105]在「無過錯離婚法」未施行前,不忠一直是夫妻雙方唯一可以申請離婚的理由。
[106]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168。
[107]參1948年聯合國發表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二條,檢索日期:2008年7月16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peace.ls.fju.edu.tw/old/UDHR.doc
[108]Mary Lucille Sullivan. Making Sex Work:A Failed Experiment with Legalized Prostitution,(Spinifex Press. 2007), p.329-330.
[109]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183。
[110]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201。
[111]Norma Jean Almodovar 在美國加洲一直為妓女爭取權益,並成立妓女權益組織C.O.Y.O.T.E,著作有Cop to Call Girl,描述警隊黑幕和當娼過程。檢索日期:2008年7月25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theadvocates.org/celebrities/norma-almodovar.html
[112]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9。
[113]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118。
[114]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129。
[115]同上,頁133。
[116]德國哲學家康德其中一個著名理論,檢索日期:2008年7月27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en.wikipedia.org/wiki/Kant#The_first_formulation
[117]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141。
[118]古典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義,是其中一套常用作思想不同道德議題的進路,起初由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提出,再經由約翰·史都華.米爾(John Stuart Mill)加以修訂並發揚光大,邊沁認為從「結果」衍生的「快樂(Pleasure)」和「痛苦(Pain)」多少才是人類評定行為對錯的唯一來源和測試標準;就觀察所得,他相信眾人在有意或無意間皆以計算幸福(Happiness)來評估自己與他人的行為,這種人類看似「天性」的關注加強了其學說的可信性;他更認為功利主義比諸其他論理原則更合情理(justified),特別在對應一些約定俗成但不明所以的道德常識(Common sense)上;約翰·史都華.米爾的其中一個重要修訂是「快樂(Pleasure)」其實有等次高低之分,除了用數目多寡(Quantity)衡量,「質(Quality)」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幸福(Happiness)因此可以計算,前設地每個人都是均等,不分高低富賤;效益主義並不考慮一個人行為的動機與手段,而僅考慮一個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即為惡。人應該做出能夠「達到最大善」的行為,所謂最大善的計算則必須依靠此行為所會涉及到的每個個體的苦樂感覺總和,且快樂與痛苦間是能夠換算的,痛苦僅是「負的快樂」。在此框架下,群體中間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成了道德議題決定上的一個「客觀」標準。
 
[119]雪兒海蒂著,林瑞庭、譚智華譯:《海蒂性學報告》,(中國:海南出版社,2002),頁191。
[120]〈《黑社會》情節現實版 少年法院內吞湯匙尋死〉,《蘋果日報》,2005年11月4日A20
[121]楊漪珊著:《古老生意新專業--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2001),頁52-53。
[122]同上,頁52-53。
[123]同上,頁246。
[124]〈嫖客推動恩客約章 尊重娼妓望洗脫雞蟲污名〉《蘋果日報》,2008年6月23日A08
[125]「母親及兒童應受特別照顧及協助。所有兒童,無論婚生或非婚生,均應享受同等社會保護」參《世界人權宣言》第廿五條,檢索日期:2008年7月16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peace.ls.fju.edu.tw/old/UDHR.doc
 
[126]Self-fulfilling prophecy意指一個預測本身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令其實現,文學例子在古代希臘、印度出現,廿世紀社會學家Robert K. Merton在其著作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正式把觀念引入疏理,發展為理論,檢索日期:2008年7月27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en.wikipedia.org/wiki/Self-fulfilling_prophecy#column-one
[127]Robert T. Michael, John H. Gagnon, Edward O. Laumann, and Gina Kolata, Sex in America: A
Definitive Surve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4) , P.131.
[128]藝人高皓正在一段被訪錄像,坦誠表達了自己的感情生活總離不開性,「見証速遞愛.停不了」,真正傳播,檢索日期:2008726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gnci.org.hk/tvministry/FaithEX_play_lo.php?zoom_in_id=28
[129]Winnifred B.Cutler, Love Cycles: The Science of Intimacy (New York: Villard Books, 1991), P.108-109, P.244.
[130]香港明愛家庭服務是一個可以尋找輔導幫助的機構,官方網站:http://family.caritas.org.hk/index.php
[131]關啟文,〈全球化趨勢中的家庭與基督教倫理〉,收卓新平、許志偉主編,《基督宗教研究》第七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頁26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