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性別平等來自欣賞差異

編輯及設計小組   |   招雋寧、 張勇傑、歐陽家和、文麗兒、陳燕芬
29/08/2017
性別平等來自欣賞差異

社會對女性和男性有一套標準和期望,就是性別角色(gender roles)。這些標準和期望存在於許多層面,例如:性格──女性嬌柔、男性剛烈;形象──女要美瘦、男要壯健;喜好──女性粉紅、男性粉藍;技能──女語文、男邏輯;職業──女秘書、男經理;家庭角色──女主內、男主外等等。這些例子都是一些對性別角色的固有「框框」。

對性別有過分的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扼殺了美好的事物。成績一般的阿強一直想投身醫護界,自知考不上醫科,卻因常以為護士是女性,在選科時從沒考慮修讀護理。現實裡,不少男病人希望得到男護士的照顧。香港的普通科登記護士約有10%是男性,對女性職業的刻板印象令男護士太少,透過打破這些性別刻板的定型,有助提高醫護服務的男女比例及質素。

可是,人類的腦部天生就分了男腦女腦,年紀愈輕,性別的特質愈有差異。這是否必然產生偏見和性別不平等呢?答案是不。

研究發現女腦在簡單運算上速度較高,精於計算減價折扣,因為女腦的灰質體比男性多。但在複雜邏輯的運算上,男腦卻有較大優勢,因為男腦負責空間和邏輯部份較為發達。若說女性不適合算術科,就是性別刻板定型。男性若能欣賞女性擅於簡單速算,就能正面地看待差異。

另一些研究顯示女孩喜歡畫出事物的細節和色彩繽紛,男孩則喜歡畫出事物的動作而忽略色彩選用。若我們不理會性別的差異,以劃一計分的標準釐訂畫作,在幼兒園裡多數會得出女孩的畫清楚絢麗的結論,但這卻貶抑了男性對動態描繪的創意和能力。

男女天生不同,真正的性別平等在於能夠尊重差異,而且能夠欣賞男女彼此各有的特質。

 

男女是性別定型、偏見還是真有別?

通常,在性別角色的學習過程中,都一定會接觸到所謂刻版的性別分工和定型的說話。例如男生好動、女生文靜;又例如男主外、女主內,這些都是刻板性別定型,這論點很好寫,很好說,很「萬能key」,好像一有性別議題寫這個就萬無一失了。

如果要做駁論,同學大都會拿出「傳統」二字來做對比,會說傳統社會以生存為主軸,所以女性要為生育下一代而留守、男性就會為家庭維生而外出。之後就會指不過現代社會已經不用類似的分類,男女的不同已不太會影響生活了,所以男女應在性別定型中釋放出來。

但如果說其實男女不同是基於基因的不同,甚至大腦的差異呢?這樣的駁論有科學的實證,說明男女兩性因著腦部結構的差異,發展的進度不一,會有不同的表現,只是隨著成長,這些差異會慢慢收窄。於是,我們仍然可以說男女長大後應該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職業,發展不同的專才,但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應理解男女有不同的發展速度、方法和階段,應該因著不同性別施教,並按著不同性別的需要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如此處理,比起呆板、單純地用性別定型VS 傳統價值的說法,或許會好一點。

通識小秘訣

我們所學習有關個人成長的理論,用來作為一個分析工具,是很方便的,課程的設計甚至會故意將幾個理論放在一起,方便你比較和分析。但要留意的是,這些理論終歸也只是一個理論,如果你有其他想法,這些理論是可以被質疑和挑戰,你甚至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寫在其中作為答案。這種創新的能力是值得稱許的,更不會被扣分,但千萬不要以此作為空槍上陣的理由,因為短短的四十五分鐘,你未必想得出石破天驚的說法,這時我們所學到的理論,就成為我們基本了。

 

更多相關文章,請閱《燭光網絡》第114期

 

相關文章

左派反歧視的迷思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03/08/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引言
從小到大,筆者從來未曾對左翼思想、自由派產生過愛慕或者興趣,雖然我認同追求社會公義、追求人人平等、反歧視、反壓迫……等價值觀,不過,要實踐這些理想,並不一定需要在左派的框架下進行。筆者對左傾思想有所保留的原因之一是:這種進路將社會現象過度簡化,世界上彷彿只有兩種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歧視者和被歧視者、有偏見的人和沒有偏見的人。簡單地說,非黑即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若果我不同意或者批評他們的說法、做法,或者事情的結果並不符合他們的期望,他們便會說持異見者對他們有偏見,甚至歧視他們。弔詭的是,到頭來他們可能會採用歧視的方法去反歧視。

結果與人口比例不符是歧視嗎?
一直以來,美國自由派人士都抱怨,以人口比例而言,女性和某些少數族裔在科學、科技、工程、數學(STEM)領域的代表性嚴重不足。2020年,女性佔所有美國電腦和資訊科學家的20%、工程師的15%、數學家和統計學家的13%。在電腦和資訊科學中僅有6%是黑人、在工程方面有4%、在數學和統計學領域則有3%。在以上三個範疇中,西班牙裔分別佔了7%、5%、4%。

自由主義者聲稱這是一個結構性、制度性的問題,造成這「不公平」現象的原因包括了偏見與歧視、資源不平等……的確,輕視女性的大男人主義者是存在的,整體來說女性在科學和工程職業中只佔少數,但在某些科學領域,女性卻是佔主導地位,例如在生命科學中女性的比例高踞58%。更重要的是,並不是所有少數族裔在STEM的代表性都偏低,亞洲人只是美國總人口的6%,但在STEM勞動力的百分比卻高達13%,在美國,20%電腦和資訊科學家是亞裔、13%工程師和10%數學家、統計學家是亞洲人。2020年在美國授予的物理學博士學位中,亞洲人佔了46%。

坦白說,自由派的批評實在令我納悶,筆者參加過無數次關於電腦、統計學、數據科學的學術會議和工作坊,根據我個人經驗,大部份參加者都是亞裔,這些活動都是公開的,主辦單位從來沒有設下性別和族裔的限制。筆者是前任美國統計學會南加州分部的副會長和現任會長,過去曾經任職大學的研究顧問,通過這些身份,我先後籌辦了許多關於電腦統計學、和數據科學的會議、講座、工作坊,撫心自問,我從來沒有以刻板形象去打壓、限制任何人,相反,我鼓勵所有人參加這些活動,不論其性別、年齡、種族、宗教、學術水平……。然而,儘管用盡所有努力,有些人總是提不起興趣,更加令我失望的是,到頭來甚至有人批評我有偏見,說我瞧不起非華裔的學生。

輕率地將問題歸咎於歧視?
筆者一直都採用簡報形式與同事、學生分享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的趨勢,兩年前在某次通訊中我作出如下的報道:「2021年10月,五角大樓前首席軟件官尼古拉斯‧柴蘭(Nicolas Chaillan)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在人工智能的競賽中,中國已經贏了美國,在關鍵技術領域裡面正邁向全球主導地位。」一名少數族裔學生在電子郵件中作出如下回應:「尼古拉斯‧柴蘭的問題源於他缺乏智慧和能力,在非傳統領域(人工智能)中他沒有僱用和留住女性有色人種。」我相信她完全沒有深入調查過尼古拉斯‧柴蘭的背景和整件事情的後果前因,她已經有預設立場,將所有問題歸咎於歧視。

雖然以數量來說,女性在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員中屬於少數,但在質的貢獻上卻並不輸給男性,女性人工智能科學家之表表者包括了史丹福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創始人李飛飛、史丹福大學電腦學教授科勒(Daphne Koller)、機械人公司Jibo前首席科學家布雷澤爾(Cynthia Breazeal)、臉書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主任皮諾(Joelle Pineau)、輝達機器學習研究總監阿南德庫瑪(Anima Anandkumar)、摩根大通人工智能研究主管維羅索(Manuela Veloso)。

為甚麼只是注意STEM的「不公平」?
其實,不同群體在任何範疇中都會有不相同的表現,例如由2017至2019年,在美國社會工作碩士畢業生裡面,近90%是女性,而超過22%的新社會工作者是非裔美國人。換言之,女性與黑人社會工作者遠超其人口比例。此外,根據2020年的統計數字,美國所有心理諮詢師中,66%是女性,而男性僅佔34%。更具體地說,81%的學校輔導員和78%的婚姻家庭治療師是女性。

自由派社會科學家和教育學家支持以種族作為入學標準之一,其實是以歧視的方法去反歧視,他們所持的一個論據是:少數族裔在提供服務或者諮詢幫助時更加明白自己族群受助者的感受和需要。他們批評女性與少數族裔在STEM的比例與人口不相符,根據同樣邏輯,那麼他們應該指出社會工作、心理治療……等範疇的比例失衡是有問題的,或者說在這些學科和行業中收生和聘請員工時存在著偏見、歧視,但現在注意力只是集中在STEM。我猜想原因是:STEM令人得到高薪厚職,「不公平」的結果會令人眼紅,至於社會工作、心理輔導……這些並不會令人大富大貴的領域,便任由它們「不公平」。

對有認知障礙的學生提供額外援助
《美國殘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簡稱ADA)禁止在就業、交通、公共住宿、通訊等多個範疇歧視殘疾人,這法例也要求美國大學確保殘障學生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美國大學設有無障礙服務辦公室(也稱為殘疾支持服務),負責協調殘疾學生的住宿,而且提供很多支援,例如包括延長考試時間、協助學生抄寫筆記、提供無障礙課程材料、手語翻譯、輔助技術……等等。我十分欣賞美國這種重視人權與人人平等的精神,在這種保障下,一個失明的學生可以通過有聲書、文字轉換成聲音的軟件去進修;一個失聰的學生可以通過視頻上的實時字幕而明白講授的內容……。然而,法律所保障的殘疾並不限於身體上的,亦包括心理上和智力上的殘障,例如閱讀障礙、書寫障礙、計算障礙、視覺處理障礙。

問題是:即使對正常人來說,有些學科是非常艱難的,例如電腦程式編寫、統計學、數據科學、數據視像化……。根據我個人有限而偏頗的經驗,無論給予那些有認知障礙的學生幾多支援,結果他們仍然無法掌握最基本的資訊(其他教授可能有不同的經驗)。遺憾的是,一部份學生不單止不會感激為他們提供的種種額外幫助,反而對教授抱怨優待不夠,有些人甚至投訴受到歧視。例如在某個電腦編碼的課程中,曾經有一個ADA學生要求我指導她做功課,每一次她甚麼也沒有做,只是要求我給她看從第一行到最後一行的代碼。我耐心地向她解釋了每一行代碼,幾次之後,我要求她嘗試自己做功課,她勃然大怒,說我沒有解釋電腦程式的邏輯,所以她無法做功課,跟著拂袖而去。這是左派人士培養出來的「奉旨態度」(sense of entitlement)。

沒有字幕的免費網上課程被迫下架
美國聯邦政府規定所有服務公眾的網頁和網上視頻必須符合ADA準則,例如網上視頻必須配上字幕。現在已經有軟件可以將聲音轉成字幕,但以前這並不普遍。由本世紀初開始,一些美國教育家發起了「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那就是將大學課程免費放在網上,解除了經濟上、時間上、地域上對學習的限制,筆者十分欣賞這良好的用意。加州大學帕克來分校曾經將很多課程免費放在大學的網站,然而,2016年8月美國司法部指出,那些沒有字幕的視頻違反了ADA,2017年10月,加州大學帕克來分校無奈地將超過二萬條網上視頻下架!結果所有人都無法享用這些免費課程,這是剝削了貧苦學生讀書的機會。哈佛大學、麻省理工、網飛(Netflix)亦曾經被捲入這類的法律訴訟。

我感到奇怪,為甚麼不可以保留現存的網上視頻,然後逐漸加上字幕呢?這種做法好像是:如果建築物入口處沒有輪椅坡道,則索性關閉通道,任何人都不能進入大樓!到底這是平權還是霸權?

結語
筆者參加過不少次西洋拳賽,很不幸每戰必敗,我認為這是因為制度上的歧視,所以造成不公平的結果。首先,西洋拳賽不容許參賽者用腿攻擊對方,中國武術的十二潭腿、二十四連環腿無法施展;戴上了拳套之後,虎爪功、鷹爪擒拿手、鐵砂掌、一陽指、六脈神劍……等武功完全報廢;比賽規矩又禁止打下盤,地堂鷹爪徹底失去作用。明顯地,西洋拳歧視中國功夫!我要向西洋拳擊總會投訴!

序:誰為性別定分界?

走出跨性別的迷宮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2/05/2023

「阿媽係女人」原本是很普通的常識,但在一個喜歡將詭辯和謊言重複一百遍就當作真理,群眾容易盲從附和的年代,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究竟決定一件事的真象,是依據制度上的權力,還是事物自己的本質?作為社會政策,究竟是要以個別人士的感受為依據,還是要以整體社會的福祉為前提?而作為信徒的,更應撫心自問,究竟我們最終要順從的是人間的終審,還是最後審判的主?

由2013年的W案,到2023年的Q和謝浩霖案,終審法院作出了與不少社會人士、政府部門、甚至其他下級法院法官截然不同的裁決,全港七百多萬市民,不單無從置喙,更要逆來順受,但一個女人只要大家跟著掌權者叫她一百次先生,就真的會變成男人嗎?究竟誰可以為性別定分界呢?

性解放運動從動搖我們一些本來十分認同的邏輯和常識開始,一步一步,漸漸便改變了我們的思維。若一開始便說人人都可以自行決定自己的性別,任意進入異性的更衣室,大家一定會群起反對;但只要先將性別分為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更有甚麼社會性別;慢慢又將性別氣質、性別認同和性別公義等混為一談,大家便會開始對性別的定義模糊起來,之後又慢慢將自我的性別認同由個人的領域推廣到公共領域,再加上社交媒體和部份傳媒中人大力吹噓,原來指男為女、指女為男並非天方夜談!

其實,要討論性別議題,要先回到生理、自然現象和基本神學的討論,先撥開性別混亂的迷霧,才不會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述所迷惑,希望本書能夠在大家討論複雜的性別議題時,幫助大家走出跨性別議題的迷宮。

他山之石:不能不察的性別承認法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01/02/2023

跨性別議題以往一直被認為是性小眾社會運動繼同性婚姻後下一個要進入的里程,蘇格蘭自去年開始,大力推展性別承認法,到2022年12月終於在蘇格蘭當地議會通過立法,但英國政府近日卻表示,考慮擋下這法案,理由是法案會令英國本土法例產生矛盾,說到底英國本地就有很多人不認同法案,認為內容備受爭議。近日更因為有男跨女強姦犯最後入了女子監獄,被社會各界質疑,這類法例是否可行和合理。

蘇格蘭政府通過的性別承認法,將更改性別的方法大為放寬。以往一個人如果想改變性別,必須年滿18歲,有醫生證明患有性別焦躁症,雖不用接受手術,但要經過兩年性別改變後的實際生活體驗,才能更改身份證明文件上的性別。法例通過後,合法更改性別年齡由18歲降低至16歲,取消必須提供性別焦躁症醫學診斷證明,仍舊不用接受手術,而生活體驗時間就縮短到三至六個月,就直接可以申請變性。。

贊成立法的人自然認為這是保障跨性別人士的人權和尊嚴,不過反對立法的人就有很多擔心,當中包括男跨女人士進入女廁和更衣室,或者男跨女人士參加女子組的比賽會產生不公平等等。有電視台在當地曾做調查,發現雖然大部份被訪者認為跨性別人士的情況非常值得同情,但進入具體政策,例如降低合法變性年齡,其實有51%被訪者也反對有關政策,只有31%被訪者支持。[1]

雖然新法例未實施,但近日一則法庭新聞,令更多人關注有關法例對社會的具體影響。近日一名疑犯涉嫌強姦兩名年輕女子,在上庭時他聲稱自己由男性變為女性,更索性改名,由Adam Graham變成Isla Bryson,他的打扮也變得女性化。被判罪成後,法庭在判監時表示「他」應該進入男子監獄,但因為當地監獄原來已經有守則,接受犯人以自己承認的性別去相關的監獄,最後他居然去了當地的女子監獄。

事件曝光後,連原本提出法案的蘇格蘭首席大臣Nicola Sturgeon也認為這為強姦犯應該入男子監獄。[2] 她認為任何性罪犯也不應以「變性」為理由去進入女子監獄。根據蘇格蘭的監獄服務署,當地原來每個跨性別的案件均會獨立處理,現時男跨女的罪犯中,有六人在男子監獄,五人在女子監獄。[3] 他們也向傳媒透露,如果男跨女的罪犯,沒有明顯暴力傾向的,理論上可以在女子監獄服刑,不過經此一役後,當地司法部門也承認要為此進行緊急的檢討,而Isla Bryson現階段暫時在男性監獄服刑。[4]

雖然事情暫告一段落,但不少人發現,即使性別承認條例今日仍然未完成立法程序,原來在不少政府機構,已經對跨性別人士的處理,採取十分寬鬆的態度,有報章的報道就提到,曾侵犯女性的男跨女人士,本質上就不應在女子監獄服刑。[5]  當然,有關的言論可能被指為「恐跨」,不過我們可以想像,以往恐同,說到底或許只是覺得同性戀人士的某些行為不符合社會一些人的道德規範,但今日在我們眼前的是強姦犯,如果說沒有恐懼和擔憂,又是否合理?同樣是恐,但恐懼是不是等同非理性?當中的程度是否有差別?這自可討論。

除了法庭案件之外,不少法律界人士也指出,性別承認法一旦在蘇格蘭通過,那麼英國本土在沒有相關的法例下,是否也要一併承認蘇格蘭已承認的性別,還是只承認有關人士原本的生理性別?有法律界士指這可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再加上當地的平等法(Equality Act)其實未有清楚指明性(sex)是否只包括生理性別,還是包括性別承認下的法律性別(legal sex)。如果接受了蘇格蘭的法例,整個法律系統就性別的定義可能要重新修訂,否則很多地方會變得模糊,容易引發很多司法覆核的案件。[6]

最後,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也留意到,不少當地評論員認為蘇格蘭政府似乎利用性別議題作為爭取獨立和更多主權的政治籌碼,而英國政府決定用法令擋下這法例,也是非常罕見的舉動,可見當中的動機並不單純。故此,在討論議題的同時,不能排除一切也可能只是政治在作怪。

人間遊戲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04/01/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法國

人類的文明在遊戲中彰顯得很美妙。2022年世界盃足球賽曲終人散。這雖然是眾多比賽其中一個人間的遊戲,但這個遊戲竟吸引萬千人關注。這個遊戲如此牽動人心我覺得是因為背後有些人生哲學。

一般情況每隊是11人,足球比賽是一個極端注重團隊的一種比賽。而每個位置理論上都不可或缺,相同重要。人人平等的觀念在這個遊戲十分全面地表達出來。

教練領隊沒有落場,但卻是球隊的大腦,球迷也能影響到球隊的表現及球會運作。球證旁證的權威也充份顧及,不容任何人干犯。而在世界盃隊伍中我們有時驚覺,原來許多國家的名字我們是很陌生,她們大都是窮小國,但卻可處身在經濟軍事列強之中。法國的經濟實力比阿根廷高八倍,但是她卻有資格與法國在決賽中較技。巴西也是窮國,但卻是足球王國,球王多出產在南美洲弱小國家。剛離世的比利所得到的普世尊重堪比國王。這個「人間遊戲」是充滿奇妙平等的觀念。

強國者若以為可以憑權益操控足球比賽,史上似乎沒有成功例子,反充滿失敗的史實。這些黑金球賽只有叫球技水準不斷下降。人人平等的遊戲是上帝給我們智慧和教育的好機會。我們不喜歡玩不公平的遊戲,只叫自己無癮,白費人生,且有被愚弄之感!上主自己來到人間(道成人身)宣教,甘心謙卑地在人類中間一起玩人間的遊戲,示範如何平等地承擔人生的一切,就是如一般人一樣,遭遇抗議排斥直到上十字架。儘管世界仍有許多不公平,人類仍在不斷學習實踐平等的觀念,上帝2000年前示範了,我們也就應該不斷學習並維護這個觀念,叫不斷擾亂平等又常藉詞搬龍門的權貴羞愧。

誠然,這個世界沒有絕對平等,但是絕對不應阻礙別人追求平等的制度,更應為努力爭取更平等的制度鼓掌。足球賽例不斷在謹慎地更新,叫人覺得競爭得更平等,更合情合理。主耶穌為了人類得更豐盛的生命,或稱為更合神賜人有尊嚴的生命而用和平又捨己的方式,責備和挑戰當時的權貴,維護並彰顯了上主旨意對人類的生命原則。今天我們有沒有此勇氣去鼓勵和推動爭取平等原則的人呢?尤其是在今天的世界充斥著爭取特權的人,企圖破壞人人平等的權利,使之模糊不清,藉著趨炎附勢的手段,去混水摸魚撈得眼前的權益,不惜欺負無權無勢的人,要立場鮮明的與這些人抗爭,殊不容易。

主肯為此人間遊戲而捨生取義,我們可不要遊戲人間、趨吉避凶啊!

「小石城九勇士」的啟迪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30/11/2021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11月25日是今年美國的感恩節,每年這個時候是數算上帝恩典的日子。我感謝先賢,由於他們在過去披荊斬棘,故此今天我可以享受好像是理所當然的自由和權利。我所指的先賢並不是革命家或者思想家,而是九名看似弱不禁風的小孩子。

趁著感恩節假期,太太和我出外遠遊,旅程的其中一站是阿肯色州的小石城,1957年9月,這個本來不見經傳的小鎮,竟然出現了聯邦軍隊和地方國民警衛軍對立的局面。在通過民權法案之前,美國南部實施種族隔離政策,黑人和白人不可以在巴士、餐廳、廁所和其他公共場合一起,黑人和白人的學童也不可以一起上課。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廢除種族隔離政策,1957年有10名黑人學童到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中央高中學校註冊讀書,這所學校的全部師生都是白人,於是乎小石鎮群情洶湧。其中一名黑人學童的父親在鐵路局工作,他害怕自己的家庭會受到迫害,並且懼怕會失去工作,遂將孩子轉到一所黑人學校。

其餘九名小孩子繼續勇往直前,史稱為「小石城九勇士」(Little Rock Nine),在開課那一天,過千名白人堵塞在街上抗議示威,阿肯色州長甚至召集國民警衛隊,去阻止黑人學生進入高中。隨後阿肯色州長會見艾森豪總統,佯稱自己「有意去做對的事情」,其實他只是含混其詞,企圖蒙混過關。最後,艾森豪總統調動了1,200名聯邦軍隊,從而保護「小石城九勇士」進入學校讀書。然而,聯邦軍隊並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保護他們,白人學生在軍隊沒有隨行的地方欺凌那些黑人學童,包括語言侮辱、身體攻擊,一名黑人學童甚至被人在臉上潑了酸,而且他們被禁止參加課外活動。有一次一名黑人學童被毆打時大罵對方是「白人垃圾」,結果被校方開除。白人師生興高采烈地相告:「一個走了!還有八個!」

「小石城九勇士 」說有些白人對他們很好,他們將對方的名字記下來,隨後對照記錄,將重複的名字刪去,最後發現總共有35個好人,而整所學校有二千多名師生!我無法想像他們每一天心理和身體承受了幾多痛楚,他們大可以「息事寧人」,選擇退學,然後在全黑人學校過著正常的校園生活,但他們情願留下來,以螳臂擋車的姿態,去挑戰整個不公義的體制!

在小石城中央高中附近有一個全國歷史紀念中心,歷史紀念中心提供導賞,好讓遊人從這段慘痛的歷史中吸取教訓,太太和我參加了導賞團,從導賞員口中我們聽到了一些歷史書沒有記載的細節,以下是其中一個故事: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前,導賞團可以進入小石城高中學校參觀,有一次一名白人老婦在學校的一個女廁前面停下來,突然之間,她俯伏在地上,跟著歇斯底里地痛哭,過了一陣子她站起來抹乾眼淚,然後走到導賞員面前,她說:「幾十年前,在這個廁所裡面,我親眼看見一大群白人同學對一名黑人學生拳打腳踢,雖然我沒有參與,但我只是呆呆的站在那裡,我甚麼也沒有說,甚麼也沒有做。畢業之後,我再沒有回到小石城中央高中,我很怕再回到這個廁所,我為自己的無動於衷而感到羞愧。」

導賞員說完這個故事之後,他再補充幾句:「黑暗勢力可以張牙舞爪,是因為很多人選擇袖手旁觀,你可以改變世界!」我並不是不同意導賞員的說話,然而,我不會厚責這位老婦人,當時她只是一個十來歲的中學生,我相信這是她第一次見到這種暴力場面,她有可能去保持冷靜而作出道德判斷嗎?

也許,最能夠勾起我反思的地方是人性的敗壞,在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站在道德高地去領導反法西斯戰爭,並且設立了紐倫堡軍事罪行法庭,去審判納粹黨的種族主義者;美國南部有10個州被統稱為「聖經地帶」(Bible Belt),「聖經地帶」充滿著濃厚的基督教文化,大多數居民都參加教會,阿肯色州是其中之一。可是,在以上氛圍底下培養出來的小石城孩子,卻可以泯滅人性地霸凌自己的同學。

二次大戰之後,很多人都追問:為甚麼宗教改革發源地的德國,竟然會淪為極端主義的溫床?為甚麼本來善良的人民,會在一夜之間變成劊子手?1963 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而進行了一連串實驗,他證明了平常人可以因為服從權威而做出邪惡的事情。其實,即使沒有米爾格拉姆1963年的實驗,人們也可以在1957年的小石鎮事件中找到答案,本來應該是天真無邪的小孩子,在經年累月受到家長、教師、牧師的洗腦之後,也可以做出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

一方面,我為「小石城九勇士 」散發出的人性光輝而感恩,但另一方面,我也為到那二千幾名師生揭示出的人性軟弱而感到顫慄。今年的感恩節,竟是一個百感交集的日子!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1年10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5/11/2021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國際

美國德州於2021年9月1日實施歷史性的「心跳法案」(heartbeat bill),這項法案禁止在偵測到胎兒心跳後(約在懷孕六週後)墮胎,除非懷孕對孕婦的生命有即時性的危害,否則就連因性侵、亂倫受孕者也不例外。這次德州的「心跳法案」將刑事責任轉為民事訴訟,政府不主動出手執法,交由市民自行提告,任何為墮胎提供幫助的人,包括醫師、載孕婦前往墮胎者,全都可能變成被告;成功提告勝訴者,還能獲得至少10,000美元(約78,000港元)獎金,這筆錢將由被告支付。有反對人士表示許多女性懷孕六週時根本未意識到自己有孕,該法近乎是全面禁止墮胎,總統拜登則矢言動用整個政府的力量,以捍衛半世紀以來女性墮胎的憲法權利。此法當然令不少重視婦權的人士大為震驚,不過,在支持婦女權益的同時,是否也要考慮到胎兒亦應該有生存的權利?

在德州聖安東尼奧市的一間醫院任職婦科醫生有45年之久的Alan Braid,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表示自己於9月6日,即「心跳法案」生效後,替一名處於懷孕初期,但其胎兒心跳已可被偵測的婦女墮胎,他強調該名婦女擁有墮胎的基本權利,他自己亦要對她負起「看顧責任」(duty of care)。1972年,除非有精神科醫生證明孕婦有自殺傾向,否則在德州墮胎是非法的,當年Braid初出茅廬,他曾目睹三位少女死於非法墮胎,新的法例讓他覺得時間重回1972年,他知道違反了有關法例的後果,但他想以此捍衛婦女有選擇是否生育的權利。

有兩人看到報道後決定告發Braid,一個認為Braid是一個有原則及勇氣的人,他對新法很生氣,並很想知道新法到底是怎樣的一條法例,他又形容該法對Braid這樣的人來說是一個陷阱,但又說如果新法真的容許成功提告者獲得10,000美元獎金,他也很想要這筆獎金。另一個告發者則聲稱自己支持母親有選擇權,並要求法院宣告有關法例違反憲法。

截至在10月初,「心跳法案」已引發了660場示威活動,它們在美國不同地區舉行。[1]

2021年9月11日,位於美國的福音派路德教會首次公開按立女跨男跨性別者Megan Rohrer為主教,儀式在三藩市的恩典大教堂舉行。Rohrer被任命為主教後,她將掌管加州北部和內華達州北部有近200個會眾教堂,並在65個路德教會會議中,主持其中一個。[2]

2021年10月9日,隸屬民主黨的美國加州州長Gavin Newsom簽署了一項新的法例,如商店的規模較大,其員工有500人或以上,該店售賣的玩具或與兒童護理用品,除了傳統的男孩子或女孩子的玩具或用品,也要有一個區專門售賣性別中立的玩具和兒童護理用品,其中包括衛生用品和牙齒用品,但兒童服裝則不包括在內。過去有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等)倡議者提出,傳統銷售將兒童產品劃分為男孩子、女孩子用品,又用顏色區分,男孩子使用粉藍色用品,女孩子使用粉紅色用品,有關銷售方法會對兒童帶來壓力,並帶來性別定型。[3]

美國國務院於2021年10月27日宣佈,已簽發了首本護照,其持有人的性別為「X」,即代表非二元性別、雙性人或非常規性別人士。國務院發言人稱,國務卿布林肯在6月時已表示,當局會在護照上性別一欄提供第三種性別標記,如今能落實此一承諾,並指這是要確保公平對待LGBTQI+(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雙性人等)美國公民,無論他們的社會性別或生理性別為何。[4]

根據蘇格蘭政府於2021年8月12日發佈的新LGBT包容性準則,當中敦促教師,如果學生表示希望轉換性別,教師不要質疑學生,只要詢問學生想用甚麼新名字和代名詞來稱呼他們。除了這些指引,學校還被告知應該讓跨性別學生使用他們喜歡、任何性別的浴室或更衣室。準則又提到學校將會設有更多性別中立的校服,而跨性別角色亦會被納入課程和閱讀材料中。即使學生只有四歲,他們不需要得到家長的同意便能改變自己的名字及性別。準則列明「出櫃」沒有年齡限制,應該尊重年輕人的看法和要求——即使學生不希望他們的父母被告知有關情況。

贊成訂立有關準則的人士認為,跨性別學生應該在安全和包容的環境中接受教育,這正好解釋了為甚麼蘇格蘭政府更新有關準則以支持跨性別年輕人是如此重要。他們希望這項資源能夠讓蘇格蘭的教師和學校更能支持所有年輕人在課堂內外茁壯成長。反對者則認為這是學校加諸於學生身上一種危險的意識形態。[5]

2021年9月26日,根據瑞士聯邦總理府提供的結果,在瑞士直接民主制度下進行的全國公投中,64.1%的選民投票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使瑞士成為其中一個最後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西歐國家,公投亦同意將同性伴侶收養兒童的權利合法化,至於已婚的女同性戀者,更可以透過人工受孕方式誕下自己的孩子。相關法例將在2022年7月1日生效,來自「全民婚姻」(Marriage for All)國家委員會的Antonia Hauswirth表示,「全民婚姻」讓他們感到非常高興和欣慰。但來自右翼政黨瑞士人民黨的Monika Rueegger反對「全民婚姻」,她認為這不是關乎愛及感受的問題,而是讓父親和孩子一起淪為輸家。[6]

2001年,荷蘭成為全世界首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若有皇室繼承者與同性伴侶結婚,則必須放棄繼承權。2021年10月12日,荷蘭政府宣佈17歲的荷蘭公主,可以與任何性別人士結婚而不必擔心要放棄王位。[7]

教宗方濟各於2021年9月15日在從斯洛伐克返回羅馬的航機上會見記者,談到關懷同性戀者與「同性婚姻」時說:「我清楚說過,婚姻是一件聖事,教會無權改變主基督所親自建立的聖事。有些法例是為幫助不同性傾向的各界人士。幫助這些人是重要的,但不要強迫教會接受那些不屬於教會的事情。」教宗又重申「婚姻是聖事,是由一男一女締結而成。我們必須人人平等,尊重每一個人,天主是美善的,祂將拯救每一個人,祂願意人人得救;但請別令教會摒棄教會的真理。許多有同性傾向的人前來領受修和聖事(the Sacrament of Penance),並尋求司鐸的指導,教會幫助他們在人生路上前行。但婚姻聖事則是另一回事。」[8]

波蘭國內有許多地區政府曾宣佈自己為「非LGBT區」,在保守的傳統價值觀和民族主義的影響下,同性戀者的權利在波蘭已成為一個備受矚目且存在嚴重分歧的問題。歐盟為此曾威脅要撤走給予波蘭幾個地方議會的補助金,波蘭其中三個省於2021年9月27日宣佈撤銷有關反對「LGBT意識形態」的決議。[9]

2021年9月15日,匈牙利媒體監管機構向廣播公司發出指引,以因應同年6月在國會通過有關LGBT的法例:禁止向18 歲以下青少年「展示和宣傳同性戀」。新指引之下,一些歌頌和推廣同性戀或變性行為的電影,其年齡級別限制會與血腥恐怖電影相同,即不建議18歲以下人士收看。[10]

古巴於2021年9月15日公佈新家庭法草案,新法將婚姻定義為「兩個人的自願結合」,並沒有具體說明有關人士的性別,不再是目前所定義為「一男一女的結合」。新草案仍需經過公眾討論,考慮公民的意見後將之修改,隨後再進行全民公投。新草案如獲接納,意味同性婚姻的大門將在古巴打開。[11]

肯亞電影分級委員會(Kenya Film Classification Board)於2021年9月23日宣佈禁止展覽、發行、擁有或廣播一套名為《我是撒母耳》的紀錄片。肯亞禁播的這一部紀錄片,內容是關於一個肯亞男同性戀者為得到家人和國家接受而奮鬥的事,委員會稱它是對憲法的褻瀆和侮辱。[12]

台灣,跨性別者小E在不遞交「摘除器官手術完成診斷書」情況下,於2018年10月向桃園市大溪戶政事務所要求將身份證性別由男性變更為女性,遭戶政單位拒絕後他提起行政訴訟。小E於2020年主動聯繫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伴盟)的律師團,並委託律師團提起有關訴訟,其代表律師許秀雯先前開庭時提出,台灣早已簽署多項國際人權公約,且針對聯合國兩公約或「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來台國際人權專家,已多次建議台灣政府應取消強制手術要件。她亦表示歐洲人權法院於2017年認定法國要求換證必須以「不可逆的外觀改變(手術)」為要件,有違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保障私人生活規定,可見以手術作為變更性別要件,被視為違反人權。戶政事務所則表示,根據內政部行政命令,申請性別變更須自費進行精神鑑定並實施變性手術,但小E只能提供精神鑑定證明而沒有提供變性手術證明書,無法證明他已完成摘除男性性器官,包括陰莖及睪丸的手術,因此駁回他的申請及要求備妥資料再申請。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於2021年9月23日判小E勝訴,判決指內政部函釋(解釋函令)在無法律授權的情況下,強迫人民必須殘害身體才能申請性別變更登記,違反法律保留原則,又指「強迫手術嚴重侵害當事人身體健康完整、人格權與人性尊嚴」,違反比例原則與平等原則,屬違憲函釋。有關案件仍可上訴。

伴盟於判決後指,小E案件的判決只對該案有效,無法適用其他跨性別者,除非內政部根據該案判決修正函釋,否則其他人士若想變更性別,仍會受強制手術規定。[13]

本港

同樂運動會籌委會於2021年9月15日宣佈,因疫情的變種情況仍然變幻莫測,原定於2022年11月首次在亞洲地區香港舉辦的第11屆同樂運動會將會延期一年至2023年11月舉行,又表示未來一年或會舉辦其他較小型、推廣性活動。同樂運動會聯席主席認為,延期亦有助妥善執行後備方案,將比賽安排到私人場地舉行。[14]

三名由女變男的跨性別人士因擔心手術風險,在未有完成整個性別重置手術的情况下,向入境處申請更改身份證性別遭拒,三人認為政策間接構成性別歧視及違反《人權法》,提出司法覆核但被裁定敗訴,其中兩人Q及謝浩霖提出上訴,高等法院上訴庭於2021年9月13及14日進行聆訊。兩名上訴人出生時均為女性,並已切除胸部及接受荷爾蒙治療,但未完成移除子宮卵巢、建造人工陰莖的手術,二人的英國護照或英國國民(海外)護照均已更改性別為男性。上訴方稱手術風險高,現行政策要求須完成性別重置手術,才獲准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認為做法不人道。另外,上訴方又舉例稱英美等國家,跨性別人士出示醫生證明,不須進一步做手術已可獲准更改證件上性別。

答辯人為入境處人事登記處處長,答辯方陳辭稱,性別重置手術在世界各地均獲認可,本港要求跨性別人士完成整個手術,才可更改身份證性別,目的不是要貶低跨性別人士,而是要訂下清晰、明確、客觀的界線來判斷性別,至於是否進行相關手術是各人的選擇,不認為政策如上訴方所指般不人道。

高院首席法官潘兆初、上訴庭副庭長關淑馨及法官鮑晏明聽畢雙方陳辭後,將擇日頒下裁決。[15]

兩位男同性戀者李亦豪、吳翰林於2017年在英國結婚,吳在2020年12月自殺身亡,李在公眾殮房被衞生署的病理學家拒絕作為吳的合法辨認人,於是李於2021年3月8日入稟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覆核,質疑現行法律和政府政策歧視同性已婚伴侶,違反《基本法》及《香港人權法案》。各方經商討後,律政司司長及衞生署署長承認過失,確認政府所有部門將公平對待需要處理配偶身後事的同性已婚伴侶。申請方撤銷司法覆核並獲法庭批准,法庭於2021年10月7日正式頒令結案。李亦豪希望政府主動全面地審視牽涉處理配偶身後事安排的相關法律、規例和政策 。

周家明法官在庭上重申律政司司長及衞生署署長的官方立場,指出在安排預約殮房認屍方面,不會區分異性和同性伴侶。香港警方調查每宗死亡個案時,會根據案情決定誰是最合適的辨認遺體人士。法醫科的政策並不會拒絕同性伴侶作為其配偶的辨認遺體者,或拒絕予以相關的服務及權利。《死因裁判官條例》附件二第一條提及的「配偶」一詞無分同性或異性配偶。死因裁判法庭沒有政策否定同性配偶的權利,或對同性配偶作差別對待。有關公墓和火葬(包括撒灰)服務的安排,食物環境衞生署沒有政策或内部指引,以任何形式阻止或限制為同性伴侶提供身後事安排服務;入境事務處亦沒有政策以性傾向為由,拒絕同性伴侶為其配偶申請死亡證副本。[16]

(資料截至2021年10月28日)


[2] “Transgender Bishop Steps Into Historic Role In The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npr. September 11, 2021,  https://www.npr.org/2021/09/11/1036371531/evangelical-lutheran-church-first-transgender-bishop-megan-rohrer.

[3] Katie Hurley, “California requires gender-neutral displays for toys and childcare items at large stores,” CBS news, October 11, 2021, https://www.cbsnews.com/news/california-law-gender-neutral-toy-displays-department-stores/.

[4] “U.S. issues first passport with 'X' gender marker,” REUTERS, last modified October 28, 2021,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us-issues-first-passport-with-x-gender-marker-2021-10-27/; Colleen Slevin, “United States issues its 1st passport with ‘X’ gender marker,” AP, l ast modified October 28, 2021, https://apnews.com/article/us-passports-x-gender-designation-2c29e18fc6566d549b9a06fda0857602; 〈美國發出首本第三性別護照 多元性別族群將有更多選項〉,台灣蘋果新聞網,2021年10月28日,網站: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11028/IVBFUN2CUNDL5EKXCIQ22IBMTM/(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1月3日)。

[5] Emma Mayer, “Kids as young as four can now change gender in Scottish Schools without parental consent,” Newsweek, August 12, 2021, https://www.newsweek.com/kids-young-four-can-now-change-gender-scotland-schools-without-parental-consent-1618942.

[6] Silke Koltrowitz, “Switzerland votes to make same-sex marriage legal by near two-thirds majority,” Reuters, September 27, 2021,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swiss-vote-allowing-same-sex-marriage-referendum-2021-09-26/; “Swiss voters say yes to same-sex marriage, adoption for gay couples.” CGTN. September 27, 2021. https://news.cgtn.com/news/2021-09-27/Swiss-voters-say-yes-to-same-sex-marriage-adoption-for-gay-couples-13TDgifzDKE/index.html.

[7] Sammy Westfall, “Dutch royals can marry same-sex partner and keep throne, prime minister says,” The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12, 2021,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1/10/12/dutch-royal-family-same-sex-marriage/; “Dutch royals can marry same-sex partner without giving up crown,” NBC, last modified October 13, 2021, https://www.nbcnews.com/news/world/dutch-royals-can-marry-same-sex-partner-without-giving-crown-n1281394.

[8] 〈民法可保同性伴侶福祉 教宗重申婚姻是一件聖事〉,《天主教香港教區週報》,2021年9月24日。https://kkp.org.hk/node/23665;Pope Francis, “Full text: Pope Francis’ in-flight press conference from Slovakia,” Catholic News Agency,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15, 2021, https://www.catholicnewsagency.com/news/248994/full-text-pope-francis-in-flight-press-conference-from-slovakia

[9] “Three Polish regions repeal ‘LGBT-free’ declarations.” Reuters. September 28, 2021,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two-polish-regions-repeal-lgbt-free-declarations-2021-09-27/;〈3省廢除反性小眾決議 政府反對〉,東網,2021年9月30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10930/bkn-20210930020109391-0930_0099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10月19日)。

[10] “Hungary equates LGBT promotion in films with horror in viewing age ratings.” Reuters. September 16, 2021.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hungary-equates-lgbt-promotion-films-with-horror-viewing-age-ratings-2021-09-15/; “Hungary equates ‘LGBT promotion’ in films with horror in viewing age ratings,” EURACTIV,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16, 2021, 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non-discrimination/news/hungary-equates-lgbt-promotion-in-films-with-horror-in-viewing-age-ratings/.

[11] Sarah Marsh, “Cuba publishes draft family code that opens door to gay marriage.” Reuters. September 16, 2021.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mericas/cuba-publishes-draft-family-code-that-opens-door-gay-marriage-2021-09-15/; “Cuba publishes draft family code that opens door to gay marriage,” Christian News,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16, 2021, https://premierchristian.news/us/news/article/cuba-publishes-draft-family-code-that-opens-door-to-gay-marriage; “Draft of Cuba’s new family code opens door for same-sex marriage,” Los Angeles Times,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16, 2021, https://www.latimes.com/world-nation/story/2021-09-16/cuba-new-family-code-opens-door-same-sex-marriage.

[12] Ayenat Mersie, “Kenya film board bans gay documentary, calling it "an affront".” Reuters. September 25, 2021,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frica/kenya-film-board-bans-gay-documentary-calling-it-an-affront-2021-09-24/; Ayenat Mersie, “Kenya film board bans gay documentary, calling it ‘an affront’,” 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 News,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7, 2021, https://news.trust.org/item/20210924132704-wew0a/; https://www.theguardian.com/global-development/2021/sep/29/kenya-bans-lgbtq-documentary-for-promoting-same-sex-marriage; https://www.news24.com/channel/movies/news/kenya-bans-blasphemous-film-about-gay-lovers-20210925.

[13]溫于德:〈拒交手術書想改性別遭戶政所拒絕 跨性別者獲勝訴〉,《自由時報》,2021年9月23日,網站:https://news.ltn.com.tw/news/Taipei/breakingnews/3681388(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0月20日);林育綾:〈全台首例跨性免術變更性別!法院判全面勝訴 伴盟:全員歡呼尖叫〉,ETtoday新聞雲,2021年9月24日,網站: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924/2086351.htm(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0月20日);〈首例!跨性別者未經變性手術 成功登記身分「他變她」〉,台灣蘋果日報,2021年9月24日,網站: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10924/UNRF47U5UNBLFA5KAH4UKIKG6M/(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0月20日)。

重拾性別、身體、男女的尊貴 基督教性倫理峰會2021

傅丹梅、歐陽家和、熊嘉敏 | 傅丹梅(明光社副總幹事) || 歐陽家和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 熊嘉敏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5/11/2021

第四屆「基督教性倫理峰會」已於2021年10月29至30日假恩福中心舉行,除了現場出席聚會,亦可透過網上形式參與,今年共有超過450位朋友參與峰會。

身體神學與男女兩性

在主題演講「身體神學——重塑性別的尊貴」中,講員墨爾本若望保祿二世婚姻與家庭學院哲學博士何文康博士用了短短40分鐘簡述身體神學的淵源,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從他的牧養經驗,與青年及婚姻牧養工作所整合出來的神學反省,他認為教會面對性革命思潮、文化挑戰及國家的唯物無神主義,要有效牧養,需要與青年同行建立友誼,進行有血有肉的生命交流。

聖父、聖子、聖靈三為一體的神,按著自己的形象造人,吹了一口靈氣,使他成為有靈的活人,人既有身體亦有靈魂,神的靈使人可以分享神的理性及意志,具有思考及分辨的能力及選擇的自由。人有神的形象,指向人有位格(person),有理性和意志去做決定,與其他受造物不同,不能被物件化。人性來自神,有身體的位格(body-person),身體與位格分不開,人的身體以男性或女性的身體表達出性別特徵,這反映了身體的性別意義。人的位格來自神,人有理性可以認識、分辨和選擇,與其他動物只按本能來行事不同。

人的受造是因著神的愛,這個創造是美善的,但人在一切其他動物中找不到能相稱的配合者而產生孤獨,因此,神為他造了另一有位格、完整獨立的人。人在見到神所造的女人時說,她是他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三一神透過「身體 — 性別 — 男女共融」展現人有三一神位際共融的內在生命特質,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交付,聖父將自己完全交付予子,子知道自己的一切來自父,完全順服父的計劃。婚姻中的男和女之愛就是在人性經驗中完全交付自己,互相補充的範例。此外,神既是三位一體,衪的形象也是三一的,亦刻銘在每人身上;故此人亦被召走出自己,與人及神建立愛的共融關係,在接受神/他人及交付自己中成全其人性。父愛子,子愛父,聖靈自衪倆的相愛中發出;作為神的形象,在婚姻中的男女相親相愛,亦能產生後代,參與神的創造!

以同理心回應跨性別

另一位講員伯特利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李少秋博士認為,跨性別是扭曲神創造男女兩性的本意,人的生理性別透過性染色體XX(女)及XY(男)表現出來,外貌改變或增加減少身體的器官並不會改變一個人的性別,性別轉變或跨性別的出現是受心理及家庭動力(family dynamics)影響的結果,在科學上並不成立,不論是男跨女,抑或女跨男,都不是真實的性別轉變,就如一個人渴望自己是有錢人,因不能成為有錢人而產生苦澀,我們可以體諒他,但不能因此而認同他。面對跨性別人士,基督徒需要更多同理心,願意與他們同行,才能幫助他們重拾原生性別的尊貴。李博士認為身體是支持一個人的整體而非攪擾,身體在聖約婚盟的兩性關係中展現,而人之為人,除了身體還有自由及關連(relatedness)。他駁斥笛卡兒對人性心物二元論(Mind-body dichotomy)的理解,亦不同意西蒙波娃的「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李博士又指,如因自由,便強調人不要預設,就連性的身份、生理性別也不作預設,只著重人有互為的關係,這種講法便忽略了人必然受身體限制的事實,也忽略了這種限制對互為關係的影響。他指有神學家提出,人的存在藉情誼交往展現,可以與神關連亦與人結連,透過結連,人性得以展現。就好比一盞燈獨自發光,這光很有限,但如果很多光聚在一起,光變得很明亮,能照亮黑暗。

李博士總結人是按神的形象受造,更是從神親自吹一口氣而生,三一神同榮同尊,人被造是先男後女並不代表尊男卑女,兩性乃是平等的,人貴乎人在於互為交往的關係。

為教會紀律平反

教會若有肢體在性誘惑上跌倒,往往是一件不容易處理的事。教會很多時因著要在教會中做紀律處分,而被人批評不體諒軟弱的肢體,或者在過程中傷害了肢體的感受。在峰會的牧養座談會「性.誘惑.同行——重塑身體的尊貴」中,阿棍姊妹分享自己在教會紀律處分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被愛包圍,當時牧養她的葉文偉傳道坦言,執行教會紀律時需要有更多牧養上的體諒、接納和支持。而曾在同性戀經歷掙扎的姜雁慈姊妹也表示,得到身邊弟兄姊妹的接納,是很大的支持。

明光社

80後姊妹阿棍分享,說15歲時已開始接觸男男同性戀(Boys’ Love,簡稱BL)漫畫,到讀大學時她不能自拔,除了家中有數十本漫畫外,更自己創作了三本同人作品。她說:「教會聚會完結或放學後,就心急回家看BL,沒有興趣與朋友出街,腦內充斥著BL畫面,不在自己控制之內。」同時她在教會生活,及後受浸,又在初中團契承擔一些事奉。那時她經歷到掙扎,覺得自己閱讀BL的狀態不好,最後向牧者坦白。當時牧養她的葉傳道當晚透過視像方式越洋分享,他指當時其實聽了大半天也不知道BL是甚麼,但欣賞姊妹願意認罪,遂依教會程序,為她準備祈禱小組,邀請她暫時停止事奉和領聖餐。

不少離開教會的朋友也說,曾遭教會紀律傷了他們的心,但阿棍卻表示,教會不只有紀律,還有很多愛,她在接受紀律處分的過程中有姊妹的陪伴,甚至連去燒自己的BL漫畫也有人陪伴在旁,令她覺得過程不是一種懲罰,而是一種很大的接納,她說:「紀律處分讓我有空間處理我的罪,那半年對我的信仰扎根很重要。」及後她在服侍性小眾群體的機構新造的人協會,做文字事工,造就了更多生命。

自小有同性戀傾向,一面參與教會事奉,一面維持同性戀關係的姜雁慈表示,與同性有親密關係時可能會感到很開心,但及後內心的空虛和不滿足令她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好,但她內心有很多框框,以為教會不可能接納自己。當時身為執事的她,選擇了向執事會坦白,她指教會的執事是終身制的,她沒有想過執事會非但沒有責備她,反而是接納她,並為教會在她艱難的日子裡未有與她同行而道歉,這令姜雁慈特別感動,同時為自己多年沒有坦白而道歉。

葉傳道承認,在不同的性議題中,傳道人不可能甚麼都接觸過,更有可能的是教會面對很多新的情況,是第一次處理眼前的情況,所以今日的教會面對肢體不同的關於性方面的狀況,可能要學習更多,但他認為團契作為支援的群體,大家互相支持,陪伴,同行仍然是最重要的資源。

讓孩子喜歡自己的性別

明光社

在峰會的成長講座「教育孩子——重塑男女的尊貴」中,講員救恩學校助理校長姚黎丹雯女士分享到,盼望父母能讓孩子喜歡自己與生俱來的性別,覺得自己是尊貴的,在成長路上更加幸福和愉快。

姚女士邀請參加者做熱身活動,請參加者用紙寫下喜歡做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及其原因,又邀請大家想想,喜歡生男孩子還是生女孩子。姚女士認為無論生男孩子或是女孩子都甚美好,包括性情、體質、興趣和社會角色等,兩者各有其獨特之處。她認為父母普遍對兒子和女兒的要求不同,例如男孩子要堅強、不輕易流淚,女孩子要細心、儀態萬千等,這類想法或會限制子女的成長。假若子女無法做到這些要求,或會對自己是否能成為男孩子或女孩子產生自我懷疑。

姚女士指出因現代社會提倡個人主義及高舉自由,或會令某些人覺得自己能決定本身的性別,以心理性別認同代替生理性別,容易造成性別混亂。因此她認為父母應從小引導子女喜歡自己的性別:做一個快樂的男孩子,將來成為快樂的男人;做一個快樂的女孩子,將來成為快樂的女人。她分享了以下八個教養重點:

一:切忌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讓子女感受到自己是被無條件接納和欣賞自己的性別。

二:肯定子女性別及注意其心性發展,多稱讚和肯定子女出生被賦予的性別。

三:父母兩性角色彼此相愛和尊重,讓子女明白兩性都是美好的、平等的、有強弱的,彼此輔助成長。

四:要接納子女的獨特性別氣質和性情,每人的性別氣質比例各有不同,但並不會影響到其生理性別。

五:不要讓子女擔當/代替配偶的角色,讓父母都親近子女,也要維持良好的夫婦關係。

六:幫助孩子建立同性友誼。

七:父母要同心協力教養子女。

八:努力建立父子情、母女情。

「基督教性倫理峰會2021」由愛家共融網絡主辦,協辦機構包括: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阡陌社區浸信會、明光社、香港性文化學會、維護家庭基金。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1年8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3/09/2021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國際

2021年8月9日,美國德州北部的地區法院頒令,禁止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透過《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強迫醫生及醫院在違反他們宗教信念的情況下,為病人進行變更性別的程序,這包括了手術、輔導等治療。

德州北部的地區法院的法官Reed O’Connor,就天主教組織Franciscan聯盟(Franciscan Alliance)等團體的提訴,作出以上判決。原告人在2016年提訴,指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在同年推出的《平價醫療法》,有關的規則可應用在大部份接受聯邦資助的醫療服務機構上,規則禁止基於性別作出的歧視行為,而有關性別一詞,被詮釋為包括了性別認同,即不可基於性別認同而作出歧視。這會令醫療服務提供者包括醫生等,不能拒絕提供涉及性別變更的程序,否則他們會因為不合法的歧視而受罰。原告人指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的做法,侵犯了他們的宗教自由,而它是受聯邦成文法所保護。德州北部的地區法院法官發出永久禁令,阻止政府機關強迫醫生及醫療服務提供者在違反他們宗教信念的情況下,進行變更性別的程序。[1]

有媒體在2021年7月9日報道,來自美國三藩市的男同性戀者合唱團(Gay Men’s Chorus)表示他們被迫要把歌曲A Message From the Gay Community的音樂視頻從網上下架。歌者在這首音樂視頻中提到「在我們慶祝過去幾年我們取得的驕傲和進步時,我們仍有工作要做……所以對於那些仍在反對平等權利的人,我們有一個訊息要告訴你們。」而A Message From the Gay Community的歌詞包括:「你認為我們有罪,你反對我們的權利,你說我們都過著你無法尊重的生活,但你只是害怕,你認為如果我們的議程不受控,我們會敗壞你的孩子,有趣(的是),只有這一次,你是對的……我們會改變你的孩子,一點點,悄悄地,巧妙地,你幾乎不會注意到……你可以讓他們遠離跳舞場所,提防三藩市,讓他們穿打褶褲,我們不在乎,我們會改變你的孩子,我們會讓他們變得寬容和公平……」合唱團提到一些人不能欣賞歌詞中的諷刺意味,以致強烈反對他們的作品,但事實上,YouTube、facebook或 Instagram中,用戶的評論讓他們愈來愈擔憂,他們個人或合唱團辦公室收到的電子郵件也相當刻薄——有的甚至威脅要傷害他們。從評語看來,反對他們的除了保守派人士,也包括同運人士。[2]

一名49歲的男跨女跨性別者Elin Stillingen,於2020年合法地更改了他的名字和社會性別,2021年7月17日,挪威一間路德宗教會為他舉辦了改名儀式,有報道指官方稱這是北歐國家的宗教場所首次舉行此類活動。此次活動由Stein Ovesen牧師主持,他與Stensveen基金會共同策劃這一次儀式。Stensveen基金會是一家在性別認同和性傾向議題上為有關人士提供支援的非政府組織。[3]

匈牙利總理Viktor Orbán所屬的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早前提交有關禁止學校向18歲以下青少年「描繪或宣傳」同性戀和變性的法案,該法案在2021年6月中獲該國會通過。匈牙利為歐盟成員國,有關法案引發爭議,在7月7日,歐盟委員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這項立法是一種恥辱……這是有違歐盟價值觀的事情。」她亦警告匈牙利,如不糾正這種情況,歐盟委員會將使用其作為條約守護者的權力。根據路透社在7月23日的報道,Orbán指歐盟打算將關於匈牙利疫情恢復計劃的討論推遲兩個月,這亦很可能會影響歐盟對匈牙利的撥款。

2021年7月21日,Orbán宣佈就有關法案進行全民公投。有關教育及保護兒童法案,將限制涉及同性戀和跨性別的教學內容,包括禁止學校向18歲以下青少年「描繪或宣傳」同性戀和變性,教材不能有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等)人物或主題等。媒體指Orbán總以傳統基督教價值觀捍衛者的形象示人,以對抗西方的自由主義。

有關法案亦引發了LGBT+群體反彈,7月24日於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了一年一度的LGBT+遊行,有媒體形容該次遊行是26年來最盛大的。美國有線新聞網絡指參與遊行人數約有30,000人。美國、英國、德國等逾40個駐匈牙利的大使館和外國文化機構早於7月19日聯署,表示支持LGBT+人士和該次遊行。[4]

疫情爆發兩年後,2021年7月24日,歐洲最具標誌性的同性戀驕傲遊行在德國柏林舉行。關注有關權益人士非常留意匈牙利LGBT+權利惡化的情況,在他們眼中,匈牙利總理Viktor Orbán對社區所採取措施,威脅著LGBT+的基本權利及尊嚴。而在波蘭的同志群體近來亦受到一些壓力。其中一名參與遊行人士認為,在匈牙利發生的事情,波蘭發生的事情,整個歐洲發生的事情也會對德國、法國和所有其他國家產生影響。[5]

2021年7月3日,一名24歲的男醫護助理在西班牙一間夜店附近被幾名襲擊者毆打至昏迷不醒,其後在醫院去世。根據死者Samuel Luiz的朋友描述,襲擊者在毆打死者時大聲喊著歧視同性戀的言論。也有報道指在案發前,死者曾因進行視像電話會議,被指拍攝到其他途人而與人起爭執。7月5日、7月18日,人們走上西班牙各城市的街頭,要求為這名死者伸張正義。警方已經逮捕了六名疑犯,其中包括兩名未成年人,但當局表示他們仍在努力確定襲擊是否出於恐同。[6]

黑山本為一個保守國家,為了努力加入歐盟,該國於2020年7月容許同性伴侶民事結合,同性伴侶除了不能領養兒童或成為寄養家長外,民事結合的同性伴侶可享有與異性戀伴侶相同的權利。2021年7月25日,黑山有官員宣佈,黑山第一次有同性伴侶透過民事結合註冊。該國的公共行政、數碼組織及媒體部部長Tamara Srzentic表示,她為到有關法律被應用而感到驕傲。[7]

2021年7月3日,在克羅地亞的首都薩格勒布市舉行的同志驕傲遊行發生了襲擊事件,一些參加遊行人士遭受到言語及肢體的攻擊,亦有彩虹旗被焚燒,警察至今仍然在找尋肇事者。主辦該活動的發言人指,自2011年開始,這是薩格勒布第20次舉行同志驕傲遊行,但亦是首次發生這類事件。[8]

三對同性伴侶在俄羅斯申請註冊結婚被拒而向歐洲人權法院提出申訴,2021年7月13日,歐洲人權法院作出裁決,法院敦促俄羅斯正式承認同性伴侶的聯合,以法律框架讓同性伴侶的關係獲承認。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發言人Dmitry Peskov在翌日回應時重申,俄羅斯憲法「不允許」同性婚姻。俄羅斯一些高級議員指責法院「干涉」俄羅斯內政。[9]

俄羅斯一家售賣有機食品雜貨的連鎖店VkusVill,在該公司網站上展示了一張女同性戀家庭的照片,並配上「家庭幸福的秘訣」口號的廣告。在2021年7月4日,即廣告出街後僅幾天時間,因著一連串不友善的留言讓VkusVill不得不刪除該廣告,並且發出道歉聲明,當中提到他們很遺憾發生了此事,承認這是一個錯誤,並且指這是個別員工的不專業表現。公司表示他們的目標是要讓客戶每天都能收到新鮮美味的產品,而不是發表任何反映政治或社會觀點的文章,以致成為不和及仇恨的根源。VkusVill後來上載了另一幅異性戀夫婦照片作為廣告,取代原來的女同性戀者家庭照片,不過此舉卻又換來LGBT+人士和其他人士強烈譴責。[10]

攝影師Alexander Lashkarava在格魯吉亞首都第比里斯舉行的示威中,遭到反對LGBT+的人士毆打,其後他被發現死於家中;在2021年7月5日的示威活動中,同時有超過50位記者亦被襲擊。有關示威活動,是要表達反對舉行同志驕傲遊行的聲音,而在激烈的反對聲下,同志驕傲遊行活動亦被迫取消了。2021年7月14日,當地的四個電視頻道停播,以抗議該名攝影師被襲擊及後死亡的事件,並要求總理辭職,以及懲罰所有相關人士。[11]

2021年7月11日,以色列的高等法院裁定,所有否定同性伴侶和單身男性擁有代孕權利的法例將在六個月後無效,這一項有利於LGBT+群體的裁決,結束了長達11年的法律爭拗。以色列現在只是容許異性夫婦及單身女性透過代孕服務來成為父母,但他們須與嬰兒有血緣關係。2020年2月,高等法院推倒了有關阻止單身男性及同性伴侶使用代孕服務的法例,令他們可以像單身女性及異性夫婦一樣透過代孕服務擁有孩子。不過,以色列政府就有關裁決修改法例時卻遇上困難,並以修例「不可行」為理由,要求法院為此作出裁決。法院於是在2021年7月11日裁定,所有否定同性伴侶及單身男性擁有代孕權的法例會在六個月後無效,而所有權力機關都要預備好作出改變。裁決亦提到「政治上欠缺可行性」並不是持續地嚴重侵犯基本權利的正當理由。[12]

由2021年7月21日起,阿根廷人民的身份證和護照上性別一欄,除了顯示男性和女性的選項外,亦會提供X選項,X代表了非性別二元、不確定,或在男女性別二元制度下感到不被理解的人士。阿根廷成為南美洲第一個國家,採納非性別二元的身份制度。[13]

有專門報道LGBT+運動資訊網站Outsports指,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中,有超過180名參賽選手公開表明自己是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酷兒或非性別二元者,使今屆奧運會成為有史以來最多性小眾參加的奧運會。隨著多位運動員在奧運會中「出櫃」,其中一名LGBT+選手、美國滑板運動員Alexis Sablone表示:「這真的很酷……我希望這意味著即使在運動以外,孩子們不會在僅僅假設他們是異性戀的情況下長大。」

國際奧委會於2003年開始討論有關跨性別運動員的參賽規則,有關指引及建議亦應用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中,隨著不少國家的性別承認法例有所改變,國際奧委會對跨性別的規則亦在2015年有所調整,它不再規定參賽選手必須接受性別重置手術,但在一系列指引中,有明確列出跨性別女運動員(即男跨女運動員)參加女子組賽事的條件,其中一項是:選手必須宣告自己的性別認同是女性,有關宣告至少在四年沒有更改過。跨性別運動員的睪酮(testosterone)水平必須於首場賽事前最少12個月,並且在比賽期間維持低於10 nmol/L。指引中還特別強調要確保公平競賽的原則,不過對於女跨男的跨性別運動員參加男子項目,就沒有任何限制。

來自新西蘭的男跨女舉重選手Laurel Hubbard,因著兩舉285公斤的成績取得東京奧運的參賽資格,但在奧運會的女子87公斤級以上舉重項目中,他最終三次試舉失敗,未能獲獎。[14]

微信於2021年7月6日展開封號行動,根據網民不完整的統計,至少有14間 內地的LGBT社團的微信公眾賬戶突然遭到停用,有關公眾號包括清華大學Purple、北京大學Colorsworld和武漢大學WHU性別性向平等研究會等。

在被集體封號的社團中,有不少是成立已久,包括在2005年成立、全國第一個以社會性別為主題的大學社團上海復旦大學知和社;及在2006年成立、以廣州為基地的同城青少年資源中心。

有曾於內地推動同志平權人士認為,相信是當局有感愈來愈多相關組織成立網上平台,怕他們之間的連繫加強,故有所行動。[15]

本地

早前香港電視劇集《大叔的愛》熱播,一名同性戀者在網上的討論區分享他跟男友交往兩年,一直不敢公開這段關係,直至收看《大叔的愛》,發現劇中主角的形象十分「入屋」,感覺不少人對同性戀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觀,父母及友人亦投入追看此劇,故趁機向家人坦言與男友相戀,這名同性戀者表示獲父母祝福,他希望他的故事可以鼓勵其他男同性戀者。[16]

(資料截至2021年8月16日)


[1] “Court Blocks Biden Policy Forcing Doctors and Hospitals Into Trans Surgeries, Abortions,” Elizabeth johnston, August 15, 2021, https://elizabethjohnston.org/court-blocks-biden-policy-forcing-doctors-and-hospitals-into-trans-surgeries-abortions/; “Religious health care providers win injunction on ACA rules,” NBC NEWS, August 16, 2021, https://www.nbcnews.com/feature/nbc-out/religious-health-care-providers-win-injunction-aca-rules-n1276905; “Judge Blocks Enforcement Against Franciscan Alliance Plaintiffs Of Prohibition On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Gender Identity, Pregnancy Termination,” Health Affairs, August 11, 2021, https://www.healthaffairs.org/do/10.1377/hblog20210811.110777/full/.

 

[2] “San Francisco Gay Men's Chorus sparks outrage among conservatives by singing 'we'll convert your children' in satirical song that takes a swipe at anti-gay stereotypes,” MailOnline, July 28, 2021,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9772837/The-San-Francisco-Gay-Mens-Chorus-received-death-threats-convert-children-satire.html?ito=native_share_article-masthea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OQF4kadHA.

[3] Jari Tanner, “Church in Norway marks name change for transgender person.” AP. July 18, 2021. https://apnews.com/article/lifestyle-europe-religion-norway-56e10c5b003a1afe9f94ec22a42bca03.

[4] “Orban referendum plan raises stakes in Hungary’s LGBT row with EU,” Reuters, July 21, 2021. https://www.reuters.com/world/hungarys-pm-call-referendum-child-protection-issues-2021-07-21/; “EU seeks two-month delay in talks on Hungary recovery plan –PM.” Reuters, July 23, 2021.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eu-seeks-two-month-delay-talks-hungary-recovery-plan-pm-2021-07-23/; Gergely Szakacs, “Thousands join Budapest Pride march against anti-LGBTQ law.” Reuters, July 25, 2021.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thousands-join-budapest-pride-march-protest-over-new-anti-lgbt-law-2021-07-24/;左熙:〈匈牙利新法案惹「反性小眾」爭議 歐盟領袖警告將採取行動〉,《香港01》,2021年7月8日。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5%9C%8B%E9%9A%9B/648191/%E5%8C%88%E7%89%99%E5%88%A9%E6%96%B0%E6%B3%95%E6%A1%88%E6%83%B9-%E5%8F%8D%E6%80%A7%E5%B0%8F%E7%9C%BE-%E7%88%AD%E8%AD%B0-%E6%AD%90%E7%9B%9F%E9%A0%98%E8%A2%96%E8%AD%A6%E5%91%8A%E5%B0%87%E6%8E%A1%E5%8F%96%E8%A1%8C%E5%8B%95;〈匈牙利26年最盛大性小眾遊行〉,明報加東網,2021年7月26日,網站: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210726/ttae1_r.htm

[5] Mark Armstrong, “Tens of thousands march in Berlin's iconic Pride parade.” euronews. July 25, 2021. https://www.euronews.com/2021/07/25/tens-of-thousands-march-in-berlin-s-iconic-pride-parade; https://time.com/6083570/lgbt-berlin/.

[7] “Conservative Montenegro registers 1st same-sex partnership.” AP. July 26, 2021. https://apnews.com/article/government-and-politics-europe-montenegro-756e44d1b649f2282c2c7f0ee488f2b7; Samir Kajosevic, “Montenegro Makes History with First Same-Sex Marriage.” BalkanInsight. July 26, 2021. https://balkaninsight.com/2021/07/26/montenegro-makes-history-with-first-same-sex-marriage/.

[8] AP, “Rainbow flag burned and marchers assaulted at Zagreb gay pride march.” euronews. July 4, 2021. https://www.euronews.com/2021/07/04/rainbow-flag-burned-and-marchers-assaulted-at-zagreb-gay-pride-march.

[9] “Judgment Fedotova and Others v. Russia - Failure to justify the lack of any opportunity for same-sex couples to have their relationship formally acknowledged,”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July 13, 2021, https://hudoc.echr.coe.int/eng-press#{%22itemid%22:[%22003-7078739-9570369%22]}; https://www.dw.com/en/russia-slams-european-courts-meddling-over-same-sex-relationships/a-58263885; https://www.dw.com/en/russia-slams-european-courts-meddling-over-same-sex-relationships/a-58263885;

Euronews with AP, “Russia rejects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order to recognize same-sex unions.” euronews. https://www.euronews.com/2021/07/14/russia-rejects-european-court-of-human-rights-order-to-recognise-same-sex-unions.

[10] The Cube, “VkusVill: Russian retail chain criticized for removing LGBT family from ad campaign.” euronews. July 5, 2021, https://www.euronews.com/2021/07/05/vkusvill-russian-retail-chain-criticised-for-removing-lgbt-family-from-ad-campaign.

[11] “Georgia: Cameraman dies after attack at anti-Pride march,” BBC NEWS, July 11, 2021,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57797467; “Four Georgian TV stations go off air in protest over journalist's death.” Reuters, July 14, 2021. https://www.reuters.com/world/four-georgian-tv-stations-go-off-air-protest-over-journalists-death-2021-07-14/; https://www.storm.mg/article/3809920; AP, “Georgia: Thousands demand president resigns over journalist’s death.” euronews. July 12, 2021. https://www.euronews.com/2021/07/12/georgia-thousands-demand-president-resigns-over-journalist-s-death.

[12] Michael Bachner, “High Court: Ban on surrogacy for same-sex couples, single men to end in 6 months.” The Times of Israel. July 11, 2021. https://www.timesofisrael.com/high-court-ban-on-surrogacy-for-same-sex-couples-single-men-to-end-in-6-months/.

[14] “‘About time’: LGBTQ Olympic athletes unleash a rainbow wave,” U.S. News, July 27, 2021, https://www.usnews.com/news/world/articles/2021-07-27/about-time-gay-athletes-unleash-rainbow-wave-on-olympicshttps://www.france24.com/en/sport/20210804-there-are-more-lgbtq-olympic-athletes-than-ever-and-they-want-everyone-to-know-it; https://time.com/6079508/olympics-lgbtq-athletes-record/; https://www.outsports.com/olympics/2021/7/12/22565574/tokyo-summer-olympics-lgbtq-gay-athletes-list; https://stillmed.olympic.org/Documents/Commissions_PDFfiles/Medical_commission/2015-11_ioc_consensus_meeting_on_sex_reassignment_and_hyperandrogenism-en.pdf; Bill Chappell, Trans Athlete Laurel Hubbard Has Made Olympic History Competing In Individual Event.” npr. August 2, 2021, https://www.npr.org/sections/tokyo-olympics-live-updates/2021/08/02/1023724506/trans-weightlifter-laurel-hubbard-tokyo-olympics; “With more LGNTQ athletes than ever, Games put focus on Japan.” Reuters. July 23, 2021. https://www.reuters.com/lifestyle/sports/olympics-with-more-lgbtq-athletes-than-ever-games-put-focus-japan-2021-07-22/; Jo Yureaba and Reuters, “With Olympics’ backing, Laurel Hubbard will be first trans athlete in Games’ history.” NBC News. July 20, 2021.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news/olympics-backing-laurel-hubbard-will-first-trans-athlete-games-history-rcna1454; 張勇傑:〈跨越了公平的跨性別運動員〉,《燭光》,第139期,2021年7月,頁16-17;梁凱怡:〈首位跨性別選手誕生 化作女兒身競賽仍然無損公平?〉,《香港01》,2021年7月23日。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5%9C%8B%E9%9A%9B/642688/%E6%9D%B1%E4%BA%AC%E5%A5%A7%E9%81%8B-%E9%A6%96%E4%BD%8D%E8%B7%A8%E6%80%A7%E5%88%A5%E9%81%B8%E6%89%8B%E8%AA%95%E7%94%9F-%E5%8C%96%E4%BD%9C%E5%A5%B3%E5%85%92%E8%BA%AB%E7%AB%B6%E8%B3%BD%E4%BB%8D%E7%84%B6%E7%84%A1%E6%90%8D%E5%85%AC%E5%B9%B3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8070558https://www.marieclaire.com.tw/lifestyle/news/59283?atcr=6d904e

[16] 〈男同志拍拖2年不敢公開 睇《大叔的愛》借機出櫃獲父母祝福〉,《晴報》,2021年7月19日,網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009828/同性戀|男同志拍拖2年不敢公開%20睇《大叔的愛》借機出櫃獲父母祝福%20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1年7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0/07/2021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國際

美國最高法院在2021年6月17日,就一宗備受矚目的案件作出裁決,法官一致裁定在費城提供兒童寄養服務的天主教機構Catholic Social Services勝訴。賓夕凡尼亞州費城市政府於2018年,停止轉介兒童到該機構接受寄養服務,因它基於信仰原則拒絕了同性伴侶的申請,不願意讓他們成為寄養父母。Catholic Social Services入稟控告費城市政府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對宗教自由的保障。最高法院首席法官John Roberts在判決中指,費城市政府因Catholic Social Services不接受同性伴侶成為寄養父母的申請,而拒絕與它簽約,違反了憲法第一修正案。他又指該機構只是尋求在服務費城的兒童時,能堅守其宗教信念,它並沒有將其信念強加到任何人身上。幾位法官又表示Catholic Social Services並非向公眾提供寄養服務,有關服務包含了篩選評估的程序,這跟到酒店租房或到餐廳用餐有所分別,因此費城的反歧視條例不適用於該機構提供的寄養服務。

宗教團體對以上裁決表示歡迎,支持維護宗教自由的非牟利法律組織Becket Fund for Religious Liberty的律師Lori Windham表示,有關判決維護了宗教自由,亦對社會服務提供者表達了支持。她又指法院確認到政府不應因著宗教機構持守其宗教信念而排擠它們。

支持維護同志權益及自由派倡議組織則稱,有關裁決令人擔憂,但慶幸它沒有再進一步。M. Currey Cook來自支持同志權益組織Lambda Legal,他表示所有政府都應該維護與它合作的宗教機構,並且應令所有家庭和兒童都受到平等對待,但有關裁決卻令異性配偶可以接受所有機構的服務,但同性配偶則不然。[1]

美國肯塔基州其中一所最大型、提供兒童服務的機構Sunrise Children’s Services,五十多年來照顧受虐或被忽略的兒童,安排他們到適合的家庭生活。機構基於基督教信仰,拒絕為同性伴侶提供寄養或領養服務,不過,如同性伴侶需協助,Sunrise會轉介他們到其他機構。Sunrise的經費,約有65%的補助是來自肯塔基州政府,該州政府視Sunrise現有的處理手法為歧視行為,在州政府與Sunrise的新合約中,有條文列明禁止基於性傾向的歧視行為,Sunrise拒絕簽署有關合約,州政府曾把限期定為2021年6月30日,並揚言若Sunrise拒絕簽署,將停止讓Sunrise接收兒童。[2] 不過,在2021年6月17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在費城提供兒童寄養服務的天主教機構Catholic Social Services勝訴(參上文),指費城的反歧視條例不適用於該機構提供的寄養服務,此後,肯塔基州政府的態度有所軟化,並修改了合約中有關條款;但Sunrise於2021年7月2日仍未簽署新合約。[3]

現時由Sunrise照顧的兒童有近800人。近幾年在全美各州中,肯塔基州的虐兒比率最高;由於Sunrise有為被虐兒童提供院舍服務,有關注兒童福祉的倡導者擔心會失去它。

2021年5月17日,美國田納西州州長Bill Lee簽署了一項法案,令田納西州將成為美國第一個州份,要求向公眾開放的商業和政府設施,例如供多人使用的洗手間、浴室、更衣室、試身室,如允許跨性別人士依據他們的性別認同進入,須張貼相關標示。該法例將於7月1日生效。一個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權益倡議組織譴責該法案具歧視性,並表示要求張貼標示是帶有「冒犯性和侮辱性」行為。

此外,在5月18日,隸屬共和黨的Lee亦簽署了另一項法案,禁止為未成年的跨性別人士提供性別確認醫療,包括使用青春期阻斷劑和荷爾蒙療法。他早前分別簽署了另外兩項法案:一項法案是禁止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公立學校女子初中或高中校際運動會;另一法案是要求學區在最少30日前通知家長,將教導有關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課程,並容許家長選擇不讓子女參與有關課程。[4]

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於2021年6月1日簽署了一項法案,禁止男跨女跨性別學生參加公立學校(包括公立中學、學院、大學)裡為女生而設的運動隊伍,新法將於7月1日生效。隸屬共和黨的DeSantis指「在佛羅里達州,女孩子們參加女孩子的運動競賽,男孩子們參加男孩子的運動競賽,我們正在確保這樣才是現實。」

支持DeSantis說法的人士認為,男性和女性之間生理上存在著差異,若容許出生時便被認定為男孩的運動員參加女孩和女性團隊的比賽是不公平的。佛羅里達州參議員、同屬共和黨的Kelli Stargel指,這法案只不過是確保女性可以安全地參加比賽,令女性在訓練、準備及參與運動項目時可有表現出色的機會。不過,人權戰線主席Alphonso David卻認為,新法會傷害男跨女的跨性別者,他說:「所有佛羅里達州人未來都不得不面對這項反跨性別立法的後果——包括經濟損失、以納稅人的錢資助昂貴訴訟和名譽受損。」[5]

2021年5月9日,在德國慕尼黑聖本篤教堂舉行的天主教彌撒中,聖職人員Wolfgang Rothe公開為一對女同性伴侶祝福,以行動來反對梵蒂岡教廷於3月發表的一項聲明:神父不能祝福同性聯合。[6]

來自美國紐約市Yeshiva大學的一批學生及校友於2021年4月27日入稟法院,控告該大學違反了人權法,事緣因校方拒絕承認校內的LGBTQ學會:同性戀異性戀聯盟學會。有學生多年來一直游說該校承認有關學會,不過大學方面以持守猶太律法為由,指出傳統猶太律法不容許同性關係。支持提出訴訟的學生認為,該大學接受數億美元的國家資助和福利,不應該選擇哪些紐約市法例才對它適用。[7]

2021年5月11日,英國政府承諾將禁止「更正治療」(有關治療是幫助個別人士克服同性性吸引或性別身份的混亂,它也被扭曲為拗直治療),並會支援接受過更正治療的人士。英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的政府表示,進行更正治療「可以對精神和身體造成傷害」,又表示會透過諮詢以尋求最好的方法保護人們及消除強制治療。有宗教團體表示,擔心有關措施會令關懷會眾的牧職人員觸犯法例。[8]

波蘭天主教獨立法律組織Ordo Iuris的影響力日增,它在波蘭的首都華沙,開設了一間名為Collegium Intermartium的大學,2021年5月28日是該大學的啟動禮,設立該大學旨在教育中歐地區新一代的保守派律師,希望他們能塑造更為廣闊的歐洲文化。Ordo Iuris致力促進保守原則,包括限制墮胎和反對同性戀者在法律上結合,以支持傳統的家庭結構。領導Ordo Iuris的律師Jerzy Kwasniewski指出,反對墮胎的立場與人權立場有關,並指墮胎與婦女的權利無關,這純粹是侵犯了生命權。[9]

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一位Netflix明星和一位時裝模特兒一起推動一項計劃,並在2021年6月1日舉行的網上會議,發起為波蘭的LGBT團體籌款。該基金會名為The Equaversity Foundation,基金會的成員指,該基金會的成立是要抗衡在波蘭興起反同志的歧視潮流。爭取同志權益人士及基金會成員表示需要對抗來自波蘭政府高層及天主教領袖的恐同、煽動言論。[10]

5月17日被定為「國際不再恐同日」,有40個國家的外交官簽署了一封公開信,並在今年的「國際不再恐同日」透過公開信呼籲保護在波蘭的LGBTQ人士的權利。簽署者在信中向那些努力提高公眾意識的團體表達支持,因為他們讓人關注到影響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和雙性人團體的事件,此外又表示支持在波蘭面對類似挑戰的群體。[11]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有六色彩虹斑馬線,2021年5月31日,有四個人在某條位於維爾紐斯的六色彩虹斑馬線上噴上黑色油漆。立陶宛的眾議院議員Tomas Raskevičius譴責他們是恐怖份子。維爾紐斯警員表示,已為到有關輕微違反公共秩序的行為,進行兩項法律程序,但就不能透露更多的資料。市議會回應指,將在事發地點重新髹上六色彩虹,並指會向有關人士發出告票,並指維爾紐斯愛及支持每一個人。[12]

意大利有別於其他歐盟國家,現時沒有就恐同仇恨罪立法,懲罰相關的「犯罪者」。但這情況可能有所改變,在該國有隸屬民主黨的下議院議員建議,立法懲罰作出針對同志、傷殘人士或討厭女性的歧視及仇恨犯罪行為的人。下議院早前已通過有關法案,法案仍有待參議院審批。教會和極端右翼政客都反對這法案,稱這會壓制發表意見和表達宗教信念。梵蒂岡對有關法案亦表示關注,並在2021年6月17日去信予意大利駐聖座大使,信中提及法案會干預天主教徒及其組織行使權利舉行集會、以言論及文字等方式,表達思想的充份自由。[13]

法國欖球聯會沒有接納早前世界欖球總會的建議,允許跨性別人士從下個球季開始參加法國國內的所有欖球賽事。2020年10月,世界欖球總會曾建議出於安全考慮,男跨女跨性別者不應參加女子精英或國際球隊的比賽,世界欖球總會成為了首個世界級的體育運動總會,作出如此建議。但有關建議對成員國的國內欖球比賽並沒有約束力。法國欖球聯會發表聲明指,執行委員會一致通過,贊成反歧視和平等待遇委員會的提議。法國欖球聯會副主席Serge Simon指,欖球是一項包容、共享的運動,它不分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出身或宗教,他指重要的是讓所有成員實踐他們的熱情,並同時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14]

2021年5月6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一名台灣男子與澳門的同性伴侶勝訴,二人在2019年10月到台北市中正區戶政事務所申請登記結婚被拒,理由是根據台灣內政部函釋見解:《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46條,婚姻成立,依各該當事人的本國法。因此內政部指示戶政單位,僅能准許台灣人與承認同性婚姻國家/地區的當事人登記結婚,或雙方都來自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地區。簡言之,如果同性伴侶中,只要有一方原來的國家不承認同性婚姻,雙方便無法在台灣登記結婚,該函釋見解是過去户政單位拒絕跨國同性伴侶在台灣登記結婚的理由。

由於澳門不承認同性婚姻,來自澳門、外號阿古的男子,與外號信奇的台灣男子,在台北市中正區戶政事務所申請登記結婚被拒,二人因而興訟,並獲判勝訴,戶政所須准許二人證記結婚。判決指,有關同性伴侶的常居地是台灣,因此在審查是否准許結婚登記這件事上,與澳門法典是否承認同性婚姻無關。

對於台澳同性伴侶一案,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律師團提出,依照澳門民法典第24條、第30條、第48條等規定,澳門人之婚姻關係是採澳門人的屬人法——意即個人常居地法,而阿古自2017年已搬來台灣,早把台灣當自己的家,和信奇在台共同生活及經營蛋糕店,故「台灣」就是阿古的常居地,並指阿古的婚姻關係成立的主要條件應該根據台灣同婚專法,而不是澳門民法。[15]

本地

男同性戀者吳翰林就房委會拒絕接受其海外註冊同性伴侶為居屋的「家庭成員」提出司法覆核,指房委會政策違反《基本法》及構成歧視,吳早前離世,其同性伴侶李亦豪獲准替吳繼續訴訟。高等法院法官周家明於2021年6月25日頒下判詞,裁定李亦豪勝訴,並指房委會的相關政策違反《基本法》及《香港人權法案》。

吳翰林與李亦豪在2017年於英國註冊結婚,其後吳以綠表形式購入一二手居屋單位,李稱他是家中經濟支柱,超過九成購買單位的款項是由他支付。由於房委會的政策規定單位只可供業主及購買單位申請表上的「家庭成員」居住,而單位的業權亦可在不用補地價的情況下,轉移予獲准居住人士。而海外註冊的同性伴侶不獲房委會承認為「家庭成員」,因此,如李亦豪若想成為該單位的聯名業主,則須補地價。吳於2019年入稟法院提出司法覆核,指有關配偶政策構成歧視及違憲。法官周家明在判詞指,異性配偶及同性伴侶在有關的配偶政策下受到差別對待,而這差別對待是非法的並構成歧視。法庭裁定有關的配偶政策及決定違反了《基本法》及《香港人權法案》,判李亦豪勝訴,並頒令房委會支付申請人的訟費。[16]

有房委會成員指出男同性戀者一方獲判勝訴後,將會增加資助房屋的潛在需求,估計有約百多宗增幅。他表示「即使增幅不大,但將資助房屋分配給市民的時間會明顯拉長。」有關判決所帶來的影響不能忽視。[17]

上文提及司法覆核案件的申請人吳翰林於2020年12月離世後,律政司曾就吳的遺產向高等法院存入「知會備忘」,其同性伴侶李亦豪之後亦申辦遺產,遭律政司反對。案件原定於2021年5月13日在高院進行指示聆訊,由於李承諾不會將遺產分予其他得益者,直至吳就同性配偶是否有權繼承遺產的司法覆核有結果為止(吳翰林生前曾就同性伴侶的遺產繼承權入稟法院並獲判勝訴,政府已為此上訴),律政司撤回知會備忘及聆訊,法官下令律政司支付70,000元訟費。[18]

香港在2017年取得了2022年「同樂運動會」的主辦權,成為首個在亞洲城市主辦同志運動會。有關活動得到同志運動會聯合會(The Federation of Gay Games)認可,並由香港同樂運動會(Gay Games Hong Kong)主辦,當中包括了運動及文化活動。

據了解,有關運動會得到上屆政府支持,而現任政府的行會召集人陳智思,行會成員葉劉淑儀和湯家驊亦十分支持香港舉辦該活動。在2021年6月9日的立法會會議中,葉劉淑儀在提問時稱,「香港同樂運動會」為體育盛事,並會為香港帶來10億元經濟收益,她詢問政府會否鼓勵各體育總會參與2022年11月舉行的「同樂運動會」,以及政府會否協助主辦單位預訂政府的運動場地。但亦有數名議員隨後發言反對政府支持該運動會,如梁美芬認為這會造成社會撕裂,要求政府保持中立、撤回對該運動會的支持。本社總幹事蔡志森接受記者訪問時亦表示,同志運動會在外國除了推廣同志文化,亦經常摻入政治元素,認為旅發局不應將它視作普通旅遊項目,政府亦不應表示支持、用公帑宣傳,甚至提供幫助。

早在2017年4月,在有關團體取得2022年「同樂運動會」的主辦權前,本社曾去信民政事務局,對政府承諾會提供場地、服務及設施上的資助,表示關注。而在今年6月,本社亦曾去信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民政事務局及香港旅遊發展局表達意見,提出政府不應以公帑支持具爭議的同志運動,並對香港旅遊發展局成為「香港同樂運動會」的支持機構之一,表示遺憾。本社在信中提到,所謂「同樂運動會」,雖然表面上強調參加者並不限於同性戀者,但其英文名稱Gay Games明顯是指同志運動會,可見其目的是藉舉辦運動會之名,推動其背後的政治及文化目的,要社會人士認同同運的價值觀,政府若支持他們舉辦有關運動會,間接會令人以為政府接納並認同、甚至推動他們一些政治立場,包括訂立性傾向歧視條例以及支持同性婚姻。本社又在信中呼籲政府,指香港社會正面對嚴重的撕裂情況及疫情,政府及各公帑資助機構,應同心協力修補社會的撕裂及協助防疫,若以公帑支持該運動會,必會導致社會撕裂情況惡化。本社又提到,本地體育總會不應支持該運動會,而政府亦不應鼓勵各體育總會參與該運動會,並提到「同樂運動會」極有可能採用寬鬆規則,使跨性別人士可自由參加男子或女子組的賽事,這會對不少女子組的項目造成不公平及推動性別紊亂的文化,因此,政府應尊重社會上不同聲音,以達到合理的平衡,不應以公共資源直接或間接支持具爭議性的活動,並協助宣傳。[19]

早前英國外交部宣佈,戴偉紳(Brian Davidson)獲委任為英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他於2021年7月就任,接替2020年12月離任的賀恩德(Andrew Heyn)。戴偉紳在2014年擔任英國駐上海總領事期間,在北京的英國駐華大使館中,與在台灣出生的美籍同性伴侶張志鵠(Scott Chang)結婚,當時在微博引起網民關注。戴偉紳其後獲委任為英國駐泰國大使,他仍然有提及當時結婚的經歷,及對同志平權的看法。戴偉紳與張志鵠現育有三名子女。[20]

(資料截至2021年7月2日)


[1] Andrew Chung and Lawrence Hurley, “U.S. Supreme Court backs Catholic group that shunned gay foster parents,” REUTERS, last modified June 18, 2021,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us-supreme-court-rules-catholic-group-lgbt-rights-dispute-2021-06-17/;Tucker Higgins, “Supreme Court sides with Catholic adoption agency that refuses to work with LGBT couples,” CNBC, last modified June 17, 2021, https://www.cnbc.com/2021/06/17/supreme-court-sides-with-catholic-adoption-agency-that-refuses-to-work-with-lgbt-couples.html;〈最高法院裁定費城天主教機構 可拒同性伴侶為寄養父母〉,東網,2021年6月19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10619/bkn-20210619010000586-0619_0099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6月25日);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16371

[3] Deborah Yetter, “Beshear: LGBTQ+ anti-discrimination terms cut from contract, but Baptist agency wants more,” courier journal, last modified July 1, 2021, https://www.courier-journal.com/story/news/politics/2021/07/01/baptist-agencys-lgbtq-related-contract-dispute-kentucky-continues-despite-changes/7827426002/; BRUCE SCHREINER and PIPER HUDSPETH BLACKBURN , “Kentucky’s contract with children’s agency remains in limbo,” WDRB.com, last modified July 2, 2021, https://www.wdrb.com/news/kentucky-s-contract-with-children-s-agency-remains-in-limbo/article_4492bc40-db40-11eb-bacb-1f829b1f10d4.html.

[4] Kimberlee Kruesi and Jonathan Mattise, “Tennessee bill mandating bathroom signs called 'humiliating' for transgender people,” Tennessean, last modified May 19, 2021,  https://www.tennessean.com/story/news/politics/2021/05/19/tennessee-law-requires-signs-transgender-bathroom-use-allowed/5161761001/;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politics-and-policy/tennessee-governor-oks-transgender-youth-treatment-ban-rcna985.

[6] Ken Chitwood, “In Germany, blessings for same-sex couples exacerbate tensions with Vatican.” Religion News Service, last modified June 1, 2021,  https://religionnews.com/2021/06/01/in-germany-blessings-for-same-sex-couples-exacerbate-tensions-with-vatican/.

[7] Simone Somekh, “LGBTQ students sue Yeshiva University for discrimination,” The Times of Israel, last modified April 28, 2021, https://www.timesofisrael.com/lgbtq-students-sue-yeshiva-university-for-discrimination/.

[8] “UK to ban LGBT conversion therapy and provide more support,” REUTERS, last modified May 11, 2021,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k/uk-ban-lgbt-conversion-therapy-provide-more-support-2021-05-11/; Hugo Greenhalgh, “Explainer-What is LGBT+ conversion therapy and why is it so controversial?” Reuters, last modified May 12, 2021, https://cn.reuters.com/article/us-britain-lgbt-trfn/explainer-what-is-lgbt-conversion-therapy-and-why-is-it-so-controversial-idUSKBN2CS290; https://www.bbc.com/news/explainers-56496423.

[10] “New Foundation seeks to help LGBT rights movement in Poland.” AP News, last modified 1 June, 2021, https://apnews.com/article/europe-poland-entertainment-religion-arts-and-entertainment-d293e83e7bcb5a8bbb07b78dac900743.

[11] “Diplomats from 40 countries call on Poland to protect LGBTQ rights.” Euronews, last modified May 17, 2021, https://www.euronews.com/2021/05/17/diplomats-from-40-countries-call-on-poland-to-protect-lgbtq-rights.

[12] “Vilnius police launch probe after LGBT crossing is painted over,” euronews, last modified 2 June, 2021, https://www.euronews.com/2021/06/02/vilnius-police-launch-probe-after-lgbt-crossing-is-painted-over.

[14] “French rugby federation allows transgender people to compete.” Euronews, 18 May, 2021. https://www.euronews.com/2021/05/18/french-rugby-federation-allows-transgender-people-to-compete; https://www.bbc.com/sport/rugby-union/57147702.

[15] 蔡苡柔:〈台灣同性婚姻涵蓋境外伴侶? 行政與司法關卡重重未解決〉,《香港01》,2021年5月7日,網站:https://www.hk01.com/%E5%8F%B0%E7%81%A3%E6%96%B0%E8%81%9E/622053/%E5%8F%B0%E7%81%A3%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6%B6%B5%E8%93%8B%E5%A2%83%E5%A4%96%E4%BC%B4%E4%BE%B6-%E8%A1%8C%E6%94%BF%E8%88%87%E5%8F%B8%E6%B3%95%E9%97%9C%E5%8D%A1%E9%87%8D%E9%87%8D%E6%9C%AA%E8%A7%A3%E6%B1%BA?itm_source=universal_search&itm_campaign=hk01&itm_content=all&itm_medium=web(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6月28日);黃巈禾:〈信奇、阿古可結婚了!台灣澳門跨國同婚勝訴 法院判戶政須准登記〉,《ETtoday新聞雲》,2021年5月6日,網站: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506/1975863.htm#ixzz6wVHOHRMt(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6月28日);https://tw.appledaily.com/local/20210506/DDN3JEX7OFHDPDGDVUMTAWL6RQ/

[17] 〈同性配偶算家庭成員 房委會委員憂申居屋人數增〉,《星島日報》,2021年6月28日,網站:https://www.singtao.ca/5030089/2021-06-28/news-%E5%90%8C%E6%80%A7%E9%85%8D%E5%81%B6%E7%AE%97%E5%AE%B6%E5%BA%AD%E6%88%90%E5%93%A1+%E6%88%BF%E5%A7%94%E6%9C%83%E5%A7%94%E5%93%A1%E6%86%82%E7%94%B3%E5%B1%85%E5%B1%8B%E4%BA%BA%E6%95%B8%E5%A2%9E/?variant=zh-hk(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6月25日)。

[19] 〈【大棋盤】同志運動會無端起「烽煙」〉,《星島日報》,2021年6月10日。

https://std.stheadline.com/politics/article/1595299/%E6%94%BF%E6%B2%BB-%E6%99%82%E5%B1%80%E8%A7%A3%E7%A2%BC-%E5%A4%A7%E6%A3%8B%E7%9B%A4-%E5%90%8C%E5%BF%97%E9%81%8B%E5%8B%95%E6%9C%83%E7%84%A1%E7%AB%AF%E8%B5%B7-%E7%83%BD%E7%85%99(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6月24日);〈關注特區政府考慮支持同志運動會〉,明光社,2017年4月7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statement/%E9%97%9C%E6%B3%A8%E7%89%B9%E5%8D%80%E6%94%BF%E5%BA%9C%E8%80%83%E6%85%AE%E6%94%AF%E6%8C%81%E5%90%8C%E5%BF%97%E9%81%8B%E5%8B%95%E6%9C%83(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6月24日)。

 

[20] 〈戴偉紳成新任英領事 三度駐華共超十年 稱「感覺非常熟悉」〉,《眾新聞》,2021年6月8日,網站: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42164/%E6%88%B4%E5%81%89%E7%B4%B3brian_davidson-%E8%8B%B1%E5%9C%8B%E9%A7%90%E6%B8%AF%E7%B8%BD%E9%A0%98%E4%BA%8B-42164/%E6%88%B4%E5%81%89%E7%B4%B3brian-davidson

(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6月24日);https://www.newsweek.com/british-diplomat-brian-davidson-lbgti-tolerance-living-life-610347

男女平等?先要正視男女不同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6/04/2021

過往女性在社會中得到的權利低於男性,19世紀晚期,歐洲某些國家的女性才陸續有投票權,不少國家到今天還在討論如何解決男女同工不同酬的問題,有些國家如日本及南韓等,男尊女卑的文化仍然深入民心,女性的尊嚴及價值的確還有很大的空間有待提升。

性別是一個牽涉廣闊的課題,因為現代人愈來愈複雜,以往人們口中提到的性別,一般人理解為生理性別,現代更提出所謂心理性別及社會性別,為了避免過度複雜,本文所提到的性別,主要關乎生理性別,即是以基因性別和解剖性別來判斷的男女。

甚麼才算是男女平等?是否自此男女這種先男後女的表達方式要改為女男?男性外出時可以上身坦蕩蕩,女性也可以如此嗎?是否女性可以做男人的工作,男性可以做女性的工作便是平等?例如,現今不少國家,如以色列,男性當兵,女性也可以當兵;又如在歐洲國家的比利時,清潔女廁不再是女人的專利,男人也可以入內打掃。如果是這樣的話,會否有一天,女人不想生孩子,便可以吩咐她的男人代生?這裡提到的並不是那些生理上是女的,法律上是男的變性人,而是無論生理、心理及法律上都是男的男人,因為說到底,變性人即使是心理上當自己是男性,法律上已被承認是男人,但她們確實必須仰賴自己所厭棄的女性生殖器官孕育嬰孩。

男女平等的第一步,可能不是先處理誰排在前的問題,女性可否當兵,甚至把男女等稱呼去性別化,改為中性詞彙等層面,而是要正視男女切切實實生理上有所不同,這些不同是要得到尊重的,若然主張男女平等便等於堅稱男女沒有分別的話,最終受傷的仍是女性。

以醫學為例,Caroline Criado Perez在其撰寫的書籍Invisible Women: Exposing 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中譯本:《被隱形的女性:從各式數據看女性受到的不公對待,消弭生活、職場、設計、醫療中的各種歧視》)中提到在西方的醫學界,長期以來都認為除了男性身材普遍比女性高大,女性有生育的功能,男女的身體基本上沒有分別,所以一直以來都是以男性為研究對象,以他們身上所得到的數據為預設值,與預設值不同便屬於非典型或不正常。例如男性心臟病發,一般來說是胸痛與左手臂疼痛,女性(特別是年青女性)出現心臟病時,其症狀卻有機會與男性不同,她們或會出現肚子痛、呼吸急促、噁心和疲勞等症狀,而不是胸痛,由於與「正常」的症狀不同,她們的症狀於是被稱為「非典型」。「非典型」症狀的結局是醫生並未能發現她們患有心臟病,英國便有研究發現,患有心臟病的女性,被誤診的機會比男性高出50%。

不單是心臟病,人們認為自閉症患者的男女比例,男性是女性的四倍,然而有新的研究發現,有些自閉症的女患者會出現了厭食症,這又與男性的「正常」自閉症症狀不同,於是乎,她們的病情因此無法得判斷,以致延醫或誤診。心臟病及自閉症只是其中兩個例子,事實上,還有很多女性因為其病狀與預設值不同而被誤診。

不單症狀,作者提到有些藥物,也只是對男性有效。例如當初醫學界發現阿斯匹靈可以預防男性首次心臟病發,2011年及2015年分別卻有研究指出,對於女性病患者來說,每隔兩日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不只無效,還有可能帶來傷害。

最近,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發佈了研究結果,顯示女性接種新冠疫苗後產生的副作用比男性嚴重。2020年12月14日至2021年1月13日期間,有在1,370萬名接種新冠疫苗,女性佔了六成,而向官方通報接種後出現不同的副作用,女性的比例高達七成。面對這樣的結果,專家們有不同的看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衛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學者Rosemary Morgan解釋,「從生物學觀點來看,女性體內會因疫苗激發出比男性多出兩倍的抗體。」杜克大學醫學院(The 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免疫學者Daniel Saban博士則指出,造成對疫苗有較激烈的免疫反應,賀爾蒙的差異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此外,也有人提到,在疫苗臨床實驗的受試者中,長期以來都以男性為主,一直到了1993年才有女性加入試驗行列,但是即使如此,今時今日仍然存在著性別偏差,因為設計疫苗時,是以某一特定年齡層、特定體重範圍的白人男性為樣板,這樣設計出來的疫苗未必能完全配合女性生理。再加上女性的體重平均比男性輕,成年人不論性別均接種相同劑量的疫苗,有可能導致女性接受到的抗體高於她所能接受的劑量而產生激烈反應。以上三點無疑支持了作者的說法,也清楚地告訴大家,男女的生理結構大不同。其實在很多課題上,女性的數據都被忽視,而醫療及醫藥方面,只是冰山一角。

的確,男女的生理結構不一樣:男女的肺容量是不同的、中風後細胞如何死亡等,男女也各異。既然有研究人員已經知道男女生理結構不同,為何醫學或藥物上的研究,即使如簡單的心血管疾病等,現今的研究對象,還是以男性的身體為主?作者提到主要是因為有研究人員仍然執意堅持「男女平等」,認為男女的身體沒有分別,有的甚至責備那些堅持男女有別,需要同時測試男女造成浪費資源。或許,當中也有人知道男女不同,只是女性的身體太複雜、太多變化,實驗成本較高,最終還是以男性為研究對象。

女哲學家Luce Irigaray堅信「平等必須植基於一個不同的哲學基礎,也就是尊重差異的可能。」她亦強調「男女之間無可泯滅的性差異,不需因為追求平等而壓抑,反而應該得到強調。」是的,那些希望提倡男女平等,決心推行男女平等的決策人,如果他們可以正視兩性的差異,才能推出達至真正的平等政策。

但願有一天,在繁忙時段,商場內的女性洗手間,排隊的長龍可以消失。


參考資料:

Caroline Criado Perez. Invisible Women: Exposing 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 New York: Abrams Press, 2019.

Michelle Crouch. “Covid-19 Vaccine Side Effects are Stronger in Women,” AARP, March 31, 2021. https://www.aarp.org/health/conditions-treatments/info-2021/women-covid-vaccine-side-effects.html.

朱崇儀。《伊瑞葛來:堅持性別差異的哲學》。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諶悠文。〈美CDC研究 女性接種副作用 比男性嚴重〉,《中國時報》,2021年3月10日。網站: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310000496-260119?chdtv

柯立偉。〈打疫苗副作用女大於男 專家解析3原因〉,「聯合新聞網」,2021年4月11日。網站:https://udn.com/news/story/120944/5380354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 26-4-2021

性別有11種還是25種?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23/02/2021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探討性倫理,筆者是研究人員,我只是想從研究的角度去探討政治正確性可能會帶來的問題。

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都總會有一些比較中性的名字,英文的例子是Angel和Chris,如果你只聞其名而不見其人的時候,你的自然反應可能是:「這人是男還是女的?」但是在今天的美國或者其他西方國家,這卻是一個錯誤的問題,說得坦白一點,這類問題是政治「不正確」的。

「美國大學心理健康中心」(Center for Collegiate Mental Health, 簡稱 CCMH)數據庫有五個關於性別或者性的問題:性別認同、出生時的性別、性傾向、性經驗、受到吸引的性別。性別認同是受訪者認為自己是甚麼性別,這可能有別於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一個有男性生理特徵的人可以說自己心理上是女性。性傾向是將自己劃分為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但性傾向並不等同實際上的性經驗和受那種性別吸引。

不過,每次我分析美國大學心理健康中心的數據時,我都只是採用出生時的性別,這並不是因為筆者沒有尊重男性或者女性以外的人,而是太多的問題和答案令分析過程變得非必要地複雜,但這些額外的工作並不會令到結論更加有深度。

最近一位研究生問我:「在設計問卷時應該怎樣詢問受訪者的性別?」我查詢美國心理學會最新的指引,美國心理學會提供了以下的範例:

以下那個選項是對你目前性別身份的最佳描述?

1. 順性別(非跨性別)女人/女孩Cisgender (non-transgender) Woman/Girl

2. 順性別(非跨性別)男人/男孩Cisgender (non-transgender) Man/Boy

3. 跨性別女人/女孩 Transgender Woman/Girl

4. 跨性別男人/男孩 Transgender Man/Boy

5. 非二元性別 Non-binary

6. 性別酷兒 Genderqueer

7. 性別流動 Gender fluid

8. 無性別(非性別、中性)Agender (non-gender, neutrois)

9. 多性別(第三性別)Polygender (third gender)

10. 土著/其他因文化而異的性別少數群體(例如兩種靈魂等等)Indigenous/other culturally-specific gender minority (e.g., two-spirit, hijra, māhū, etc.)

11. 另一個身份(請註明):Another identity (please specify): 

 

11個選項!看完後我幾乎昏了過去,我沒有性別歧視,但這種複雜的性別分類會令到研究分析更加困難,這位學生計劃去研究焦慮對於學習統計學會帶來甚麼影響,過往他只需要比較男女之別,但現在可能不再那麼簡單。

不過,美國心理學會的範例不是最複雜的,在2016年英國教育局發出的一份問卷中,性別一欄列出了25個選項:

1. 女孩

2. 男孩

3. 帶著男性氣質的女孩 (Tomboy)

4. 女人

5. 男人

6. 年輕女子

7. 年輕男子

8. 變性女孩 – 曾經或正在從男性過渡到女性的人。

9. 變性男孩 – 曾經或正在從女性過渡到男性的人。

10. 性別流動 – 在不同時間具有不同性別身份的人。

11. 無性別者 – 沒有性別認同或中立身份的人。

12. 雌雄同體(Androgynous)– 部份為男性和女性,沒有一種特定的性別。

13. 雙性別 – 同時具有兩種性別身份或在兩種身份之間互換的人,這可以是男性、女性或其他身份。

14. 非兩性 – 籠統地描述那些不完全是男性或女性的人。

15. 非全男(Demi-boy) – 不論其出生性別,其身份僅部份為男性的人,他們可能也可能不認同為另一種性別。

16.  非全女(Demi-girl) – 不論其出生性別,其身份僅部份為女性的人,他們可能也可能不認同為另一種性別。

17. 性別酷兒(Genderqueer)– 那些不認同傳統性別的人。

18. 性別不符合傳統 (Gender nonconforming) – 不遵循自己的出生性別外觀或行為不符合傳統觀念的人。

19. 三性 (Trigender) – 在三種性別之間轉換,其中可能包括男性、女性、無性別或其他組合。

20. 所有性別 – 確定每種可能性別的人。

21. 在男孩和女孩中間  – 男性和女性之間的人。

22. 雙性人 (Intersex) – 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身體、遺傳、荷爾蒙特徵的人。

23. 不確定

24. 不願意透露

25. 其他(請註明)

 

我不知道設計問卷的人有沒有考慮到,那麼多選項到底對研究有沒有幫助,讓我以另一個類似的情況去說明這個問題,假設一個研究人員想知道緊張的心理狀態會對學習構成甚麼影響,他會假設這些影響會因學科而異,但如果在學科的選項中他只是列出了文科和理科,這樣便會將很多其他學科排除在外。比較好的做法是加插更多選項,例如人文學科、社會科學、數學、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和工程、商學、藝術。

但可能有人會說,人文學科包括了文學、歷史、哲學、宗教……等,自然科學包括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應用科學和工程包括了電腦、電子工程、土木工程、航天工程、工業工程、石油工程 ……等,商學則包括了管理學、市場推廣、會計、財務、資訊系統……等,最後問卷上學科一欄出現了一百幾十個選項。若果許多問題都是這般繁複,答問卷的人不會有耐性去閱讀每一條問題,結果不是中途退出就是漫不經心地回答,數據的質素便會大大降低,而數據分析人員則要花時間去重新整理,才可以令到資料變成簡單而有用。

現在回頭說我的學生,最後我們決定在性別一欄只提供三個選擇:男、女或其他,在「其他」下面加上註釋,列出了美國心理學會建議的另外九個類別。這樣既可以保持問卷的簡潔,又可以符合美國心理學會的標準。作為他的導師,我當然不希望他在最後關頭論文不合格!

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

陳永浩博士 | 現任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多年來在明光社義務工作,並在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上發表調查報告:「香港人婚姻態度」(2016)、「子女對父與母參與的觀感及自尊感的關係」(2017)、以及匯報「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臨終的看法」(2018)等。
29/10/2019

在古代中國,學子入學的啟蒙書本是《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裡所說的是性(或是人性humanity)當然不是我們今日所指的「性教育」中的「性」(sexuality),但兩者卻存在很多相同的特質:不論是人的本性還是「性」本身,本來都是美好的;本來都應該多去學習、體會、了解,但後來因為社會文化,生活習性和體驗不同,人的品性以及性觀念,差異變得愈來愈大。在一些社會文化中,「性」這樣本來美好的東西,漸漸變成了忌諱,變成了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更不可能被歌頌和欣賞——甚至一些本來可以透過認識「性」而體會到的價值觀,如愛與親近,人倫關係等重要元素的認知,也帶來影響。


事實上,在中文裡,「性」這個字有豐富含意,例如:事物的自然本質、生命、感情和脾氣,也指與生殖相關的事。在英語裡,「sex」一詞來自拉丁語,在14世紀才演變過來,它原本是指男性女性的分類。換言之,不論中外,「性和sex」在最初都並非單指性行為。這情況直至最近幾十年才有所改變——尤其經過西方性革命之後,「sex」的內容被逐漸收窄,往往專指性行為,甚至直接代表性交(sexual intercourse)。[1] 但另一方面,「性」的意象與討論,在近代西方社會思潮中也出現革命性的變化——「性」由生物上的生理特徵(以sex一詞表達),擴展成講求個人感受,不同的性別身份與社群認同等議題的「性別」(gender)。「性與性別」之間的意思,可以是重疊,但又可以是不同,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實在千變萬化,一時之間它更成為了社會研究中的「顯學」,當中的研究和討論,若不細心分辨,往往叫人難以理解及無所適從。[2]


相對於西方社會熾熱的「性/性別」研究和討論,香港的性教育被一些人覺得太保守,今天,每當有性罪行或青少年未婚懷孕等新聞出現的時候,不少市民和傳媒都會歸咎於香港的性教育不足,或認為性教育太過落後,例如有人會投訴,性教育沒有教導年青人使用安全套,彷彿「有教安全性行為」就等於「正確」推行了性教育一般。可能我們要問的是:在現今社會中,青少年最想了解的性教育資訊是甚麼?學校方面又有沒有給予學生一些適切的性教育內容?面對當前的社會風氣,究竟甚麼內容才是學生和學校都同樣覺得重要的呢?


無可否認的是,香港性教育發展,的確急需檢討與改革。現時香港性教育的框架,還是停留在1997年訂立的性教育指引上。這一份《學校性教育指引》在過去20多年來,非但沒有更新,更已悄悄的從教育局網頁中「下架」,不再是學校的指導文件。[3] 另一方面,當規劃統整性教育的責任交由「校本」處理,但不少學校前線老師卻沒有接受相關訓練或不願意花太多時間規劃性教育的課程時,變成普遍將課程「外判」給其他機構到校舉辦性教育講座。


面對現代社會急劇轉變的性文化,性教育應如何落實?有人說,我們應該在傳統性教育上加上性/性別教育、人權價值、身體感官等元素,但也有人認為,性本身連繫於倫理,除了基本的生理教育外,亦應包括家庭倫理、兩性相處等項目。究竟孰是孰非?還是可以從中整合出更適切的香港性教育課程來?今年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以「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為題,探討現行教育制度下的性教育發展,有何改善之處,健康整全的性教育概念為何,以及在學校推行優質、倫理及生理並重的性教育,可從何入手。


本文集的目的除了記錄研討會中的重要內容外,也有講者親自撰文或提供額外的補充資料,讓本文集並非純粹是一份研討會的文字記錄,而是務求令它成為有心做好性教育工作的老師或年青人導師的參考書。


明光社過去17年在363間學校推動超過3,300場性教育講座和工作坊,〈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記錄了有關經驗和數據的分析,更會剖析一下學校在推動性教育時的特點。除了上述的講座分析,如何能將性教育有效地「帶入教室」,讓同學投入和收到訊息,而不是單單聽聽講座,水過鴨背就算了。明光社負責性教育的高級項目主任張勇傑先生及項目主任熊嘉敏女士撰寫的〈明光社推動情性教育教案及經驗分享〉,分享了他們入校推行情性教育的種種實戰經驗。事實上,基於教學資源,科目統整困難以及教學時數不足等因素,令老師在校推動性教育時面對重重困難,更遑論要他們將之變成學校主題活動。然而,在這樣困難的處境中,仍有一群老師們,積極在校推動性教育,甚至推動以性教育為主題的全校活動。在〈性教育好好教——校內推動性教育經驗分享〉一文中,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助理輔導主任灌秀雲老師便指出了在學校推動性教育活動時面對的困難,及活動帶來的成效,有關經驗可供同道參考。


香港的教育制度中,除了傳統的中小學之外,現時也有為數不少的家長選擇讓子女進到國際學校讀書。在國際學校中,不同國籍,教育背景的同學在一起,他們中間的文化差異比傳統學校的還要大,這對推動性教育來說,究竟是增添難度還是帶來契機?在〈性教育可以教甚麼及怎樣教〉一文中,國際學校資深輔導員、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莫林天欣博士分享了她的經驗。相信這會為傳統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帶來一些有趣的啟發。


很多人都以為,性教育始於同學的青春期,待中學時期完結,性教育的工作大致上都應該可以結束了(更可能是認為同學都不願意再聽了)。但我們卻認定即使在大專學界中,性教育仍然是可教,可討論的。透過性教育,也是一個好機會讓同學們可以好好認識自己。現任香港神託會專業培訓顧問,曾於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任教的梁林天慧博士,分享到近年她在大學裡,與同學討論性教育的題目時的經驗和心得。究竟在大學推動性教育可行嗎?相信在〈由大學生現況看青年人性教育有何需要〉一文,會給服侍和教導大專同學的同工,帶來一點啟迪。


事實上,要推動性教育工作,社工是絕不能缺席的!在〈社工如何推動性教育及個案分享〉一文中,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服務總監(青少年服務)竺永洪先生提及社工在推動性教育時,可以採取KSA2的進路——即要對今日的性文化與受助者,有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態度(attitude)和能力(ability)。他們亦要明白今日性文化中的液態的性(liquidity of sex),社會有很多事情都不再是固態,性和感情都可以是流動的。社工在介入相關的個案時,需要有適切的關懷與參與。


近年,除了老師和社工推動性教育外,在年青一代中,並非如外界所理解,只擁抱性向多元,自由放任的向度。在這幾年中,一群大專年青人和職青,自發推動了持續不斷的聖潔運動,他們除了自發參與,到學校向同學推廣外,也將運動與上一代結連。這個運動是如何誕生,又是如何吸引年青人參與?〈青少年需要上一代的肯定及同行——推行聖潔運動的分享〉將提供答案。Holiness Camp召集人李顯雋先生在文中分享到青少年的需要,以及師長可以怎樣與他們同行。


此外,在兒童的性與心性發展方面,除了老師身教和言教外,父母的角色同樣重要。資深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在〈如何培育青少年的心性發展,建立健康的性態度〉一文中指出,在推崇性別多元與不同性傾向的時代中,要好好培育兒童和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性價值和道德觀念,以幫助他們建立起性別自信(gender confidence)。


事實上,在推行性教育的工作上,除了要了解如何推行、著重課堂上的宣講、老師的言教身教,甚至是課程發展以外,不可不察的是性教育也和現今世界性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海內外對性文化的影響,對本港的性文化思潮,以至如何推行性教育都有絕對的關係。事實上,鄰近香港的台灣,除了是香港人的旅遊熱點,更是影響香港文化的一個熱點。台灣在華人社會中,性文化發展是走在最前的:除了是亞洲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並為此立法的地區,其「性別平等教育」更是早於10多年前已推行,成功改變及塑造新一代,令他們完全擁抱性別多元。大家可見,性教育這個「橋頭堡」實在不容有失。在〈從海外與台灣性教育經驗看香港未來發展〉一文中,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關啟文教授、香港性文化學會婚姻倫理資源中心的生命教育主任鄭安然先生及項目幹事陳靈騫女士,會分享到性解放思潮如何影響歐美地區、台灣以及香港的性教育。


的確,在香港推行性教育,既難做,也難教,更難即時看到成果。但我們確信,富有價值觀,能幫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和性別自信的情性教育,有得做,值得教!


逆風而行,才能飛得更遠!願我們在不同崗位上不斷加油,努力!



 

[1] 參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頁22–23。


[2] Milton Diamond, “Sex and Gender: Same or Different?,” Feminism & Psychology 10, no. 1 (2000):46–54,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Milton_Diamond/publication/240282301_IV_Sex_and_Gender_Same_or_Different/links/0f31752e18536320a4000000.pdf.


[3] 有關指引現時仍然可於網上下載,請參:http://sexedu.org.tw/hongkong.pdf。在〈廿年需要幾番新?——從性教育講座內容看中學性教育的重點及需要〉一文中,會對該指引作更詳細的討論。

廿年需要幾番新?

——從性教育講座內容看中學性教育的重點及需要

陳永浩、馬迅榮 | 陳永浩博士:現任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多年來在明光社義務工作,並在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上發表調查報告:「香港人婚姻態度」(2016)、「子女對父與母參與的觀感及自尊感的關係」(2017)、以及匯報「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臨終的看法」(2018)等。 || 馬迅榮: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9/10/2019

1.引言

性,這個字在中文裡有豐富含意,例如:事物的自然本質、生命、感情和脾氣,也指與生殖相關的事。在英語裡,sex一詞來自拉丁語,在14世紀才演變過來,原本指男性女性的分類。[1] 換言之,不論古今中外,不論是「性」或是「sex」,最初都並非單指性行為,而是指和「性」相關的宗教禮儀、文化等含意。

另一方面,「性」從來在教育中不缺席:就如中國最古老的文學作品《詩經》,第一篇作品《國風.關雎》,所描述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正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後世評價附注,當然也加上了對「君子」的論述,但孔子一句評論已點出了詩中主旨:「《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中可以見到兩性的相處和感情,廣義來說,也是性教育的一部份。

在基督宗教裡,不論是律法,訓誨,也多有關於男女相處,夫婦之道,結婚離異,以至處理性交和不同生理狀態的條文,清清楚楚,從不忌諱。事實上,創世故事中的其中一幕,第一位人類亞當已有「配偶」夏娃幫助他,二人更成為夫婦。此外,聖經中當然也有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更有如雅歌這樣對愛情、以至性關係有著深刻討論和細味的作品傳世。

由此可見,在歷史中,性教育從來都是「進行式」。性是寶貴的,男女之情是可敬的,人人都得尊重;性與傳宗接代有關:夫婦結合,生兒育女,天經地義。此外,性與關係,不能隨便,更不應亂來;不恰當的關係,會惹人非議,更會有損人倫。

不過,在人類不同社會、文化中,「性」既是可變的,又是不斷被豐富,人們對它的理解也容易各執一詞。要如何欣賞、理解和教導「性」,實在是一大學問。

 

2. 全球的性解放思潮

現時資訊科技發達,世界各地的圖文、影片都可以上載到網絡。而在這些資訊之中,不乏大力標榜男女身體的性吸引,只要稍為留意廣告、電視劇集就可以找到例子,完全不費氣力。這些現象都反映性開放的意識,已經擴散至全球每個角落,尤其是在大城市更加嚴重,性關係成為一種享樂和消費。而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文化之中,性亦是各人自己的選擇,只要雙方同意就可以發生性行為,一切與社會及他人無關,更不是社會規範可以左右。

這場性解放的革命深入文化中,讓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選擇接受哪一套性價值,而別人都應該予以尊重,更別說灌輸另一套價值觀。而這種意識形態,也隨著社會風氣,慢慢延伸至影響青少年的性教育內容。例如金賽(Alfred Kinsey)就主張無需要節制性慾,而他的主張到了今天仍然被美國主流的性教育組織所採用。這類性教育被稱為「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而根據美國性知識與性教育委員會(The Sexuality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SIECUS)的網頁,他們的性教育目標在於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探索自己的價值觀及改進技巧。[2]

這種反抗傳統道德觀念的思潮,令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在美國,經歷數十年的性革命,社會上暴力罪案、離婚率、私生子、單親家庭孩子、青少年自殺率都增加了;感染性病人數也在增加,截至2016年,美國的愛滋病個案數目已超過100萬。[3] 在這種社會環境和性教育影響之下,青少年人變得過早發生性行為。性淪為遊戲,而不是愛情的表達;人們只著重自己的幸福,而忽略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但是這種狀況其實令青少年的心靈更不滿足,他們誤會性即是愛,這反而令他們受到更多傷害。

 

3. 由性教育到情性教育

近年,人們對sex的理解開始拓闊,「性」不再只牽涉生殖和生物學上的意義,還涉及個人心性、社會、人際關係、人類學、文化等範疇。在英語中,性教育亦由Sex Education改為Sexuality Education。[4] 中文沒有改用別的字眼,仍然沿用性教育,但其實將sexuality譯為「全人的性」或「整全的性」,可以更全面包含人與性的各個層面;而Sexuality Education,亦可以改譯為「情性教育」,以涵蓋更廣範圍。

3.1 全人的性

關於「全人的性」(sexuality)的理解,最少可以包含以下幾方面:[5]
3.1.1 根據外生殖器解剖學上的雌與雄。
3.1.2 作為男人與女人的性別身份。
3.1.3 採取與解剖學上的雌雄差異。
3.1.4 被吸引的和所愛的性別,即性傾向。

3.2 「情性教育」(Sexuality Education)

「情性教育」(Sexuality Education)包含上以幾方面的內容,因此它亦自然包含了兩性關係。台灣學者晏涵文把兩性交往過程分為婚前婚後,每個之下又分列細項:[6]

 

3.2.1 婚前兩性關係

1) 自我認識
2) 人際交往
3) 認識異性
4) 團體活動
5) 團體約會
6) 單獨約會

 

3.2.2 婚後兩性關係

  1. 夫妻:夫妻二人的關係。
  2. 父母:生育孩子之後,夫妻二人榮升父母,角色轉變,相處模式亦不同。 
  3. 祖父母:夫妻需要學習處理三代同堂的關係,榮升祖父母夫妻同樣要學習彼此的關係。

由此可見,兩性關係並不單指兩個人的相處,應該進一步理解為男性女性從出生開始,與整個世界接觸、身心發展,到最後建立家庭的過程。性教育是可以幫助人「產生社會和道德所接受的態度和行為,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或女人。」[7]

 

4.  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的歷程

如果要對情性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除了要檢視「性」(sexuality)這個字所涉及的內容和範疇,也應該稍為回顧性教育發展的歷史。本港的性教育一般可以追溯至1950年代,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提供的節育指導服務,但這並不算是給予青少年的教育。

而其實大概在相同時間,歐美已有一些課程,旨在灌輸個人、社交和健康的知識(Personal, 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PSHE)。以下將稍為整理不同年代的狀況:[8]

4.1  1950至60年代

當時英美頗常見一種閱讀人物傳記、以培養思考和澄清價值觀的方法,學生可以角色扮演代入他人的角度,從而了解不同價值觀對自身的影響,並模仿學習高尚品德(如誠實、關愛及愛國等)。

4.2  1960至70年代

由60年代開始,以價值觀澄清法教授價值備受重視。這個方法的特點是不直接灌輸對與錯,而是鼓勵青少年自行發掘價值觀,作出自己的選擇,以致實踐自己的選擇。這種方法在60至70年代被廣泛使用,但後來青年罪案率增加,再加上成效欠缺實證,因此70年代末期它的流行程度已大不如前。

4.3  1970年代

有學者提倡「思想認知法」,即以問題刺激孩子思維,以提升對道德的認知。這個方法將道德培育分為六個階段:

4.3.1 學習服從,避免受罰
4.3.2 交換心態及享樂主義
4.3.3 做好孩子
4.3.4 確認權威、尊重社會秩序
4.3.5 理解社會合約,權責和守法的重要 
4.3.6 超越性的倫理取向(如社會公義)

4.4  1980至90年代

隨著歐美國家的社會問題、離婚率、青少年犯罪率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培訓他們以社交技能來處理問題成為新的趨勢。1995年,高爾曼(Daniel Goleman)的情緒智商研究面世,各種針對青少年心理和社交的課程亦相繼出現。

除了以上PSHE的課程發展外,性教育的處理方式一直被列入健康教育範疇,課程內容普遍與生理、生育、性病有關。有學者認為性教育不只是性交教育,應該結合價值觀和品德教育。

 

5.  在校以外的性教育

除了在學校提供的課程,正如前面所述,人的情性發展其實在嬰孩時已經開始,嬰兒一出生其性別已確認,在家中有其角色與位置。因此,提供家庭性教育的理由,最少有以下幾項:[9]

 

5.1  性的發展從嬰兒期開始

幼兒可以透過各種感官,明白父母作為男性女性的分別,這些影響可能是有形或無形的,也從父母的教導方式、家庭環境、父母的相處中流露。而幼兒最先透過這種方式感受兩性的分別,這對於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都十分重要。

 

5.2  父母對性的態度會影響小孩

傳統社會對於性這個話題多有避忌,父母如果對性展現出負面、抑壓的態度,小孩子同樣會受影響。日後當孩子面對性的時候,很大機會也有負面的反應。

 

5.3  父母的關係會影響孩子的性心理與性行為

父母的相處如果能夠維持一個和諧的狀態,無疑能為孩子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學習兩性關係。幼兒較易有一個清晰的指標,了解兩性的角色,和男性女性的特質。

 

5.4  社會急遽變化

父母如果不為孩子提供正確的性教育,媒體(如廣告、青少年刊物、電影或電視劇集)便會代勞。只是它們所提供的性觀念充滿暴力和色情,甚至是去人性化的。

而待孩子離開學校,在社會裡人們也要面對更複雜多變的兩性關係。因此,有學者提出有需要在大眾媒體及社區層面推行性教育。當然,不論是家庭教育,抑或在群眾層面推行,都需要很多的資源,但這確實有其必要。因為正如晏涵文所說:「性教育不但與整個人生相關,也與整個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加上性教育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或女人的教育,產生社會和道德所接受的態度及個人行為,所以也是一種人格教育。人類因為有性而繁衍,這是自然的定律,因此性教育應該是終生學習的課題,不僅僅是學子在學校學習的『課題』而已。」[10]

 

6.  性教育中的價值觀

由上述歐美的經驗可知,青少年的成長,不論在生理、心理和性方面都需要支援。而在學校以外我們還應該關注如何在家庭、媒體和社區等更廣的層面,推行性教育。

面對現今世界文化中性解放的浪潮,現時提倡的性教育,除了教授知識,以及讓學生「自由選擇」外,其實價值觀的灌輸亦十分重要。到底怎樣的價值觀才算適合?我們試著從兩方面看看。

 

6.1 政府提供的指引

香港教育署印行,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在1997年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它建議課程所涉及的範疇,主要有以下五項:人的成長、健康與行為、人際關係、婚姻與家庭、社會與文化。指引又指出,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幫助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這理念與基督教信仰不少部份有相近之處。[11]

 

6.2 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觀

從《聖經》的內容,有些誡命、法律的定立,能讓讀者明白基督教的價值觀。而當提及關於「性」的價值觀時,關係肯定是最重要的元素。例如十誡中的「不可姦淫」(出二十14),驟眼看會令人以為是禁止性行為,但如果追溯法律背後的精神,會發現它其實是希望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姦淫(或者譯作通姦)是涉及兩個家庭的事,無疑性的愉悅十分吸引,但誡命的目的是要設立界線,因為性行為不單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也牽涉家庭和人際關係。雖然現時社會對婚外情的譴責沒以前那麼嚴厲,但只要看到情殺或夫婦爭執的報道,就會明白無論社會風氣有多開放,都無法抹去關係破壞帶來的傷害。

可惜的是,現時的性教育往往限於「性交教育」:教授避孕知識、避免意外懷孕之類,而甚少提及性行為與感情的關連。有專家指出,22秒或以上的認真擁抱,就會令女性對擁抱她的男性產生信任及情感上的連繫,原因是大腦會釋放出催產素。另一方面,男性也會受加壓素影響,而對頻常與他發生性關係的女性產生依戀。催產素和加壓素令男女雙方產生依附和依戀,如果性伴侶不停轉換,無疑就是不斷終止依附關係,然後又重新建立。久而久之,這種功能就會被破壞,使人無法再建立長久、委身的關係。[12]

「我們必須教導孩子……擁抱某人或是爬上他們的床,會向我們的大腦傳達無聲的訊號:我現在跟一個特別的人在一起,我可以放鬆與信賴這個人、我可以愛他或她。」[13] 這簡單闡明一個道理:性行為和感情有著密切的關係。當社會風氣對一夜情、「friend前性行為(即在成為朋友以前便發生性關係)」、援交都漸漸放鬆時,其實各種聲音都忽略性關係緊緊將人聯繫,而不是像握手這麼簡單。

《聖經》描述阿當和夏娃的關係是「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創二23),又說「愛情,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歌八7)由這些描述可見,《聖經》對兩性關係、愛情充滿肯定,亦解釋了為甚麼誡命中有「不可姦淫」這類條文——兩性的親密既美好,也是誘惑,所以更加需要謹慎思量後果。

當社會風氣漸趨開放,性行為變得隨便,學校的性教育如果只停留在生理知識層面,實在全不足夠。而參考歐美推動PSHE的經驗,我們不難發現,如果只是推行品格教育,而不將情性和性教育結合,很多社會問題仍然無法妥善解決。正因為親密關係,以至性行為,和兩性的相處,家庭,以及整個社會息息相關,所以性教育亦應該加入對於關係的重視,亦可以考慮將教育的範圍進一步擴展至家庭、社區和媒體。這樣才會有利家長、學生和一般大眾學習和實踐。

 

7.  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的重要性

或許我們會問:為何性教育一定要在學校推行?在其他場景不是都可以灌輸性教育知識嗎?事實上,在現今社會,獲取性知識的渠道多不勝數,由互聯網,傳媒,父母教導以至同學朋輩口中,都可以學習性知識。可是,青少年是從哪裡學習得最多性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最看重和最信任哪一個渠道得來的性知識資料?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2013年的研討會:「真情珍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中,曾就這問題,進行了一項「香港中學生價值觀、性態度及行為問卷」。該調查以香港中學生為對象,調查成功收回3,376份問卷。結果顯示,受訪中學生最多從老師獲取性知識,男和女受訪者的百分比分別是71.2%和77.9%;其次是性教育書本、小冊子或單張;第三則是朋輩(圖一)。有關受訪者對不同獲得性知識的途徑的效用評價,最多受訪者認為可從老師和性教育書本、小冊子或單張獲得性知識,它們同樣被最多受訪者認為是有用的,分別是62.9%和56.9%。相反,從父母和報章雜誌得來的性知識,被受訪者評價為較為無用。[14]

圖一:香港中學生獲得性知識的途徑

明光社

 

另一方面,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等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圖二),[15] 也指出學校能夠利用專業師資、可信賴的資訊來源以及正式課程,開展教育機會。專業教師能為兒童和年輕人提供適合的學習體驗,年輕人會把學校和教師看作是最可靠的資訊來源。在校推行性教育,除了能讓同學獲得有用,可靠的性知識和理念,同時也能為家長,社區組織提供有力支援,創造多贏局面。

 

8. 香港性教育發展回顧

香港的性教育可以1971年作為分界,當時香港教育署向全港所有學校發出備忘錄,在標準科目中加入性教育課題。在1986年,教育署印發了首份《中學性教育指引》,以協助學校製訂性教育方面的指導性原則。到了1997年,教育署公佈了一套經修訂的指引,即《學校性教育指引》,以協助教師在為不同級別學生、因應他們的需要推行性教育課程。而經過多年的推行,現時的性教育普遍以向學生教授性知識,和安全性行為作重點,未能適切顧及青少年身心靈的發展、感情的需要和建立價值觀之餘,其實質成效也備受質疑。

在其他國家及地區,性教育的內容也有所轉變,由過往以知識為主的觀念,延伸至生活中各個範疇。例如在美國,對性教育的理解成為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而英國也推行性與關係教育(Sex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方向已與過去的控制生育不同。

圖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

明光社

 

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一方面也從安全入手,以教導學生如何防範性侵犯、意外懷孕和性病等問題。另一方面,他們也強調在性教育中加入其他價值的重要,如接納、包容、平等。

這種兼顧知識和情性的主張,確有其可取之處,但因為性解放思潮,或在發展中國家著重推行生育計劃的影響下,這些性教育仍不能擺脫安全性行為的目標。然而,一套整全的情性價值觀,應該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青少年懂得尊重和愛護自己及別人,成為一個願意負責、有擔當的人。

《學校性教育指引》在1997年公佈,而在20多年之後,我們應該作出回顧和前瞻。因此,以下部份將會追溯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在本港最初有關性教育的工作,再觀察本港現時學校性教育的內容,亦參照其他地區的性教育方針及成效,以及環看現時香港坊間提供性教育的機構及其理念,希望就本港的性教育工作,提供一幅較為完整的圖畫。

 

8.1 早年性教育:家計會工作

要檢視本港早期的性教育工作,不能不提「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下稱家計會)的工作。根據家計會網頁提供的家庭計劃簡史提到:

本會(家計會)前身為1936年成立的香港優生學會,於1950年經改組後正式命名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為市民提供節育指導服務,並於1952年成為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的八個創會成員之一。家計會起初以個別接觸方式開展推進工作,傳遞家庭計劃的訊息,隨後增設各類診所服務,首間生育指導所於1956年成立。而政府於1955年開始資助本會的活動。[16]

從香港優生學會以至家計會,該會的工作都是提供節育指導服務,這與當時本港的實際環境有關。因為1941年,香港人口大約有160萬,而去到1956年,人口已經增長至250萬。其中有很多是從大陸遷移至香港的難民。面對人口問題,香港政府所需要的人口政策,以控制生育為重點。

家計會很大程度上分擔了政府在推行家庭計劃,及提供性知識方面的角色,而且該會受政府資助,近乎成為了政府輸出性知識和家庭計劃方面的代理。因為除了提供實質的節育指導服務,他們的工作還包括:印製宣傳品、推行家庭計劃運動,如製作「兩個就夠晒數」廣告片,宣傳節育。[17]

從以上資料可知,本港早期的性教育與控制生育及政府人口政策有關,與今天所指的「性教育」差距甚遠,而且家計會因為獲政府資助,成為了半官方形式的服務提供者。不過,這令香港當時的性教育內容,受限於家計會前身香港優生學會的一貫方向。而這個情況,要到後來教育署印發《中學性教育指引》後,才開始改變。

 

8.2《學校性教育指引》(1997年版)

回顧香港性教育的發展,1986年香港教育署印發的《中學性教育指引》十分重要,發佈該指引的目的有:一、協助學校訂定一些性教育方面的引導性原則;二、 介紹推行性教育的方式;三、提供為學生推行性教育課程的實際方法和途徑。

而約在10年後,政府因應當時社會的所關注的課題改變,如:早熟、性傾向、淫褻刊物等,將《中學性教育指引》修訂,成為了在1997年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圖三,後稱《指引》)。它繼承了1986年的版本,就學校性教育的理念、內容和實踐提供的指導及建議。由於指引內容繁多,以下則從《指引》中的理念、範疇及時數幾方面,概述指引的內容。

圖三:香港教育署於1997年公佈的《學校性教育指引》

明光社

 

8.2.1《學校性教育指引》中的理念

性,是完美人生的一部份,也是一個人完整個性的一部份。但今天香港的青少年卻面對著社會上迅速轉變的價值觀和向傳統道德規範的挑戰。更甚者,他們受到部傳媒對刻意渲染的影響,更加迷惑和不知所措。要糾正這些錯誤的理解和澄清含糊的概念,就必須從一個社會的根基層面著手,重申在學校推行性教育。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性,纔能幫助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因而我們需要家長、教師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

這本《學校性教育指引》的目的,是協助教師由學前教育開始,鼓勵各級別的學生學習性的知識、培育應有的態度、建立價值觀、掌握各種技巧,去應付性情緒緊張,學會與人溝通、建立關係、培養自尊和對自我的概念,以及在明白後果的情況下知所抉擇。此外也為各程度的學校設計出一個課程架構,以便個別的學校制訂適合自己的校本性教育課程。《指引》內也有不少篇幅對價值觀作自我反省、探討和澄清,當中亦有說明推行性教育的指導原則,以及每個有份參與性教育的人所扮演的角色。[18]

從《指引》中的序,我們可以見到《指引》的目標有以下四項:

1) 糾正媒體提供的錯誤性觀念及知識。
2) 協助教師推行性教育。
3) 提供可改動的課程框架,以適應個別學校需要。
4) 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

據《指引》建議,課程所涉及的範疇,主要有以下五個:

  1. 人的成長,內容包括:人類的性、生殖系統和生理、青春期、自我形象和自我觀念、性身份和性取向、情緒反應等。
  2. 健康與行為,內容包括:處理性衝動、身體私隱、性習慣和行為、經性接觸傳染的疾病、避孕、意外懷孕、身體護理等。
  3. 人際關係,內容包括:基本價值觀、處世技巧、友誼、約會、戀愛與迷戀、性騷擾、性侵犯和性暴力、亂倫。
  4. 婚姻與家庭,內容包括:家庭的意義、家人互相倚賴和不同輩份的家人之間的關係、家庭糾紛和解決方法、家庭模式的轉變、處理家庭的轉變、組織家庭時所要考慮的因素、婚姻和終生承諾、為人父母等。
  5. 社會與文化,內容包括:社會及文化對性的影響、兩性角色、性與傳媒、性與法律、性與道德和倫理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年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第二版)也就全面性教育提出了以下八個核心概念:

1) 關係
2) 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
3) 理解社會性別
4) 暴力與安全保障
5) 健康與福祉技能
6) 人體與發育
7) 性與性行為
8) 性與生殖健康

如將《指引》提出的五個範疇與以上八個核心概念比較,不難發覺兩者涉及的範圍和內容相近,當中也包括了對於媒體、法律和道德倫理等內容。

 

8.2.2《學校性教育指引》中建議的性教育教學時數

根據《指引》內容,由小學至中學的性教育建議時數如下:

小學建議時數:每年每級最少有10課節(約六個小時),即合共60堂性教育課。而各個項目的分配建議:

  1. 人的成長:24課節
  2. 健康與行為:12課節
  3. 人際關係:19課節
  4. 婚姻與家庭:17課節
  5. 社會與文化:9課節

中學建議時數,1997年出版的《學校性教育指引》沿用了1986年教育署印發的《中學性教育指引》建議,指學校無論採用哪一種教授方式(編進正規課程中,或利用班主任課、學校早會、課外活動),每年撥出最少10課節,即約七小時,在初中年級教授性教育。高中可用平均30至35課節(約20至23個小時),完成整個性教育課程,學校可在兩年內(中四至中五)或四年內(中四至中七)授完。

對比之下,教育署於1993年印行的《中一至中五課程指引》,建議學校將百分之五的課節教授跨學科課程。[19] 若性教育佔這個跨學科活動的五分之一,則整個學年中,性教育應佔百分之一的課節。換句話說,在學校的正規課程中,全年上課28至30週,一週授課40節,那麼百分之一的授課時間就是每年12節,這與1986年的建議大致相同。

除了以上課節,1997年出版的《指引》又提到一些新增的課程主題,如:愛滋病、性侵犯、性身份等內容,故需要額外的課節來教授,故建議初中每年最少以18節課(10 + 8 = 18)來教性教育,高中若以兩年來教授,則每年最少用23課節(15 + 8 = 23)來教授性教育課。

 

8.2.3《學校性教育指引》的特點

從1997年的修訂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可見,當年教育署在理念和課程內容方面的建議算是全面,最大的特點是指引只屬建議性質,實際推行的時數多寡、課題選取,學校有較大自由度選擇。

另一個要點是建議所涉及的範圍,較多集中在中小學,學前教育階段基本上只有課程內容建議,並未提及具體的時數安排。[20]

 

9.  香港非政府機構提供性教育的概況

本港中小學沒有強制的性教育課程,政府編訂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只屬建議性質,更甚的是《學校性教育指引》20年來非但沒有更新,更已從官方網站「下架」而不再是學校的指導文件。教育局現時強調學校是以「校本」方式推行性教育課程,這的確使學校有較大自由度決定課堂的內容及形式。但根據政府調查,其實不少學校都表示在校推行性教育困難,其中最大問題就是:學校太忙和沒有時間,以及教師未有足夠準備進行愛滋病教育或性教育。結果,學校普遍將性教育課程「外判」給外間機構,由它們派員到校舉辦性教育講座。[21]

接辦性教育的機構有兩類,就是政府機構或非政府機構(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在政府機構中,有由衞生署提供的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於2001年開展,設有性教育工作坊、健康生活、情緒管理、健康使用互聯網、情「維」何物等系列。在2018至2019學年,約有310多間中學參加該計劃。[22] 非政府機構中,歷史最悠久的就是家計會:家計會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支援,旨在增強校內輕鬆談性空間,著重性知識的傳授,啟發學生對個人的價值觀的反思、建立開明的性態度、培養分析和抉擇能力。該會每年舉辦超過600場活動,服務對象達70,000人。[23]

不同的非政府機構都有其自身的目標或理念。因此,下文將簡單列出幾個具代表性的機構,以及簡介它們的理念和所提供的服務,以助了解本港性教育的面貌。

 

9.1  護苗基金[24]

護苗基金於1998年成立,其宗旨是保護18歲以下人士免於遭受性侵犯。機構設有「護苗教育巡迴車」,在各區小學巡迴宣傳教育,透過多媒體運用,在輕鬆的氣氛中教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性態度及學習防範性侵犯。機構提供的初小至高中課程,當中內容大概如下:[25]

初小:認識身體、性侵犯的處理方法等
高小:認識青春期、私隱、身體接觸、保護自己免受性侵犯等
初中:甚麼是性侵犯、對色情刊物的態度、避免性侵犯、自慰的迷思等
高中:青春期困惑、自慰的迷思、性行為、戀愛和性、甚麼是性侵犯、避孕等

 

9.2  香港青年協會[26]

香港青年協會的社會工作組,於2013年至2016年推出了「戀愛通識課——中小學戀愛及性教育計劃」,透過課程、互動劇場和模擬戀愛體驗學習活動,帶領高小及初中學生,對戀愛與性別角色等議題作出深入的反思,並培訓老師及家長,讓他們培養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課程的主題大概有:[27]

高小(小四至小六):自我認識、兩性相處與交友、戀愛等
初中(中二至中四):擇偶條件、手機交友、男女的不同、親密界線等

 

9.3  風雨蘭[28]

風雨蘭的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透過分享性暴力的定義、行為及應對方法(包括旁觀者教育),與青少年探討對意願的理解,帶出尊重他人意願的訊息,並提升他們的反性暴力意識及回應性暴力的能力。該中心又指出,性別不只是生物特徵上男女的分別,而是社會文化建構的產物。性別平等教育的目的,能讓青少年認識性別氣質,並反思自身的性別經歷,了解性別氣質並無性別之分,並尊重不同氣質的人,讓青少年不再受壓於性別偏見、歧視,自由選擇表現自己的方式,建構性別平等的多元社會。Anti480的教育活動包括講座、工作坊及小組等,對象和內容大概如下:[29]

青少年:認識性暴力、異性相處與戀愛、性別與性暴力等
家長:簡介性暴力定義、青少年性暴力行為等
專業人士:簡介性暴力定義、青少年的性暴力行為、處理校園性暴力事件的應有態度及技巧等

 

9.4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30]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於2008年開始推行「愛與誠」親子性教育計劃,到了2011年將該計劃改名為「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與44間中小學及幼稚園成為協作伙伴,推行了為期三年的性教育服務,服務對象有中小學、幼兒學校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其後,該計劃在2015年2月,與超過100間學校成為伙伴,展開第二次為期三年的服務。

他們的理念是:[31]

性,本是完美人生的一部份,也是一個人完整個性的一部份。但今天香港的青少年卻面對著社會上迅速轉變的價值觀和挑戰,對傳統道德規範的影響,加上部傳媒對「性」的刻意渲染,導致近年青少年人的「性」態度日益開放,婚前性行為漸趨普遍,這情況無論對青少年的個人成長、家庭、學校以致社會都造成不少衝擊。

在「身體成為商品、愛情講求即食、婚姻是不合則分」的年代,我們將「性教育」定位在價值觀的培養上,早讓少年人學會以「尊重」及「忠誠的態度」面對「性」、「愛」、「生命」、「身體」和「男女關係」;同時裝備父母成為子女們性教育的啟導者;讓老師掌握適切的態度和技巧去教導學生正確的性愛價值觀。

從以上資料顯示,本港除了學校,亦有不少機構正在為不同群體提供性教育服務,甚至有機構與學校合作的情況。這亦反映學校投放在性教育的資源未必足夠,以致要與其他機構合作。而這些性教育課程,往往按機構本身的不同理念,性教育在內容和授課方法上,都有一些差別。

 

9.5  明光社的情性教育

明光社致力推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宣揚健康正確的性觀念,期望能引導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本社的「情性教育」嘗試從倫理價值出發,除了包括性知識與態度外,還包括了建立與維繫情感關係,這些在性教育中都是重要的一環。

本社情性教育的特色是重視生命的尊貴、愛的承諾及性的委身,並肯定「婚姻」與「家庭」在社會中的功能,以回應現今社會文化的挑戰。我們的課程內容背後,有以下一套對生命、性別及倫理關係的信念。

9.5.1 尊重生命

情性教育必須尊重人性尊嚴,包括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價值,作為道德考慮。

9.5.2 男女兩性是人的基本特質

性別是組成個人身份的核心部份,我們認為男女兩性的差異取決於生理因素。

9.5.3 戀愛是為婚姻作準備

戀愛是邁向婚姻的過程,同學有機會學習彼此尊重、付出、接納與承諾,為自己將來的婚姻作準備。

9.5.4 性是男女間最親密的身體語言

性行為不只是為性器官帶來刺激,更是雙方心靈的緊密契合,形成親密感。身體快感、心靈慰藉、延展新生命,這些都是健康性關係的結果。

9.5.5 婚姻內的性行為帶來最大的幸福及保障

婚姻的忠誠與承諾能為性行為帶來最穩固的保障,彼此忠誠的性行為是預防性病的最有效方法,一夫一妻的家庭亦是新生命最安穩的居所。

9.5.6 一生一世的婚姻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益處

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既是最能夠保障兒童福祉的社會制度,亦有孕育後代潛能的男女締結盟誓。

明光社認為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能夠幫助兒童及青少年建立一套正確的性價值觀。然而,性教育並不是教條主義,並不是要求學生遵從一套「教義」般的倫理價值。在推行性教育時,導師可在過程中,以自身的經驗來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思考,使他們能為自己的福祉作出明智的抉擇。[32]

 

10.香港性教育與海外的比照

前文提及《學校性教育指引》為中小學提供了推行性教育的建議,而政府並沒有強制學校執行有關指引。如果要判斷現時香港性教育的情況,包括方向、內容、推行方式等,都可以參考其他地區的做法與成效。以下將會以幾個地區的性教育作為參照。

 

10.1新加坡

自2000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在學校實施性教育課程,所有學校均須為學生提供性敎育。

10.1.1 目標

有關課程的目標是協助學生:
1) 了解個人在成長路上所面對的心理、社交及情緒改變;
2) 建立健康美滿的關係,及
3) 在性問題上作出明智、知情和負責任的決定。

10.1.2 內容

學校可透過不同系統課程提供性教育,而內容主要有五方面:

1) 人的發展
2) 人際關係
3) 性健康
4) 性行為
5) 文化、社會與法律

時數方面,教育部亦有訂明,而獨立學校及有信仰背景的政府資助學校,可教授自行編定的課程,但須與教育部所訂框架一致。

10.1.3 成效

具體效果方面,可以參考幾項數字:

1) 10至19歲人士感染性病個案數目,由2007年約800宗減至2013年約400宗。
2) 19歲以下女性產下的嬰兒數目,由2007年的820人減至2014年的406人。
3) 20歲以下女性的墮胎手術數目,由2007年的1,363宗減至2014年的449宗。

 

10.2台灣

台灣的法例規定所有學校均須推行性教育,包括性別平等教育,並規定所有小學及初中學生,每學期參與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最少四小時。

10.2.1 課程的主要目標

1) 教授性對個人身心健康及家庭與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2) 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及其對家庭與社會的影響
3) 認識愛滋病及進行安全性行為,以預防愛滋病
4) 教授學生建立正面的性價值觀和態度
5) 尊重不同性取向人士
6) 促進性健康的知識、態度和行為

10.2.2 成效

至於台灣性教育的成效,則可以參考以下數據:

1) 15至17歲有性行為經驗的青少年比率,由2009年的13.5%降至2015年的11.1%。
2) 在這群青少年中,在最近一次性行為中有採取避孕措施的男性,由2011年的74.4%增至2015年的79.8%,而女性比率則由77.5%增至88.5%。
3) 15至24歲的青年人感染愛滋病個案數目,平均維持在每年約700宗,佔整體新感染個案約30%。

 

10.3 英國

英國政府認為於2000年發出的《性教育與人際關係教育指引》,未能處理發放色情短訊、網上色情資訊及網絡欺凌等對青年人帶來風險的問題。因此在2017年制定新的性教育框架,預定在2019年實施。

在新的性教育框架下,所有學校均須強制提供性教育,教授切合年齡所需的「人際關係教育」(relationships education),其焦點在於建立並維持健康而安全的人際關係。中學則須教授切合年齡所需的「人際關係教育與性教育」(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以促進學生對健康的成年人關係、性健康及性的了解。當局也會設計切合年齡所需的課程,教授學生有關發放色情短訊、網上色情資訊及性騷擾所帶來的危險。

英國政府表示,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可繼續按其信仰的信條教學,家長仍然有權為子女選擇不修讀「人際關係教育與性教育」課程。

 

10.4 美國

在美國,關於性方面的資訊指導千差萬別,這是因為課程通常是由地方機構來制定。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美國將性教育重點放在性行為方面,採取兩種立場很不同的性教育計劃,即禁慾教育與全面性教育。

禁慾教育或守貞教育(abstinence-only education)把禁慾當作預防懷孕和性病或愛滋病的唯一方式。全面性教育計劃(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旨在幫助學生成為見多識廣的決策者,為他們提供必要的避孕和防病知識。它既要教育年輕人不要急於發生性行為,同時又需要在性行為一旦發生的情況下,告訴他們如何採取安全措施。

美國公立學校的性教育課程的設立和教學時數的設定,各州之間不盡相同,大部份學生都可以在學校接受不同的性教育。[33] 例如全美50個州中,24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要求公立學校教授性教育(當中有21個州命令學校推行性教育和有關愛滋病病毒的教育);33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要求學生接收有關愛滋病病毒或愛滋病的指引;20個州要求,如提供有關性教育和/或愛滋病病毒教育的知識,有關內容必須醫學上或技術上正確,並符合事實。[34]

 

11. 香港性教育成效調查

除了參照外地做法,透過調查數字也可以讓人了解本港性教育推行的成效。本港機構如家計會、香港青年協會、明愛等都曾就性教育方面發表調查結果。

香港青年協會在1995年的報告反映了受訪青少年對自己外表的看法,三成被訪者表示不滿意自己的外貌與身材:六成以上同意外表愈好愈有利。[35] 而在2003年,突破機構發表的「青少年纖體與身心健康研究」顯示,青少年在建立健康自我形象上,仍然有待改進。[36]

性侵犯經歷方面,護苗基金公佈2016-2017年護苗線的統計數字,據統計該機構接聽的個案中,18歲以下侵犯者有53%,其中更有超過一半的侵犯者,年齡只有七至九歲,超過八成侵犯者是受害者認識的人,包括朋友、同學、學長及近親等。而發生性侵犯的地方,74%是在私人地方發生,其中有40%在學校發生,35%在受害者家裡發生。性侵犯行為主要是身體接觸的性侵犯,當中以觸摸胸部或私處為多,其次是觸摸身體其他部位,而第三則是性交、口交等行為。[37]

根據衞生署的資料,受愛滋病病毒感染的呈報個案數目,由1997年的181宗上升至2016年的692宗。在這692宗個案中,約27.9%受愛滋病病毒感染人士的年齡介乎20至29歲。[38] 香港大學在2014年至2016年進行全港有關性病和性健康調查普查研究,發現在過去12個月內有性生活的18至26歲女性中,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感染率高達6%,而年齡介乎18至26歲的男性中,沙眼衣原體感染率亦高達5%。[39]

而根據家計會的「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顯示,18至27歲的女性受訪者,表示曾經墮胎的有5%,這與2006年及2011年的百分比相同。

在性知識水平方面,家計會表示青少年的性知識水平下降。在12題有關成孕、性病及愛滋病感染的關鍵性知識題目中,中三至中六受訪學生,平均只答對八題得八分,低於2011年的平均分九分。中一至中二學生於2011年的得分已經不理想,平均分只有六分,2016年更跌至五分。在眾多學生表示有興趣學習的性教育題目中,最受歡迎的是拍拖與戀愛、青春期、安全性行為、性健康、愛滋病及性病和預防及處理性騷擾。

而在接觸色情資訊方面,2016年較之2011年上升了約五個百分點。另一個令人關注的數字,在表示有觀看色情物品的中一至中六受訪男生裡,其中約有五分一表示在最近一個月觀看色情物品次數是多於15次。在整體受訪青少年中,約15%至20%女生及約30%男生曾接收手機裡的色情訊息(包括文字、圖片或影片)。[40]

從以上各項數字可見,本港的性教育確實有待加強,尤其青少年在自我形象、感染性病,以及性知識等方面的內容。有關內容,已包括在原有的性教育課程內容中。而青少年接觸網上色情資訊的情況,亦反映性教育應涵蓋有關網上色情資訊的內容。

 

12.  小結

從以上各個段落,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對於性教育的需求不斷改變,由家計會主導的控制生育,到如今各個機構提供不同內容的性教育課程,其中都反映本港性教育需要全面的檢討和重新規劃,以適應時代的需要。而所謂「時代的需要」,除了是指要明白科技進步同時設下不少陷阱,我們更要認識在性解放氛圍下,文化對於青少年人所造成的影響。

 

13.  明光社情性教育主題聚會統計(2002-2018年)[41]

明光社成立於1997年5月,是一個關注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的非牟利團體。本社希望本著基督教信仰,藉研究、監察、教育、出版及行動去關心社會、服務人群。推動情性教育是本社其中一個主要關注範疇的工作,本社一向積極到不同學校,推動情性教育,包括主持不同的講座及教師訓練、家長講座及學生工作坊等。

在過往17年(2002-2018年)明光社到校主持性教育講座共2,406場,平均每年141.5場次,邀請學校共有363間。而由2011年開始,明光社除了主持日常的學生大型講座外,也推展了以「入課室」形式進行的性教育工作坊,通常以一整級別,分班進行,這樣導師與同學可以更深入討論問題,教學效果亦較傳統講座好。工作坊由2011至2018年合共舉辦892次,平均每年111.5場。在過去17年的時間中,明光社主講的情性教育講座及工作坊合計有3,309場。我們相信,從這些邀請明光社的學校作講座的統計中,可在一定程度了解現時學校性教育推行的重點及需要。[42]

 

13.1 情性教育講座於大中小學幼稚園的分佈

統計數據顯示,情性教育講座主要在中學舉行(91.18%),這與現時主流性教育機構提供性教育活動的分佈情況相符。而因社會風氣日趨開放,我們也留意到小學及學前進行性教育工作的需要。近年,明光社也獲小學的邀請,到校主持性教育講座(7.53%),同時亦有提供數次幼兒家長及師資訓練。明光社也有參與於大專舉行有關性議題的論壇,並多以「平衡觀點嘉賓」被邀出席(1.2%)。(圖四)

圖四:情性教育講座於大中小學幼稚園的分佈

明光社

 

13.2  同學最感興趣的題目

據家計會進行的「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在受訪的中一至中六同學中,最感興趣的性教育題目為:拍拖與戀愛;青春期;安全性行為;性健康、愛滋病及性病等。[43] 事實上,這樣的選擇也在明光社的性教育講座主題分佈統計中反映出來,與家計會調查結果相當吻合。在明光社情性教育課題中,最多學校選擇的講座主題為婚姻戀愛、兩性相處界線,以及色情文化等題目。事實上,明光社在處理講座時,絕大部份申請都是由老師自行選擇題目,這或許可以證明,老師在校推行性教育,未必如外界所想,一定是落伍,或是叫同學提不起興趣的。(圖五)

相對而言,同性婚姻,變性人、不同性傾向人士(LGBT)、以及性傾向歧視條例(SODO)立法等近年備受爭議的題目,明光社也有提供相對應的主題講座供學校選擇,而主持有關講座的次數亦有增加。不過,這些講座的次數及其受歡迎程度,就沒有較早前提及最受歡迎的三個題目(婚姻戀愛、兩性相處界線、色情文化)那麼受歡迎了。

圖五:2002-2018年性教育講座(按主題)場次圖

明光社

 

13.3 緊扣時事的情性教育講座

現時在學校推行性教育,若能緊扣時事或相關的事件來定講座題目,可以令同學更有興趣去聽講座,也能幫助他們理解情性教育的概念。事實上,明光社同工在準備講座時,通常也會以社會時事作為講論的切入點。在過往以社會現象或文化事件作專題講座的統計中,一些較為突發(ad-hoc),在當時引發很大爭議和討論的事件(如2007年的中大學生報事件;2008年的藝人情慾照事件),其講座熱潮往往很快被帶動,但只要熱潮一過,就會較少提及。相對而言,我們亦發現一些時事題目是會較為「長壽」,甚至是會「進化」:事件會有累積性,討論的內容亦會因事件變化而改變。最明顯的例子就有由2000年興起的「援助交際」(簡稱援交,指未成年人士為了得到金錢而與成年人約會)問題,轉化成後來較熱門的「出租女友」(Part Time Girlfriend,PTGF),或是約在2006年興起的「o靚模」(少女模特兒的俗稱,不少都擁有甜美樣子,也會參加一些推廣活動),變成了這幾年較多討論的「私影」(即私人攝影活動,攝影愛好者約模特兒出來進行拍攝活動)。要回應不同的事件和新興文化,實在是考驗老師和同工在準備相關的性教育講座時,要保持對時事的敏銳觸覺。

 

13.4  情性教育:後果教育

對於外界有些意見認為,學校推行性教育很多時是以後果教育作主題,向同學灌輸對於「性」帶有負面標籤的「恐嚇式性教育」,甚至被指為提倡「禁慾主義教育」。[44] 有見及此,我們統計了以後果教育為主題的講座,當中的百分比最高的,是以性騷擾為主題的講座,佔了有關講座的79.6%,這與近年的#MeToo事件,有一定的關係。其次是性行為後果,佔了有關講座的13.1%,最後是以性罪行為主題的講座,佔有關講座的7.3%。(圖六)

而以性行為後果(即13.1%的後果教育的主題講座)作為主題的講座中,有幾個主題可供學校選擇,當中以性濫交與性病這個題目最多學校選擇(65.63%),其百分比大大超出排第二的意外懷孕的前因後果(21.88%),雖然後者可能是較受社會大眾關注的題目。第三位則為青少年的性問題及性病(12.5%)。

圖六:後果教育場次

明光社

 

13.5  學校的宗教背景

外界有些意見認為,現時明光社推動的情性教育,其價值觀被現今社會視為不合時宜,內容狹窄,有關的價值觀只適用於基督教學校云云。據統計資料顯示,雖然基督教背景學校邀請本社主領情性教育講座的場次,的確佔最多,但無宗教背景學校亦有邀請本社到訪主領講座,而有關講座的數目排第二位。排第三則是天主教背景的學校。(圖七)

事實上,明光社致力推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宣揚健康正確的性觀念,期望能引導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情性教育嘗試從倫理價值出發,除了包括性知識與態度外,還包括了建立與維繫情感關係,這些在性教育中都是重要的一環。而情性教育講座的內容和向度,雖然富有信仰根基和元素,但當中提倡的價值觀,均不限於基督教信仰,亦得到不同宗教背景學校所認同。

圖七:邀請到校作性教育講座的學校宗教背景

明光社

 

13.6  觀察與建議

就著現時香港學校推動性教育的情況,並以上述明光社推行情性教育的統計資料作參考,對於現時學校推動情性教育的實踐,我們有以下的觀察和建議。

13.6.1  不論是家計會調查,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均不約而同地指出學校是推行性教育的最重要平台。明光社於2013年進行的中學生調查指出,中學生最多從老師獲取性知識,而由老師獲得的性知識,效用和評價都是最高的。[45] 無獨有偶地,家計會2016年的相關調查結果也顯示類似的結果:老師或社工是中一至中六學生最重要的性知識來源之一,而且比對其他來源而言,也是較為可靠的。[46]

13.6.2  另一方面,學校不單有能力提供專業、可信、均衡、具規劃的性教育課程,更可支援其他人士(如家長及社工)推行性教育。事實上少,絕大部份的香港學校均有駐校社工,同時也設有家長教師會、畢業校友會等,這些網絡對推展情性教育和相關協作,帶來很多便利,工作傳播效果也可事半功倍。

13.6.3  整全的情性教育,應包括性的知識、態度、倫理價值觀、權利與義務等方面的培育,同時也應著重建立和維繫健康的情感關係。正如性是美好的事,但在享受性和情感帶來的歡愉時,同時亦要有成熟和負責任的態度,在進行情性教育時,實在不應只側重其中一方面的教導。

13.6.4  就是次性教育議題的分析而言,很多學校其實是有留意及緊貼當前社會的相關議題,並舉辦對應的講座或工作坊,這反映了事情並非如外界所說,學校性教育落後和「堅離地」。很多時社會以為同學對性教育議題的關注多為時尚的同運或相關議題,但據家計會統計及是次講座分析,情況亦非如此。同學最感興趣的性教育題目為:拍拖與戀愛、青春期、安全性行為、性健康、愛滋病及性病,他們對人倫關係的題目最感興趣。

13.6.5  另外,外界時常以為香港學校推行的性教育很多時只是流於「禁慾式性教育」,甚或是「恐嚇式後果教育」,對「性」只會說「不」。但就是次分析而言,結果並非如此:情性教育著重教授人與人的愛和整全關係,並不是一味「禁慾」,而是看重「貞潔的身份」。情性教育看每一個人,人與人的相處和關係都是寶貴的,而不是隨便的。

13.6.6  事實上,現時香港學校推動性教育面對的問題,不是缺乏適切教學內容,或是學校風氣保守不允許推行性教育等「想當然」的原因。現時學校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整個學習規劃中,可用於性教育的課節和時間太少,只佔全部課程時間的百分之一而已!

 

13.7 推動性教育的動力

其實,推動性教育最好的原因,就是情性教育除了為同學帶來性知識外,也讓同學有機會更多了解、愛護自己與別人,帶來整全的人生觀和規劃,更健康的兩性與人際關係,和建立長遠和全面的價值觀與責任感,使同學懂得愛護自己和別人,從而建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尊重生命,愛惜自己與他人。這樣好好的建立自我和人際關係,就算在將來面對人生各種的難題(不只是感情問題的),他們也會有更好的心理質素和認知可以面對。

相反,現時很多學校未能有效推動情性教育,待同學出了問題時才亡羊補牢,這樣就流於被動,學習效果也比較差。

 

13.8 應如何改革學校性教育

香港要改革學校性教育,其實可以1997年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指引》作起點。事實上,《指引》有關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等建議可再作修改,但其原來的宗旨和精神是良好的,值得學校參考。另外,學校也可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就香港的情況作出適切的增修和更新。

而教育局若想好好推行情性教育,就應對症下藥,作出改革,應針對學校課程時數、課程安排、資源分配等方面,提升情性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增撥資源幫助學校改善和實施性教育。就課節分配而言,現在的性教育,在初中每年只有18課節,高中如以兩年來教授,每年也只有23課節(相關指引更已被取消),以這樣的安排來進行性教育,實在是不足的,也反映出情性教育不被教育局重視。

事實上,如果像現在情況,性教育只佔學校教育中百分一的課節,一般學校根本就不會有太大的推動力去開展性教育,老師就算想推動也有心無力!教育局應推動政策改革,增加學校認知及認同性教育的重要性。在實務上,局方應重訂及發出相關課程指引,務求令學校增加性教育課程的課節,以及增加教師人手及訓練。只要性教育的時數和重要性增加,在校的性教育統籌主任及委員會,才能更有效推動學校性教育,否則,這些統籌工作及委員會,都只會淪為空談。

 

13.9   以「校本」實施性教育是否可行

對於推行情性教育課程,應否仍然以「校本」形式執行?外界有意見認為應由教育局統整教育宗旨和方針,但這容易令人聯想到,政府或會以此操縱學校校政,影響學校自主,因此讓政府規定性教育方針的安排並不可取。

相反,若教育局繼續以「校本」方式,讓學校自己推動性教育的話,本身並非壞事,因這可讓學校按著教學理念、辦學宗旨等去設計性教育課程規劃,而不受政府左右(台灣的性平教育就是以教育之名將社會改變的實例),讓學校能在教學方面保持自主。

 

13.10  學校與非政府機構(NGO)的協作

現時大多數學校在推動性教育工作時,都會以「外判」方式,將教學工作委託給非政府機構(NGO)進行。事實上,這樣的安排是無可厚非的,既可作教師在性教育方面的合作伙伴,也可在學生需要指引和協助時,成為另一個支援,幫助學生解決難題。非政府機構可協助教師緊貼各種潮流文化,認識當前社會風氣,了解各樣潮流的發展並作整合,應用於性教育之中。

事實上,NGO與學校的協作,除了是到校教導學生外,同樣重要的是要提供師資培訓,以培訓老師,社工和家長(train the trainers),讓他們認識相關的理念和有足夠的資訊,以致性教育變得更為普及。學校應善用而不是依賴NGO,若只靠NGO入校進行性教育,而老師自己並不積極參與,學校的性教育就只會淪為「外判」工程,難以建立學校本身的性教育理念。

 

14.  結語

我們相信,情性教育除了為同學帶來性知識外,也讓同學有機會更多了解、愛護自己與別人,帶來整全的人生觀和規劃,更健康的兩性與人際關係,和建立長遠和全面的價值觀與責任感,使同學懂得愛護自己和別人,從而建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尊重生命,愛惜自己與他人。

事實上,現今社會資訊科技發達,性文化日益開放,性教育已經不是我們「教不教」的考慮,不善用學校這個橋頭堡去推動情性教育,同學就只會在網絡、傳媒、朋輩中,得到參差不同的性資訊,當中內容,價值觀等或有偏差對錯,到老師發現問題時才亡羊補牢,就為時已晚了。

或許,我們可以《學校性教育指引》中的這一段作結:

我們必須從一個社會的根基層面著手,重申在學校推行性教育。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性,纔能幫助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

 


參考資料

「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index.php

「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s://yen.hkfyg.org.hk/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

〈【談性‧教慾 3】NGO闖校園 抗衡禁慾式性教育〉。《立場新聞》。2019年2月12日。網站: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談性-教慾-3-ngo-闖校園-抗衡禁慾式性教育/

〈2016-2017護苗線統計數字〉。「護苗基金」。2017年12月。網站:http://www.ecsaf.org.hk/images/upload_images/file/Hugline%20stat%202016-2017.pdf

〈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關於Anti480〉。「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

〈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教育活動〉。「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edu

〈青少年纖體與身心健康研究〉。「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2003年11月13日。網站:https://www.breakthrough.org.hk/ir/Research/24_Diet/diet.htm

〈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學生健康服務〉。「香港特別行政區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2019年9月2日。網站:https://www.ahpshs.gov.hk/tc_chi/abo_us/abo_us.html

〈家庭計劃簡史〉。「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 https://www.famplan.org.hk/zh/about-us/family-planning-milestone

〈護苗基金課程〉。「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work.php?expandable=1&mid2=3&mid=2

〈學校性教育支援〉。「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our-services/sexuality-education/school-base-services

〈戀愛通識課——中小學戀愛及性教育計劃〉。「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teachlike.hk/learntolove/

〈「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網站:https://family.caritas.org.hk/zh-hk/services/view/69#.XYCJuSgzYdV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採用循證方式》(修訂版)。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等出版。2018。網站:https://china.unfpa.org/zh-Hans/publications/《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文版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資料摘要:性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18年1月9日。網站: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718in03-sexuality-education-20180109-c.pdf

江漢聲、晏涵文編。《性教育》。台灣:性林文化,2000。

胡家欣。〈護苗基金熱線接逾200來電 三成疑涉兒童性侵 有四成地點為學校〉。《香港01》。2017年12月13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141041/護苗基金熱線接逾200來電-三成疑涉兒童性侵-有四成地點為學校

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

吳慧華等編。《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9。

凌嵐。〈極不靠譜的美國中小學性教育〉。「騰訊大家」。2017年3月9日。網站:http://dajia.qq.com/original/category/ll20170309.html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劉文利。〈美國公立學校性教育計劃與評估〉。「中國性科學」。2012年9月13日。網站:http://www.zgxkx.org/sexjk/xjy/201209/2244_3.html

葛蘿媽曼著,祈遇譯。《你們在教我孩子甚麼:從醫學看性教育》。新北:校園,2012。

陳寶安。〈香港中學性教育文獻綜述及建議〉。《亞洲輔導學報》。第6卷第2期(1999年)。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港大進行香港首個性病普查發現 香港年青人及中年女性衣原體感染率高〉。香港大學。2017年2月27日。網站:https://www.hku.hk/press/press-releases/detail/c_15982.html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學校性教育指引》。香港:香港教育署,1997。網站:http://sexedu.org.tw/hongkong.pdf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files/media/press-release/2017/2016YSS_Chi.pdf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二零一六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media-centre/press-releases/detail/fpahk-report-on-youth-sexuality-study

“Basic Statistics.”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ugust 6, 2019. https://www.cdc.gov/hiv/basics/statistics.html.

“Sex ed? It’s a vehicle for social change.” SIECUS. https://siecus.org/.

“State Policies on Sex Education in Schools.”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March 21, 2019. http://www.ncsl.org/research/health/state-policies-on-sex-education-in-schools.aspx.

McIlhaney, Joe S. and Freda Mckissic Bush. Hooked: New science on How Casual Sex is Affecting our Children. Chicago: Northfield Publishing, 2008.

Surveillance Team, Special Preventive Programm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IV SURVEILLANCE REPORT–2016 UPDAT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cember 2017.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aids16.pdf.


 

[1] 參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頁6。

[2] 取自美國性知識與性教育委員會(SIECUS)網頁,原文是“ CSE programs provide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information, exploring their attitudes and values, and developing skills.”詳參: “Sex ed? It’s a vehicle for social change, ”SIECUS, https://siecus.org/.

[3] 取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網頁,“Basic Statistics,”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ugust 6, 2019, https://www.cdc.gov/hiv/basics/statistics.html

[4] SIECUS網頁上的字眼改為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其英語名稱是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informed approach

[5] 參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7。

[6]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10–14。

[7]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404,原句為「性教育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或女人的教育,產生社會和道德所接受的態度和個人行為,所以也是一種人格教育。」

[8] 梁林天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理念學實踐〉,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23–26。

[9] 王瑞琪:〈家庭性教育〉,載於江漢聲等編:《性教育》(台北:性林文化,2000),頁434–435。

[10]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404。

[11] 引自《學校性教育指引》中序。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學校性教育指引》(香港:香港教育署,1997),網站:http://sexedu.org.tw/hongkong.pdf

[12] Joe S. McIlhaney and Freda Mckissic Bush, Hooked: New Science on How Casual Sex is Affecting Our Children (Chicago: Northfield Publishing, 2008), 43, 55.

[13] 葛蘿媽曼著,祈遇譯:《你們在教我孩子甚麼:從醫學看性教育》(新北:校園,2012),頁85。

[14] 吳庭亮:〈青少年性態度、行為與價值〉,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44–77;招雋寧:〈附錄1 香港中學生性價值觀調查報告〉,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A3–A47。

[15]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採用循證方式》(修訂版),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等出版,2018,網站:https://china.unfpa.org/zh-Hans/publications/《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文版

[16] 〈家庭計劃簡史〉,「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about-us/family-planning-milestone

[17] 同上。

[18] 引自《學校性教育指引》中序,見註11。

[19] 內容包括:性教育、公民教育、德育或宗教教育、環境教育和健康教育。

[20] 1997年的《指引》的4.6.5提到:「至於學前教育階段,一般是將性教育綜合在整個課程內教授,而不當作一個獨立的科目,因此訂下授課時間表並不切實際。」

[21]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資料摘要:性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18年1月9日,網站: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718in03-sexuality-education-20180109-c.pdf

[22] 〈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學生健康服務〉,「香港特別行政區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2019年9月2日,網站:https://www.ahpshs.gov.hk/tc_chi/abo_us/abo_us.html

[23] 〈學校性教育支援〉,「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our-services/sexuality-education/school-base-services

[24] 「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index.php

[25] 〈護苗基金課程〉,「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work.php?expandable=1&mid2=3&mid=2

[26] 「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s://yen.hkfyg.org.hk/

[27] 〈戀愛通識課——中小學戀愛及性教育計劃〉,「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teachlike.hk/learntolove/

[28]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

[29]〈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關於Anti480〉,「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教育活動〉,「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edu

[30] 〈「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網站:https://family.caritas.org.hk/zh-hk/services/view/69#.XYCJuSgzYdV

[31] 同上。

[32] 詳見張勇傑、熊嘉敏:〈推動情性教育教案及經驗分享〉,載於吳慧華等編:《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9),頁134–139。

[33] 劉文利:〈美國公立學校性教育計劃與評估〉,「中國性科學」,2012年9月13日,網站:http://www.zgxkx.org/sexjk/xjy/201209/2244_3.html

[34] “State Policies on Sex Education in Schools,”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March 21, 2019, http://www.ncsl.org/research/health/state-policies-on-sex-education-in-schools.aspx.

[35] 陳寶安:〈香港中學性教育文獻綜述及建議〉,《亞洲輔導學報》,第6卷第2期(1999年),頁129–145。

[36] 〈青少年纖體與身心健康研究〉,「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2003年11月13日,網站:https://www.breakthrough.org.hk/ir/Research/24_Diet/diet.htm

[37] 〈2016-2017護苗線統計數字〉,「護苗基金」,2017年12月,網站:http://www.ecsaf.org.hk/images/upload_images/file/Hugline%20stat%202016-2017.pdf

[38] Surveillance Team, Special Preventive Programm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IV SURVEILLANCE REPORT–2016 UPDAT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cember 2017,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aids16.pdf.

[39]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港大進行香港首個性病普查發現 香港年青人及中年女性衣原體感染率高〉,香港大學,2017年2月27日,網站:https://www.hku.hk/press/press-releases/detail/c_15982.html

[40]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二零一六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media-centre/press-releases/detail/fpahk-report-on-youth-sexuality-study;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files/media/press-release/2017/2016YSS_Chi.pdf

 

[41] 十分感謝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前高級研究員招雋寧先生協助分析本文的數據。

[42] 是次統計範圍限制:由於統計是根據明光社過往17年(2002-2018年)到校主持性教育講座及工作坊的資料而成,而非以全港普查形式進行的統計,所以並不具備解釋全港學校推行性教育情況的能力。

[43] 見註40。

[44] 相關報導,可參考:〈【談性.教慾 3】NGO闖校園 抗衡禁慾式性教育〉,《立場新聞》,2019年2月12日,網站: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談性-教慾-3-ngo-闖校園-抗衡禁慾式性教育/

[45] 見註14。

[46] 見註40。

推動兩性主流化,你我有責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4/05/2018

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北京行動綱要》,當中提出了一項促進婦女權益及兩性平等的策略——性別觀點主流化。1 今日,我們一般將這策略或原則稱為「性別主流化」或「兩性主流化」。

兩性主流化的思想很簡單,就是在所有的範疇如法例、政策和規劃,以及各個生活層面中,都考慮兩性的觀點和需要。例如在設計建築物的洗手間時,考慮女士如廁時間較長和較需要化妝;又或商舖在設計試身室時,多考慮女士對私隱的需求;又例如在處理家庭暴力時,多考慮男士和女士在事件中會有不同情感、需要和期望。

總之,兩性主流化尊重兩性差異,明白真正的平等必然是從認識差異開始,並嘗試以各種方式照顧因差異而產生的不同需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體育競賽分男子組和女子組;紀律部隊對男女有不同的入職要求。這些措施都說明了,若一面倒地忽視差異,追求劃一和消除差異,只會造成不公。

經歷多年的倡議和努力,特區政府制作了兩性主流化檢視清單,並於2015年施政報告中,要求所有政策局及部門在制定主要政府政策及措施時,須參考性別主流化檢視清單並應用性別主流化。在2016年政府又推出先導計劃,鼓勵社福界和非牟利機構參考性別主流化檢視清單及應用性別主流化。2 雖然政府提出的清單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但能踏出第一步,推廣兩性主流化已是十分難得。

相對於去性別化,兩性主流化的思維與最新和最前沿的科學發現不謀而合。在醫學中,要考慮性別因素來斷症和治療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愈來愈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也發現,男性和女性的腦部結構不同,以致他們運作的方式也有所不同。2017年,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更以「時候到了」為題,邀請不同專家撰文,以一整期來講述腦神經科學所發現的兩性腦部差異,從記憶到情緒幾乎無所不包。 3 該期刊同時宣佈告別政治正確,明令日後的來稿必定要考慮性別因素,否則不會刊登。

由此可見,要推動兩性主流化除了要多作宣傳和鼓勵參與外,更要結合前沿的科學發現,在兩性差異的事實性基礎上作合理和有智慧的政策安排。由此,我們可締造一個更美善的社會。

 

*  圖片說明:圖片翻攝自婦女事務委員會製作「考慮兩性觀點及需要」宣傳片。

 

1 〈性別主流化——促進婦女權益及兩性平等的一項全球性策略〉,勞工及福利局,2016年,網站:http://www.lwb.gov.hk/Gender_Mainstreaming/chi/introduction.html(2018年5月23日下載)。
〈供社福機構使用的性別主流化檢視清單〉,勞工及福利局,2016年,網站:http://www.lwb.gov.hk/Gender_Mainstreaming/chi/pdf/Gender_Mainstreaming_...(2018年5月23日下載)。
3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95 (An Issue Whose Time Has Come: Sey/Gender Influences on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no. 1-2 (January/February 2017), 1–791, https://pericles.pericles-prod.literatumonline.com/toc/10974547/95/1-2.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24/5/2018

性別承認的幾個主要爭議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30/01/2018

政府在2017年6月發表了有關性別承認的諮詢文件,徵詢各界對法律上性別承認等多個議題的意見,諮詢期於同年的12月31日正式結束。社會各界對此意見不一,爭議相當激烈。本文將整理各界提出的觀點與論據,讓讀者可更全面地掌握是次爭議。[1]

核心問題一:變性手術的倫理問題

明光社

由於變性手術涉及切除健康的性器官,故有其倫理爭議。有部份人認為,變性手術並不道德,他們提出如有人希望自己是失明人士,並因自己視力正常而飽受精神困擾,遇此情況合理的做法是讓有關人士接受適切的治療,而不是挖走他們的雙眼。對待性別焦躁症患者的情況亦然,有人認為要求他/她們切除健康的性器官是違反道德的,因此主張禁止變性手術,或至少停止政府對變性手術的資助。

另外,亦有一些人認為醫學上的證據顯示變性手術在極端情況下可紓緩性別焦躁症,故按較少的惡(lesser evil)原則,應讓有關人士接受變性手術;換言之,這些人視變性手術為最後手段(last resort)。

有些人抱有第三種想法,視變性手術與整形手術類似,人可以此作為追尋「自我」的手段,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時會高喊「變性手術是酷刑」,原因是他們認為性別由心理認同決定,如政府只讓做了變性手術的人有新的性別身份,則是強迫接受手術者絕育。

核心問題二:應否有一凌駕性的法律承認某人的心理性別?

立不立法是一回事,法例的內容是甚麼、參考甚麼地區的法例是另一回事。在本次諮詢中,其中一項最大的爭議是應以立法還是以行政措施去處理跨性別人士的問題。

以立法處,意味著除特別豁免外,所有公營和私營部門都要有層面上承認某人的性別。例如,紀律部隊應以女性的入職條件(如體能測試)考核男跨女跨性別者;保險公司應視女跨男人士為男性,以男性的標準考慮其投保金額和年期。此外,相關的條例也可能包含諮詢文件未提及的反歧視法。以行政措施來處理,意味著讓各部門自行制指引,決定應如何看待跨性別人士的性別,情況有如現時入境處替已完成完整變性手術的人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幫助他/她們融入社會。

支持立法的人認為立法可以全面地保障跨性別人士和確立他/她們的身份,論據主要是認為這是人權和國際趨勢,而且,立法承認他們的身份,可以令跨性別人士更健康地生活。支持行政措施的人認為現行更改身份證性別的做法已能滿足跨性別人士大部份的生活需要,亦可讓社會各界在承認性別身份一事上有更大彈性。他們一方面憂慮立法將不可避免地賦權予政府更改歷史文件,如出世紙,從而開了極壞的先例;另一方面他們亦認為法律有凌駕性,立法以後是變相強迫別人接受一種有爭議的意識形態,違反言論和思想自由。

核心問題三:「承認」應以完整手術為前設嗎?

所謂「承認」是有程度之分:現時入境處替完成了全套變性手術的人士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是承認的一種,上文則提及部份人主張以立法達到更徹底的「承認」。另一個要考慮的問題是:「承認」甚麼人。

解放派認為,性別自決是人權,任何對「承認」的限制都是違反人權;而他們認為政府亦應以公權力讓個人的「性別選擇」獲公眾承認,故主張自我聲明,如平機會。換言之,讓任何想被承認的人都可獲承認。

另一些解放派則主張,性別應以心理認同界定,故承認的關鍵在於確認一個人的心理認同,因而主張設立審裁小組,以醫學證明或其他證明為依據,判該人應否獲承認,至於該人有沒有接受變性手術,並非審裁小組判定依據

有別於上述兩種看法,有部份人認為性別是生理事實,根本不能改變,但他們以較少的惡(lesser evil)為原則,接受變性手術的存在,讓希望接受手術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身體性徵和外觀。他們認為可以在不製造更多混亂的情況下,在某些領域上承認已接受全套變性手術者的新性別,為他/她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但若要全面承認已接受手術者的新性別,持有關看法的人士則認為缺乏合理基礎。

另外,亦有些人認為變性手術根本是錯誤的「醫療」手段,性別是不能改變的生理事實,故反對以任何形式承認新的性別。

核心問題四:歧視法和其他法例

明光社

本次諮詢文件明言歧視法不在諮詢範圍,但有團體,如平機會,依然向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建議訂立性別身份歧視條例。

另外,部份支持立法的團體認為變性是當事人的私隱,故建議禁止披露別人曾轉變性別,甚至建議將相關行為列為刑事罪行。

 

明光社的工作

明光社在上述爭議中,傾向建較少的惡(lesser evil)為原則看待變性手術,同時,秉對言和思想自由的尊重,建議以行政措施處理問題。最後,明光社亦認同性別是生理事實,在深入分析後得出惟有作為生理事實的性別才有公共意義這結論,故主張部份承認已完成完整變性手術者的性別身份。本社曾在2017年9月,聯同香港性文化學會作出聯合回應。[2] 在這段期間,明光社亦作了以下跟進研究:

因應諮詢期間有團體提出設立第三性別的建議,以及討論德國最高法院在2017年11月的裁決,有關裁決裁定該國政府必須在正式的記錄中除了提供男女兩種性別以外,還要提供第三性別的選項,本社初步研究了雙性人的生理成因,及討論在政策和公共制度方面相關議題,歡迎參閱《初探雙性狀態DSD/intersex》一書。[3]

因應同運團體指以變性手術作為更改性別的前設是違反「人權」,本社著力探討了相關說法的理據從何而來,並指出當中涉及了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文件,歡迎參閱文章〈性別自主是人權?變性手術酷刑論的系譜學研究〉。[4]

另外,部份女權主義者認為跨性別主義已形成一股不小的氣候,大家可參閱〈身份政治操作:以基進女權為例〉一文,[5] 初步認識有關的思想和論述。

 

(本文原載於第118期〔2018年1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明光社因應《諮詢文件:第1部分 性別承認》本身的不足,著力探討了兩性制度在社會的功能,歡迎參閱第116期的《燭光網絡》,2017年9月,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flipbook/candle/116(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11日)。

[2] 明光社、香港性文化學會:〈對「性別承認」諮詢聯合回應(撮要版)〉,明光社網站,2017年9月7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對性別承認諮詢聯合回應撮要版(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11日)。

[3] 招雋寧等著:《初探雙性狀態DSD/intersex》(香港:明光社,2020),網站:http://www.truth-light.org.hk/flipbook/misc/book15(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11日)。

[4] 李卓乘:〈性別自主是人權?變性手術酷刑論的系譜學研究〉,明光社網站,2017年12月22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性別自主是人權變性手術酷刑論的系譜學研究(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11日)。

[5] 招雋寧:〈身份政治操作:以基進女權為例〉,明光社網站,2018年10月23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身份政治操作以基進女權為例(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11日)。

如何理解女性主義?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6/01/2018

本文將介紹和疏理女性主義思潮錯綜複雜的思想和脈絡,為我們進一步思考性別問題作準備。本文將略述女性主義的基本含義,再闡述它的基本信條,最後會簡略介紹它的不同流派。

 

女性主義的基本字義

母語為中文的我們很容易誤解「女性主義」,望文生義以為它既然是一種「主義」,那麼它必然是一種思想體系,就如「存在主義」、「達爾文主義」般。其實,英文-ism這個詞尾有很強的實踐和行動(praxis)意味,就如「帝國主義」(imperialism)和「消費主義」(consumerism)指的都是某種行為模式,而不是一種嚴謹的學術理論。社會學家、哲學家和各類學者會分析這些行為模式的邏輯、體系和基礎;而這些學者的論述,又會影響我們對某主義的理解。

某種「主義」出現有兩種情況:客體化或主體化。一些人為了描述或批評某種現象或某種行為模式,因而替這些現象命名。例如,教會中人批評教會的「聚會主義」,社運人批評「資本主義」,都是先將某種現象客體化。主體化,則通常是為了提升能見度和凝聚力量。例如,很多藝術流派在誕生時都伴隨一份宣言,宣告自己是「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等。「女性主義」同樣指稱一種行動和實踐。

實踐往往伴隨理論發展。「女性主義理論/思想」可視為女性主義反思自己的行動和實踐的結果,是一種自我理解(self-understanding);而創立和發展這些理論和論述的目的,是為了指導進一步的行動和方向。實踐和理論有緊密關係,這就是左翼思想的共同特徵。情況就如一位工匠希望提升自己,他會總結經驗,建立理論:論述甚麼才是「好」作品、應該用甚麼方法來做;更厲害的,會研究物理學和化學,了解物質的構成和組合原理,將這些東西都加入自己的理論中。同理,女性主義和其他左翼思想,會論述怎樣才是理想的社會,社會解放的方法和途徑,又經常涉及大量社會學思想;因為它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改造社會。

 

女性主義的基本信條

工匠為了提升自己而建立理論;這特性自然對之後建立的理論有一定規約。例如,工匠不大可能說工匠的人生目的應是耕田。由此,在這意義上女性主義思想有它的核心信條。以下列出幾點:

  1. 提升女性地位

女性主義緣於女權運動,其目的自然是要提升女性地位。筆者說女性主義追求「提升女性地位」,而非「男女平等」,因為後者並不足夠描述所有女性主義。有些派別會認為男權和女權是零和遊戲,而女性要從男權中解放出來,就要締造女性掌權的社會。

在「提升女性地位」這個大前提下,女性主義理論家往往會探討三樣東西:

a) 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

b) 提升女性地位要到達的境地

c) 提升女性地位的方法

若視女性地位低下是社會的一種病,則a是診斷,要找出病因;b 即是定義和釐清何為一個健康的社會;c 即是確定了a和b後,理論家開出的藥方。

由是對a、b和c三個問題的答案就形成了女性主義的不同流派,有時它們給出的答案會互相衝突,甚至自相矛盾。

 

  1. 反對決定論

女性主義反決定論的基本信條,可視為它們要提升女性地位的哲學前設。

從歷史而言,確實有很多人以某種決定論來解釋和合理化女性的從屬地位和社會狀態。這些決定論有很多種形式,可以從宗教、生理和心理各方面出發。這些決定論往往認為某因素決定和命定了女性的生存形態;而這生存形態又給予了女性某種道德義務。例如過往有基督教派認為是女人首先犯罪,因此女人應當服從男人;又例如,19世紀時有人主張男女生理的差異令女性的理性能力較弱,故不應給予女性投票權。

女性主義既要提升女性地位,故然要反對這些決定論,才能為提升女性地位建立合理基礎。反對決定論到甚麼程度,專注於反對何種形式的決定論,則構成了女性主義的不同流派。

 

  1. 著重相同和差異問題

女性主義理論幾乎無一例外地關注男女差異問題。這是它們深化第一和第二點的討論的結果。比如說,有找出社會病因和藥方,則要找出男和女在社會地位和行為上的差異如何形成,他和她們實際又有何差異等。同理,女性主義在反對以決定論解釋男女差異時,也要正面地論述它們自己有關男女差異如何形成的理論。

有時,女性主義對同異問題的看法可以極為抽象難懂;就這問題的不同看法,又為我們區分不同的女性主義流派提供了依據。

 

女性主義的不同流派

以下從上述提及的幾個向度介紹女性主義的不同流派。

 

 1.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這派別可視為自由主義的延伸。自由主義強調人人不論男女都有人性的尊嚴,因而主張人人平等。就提升女性地位而言,這流派追求機會平等。女性受壓迫的根源在於缺乏受教育和與男性公平競爭的機會。換言之,它認為只要社會的各種位置平等地開放給社會上每一個人,那麼就是理想的社會了。

就反決定論的立場和男女異同的立場而言,它們反對生理決定論,主張每人都有相同的理性潛能和人性尊嚴。

 

 2.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這派別可說是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版本。有別自由主義追求機會平等,這流派認為現代國家和政府從來不是中立的,也不可能是中立的;因為它們均以某種意識形態和權力體系的上層結構,用來維持不公義的體系。因此,就提升女性地位而言,這流派特別強調女性主義的抗爭與反資本主義的鬥爭密不可分。因為男權社會是由家庭/婚姻、私有產權和宗教三位一體來維持,真正的女性解放必然伴隨這三者的解體。換言之,社會主義認為女性受壓迫有其更根本的原因,關乎社會的結構性問題。

這流派同樣反對生理和宗教形式的決定論;但它進一步以歷史唯物論為基礎,反對一些社會形態是自然的和被決定的。例如它認為家庭不是自然的,而是歷史和經濟結構的產物。它們也認為男女沒有顯著差異,因而在道德上必須平等對待她們。

 

 3. 激進女性主義:

這流派可說是真正原創的女性主義,而不是將其他已有的論述女性主義化。這流派的特點在於視男性對女性的壓迫為最根本和最普遍的壓迫。這壓迫甚至衍生出其他形式的壓迫,例如種族和階級。男性以性交、生育、家庭和強姦等手段宰制女性。社會的性別定形體系以及男性和女性的氣質之所以存在,都是為了男性的利益而存在。而女性則是被社會閹割了的男性。正因男性對女性的壓迫是如此根本,要提升女性地位就必須追求徹底的變革——一個女性掌權和主導的社會。

一般而言,我們以為女性主義追求男女平等,因而會強調男女沒有差異;但激進女性主義的論述聽起來會很有生理決定論的色彩,例如:男性就是侵略性的、充滿強暴和邪念的。現在不少女性主義者的語言承襲了這說法。就這情況而言,激進女性主義起碼強調女性和男性的生理有很大差異,因而男性能利用這生理差異,例如:生育,來控制女性;但它否認這差異造成男女能力的差異。生理也可能影響男性的性格,使其更有侵略性,但這方面的主張因人而異,因為有些人會認為侵略性是由社會化造成的。

不論如何,激進女性主義反對一種決定論,即反對男性高於女性的主導地位是自然和被決定的。

 

 4. 後現代女性主義:

這流派將女性主義思想理論化的傾向比以上三派都強得多。某些女性主義史家甚至將這一流派稱為「第三波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以抽象的思辯為主,將不同概念解構又重構,例如「同」和「異」、「男」和「女」等。其結論住住出人意料和衝擊常識。舉例說,酷兒理論認為「男」和「女」這個概念只是社會建構,根本沒有男人和女人,實際上就根本沒有生理差異;又認為科學對男和女生理上的發現不過是權力建構。

後現代女性主義千頭萬緒,很難一概而論。總體來說,它們住住持極端的文化建構論;從而徹底反對一切有生理決定論色彩的論述。其反對程度甚至令它們認為根本不存在男和女的生理劃分。在抗爭方法上,它們住住建議從個人層面,以一些越界的行為來作「微抗爭」。

 

談論女性主義

香港的大專院校大部分都開設了性別研究、文化研究一類的課程,不少人因而學到相關的論述和理論。然而,筆者看到不少人在套用女性主義理論時並沒有消化和融貫得很好,以至其言論常常前後矛盾。例如,某些人順從激進女性主義的脈絡反對色情影像,認為是物化女性;卻同時按後現代女性主義身體自主的想法,高呼支持娼妓合法化,或認為應為娼妓是理想工作。又例如一邊大力反對性別定型,反對男女二元;一邊又學激進女性主義般,不斷說「男人怎樣怎樣」來定型男人。

如此種種,常令人感到所謂女性主義就是憤世嫉俗,贊成或反對都「任佢噏」的學說。事實上,這種前後矛盾的立場和取態常因為人們混雜了不同思想家,甚至是不同流派的論述而來。本來,女性主義的不同流派在很多問題上都有南轅北轍的見解,例如sex/gender、色情、娼妓等問題。

故此,要真正做個稱職的女性主義者,更加應該要有批判精神。除了批判父權社會外,更要批判女性主義的思想,看看哪些是融貫的、哪些是互不相容的。最好的學習方法還是從女性主義的歷史入手。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30/1/2018

社關是一場馬拉松

明光家書 (2018年1月)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0/01/2018

    2017是令人身心疲累的一年,個人方面,除外父之外,幾位相識多年的弟兄相繼離世;母親輕微中風;又有親友健康出現問題。工作方面,多位得力的同事因為不同的原因而退下火線,而我們面對的挑戰卻沒有減少,眼見同事的日常工作,如出版及往學校和教會主領聚會並無減少(近500場);再加上20週年紀念的各項活動;新開展的「永遠的父母:離婚以後,為孩子多走一步」計劃;以及年底的賣旗,大家就像參與一場沒有中場休息的馬拉松,十分吃力,感恩的是上帝對我們的看顧亦從未減少。

  去年最令我們放不下的仍是我們一些長期關注的議題,政府推出260多頁有關性別承認的諮詢文件,令我們的董事同工花了不少心力去研究及回應,一方面我們雖不贊成變性手術,卻同情已選擇做手術人士的需要,不是所有弟兄姊妹都能完全理解,需要花時間和心力去解釋。另一方面又見到平機會竟然高調表示香港宜採用自我聲明,毋須醫學診斷便可以改變性別的模式,比不少同運團體更激進,當平機會成為同運的重要推手,前面的挑戰只會更大

  如何鼓勵弟兄姊妹在公共空間發聲時以合情、合理、合信仰的理據,著重愛心與公義並行,是我們未來需要更努力的方向。當香港已成為爭議之都的時候,我們不想因為表面的和諧而減少發聲,但亦不希望捲入沒有意義的意氣之爭。明光社的信仰立場並無絲毫動搖,而處理公共政策的基本原則亦無重大改變,希望日後在面對有爭議的議題,弟兄姊妹能互相尊重,和而不同。我們最不願意看見的就是教會因為怕爭議而避開不少影響深遠的社會議題,或是弟兄姊妹因為強烈的無力感而不再關心自己身邊以外的事。

  2018年我們會繼續關心一些離婚和再婚家庭子女面對的需要;協助教牧了解新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以及探索如何牧養在完全不同處境下成長的新一代。我們需要熱心、理性而又充滿憐憫之心的同工加入我們的團隊,是你/妳嗎?請切切為我們隊工的需要祈禱。最後,在迎接農曆新年來臨的時候,希望大家繼續以紅封包支持我們事工的需要,與過去兩年一樣,我們會在紅封包中撥出10,000元,支持一些有特別需要的弱勢群體,今年我們將透過施達基金會,用以關心數十萬逃往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的需要,希望大家支持我們,為流離失所的人禱告及伸出援手。

  在疲累的時候,希伯來書12章1節常是我們很好的提醒:「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靠著上帝的適時的供應、清晰的目標、並肩同行的隊友、再加上大家的支持,是我們一起繼續這場社關馬拉松的動力。

你的弟兄
志森
10-1-2018

 

                                 

雙性人與第三性別的吊詭

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07/12/2017

更新日期:2020年7月24日

 

第三性別

跨性別政治獨有的主要抗爭路線和訴求中,最引傳媒注目的,要數主張破除男女區隔措施(如現有的區隔措施,讓男女使用不同的浴室,或只有女性可以入住婦女庇護所)。此外還有取消以變性手術作為更改性別的前設和提倡自我聲明的變性制度等。本文會聚焦於跨性別群體提出的「第三性別」訴求。

本港一位雙性人曾表示現今社會只有男女二元,而沒有將雙性人本身視為第三種性別,導致他們需要從小就要接受治療,以符合所謂的男女定義,又指責「罪魁禍首就是社會從來沒有承認過雙性人的存在、性別定位,就要將我們推向殘酷的手術」。[1] 本文嘗試分析兩種性別的意義,略寫雙性情況,以及向所謂第三種性別身份提出疑問。

 

逆向思維:若沒有兩性

試想像,睪丸和卵巢等機能一樣,睪丸和卵巢只是外觀稍為不同,就好比人有不同膚色;再想像睪丸和卵巢製造出一樣的配子,精子就等於卵子,不論子宮還是陰囊都同樣能夠懷胎、同樣的配子可以自行繁殖……

若真的這樣,「性別」就能真正平等。因為是「男」是「女」就再沒有意思,管他內心性別是男、是女、還是第三種性別,就像一隻手生來有四隻或六隻手指一樣,不具有特別的社會意義。人口登記不曾記錄手指數目,同樣也不用再記錄和承認性別資料。

若然沒有差異,就沒有性別。現存的男女兩性概念並非全由人建構出來,相反,它是建基於身體根本差異的基礎。兩種有差別的身體在互相配合時,可以發揮性別機能的潛能,更能新生命帶來意義。

身體機能映照出兩性的根本意義。女性和男性的心臟在運作上大同小異,人的身體各個機能都以獨立個體的方式發揮功用,唯獨性器官在兩性身體上截然不同。子宮與陰道、睪丸與陰莖等,要男、女兩種性器官互相配合(陰莖插入陰道式的性交)才能發揮它們作為性器官的主要機能——射精與排卵,以及其協作後的潛能——孕育另一人類的生命。

順帶一提,有些政府或文化高度干預這種兩性關係,不論是婚姻習俗、構成家庭單位、家長法律權責等,目的往往是要彌補、促進或限制這種孕育生命的潛能所帶來的後果(有時是惡果),以及保障一個新人類的福祉。在此不贅。

 

我們都曾是雙性人

在繼續討論第三性別前,或許要稍為理解雙性情況。有些人以為,身體不是男、不是女,是雙性,就是第三種性別身體,但當了解雙性的形成後就發現並非如此。

事實上所有人類胚胎起初都是雙性,擁有整套有待發育的男女性生殖系統。但各人的基因不同,有一半的人具有Y染色體性別決定區(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及其配套機制,令胚胎在母腹內發展成為男性;相反則發展為女性。

舉例說,在沒有SRY的情況下,女性胚胎正常運作,內外生殖系統會長成女性的子宮、陰道、卵巢、陰核、大小陰唇等等。男胎受到SRY等影響,女性內生殖器會被SRY的分泌所消除,原為女體的陰核會長成陰莖,原為大小陰唇會發展成陰囊組織。

另一方面,男胎腦部的中央部份受到SRY所分泌的睪丸素影響,發育成為有男性特質的腦袋,女胎的腦部則不受如此大劑量的睪丸素所影響。有科學家稱「人腦是最大的性器官」,《養男育女調不同》一書就搜集了許多關於男女嬰孩腦部運作和部位發育次序大不同的研究,人在後天培育裡一直長大成人後,腦部運作和發育的性別差距才稍為縮短。

所謂雌雄同體現象其實是SRY等不正常運作出現的種種後果,出現性別不明確(ambiguous genitalia)的雙性情況,有以下列舉幾種:

  • 雄激素不敏感綜合症(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胎兒對雄激素不敏感以致身體不正常發展,使基因為XY的男性胎兒,其內、外男性生殖器都不能完整發育,出生時外生殖器狀似女性外生殖器。SRY會正常運作,分泌消滅女性內生殖系統的激素。但腦部由於不受雄激素影響,會呈現女性特質。
  • 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過多男性荷爾蒙使基因為XX的女性,其外生殖器狀似未成形的陰莖,而腦部中央部份亦會受病情影響而呈現男性特質。香港現已提供初生嬰兒檢測,幫助CAH病患者得到及早治療。
  • 5α-還原酶缺乏症(5α-Reductase Deficiency):身體缺乏還原酶(reductase),使基因為XY的男性的陰莖和陰囊在出生時發育不良,以致出生時外生殖器呈現女性外觀且被當作女孩養育。但其他身體部份,包括腦部都按男性路徑正常發展。患者多數在青春期身體各部份二度發育成長時,發現身體為男性。
  • 克林菲爾德綜合症(Klinefelter Syndrome,47XXY),是男性擁有額外一條X染色體。一些人以為XXY就是真正的第三性,但即使擁有XXY基因的人,他們或可製造出健康的精子,而不是卵子,更不是第三種繁殖人類的配子;他們外生殖器的形態,仍然是陰莖和睪丸,而非第三種性器官。由此可見,其實決定性別的是Y染色體性別決定區(SRY),而不是第23對染色體的組合方式。

每個人的身體都有缺憾,小至近視,大至器官殘缺,雙性病患者(性別不明者)則要面對各種身體性別的缺憾。弄清「雙性」的成因後,大概可以說雙性人的身份實為身體缺憾的病患者,而不是第三種性別身體。至於要用怎樣的醫療方式,可以更人道地改善情況,則有待其他文章討論。

 

對第三種性別的詰問

筆者在上文考究了男女兩性非人為建構出來的。退一步而言,假設社會和醫學界都認為性別不明不是病,而是一種男女以外的第三種身體,在「三性」相提並論的前提下,仍有一些疑問有待探討:

  • 第三性別是一群不同身體特徵(不能說是病癥)的集合名詞,整體而言應該忽視個體差異,還是要承認第四性別、第五性別……抑或更多身份?
  • 在此不複述「男-女」如何在身體方面互相配合,發揮性別機能的潛能,那麼「三-男」、「三-女」、「三-三」能分別帶來怎樣的生理協作機能?
  • 若第三性別不關乎協作機能,是否關乎內心的自我實現?若是,為何需要第三者(他人、政府)的認可和記錄?
  • 兩性關係蘊含著延續後代的潛能,那麼第三性別關係又促成了甚麼重要的社會共善?
  • 當政府承認「三-男」、「三-女」、「三-三」的婚姻關係,而有關婚制的目的如並非彌補、促進或限制孕育生命的潛能所帶來的後果,為何政府仍要高度干預這種結合關係?
  • 一個以三性為主的社會裡,以往的男女權責分配不再有效,除了婚權外,第三性別會取得哪些平等於男、女的權利?對於男和女,在文化和制度上有甚麼獨特的責任?

 

以上疑問都有待跨性別政治者建構出三種性別的社會想像,釐清到底第三性別實為何物。但如此說來,第三性別「身份」彷彿更適合類比於種姓制度,[2] 和黑奴制度的權力操作術。特定血統、膚色以及身體的健康狀態都不過是身體特徵的一項,若然有些操縱權力者築起一種毫無社會目的的區分制度,則有違人性尊嚴,且對人造成傷害。跨性別政治本身的吊詭之處,在於一邊說男女二元是純然的社會建構、是權力操作,同時又要人為地建構出第三種性別的身份。這身份、這制度到底有何用呢?若憑空創建,不過造成行政冗贅;但若將來再爭取反歧視法、性別承認法等法例,則會對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亦有可能造成新的性別特權階級。

(原文於2017年12月7日刊於本社網站,其後曾作修訂。)


[1] 〈【定義男女.5】斥諮詢未顧及雙性人 細細老師倡法例承認四種性別〉,立場新聞,2017年8月3日,網站:https://www.thestandnews.com/lgbtq/定義男女-5-斥諮詢未顧及雙性人-細細老師倡法例承認四種性別/(最後參閱日期:2017年12月7日)。

[2] 種姓制度曾經存在於印度社會裡,它將人分為:婆羅門(祭司與教師)、剎帝利(戰士和統治者)、吠舍(商人、農民、工匠)和首陀羅(雜役),但在這四類人以外,還有一類人被稱為「達利特」或「不可接觸者」,他們是社會的賤民,從事厭惡性行業的工作。雖然有關制度在法律上已遭廢除,但其影響力猶在。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7/12/2017

性別制度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8/08/2017

「性別承認制度」牽涉的問題十分之廣。在開始討論之前,我們先要理解性別制度與性別政治中常提到的生理性別(sex)與社會性別(gender)的問題。

社會科學家常將性別區分為sex和gender;前者指生理性別,表示男女先天的生理差,後者則指社會性別,泛指社會上的性別角色、性別表達、心理性和性別倫理等。性別政治中不同議題的衝突,其實都可歸結為各方對sex和gender看法的基本差異。總體來說,擁護家庭和人倫價值的一方認為sex先於gender,而且兩者有很強的連續性;反對一方則要麼主張sex和gender不具連續性,或者相信gender先於sex,認為社會對性別的看法限制了科學發展。

然而,在社會出現上述有關sex和gender爭議前,政府和各類機構早已有一套收集大眾性別(sex)資料的技術和法律;我們在這裡會稱這種方式為「性別制度」。

性別制度的功能

性別制度存在於社會各個層面,可謂無處不在,總體上它有以下功能:

1. 規劃和策劃
宏觀來說,性別資料在制定政策、城市規劃、計劃投資策略和設計服務方面均有不可估量的價值。例如掌握男性和女性的人口分佈,再比照男女常見疾病,政府和各醫療機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的社會需要,從而制定相關政策。市區和商場的規劃亦必然會參考該區的年齡和性別分佈,這樣才能引入相關的社區設施和商店。而不少行業,例如保險業,都會特別針對男性顧客和女性顧客設計商品。在某些情況中,人們必須掌握性別資料才能履行法律的要求,例如《建築物(衞生設備標準、水管裝置、排水工程及廁所)規例》就規定各類建築物的男廁和女廁數目,對應地點內的男女人數。[1]

2. 隱私與安全
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私密部位。人們對異性向自己裸露身體會有不安和不適應。男性向女性裸露身體更會令女性感到受威脅,有關裸露行為亦可能會構成性騷擾或「在公眾地方的猥褻行為」等罪行。[2] 故此,將男女區隔的設施,例如設立男、女廁所和更衣室等,是有其必要性的。進一步說,香港現行的性罪行,例如強姦罪和猥褻侵犯罪等,均對男女有不同規範,與之相應的罰則亦有不同。這同樣是考慮到兩性對隱私與安全的不同要求。以上種種,均需要相關機構掌握清晰的性別資料方能制定政策和實行。

3. 身份識別
大部份人的性別,憑其外觀旁人總能一眼看出,而且由於性別特徵難以改變,故性別資料常用在身份識別上。假如執法人員要搜尋失蹤人士,知道對方是男性的話,就能立時收窄搜尋範圍,到男士較有可能出入的場所,尋找該失蹤人士。因此,性別資料常是辨識身份的主要參考之一。

4. 人權
性別資料亦與平等權利息息相關。大部份體育競賽都分為男子組和女子組,這是為了讓男性和女性都有平等的獲獎機會。一些紀律部隊的遴選準則對男女也有不同的要求,這也是顧及男女的先天差異。性別資料更告訴我們社會中兩性平等的實況。例如,我們能從DSE成績的統計和大學生的男女比例等數據中,反思現有學制有沒有對任何一個性別不公平,其他職業方面的數據亦能提供這方面的資訊。不少婦女團體就常以男女薪酬的差異,控訴社會存在「玻璃天花板」,這類性別不平等的現象。根據《性別歧視條例》,僱主如基於求職者的性別,給予較差的待遇,便有可能構成歧視。以上種種,在沒有性別資料情況下將難以討論及執行。

5. 教化功能
任何法律或社會制度都具有教化功能,它告訴市民某些事情和某些價值,這種教化功能對小孩子影響深遠。就性別制度而言,它教育人要尊重異性,要和異性保持適當的身體距離。它更教育人認識自己,明白自己作為一個男生或女生,有甚麼潛能和限制。

要發揮上述五項社會制度的功能,就必須記錄準確的性別資料,即記錄下來的資料,是大眾的sex而不是gender。而性別制度本身,亦承認了sex先於gender的說法。假如生理性別對人的行為和發展毫無影響,一切都是後天由社會建構,那麼試圖以生理性別的數據制訂社會發展模式和作出各種規劃,就是白費氣力。又假如,人際間的隱私界線不受生理性別影響,而是由性別表達和心理上的性別認同來決定,那麼一個有陽具但自覺為女性的人進入女廁就毫無問題,反而是那些感到恐懼的生理女性應該被「再教育」。

 

性別承認制度及相關的討

  1. 在性別制的脈中討性別承認法

「性別承認制度」事實上就是容許部份人更改自己的性別資料,從而讓他/她們享有異性的法律地位。故此,除非社會要和行之有效的性別制度徹底決裂(這也是一些激進份子提倡的),否則若設立性別承認的法例,就必然要將它放在性別制度的脈絡中處理,並以該法例對性別制度所產生的影響衡量各種立法形式的得失利弊。若該法能夠完善現行的性別制度則是好事,若它削弱了現行的制度則是壞事。遺憾的是,在2017年政府推出的諮詢文件完全缺乏對現行性別制度的探討,更混淆了有關性別的各種概念,文件中提到:[3]

「某人被世人期望以之生活的性別,通常稱作該人的『先天性別』(natal gender)或『出生時被指定性別』(assigned gender)」

顯然,性別(sex)會影響世人對某人的期望,但這期望並不構成性別本身。性別是影響個體能力、興趣和發展的構成(constitutive)要素;不論他者有何期望,性別都對個體有很大影響。[4] 故此,除非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認為,社會完全沒有因應兩性先天發展和需要的不同來訂立性別制度,否則文件缺乏這方面的探討,實在令人失望。

  1. 變性人與跨性別者

雖然性別重置手術無法改變大腦結構,但能令人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異性的身體,因此性別重置手術確實會令性別制度出現缺口。例如,一名男變女接受了性別重置手術重建了陰道,而他被另一男子「強姦」,若受害者維持男性身份,則無法控告施暴者「強姦」,因為強姦罪只適用於男對女。這情況亦會出現在其他性罪行中。又例如,一名女變男接受了性別重置手術重建了陰莖,若她以女士身份進入女更衣室,則其他女士同樣會感到不安。換言之,性別重置手術改變了一個人的外觀和私密領域,從而影響了性別制度中「隱私與安全」及「身份識別」的功能。在現今社會中,因患上性別認同障礙/性別焦躁症而選擇變性的人逐漸增多,社會其實要作出某些改變,以應對這種變化。

在此,我們必須區分兩類相似但實質極為不同的人,即變性人(transsexual, TS)和跨性別者(transgender, TG)。前者渴望sex的轉變,後者只渴望gender的轉變。一般而言,人們統稱他們為「跨性別」,但這過於籠統。變性人因患有性別焦躁症,身體的生理與內心認知的性別不一,他們的不安感是源於對身體的不適應和厭惡,極度渴望改變身體以使兩者一致。但不是所有患有性別焦躁症的人士都會選擇接受醫學治療,[5] 部份跨性別者本身對身體沒有太大不安,他們因為文化或其他原因而渴望自身性別與身體脫鈎。換言之,變性人渴望且尋求身體的轉變,跨性別者則只希望不受身體束縛。

我們常在媒體中聽到關於多元性別或性別流動的言論,通常來自跨性別者,變性人則一般只希望最大限度地融入異性身份,對自己是變性人士的事實盡量低調。

  1. 性別承認制度的對象

不難看出,跨性別者要求性別與身體脫鈎,尋求的是性別制度翻天覆地的改革。如要滿足他們的要求,性別承認法未必是最合適方法,也許立法禁止收集性別資料會更直接。變性人才是性別承認制度的對象,他們面對的才是社會現時需處理的問題。只有接受變性手術才會產生私密領域轉移的問題,而變性人則是變性手術最主要的對象。

性別承認是要在回應變性人的需要與維持性別制度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在討論性別承認的議題時,我們需要耐心和智慧,並必須先清晰了解誰是真正的持份者及其需要。

 

(本文原載於第116期〔2017年9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香港法例第123I章《建築物(衞生設備標準、水管裝置、排水工程及廁所)規例》。

[2] 香港法例第200章《刑事罪行條例》第148條「在公眾地方的猥褻行為」。

[3] 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諮詢文件:第1部分 性別承認》(香港: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2017),頁11,網站:https://www.iwggr.gov.hk/chi/pdf/consultation01.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4日)。

[4] 請參閱以下文章,了解兩性大腦結構的不同及腦部結構如何影響兩性的發展,文麗兒:〈男女腦不同〉,《燭光網絡》第114期(2017年5月),頁8–11,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男女腦不同(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4日)。

[5] 《用得其所 跨出明天——對香港設立性別承認制度之意見書(公眾版)》(香港:香港性文化學會,2017),頁7–8,網站:http://www.scs.org.hk/downloads/用得其所跨出明天.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4日)。

性別差異的政治性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5/05/2017

男女大不同、兩性關係,是人類的永恆話題。從朋友交談到網路紅人拍片,祭出兩性議題,說「男人怎樣」、「女人怎樣」,總能引起無數共鳴。[1]小麗不太理解在足球賽何為「越位」,因為她是女人;小明大概會愛看成人影像,因為他是男人。在這種談論兩性的說話中,性別常成為解釋或預測個體表現的工具,範圍之廣涵蓋喜好、能力乃至道德各方面。

以性別作為預測工具很多時都有效。假如我因為小明是男性,而猜測他有看成人影像的習慣,其準確率沒有九成也有八成。然而,這也很危險,容易產生各種偏見和不合理的措施。若我們預測女性不懂「越位」,自然會認為女性不適合做球證。事實上,過去以兩性差異否定和剝奪女性權利的人不在少數,例如 Patrick Geddes 和 Arthur Thomson,就曾主張女性不應有政治權利,因為女性的生理構造令她們好靜和被動,不喜歡也不宜參與政治。

性別作為我們整理經驗的工具,雖然有時出錯但總體上既方便又有效。另一方面,由性別作出的預測和解釋卻容易異化成各種偏見和不合理的社會規範,乃至道德要求。就是這樣,有關性別差異的討論常遊離於實然和應然之間,解釋性別差異的不同理論因而也無可避免地帶有政治性。

SexGender

人的性別,由生理特徵而定:男孩有陰莖,女孩有子宮。由是,從生理結構尋找兩性行為差異的原因,正常不過。用生理構造解釋兩性行為差異,這進路就是「生理決定論」(biological determinism)。性別差異由生理決定,意味這是天生和不可改變,因而也為那些不平等的制度和社會規範提供強力的支持。例如女性數理更弱,因而不適合做科學家。這樣的論述和論證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故不少民權人士視「生理決定論」為性別平權的阻礙,更有部份人視其為性別歧視和不平等的元兇之一。

上世紀5、60年代,社會科學長足進步。從研究不同文化的性別表現中,社會學家發現不同文化間的性別表現可以很不同。某些社會的女性可以很陽剛,男性則很陰柔。另一方面,社會中也有很多不符性別定型的男孩和女孩。這些發現支持他們提出有別於「生理決定論」的「社會建構理論」,主張兩性行為差異由社會建構而成。換言之,差異不是天生的,而是「學習」得來。從而,他們區分sex和gender兩者,前者指生理性別,後者指由文化和社會建構的文化性別。在「社會建構理論」中,sex和gender兩者完全獨立,前者不是引致後者的原因。男孩和女孩只是因為社會的期許和教育才變得「像」男孩和女孩。

兩種理論互相對立,一個肯定sex和gender的連續性,一個否定。從而,兩種理論也有不同的政治含意,前者指向差別對待兩性,後者則指向消除差異。

性別中立的烏托邦

隨著平權運動的成功,「性別差異由社會建構」逐漸成為不少女權份子和左翼人士的教條。他們敵視一切支持「生理決定論」的研究和言論,視之為父權和性別歧視的溫床。另一方面,這思想也引領他們追求更高理想。其邏輯相當簡單:既然性別不是天生,那麼性別應該由人自由「選擇」。因此,任何限制或減損了這種「選擇權」的措施和政策都是不義的,是迫壓人自由的。從而,教育應該性別中立;區分「男」和「女」的設施,例如廁所,也應盡量地少。進一步說,由於sex和gender無關,Gender因而不應限於男女兩種,而應有幾十種。[2]

《燭光網路》之前曾介紹過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3]了解上述平權運動與「社會建構理論」的淵源,則不難理解為何「性別光譜」之類的教材,會歸到「性別平等」的名義下。上述論述也支持LGBT運動,因為性傾向是一項重要的性別表現;假如社會應讓人們自由選擇自己的gender,同理也應讓人自由選擇自己的性伴侶。

「生理決定論」的發展

「生理決定論」在政治領域被標籤為性別歧視的源頭,卻無阻科學家繼續探索男女生理結構與兩性行為差異的關聯。就在社運人士不繼強調社會應性別中立的同時,科學群體不斷發現男女的各種差異,包括大腦結構、荷爾蒙和基因等等;而這些差異又為男女心理和行為上的差異提供了有力的解釋。他們努力描述兩性差異,而小心避免重蹈前人覆轍,由實然領域走到應然領域。

當中,一些具人文關懷的科學家更明言所謂「性別中立」的教育和公共政策其實對兩性都不利,更強化了傳統的性別定型,主張正視男女差異,並善用這種差異,因材施教,讓性別還原為認識他人和促進共善的工具。本期《燭光網絡》嘗試探討這種主張。

「生理決定論」在過去被用來支持性別歧視,但這是理論本身的錯還是人們的誤用?唯有理性和勇氣,可以引領我們。

 


[1] 舉例說,香港的網路紅人「熊仔頭」所製作《男人有話兒》系列,平均每集有100萬點擊

[2] 近年,Facebook就和LGBT團體合作,推出一項新功能讓用戶自由選擇50種的Gender

[3] 張勇傑,〈台灣同志教育為香港敲響鐘〉,《燭光網絡》,112期,頁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