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思考夢想背後的價值觀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1/07/2013
早前,有好幾個全城關注的「賣夢」新聞。先有九A狀元不做會計師改行做巴士司機;又有「毒男阿源」之稱的男子阿源稱找到真愛,並計劃結婚;再有科大學生放棄本科做地盤紮鐵工人。
變與不變——康貴華醫生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青年事工)
11/07/2013
「變性」意味的並不止於施行手術那刻或之後。希望變性的人其實已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掙扎了好一段時間。當中有些人會選擇進行變性手術,有些人卻不然。本文作者訪問了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康醫),為我們講解性別認同異常的情況。另外,再了解三位對自己的性別認同久經掙扎的朋友的心路歷程。
變與不變 龍仕功:選擇從過去的枷鎖中釋放出來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青年事工)
11/07/2013
不論是行為還是喜好,龍仕功兒時總覺得自己是個女孩子。「娘娘腔」是個常被掛上的標籤。年少時他跟女孩一起才能找到身份認同,甚至青春期發現自己在性方面受男性吸引。「厭惡」是他對自己男性的身體和外形最貼切的描述,內外無法協調,還受著「性別焦慮症」的折磨。
愛與寬恕——始於神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1/07/2013
《聖法蘭西斯禱文》是一首不少信徒耳熟能詳的詩歌,其中的歌詞相當感人,當中所呈現的情操也非常偉大。但人真的要做到詩歌所言,實在談何容易。先不談「在憎恨之處播下你的愛。在傷痕之處播下你寬恕,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 在絕望之處播下你盼望。
立場新聞與讀者立場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1/07/2013
要向青少年提及有關閱讀新聞時要留意的地方,其實困難在於如何提升他們的興趣。即使老師預備了一個全面的方法,若學生昏昏欲睡,也是無補於事。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張志儉博士於明光社「傳媒教師訓練-如何教青少年閱讀新聞」第二場講座「我們如何閱讀立場新聞?」中作了一個示範。
工潮過後 — 對外判制度的反思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11/07/2013
本年五月六日,葵涌貨櫃碼頭外判商和碼頭工人代表以9.8%的加薪幅度取得共識,長達四十日的碼頭工潮終於結束。是次工潮讓市民有機會透過傳媒認識貨櫃碼頭的運作,有些熱心的市民甚至親身接觸工人,提供物資和精神上的支援,當中更有人加入工潮與工人一起對抗資本家。不過工潮過後,有不少問題其實仍值得香港社會深思,今期城市熱話讓我們探討外判制度的爭議。
基督徒可以看《金瓶梅》嗎?
吳庭亮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1/07/2013
基督徒可以看《金瓶梅》嗎?
「基督徒可以看《金瓶梅》嗎?」這是五月份對談中一位參加者的問題。艾阮博士在是次對談(第二及三頁)中從西方小說的源起與發展說起,幫助參加者明白小說的本質,從這個角度來欣賞小說。她也引用了一些例子,說明如何進行信仰的反思,但又不是純粹道德批判。她引用小說家昆德拉的話指出,讀者可以在小說裡的想像空間中找尋「被遺忘的存在」,引起共鳴,甚至觸動生命。
免費遊戲與「課金」福音
余啟濤, 歐陽家和
| 明光社資料搜集員,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1/07/2013
智能手機普及,不論在車上或街上,有人停駐的地方,就有人埋首於手機。他們除了回覆電郵短訊外,還在玩不同的網上遊戲。這些遊戲以免費招徠,透過不同的方式吸引你參與付費的(俗稱「課金」)行為。究竟這種「課金」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呢?
以Puzzle & Dragons為例
以Puzzle & Dragons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