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長期監察的成果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23/01/2014

本社繼續在2013年監察報章的色情內容。雖然2012年有報章風月版停刊,但一些引人遐想的色情內容已用不同方式滲透在各版面,尤其是娛樂版的報道,而有關內容更蔓延至入校報章中。

網絡文化與性陷阱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3/01/2014

我們的生活已與互聯網密不可分,所以我們在回顧2013年關於性文化的課題時,不少均與網絡文化有關。
 

港澳賭風持續熾熱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3/01/2014

在2013年,雖然並沒有特別盛大的國際足球聯賽舉行,而且國際賽馬賽事場數沒有特別多,也沒有特別高的六合彩派彩,但馬會投注額仍然飈升,以下為本年度各項目的投注額:
 
2012/13年的投注額 (港元) [1]
賽      馬       943.70億

為甚麼受傷的總是香港人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3/01/2014

為甚麼受傷的總是我
到底我是做錯了甚麼
我的真情難道說你不懂
為甚麼受傷的總是我
如何才能找到我的夢
有一天有一個她真心愛我
《為甚麼受傷的總是我?》林志穎唱、陳大力詞
 
 

與青少年共同面對性陷阱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3/01/2014

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現今十分普及,青少年在使用新媒體時遇上各種陷阱的新聞常有發生。有見及此,明光社在2013年12月13日舉辦了一場性教育教師訓練,邀請了基督教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服務總監(青少年服務)竺永洪,聯同他的同事程健祖 (青少年自強計劃「心渡計劃」召集人)及社工高保健,與約二十位出席的青少年工作者分享「新媒體的性陷阱」。
 

甚麼是完美?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義務)
23/01/2014

人彷彿都有追求完美的傾向,不論是在外觀外貌上,還是內心,我們像有無盡的能耐去追求更好、更美。中國人一句「先敬羅衣後敬人」說中了我們對人評頭品足的原因。我們的服裝衣裳,除了原本的功用,或許更能表達出個人品味、身份地位,甚或是社會潮流文化。但「人靠衣裝」這話又有多可信?如何穿著才是得體、合宜,甚或莊重與自重?這則是一個大學問!

手中有機 目中無人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3/01/2014

誓不抬頭已成為了我們的都市病!

生死、科技、神明?

李均熊博士    |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講師
23/01/2014

創世記是關乎人生死的意義,而不是生物之源的科學教本。就如在創世記六章一到四節,記載了一段耐人尋味的事件:
 

誰肯為我們去呢?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1/01/2014

大家若果認為政治問題令人厭煩而逃避,結果大家只會被令人厭煩的政治人物所管治,每日更多機會聽到這些人物令人厭煩的聲音。逃避從來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很多社會問題上情況其實也是一樣。

記者要敢於對老闆說不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20/01/2014

不少公眾人士都留意近日《明報》撤換總編輯事件,並有不少評論表示擔心編輯自主,甚至推論香港新聞自由受到威脅。但因為大多報道沒有仔細解釋編輯自主的定義,公眾或許錯誤以為,高層對總編任何的意見就是干預。但正如《明報》總編輯劉進圖所說,編務董事其實是有權責去就他的工作作出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