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不要屈到病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8/09/2011

多年以前一首張天王主唱的流行曲〈屈到病〉,正好是現代人緊張生活的寫照。情緒是神賦予人適應世界的本能,情緒可以迅速影響行為,而不需要依賴思維性的處理。我們知道人是按著神的形象而造,而神自己也是有情緒的:祂會喜愛、哀傷、憤怒和傷心。情緒處理不當,就會影響自己,甚至他人的生活。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多元社會對同性戀的一元思考霸權 ── 審視同運團體攻擊新造的人協會事件簿

傅丹梅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8/09/2011

一位服侍了同性戀者超過20年的精神科醫生康貴華(下稱康醫生),眼見社會上的輔導服務只提供「肯定同性戀」(gay affirmative) 的進路,缺乏提供選擇給那些不接受自己性傾向(egodystonic)的同性戀者,於是成立一個尊重同性戀者意願的非牟利機構「新造的人協會」,既出錢又出力為那些因同性戀問題困擾的人士提供另一個選擇。

與情緒共舞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8/09/2011

香港城市節奏急促,生活緊張,容易產生情緒問題。有些人害怕面對自己的情緒、有些人不承認自己有情緒問題、有些人則誤把情緒問題視為精神問題。2011年7月6日的晚上,研究中心邀請了葛琳卡博士與大家一起對談,與情緒共舞,讓大家對情緒有不一樣的認識。

建立正確性屬身份 從孩童開始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8/09/2011

美國精神病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指出,大約四分之三在童年有性屬身份混亂(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的人在青春期末期或成年期會出現有同性戀或者雙性戀的情況。故此,幼兒成長時期性屬身份(Gender Identity)的建立對日後性傾向的發展也有顯著的影響。

同性戀治療發展史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8/09/2011

同性戀在現今社會已被廣泛接納,不少人認為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分別不大,他們的差異只是喜歡的對象性別不同罷了。但原來在約半個世紀前,同性戀一直被主流的學術界視為是精神病的一種。
 

公義之行.始於足下──14週年研討會

盧翠婷 、沈雅詩    |    明光社實習生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學生|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資源管理)
18/09/2011

相信沒有基督徒會否定「行公義,好憐憫」這個大使命,但究竟行公義是否只有一個模式?明光社作為政策倡議和公眾教育團體,踏入第14個年頭,將繼續關心社會,維護公義。

生命,原是美好!

林海盛牧師    |    明光社董事會主席
18/09/2011

生命成長是一個過程,為人父母,喜見兒女開始長大成熟。

從呱呱落地、學習行走、到擺脫扶持、起步、奔跑、自立、遠行,時光流逝,是一個學習和適應過程,也是獨立和成長的不同階段。

遏止政治暴力

朱景玄校長    |    新界校長會會長
15/09/2011

當老師和同學們還在享受八月份的愉快假期時,社會上的不同層面卻在靜靜地起革命,對部分政府官員來說,更是挺不好過的。

性教育:一場思辨之旅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15/09/2011

批判自由主義的著作《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早前風靡香港,作者是年輕成名的哲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桑德爾在書中提出一個觀點:人與人之間的自主共識(consensus)不能決定行為的正當性(Legitimacy)。其中以德國案例說明:甲方登廣告徵求自願被吃者,而乙方則自願被甲方先殺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