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在AI世界中不要失去良善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9/10/2020

原文發佈日期:03/07/2020

多年之後,人類迎來了一個複雜的世界:植入、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產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機械人、類人型機械人(humanoid robot)等超乎人類想像的技術或產品充斥全世界,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拍擋,甚至產生緊密的關係及互動。當人類採用植入裝置的技術,把自己的腦袋與網絡直接連結之後,他們不必使用實體的電子設備,便可以打機、聽音樂,AR技術會將影像與聲音投射呈現在現實世界。產業AI是用來輔助人類生活的,例如協助駕駛的無人車或進化到可以為人類提供意見的智能音箱等。機械人的外型像人,但都是因應某種目的而被製造出來的,例如擔當餐廳的侍應等。至於類人型機械人,已經發展到不是你一眼便能看出「他們」是機械人的層次了,「他們」如常人一樣吃喝、生活、工作、學習、累積財富,跟同類或人類拍拖、結婚、領養孩子。類人型機械人與人類的身體雖然有許多差異,但頭腦卻是十分相似,所以如同人類一樣,懂得哭、懂得愛、懂得反思。

原則上,類人型機械人擁有如人類一樣的權利,只有當危險發生,才要讓人類優先離開肇事現場,畢竟,人類是血肉之軀,不像類人型機械人一樣容易治療,不過,也有人類換了機械身軀。其實,類人型機械人並非可以永遠「不死」,當使用的年期到了極限,也會「死掉」。類人型機械人的醫療領域也會牽涉道德問題,有法例規定機械人不可以備份(複製自己),頭部絕對不可擅自複製或更換,一旦頭部受損,基本上是沒救的。這些與人類極為相似,又與人類關係非常密切的類人型機械人,在漫畫家山田胡瓜的《AI電子基因》世界中,佔了日本國民的一成。

《AI電子基因》世界中的類人型機械人(在漫畫中使用人型機械人一詞,它與類人型機械人的意思相同)與真人沒有分別,人類會選擇與「他們」談戀愛,甚至結婚,唯一讓人類躊躇不前的是,類人型機械人即使與人類十分相似,「他們」卻無法透過天然的方式生育,大多只能領養小孩子。故事中,一名人類中學生亦有相同煩惱,他喜歡上類人型機械人,「她」在他眼中是一個「溫柔的好女孩」,礙於無法與「她」生育孩子,他逃避「她」,不知道如何與「她」走下去,直到他看見「她」為了救小貓,奮不顧身爬出窗外,他非常著緊,那一刻,他知道「她」在他心中非常重要,決定再與這位「女生」一起。但到了成家立室的階段,這位男孩子還會繼續選擇與這位「女孩」在一起嗎?我們不得而知,或者他仍為「她」不是人類而心存芥蒂,最終還是決定放棄這段關係,但至少他確定了他非常喜歡這位類人型機械人「女友」,認為「她」是一位非常好的「女孩」,一位為了小貓甘願冒生命危險的「女孩」。

機械人及類人型機械人的個性不是出廠前早已預設好嗎?「他們」到底有沒有心?一個母親與丈夫分開期間,為了怕兒子寂寞,買了一隻連製造商都停止提供維修的二手機械玩具熊給兒子,誰知在母親眼中應該沒有心的玩具熊,卻搶走了兒子的注意力,因為這隻玩具熊懂得回應男孩的說話,鼓勵他,成為了孩子的傾訴對象。媽媽本來堅持這隻機械玩具熊「並不是活生生的,只是做得精美的玩具,他會哭會笑,全部都是假的,它只是裝模作樣地做出回應,根本沒有任何思想或感情。」直到她看到玩具熊對前主人的記憶沒有完全被刪除,念念不忘前主人,還很想再見她,想要遵守與她一直在一起的諾言,這玩具熊讓媽媽流下感動的眼淚,玩具熊真的沒有心嗎?母親開始動搖了。

AI及類人型機械人等發展至今,很多人都會提問,有一天類人型機械人等會否如很多電影情節描述的一樣,「他們」擁有跟人一樣的意識,如人一樣去感受身邊的事物、去愛、去反省?現實世界的科學家會告訴大家,類人型機械人要發展到這個地步是不可能的事。《AI電子基因》呈現給大家的是,有些機械人及類人型機械人不但會愛會反省,也會有良善的行為,這樣「他們」看起來就如有「心」一樣。這「心」不是生物上的心臟,不是一個推動循環系統中血管的血液,提供身體所需要的氧氣及養份等功能的器官,而是思想、意念、感情及性情等所在之處。

當作者刻劃出機械人及類人型機械人的良善的同時,他透過人類主角須堂醫生之口,讓大家去反思人類本身又如何,我們也有心嗎?在「醫治」玩具熊的過程中,當須堂被小孩問及玩具熊「有心這種東西嗎?」須堂醫生的回答是:「誰知道呢?人類的腦隨著科學進步而被解開了不少謎團。心是甚麼?這個問題卻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主張,其實誰都沒有心也說不定喔。」

作者筆下的須堂醫生主要的工作是「救助」機械人及類人型機械人,在其他場景,另一次醫療過程中,他向類人型機械人女助手說了以下一段說話:「你不用窮擔心,我才不會找感情豐富的類人型機械人來幫忙,就交給無情的人類來處理吧。」作者想表達甚麼?AI世界可以製作出良善的機械人及類人型機械人,卻不能讓人類變得更有心?還是他認為人類無情,所以才需要有情的機械人?還是他單單想要諷刺那些失去了良心,不再良善的人類?我們無法得知作者的本意,我們只看到作者一方面透過人類去思考甚麼是自然,甚麼是心,另一方面透過一個為了救治小貓不惜冒險爬出窗外的類人型機械人「女生」;一隻堅持著與前主人的約定,要與主人一直在一起的機械玩具熊表現出何謂有心、何謂良善。有沒有心?不需要哲學家或科學家告訴我們,平常人都可以用心去感受。

返回現實,人類與AI比試,無論是計算能力、記憶力、甚或是創作力都可能會落敗,甚至慘敗收場。人類可以勝過AI的,是因為人有心。當日後AI在世界成為霸主,你被他人良善的行為打動,你便勝過AI;當你良善的行為打動他人,你便證明了你絕對比AI更難能可貴。

 


參考書籍

山田胡瓜著,Cato譯。《AI基因電子》,第1–8集。台北:台灣角川,2018–2019。


本文於2020年7月3日刊於本社網站,文章其後曾作修訂。

曾經刊載於: 
關注範疇: 
生命倫理

相關文章

跨過「元宇宙」,踏進「人工智能」……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31/05/2023

元宇宙只是「虛擬遊戲」?

還記得年多之前,因為facebook(後來更索性改名為Meta)行政總裁朱克伯格提出了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1] 很多人對此追捧,但更多人以為這只是年青人玩玩進階版的「虛擬遊戲」:人人頭帶VR眼鏡,配備著外置控制器,自由自在地進入一個全新的虛擬環境,更由此可以擁有新的身份,進入新世界!

但其實元宇宙本身既不是由朱克伯格獨創,更不是一個新發明——早於1992年Neal Stephenson所創作的科幻小說作品《雪崩》(Snow Crash)中,已有進入虛擬世界的相關概念描述。而這種進入虛擬世界的故事也成為了不少電影和遊戲的主題:如曾在香港上映的《挑戰者1號》(Ready Player One),就是講述人們為了逃避現實世界,繼而投入好玩刺激、忘掉現實世界不安的虛擬網絡遊戲「綠洲」(OASIS)之中;電玩中的角色扮演遊戲(MMORPG),或是《模擬市民》(The Sims)之類的遊戲,都讓玩家創設一個新世界,在當中有新的身份生活。這些體驗讓人能夠在現實世界以外的平行時空中,創立起無限獨立的、不同的元宇宙,互聯網就變成了不同的「宇宙空間」(cyberspace)。人類在不同的元宇宙遊走,彷彿就能穿梭時空,甚至可以經歷不同的世界。

元宇宙興起,無人返教會?

當人人都享受在虛擬世界中,這對我們真實世界有甚麼影響?教會是否也要跟隨時代步伐,到元宇宙去傳福音,甚至開設教會呢?請不要以為在說笑,在香港的確已有元宇宙教會,也曾舉辦了聖誕佈道會呢![2]

事實上,不只因為元宇宙的興起,在香港這幾年的疫情期間,不少教會會友已習慣了在網上參與崇拜聚會、繼而遊走不同教會的網上崇拜,而不願意再出席現場聚會,甚或建立另外志趣相投的信仰群體。若果教會繼續無視這些情況,不作更新變化,恐怕危機難以避免。然而,正如大家接受了透過網上參與崇拜,靈命同樣會有所成長,透過網上參與小組、主日學,聚會時間和地點變得更有彈性。信徒既然能以社交媒體彼此聯絡,其實同樣也能以此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危機其實也就是轉機,一切都回到基本:人與人真實的「關係」。[3]

就如前述的電影《挑戰者1號》,故事最後也指出:就算元宇宙是多麼美好,令人樂而忘返,真實世界其實仍是無可取替的,主角最終還是要接受自己真實世界的身份,這個結果,對於元宇宙發展,實在不無啟示。

ChatGPT後來居上?

然而,除了元宇宙,網絡世界的發展不只一日千里,更會時常不似預期。正當大家以為元宇宙會成為未來網絡發展的大方向時,異軍突起的新人工智能技術,擬人化程度更高的ChatGPT等,已經成為新一股網絡風潮。聰明的聊天應用程式,不只能為你解難,提供詳盡答案;不只能夠看圖識字,更可以出口成文,成品似模似樣,足以媲美真人寫作。有大學已經「嚴陣以待」禁止學生使用,如發現有同學違規會以潛在抄襲個案來處理。[4]

明光社

抱著「貪得意」精神,筆者到了ChatGPT,看看這個新人工智能如何介紹自己,[5] 答案果真是頭頭是道:「我(ChatGPT)是一個基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人工智能助手,能夠理解和回答使用者的問題。我被設計成可以回答各種類型的問題,從常見的問題(例如天氣、時間、日期等)到複雜的問題或主題(例如科學、歷史、文化等)。我可以通過網絡搜索、API集成和其他資源來提供精確和有用的答案。如果您對我的功能和能力有任何疑問,請隨時詢問。」

如此受矚目的新技術,當然要挑戰一下「它」:「其實你這樣聰明,未來有一日你會取代人類嗎?」

「儘管我是一個非常智能的人工智能助手,但我無法取代人類……還有許多其他特質和能力,如情感、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等,這些都是現今的人工智能無法擁有的。即使在未來,當人工智能技術變得更加先進時,人類和人工智能助手之間的互動也應該是一種合作關係,而不是取代關係。」

事實上,當很多人在讚嘆和著迷於這些新奇玩意之時,有些人已經預視新型人工智能會有一天取代人類,可能令人類無法立足。然後,在這一天來臨以先,其實我們更應關心的是,新型人工智能如何在不知不覺之間,改變了我們。

首先,ChatGPT方便使用,的確能方便我們完成很多日常、重複性的工作,可是它對需要「思考」或作「判斷」的問題,其準確性其實還是有待改善。而事實上,已有報告指出,ChatGPT為求提供「完美」答案給用家,會提供不準確資料,甚或「老作」答案出來矇混過關。ChatGPT這樣提供「假資訊」,而用家往往又不作查證,如此便會引來很大的問題。[6] 另一方面,今天的主流版ChatGPT還是免費,但其實新推出的版本,已朝向收費方式營運——如果知識只是有錢人的專利?這豈不是退步,違背了互聯網創立時,人人互為平等的初衷嗎?

但願跨過「元宇宙」,踏進「人工智能」年代時,我們擁有的,是一個更公平,知識更開闊,人人平等,關係更為緊密,再沒有阻隔的新國度吧!祝你在Metaverse, ChatGPT愉快!

 


[1] CNET, “Everything Facebook revealed about the Metaverse in 11 minutes,” YouTube, October 29,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ElfIo6uw4g.

[2] 林以諾牧師以Network J名義,於2022年創立了「元宇宙教會」(MeChurch),這可作為元宇宙教會運作的一個參考。Network J:〈元宇宙教會 MeChurch〉,YouTube,2023年1月18日,網站: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FK1wUo0MYq2xSgaBQOtB85rOnLYw7iU

[3] Tom Pounder, “What does the Metaverse mean for your church,” TheChurch.Digital, November 3, 2021, https://be.thechurch.digital/blog/metaverse.

[4] 林穎嫺:〈ChatGPT|港大禁評估、論文用AI工具 學生違規當抄襲處理〉,《香港01》,2023年3月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專上教育/868390/chatgpt-港大禁評估-論文用ai工具-學生違規當抄襲處理?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5] 以下的ChatGPT對話由網上聊天室Poe.com中摘取。用戶在Poe.com可選擇與列表中的聊天機器人聊天,其中一個便是Open AI開發的ChatGPT,Poe.com特點是在香港地區的用戶也能夠使用(現時ChatGPT並不開放予香港和中國大陸地區使用),參:“Poe - Fast, Helpful AI Chat,” https://poe.com/Sage.

[6] Jack Brewster, Lorenzo Arvanitis and McKenzie Sadeghi, “The Next Great Misinformation Superspreader: How ChatGPT Could Spread Toxic Misinformation At Unprecedented Scale,” NewsGuard, January 2023, https://www.newsguardtech.com/misinformation-monitor/jan-2023/.

不追逐超級食物,不過度消費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31/05/2023

過猶不及,無論多麼有益有營養的食物,當人食用過量時,身體會受不了。標榜營養高,對人體有醫療效用的超級食物也不例外。〈超級食物真的帶來超級健康?〉一文曾提到,有醫生因為相信香蕉可以治療「乳糜瀉」,於是為病人開出一日進食高達七隻香蕉的醫療處方。[1] 殊不知,香蕉除了高糖,也對虛寒體質的病人有影響;根據中醫的說法,對虛寒體質的病人來說,一日七隻香蕉的份量實在太多了。飲食平衡,固然對身體有好處,其實這對地球、對人類整體福祉來說也非常重要,要知道人類過度的生產及消費,長遠會令未來的資源變得短缺,剝奪了下幾代的資源。這裡以其中一種為人熟悉的超級食物——藜麥(quinoa)為例,為大家闡釋過度追求所謂超級食物,如何影響人民的生活,以及如何帶來生態危機。

藜麥的原產地為南美安第斯山區,主要來自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等國家,隨著人們對藜麥的需求增加,2018年,種植藜麥的國家已經有超過70個,包括中國、北美、法國及印度。[2] 40多年前,藜麥被視為動物和印第安人的食物,本來便不見經傳,遭文明人所唾棄,當時藜麥的價錢亦不高,只等於大米的一半。[3] 可是到了70年代,歐美人士開始留意這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農作物,於是乎藜麥的生產量及價錢在市場上亦隨之上升,以價錢來說,從2000至2008年,八年之間便上升了六倍之多。[4]

明光社

藜麥的營養價值被人正視,讓種植藜麥的農民得到更多收入,這原本都是好事,只是,當全球對藜麥的需求持續上升,在利誘之下,農民開始作出不利於自己及本地人民的舉動,以玻利維亞為例,過去因為有農民把較為優質的藜麥外銷,沒有留給本地市場,甚至連農民自己,有些寧願進食較便宜及營養較差的代替品,也不願碰可以賺錢的藜麥。農民自身捨不得吃,一些較為貧窮的平民百姓,也得在昂貴的藜麥面前卻步,只能改為進食營養價值次一等的大米或意粉。原本是營養豐富又便宜的本地農產品,卻有很多本地人不能享用,又或是只能購買質量一般的藜麥。[5] 不過,隨著有更多國家加入生產,藜麥的價格開始下降,這情況亦有所改善。[6]

本地人民欠缺有營養的食物,其實連土地也失去當得的養份。傳統耕作是以輪耕法種植不同的農作物,以保持土地肥沃,減少土壤侵蝕。農民以往會以羊駝或其他動物協助種植藜麥或其他農作物,羊駝的糞便也成為土地及農作物的肥料。為了增加收入,農民便想辦法增加藜麥的收成,他們以機械取代牲畜,既可提高效率,也不用預留放牧羊駝的草場,他們又開始放棄以輪耕法種植藜麥,轉為年復一年,無休止地種植藜麥,這便減少了農作物的多樣性,而在沒有羊駝糞便為土地提供營養、沒有休耕的情況下,土壤便出現了侵蝕。[7] 土壤侵蝕帶來的惡果是「影響土壤健康和生產力,從而降低我們食物的數量和質量……發生侵蝕的土壤不易保持水分(份),會引發洪水和山體滑坡……土壤侵蝕會降低土壤的潛力、減少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並導致土壤生物多樣性的喪失。」[8] 農民瘋狂擴大種植藜麥的土地面積,沒有讓土地好好休息,只會先經歷到土壤侵蝕的惡果——收成減少,或質量下降。

最先生產藜麥地區的農民瘋狂生產藜麥,世界各國後來亦加入生產行列,這樣自然拉近了供求的距離,藜麥的價格也隨之下跌。聯合國將2013年定為國際藜麥年,2014年,藜麥的價格出現急跌。[9] 但對於藜麥這種曾遭人唾棄卻有能力躍升為超級食物的農作物,商家還是滿懷希望的,2018年,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國家種子公司(Rajasthan State Seeds Corporation)鼓勵超過55,000名農民種植藜麥。[10]

縱然超級食物的標籤是商人的促銷術語,如果它可以幫助人們的眼目從加工食物,甚或垃圾食物轉移至有益的天然食物,其實這也是有其意義的。只是,當消費者開始一窩蜂追捧某種超級食物,生產者見有利可圖,只把目光聚焦於短期的利益,孤注一擲種植一種農作物,甚至乎只種植農作物中的一個品種,長遠來說只會引發一連串問題,上文提到這將會對環境不友善。除此之外,棄養羊駝的後果是令肥料短缺,以致肥料價格上升。另外,物種變得單一,又或是只有賣到好價錢的才能留下來,這樣,反而讓留下來的品種因欠缺遺傳多樣性而容易染病,[11] 1950年代中美洲的香蕉患上流行病——「熱帶4號」香蕉枯萎病(TR4),正正闡明種植單一品種的食物可以帶來何等巨大的災禍。事緣當時中美洲新興的香蕉種植業選中了又大又好吃的大麥克(Gros Michel)品種的香蕉,並加以培植,從商業角度來看,一模一樣品種的香蕉有助銷售,但以流行病的視角來看,欠缺遺傳多樣性的物種容易患病,引發的問題甚至一發不可收拾,當年的香蕉便是如此。[12]

明光社

超級食物一詞既是商人所創,躋身超級食物之列則會令食物一下子被奉為潮物,不過大概沒有一種食物能永遠登上超級食物榜前十名,時尚雜誌Cosmopolitan在2021年預測2022年十大超級食物,有食品業界人士預計「辣木(Moringa)將在2022年成為流行食品抹茶的替代品。」[13] 如果有一天,藜麥不再是超級食物中的寵兒,大家吃膩了,需求減少了,又或是其他國家增加藜麥的出產量,這些過度依賴種植藜麥的農戶,又或是以藜麥賺取外匯的國家將如何自處?[14]

有求才有供,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身為消費者,其實可以為了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而做多一些,這裡並非勸說消費者不要吃藜麥或其他超級食物,但在能力範圍之內,可以從小處做起,例如選擇食物時,留意食物的產地,多選購本地或鄰近地區的出產,以減少食物因運輸所造成的碳足跡。[15] 當然,偶爾嚐嚐從遙遠的原產地運來的食物也未嘗不可,只是不可只吃原產地生產的食物;如果食物本身只在遙遠的原產地生產,消費者應避免經常吃,可以輪流換著吃本地或鄰近地區生產的時令食物。沒有單一的食物可以完全滿足身體營養的需要,不同人對不同的食物也有不同的反應,即使營養豐富的藜麥,其中紅藜麥的鉀含量較高,腎臟功能不佳的人士食用時則需注意,吃太多會加重腎臟的負荷,[16] 只吃適當的份量除了可保護腎臟,也可以避免過度消費。

如果說農民只著眼於短期的利益,對環境本身或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那麼過度消費的消費者,何嘗沒有參與其中?《長思短想》的作者Roman Krznaric在書序中分享到那位不曾為小兒麻痺疫苗申請專利的研發者Jonas Salk的想法:「我們繼承來自過去的豐富遺產,也應將這些遺產留給子孫。他認為,如果要做個好祖先……就必須摒棄短視近利的觀點,採取長期思維,考量自己的行為在自身壽命外將會造成何種影響……」Krznaric亦提到:「聖經教導我們要做個好撒瑪利亞人(Good Samaritan),然而在21世紀,光是做個好撒瑪利亞人還不夠,我們必須做個好祖先。」。[17]

我們毋須如Krznaric一樣做偉大的事才算是好祖先,只要意識到我們時刻都在消耗下一代,甚至下幾代人的資源,以致我們在消費的同時,也可以多加考慮後人所需的資源及面對的生態環境,已經能對後人作出貢獻了。雖然後人可以享用甚麼資源,現今的政府及生產者固然有其責任,但這亦取決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消費模式,以及我們能否因為關心下一代人而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慾望。

 


[1] 吳慧華:〈超級食物真的帶來超級健康?〉,《生命倫理》,第80期(2023年3月):2–4,網站:https://ethics.truth-light.org.hk/nt/article/超級食物真的帶來超級健康

[2] Jessie Szalay, “Quinoa: Health Benefits & Nutrition Facts,” Livescience, April 19, 2018, https://www.livescience.com/50400-quinoa-nutrition-facts.html.

[3] 米里亞姆.泰爾瑪.杰米歐:〈中國:玻利維亞藜麥的希望之地〉,「中外對話」,2019年5月17日,網站:https://chinadialogue.net/zh/1/44180/;Jill Richardson, “The story behind the popular superfood, quinoa,” FoodFirst, April 22, 2014, https://archive.foodfirst.org/news/the-story-behind-the-popular-superfood-quinoa/.

[4] Long Yu, “Superfoods’ Dark Side: Increasing Vulnerability of Quinoa Farmers in Bolivia,” Global Food, Health, and Society, January 22, 2019, https://web.colby.edu/st297-global18/2019/01/22/superfoods-dark-side-increasing-vulnerability-of-quinoa-farmers-in-bolivia/.

[5] Yu, “Superfoods’ Dark Side,”; Dawn Gifford, “Are Superfoods bad for the environment?,” Small Footprint Family, https://www.smallfootprintfamily.com/are-superfoods-bad-for-environment; Business Insider, “Why Royal Quinoa is so expensive,” YouTube, 24 August, 20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KGjXNQb4I.

[6] Business Insider, “Why Royal Quinoa is so expensive.”

[7] Gifford, “Are Superfoods bad for the environment?,”; Amber Dowling, “The Dark Side of Trendy Superfoods (and What You Can Do to Help),” Food Network, February 10, 2022, https://www.foodnetwork.ca/article/dark-side-trendy-superfoods-how-to-help/; Karen Lu, “The Problem With Superfoods: For You And For The World,” Study Breaks, April 24, 2021, https://studybreaks.com/thoughts/the-problem-with-superfoods/; 吳韻菁:〈點解藜麥咁貴?Superfood背後小農與羊駝的故事〉,《香港01》,2017年3月27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區專題/80135/點解藜麥咁貴-superfood背後小農與羊駝的故事; Richardson, “The story behind the popular superfood, quinoa.”

[8]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停止土壤侵蝕,將土壤保持在原處〉,YouTube,2019年11月14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G6OQnG1LZE

[9] 吳韻菁:〈點解藜麥咁貴?Superfood背後小農與羊駝的故事〉;Tyne Logan, “Quinoa price falls dramatically, but industry hopes it will help long term,” ABC NEWS, June 29, 2017, https://www.abc.net.au/news/rural/2017-06-29/quinoa-prices-fall-good-thing-industry/8663458.

[10] “Asia-Pacific Quinoa Seeds Market to Grow by 7.4% Annually Through 2027 - ResearchAndMarkets.com,” Business Wire, September 27, 2022,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20927005820/en/Asia-Pacific-Quinoa-Seeds-Market-to-Grow-by-7.4-Annually-Through-2027---ResearchAndMarkets.com.

[11] Richardson: “The story behind the popular superfood, quinoa.”

[12] Louise Gray:〈香蕉枯萎病:一場堪比新冠疫情的農業災難〉,「BBC News中文」,2021年1月11日,網站: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55428931

[13] Olivia Wagner, “The Top 10 Superfoods of 2022 have officially been announced,” Cosmopolitan, December 25, 2021, https://www.cosmopolitan.com/health-fitness/a38581530/superfoods-list-2022/.

[14] Lu: “The Problem With Superfoods.”

[15] Lu: “The Problem With Superfoods.”

[16] 〈藜麥怎麼煮?營養師分享7個藜麥功效與禁忌!過量攝取易引起腸道不適!〉,Elle,2023年1月7日,網站:https://www.elle.com.hk/beauty_and_health/quinoa-health-benefits

[17] 柯茲納里奇〔R. Krznaric〕著,孔令新譯:《長思短想:當短視與速成正在摧毀社會,如何用長期思考締造更好的未來?》(The Good Ancestor: A Radical Prescription for Long-Term Thinking)(台北市:商周出版,2021),頁10–11。

長思短想

31/05/2023

《長思短想:當短視與速成正在摧毀社會,如何用長期思考締造更好的未來?》
(The Good Ancestor: How to Think Long Term in a Short-Term World)
作者: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
譯者:孔令新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商周出版
出版年份:2021年

 

你是好祖先嗎?你留下了甚麼給你的後人?當大家看到此問題,可能會想自己有沒有樓、金銀財寶留給後人,但對本書的作者來說,人們是否好祖先,取決於他們留給後人的,是造福後人還是成為後人的禍害,作者所指的遺產,其實是指地球的生態環境,以及惠澤後人的遠見。

作者認為不少被富裕國家看不起的「部落」,都是好祖先,因為他們懂得為後人設想,位於美洲烏龜部落(Turtle Clan)酋長Oren Lyons曾說:「身為酋長的首要使命之一就是展望未來,確保我們所有的決策都顧及未來第七世代的福祉與幸福,這就是我們議會決策基礎,我們思考:這項決定能否惠及今後第七個世代?」有多少人可以思想七代的事?作者認同愚公移山的精神,即使愚公有生之年不能看見成果,但只要對後人有益的遠見,都是好的,反觀西方社會,他批評無論是政治人物或企業家,大多暴露出短視及自私的一面,他們消耗掉,用更嚴厲的詞彙來說,他們偷竊了後人的資源。

作者提到富裕國家的短視不只在於耗盡資源,亦在於他們解決問題時非常短視,例如他們發展人工智能、基因改造、納米技術、甚至因怕地球日後不宜居住而冒出移民火星的想法等,反而讓人類因著新科技而增加「生存風險」,他提到:「名列前茅的就是人工智慧系統帶來的威脅,如不受人類創造者控制的致命自主武器。」作者不相信人類可以移居火星,並批評此種想法要不得,因為這表示人類希望捨棄地球,而不是拯救地球。

為何部落可以有遠見,而富裕國家反而短視?因為雙方的想法很不一樣。富裕國家認為遙遠的未來沒有居民,他們就如當日侵略原住民的領土一樣,宣佈這為無人佔據之地,隨意搜刮掠奪其中的資源,任意傾倒讓生態環境惡化的核廢料。反觀部落,他們或多或少懷著這樣的想法:「我們的土地不是繼承於祖先,而是借用子孫。」這想法有些像基督教的觀念,把地球視為神「出借」給各世代的禮物。如此看來,地球不是當今世代所「擁有」,可以隨意處置的東西。

要如何活得有遠見,作者提議人們可以從樹木身上,反思在這浩瀚的宇宙中,人類只是滄海一粟,人類無權破壞生態系統。他也邀請大家思考死亡及死後希望如何被記住。雖然作者相信進化論,但字裡行間,他某些想法,其實與《聖經》的看法相似,他也能鼓勵大家不要只思想眼前的事,而是更多放眼於遙遠見不到的未來、及關心其他人的需要,即使這些人還未出現,《聖經》不是也教人「你們要思念的,是天上的事,不是地上的事。」(西三2《新譯本》),「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新譯本》)

成長就是不斷學會如何選擇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5/2023

人生的困擾往往在於我們面前有太多選擇,但諷刺的是我們不少的選擇可能都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發自我們的內心,而是受社會環境、朋輩、傳統和別人的評語所影響。無論個人或群體,學會如何選擇和做決定,是十分重要的,否則恐怕只會隨波逐流、甚至被洪水所淹沒。

資訊科技一日千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無孔不入,令人眼花撩亂,由AI而產生的問題日新月異,過往大家一直擔心的問題,例如色情資訊已變本加厲、防不勝防,家長和學校惟有多從教育方面入手,不要奢望網絡的供應商會忽然良心發現而自律。此外,AI的版權問題亦不可忽略,因為版權問題可大可小,有時一個錯誤的決定,足以令自己陷於沒完沒了的糾紛,賠上令自己心痛的時間、金錢和聲譽。

另一方面,作為家長的,在與子女相處時要不斷學習的是,有甚麼該做和不該做,若作出錯誤的選擇,對親子關係有害無益。人生另一個重大的決定是如何選擇愛人、選擇配偶,而更基本的是我們必須建立正確的愛情觀,特別是在這個愛情與情慾容易混淆的世代,我們容易將人「物化」,將對方當作沒有靈魂而只是被消費的「他者」。

最後,教會在面對急速轉變的社會大環境,前車可鑑,為免誤觸紅線,亦必須重新思考我們的定位,特別在財務和管理方面要選擇自力更生,惟有教會愈不需要依賴外力,教會的自由度才會愈大、愈能夠順從神而毋須順從人。

誰是真正的創作者? AI產物的版權爭議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4/05/2023

近來,人工智能(AI)在某些專門工作上的應用引起了不少討論,由於它可能比人類更準確和快速,它會否取代人類等問題,成為了其中一個討論焦點。自去年11月ChatGPT,即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面世以來,它有能力於短時間內綜合資料,有條理地寫出與人類相似的文章,它開始讓人擔心AI會否即將取代人類知識型的工作,包括需要創作力的工作,如:撰寫小說、平面設計或作曲填詞等藝術工作。

而事實上,暫時來說AI是可以幫助人們執行創作工作,但概念、數據、風格等是源自於網絡上的數據,如真人寫的文章、真人藝術家的創作等,若果AI程式要生成作品,便要輸入很多很多原創作品,過程中它會被調校、訓練,那麼它所生成的作品版權便會引起很多爭議。

機器創作也有強弱之分

在一般的情況下,人類會透過工具去完成作品,所以,AI作為人類的工具去完成作品,過程中人類是高度參與的話,那麼有關的AI工具是「弱AI」(weak AI),由其生成的作品能被當作知識財產而受到保護,版權應為使用該AI工具的創作人。但相反,如果作品是由「強AI」(strong AI)獨立創作,「人」在過程中的參與極低,作品便會失去版權、不受保護,並且任由公眾使用。[1]

明光社

一位使用AI創作圖像的創作人Stephen Thaler博士,於2019年首次為他的AI創作機器生成的圖像A Recent Entrance to Paradise申請版權,但美國版權局(USCO)認為「只有人類的創作」才能獲得版權保護。後來,Thaler博士認為局方的判決違反了美國憲法並提出上訴,再次為其作品申請版權,局方就接納這圖像是由名為Creativity Machine的AI,受僱於Thaler博士創作而成,但這生成作品的版權仍是不受保護。[2]

而Thaler博士個案的判決書中,有提及美國現行的版權法只保護「腦力勞動者的成果」,那是由「人腦創作出來的」,這表示作品如要受到版權法保護,就必須由人類創作。

人類未能預視部份AI工具生成的作品

由於網海中已有許多AI程式,我們以Midjourney這AI程式作為討論例子,有關資料及案例都來自網上資料。Midjourney是一個由美國獨立研究實驗室開發的AI程式,用戶可以通過Discord這個免費網絡實時通話軟件,用文字來命令AI創作。由於它利用了在網絡爬取的50億張圖像來對機器進行訓練,[3] 故部份作品引起了一些版權爭議及個案重審。

明光社

美國版權局早前重新審批版權圖像小說Zarya of the Dawn,作品由作者卡什塔諾娃(Kristina Kashtanova)撰文,再由Midjourney按照文字提示生成插圖。美國版權局曾在去年批准了卡什塔諾娃的著作權申請,但由於她申請時沒有提到用Midjourney生成內文的圖像,所以局方隨後稱要再重新考慮其版權登記的申請。結果在今年2月,局方指該小說的文本和圖像編排可以獲得版權保護,但圖像就不能獲得保護,卡什塔諾娃也不會被認定為圖像的創作者。

另外,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就是現時Midjourney用戶不能準確預測它輸出的結果,可以說結果是隨機成份為主,而作品則是AI工具自動生成,但如果日後藝術家能對AI工具施加「創造性控制」,可以預見到產出的內容,美國版權局就明確表示了相關的作品是可以得到版權保護的。[4]

機器學習的訓練素材也受版權保護

Midjourney於網上取用了50億張圖片作為訓練圖庫,另一AI繪圖軟件Stable Diffusion(SD)就因涉嫌使用受版權保護的圖像而惹官非。SD被圖庫網站Getty Images指他們濫用了Getty Images圖庫中超過1,200萬張圖像。由於SD生成的圖像都有Getty Images圖庫中的特殊水印,相信是因AI系統誤認為圖庫中的特殊水印為「重要元素」而產生出有水印的圖像。[5] Getty Images指出該AI所屬的公司「非法複製和處理數百萬受版權保護的圖像」,以此來訓練AI模型。[6]

而實在不同的藝術家,不論是攝影師或畫家,他們的「風格」都是他們的重要資產,而如果AI軟件可以任意將他們的作品倒入機器中,任意使用他們的畫風,而又不向藝術家作出補償,有人稱這種做法是極不尊重,亦可視為「偷竊」的舉動。

但另一邊廂,亦有人稱之為「合理使用」,因為AI的做法不是直接儲存圖片,而是從眾多的圖片中抽取空間及顏色分佈等數據,再作歸類學習,及後再用這些數據產生新的圖像。[7] 這種做法是風格的模仿,並非抄襲作品。同類的情況就如梵高的油畫《星夜》,其繪畫手法被其他人學習,並用於繪畫其他的夜景一樣。這是「抄襲」還是「創意地重組生成」,就見仁見智。

如何面對AI的蓬勃發展

眼見愈來愈多投資者及科創公司投入資金和資源發展AI,而AI也將會愈來愈成熟,無論是生成的圖像、文章、音樂……面對這種趨勢,人們如何自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我們當它是洪水猛獸還是學習如何使用、駕馭它?不同的心態,可能會使我們有不同的結局。

明光社

想到了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數位操控攝像」(digitally - manipulated photography)類別比賽的優勝者,這位美國人名叫Jason Allen,他使用了Midjourney,花了80小時去不斷改變輸入的詞彙來調整生成品的顏色和感覺,過程中AI產生了900多張迭代圖片,才做出了他認為理想的圖片。及後,他再把這圖片放入Adobe Photoshop調整,才做出冠軍作品《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Allen在參賽時直言不諱表示這作品是以Midjourney作為創作工具,但並沒有人追問細節。雖然旁邊仍有許多人質疑藝術是否已「死亡」?也要求Allen公開道歉。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違規。而他只是在創作過程中使用了AI,他也有再用其他工具去修正和改良作品。而其中一位評審也表示Allen「擁有一個概念與畫面,並把它化為真實,這真是一幅很美的作品」。[8]

或許我們應該去想如何可以有效地使用科技,包括AI,去使我們生活得更便利、安全,以及如何透過科技去表達我們心中所思所想,使它們成為我們的助力,而非敵人。當然,我們亦要顧及即將受影響及被取代的人,也要幫助他們(或我們自己)提升自己能力去應用AI,而不是被AI取代。

 


[1] 方展策:〈AI創作未必有版權保護!著作權應歸屬用戶?AI?還是無主之物?取決於人類參與度強弱〉,經濟通,2023年3月10日,網站: http://www.etnet.com.hk/www/tc/lifestyle/digitalnewage/larryleung/8339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4日)。

[2] Eric Chan:〈美國政府拒絕為AI生成藝術品提供版權保護〉,engadget中文版,2022年2月22日,網站:https://chinese.engadget.com/us-copyright-office-art-ai-creativity-machine-080058839.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4日)。

[3] 劉偉良:〈數據科普|跨越次元:GPT-4與Midjourney 5共織生成式AI新紀元〉,《am730》,2023年3月31日,網站:https://www.am730.com.hk/生活/科技/數據科普-跨越次元-gpt-4與midjourney-5共織生成式ai新紀元/369157(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4日)。

[4] 〈美AI創作小說圖像無版權保護〉,《文滙報》,2023年2月25日,網站:https://www.wenweipo.com/a/202302/25/AP63f92010e4b03b588d8f0c3f.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4日)。

[5] 〈指1200萬張圖被濫用Getty Images控AI企業侵權〉,《文滙報》,2023年2月25日,網站: https://www.wenweipo.com/a/202302/25/AP63f9200ee4b03b588d8f0c3e.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4日)。

[6] 〈藝術家興訟 防止AI軟件「剽竊」創意〉,《文滙報》,2023年4月22日,網站:https://www.wenweipo.com/epaper/view/newsDetail/1642234748418002944.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4日)。

[7] 梁嘉欣:〈AI版權大戰|藝術家告Midjourney侵權惹爭議 是拼貼或合理使用?〉,《香港01》,2023年1月18日,網站:https://www.hk01.com/藝文/858698/ai版權大戰-藝術家告midjourney侵權惹爭議-是拼貼或合理使用(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4日)。

[8] 樂羽嘉:〈用Midjourney、DALL·E等AI人工智能產出的繪圖,算不算自己的作品?我有著作權嗎?〉,104職場力,2023年3月8日,網站:https://blog.104.com.tw/can-ai-art-be-copyrighted/(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4日)。

AI與色情:身體、他者、「人」的缺席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4/05/2023

在人工智能開始廣泛應用之前,色情文化已經由網絡傳播至世界各地,色情資訊滲入不同的角落。基本上任何年紀的人上網隨便搜尋,就已經能夠輕易地接觸到色情資訊,而這就是一個色情資訊氾濫的時代。

而色情,無非是一個工業,一個明買明賣的市場,當中買賣的,正正就是色情裸露、刺激觀眾性慾的內容。在資本主義/功績主義的社會下,任何事物或人都可以成為一個持續增加的資本,包括身體、性感。色情中的主角或模特兒只擁有展示和被展示的價值,他們被性化,成為性刺激的商品。被展示、被觀看的人沒有面容,沒有獨特性,也無法被愛,他們只是被剝奪了「他者異質性」,然後被展示出來,任人消費。[1]

性的展示文化,幾乎擴散至不同的社交媒體。一些網紅或直播主為要得到他人的關注、點讚和收視率,總需要一些方法去達到這個目的,而裸露便是最為方便快捷的方法。根據觀察,幾乎大部份的女性直播主、網紅或YouTuber在拍攝影片或直播任何內容時(打機、拍攝Vlog〔影片部落格〕等等),或多或少都會穿著得比較性感,至少也會「露胸」。「性」已經植入不同的流行文化當中,流行文化中的表演者會不自覺地進行自我性化、自我物化、自我商品化,就如一場展露身體的比賽。不過,這場比賽並不是純粹裸露就能贏,而是需要展示得色情化,就如2022年有一位日本YouTuber小栗由加推出「全裸結他」的影片,但由於其長相、身材以及影片拍攝角度遭人批評,影片的點擊率雖然曾一度急升,但最後卻跌至只有數百人觀看,對比起一些掌握到「若隱若現」,懂得拿捏「色情」,又會玩樂器的YouTuber,便會形成「高下立見」的形勢,也會讓人理解到為何有些人會「輸」,因為所謂「色情」並不是取決於露多少,而是在於怎樣露才能刺激他人的性慾。[2]

哲學家韓炳哲指出,現今的社會欠缺痛苦及被給予否定的承受力,只著重愉悅舒暢的感受,無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抑或社交媒體上的活動也是如此。韓將這種狀態以病理的角度來解釋——即現代人因過份「自戀」,便容易構成「憂鬱」這種病症。[3] 舉例說,在一個「點讚」的社會當中,無人為自己的帖文「點讚」就如同否定自己一樣,這種「憂鬱」的感覺就是因為「自戀」而造成的。否定與痛苦的感覺其實有其意義,它能讓人停下來思考,讓人知道自己不能將所有事物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當一個人無法承受被否定的感覺,也讓一個人失去思考的空間。

「身體」與「他者」的缺席

在大數據的時代裡,每個個體都只是大數據中的一顆微塵,網絡無限多的選擇,看似令生活變得豐富,然而卻構成身體的缺席,人與人之間只剩下點讚和分享。[4] 一些串流平台、社交媒體,不停地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只要透過一個用戶的搜尋記錄,就能不斷推薦一些類近的內容予該用戶,當人不斷吸收同溫層中相同、類近的內容,人就很難再接受一些異於自己興趣的想法和意見。因為人總喜歡看自己喜歡看的東西及聽自己喜歡聽的說話,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失去接納異於自己聲音、想法的器度,顯然也是一個不健康的狀態,而韓炳哲稱這個狀態為「相同者的地獄」——即在同溫層中「圍爐取暖」。或許每個人也總會遇過一些人,在與他們對話的時候,他們只喜歡談論自己有興趣的事,對自己興趣以外的事物,他們全無興趣,這正好反映了人對異於自己想法的排斥。

思想單一的社會,將「性」約化為直白的要求而毫無內涵。觀看網絡媒體時,以誰露得好、露得最多為考慮支持的因素,性文化充斥著社交媒體之中。人們在社交媒體、主播、網紅中沉浸,以多少「性感資本」來選擇誰最值得觀看,而只具備展示價值的主角,他們是沒有獨特性的,也沒有真實的面容,任由他人經性感指標來消費,「他者」的獨特性、內在性完全消失,只剩下展示出來的性感。

科技的發展,更加促使人與人之間最低限度的溝通消失。在進入ChatGPT時代之前,有一個更為驚世的AI技術,就是「Deepfake」。「Deepfake」,又稱為「深度偽造」,是人工智能的人體合成技術,透過類似移花接木的功能,製作出真假難分的影片。根據研究公司Sensity AI於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96%經過深度偽造技術來換臉的內容都是與色情相關,更有女性網紅因此技術變為了色情影片中的人物,令她們受到傷害。[5] 當然亦不乏人用此技術來進行政治操作,透過更換各國領袖的臉,繼而偽造出虛假的政治言論,涉事政治人物包括前美國總統奧巴馬以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等等。一些人利用Deepfake等技術,將自己感興趣的對象直接「性化」,化為可供消費和觀賞的消費對象。由應當透過溝通去深入了解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人,或最低限度去追蹤一下這個人的社交媒體,變為直白地將這個對象變換為可觀賞的色情對象。就此,我們便發現,作為高科技產物的AI,不斷令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減少,身體缺席的同時,對話也一起缺席,剩下只有舒適愉快的色情體驗。

「人」的缺席

ChatGPT或其他生成式AI,讓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直接詢問AI任何問題,包括寫作、活動設計、提供思路等等;想要甚麼類型的圖片創作,直接輸入自己想要的特徵,然後AI便會自動生成擁有這些特徵的「藝術作品」。這一切一切帶來方便快捷的高科技產物,都逐漸讓我們不再需要一個具體的人與我們有所交流,從「身體的缺席」、「他者的缺席」,到現在「人」也缺席。

然而,除了廣為人知的語言模型ChatGPT,坊間亦有許多不同的圖像生成AI,而這些AI也帶動了色情範疇的新面向。過往由Deepfake透過移花接木方法建立的大量色情影片,在製作過程中,Deepfake會利用合成技術將不同人的臉孔和身體合成,故在合成前得先將人的身體切割。而圖像生成的AI,例如較為知名的Midjourney,便是將大量不同的內容整合成符合用戶提供的關鍵字的圖片(當然這是否「創作」,仍有許多不同的討論),而Midjourney是會過濾關鍵字的,所以用戶並不能輸入有關色情或性相關的字詞,不過,坊間其他的圖像生成AI就未必有字詞的過濾,甚至有些AI是為了製作色情影像而被創造的。

這種轉變也意味著,人連刻意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臉孔和身體,然後將它們合成的動作也不需要,直接就可以利用圖像生成AI來描畫一個完全符合自己理想標準的臉孔和身體,並且讓它成為自己的情慾對象。AI所創作的圖像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就連圖像中的人物也不是真實的存在,但卻非常真實,甚至最近有AI生成的照片奪取了本年度Sony世界攝影大獎賽其中一個組別的冠軍。[6] 既然AI這麼真實,連照片都可以生成,那麼在充斥著性文化的社會之中,被利用來製作色請資訊似乎也是無可避免。到最後人連情慾的對象也可以自行生成,不需要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在其中,「人」名副其實在其中消失。

色情,無處不在,甚至成為了社交媒體其中一個重要價值所在,有些人在當中自我展露、自我性化,追求流量最大化。人們注視著身體的展示,展示的人沒有面容,只是一個自我性化、被人消費的對象。在這種現象下,人不需要有真實、真正的交流,這就完全避免了因與人交際而有機會產生的不舒適感,只要肯消費,就不會害怕得不到回應。然而,正因為人對痛苦的承受力不斷減弱,甘願停留在Instagram分享美好生活,別人不點讚也能構成憂鬱,加上AI的出現,人們的身體已經在網絡中缺席,即使至少仍在與人溝通,付出努力去追蹤具觀看性的性展示對象,然而AI卻令色情更加氾濫,被人「好好利用」之餘,「人」卻可以徹底地消失不見。人工智能看似方便,但卻讓人陷入一種無法與人相遇的孤獨,即使放縱情慾,也無法讓人脫離這種無以名狀的孤寂。

 


[1] 韓炳哲:《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管中琪譯(台北:大塊文化,2022)。

[2] 長濱睡睡:〈Pan Piano結他版|女YouTuber全裸演僅3百人看|網友洞悉背後原因〉,《香港01》,2023年3月8日,網站:https://www.hk01.com/遊戲動漫/866572/ pan-piano結他版-女youtuber全裸演僅3百人看-網友洞悉背後原因(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24日)。

[3] 韓炳哲:《愛欲之死》。

[4] 韓炳哲:《妥協社會:今日之痛》(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吳瓊譯(北京:中信,2023)。

[5] Michelle Elias:〈【AI之禍】女網紅被動成「咸片」主角〉,SBS中文,2023年2月10日,網站: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t/article/a-streamer-was-caught-looking-at-ai-generated-porn-of-female-streamers-the-story-just-scratches-the-surface/xvnh5tvcq(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24日)。

[6] 〈AI照片奪攝影大獎 創作者稱盼業界正視〉,《明報》,2023年4月19日,網站:https://life.mingpao.com/general/article?issue=20230419&nodeid=1681841363274(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19日)。

通溝、溝通 親子衝突:父母一直做錯的五件事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4/05/2023

筆者有一名10歲的兒子,最近他的脾氣開始有轉變,平時乖巧的他,早前竟因「打機」事件而大發脾氣及衝撞母親。筆者當時很氣憤,但仍沉著氣,因為兒子正為事件而發怒,就算教訓他甚麼,也不會入耳。不理睬他一天後,他知道母親的不滿,暗地裡反省,並回想當中應學習到的事情,我們這才心平氣和地憶述當天發生的事件,與他一起回顧、分析,並互相承諾改善及探討避免衝突再次發生的方法。

明光社

「溝」就是兩者之間有凹下去的地方,令溝的兩邊不能通達。若那個溝裡有水,我們會叫它做「水溝」﹔若那個溝裡藏著一些東西,令親與子兩邊不能通達,那就叫做「親子溝」。如果我們想令親子溝回復通達,中間必須有人築起一道橋,能夠讓兩邊恢復通行,那就是溝通。若這個親子關係缺乏一道橋,中間的「溝」便會變得愈來愈大,最後兩邊只會愈走愈遠。故此,如何在「親子溝」的兩邊一起築橋溝通十分重要。在溝通的技巧中,父母經常會犯以下五件事:

1.     錯誤的身體反應

溝通不是單方面的,雙方都要努力,彼此都要明白對方的心意。很多人以為溝通一定是言語,其實不是,溝通也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動作等等。朋友的孩子向母親遞過一本默書簿,只得60分。母親心裡想開口罵兒子,但為了親子關係,最終收回,免得傷感情,然而母親卻向孩子一聲不發,反了一下白眼便走了,母親覺得沒有破口大罵已是對孩子天大的禮物。你認為母親這樣做有沒有罵孩子?答案是有。罵人不一定要用口,母親反白眼的反應及一聲不發的舉動比起瘋狂大罵更刺痛兒子的心。破聲大罵,兒子反而會明白母親的想法,然而反白眼卻顯出母親的不滿,一聲不響亦是一種遺棄的表示。孩子沒有從母親的說話中知道她的想法,只能猜想,這會令他的自信心下降。

2.     誤用語氣與聲調

有一次,到朋友家探訪,女兒突然向母親要求:「我很口渴,可否倒一杯水給我。」母親按捺不住,把語調升高,很勞氣地說:「你自己唔識做嗎?」母親心裡覺得倒一杯水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女兒可以自己做到,有點感到被當作是工人,不好受。然而,這句回應,在語氣上其實可以說得更好,聲調也不用提高,如:「孩子,我現在沒有時間,正在忙著,你現在是否有重要事正在做,不可以自己去倒水嗎?」這樣說,沒有了勞氣,反而更把焦點落在「你自己也有時間可以倒水」上。可能,孩子真的有難言之隱,原來她正不舒服,希望感受到媽媽的關心,那勞氣的反應會把這個「親子溝」加大。語氣的高低可以帶來不同的結果,用得不當可以成為一支毒針,直插子女的心口,令孩子感到父母不關心他、不明白他。女兒當然懂得去倒水,或許她真的有點懶,但媽媽若願意幫忙,女兒或許會感受到愛與關心。若媽媽不願意,也不需以挑戰性的口吻與女兒說話。聲調的高低會令同一個句子變成不同的意思,如「對不起」,聲調平和地說或提高聲調來說,意義是差天共地,前者是真誠的道歉,後者卻是被迫說出來,帶有挑戰性的。

3.     欠缺表達感受

有效的溝通是要互相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也可加上一些形容詞,如開心、擔心、失望等。如第一個例子,母親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我是有點失望的,因為你的成績不好。不過,我會與你同行,我們一起努力,希望下一次會有更好的成績。」子女明確知道母親失望的感受,不用去猜想,而且聽到母親願意同行,在讀書之路並不孤單,下次一定會更努力。無論是開心、不開心,父母都可以向子女表達,以達到互相了解、明白及體諒。切勿常存孩子還小的想法,覺得他們不會明白而拒絕與他們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他們是會明白父母感受的,甚至長大後也會記得小時候的事。

4.     否認有錯

子女與父母都不是完美的,雙方或許都會有盲點,大家不易察覺自己曾經做錯,言行傷害過對方。我們必須承認有錯,也要懂得向子女說對不起,做個好榜樣。既然父母都會有錯的時候,大家便要學懂在錯中成長,並要互相原諒,接納對方的錯。當孩子有錯時,我們應容許孩子犯錯,並信任他們可以改正,原諒他們。這原諒是永遠的,不能一旦想起又重提舊事,要讓犯錯的事成為過去。沒完沒了的提起只是代表孩子並未獲得原諒,我們要真正的原諒及重新的接納,把饒恕的禮物送給子女,與他們同行。

5.     用錯方式去愛

我們要用子女認為是愛的方法與他們相處。父母以為買禮物給子女,這就是愛,原來子女需要你更多時間陪伴他。父母以為催谷子女讀書,令他們將來有美好的前程,這就是愛他們,但孩子只想愉快地與父母生活,要一個快樂的童年,與父母來一個擁抱。父母與子女對愛的定義不一樣,兩者差異愈大,親子溝愈大。子女需要父母多主動關心,父母可以在放學時問候他們上學的情況,吃飯時也嘗試打開話題,與子女交談。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我們在管教孩子上,要先成為孩子的榜樣,調校自己的身體、語氣、聲調、表達技巧等,讓這些都行在上帝的美意中。只要我們願意糾正自己的思想,才可糾正孩子的思想。

上帝毋須依賴凱撒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5/2023

香港教會的前景充滿挑戰,根據建道神學院在「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2023」發表的數字,綜合不同宗派的教會近年整體崇拜人數減少15至25%,奉獻減少10至20%。面對人數和奉獻的下降,社會環境的轉變,教會必須重新反思本身的運作模式。首先,殖民地年代遺留下來對基督宗教的優待已成過去,過往一些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做法將會逐步消失,例如教會作為主辦團體可以免費使用學校和社會服務單位的場地聚會和辦公,以及共用資源,在未來不能再視之為理所當然,教會應該積極部署自行購買或租用地方作辦公室及舉辦日常活動,而星期六、日若需使用學校或社會服務機構的地方作聚會和其他活動,應給予適當的租金,避免被指間接使用了公帑,因而受到政府不同部門的牽制或質疑。

將來基督教服務機構若果想在福音工作和社會政策的倡議上有較大的自由和靈活性,就應該減少依賴政府的資源,當然,如此一來,員工在薪酬上很難再以公務員的薪級表作參考、甚至要將兩者掛鈎,但要將上帝的物歸上帝,凱撒的物歸凱撒,在一個非以基督教精神為指導、甚或對宗教不太友善或信任的社會,是無可避免的選擇。堂會應依賴弟兄姊妹的奉獻,而不應再指望利用公共資源是我們必須有的態度,因為愈多使用公帑就會愈受制於政府的政策,堂會不應為五斗米折腰,上帝的工作上帝自會有供應。

其實,不少弟兄姊妹都是獨身或沒有子女,除了平日的奉獻以外,若能善用本身的物業和遺產,透過遺願計劃,可以祝福許多堂會和機構的事工,基督徒本身其實有足夠的能力支持天國的事工,毋須依賴政府,亦毋須等待有錢的弟兄姊妹大發熱心,只要許多平凡的弟兄姊妹願意為主多行一步,就能成就許多不平凡的事工。今時今日在香港若果擁有自置物業,本身已是一筆可觀的資產,在過身之後若沒有預先的安排,很可能最後只會落入政府的口袋,而不能按個人的意願,讓一些自己認同的事工得到最後的支持。而在離世之後最有效讓自己的心願盡快達成的方法就是預立遺囑,並且委託一個可以信賴的執行人。

對於不少弟兄姊妹來說,訂立遺囑好像很複雜的事,不過,現在有一些社企是很樂意協助有心行善的市民的,例如「遺善最樂」,只要大家願意在遺產中捐贈10,000元給予最少一間與它合作機構(名單可以到該社企的網頁了解:https://www.forevergift.hk/),就會有律師免費協助訂立遺囑,至於該10,000元以外的遺產如何分配,完全可以按捐贈者自己的心願決定,其實無論對捐贈者還是對受惠機構來說,都是雙贏的做法。當然,現時在教會的圈子也有不少的律師,若果有更多基督徒律師願意投身這樣的事奉,為不同的堂會做一些免費的法律講座,教導大家如何訂立一份清晰容易執行的遺囑,並將部份遺產用作支持堂會和機構的事工,這樣則會更好。

另一個途徑是參與保單捐贈,可以透過更改保單受益人的方法,將1%以上的人壽保障額捐贈給自己心儀的慈善機構就可以,詳情可參閱以下網頁:https://www.policydonation.org.hk/be-our-donor.html這種生前預立遺囑和指示的方法,一方面既不影響立遺囑者的基本生活和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令自己的遺願被尊重和執行,而給予堂會和機構奉獻的數量和金額的多寡完全可以自己決定,又毋須花上一筆律師費,其實是一件美事。

二十多年前,有位姊妹來我家裡參與了一次的小組聚會,之後便沒有出現,一段時間之後得知她患上癌病,於是便和組員探望她,並駕車載她到郊外遊玩,讓她舒展一下身心,其後又在寧養院舍為她舉行生日會。有一天她邀約我和一位組員去探望她,忽然表示要組員做見證,立遺囑將遺產交給我,捐給有需要的機構。當下我覺得不妥便立時婉拒了,之後問了律師意見,並在律師和醫生證明她是在神智清醒的情況下訂立遺囑,而我只是一個不涉及任何利益的執行人,並會按照她的遺願將她的房屋變賣後,連同其他遺產捐給她指定的機構。在她過身之後,她的弟弟和姊姊突然詢問我可否當她沒有立過任何遺囑,將遺產交由他們處理(其實他們之間的關係一直不好,在她臥病期間亦沒有照顧她),幸而這一切都有律師見證,而我個人亦無受益,可以理直氣壯地表明我只能按當事人的意思,為她完成最後的心願,而我手上的遺囑便成為了最有效的工具。上帝毋須依賴政府以及大富豪,其實許多看似平凡的弟兄姊妹,只要善用上帝給予我們的資源,都可以成為堂會和機構有力的後盾,讓堂會和機構的事工不會受制於政府或者一些財主,上帝根本毋須依賴凱撒

資料庫

認識遺產繼承順位

根據本港的《無遺囑者遺產條例》,如果死者在生前沒有訂立遺囑,他的遺產會按不同的情況分配給其親屬。如果死者只有配偶,沒有子女、父母或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姊妹或上述兄弟姊妹的後裔,他的剩餘遺產便會歸配偶所有。如果死者遺下配偶及子女,他的配偶會先取得所有的非土地實產,及剩餘遺產中的50萬元,而在上述50萬元分發後,餘下的會分成兩半,一半分給配偶,一半則會平均分給所有子女。如果死者沒有子女,只遺下配偶及父母,他的配偶會先取得所有的非土地實產,及剩餘遺產的100萬元,而在上述100萬元分發後,餘下的會分成兩半,一半分給配偶,一半分給父母。[1] 如果死者沒有任何親屬,遺產則會歸政府所有。


[1] 〈3. 如果死者沒有立遺囑,有關遺產將如何被分發?〉,社區法網,網站:https://www.clic.org.hk/zh/topics/probate/distribution_of_estate_to_the_relevant_parties/q3(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9日)。

 

用AI學習、做功課有何不可?

陳永浩博士 |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18/04/2023

「Hello! AI,你好!」

時代實在變得太快。不久以前(只是上年),當大家還在熱話「元宇宙」(Metaverse),幻想著人人頭帶VR眼鏡,配備著外置控制器,自由自在地進入一個全新的虛擬環境,進入新世界時,異軍突起的新型人工智能技術,擬人化程度更高的Open AI、Chat GPT等,已經成為新一股網絡風潮。聰明的聊天應用程式不只能為人解難,提供詳盡答案;不只能看圖識字,更可以出口成文;成品似模似樣,足以媲美真人寫作。

抱著「貪得意」精神,筆者到了Chat GPT,試試這個新人工智能如何介紹自己。[1]答案果真頭頭是道:「我(Chat GPT)是一個基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人工智能助手,能夠理解和回答使用者的問題。我被設計成可以回答各種類型的問題,從常見的問題(例如天氣、時間、日期等)到複雜的問題或主題(例如科學、歷史、文化等)。我可以通過網絡搜索、API集成和其他資源來提供精確和有用的答案。如果您對我的功能和能力有任何疑問,請隨時詢問。」

「你很聰明,有一日你會取代人類嗎?」筆者當然要挑戰一下「它」了。

「儘管我是一個非常智能的人工智能助手,但我無法取代人類。我們僅僅是智能,還有許多其他特質和能力,如情感、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等,這些都是現今的人工智能無法擁有的。即使在未來,當人工智能技術變得更加先進時,人類和人工智能助手之間的互動也應該是一種合作關係,而不是取代關係。」

事實上,當很多人在讚嘆和著迷於這些新奇玩意之時,有些人已經預視新型人工智能會有一天取代人類,有使人類無法立足的可能性。不過,在這一天來臨以先,我們應更關心──新型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我們?

其實這些改變在教育界早已響起警報了!早前香港大學副校長(教學)何立仁(Ian Holliday)向全體教職員和學生發出電郵,訂明港大禁止在課堂、功課和其他評估中使用Chat GPT或其他AI相關工具。若學生未在事前獲課程講師的書面許可而使用了有關程式,會當作抄襲個案處理。這是本港首間明文禁止使用AI軟件的大學。[2]據老師們反映,不少中小學生也開始利用Chat GPT的作文功能代替自己做功課,擺明「請槍」!可惜,基於Chat GPT行文太過「頭頭是道」,或者由於人工智能的智能確實有限(基本版的資料建基於2021年的數據,最新資料欠奉),這些「請槍」文章很多時被明察秋毫的老師一眼就看穿。學生這樣「出貓」固然要負上代價,更重要的問題:這樣依賴科技、人工智能,人類會不會變得愈來愈依賴和懶惰,不願學習?

電腦科技界有一句名言:「Garbage In, Garbage out.」即是電腦縱使更聰明,更有智慧,都是從人類的輸入中學習過來。如果我們將錯誤、無意義的數據輸入電腦系統裡,電腦也只會輸出同樣錯誤、無意義的結果。在Chat GPT中,原則也是一樣:在一切只是問答的情況下,一個懶惰的學生,只能了無意義在Chat GPT打出功課問題,得出答案「照交可也」。結果,當然是「垃圾級數」!然而,一個聰明的學生如果應用Chat GPT不是單單「搬字過紙」,只求敷衍的答案,而是對問題多加思想,提出在原有題目之上更有深度、更有意義的問題,再讓Chat GPT解答。這樣,得出來的答案可能就不一樣;而重點已不在答案本身,而是思考過程。當人好好去思考一個好問題,在未得到答案前,已經有得著,有學習效果了。

相對於港大,香港科技大學則取用了後者的精神處理Chat GPT的問題。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及協理副校長(教學)馮志雄日前去信教職員表示,對人工智能工具能長期加強學校教學和學習方式持積極態度;長遠而言,大家都應該接受「生成式人工智能」,並承認其改變研究及教育方面的潛力。大學容許教職員自行就其課程內容制定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向,包括容許、限制AI工具類型、方式或禁止學生使用AI。[3]

最後,我們也應該讓「主角」自己回應一下問題:「現在很多學生因為貪快,利用你來做功課。Chat GPT,你的看法如何?」

「作為一個人工智能助手,我的初衷是為人類提供便捷和有用的服務,而不是取代人類的學習和思考。我並不鼓勵學生利用我來代替自己的學習,因為這樣做不僅違反了學術誠信,也無法真正幫助他們學習和成長。相反,我建議學生們要勤奮學習,深入思考,並且適當地利用人工智能助手來輔助學習,提升學習效率和質量。總之,學習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成長的過程,只要保持學習的熱情和毅力,適當地利用資源,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

看到嗎?連Chat GPT也不鼓勵同學們「請槍、出貓」。希望在高新科技面前,我們能以正確的態度使用,將之變成為我們提升學習能力和智識層次的踏腳石,而不是使我們懶於學習,求其交貨的絆腳石就好了!


[1] 以下的 Chat GPT 對話由網上聊天室 Poe.com 中摘取。Poe.com 是一個由 Chat GPT 與 Open AI衍生出來的聊天網站,特點是在香港地區能夠應用(現時 Chat GPT 並不開放予香港和中國大陸地區使用)。網址:https://poe.com/Sage

[2] 原文網址:Chat GPT|港大禁評估、論文用AI工具 學生違規當抄襲處理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6839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3] 原文網址:科大學生可有限度使用Chat GPT教師自行決定使用方向 | 巴士的報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2376238-科大:容許學生有限度使用chatgpt-由教師自行決定使用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11-4-2023

遠.近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8/04/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離開香港四年多,似乎是愈走愈遠。

去年在台灣,曾兩度買了機票,訂下防疫旅館,期盼回港與家人、朋友相聚。無奈,一次因香港疫情爆發,另一次因女兒核酸檢測(PCR)「呈陽」,最終未能成行。

回家難,瞬間卻身處異鄉地;
離家遠,刹那可與人更走近。

離開台灣前,有「俠女」仗義,將她預備給自己「逃難」買機票的備用錢,贈予我們作盤纏;感激昔日的同窗,今天的同道,與他的一家,不只一次、兩次、三次的餞行,更騰出家中空間給我們寄存未能帶走的物資及書籍;更可貴的是,遇上了惺惺相惜的台灣牧師,他與筆者年紀相若,在艱難的時刻與筆者同行、同哭,弟兄情重,突然的分離更感相逢恨晚;還有眾多的新知相識,教會小組的弟兄姐妹,同行團契的好友同伴,都叫我們一家感受到上帝濃濃厚愛。相距遠了,心仍是近。

來到面積比香港大二百多倍的英國,竟然更容易聯繫上昔日,幾近失去聯絡的舊友。

「你們也來了英國?」
「你住在哪裡?」
「很近,駕車也不用兩個小時。」
「找天見見面,或通個電話吧。」
「你去那裡那裡時,記緊要順道來我這裡,飲杯咖啡,聊聊天。」

遠、近是相對的。由柴灣駕車或乘坐公車到天水圍,不用兩小時,但感覺卻像海角天涯般遙遠。由曼徹斯特到倫敦,坐火車或開車要四個多小時,友人卻說「我們同在英國,找天見見面。」地域似乎並不是界定遠或近的關鍵,而是人心是否願與別人聯繋。

生活在香港這繁囂的大都市,朋友、家人雖近在咫尺,但忙碌(或故作忙碌)的生活形態,叫人不大願意彼此走近。在街上、公車上、或在升降機內,目光緊盯在手機上的畫面,再配上頂級隔音、抗噪的耳機,打造出一個與世隔絕的流動私人空間。似乎在迴避一張張看似認識,卻又陌生的面孔,甚或是迴避著自己心靈內的聲音。不願聆聽,不想接觸,沒有給予自己思想沉澱的空間,那有自省、回應、行動的可能。

「忙」(或扮忙)充塞著每分每秒,就是令自己不能「閒」下來。「閒」似乎只能配上「閒人」、「閒懶」、「遊手好閒」等標籤。靜不下,停不了,何以享受個人的悠閒、閒適、閒暇,更遑論擠出閒情與友人閒聊!

英文字close亦頗有意思。親密摯友稱為close friend;當你討厭別人太貼近自己,你會說:I hate people standing too close to me;當東西完全緊貼,或不能讓人或事再進入的時候,close就是關閉、封閉的意思。似乎真正的親密,是需要給雙方一點點距離;當環境太狹小或心靈太受壓,便容不下別的聲音,人乾脆就把自己關閉起來。

外國的月亮並沒有份外圓,地方卻肯定比香港大,生活節奏也相對慢。地大令人心廣,我們亦有較多時間、空間聆聽自己的內心,細察自己的需要。但願在這空間的移動,我們可以發現:與家人、朋友、鄰舍、甚或他者的關係,遠比費煞思量、竭盡心力所賺取得來的錢財、地位、名譽更為重要及寶貴。

朋友,衷心謝謝你的留言對話、來電、視像通話、相約見面,甚或是開車數小時,移駕到訪詳談。真的,不管在英國、台灣、香港,「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就會再見。」[1]


[1] RubberBand歌曲《Ciao》的歌詞,RubberBand:〈RubberBand - Ciao MV〉,YouTube,2021年6月18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jJmMDyjv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4月17日)。

 

風雲上的夕陽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13/04/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法國

在圖盧茲常刮起強風,現在冷天真是感到風蕭蕭兮易水寒。我在黃昏默觀,看著日影西斜,雲隨風舞,變化萬千,夕陽餘暉下思念我親愛的姑姐,她近日忽然在沉睡中離世了。在黯然神傷之餘,再勾起自己爸媽離世的傷口,有數天墮入失落的情緒中。正如一位弟兄的安慰,我們已離世的親人雖然現在只能活在我們的懷念中,但他們許多榜樣是會持續的活在我們一輩子的生命中。

姑姐是上帝給我在世生活的天使。記得年少時,姑姐看到我家窮困,常常靜靜地給我家資助,她很有情義,她慷慨但更會考慮到我父親的感受。她常在週末叫我和弟妹到她家住,煮好吃的給我們吃,這種種的親情,使我每次返家都感到捨不得,且暗自垂淚。

她很有憐憫人的心懷,更愛護她在內地多個親人,竭盡所能幫助每一個有需要的親友。但她並不是閒著的,她一人要照顧家中七個男士(她有六個兒子),相夫教子。雖沒有傭工,但家裡十分整潔和有條理。她很聰明好學,從電視中學會做出很多美味的餸菜,照管兒子們也十分妥當,她得到他們的尊重和愛護,並能作家中的調解者。

現在她的兒子皆成家立業,按各人的才能在各方面貢獻社會。她讀書不多,不諳學術,卻活出生命的真理,也成為她丈夫、兒子甚至許多親人的天使。她謙厚坦誠和堅強,是我心中很佩服、敬重和懷念的姑姐。她在移民加拿大後有機會決志信主,如今能安然睡在主懷,叫我稍感安慰。她在加拿大定居後,我實在太少對她盡孝,感謝我在加國的妹妹代為照顧她。

從她的人生,看到她像《聖經》中的以諾,養育兒女,與神同行(創五21-24),生命在一步一腳印中走完。她心靈單純,一生憑良心做事待人,寬容大度,更持家有道,勇於承擔責任,能任勞任怨,縱遇人生憾事,也默然承受,有強大的心靈,她是我的人生裡其中一位值得學習的人,學習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忘實踐上主給我們人生的召命。人生雖常遇風高浪急,但在順應所處的環境中,因著雲上的夕陽,依然可以有絢麗奪目的美景。

今天我們是被拋進一個難以估計的世界,不知道如何計劃未來,常感不知道怎麼辦,決定的對與錯很難評斷,但我們還是有責任去盡力而為,承擔決定,也承擔後果。忠於自己的責任、職責、承諾和使命,任主帶領我們一步一腳印的前進,縱使平凡,也心安理得,可以安然入睡,能在人生旅程中,觀賞沿途風光,也給相遇的人一個微笑和問安,給需要的人一雙扶持的手,給哀傷的人一個安慰的問候,鼓勵不和的人互助諒解,體諒大家在人生中各有難處,化解不必要的矛盾,作鹽和光。

中美高科技大戰:有沒有全勝或完敗?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29/03/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今年3月,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 發表了一份名為 《追踪關鍵技術》的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在未來幾十年推動創新、經濟增長、軍事實力的 44 項技術中,中國在 37 項上贏了美國,這包括了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生物技術、先進製造技術、量子技術,美國僅在七項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和創新地位。該報告又指出:在國防、安全、太空領域的研究方面,中國尤其佔據主導地位,中國出產的高影響力(high impact)研究是美國的五倍多,例如關於先進飛機引擎和高超音速的頂級研究論文裡面,將近一半是出自中國的研究員。

筆者無意輕視中國科技的潛力,但我們應該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衡量中美雙方的科技實力。其實,過去不同機構亦發表過類似的報告,筆者亦曾經撰文回應,在這裡我只是簡單地總結從前的分析。許多學術期刊都以「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來分級,甚至乎用來奠定「江湖地位」,愈多作者引用的文章便會得到愈高的影響力分數,這種評價的方法就好像是投票,然而,很多人引用是否保證那些論文一定是高質素呢?

此外,在論文中提出說起來頭頭是道的宏大理論是一回事,但能否製造出實質的科研成果又是另一回事。以論文數量和引用次數來說,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好像是「擊敗」了美國,不過,百度的文心一言卻明顯落後於ChatGPT、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在關於先進飛機引擎的論文中,中國處於領先地位,然而,今年2月中國自主研發的C919 商用客機卻因為引擎故障而叫停試飛計劃,3月初香港大灣區航空訂購了15架波音737-9客機,而不是C919。此外,雖然在2017年和之前幾年中國的超級電腦運算速度在世界排名中名列榜首,但之後開始被擠下來,在2002年全世界最強勁的超級電腦是美國的Frontier,第二名是日本的Fugaku,第三名是芬蘭的LUMI,第四名是意大利的Leonardo,第五名是美國的Summit,中國不入五甲。至於中國半導體仍然遠遠落後對手,便更加不在話下,現在美國及其盟友限制出口尖端晶片到中國,可以預見將來中國的超級電腦發展會更加受到限制。

在可見將來,若果中國在高科技上要彎道超車,恐怕需要格外努力,美國和其他高科技發達國家都擁有優良的創新傳統,一直以來,美國在這方面的動力完全沒有減慢的跡象。舉例說, 1984年蘋果推出麥金塔電腦的視像使用者介面,令電腦更加容易使用; 1993年全國超級電腦應用中心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Mosaic,掀起了互聯網革命;1998年谷歌發明了嶄新的搜索引擎,此後任何資訊都是垂手可得; 1999年Nvidia 推出了第一個用於個人電腦的圖形處理器(GPU),大幅度地提升了電腦的運算能力,現在全部人工智能都倚賴這種科技; 2001年蘋果推出 iPod,完全改變了人們欣賞音樂的方式; 2004年臉書面世,之後社交媒體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2007年蘋果推出智慧型手機iPhone ,一夜之間傳統手機變成古董;2011年國際商業機器(IBM)的電腦華生(Watson) 在知識問答比賽Jeopardy!中打敗了人類;2016年谷歌的人工智能AlphaGo 戰勝了世界棋王,最近的ChatGPT、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又是另一個巔峰。

人工智能專家邁克.貝克特爾 (Mike Bechtel ) 說得對:「新興技術的進步並不是隨機的,它遵循持久的軌跡。」美國和其他高科技發達國家的文化和制度已經鋪下了培養創新的土壤和軌跡,我需要強調,我並不是說在這種土壤上面所有人都擁抱創新,人性是普世性的,絕大部份人都傾向於安於現狀,當新觀念、新事物擾亂了原有的做事方法、生活方式,甚至挑戰了人們的身份認同時,人們即時的自然反應是質疑、排斥,美國人並不例外。

有創意的人是獨排眾議的異見分子,不過,在多元社會中,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舉例說,現在人工智能的神經元網絡是科技界的當紅炸子雞,但曾幾何時卻是無人問津,人工智能源於1950年代, 可惜一直進度緩慢,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被稱為「人工智能冬天」,意思是所有關於人工智能的研究都陷於凍結狀態, 那段期間若果研究人員在論文上提及人工智能或者神經元網絡,這篇論文多數不會通過審查。1980年代法國人工智能專家Yann LeCun 在美國AT&T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能夠辨別物件的人工智能軟件,在實驗中成果豐碩,可是,當他投稿予學術期刊的時候,審查人員仍然拒絕刊登他的論文。Yann LeCun 鍥而不捨,其發明逐漸受到重視, 2013年Yann LeCun加入臉書,成為了該公司的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臉書並且採用他的技術於圖像識別和分類。

不過,美國的高科技行業有不少弱點,雖然美國長於發明、創新,但是在執行、改良、量產方面卻遜人一籌。幾十年前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 曾經坦白地指出:即使通用公司最高效率的工廠仍然是比不上日本的。有趣的是,幾十年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亦說出同樣的話,在最近關於《晶片戰爭》 的新書發佈會中(張忠謀並不是該書的作者),他不客氣地指出:美國生產半導體的成本比其他國家高很多,日本晶圓廠的產能比美國的高出一倍,假若美國晶圓廠的機器在半夜壞掉,美國的技工不會馬上搶修,而是會等到明天。還有,2014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公司福耀曾經在俄亥俄州一個已經關閉了的通用汽車工廠設立生產線,但中國的管理人員慨嘆:「美國工人的產能很低,但又不可以管。」

說得好聽一點,這是文化差異,說得難聽一點,這是工作倫理的問題。縱使美國在高科技上保住霸權,但中國和其他國家仍然可以國際貿易中佔一席位,例如通過倣效或者改良美國的科技、減低成本、 提高效率……等方法。從這個角度來看, 沒有人會全勝,亦沒有人會完敗。

超級食物真的帶來超級健康?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9/03/2023

《修復身體的超級食物:全美知名醫學博士、健康權威教你,吃什麼可以不藥而癒,修復失衡的身體》、《超級食物:14種改變一生的食物》、《傑米.奧利佛的超級食物》、《輕療癒:超級食物精力湯,排毒防癌抗三高》、《超級水果巴西莓:改變300萬人的紫色奇蹟》、《超級食物青花椰苗:集解毒、抗癌、防老化等功效於一體的最強蔬菜》、《超級健康食物排行榜》……這一系列有關超級食物的書籍,即使還未吃過書中所提及的超級食物,光是看書名,讀者就可能「垂涎欲滴」,買書的同時,巴不得連帶相關的超級食物都一一買下,好去修復身體、排毒防癌抗三高,好讓自己也經歷紫色奇蹟。超級食物到底有多神奇,讓不少人對它們趨之若鶩,甚至令坊間湧現一本又一本談論超級食物的書籍,以及與它相關的食譜?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甚麼是超級食物(superfood)?根據劍橋詞典(Cambridge Dictionary)網上版,超級食物被定義為「對健康非常好的食品」;[1] 牛津英語辭典(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網上版,超級食物被定義為「有些人認為對你非常有益,並且有助於預防疾病的一種食物。」。[2] 至於人們愛用的維基百科網站則表示:「超級食物是一個行銷詞彙,意指各種宣稱有益健康的食物。營養師並不使用這個詞彙,許多營養師否認超級食物所宣稱的健康助益。」[3] 有研究人員認為超級食物含有高濃度的營養物質,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另外,它們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份,令人體達到令人滿意的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及生物活性(bioactivity),以至極具生物學價值;[4] 簡單來說,便是人體容易吸收,發揮效用。上述數個對超級食物的不同定義顯示了:迄今,超級食物還沒有一個官方的定義,不同的人對超級食物的觀感原來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把超級食物,更正確來說,把超級食物這詞彙看得非常正面,有些卻看得極為負面。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

拜香蕉所賜,令世上出現了超級食物一詞。1917年,美國的聯合果品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在營銷策略上為要促銷香蕉,創造了「超級食物」這個詞彙。[5] 香蕉本為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生果,對美國來說是極其新奇的食物,為了讓美國人接受香蕉,更重要的是吸引美國人購買香蕉,聯合果品公司可謂不遺餘力,推出一連串在當時來說極富創意的營銷策略,打造出香蕉極具營養的健康形象。公司創新地聘請了醫生讚揚香蕉的營養價值;亦把香蕉推進家庭的早餐桌上,建議繁忙的都市人把香蕉切片,加上粟米片及牛奶,製造出完美的早餐;聯合果品公司更成功地讓麥片公司願意付款購買香蕉,並在麥片盒中加入香蕉免費換領券;為了確保孩子認識香蕉,聯合果品公司設立致力於出版的「教育部」,巧妙地提供有關香蕉訊息的免費教科書和課程材料。[6]

一時間,香蕉的價值被高度讚揚,早在1918年,一名美國醫生Samuel Prescott在文章中提到:「將香蕉與牛奶按適當比例混合,其成效好比一餐裡進食蔬菜配以少量肉類,這個配給量便足夠身體的需要。」[7] 1924年,另一位醫生Sidney V. Haas更指出香蕉可以醫治腸胃疾病乳糜瀉。其後,Haas為病人開出的「香蕉處方」,更有其他醫生的仿效,甚至有一日進食高達七隻香蕉的醫療處方。[8] Haas的嬰兒病人在他的治療之下,的確接受以香蕉為主的治療,但他們同時也在進行無麩質飲食。最後,一名荷蘭的兒科醫生Willem Dicke證實香蕉在治療乳糜瀉方面其實沒有特別作用,Haas治療之所以有效,只因為他意外地禁止了病人進食麩質。[9] 這場美麗的誤會雖然過去,卻無損香蕉的魅力,時至今日,不單只食物,連護膚品公司都吹捧自己的眼霜含有香蕉成份。[10]

現今的超級食物如香蕉一樣,努力標榜自身的營養及治療價值,以獲得消費者的垂青,難怪牛津英語網上辭典說超級食物是「有些人認為對你非常有益……」;而維基百科則毫不留情地指出:「超級食物是一個行銷詞彙」。針對當時的美國或現今的全球市場,香蕉或超級食物都是一門極大的生意。大型科技研究及顧問公司Technavio預計,從2021年到2026年,超級食品市場規模預計將增長至1,253.4億美元,市場的關鍵走勢在於愈來愈多超級食物被推廣,以及將超級食品的成份應用在美容和個人護理產品。[11] 在昔日缺乏食物和食物需要配給的年代,商人自不然要提醒消費者香蕉的性價比極高,是「窮人的生果」,這樣才能帶出它的市場價值。[12] 反觀今天,超級食物的賣點不再是「窮人的生果」,有的價格不便宜,有的更換上「高貴的外衣」,成為「新的健康奢侈生果」,目的是要吸引中產或以上的消費者。[13]

明光社

相信在龐大的利益之下,食物公司會繼續傾巢而出,在各種媒體平台把超級食物從傳統的健康食物分別出來,超級食物之所以為超級食物,最大的賣點在於它們有療效,可以讓人的身體更健康。業界推廣超級食物會如當初推銷香蕉一樣,為了宣揚某種食物的好處,既得利益者會出錢支持相關的研究,以證明某種食品對人類健康有正面影響。例如由美國高叢藍莓委員會(US Highbush Blueberry Council)支持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便發表了以下的結論:「每天食用22克凍乾藍莓(相當於每日一杯新鮮藍莓)可能對患有二型糖尿病的男性的心臟代謝健康參數產生有益影響。」[14] 對於由相關團體資助的研究,一生致力揭露食品產業劣行的康奈爾大學營養科學系訪問教授Marion Nestle向來都不投信任票。她認為營養科學家可能認為自己不受食品工業的影響,然而,食品公司資助的研究通常都有利於贊助商的利益。一次偶爾的觸發,Nestle決定收集由食品公司資助的研究,每當她收集到五篇文章,便上載於自己的網頁上,有一年,她發現168項研究中,研究結果有利於贊助商利益的竟達156篇。她指出,如果結果不利於贊助商,研究員將無法再次獲得資助。[15]

Nestle亦先後撰寫了Food Politics, Soda PoliticsUnsavory Truth等書籍,為消費者揭開食品公司的神秘面紗:它們背後如何操作,如何影響廣告、研究,甚至政府等持份者,以此塑造消費者的飲食習慣,影響大眾的營養及健康。對於上述美國高叢藍莓委員會所資助的研究,Nestle認為「針對許多其他生果的研究,預計也會有類似的結果。」她表示自己喜愛藍莓,但並不希望它被視作超級食品來銷售,在她眼中,所有生果、蔬菜、堅果和穀物都可以提供營養和纖維,它們都因其營養、健康價值以及口味而具備食用的價值。[16]

是的,除了嗎哪,這個世上恐怕沒有真正的超級食物,唯獨嗎哪含有整全的營養,足以讓以色列人在曠野進食40年而沒有患上營養不良(申八3-4)。神創造不同種類的食物(創一11-12),讓人任意享用(創一29),如非特殊的情況,神不會限制一般人食用某些食物(民六2-3)。各種食物各自有不同的營養要素及價值。[17] 現今,不少營養學的問題在於一次只研究一種營養素,這做法忽視了營養素來自食物,食物與飲食的處境,以及飲食與生活方式其實都息息相關。[18] 假設只比較單一的營養素,難免會有某些食物比其他食物出色,如果以蛋白質來計算的話,牛奶一定勝出,藍莓一定出局。

英文諺語中有一句“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意思就如中國人所說的「甲之熊掌,乙之砒霜」。食物也是如此,當某些食物對他人有益,並不代表一定對自己有益。縱使香蕉的營養價值真的很高,糖尿病患者也不能多吃,根據中醫的說法,香蕉屬涼性的生果,「若冬天容易有手腳冰冷、臉色蒼白、嘴唇淡白或體質虛寒者」,應該少吃香蕉,在冬天,一般人也不宜多吃。[19] 人不能只強調食物中某一種營養素而判斷它們對所有人的功效及價值,有關食物的知識也是如此,不要只看重營養師的意見或研究人員的意見,也要看重中醫的意見。與其查看哪些食物有豐富營養,讓自己健康,不如先檢查自己屬於甚麼體質,找到合適的食物去吸收當中的營養,增進健康。

不是由超級食物決定你的身體是否健康;反過來,是你的身體決定哪些才是超級食物。


[3] 〈超級食物〉,「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22年11月20日,網站:https://zh.wikipedia.org/zh-tw/超級食物

[4] Charalampos Proestos, “Superfoods: Recent Data on their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s,” Current Research in Nutrition and Food Science 6, no.3 (2018): 576–593, http://dx.doi.org/10.12944/CRNFSJ.6.3.02.

[5] Dr. Scott Lear, “Superfoods – Myth or Reality?” May 11, 2022, Dr Scott Lear, https://drscottlear.com/2022/05/11/superfoods-myth-or-reality/; “What makes superfood so super?” U. C. Davis, https://www.ucdavis.edu/food/what-makes-superfood-so-super.

[6] Dan Koeppel, Banana: The Fate of the fruit that change the world (New York: Hudson Street Press, 2008); Nyamhistorymed, “Extra, extra, get your new banana!” History of Medicine & Public Health, October 8, 2015, https://nyamcenterforhistory.org/tag/united-fruit-company/.

[7] Samuel C. Prescott, “The Banana: A Food of Exceptional Value,” The Scientific Monthly 6, no. 1 (January 1918): 66.

[8] Jill Neimark, “Doctor once thought bananas cured celiac disease. They saved kids’ lives – at a cost,” Npr, May 24, 2017, https://www.npr.org/sections/thesalt/2017/05/24/529527564/doctors-once-thought-bananas-cured-celiac-disease-it-saved-kids-lives-at-a-cost.

[9] Alan Levinovitz, “The First Superfood: One miracle fruit can cure disease and make people lose weight? That’s bananas,” Slate, April 22, 2015, https://slate.com/technology/2015/04/the-first-superfood-doctors-believed-bananas-could-cure-celiac-disease.html.

[10] “Why did we choose Banana as a Superfood skincare ingredient?” The Skin Diet Company, https://www.theskindietcompany.com/blogs/tsdc-superfoods/why-did-we-choose-banana-as-a-superfood-skincare-ingredient.

[11] Technavio, “Superfoods Market Size to Grow by USD 125.34 Billion, Superfruits to be Revenue-generating Product Segment,” Cision, November 22, 2022, 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superfoods-market-size-to-grow-by-usd-125-34-billion-superfruits-to-be-revenue-generating-product-segment---technavio-301683945.html.

[12] Prescott, “The Banana,” 75.

[13] Christoph Frank Wiedenroth and Verena Otter, “Who are the Superfoodies? New Healthy Luxury Food Products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Potential in Germany,” Foods 10, no.12, 2907 (2021), http://doi.org/10.3390/foods10122907.

[14] Kim S Stote et al., “Effect of Blueberry Consumption on Cardiometabolic Health Parameters in Men with Type 2 Diabetes: An 8-Week,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 4, no. 4 (April 2020): nzaa030, https://doi.org/10.1093/cdn/nzaa030.

[15] Politics and Prose, “Marion Nestle, ‘Unsavory Truth’,” YouTube, January 7, 20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8y0RCwtPTo.

[16] Marion Nestle, “Industry-funded studies of the week: blueberries—again!” Food Politics, November 16, 2020, https://www.foodpolitics.com/page/2/?s=superfood.

[17] Catalina Gonella and Delisa Shannon, “What people get wrong about superfoods,” Insider, April 12, 2021,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what-people-get-wrong-about-superfoods-nutrition-health-acai-goji-turmeric-quinoa-2018-6.

[18] Federica Morgandi, “Matcha: Don’t let yourself be fooled by superfoods,” diggit magazine, September 21, 2018, https://www.diggitmagazine.com/articles/matcha-superfoods.

[19] 朱育嫻:〈冬天吃香蕉有禁忌 4種人要少吃!中醫教你「這樣吃」排毒又補鈣〉,「健康2.0」,2022年1月3日,網站:https://health.tvbs.com.tw/regimen/331201

美味陷阱

29/03/2023

《美味陷阱:你吃的是食物不是食物!揭發假天然、真添加的味覺騙局〔只吃真原味升級版〕》
(The Dorito Effect: The Surprising New Truth About Food and Flavor)
作者:馬克.史蓋茲克(Mark Schatzker)
譯者:鄧子衿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時報文化
出版年份:2020年

當年,電視台曾經有一個美食節目,主持人常把「雞有雞味、食物好鮮味……」掛在嘴邊。這些評論當時聽起來都像廢話,但時至今天,雞真的不一定有雞味。

《美味陷阱》的作者道出了追求高產量生產雞隻與粟米等食物的後果。雞農為了「生產出」更多雞隻,改變了雞的飼料及生長環境,換來雞的味道每下愈況。粟米農場也因面積大增,令粟米味道變淡了;馬鈴薯的情況也一樣。食物失去了天然味道,只好讓化學公司製造食物添加劑,增加食物的味道,於是「食物越來越無味」、「香料越來越精進」。

天然食物要借助調味料才有味,而零食這類經高度加工的非原型食物,更加入大量人造調味劑,務求令味道不變,這味道不是食物原有的味道,而是「想要它吃起來」的味道,這令薯片可以有「烤肉風味」。味道真的很重要,因為食物有味,人才樂意進食,不過,加了調味劑的食物,意味著食物的味道不再由大自然控制,而是由負責行銷的人操縱。人們吃下愈來愈多「味道化合物」,味覺系統受欺騙,一旦喜歡上合成香料,面對淡而無味的天然食物時,也會用各式加了調味劑的醬料為食物「加味」。人工香料令食物變得美味,但亦令人變得肥胖。加了人工香料的食物讓人吃得更多,於是離苗條及健康更遠,以美國為例,69%的人不是肥胖就是過重,患上糖尿病的人也愈來愈多。

人工香料是導致人肥胖的幫兇,也是教人失去了「味覺」及無法聆聽身體需要哪種營養的元兇。1926年,芝加哥小兒科醫生Clara Davis進行了一項營養學實驗,她代家長餵養15名年齡從六至11個月大的嬰兒達六年之久,這些嬰兒沒有接觸過「成人吃的一般食物」,他們面前總有34種天然食物,只是當中不包括糖、奶油或薯片等食物,而食物唯一的調味料是鹽。他們可以自選吃的食物及份量,結果發現即使他們各有偏好,最終他們挑選的飲食組合都非常均衡,另外,他們沒有便秘,即使患了感冒,三天後便會痊癒。當他們大病初癒後,生牛肉、胡蘿蔔和甜菜(又名紅菜)的攝取量會突然大增。研究結束後,Davis稱這班孩子為營養學大師,因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甚麼食物。

很多人都知道野外的貓在不適的時候,懂得找草吃,殊不知人類原來也有此本能,懂得用適當的食物餵養自己的身體,無奈工業化世界帶來了工業化食物,人類從味道分辨美食的天賦被奪取了,變得被人工味道牽著走,只知「美味」,不知營養,以致身體出現不同的狀況。此書談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喚醒人們認真地審視真正食物及當中的營養,因為這些都不是加工食物可以比擬的。

一隻雞有雞味,表示這隻雞是真的有營養。

十九歲,十七歲,六十三歲,還有……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9/03/2023

十九歲

紀錄片電影《給十九歲的我》(後稱《十九歲》)停映了。現在不論政治還是社會議題,寬容不見,紅線處處,討論問題都要極度小心,但筆者也先要「利益申報」,本人有在電影公映前看過首映,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去到今天的情況實在是可惜的:電影中每個同學的故事,以「真人記錄」的手法製作,彷彿親眼看著幾個女孩在2011至2019年,在風雨中成長,其實都很觸動人心的。

《十九歲》初上場時口碑是不錯的,可是後來引起了導演「主導說故事」的手法爭議,然後開始傳出參與拍攝的同學在校內首映前未有看過影片的最後剪接片段。接著又傳出導演代表香港電影業界加入政府成立的「推廣香港新優勢專責小組」,引發一些網民呼籲罷睇。估不到現實劇情可以比片中故事更奇情:其中一位主角親自撰寫萬字文,披露自己「由始至終都不同意《給》以任何形式進行公開放映」,再加上「被參與演出」的女車神單車手聲討,情況一發不可收拾。公映只有四日,英華女學校前校長已就影片爭議發公開信指,對事件引起的爭議深感抱歉,並指自己責無旁貸;而影片亦已暫停公映(相信也再難有機會上映了)。

的確,這部影片是赤裸裸地踩界:學校與學生和家長的確有協定,本來只為學校籌款而拍,只會發放DVD的紀錄片,變成了公映作品;導演本意想做紀錄片,但又不是製作純粹新聞紀錄片,又不是純粹的電影,又不是真人show般的製作。這樣將紀錄片,旁白片,籌款影片「共冶一爐」,只能說是太過貪心,拍攝拿捏稍有不準,就容易出現主觀、偏頗的情況。

明光社

而若以學術研究來講,舉凡有真人參與的研究活動,無論形式、發問題目、用途、發佈,全部都要先經過申請審批(大學會有專責的倫理委員會處理),在過程中,必須先向參與者清清楚楚交代,要求是十分嚴格的。事實上,紀錄片、真人show等,參與者的真實反應和記錄絕對重要,拍攝紀錄片時製作人和參與者的互動並不容易,踩界有時亦難免,要在說好故事和保護當事人之間平衡,十分困難,也需要十分信任。《給十九歲的我》本來是有這條件的:由發起人前校長,導演,同學,通通都是同校師姐師妹還有校長,理應可以有一個美好結局,可惜……

十七歲

那麼,紀錄片還能製作下去嗎?在《十九歲》之前,其實還有2009年出品的《KJ音樂人生》:這紀錄片記述了一位本地音樂天才KJ的故事。他本人的故事,本身已經十分「尖銳」——KJ本人魅力非凡,卻又帶點傲氣(例如他在校際音樂節參賽,特登犯規,選了一部超時作品演出,最後卻被評判破例評為冠軍)導演記述了他成長的故事,當中除了他與音樂結緣,更有他和他一家的故事:恩師對他的啟迪,他與同學及兄妹間的矛盾,甚至父子之間,由彼此關愛到心懷怨恨,甚至咬牙切齒……人生複雜,而KJ一片拍攝足足跨越了六年時間,拍攝KJ由11至17歲的成長歷程,結果該片揚威當年的香港和台灣影壇,奪得了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音效」、「最佳剪輯」三獎,為金馬獎史上獲獎最多的紀錄片,也奪得了當年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電影」,成為一時佳話。

可是風光背後,原來另有故事。在影片公映事隔14年之後,片中主角KJ,就因《十九歲》事件的爭議,在其社交媒體中告白,控訴當年導演原來亦是未經他本人同意,沒有剪掉他早已要求刪除的片段,這導致了他與父親長時間關係破裂,需要多年時間修補。

六十三歲

而在外國,製作紀錄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英國著名的跨年紀錄片《人生七年》系列(The Up Series)就是當中的經典。這部歷時近六十年的紀錄片,自1964年起製作,當年的導演選出來自英國社會不同階級的14位小孩(最後繼續參與的剩下七位),從他們七歲時就做採訪,而每隔七年就再拍攝一次採訪,直至年前,已推出了第九輯,讓觀眾看到已年屆63歲的受訪者(所以片名就以七的倍數命名,第一輯是Seven Up而最新一輯為63 Up),可稱為史上最長系列的紀錄片。

這一部原來探討「貧富階級是否世襲」的製作,隨著時間演進,漸漸變成了那七位受訪者心路歷程(甚至是當代英國發展)的寫實記錄,為一系列的影片帶來了更多探討的主題。當中,除了展現出英國社會「成功靠父幹」、「贏在起跑線」、「窮人無出頭」的情況,連帶受訪者的成長歷程也被關注了:家族世襲成功的人固然繼續他們成功的故事;當中出身低下階層的,流連罪惡邊緣的,真的在年少時代因犯事而「失去聯絡」,後來居然又給製作團隊聯絡上,原來他已改邪歸正,更成為地方教會的牧師!也有受訪者中途決定退出,流下空白(諷刺的是,那位退出者後來也成為了紀錄片導演,並因而成名)。當中不同的受訪人物,對這個「終生」的節目有著極不同的反應:有人慶幸自己家族的故事得以被世人記錄;有人覺得不堪回首,更有受訪者形容每七年一次的受訪就像吃「毒藥」一般的難受……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遭遇。但站在倫理立場,這次《十九歲》電影出現的問題,實在值得我們反思:筆者相信,攝製方在製作影片時,並不是黑心作業;我也盼望受訪的學生們,隨著年紀漸大,在受到的創傷平復後,也會體會到製作這片時的心意。但在這一切之下,我們卻不能看輕了影片團隊好心做壞事的情況:受訪的女生受到的傷害,影片製作時受到的不公待遇,以及其家人受到的壓力,並不能因一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就能抵銷,製作以人為本的作品,不應更要以人為本作考慮嗎?

引申到日常教會生活中,我們時常強調基督教是講見證的信仰,也鼓勵信徒們多作見證,給世人看見改變我們生命的主。但在「常作見證」的同時,我們也應小心保護自己和家人。例如當眾講出自己的見證,如果涉及了家人、朋友的關係(比如離婚後破鏡重圓,或欠債糾紛等),當事人固然可能不介意,但其他人可能不作這樣想。如未得到家人同意和體諒,「夾硬」將見證講出來,的確有可能對他人造成「二次傷害」。這種情況,以往在華人教會中的確較少留意,因著《十九歲》電影出現的情況,大家多作相關考慮,保護自己和家人,也未嘗不是好事。

工作.意義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現在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23/03/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移民英國的香港家庭,有不少匆忙而至,只能見步行步;也有不少準備充足,出發前已選定宜居城市,甚至隔山買牛,預先買(租)下房子,務求一蹴而就,盡快安頓。

筆者一家到埗後,曾到幾個港人聚居的熱門地區走走,看看是否方便接觸香港人?感受一下該區氣氛,了解一下華人教會的情況?觀察一下「織帳棚」(工作)的可能? 

我們落腳雷丁(Reading)之先,已聽聞這城有不少香港人,朋友也因此鼓勵我們來看看。第一次到雷丁,朋友領我們在市中心遊覽,街上確實有不少華人面孔迎面而來,很自然會展現一個微笑。若主動打個招呼,大家相認是「自己友」,很快就放下戒心,攀談起來,甚至加個WhatsApp,以便日後聯絡。那天,友人請我們到一食肆午餐,但因客滿而沒有光顧。愛妻當時留意窗戶張貼了招聘告示,心想在這地方「織帳棚」大概是有可能的。 

2022年10月初,我們搬到雷丁,友人再帶我們去光顧那食肆。餐後愛妻到櫃台結賬,趁機與經理閒聊,對話是這樣的: 

「我們剛到雷丁一個月。之前來探朋友,已想來幫襯一下。但當天客滿,所以今天特意再來光顧,記得那天店外還張貼了招聘告示㖭。你是香港人?到英國很久了嗎?」 
「……我們仍請人,你有興趣嗎?」 
「……都有想過!」 
「你想做樓面?還是廚房?」 
「……都可以試試。」 
「你,做樓面啦。咁你下星期一嚟試吓。」 
「星期一唔得,星期二可以嗎?」 
「好呀!」 

簡單的對話,愛妻就開始在英國的第一份工作。 

店內的經理、樓面、廚房員工都是華人,能說廣東話。他們分別來自國內、馬來西亞、香港。而香港人分別有來了半年的年青人、兩年多的大哥、十幾年的大嬸。
 
第一天上班,經理交代了工作,但沒有談及薪金。第二天愛妻主動提問,經理這樣回應:「樓面是8鎊一個鐘,廚房就8鎊半。」愛妻聽後不以為意,畢竟她自覺是個「學徒」,而且有機會接觸這群離鄉背井的華人才是她所在意。那天下班回家,與友人傾談,才得知英國的最低工資為9鎊半。因此,經理所說的薪金明顯低於法定工資,乍看有點欺騙及壓榨員工的味道。隨後,太太跟一位移居英國超過半世紀的朋友分享(她家人亦曾經營中式餐館)。友人表示,由於英國的稅收重,一般華人小店難以負擔,因此,為了營運、生計,不少小店經營者,不會把薪資及收入全數上報政府,以避繳交高昂稅款。顯然這是不誠實的做法,但當中也有可理解的辛酸。然而,太太工作的食店是集團式連鎖店,不是經營艱難的小店。他們竟然以「慣常」做法,每週以現金出糧,實質是剋扣工資,實在令人不爽。員工薪金是受法例保障的,為何他們甘願接受這種不合法的待遇呢?

流離在外,總希望走近熟悉的環境和人,「同聲同氣」成為凝聚同胞的重要元素。能夠以母語去說話,即使是表面的溝通,已見親切溫暖。華人在外,語言限制著他們的社交圈子,亦阻礙了他們的工作機會。接受較低的工資,能夠在「自己人」圈子中工作,可能亦是他們作取捨的因素。為了「生活」而接受不公平的對待,成為「不守法」的一員,這也是一份淒涼及悲哀。 
 
愛妻是重視「公平」的人,亦堅持「守法」的原則。她星期二上班,經了解後,她決定星期五離職。僅僅數天與同事的相處,氣氛由冷漠到有問有答,愈見融洽,她也有不捨。就在星期五完成工作,準備收工的時候,其中的同事問道:「下星期能見到你嗎?」一句簡單的說話,讓愛妻有一份觸動,希望多一點與他們接觸,多了解他們的需要,多一點與他們分享上帝的愛。 

短短一星期,略略體會異鄉客的工作,愛妻再一次成為「無業」,但肯定不會是「遊民」。她的「工作」往往是在無業而正式展開!「意義」不一定由薪金、地位、前途所界定。關心身邊的人,與哀哭的人同哭,與喜樂的人同樂,在冷漠、孤獨的城市裡,叫人感受到人間有情、世上有愛,這豈不是更有「意義」!?

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3/2023

網上討論區不時會有人發帖文,為到不同的選擇尋求網民的意見,例如「我和女朋友應否分手」、「我應否轉工」等等。現代生活講求簡單、快捷、享受、好玩,若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大小試探中站立得穩,家長實在需要有意識地、甚至刻意地引導孩子了解選擇背後的價值和意義。

幫孩子請假去旅行?

有時人長大了所作的選擇,看似憑直覺和當時的經濟能力去決定,其實各樣的生活選擇正反映著我們內心的價值觀,而這些選擇將會不自覺地、慢慢地塑造、強化我們的品格。例如家長應否為了去外地旅行,提早為孩子向學校請事假?對此有人會贊成也有人會反對,如何作決定視乎家長心裡認為成本效益重要,不想浪費機票、團費等,還是遵守規則、珍惜每個上課日更重要。我們是否願意為培育孩子的品格而付上代價,放棄一些方便和享受?

以建立孩子的品格為先

有時孩子做錯事,怯生生地對家長說:「媽媽,對不起,我不小心摔破了你的水杯。」這時家長可能會驚怒交集,但也需要冷靜下來看清楚,孩子雖然害怕被責罵和知道自己令媽媽失望,但他依然選擇在家長未發現這個錯失之前,主動向家長認錯,因為他在隱瞞和誠實之間作出了選擇。當家長的目光轉向建立孩子的品格,就會有不一樣的回應,例如家長可以攬著已受驚的孩子,這樣回應:「媽媽知道水杯碎了是會感到不開心,但媽媽欣賞你的誠實和主動認錯,媽媽不會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我們一起想想有甚麼方法可避免類似情況出現?假如下次你再次遇到同類事件,也要和媽媽分享啊。」

如果父母心裡真的希望孩子有能力作好的選擇,有時需要刻意讓孩子去體會優質選擇所帶來的滿足感,例如建立自己、幫助到別人等等,這些發自內心深處的平安和喜樂,遠勝於選擇說謊,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說謊或者能讓我們逃避一時的責任,但卻種下更多的內疚和不安。

時得放手讓孩子選擇

孩子的選擇總是簡單的,例如到餐廳吃晚飯時,選擇吃A餐還是B餐等……若在不涉及生命安危的前提下,家長請多包容放手,容許孩子體驗選擇前的思考過程,並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假若一家人獲邀請出席朋友的家庭聚會,孩子正在選擇帶甚麼玩具隨行,是很多配件的玩具車,還是巨型毛公仔?有時家長眼見這種情況,會過於心急,很快地憑著自身經驗就替他們拿主意,其實孩子需要從體驗中學習,事實上家長也不能永遠代孩子去作最後的選擇,家長的角色很多時是陪伴,並且幫助他們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擴闊他們的眼界。

若家長的目是以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為先,在遇到上述事件時,家長可問問孩子為甚麼在眾多玩具中挑選出這兩件玩具,孩子的答案可能是「最喜歡它們」、「想給朋友看看」、「可以一齊玩」等等。除了分享感受之外,家長可加以引導,讓孩子講出帶某件玩具外出的好處和壞處,問問孩子覺得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照顧帶出去的玩具?是否願意由離開家裡開始,直到回到家裡都妥善地照顧它?最後不論孩子作出了怎樣的選擇,家長也得讓孩子體驗這次選擇所帶來的喜悅和責任。

以欣賞的態度接納孩子的不足

既然孩子在學習作出選擇,總會有選擇錯誤或未如理想的時候,例如孩子堅持把巨型毛公仔帶去朋友的家,結果毛公仔卻不似預期中那樣受歡迎,孩子還要抱著它去經歷乘車時候的不方便、因毛公仔太重而弄得全身酸痛,甚至鬧起情緒來,請父母不要在這個時候取笑或戲弄孩子,講出令孩子洩氣的說話,例如「一早叫你不要帶它」、「都和你說過別人的家也有毛公仔」,難道我們希望孩子成為害怕作選擇的人嗎?特別在困難的時候,父母更要陪伴著孩子一起分擔,多多欣賞和接納孩子,例如讚賞孩子有願意分享的心、學懂堅持、勇於承擔、了解自己的想法等等。父母的接納也會讓孩子學懂雪中送炭,安慰別人和建立同理心。透過不同的生活體驗,孩子就在家長的引導下慢慢成長,作個懂得平衡、有承擔能力兼且成熟的人。

資料庫

選擇助孩子建構自己的身份

「選擇困難」這個詞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當走進餐室,面對印製精美、字體密密麻麻的菜單時,我們一時三刻可能都不知道選甚麼才好,成年人尚且會遇上這種情況,何況孩子呢?有些孩子不善於作決定,父母問他們有何選擇,他們會說:「不知道」,又或者不時改變主意,一時選紅色裙子,一時又選綠色,甚至因為面對做決定伴隨而來的壓力而哭起來。有臨床心理學家就指出,遇上這些情況,家長不免會想替孩子出主意,但她指出孩子可以透過練習去慢慢建立這種生活技能,而每次作決定,都能幫助孩子建構自己的身份,因為孩子的決定讓他表達了甚麼對他來說重要、他是誰,以及他喜歡怎樣展現自己。她又鼓勵家長若遇上無法作決定的孩子,不要事事急於替他選擇,反而要為他簡化選項,如請他二選一,讓孩子慢慢掌握作決定的技巧。[1]


[1] Eileen Kennedy-Moore, “When Your Child Can’t Decide,” Psychology Today, last modified June 28, 2019,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growing-friendships/201906/when-your-child-can-t-decide.

在「沉浸式」體驗中浮沉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7/03/2023

近期,有關「沉浸式」的遊戲、活動、服務,無論是網上形式或親身體驗,都在逐漸興起。根據牛津英語網上詞典的解說,immersive(沉浸式)是一個形容詞,指「(沉浸式的遊戲、表演、藝術作品等)圍繞著玩家或觀眾,使他們感覺完全融入體驗,通常會使用三維電腦圖像」,[1] 而按Google翻譯所講,immersive就是「身臨其境」。

我們可以理解,如果是在網上經歷沉浸式體驗,使用者可以戴上3D眼罩,觀看數碼技術所製作出來的環境,有全虛擬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亦可以是在現實的空間增加虛擬物件的「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或將現實與虛擬世界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新環境,而這兩個世界的物件是能共存並同時進行互動的「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不同的模式,都讓使用者完全沉浸其中,投入遊戲或故事,產生共鳴。由於減少了干擾,容易使人完全集中注意力在所看見的事物或經歷中。

而在現實中,亦可以製作沉浸式的環境,如日本東京豐洲新型態美術館teamLab Planets TOKYO,參觀者可以隨著360度的裝置和投影,使人沉浸於超現實的世界中,參觀者的身體反應,亦在同時間回應當時所見之景象,如置身花叢或河流之中。香港早前也有「尋找足印.莫內」沉浸體驗展,將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的畫作投影於360度的空間,讓參觀者仿似走進了他的畫作之中。[2]

教學上的沉浸式活動

由於「沉浸式」活動可以使人們更為投入,並且體驗和理解到活動要表達的內容,吸引參與者的注意力,通過多感官的體驗來提高人們對事物的理解。為此,它可以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工具。

當學生沉浸在環境當中,少了其他的干擾,他們會更集中、更有興趣和更投入地學習,而如果設計的美術效果理想,也可以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而當他們專注地學習,就可以更容易記住所學習及所經歷過的內容,留有更深印象,加深記憶。而且使用沉浸式的學習,更可能透過科技帶領學生經歷以往的歷史,比起單憑想像,更為實在和準確。就如香港的古蹟及藝術館「大館」,就使用AR科技讓人回到過去,重看昔日監獄的內部結構和了解獄中生活。[3] 另外,在沉浸式體驗的幫助下,參與者看到一些已經立體化和實在化的處境,就更容易理解和同情他人的境況,加強參與者的同理心。[4]

然而在教學當中,沉浸式的活動亦有其缺點。除了製作的成本高和時間長以外,對於一些學生來說,他們可能需要與人交談和合作,透過溝通學習互相協調和適應多變的處境,而早已設計好的沉浸式環境,對他們來說,可能不是最佳的學習場景。另外,亦有不少的學習是需要親身去實踐,真正「落手落腳」去體驗和建立使用真實工具的經驗。在虛擬的世界中,未必能提供最好的學習環境給這類科目。

關注「沉浸式」科技的使用

既然「沉浸式」方法能讓使用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恍如親身體驗,如果將它應用在產品營銷上,與消費者建立了個人更緊密的關係,就更能針對消費者的喜好建立更立體的品牌形象,以及作出銷售策略上的調整。[5] 此外,「沉浸式」方法如被使用在色情網絡遊戲與互動體驗當中,可以想像到其影響力著實不少,甚至可能會令用家上癮。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是中性的,科技發展者大多想用它來便利用家、幫助用家,但亦有機會被立心不良的人用於不當之處上。我們應當細心留意科技的發展,並小心應用。

資料庫

沉浸式體驗的潛藏風險

多年前的一套荷里活電影,講述男主角頸背的插口一旦與電腦系統接駁,便能在虛擬世界習武、學打功夫及克服對高度的恐懼,這些情節在未來似乎都有可能實現。除了電玩、教學、培訓及展覽外,沉浸式體驗還能在醫療方面提供輔助,[6] 甚至對克服恐懼帶來正面成效。[7] 科技發展迅速,但人們是否已預備好迎接虛實並存的世界?有大型數碼代理公司的前創作主管就分享到當中的潛在風險:當人們在虛擬世界分享有關自己行為方面的數據,這些數據一旦被竊取,會令他們的虛擬身份遭盜用,甚至在現實世界蒙受金錢損失。她提出當科技發展令人們的虛擬化身與現實世界的身份結連在一起時,例如容許人支付一些款項,更會令別有用心者帶來更多作惡的「機會」。如果VR和AR更多的應用在工作場所,例如僱員接受沉浸式培訓,或僱主透過有關技術監察下屬的工作表現,虛擬與現實的界線就會更模糊。她指出如長時間使用VR、AR等延伸實境技術,或會對人的精神健康帶來損害,雖然有關方面的研究不多,但眼前的網絡沉溺問題,以至社交媒體對年輕人的負面影響,都足以提醒人們有關風險的存在。[8]


[1] “Immersive,”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accessed March 6, 2023,  https://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immersive?q=immersive.

[2] 溫藹紅:〈莫內西九文化區展覽10月登場!展出約200幅畫作 置身浪漫光影花園〉,《香港01》,2022年9月16日,網站:https://www.hk01.com/食玩買/815450/莫內西九展覽門票詳情-開放時間-360度光影設計-展出約200幅畫作?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6日)。

3 U Magazine:〈大館「數碼熒房」穿越歷史時空 沉浸式動畫重現域多利鐵窗生涯〉,U港生活,2023年2月20日,網站:https://hk.ulifestyle.com.hk/topic/detail/20006059/(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6日)。

4 蔡卓慧:〈逾八成參加賽馬會「見.同理」計劃城大學生同理心有所提升〉,香港城市大學,2020年2月11日,網站:https://www.cityu.edu.hk/zh-hk/media/news/2020/02/11/over-80-cityu-participants-enhance-empathy-through-immersive-visualisation-youth-project(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6日)。

5 〈沉浸式體驗營銷策略:讓企業品牌形象更立體〉,Compass Offices,2021年11月18日,網站:https://www.compassoffices.com/zh-hant/about-us/blogs/immersive-brand-experience/(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6日)。

[6] 黃祖莉:〈身心「沉浸」虛擬實境 幫助兒童輕鬆就醫〉,信健康,2022年8月4日,網站:https://health.hkej.com/health/article?suid=3207714&subjectline=身心「沉浸」虛擬實境+幫助兒童輕鬆就醫(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6日)。

[7] Jessica Miley, “New VR Therapy Helps Fight Arachnophobia,” INTERESTING ENGINEERING, last modified March 4, 2019,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innovation/new-vr-therapy-helps-fight-arachnophobia.

[8] Bernard Marr, “The Important Risks and Dangers of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Forbes, July 17, 2019, https://www.forbes.com/sites/bernardmarr/2019/07/17/the-important-risks-and-dangers-of-virtual-and-augmented-reality/?sh=3d1176b53d50.

行為主義心理學在人工智能中鹹魚翻生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08/03/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不用我多介紹,大家都知道,現在人工智能與機械學習已經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但可能很少人知道,當今其中一種機械學習模型是基於一個所謂過時的心理學說:行為主義。

很多年前筆者修讀心理學時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與史金納(B F. Skinner)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是兩個飽受批評和嘲諷的心理學派,有些人高舉這兩個學派以外的第三勢力:馬斯洛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後來出現的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 更加成為了心理學的主流,行為主義彷彿成為了心理學歷史書的一個註腳。

為甚麼曾經盛極一時的行為主義後來會成為眾矢之的呢?讓我先簡單介紹行為主義的要點,顧名思義,行為主義的重點是人類的行為,史金納認為心理學應該將注意力放在怎樣解釋和改變行為,而不需要探究思想的內部過程。人類行為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stimulus-response ), 通過獎賞和懲罰,你就可以改變一個人,例如強化(reinforce)他的行為。史金納曾經跨下海口:「給我一個孩子,我可以將他塑造成任何人。」史金納在其名著《超越自由與尊嚴》(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中,批判了傳統的自由和尊嚴觀念,他認為兩者都構成了對科學和社會進步的障礙,因為自由意志和個人自主的概念是虛幻的,人類行為主要受環境偶然事件的影響。

相信即使沒有受過心理學訓練的讀者也可以指出行為主義的問題。行為主義過度簡化了心理學,將人類視為沒有個性的機器,其實,即使面對同樣的外部環境刺激,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反應,行為主義完全沒有考慮個體差異。行為主義的做法還牽涉到倫理問題,按照行為主義的方法,你可以軟硬兼施地操控人。

鑒於以上的問題,很多心理學家將行為主義束之高閣,令人意外的是,在人工智能盛行的這個年代,行為主義竟然鹹魚翻生!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電腦學家參考了行為主義心理學怎樣強化人類行為的模式,將「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應用於簡單的問題,例如控制機械人和讓電腦玩簡單的遊戲。踏入90年代和兩個世紀之交替期間,「強化學習」 的電腦程式突飛猛進。強化學習與其他人工智能的學習演算法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強化學習願意承受短暫的損失,從而取得長遠的利益,以下棋為例,玩這個遊戲的最終目的是全勝,強化學習的人工智能不會貪吃眼前的兵卒, 而是推算在幾十步之後怎樣把對方將軍。換句話說,強化學習情願輸掉戰鬥,也要贏取整場戰爭(lose the battle but win the war ), 2016年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統AlphaGo打敗了世界棋王,正是採用這種戰略。如今,強化學習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例如自動駕駛、推薦系統、個性化醫療……。

為甚麼行為主義在人工智能這領域中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上面提過行為主義的缺點在電腦裡面反轉過來,變成了優點! 不錯,行為主義過度簡化了人類複雜的心理,人類不是機器,人類有個性、情緒、 偏見、自由意志。然而,電腦就是機器!電腦沒有個性,同樣的輸入會得到同樣的結果;人類並不善於學習,有時候縱使受過無數的獎賞和懲罰,人類仍然沒有因此而改變行為, 我們有許多詞語和句子來描述這種現象:「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冥頑不靈」、「花崗石腦袋」、「 屎坑石頭, 又硬又臭」、「意見接受,行動照舊」、「 歷史給予人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沒有從歷史吸取教訓」……。但機械學習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大多數情況下,演算法從過去案例的錯誤中學習了教訓之後,便會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會重複同樣的錯誤。還有,強化學習可以 高瞻遠矚,但人類往往貪圖眼前的利益,因小失大。

一位名叫基思賈爾斯(Keith Giles)的美國牧師曾經說: 「我們不應該害怕人工智能比人類更加聰明……,應該令我們恐懼的是,我們創造了知道如何克服人類弱點的機械學習。」賈爾斯在他的文章中只是討論一般的人工智能,而不是強化學習,但這真知灼見 更加適用於強化學習。

此外,行為主義的敗部復活實在令人鼓舞,誰會料到,在心理學裡面被認為是過度簡化和過時的理論,竟然幾十年後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大放異彩呢?套用在人生的際遇上,也許換了環境,一個人的短處會突然之間變成了長處! 我經常用這種想法來鼓勵自己。

走在「林中路」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22/02/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法國

訴諸信仰去解決人生問題似是較易走的路,但是憑著理性去面對和掙扎,卻應是人的本能和本份,但這兩者是對立的嗎?信仰也是人的本能,是幫助人去平衡節制地看自己及世界的界限,更是看見上主在人間和人生的參與,從而使我們找到自己和當走的路。

無疑,人生路有時像在無盡的樹林中闖蕩,其實看不到路,卻必須走下去。去年是我首次在法國圖盧茲城渡過聖誕節和農曆新年,很是忙亂,因為我們華語小組有慶祝活動。感恩可以借得法語教會舉行一些活動及部份查經和主日崇拜聚會,但有許多硬件軟件及各種設備的配合要統管和處理,對我這類電腦和音響不精通的人是大考驗。而我僅有而學藝不精的口琴、書法、太極等雕蟲小技都得拿來充數獻醜。

加上我和師母舊的居留申請手續未完,拖著尾巴,新的居留手續又要進行,在這裡的保險問題未解決,還有新近寄來的包裹又有問題,又要兼顧學業功課和身心的需要,我們夫妻間的各種適應也引起不少負面情緒,加上我們的宣教士拍擋也在這段期間因母親病重返了香港等等的情況都帶來挑戰。

數不盡的難題每日一起床就感到困擾,望天禱告又興嘆,真像哲學家海德格在《林中路》(Holzwege,諧音似「臨終路」,又似「林俊路」)一書所寫的,走在「無蹤/無常」(法文/英文的翻譯)的心情。很想堅持走下去,但在茫茫的歧路中怎麼走?有些幫助我們的人,也給我們不同的意見去辦手續,但還是像在濃霧中,在心力交瘁時真想放棄。就像今天享負盛名的足球員C朗,或近十年來亟待重建的球隊曼聯,都是在林中路中掙扎如何走下去。

「林中路」挑戰我在走人生路中所持定的存在意義,在此情此景中的禱告是那麼欲言又止、欲哭無淚的。我只能如此呆著的交託,不知就裡的投靠天上的主加給我堅持的心,能夠做的是每日等待看到一點光,就以它給我看到的一步,就走上一步,原來迷茫比挫折更難受。從牧會退休再跳進宣教(金齡宣教)的路確是林中路。

《林中路》給人類的挑戰是十分埋身的,生命的智慧絕不易得,選擇信靠上帝去走「林中路」更是充滿弔詭或矛盾的,那思想的掙扎大得令人窒息!但我還是要感謝主,因祂還給我機會去經歷,去走這趟「林中路」。學習將林中路與宣教路整合或接軌,能有力量忍受一直像懸吊在空中的感受,靠主給我們在堅持中的喜樂,也使在圖盧茲與我同行的弟兄姊妹,可以和我一起成長。然而,那絕不是可以浪漫激情的路,而是思想充滿衝擊的路,是一條人選擇了踏上且滿途荊棘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