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書櫃斷捨離,化作隨街跳的蛤乸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教育及行動)
03/02/2017

早陣子在清潔家居及執拾物件時會想起「斷捨離」,即如何減少家中物品,並割捨和離開家中不重要與不需要的物品。但是,每人對不同的物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執著。有些人見到靚衫總是想買,有些人則是對鞋、手袋、廚具等不同的物品難捨難離。

書櫃可會食滯咗?

書本,相信對於不少朋友來說也是難捨難離,因為在買的時候就是由於它是新出版及想看其內容,而且每本最少索價七、八十元,甚至百多元。但由於自己沒時間看就一直將之存放在書櫃中,等待主人有空時,才被拿上手「寵幸」一會兒。亦有可能是書本實在太好看了,看完後主人就一直將它放到書櫃裡,幻想著有天會再看多一次。可是經過多年了,書本仍未被重看過。

上述兩種情況有否在大家身上出現?又有多少書在大家的書櫃中一直被閒置呢?這邊廂,買回來還沒有看的書,藏上了多年,新書都變舊書,看又不想看,丟掉又不捨得;那邊廂,又繼續不斷買書,多到要存放到書櫃外。若出現這情況就代表是書櫃消化不了,變得不太健康。

細心清一清 

是時候大家該清一清書櫃,把常用的工具書、名著和具有紀念價值的書留起來,其他的就真的要想想是否還值得留下。這時,也就是讓我們了解自己需要甚麼的機會。

當對某些書本的去留感到猶疑時,就可以先把它們放在一處,待幾個月後再回顧過去這段日子還是未碰過它們的話,就可以把書送出與人分享了。這總比囤積在家好吧。

愛心漂一漂 ——漂書是「隨街跳的蛤乸」

除了與朋友分享,其實還可以透過「漂書」與其他人分享。不少人還未有聽過「漂書」,其理念就是把書本捐出來,讓它們四處漂流,其他人看完又可以再繼續漂給其他人。

筆者為漂書義工,每月都會與友人在屯門區出動一次漂書。每次經過漂書檔的路人都會問「係咪要俾錢架」,就算經過解釋後,還是會不放心,以為是以物易物,一定要自己帶一本書來才可以取走一本書,其不相信的眼神就是表達了:「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但漂書正正就是這樣違反常態,將東西送給懂得喜愛它們、欣賞它們的人,因此才會顯得出其價值。如只是將物件收起不用,反而會失去其應該被運用的價值。那正是把知識及文化互相交換流傳,總好過一直把它們困在家中的書櫃。

曾有書商舉行舊書回收後,將賣剩的舊書當作廢紙回收。筆者建議倒不如連繫一些有需要的機構或學校,將別人捐出的書本漂出,總好過棄掉。

有興趣將書本漂出的朋友,可聯絡:「書送快樂」、「精神書局」、「香港遊樂場協會漂書行動」、「Flow Bookshop」、「樂活書緣」、「救世軍」、「香港世界宣明會」或其他漂書站。

曾經刊載於: 

獨立媒體,2017年2月3日

關注範疇: 
生命倫理
社關

相關文章

做自己的情緒管理師:20個負面情緒管理法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及生命教育)
27/1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在2025年的今天,香港人面對的壓力似乎從未減輕。在不同社會、生活處境中,層層疊加的挑戰,負面情緒如未能自我覺察及疏導,可能會引致焦慮或抑鬱。在網上有不少年輕人亦會於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崩潰邊緣」的日常:失眠、易怒、自我懷疑。如曾被這些「情緒怪物」困擾或關心自己情緒的朋友,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今年再版,並曾獲2021香港出版雙年獎心理勵志類「出版獎」的好書: 《做自己的情緒管理師:20個負面情緒管理法》(增訂版)。讀者不單可以使用這本書作為「自療手冊」,用以覺察、分辨、自測、調整,亦可用作「抗逆『情』書」,幫助大家了解各種「逆」情(負面及消極的情緒和感受),多了解自己的情緒,主動成為自己的 「情緒管理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放負」,排解負面情緒。

輔導心理學部成立於2006年,著重預防主導(Preventive Work)、身心和諧模式(Wellness Model)。而此書為他們出版的頭炮,由多名專業心理學家聯手撰寫,將20種常見負面情緒分為四個「情緒家族」,提供實戰指南:焦慮家族(焦慮、恐懼、強迫、羞怯、緊張、沒有安全感)、抑鬱家族(抑鬱、沮喪、悲傷、孤寂感、麻木)、憤怒家族(憤怒、憎恨、矛盾、內疚),以及困惑家族(沒有希望感、失望、無助、悶/無聊、空虛)。每種情緒都配有「自測表」,讓讀者快速篩查自身狀況,接著更提供應對方法、出現這情緒的原因,與如何預防及注意的建議;並且會於家庭層面、學校層面及職場層面給予不少應用例子。對於支援家庭成員情緒需要和維繫關係、關注在學青年情緒及在職人士面對不同的壓力情境等,都很有幫助。

影響青少年網絡行為的因素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4/11/2025

近年青少年沉迷網絡或手機的問題日益嚴重,本社透過講座及與學校聯繫時,經常都聽到家長及老師訴說,孩子的上網習慣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對他們的情緒健康及家庭和諧構成損害。

據香港家庭福利會於2024年2月公佈的研究報告指出,於受訪的逾4200位中一至中六學生中,約有11.8%存在網絡遊戲成癮問題,其中男性比例高達14.6%,女性為7.1%;數據亦顯示有36.2%的學童每天花三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在網絡遊戲上。而在網絡遊戲成癮學童中,有70.6%表現出抑鬱情緒、有29.8%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差。[1]

另外,新成立家長組織「Look Up Hong Kong」於今年10月公佈一份訪問了超過650位香港家長的調查,[2]指現時兒童平均九歲就擁有首部智能手機,超過45%的學童每日使用智能手機超過兩小時。調查也顯示,有逾八成受訪家長指自己曾與孩子在使用智能手機問題上發生衝突。

這些數字反映出,孩子網絡成癮問題,跟個人情緒及家庭關係有互為影響。我們知道在疫情後,青少年都習慣了網上活動,這會令他們更容易遭遇到網絡欺凌,增加心理負擔、焦慮和孤單感。而學童長時間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及沉迷網絡,還可能會招致睡眠失調、注意力不足、情緒變差、易發脾氣,甚至出現抑鬱症狀,進一步惡化身心健康。

不少家長面對孩子終日只顧上網、玩網絡遊戲的情況,既擔心他們忽略學業、胡亂與陌生人聯繫,亦不滿他們與家人減少互動,這種既憂且怒的複雜情感,亦容易令家長在管教子女時情緒失控,使家庭失和,削弱親子信任,還可能加劇孩子在現實世界中的疏離感,於是更加轉向虛擬世界尋求遊戲所帶來的刺激、愉悅,以麻醉真實的不快感受,又或是更熱衷於找網友慰藉心靈。

「推、拉」的成癮因素

青少年沉迷手機或網絡,通常不是單一原因,往往是「推力」(個人成長困惑、學習壓力,或家庭關係不融洽子推向投放更多時間於網絡「拉力」(網路或遊戲的吸引元素,使孩子沉迷及難以自拔)的結合。以下是一些常見成因:

推力因素,可以是一些讓孩子感到焦慮、低落或孤單的事情,這些事情會形成一股力量,把他們「推」向網路世界,以逃避問題。例如是學業壓力,又或是課餘活動沉悶校園人際疏離,都可能令孩子產生空虛感,驅使他們轉到網絡來尋求調劑及娛樂。此外,若家庭關係欠佳,如父母爭吵、經常責罵或缺席子女的活動,當孩子沒有機會與家人好好建立關係,而家長又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甚或只用過於激烈的管教方式,能成為「推力」源頭。

「拉因素絡裡的遊戲劇集、短視頻虛擬誘惑lure像磁石般「拉」住孩子,提供即時滿足和逃避途徑。遊戲的刺激情節、晉級成就感、團體互動,又或於社交媒體(如Instagram、YouTube、抖音)的分享、評論和內容推薦,讓孩子獲得存在感和認同感,比起「現實」,顯然更容易感受到快樂,而且方便又低成本,難怪是他們無聊或遇到壓力時,打發時間及減壓的首選。

總括而言,影響青少年網絡行為,其實有四大因素,[3] 包括:自信心、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及生活樂趣,這些是現實生活。當現實生活一直沒有被回應、孩子「失衡」Self-imbalance)了,他們就會被「推、拉」因素左右而傾向選擇網絡世界。我們可以想像,假如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四大成長因素持續無法得到改善、他們無法回復自我平衡,就只會陷入惡性循環,變得愈來愈依賴網絡來獲取生活快感,進一步脫離學校或家庭系統,最終或會出現缺課及隱蔽等網絡沉溺行為。[4]

想減少孩子對網絡的依賴,家長第一步應該與子女重新建立關係要理解並接納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好與壞的事,思想行為或會受外在環境影響、引誘,但仍要以包容的態度,耐心傾聽和了解他們的需要,給予支持,而非責罵,這樣才可成為他們回到現實世界的「拉力」——在家庭中被理解,找到接納及支持;第二步,家長可與孩子傾談你看到的網癮問題,並表達為此感到憂慮,然後邀請子女一起尋找改善方法(如一起制定恰當的上網時間)要幫助孩子戒除網癮,唯有透過親子坦誠溝通,有商有量,再攜手尋找出路,這才是上策。


[1] 家福會「香港學童網絡遊戲成癮研究」新聞稿,2024年2月6日,網站:https://www.hkfws.org.hk/news/press-release/20240206

[2] 〈調查指本港兒童平均9歲即擁首部智能手機 逾8成家長曾因手機問題與子女發生衝突〉,香港經濟日報,2025年10月19日,網站:https://news.hket.com/article/4024187/

[3] 鄧震宇(編著)︰《我和我的孩子怎麼了:家中熟悉的陌生人》(2025),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4] 同上書。

戳破「虛擬泡泡」 體驗交友App裡的真偽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與生命教育)
24/11/2025

以「迷失在粉紅泡泡之中」為主題的第六屆基督教性倫理峰會,已於10月1日在聖方濟各大學圓滿舉行。一如上屆,今屆峰會繼續以體驗方式進行,與大家一同探索在這個充斥著「粉紅泡泡」的時代,如何拆解那些看似美麗卻一觸即破的泡沫幻象。是次峰會全日參加者接近二百人,超過一半是35歲或以下的職青、年輕情侶,亦吸引不少父母和堂會導師等參加。明光社作為合辦機構之一,製作了「虛擬泡泡 — 在像素洪流中打撈真愛」活動,讓參與者化身成為男性網友,透過結識「網絡女神Jessica」來體驗網上真偽,全日六場體驗有超過一百人參與,反應不俗。

「虛擬泡泡」賽事為見女神一面

「虛擬泡泡」用比賽方式,讓參與者分組飾演五位男子,透過進入網絡系統,模擬登入交友App去結識網絡女神Jessica,以達成各人背後的「目的」。賽事共分三局,分別為網上「文字交流」、「交換相片」,以及「聲音對話」,以淘汰賽進行,勝出隊可以親身見到Jessica。事實上,即使中途被淘汰的隊伍也絕對不會覺得沉悶,單單看著其他隊伍如何出盡法寶、「吹水唔抹嘴」去追求女神,娛樂性、「花生指數」已甚高!

當日明光社共辦六場體驗活動,由於每場的參加者、隊伍組合也不同,因此,彼此間所產生的「化學作用」、體驗亦各有不同。每場最後的分享環節,大家的反思及感受,也反映了網絡「虛擬泡泡」的實況,值得我們關注。

展示美好或偽的一面

筆者為當天的主持人之一,觀察到參與者大都願意接受挑戰、投入角色,以及努力執行其結識女神的背後目的(交朋友、找對象、騙財/騙色),而「他們」與女神交流時所營造的人設與對話,都是為了投Jessica所好,很多都不盡不實。

不少參與者分享道,他們為求達到背後目的,在與Jessica交流的訊息中,往往只會展示美好的一面,甚至偽裝成對方喜歡的男士類型,如:有車、有健身、單身、有自己店舖、懂結他、喜歡茶道等文青「假象」來吸引對方。亦有參與者選擇掩蓋自覺「不太好」的背景,如:已婚或離婚的婚姻狀態、住公屋、做保安、有孩子、有女朋友等情況。就算有參與者抽到的目的只是「交朋友」,他們都覺得要先建構吸引對方的人設,不能告訴對方自己是「住公屋」、「做保安」,或是明明有女友,都說自己單身。或許這種網絡上的交友,都不會想得太長遠,覺得若想騙得對方見面,便要先收起自己價值觀上認為「不光彩」、對方可能會介意的事,因此,「真實」與「真我」都不能坦然示人。當然,這與保護自己的私隱、不成為網絡透明人,當中如何平衡,亦值得探討。

交友為尋求關心或開心

另一邊廂,操作Jesssica的幕後團隊則表示,當想被關心及獲得網友回應時,有時會有一種任性,刻意說些自己不開心的事,或誇大自己的需要,以奪得大家的關注和關心,也那管回應者所說的是真是假;而且女神亦想在網上締造「娘娘與兵」的關係,所以同時答應與不同男士會面,以獲得多人的「關愛」。這和其中一位作為教會導師的參與者回應相符,她說現在人們太過孤單寂寞,通過螢光幕發出文字、相片,只要獲得回應,能夠互動,縱使不知對方是誰,都能獲得一種快感。她又謂,雖然頭腦上早已認知有關說法,但透過是次體驗,她能夠親身經歷,有助建立更多同理的感覺。

我們的團隊,很高興能透過這種體驗式的遊戲,讓參與者了解更多青少年於網上交友時的心態,亦讓青少年察覺到在網絡交友時,自己與別人的各樣心理和行為,反思網絡交流的危、機與意義。

明光社
明光社
明光社
明光社
明光社

 

 

 

 

 

 

 

 

性倫理峰會與明光社的參與

基督教性倫理峰會自2015年起,每兩年舉行一次,明光社一直參與其中。最初幾屆,峰會都是以專題講座形式,跟公眾分享當時最受關注的性倫理議題,包括性解放對教育與牧養的挑戰、傳媒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和戀愛觀、理解兩性關係和守護婚姻的重要、以身體神學探討和重塑性別的尊貴等。及至第五屆,峰會改以「體驗」方式,帶領參與者一起走進及探索不同協辦、合辦機構所關注的議題。在去屆,明光社就以「論壇劇場」的互動手法,讓參與者可走上舞台介入劇情,合力緩解影響婚姻關係的壓力及拉扯,亦探討離婚對兒女的影響。

生日,記憶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3/11/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一向不太重視生日的我,在去年寫了<生日.感恩>一文,不僅記錄及數算過去的記憶及值得感恩的事情,亦讓我對生日多一點關注,這並不是對自己的生日,而是知己友人的生日。

這月某日在Signal 傳了一句「生日blush」給友人,她的回覆:「謝謝你的記憶blush」。想著是否應該寫「謝謝你記得」或是「謝謝你的記念」。但沉澱、思量了數天,這一句:「謝謝你的記憶」也確有意思。我們在「行得、食得、瞓得」的日常中,實在甚少或不會謝謝自己的腳、自己的口及胃、自己的手可以煮食、自己的眼皮能自如地蓋上,又能自然的張開…… 人過中年,善忘、「無記性」成了生活的日常。剛剛放下的東西,一下子就忘了放在那裡;出門前還記得需要購買的東西,但從超市回家後,才發現自己買了不少東西,就是忘了最初需要買的。趁仍有記憶時來「謝謝記憶」,真的意義非凡。

說實話,「謝謝你的記憶」應該說成是「謝謝電話的記憶」。把友人、知己、家人、摯愛的生日記在行事暦內,不用刻意翻查,它就能自動提醒。但在預設循環次數時,總是給我一點點猶豫。

少年人的生日可以預設循環六十或七十次,但六、七十年之後,大概我也不在人世給他/她道賀。同輩的友人、知己是預設二十還是三十次,似乎是在數算他/她的日子的同時,也是數算自己的日子。長輩們的預設是最令人苦惱,是個位數還是十位數?最後,就只好預設一百次,作為「長命百歲」的祝願。

友人問:「為何你的WhatsApp仍保留香港的號碼?」這除了是心繫852的區號外,其中號碼更隱藏了我出生的年月日。人愈大、離家愈遠就愈珍惜身邊人,若你/妳想把我的生日(或其他基督徒朋友的生日)也記在行事曆的話,請不用猶豫,在重覆次數的選項上,填上沒有結束就可以。因為在已復活的基督耶穌裡,死亡只是逗點,並不是句號。盼望著在永恆的天國裡,可繼續與你/妳彼此慶生。

AI「狼來了」即將上演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及生命教育)
13/11/2025

AI年代:生成式影片潮爆發 真假之爭後患無窮 專家警告假影片氾濫 恐令人不再信真片

  (明報. 10-11-2025)

人工智能的威力之所以如此強大,因著背後被灌入龐大數據作為訓練,及不斷作出深度學習及改進,製作出的相片或短片也愈來愈逼真。Open AI 的ChatGPT 一鳴驚人,該公司的Sora 於2024年2月發佈,用家只需要用文字輸入,就可以生成仿真度極高的影片。當筆者於學校講及AI倫理相關的講座裡向學生播放真片及AI生成片時,很多學生都已經無法分辨。

今年10月,最新推出的Sora 2 更加強了短影音媒體功能,能同步與影片生成對話與音效、動作連貫度提升,並有全新社交App用於分享及二次創作,比起上一版本,無論在品質、一致性和多媒體能力上更勝一籌。果然在隨後的幾個星期裡,社交平台的生成式影片爆炸性增長,導致TikTok和Instagram等社交平台充斥著虛假內容,儘管生成式影片原本有浮水印等防護措施,但亦輕易就能被其他軟件移除。

正因為製作虛假內容的便利性提高,沒有標記,平台亦難以偵測,有專家亦因此警告,數位媒體信任會崩潰。生成的虛假影片如能引起網民產生情緒,就可引起社交媒體快速傳播。當人們愈花時間尋找短片破綻,社交平台的演算法亦愈會以為用戶喜歡看這些片,而推送更多這類影片,其長期後果可能是網民會對媒體發放的所有影片,更可能如「狼來了」故事一樣,無論真假都會普遍不相信,不單形成「真假之爭」,更損害媒體的信任度,後患無窮。

生老病死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8/09/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之前寫過有關衣食住行,思考字詞本身排序是否有著其優次先後,還是會因著環境不同而有所改變。但生老病死,就有著其順序的意義。生與死肯定是放在最先及末後。除非是基督信仰中,主耶穌曾說過的:「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就是先死而後生及重生的概念。當然,不涉及信仰,人的生與死也是注定的,但老與病卻並不是必經。

沒有老、未經病而死的,大抵就是出於意外、天災、戰爭或出自對前景絕望的輕生。意外是難避,天災是難料。地震、海嘯、雪崩、山火、風暴、水災……,面對大自然,人就自覺渺小,或許能能讓人稍為謙卑下來。但戰爭,說穿了就是人的貪婪。要霸佔更多的土地,要掠奪更多的資源,當權者為了維護所謂的國家利益,就不惜塗炭生靈。走上輕生路的,大概就是在當前的環境中,看不到任何出路。在缺乏往上流的渠道、沒有表達的空間、在窒息的社會氛圍下,由失望到無望,由無望到絕望。活在黑暗的困惑中,人若未能看到可作盼望的光,自尋短見似乎也是可以理解。

沒有變老而病死的,不管是夭折或英年早逝或壯志未酬身先死,總是令人惋惜、叫人無奈、教人心碎,甚或埋怨、憤怒。之前的COVID疫情,殺人類一個措手不及,令全球一下子停頓下來,但同時亦叫人稍有安靜、沉思的空間。叫人從盲目的忙碌中,轉向及珍借身邊的家人、朋友。可惜在一切看似回復「正常」後,我們就再次忽略最正常與人的關係。明天,您的家人、朋友是否仍在?誰能保證?每一個人真的肯定還有明天?「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十六26)每一天能醒來,就當感恩;每一天能與您的家人、朋友相遇,不管彼此的關係是如何,能見一面、聽到對方的一句話,就需要珍惜。

能漸漸老去,經歷病患,然後安然去世,原來也不是必然,原來也可算是一種幸福。在身體日漸衰敗的日子,好好的數算過去。一生中的喜與悲、歡笑與眼淚,數點一下曾與您相遇的人,是良朋、益友或是冤家、對頭,給您加添快樂或是對您造成傷害。種種一切,也成了我們真實又不能抺掉的回憶。在病榻中回味短暫的一生,甜酸苦辣難以言喻,卻是豐富。

一首老歌《為甚麼》[1](或對新生代來說是新歌)道出生老病死,歌詞精湛但略嫌沉鬱、無奈。「淒冷孤寂、輕飄無力;不見光亮、沒形象;如何風光、仍是泥中葬…」面對剛失去弟弟的馬大,主耶穌的回應,就是突破死亡,給人盼望:「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翰福音十一25)擁有永恆的盼望,就能對應短暫的人生;得著復活的應許,就可突破死亡枷鎖。

平的東西可以很貴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8/08/2025

當消費者買到物超所值,很「抵」的東西時,或許會用性價比高來形容。其實「性價比」是甚麼意思?性價比或CP值(後者為台灣慣用語),是從英文“cost performance ration”翻譯過來的,本身是一個專業術語,意指「性能」和「價格」的比例,如果效能愈高而價錢相對便宜,便可稱之為性價比高。例如一款新推出的手機版本,比上一代增加了一些功能,價錢卻與舊版本相同,這時我們便可以說新手機的性價比提高了。不過,有些時候人們會過於簡單地比較兩件東西或兩種體驗,便說「A比B更有性價比」,其實這些比較並不公平,甚或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例如,一次遊歷法國的經驗,與遊覽越南是截然不同的,即使前往越南的整體花費便宜很多,也能吃到正宗的「法國條」,卻不能說「不是法國去不起,而是越南更有性價比」。雖然「平嘢」不一定沒「好嘢」、「貴嘢」也不一定盡是「好嘢」,但現實中很多時的確是「一分錢一分貨」。如果一味考慮低價,日後或需要為這低價的產品或服務付出沉重的代價。

早前,房屋署署長李佩詩表示為了減輕成本(無論是時間或金錢),直接從內地訂購標準化的組合屋,她更指出,由2025/26年度起,房委會將會應用第二代「組裝合成」(MiC2.0)建築法,MiC2.0的組件可以減省大部份臨時支撐,減少牆身厚度,讓整個安裝工序更容易,時間更短。然而,MiC已經被人質疑,因有些資助房屋的MiC單位經過執修後仍然漏水處處,業主求助無門。筆者不懂建築,不知道MiC2.0減少臨時支撐對樓宇結構有何影響,但曾飽受鄰居的談話聲及吵架聲滋擾,深知「牆薄」絕非一件好事。不知道MiC2.0的牆經過「瘦身」後,整體厚度有多少,是否足以「阻隔」鄰居所發出的聲音或噪音。先不談與近鄰能否發展出友好關係,如果建築物料不隔音,鄰舍之間已經難以維持互不打擾的關係。

能夠減少時間及成本去興建更多房屋,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可以更快上樓,當然是好事,但政府部門考慮節省時間及金錢成本的同時,是否也應考慮安全、居住者的體驗,以及社區的鄰舍關係?對入住MiC樓宇的業主來說,碰上漏水等問題固然感到非常憤怒及沮喪,對於政府來說,若果只管節省成本,一味引入裝嵌技術未成熟的MiC,縱然在財政上有所節省,卻可能賠上了自己的信譽,讓市民不再如過往一樣相信政府所興建的房屋、增加對政府的怨氣,甚或增加與鄰居發生爭執的風險,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真正性價比高的產品或服務,應同時考慮效能及價錢,而不是只看價錢。

 

參考資料:

海中地職人:〈漫談「性價比」〉,《HKese》,2025年5月25日。

蕭通:〈房署署長:20公營房項目已用組裝合成 新規劃項目將採用MiC 2.0〉,《香港01》, 2025年7月15日。

樂翹軒漏水爭議 收樓後4個月仍未能入伙!  全屋現「鐘乳洞」仍然漏水|房協|MiC|胡‧說樓市〉,YouTube,2025年6月13日

以同理心陪伴哀傷者走出傷痛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9/05/2025

生命熱線調查:近半自殺者家屬創傷超出臨界點 籲同理心陪伴走出傷痛

  (有線新聞.27-5-2025)
 

有報道指生命熱線於2022年9月至2025年4月期間收集了超過180名自殺者家屬的數據,發現他們普遍面對「深層的心理困難」,包括「強烈的內疚感、反覆探究自殺原因」等,他們平均在「創傷後壓力」上超出臨界點,而報告亦指女性面對壓力反應較男性大。

面對及走過哀傷,相信有不少朋友知道普遍會經過五個階段: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哀傷的時間逾半年至一年時間也屬正常。而致力推動生死教育的黃民牧師所任教的關懷哀傷的課程中,曾分享過自殺者親友所面對的非預期性死亡,是突如其來的,會容易使喪親者產生「不正常哀傷」,因為他們所預期的世界在毫無預警下粉碎,也沒法向逝者道別或完成其心願、衝擊著喪親者的安全感和信心。而外界(醫療或法律)介入事件也容易讓家屬產生複雜性哀悼(慢性化、延遲、誇大、轉向生理症狀或不良行為)及複雜性悲傷反應。

在生命熱線的記者會中有專家指出:「自殺者親友的痛不只是心理上、情緒上,而最大的困擾是思維上的迷宮,永遠在兜圈,找不到答案,因為沒有人告訴他為何親友會離開。另外,他們很容易自責和內疚,就算別人如何安慰,他仍覺得自己有責任,不讓自己過得好。」

生命熱線亦呼籲社會應以同理心陪伴自殺者親友走出這突如其來的傷痛。根據一位於北美知名的死亡教育學者、哀傷輔導員Dr. Alan Wolfelt 所開發的「陪伴式悲傷照護模型」(Companioning Model of Grief Care),他建議以可以「陪伴」(companioning)而非「治療」的方式來支持喪親者。而作為陪伴者,可以為傷心者創造一個「安全的地方」—— 一顆清空、充滿同理的心,去陪伴對方,非引導,但關心、觀察和學習*喪親者的經驗、聆聽,並一起感受失去的事實、擁抱痛苦、回顧往昔及尋找意義。

在聖經中亦曾顯示過陪伴模式:「約伯的三個朋友提幔人以利法、書亞人比勒達、拿瑪人瑣法、聽說有這一切的災禍臨到他身上、各人就從本處約會同來、為他悲傷、安慰他。他們遠遠的舉目觀看、認不出他來、就放聲大哭.各人撕裂外袍、把塵土向天揚起來、落在自己的頭上。 他們就同他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一個人也不向他說句話.因為他極其痛苦。」(約伯記 2:11-13)就是這種靜靜的陪伴,與他同哭,並感受約伯的痛苦。然而,他們後來與約伯的對話,卻變成了強加自己的看法於約伯,想以言語去折服他,不但抬高了自己,愛心、耐性亦就慢慢消失了。所以,如想作為哀傷人的陪伴者,求主賜下我們能有智慧與愛心,懷著善心作陪伴與守護。

*Dr. Wolfelt認為,只有喪親者能成為自己悲傷的專家。陪伴者的角色是向悲傷者學習,見證並正常化他的悲傷旅程。

環保理念為「好東西」增值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7/04/2025

於媒體的報道中再次驚訝發現,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of Great Britain, 簡稱NT)的綠色商店(Green Store)提供共達15萬件可循環使用的戲服及道具,給業界租用。NT於1976年建成,當中除了有三個劇場外,還有排練及創作的空間,亦有製作自己戲服及道具的工場,於近50年的演出製作中,保留了很多珍貴的資源,由設計記錄、排練日誌、戲服道具,以及演出錄影。

多年來,NT不單於戲劇教育及承傳方面付出了許多心力:Skill Center有學徒制(apprenticeship scheme)培訓幕後製作人員;每年推出新劇本集及網上教材,亦讓編劇、導演及演員有訓練及演出機會。而製作及演出的記錄,在經專業拍攝及剪接後,會製作成教材,亦透過戲院上演NT Live 及 網上 NT at Home 供全球觀眾看到拍攝版本,可見劇院在推廣藝術及資源增值上都花上了心思。

可能有人會質疑,觀眾看了網上版演出,還會有誰去現場看呢?又會不會有人「偷橋」抄襲呢?的確,版權很重要,但好的製作不會只錄下來放入倉底收藏,成為不見天日的「檔案」(archive),反而經過精心拍攝及剪接後,放於網上串流平台,供人欣賞,如Netflix平台上的影片一樣,用戶透過付月費就可於網上收看。這樣一來可方便未能前往倫敦看劇的觀眾,可以於影院及網上欣賞珍貴的劇目,二來亦會建立一批支持者,於未來會到NT「朝聖」,看現場演出。而「好東西」經過分享,亦有可能刺激別人創作出新的「好東西」,令業界的製作愈見進步。

而這次有關綠色商店的消息,明顯NT在環保、資源增值及共享等議題上再走前一步。儲存演後物資是劇場演出時常要面對的一大問題,NT能夠有系統地整理及記錄,然後租借給業界循環再用,或在改造後再次使用,實在是造福業界,亦可以為NT現存的服裝道具再添價值,達到雙贏局面。

「好東西」不應只讓自己擁有。筆者認同NT的做法,如能把手上的資源、智慧及經驗好好記錄及整理,不只自己記存,如能替其創造價值,透過系統與人分享,就能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及欣賞,這樣互惠互助,大家都能踏前一步,既節省資源,亦可一起進步。


參考資料:

〈英國皇家國家劇院向業界提供可循環使用戲服及道具 減少浪費〉。無綫新聞。2025年4月11日。https://news.tvb.com/tc/world/67f8cdabec361c0a9ee267d8/

Focus全球新聞Focus Global News。〈英國劇場講求「永續」 綠色商店出租道具佈景〉。YouTube。2025年4月11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70iX612qI

〈英國皇家國家劇院的綠色商店〉。https://www.nationaltheatre.org.uk/news/welcome-to-the-green-store/

“From Stage to Screen | How We Made It | National Theatre Live.” National Theatre. Last modified February 27,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t1rj8g6yg.

當不完美的人生遇上狗醫生……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9/02/2025

受訪者:Vicky | 資深狗義工

「世界破破爛爛,小狗縫縫補補」,不知從何時開始,網絡上流行著這一句話,無論是在facebook、Threads、Instagram或小紅書等社交平台,都可以尋找到這句話或類似說話的蹤影:「世界破破爛爛,小貓縫縫補補」、「世界破破爛爛、鼠鼠縫縫補補」……生活中遇到種種不如意的事,甚至感到人生沒有盼望之際,小動物的存在足以讓人感到溫暖、放鬆及治癒。或許這就是神創造牠們的目的,亞當雖則未有從眾動物中找到「相配的幫手」,成為他的配偶(創二20《新譯本》),但人類還是可以在眾多動物中挑選適合的動物擔任「助手」,甚至視之為家中的一份子,陪伴自己及家中的孩子成長。

狗狗的威力絕對不能小覷,美國女子體操隊成員Simone Biles曾在東京奧運因空中失感退賽,其後不但跨越心理關口,在巴黎奧運拿下三金一銀的好成績,她所率領的隊伍也奪得了團體金牌。對Biles來說,美國體操協會認證的治療犬Beacon可謂功不可沒,牠感知運動員的壓力,並可以紓緩他們緊張的情緒。[1] 紓緩他人情緒的不單有Beacon,一隻身處厄瓜多爾,名為Aldo的狗狗,也撫平了小朋友害怕看牙醫的恐懼情緒,[2] 可見,這個世界不能只有人類存在,其他動物可以為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快樂、幫助及啟迪。今期「我有話說」,便讓我們一起聆聽資深狗義工Vicky及她身邊的愛犬,特別是Happy,一個又一個的感人故事。

因為有「你」——才能撐過死別

Vicky從小到大都喜歡狗狗,視牠們如朋友及親人,在鄉村長大的她,兒時家中的狗狗都是自來的,曾經有一隻狗,沒有人教過牠,卻懂得每天定時去到路口迎接她和哥哥放學。有一天,這一隻「懂得看鐘」的狗狗,誤食有人擺放的有毒食物,Vicky和哥哥目睹狗狗中毒嘔吐,由於當時二人的爸爸不在,兩兄妹惟有模仿爸爸的做法,試著為狗狗「解毒」,遺憾的是無法救回牠的性命,之後在回家的路上,兩兄妹再也看不見這條忠心的狗狗搖著尾巴接他們放學。嚎啕大哭之後,傷心仍在,但淚水沒有沖洗掉Vicky仍然想要飼養狗狗的念頭。

長大後的Vicky,在適合的時候,接二連三收養了幾隻狗狗,可惜狗狗的年歲比人類短。分離從來不易,更何況生死之隔,視狗狗為孩子的Vicky,每一次面對狗狗離世,都讓她傷心欲絕。當時那麼傷心,她是如何撐過來的?Vicky反思過後,確定這全是狗狗的功勞,因為還有其他狗狗在她身邊需要照顧,所以她的生活習慣沒有太大的改變,也令她比較容易從喪「子」喪「女」之痛中走出來。從昔日三隻狗狗圍繞身旁,到現在只剩下Happy,與Happy在一起的每天,Vicky都覺得非常充實。

因為有「你」——感到人間溫暖

明光社

Vicky認為人與狗的關係可以親如家人,只是牠們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雖然牠們不會說話,但牠們給與人的回應及支持,是讓人實際感受得到的。先不談牠們會在門口歡迎你回家,你不開心時,你與牠們傾訴,牠們總會安靜聽你說話,也會作出一些回應,彷彿明白你的感受。Vicky一直以為自己在照顧狗狗,但她後來體會到,其實是狗狗照顧著她。

Vicky分享到除了她,她昔日的外傭也有同樣的感受,這位外傭亦喜歡向家中的狗狗傾心吐意,當她與家人用視像電話聊天後情緒會變得激動,第一時間前來安慰她的總是狗狗,牠專注的凝視,對工人姐姐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安慰。Vicky亦親自見過有些鬱鬱不歡的人,因為與狗狗相處後而變得有活力;也曾目睹一位獨居的女士,在獨力照顧四隻狗狗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建立自己;也有人因為要飼養狗狗而努力賺錢。狗狗亦可以改變人的個性,Vicky相信小朋友若與狗狗一起成長,性情會變得更好。

狗狗不但能安慰人,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或許,很多人都覺得香港人很冷漠,愛與人保持距離,但只要與狗狗一起外出,往往會碰到不一樣的香港人,總有人會因為飼主拖著狗狗出行而發出會心微笑,甚至上前來跟飼主和狗狗打招呼。養狗狗的確可以擴大人的生活圈子,認識更多人,與他人連結,而缺了一條腿的Happy,更會化身為親善大使,助Vicky與陌生人打開話題,以及令她感受人間溫暖。Vicky曾遇過一位外賣員,看見Happy後,突然停下車來慰問Happy發生過甚麼事,Happy實在被很多人疼愛,Vicky也盡力與Happy一起回饋他人給牠的愛,Vicky與Happy曾遇過一位經常獨自散步的老人家,日子久了,每當遇上他,Vicky都會主動與他打招呼,希望他能感受到他人的關懷。

香港有許多愛狗之人,但如果Happy不是缺了一條腿,Vicky認為以Happy為主角的故事,應該會重寫。而缺了一條腿的Happy,亦讓Vicky感受到「當神關了一度門,總會為你開一扇窗」,在生活中有失總有得,失去一些東西並不一定會很慘,事後可能會發現,自己得到的更加多。

因為有「你」——明白缺憾不能奪去本身的價值

狗狗可以成為一股動力,推動人成長,有時候牠們也可以成為人生路上的醫生及導師。

Happy是缺了一條腿的狗,但牠並非天生如此。Happy是一隻唐狗,幼年時被人棄置在垃圾桶中,Vicky輾轉之下領養了Happy,當時Happy的一條後腿已經腐爛,Vicky與獸醫商量後,忍痛把腿割掉。輸在起跑線的Happy,在Vicky的悉心照顧之下,Happy不見半點自卑,康復後更能如常靠著三條腿走路,更與牠的「爸爸」「媽媽」征服過不少山頭。不少人認為唐狗普通,所以不及其他名種狗矜貴,甚至對牠們存有偏見,認定牠們不討人喜歡,或生性兇惡,難以接近,但Happy這隻三腳唐狗原來一點都不普通,也不凶惡,更天性開朗,惹人憐愛和歡喜。Vicky與丈夫不時帶著Happy行山,不少行山客看見Happy都會感到驚訝,主動走過來問候Happy的情況,Vicky談到當中有一位老人家,每一次見到牠都很開心,但Vicky事後才知道,這一位老人家原來是怕狗的,但唯獨不怕Happy,或許是因為牠沒有腿卻能跑步如常,牠的殘缺打動人心,讓人失去戒心之餘,也教人憐惜,在旁人眼中,Happy有別於其他四肢健全的唐狗。

Happy與人的真摯的互動一再出現,讓Vicky想到,Happy是否有潛質成為狗醫生?Happy的自信及自在,令牠成功考取了「醫生牌」,多年來,Vicky帶著Happy到老人院及殘障人士等機構服務,之後Happy更考上了動物老師的牌照,考取狗教師牌照的程序與狗醫生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若要成為動物教師,動物本身必須是領養回來,或是拯救回來的,因為動物教師的工作主要是入到小學校園,向小朋友講解繁殖場飽受虐待的動物慘況、動物的權益,當中也包括野生動物,如雀鳥、野豬及猴子等的權益,以及人與動物如何和諧相處,講解內容不會聚焦於猴子等野生動物襲擊人類的事件,而是讓小朋友明白人類曾對牠們做過甚麼事情,以致牠們有這些行為。

明光社

狗教師傳遞的不是知識,而是與學生作生命的交流,很多次入校的經歷,都教Vicky非常感動。Happy曾經去過一間小學,一開始小學生都因稚氣而口不擇言,批評牠很惡、很醜,但當他們聽完演講後,他們有所轉變。在與動物互動環節中,他們會主動走到Happy身旁,鼓勵牠,為牠打氣。更有一次,當Happy自己走上學校的禮堂,全場的小朋友自發性的拍手歡呼。Vicky很感動,覺得這一班小朋友懂得尊重生命,她一直相信從小教導小朋友尊重生命及愛護動物,是很有意義的工作。當日,Vicky如此鼓勵小朋友:「這條樓梯對Happy來說很小事,我與牠行過香港很多山,動物如Happy,牠們不會覺得自己身體有缺陷,有甚麼問題,牠做到的,人類都可以做到。」Vicky更希望小朋友明白,每個人的成績,高低是有分別,但Vicky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希望小朋友不要太注重自己的成就,或與他人比較。不過,接受缺憾並不等於坐困愁城而不求援,幼時的Happy在垃圾桶裡,因懂得發出聲音求救,才能被人發現。當有需要時,人要懂得求助及爭取,千萬不要因著自己的「失去」——就像Happy失去了「一條腿」,便輕易放棄,連弱小的幼犬也不會選擇放棄,人只要願意也可以再次站起來。一旦覺得生存下去沒有意思,這樣人生便會真的完結。

因為有祢——人生自有意義

神創造動物,每一種都有牠的智慧及生存方式,足以啟發人去思考生命。耶穌叫憂柴憂米的人看看天空的飛鳥(太六26);箴言中的父親力勸懶惰的人去察看螞蟻(箴六6-8);耶和華亦通過不同的動物,讓約伯領會到自己只是微小無知的人類,並且謙卑下來(伯四十15-四十二6)。人類常以萬物之靈自居,絕頂聰明的人如所羅門王,都會好好研究動物,從牠們身上學習不一樣的功課(王上四29-34;箴六6-8)。

都市人承受著不少壓力,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出眾,大家不妨看一看Happy這位狗醫生兼狗教師,活得無比自在及自信,不以失去一條腿為恥。當然,牠活得自在的底氣在於牠有一位好主人,這位主人不會輕視牠、否定牠。事實上,狗狗的價值觀與人類不同,正如一位牧師曾在講壇上說過,狗狗的價值在於主人怎樣看牠,主人視牠是名種狗,牠便是名種狗。因此,即使Happy不是出身於名門,只要主人視牠如珠如寶,牠便會自覺非常有價值,這種價值,不會因為缺了一條腿而失去。今天在校園、在職場,有不少人,甚至連信徒都覺得人生充滿遺憾,人生沒有意義,活著沒有盼望,但如果創造主視你為珍寶,又有誰可以貶低你的價值呢?如果耶穌能帶來的是豐盛的生命,又有誰可以把這樣的豐盛生命奪去呢?

到底最終貶低自己的生命的是別人還是自己?曾經有人捨棄Happy的生命,但Happy捨不得就此離去,牠要繼續活著,並且快樂地活著。牠慘敗在起跑線,卻用三條腿笑著跑往後的旅程。對,Happy缺了一條腿,可是牠還有三隻腳。


[2] 闕雁琳:〈看醫生爆哭「最萌牙助犬」陪看診 跳上診療台給小孩療癒抱抱〉,ETtoday寵物雲,2022年11月24日。https://pets.ettoday.net/news/2386859

社區花園──梗有一間喺左近!?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19/09/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我和家人有一位朋友把整個後園改建為農田,當中除了種植各種蔬菜瓜果和香草外,還築了一個小魚池,養了幾尾魚。農產品可以給魚兒提供食物,養魚的水可以灌溉農田;魚泥(Fish Sludge)可以作肥田料。每天除了享受耕種和收成樂趣之餘,還可觀賞田園風光和享池魚之樂;拼湊成一幅「業餘版」魚菜共生的完美圖畫。


年幼時居住的大廈單位面積不大,但亦有養幾條小魚和有「外置花槽」可以種植盆栽。每次換魚缸水的時候,媽媽總會把魚缸污水去灌溉盆栽植物,這是一幅「童年版」魚菜共生的完美圖畫。


年幼時有機會跟著媽媽去元朗探朋友,村民都有自己的魚塘。魚塘裡有「直落式」廁所,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魚兒來等待覓食機會。印象中魚塘旁邊還有種植甚麼浮萍和瓜菜之類,還有蠔田之類等等。這是一幅「古老版」魚菜共生的完美圖畫。


據悉,採用綜合水產養殖(Integrated Aquaculture-Agriculture,IAA)策略,不僅能以持續的方式提高生產力和效率,它還有助降低魚或菜本身的脆弱性,以及提高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力。[1] 亦有研究顯示水產食品和蔬菜的特定組合,可以同時提高營養和經濟生產力,例如把魚和蝦與蔬菜、水果和大米結合的IAA系統,能生產最高的能量、蛋白質、鐵、鋅和維生素A。[2]


綜合水產養殖潛藏著減低排放溫室氣體的機會, 因它使用有限的飼料和營養以及最少的電力消耗。這意味著IAA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微不足道。此外,在畜牧魚類IAA系統中,如:雞等等牲畜的糞便被轉化為魚類的營養素;亦避免了因為要分解牲畜的糞便而排放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同時,IAA會減少對肥料和動物飼料的需求,間接減低生產相關肥料飼料時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些都是IAA對減緩溫室效應的貢獻。[3]


誠然,不是人人都會有自己的農田去發揮各種版本魚菜共生的「夢想」,但也可以參與鄰近的社區花園計劃(Community Garden Program)。以德州首府奧斯汀為例,就有這樣一個社區花園計劃,目的是幫助團體建設新的花園,並通過施贈、義工協助和提供責任保險等以支援社區花園的發展。社區花園是長期的管理項目,讓人聚集在一起照顧耕地。它們包括具有獨立地塊的花園、食物森林、社區果園、教學花園和公共料理的花園。[4]


在奧斯汀就有一個社區花園聯盟,把大約50個不同參與形式的社區花園結連起來;有興趣耕種的人士可以在社區花園裡當義工(土產可以與義工們分享,也可以捐贈給奧斯汀的飢餓救濟組織)[5]、於春季或秋季租地耕作 (按花圃尺寸計算,由15至30美元不等)。[6] 聯盟裡當然也少不了專為50歲以上人士而設的社區花園。[7] 此外,也有學校設立社區花園作校內教學用途和課餘活動。[8] 可謂梗有一間社區花園喺左近!


在德州很多城市都有社區花園的設立,這也讓我們想到在香港時所居住的大廈,管理處在平台花園開設了幾塊田,有興趣種植的業戶可以申請,中籤者可以免費耕種一季(三個月),管理處會免費提供種子,並安排花王在每季開始耕作時教授種植技巧。我們也嘗試過種菜心,每次陪小女兒到平台花園踏單車時就順便淋淋水,或帶備洗米後的水來替菜心施肥。不知道這可否算作「石屎森林版」魚菜共生的完美圖畫?


有研究顯示,有參與種植活動的150位41歲以上的人士,比150位沒有參與種植活動的同齡人士來說,每天多吃大約2克纖維(纖維攝入量增加 了7%),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更大程度地減少,並且每天多做大約6分鐘的中度至劇烈運動(每週約 40 分鐘)。這都是有助健康,例如降低患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9] 此外,有研究顯示,種植活動有助減輕焦慮、抑鬱和壓力,增強自尊心和提高幸福感及生活滿意度,整體有助精神健康。[10]


種植的確是一種非常治癒的活動。在執筆期間,我們想到如果香港的各大私營或公共屋苑和學校等都按能力在部份空間增建社區花園,鼓勵學生和家長,以及社會大眾能按個人時間或興趣作出不同規模的種植活動,對個人健康、陶冶性情、紓緩情緒等有積極作用,也可增加優質和高營養的糧食來源,以減輕持續高企的糧食價格通漲,此外更可以讓人們學體會珍惜食物之重要性。


2023年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指出,全球農產品價格在飛漲。然而,真正的成本分配並不均勻,低收入和發展中國家的成本受到的打擊最大,受害最深。隨著通貨膨脹、供應鏈中斷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給全球糧食系統機制帶來壓力,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須加緊保護全球1.93億無糧食保障的人口(food in-secure people)。氣候變化威脅著整個糧食生產。農產品的生產和交易規模很大,但生產只集中在關鍵地區。生長季節關鍵時期的極端天氣會造成深遠的破壞,氣候變化增加了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嚴重程度;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還沒有看到過如此程度的危機。氣候變化威脅著全球糧食生產,導致糧食價格上漲,低收入和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受到的打擊最大。[11]


德州南部今年7月初就提早經歷颶風貝羅(Hurricane Beryl)的吹襲, 一般迅速增強大型颶風要到夏季尾和初秋時才會形成,此時熱帶大西洋的水溫達到頂峰,颶風活動也達到頂峰。可是,今年的美國國慶日很多人就急忙為颶風威脅作準備。貝羅獲得了多個令人震驚的最高級稱號──這是大西洋颶風季節有記錄以來最強大的颶風,也是最早在形成時迅速增強的風暴;且它在不到兩天內從一個相對弱的熱帶低氣壓發展成為一個大型颶風,使加勒比海沿岸國家的居民爭先恐後地撤離或尋找合適的避難所。科學家說,氣候變化對貝羅的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和明顯的作用。一年多來,熱帶大西洋的水溫一直處於破紀錄的範圍,這意味著有很多額外的熱量可用於助長風暴。這是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正在推動海洋溫度愈來愈高,而夏季初異常炎熱的海水使危險的風暴更有可能繼續出現。2024 年將會是有史以來預報颶風最多的一年,原因來自那破紀錄的海洋溫度。[12]


我們一班喜愛在後園耕作的業餘農夫眼看收獲土產一年艱難過一年,深深體會氣候的確在變化──風暴大旱不規則、春耕秋作不定時,春雨秋雨不效力……


8月下旬黃昏時份,我們去了一趟遠足(也是第一次在盛夏時到那裡遊玩)。結果這次舊地重遊給我們嚇了一跳,以往的游水池(水深可供跳水)、小瀑布、溪澗、游泳人士和水洩不通的車輛都完全不見蹤影,眼前只見極其乾涸的溪床!我們一家包括小狗在內,惟有拿著準備給小狗游泳的救生衣失望地離開。心裡疑惑究竟要多酷熱、要多大旱才可以把池水溪水「燒」乾?大自然和人類還可熬過多少個如火燒般的漫長夏日?














「黑金」比黃金更貴?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14/08/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隔壁鄰居今年春天在後園新築了一塊田以體驗農夫樂趣,新田上種植了蘿蔔和青瓜等等。他們還開始飼養母雞,加上本來已有的兩隻狗,就恍如小型農場一樣。每天狗在叫、雞在鳴、鳥在唱、孩子們在彈簧網床上跳;還有耕作的人不斷收割土產和雞蛋。雞、狗和鳥忙於施肥,鳥和雞則忙於吃蟲……是否離“From Farm To Table”天天享用田產的夢想不遠了? 


被喻為「黑金」的好土壤將很快耗盡?!


美國中西部──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農業區之一,估計有超過570億公噸的土壤被侵蝕。美國農業部目前提出的可持續性標準是:中西部的表土每年只能承受1毫米的土壤侵蝕;可是有研究顯示農田平均每年損失2毫米的土壤,這樣的迅速惡化威脅著未來的農業生產和寶貴的棲息地。[1] 此外,歐洲也面對同樣泥土危機,在歐盟裡有62%的土壤不健康;24%的土壤經歷了一個退化過程,16%的土壤經歷了兩個退化過程,10%的土壤經歷了三個退化過程,5%的土壤經歷了四退化過程。[2]


土壤除了用於農業生產外,它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濾水器,也是地球上超過四分之一多樣性生物的棲息地,用以維持生態平衡。土壤更可減緩氣候變化;土壤裡的細菌也對醫療上有研發抗生素的貢獻。根據《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到2050年,土壤退化的影響可能使全球糧食、生態系統和收入損失達23兆美元。造成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續的農業實踐、過度放牧、森林砍伐和土地使用不當,而氣候變化也使這種情況惡化。土壤是有限的自然資源,因為土壤退化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得多。事實上,生產2至3厘米的土壤也可能需要長達 1,000 年的時間。[3]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簡稱糧農組織),在全球土壤侵蝕研討會上呼籲採取的五項關鍵行動,要求平民、各國政府和國際機構採取更大的行動來監測及保護土壤。[4] 雖然土壤侵蝕是會自然發生的,但那些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大大增加和加速了土壤侵蝕,這比自然侵蝕的影響大1,000倍。土壤侵蝕會去除高度肥沃的表土、會降低農業生產力、降低生態系統功能、影響生物多樣性、導致內澇和缺水。在農業中,估計土壤侵蝕會導致農作物產量損失高達50%,危及全球至少32億人的福祉。地球上33%的土壤已經退化,估計到2050年,超過90%的土壤也可能會退化;相當於每五秒鐘就會有一個足球場般大的土壤被侵蝕。由於人類吃的食物中有 95% 來自土壤,因此緩解土壤侵蝕情況乃刻不容緩。[5] 可耕作的土壤持續減少,糧食壓力加上世界人口不斷增長,將會愈來愈大(目前世界人口是76億,估計到2050年將達到98億,2100年將達到112億)。[6]


聯合國呼籲全球土壤伙伴機制(Global Soil Partnership,GSP)的成員國或團體必須加強採取由糧農組織提出的五項關鍵行動來監測和保護土壤。例如通過使用豆類、燕麥、秋葵、高粱、豇豆一類覆蓋農作物(cover crops)、輪作(crop rotation)和農林學(agroforestry)等等做法,來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使土壤更健康。[7]


既然「黑金」是「有限」和「珍貴」,又是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天然資源,我們豈不該好好愛惜和盡力保護它?對於我們這些普羅大眾而言,又可以做些甚麼以減低「黑金」流失的速度?做些甚麼以減慢氣候變化對「黑金」造成的威脅?


糧農組織提出4R(Refusing, Reducing, Reusing and Recycling)給我們參考。[8] 在把用完的東西送往垃圾堆填區之前,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拒絕使用某些物料(如塑膠)、減少使用某些物料、再重用及回收一些物料來保護土壤。


最近我和家人無意中買了一條用膠水樽循環再造的牛仔褲(最初只因它的款式和尺碼才買 )來頂替那條穿了八年,也是我唯一一條的牛仔褲(因它已破損到不能再穿)。原來,膠水樽造的牛仔褲與普通的牛仔褲都是一樣的舒適。只要「不介意」它本來是「無用的」膠水樽,經過心思和特別處理後,誰都會說它「有用」呢!至於那條破爛的舊牛仔褲,可留待下次社區收集破衣時拿出來捐,只要將它打碎就可以成為抹機器油漬的抹布(industrial cleaning wipes)了,這樣也可以善用造物主給人類每樣寶貴的資源。


我們相信只要人人都養成「重想」(rethink)的習慣,在購物或訂餐前重新想一想是否要落單或落多少單,便不致造成浪費,最終也會對守護「黑金」及減緩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膠袋都要講倫理?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30/07/2024

香港政府罕有地在「聽從民意」的情況下(但更多被認為是刻意「放軟手腳」不作為之下),環境及生態局終於在今年5月宣佈:暫緩實施早就被「睇死」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俗稱「垃圾徵費」或「垃圾收費」計劃。當然,站在環保立場,這個決定是十分可惜的,但在今日甚麼都是政治,處處都是紅線的情況下,評論有關計劃是否合宜,有無人需要為失職負責等,實在太高風險了。或許從倫理角度,我們也可以說說關於膠袋和環保的二、三事。

發明膠袋,其實為了環保?[1]

今日環保意識抬頭,各種塑膠類產品對地球造成污染和傷害大家都早有所聞。早在垃圾徵費之先,香港一早已實行膠袋徵費,消費時自備購物袋已成為大家的好習慣。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塑膠袋原本是很「環保」的,發明它最初是為了拯救地球的。

時間要回到上世紀中的50年代,當時社會主要使用紙袋包裝,而紙張其實是產自木材,導致森林被過度砍伐了。當時一位瑞典工程師圖林(Sten Gustaf Thulin)眼見此情況,為了可以減少使用只能一次使用的紙袋和紙製品,便決心發明一個質輕、延展性好、既防水結實,而且又可以多次重用的替代品。圖林在眾多原材料中選中了塑膠,並在1959年發明了第一個塑膠袋,而塑膠袋也真的能達到當初的設計目的,解決紙袋不耐用而導致過度使用,並引發環境問題。

很快地,圖林發明的塑膠袋由瑞典開始興起(直到現在,瑞典都是林業大國),很快就在歐洲,甚至全世界大量使用,完全取代了紙袋和布袋了。圖林滿以為發明了塑膠袋,可以減少伐木,促進環保,但全球大量使用塑膠袋,恍如打開了潘朵拉盒子一樣,引發了更大的環境浩劫:在今天,全球塑膠袋的年產量約為一兆個,除了陸地的污染問題,也已經成為全球海洋生態的最大威脅之一,這絕對是圖林始料不及的。

人們不禁要問「究竟發生了甚麼事?」說來諷刺得很,塑膠袋的成功,正正也是失敗的主因:太便宜,太耐用,也太好用了——塑膠的特質本就是易於生產,便宜耐用,構造結實,不易被分解,這些全都是好東西,但當使用後被扔掉變成了垃圾,這些好處就通通變成頭等嚴重的問題。塑膠袋製造成本實在太便宜了,便宜到人們根本不會重複使用,其耐用的特性就使之不能被分解(今日就算使用號稱為「可生物降解的膠袋」,其實只代表膠袋能被分解成看不見的微粒,結果仍然存在,更會衍生微塑膠污染的問題)。膠袋由人類的好幫手變成環保殺手,圖林的兒子Raoul在2019年BBC的訪問中無奈地指出,當初他父親發明塑膠袋,真的是為了拯救地球,「父親總會準備塑膠袋出門,重複使用。現在各國政策鼓勵人們自備袋子去商店,但我父親在70、80年代就已經這麼做了,這是很自然的方式……」[2]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獎賞助推動政策

一個政策,就算原意多好,但若少了全盤考慮,也只能失敗收場。很多人認為,今次「垃圾徵費」給人的印象就只是向市民開刀的「徵費」,除了在具體細節上執行困難外,也缺少了全盤政策的考量。從最顯淺的方向想,要一個政策成功,除了刑罰,獎賞鼓勵(還有教育)也很重要,透過它來推動政策的實踐,才是上策。[3] 很多人說香港的居住環境不利推展環保回收政策,居住環境擠迫令每家每戶沒辦法像外國一樣設置分類回收的收集箱,但其實回收行業在香港從來都「有市場」,以前在士多商店顧客購買樽裝汽水和鮮奶,喝完後顧客也會儲起來回樽,回樽數量多的話便可「免費飲一支」,這成為了上一代人的共同回憶。而靠拾荒「執紙皮」為生的也大有人在,這正正說明了,除了罰則,獎賞和鼓勵才是貫徹落實環保措施的上策。

回收商與拾荒者的故事……

然而,說到環保回收,香港的回收產業真的只能以「悲劇」來形容。環保教育推行了幾十年,當大家慢慢開始養成分類回收的習慣時,換來的結果是:香港地價太貴,回收商營運不了,回收到的膠樽只能原樣運往堆填區;有經營廚餘回收、製作堆肥的回收商,做好的堆肥成品苦無出路,最後得結業;有本來運作良好的回收木廠,因被納入新發展區而「被發展」;更有位於元朗的紙包飲品盒回收廠因不獲業主續租而差點結業。在在都說明在這都市,回收非但不被獎賞鼓勵,分分鐘更是「死路一條」。

或許環保回收行業難做,那最基本的拾荒生活又如何?有團體曾經推算,現時全港的拾荒者約有3,000人。他們可能每天都在你身邊經過,但大家對他們的印象,也只有生活貧窮、受盡歧視、和被邊緣化等。就以「執紙皮」為例,大家別以為只要有一輛手推車,就可以無本生利地去執紙皮,其實就是拾荒都不是隨便能入行,周街的紙皮是由各個「地盤」瓜分,不是隨便可以撿。[4]

為了推動紙類回收,自2020/2021年度起,環境保護署開始推出廢紙收集及回收服務計劃,經過公開招標後,有17個承辦商獲聘,23個月合約期預計涉及4.426億元(在2020年公佈的財政預算案,曾提出每年預留不少於3億元推行廢紙回收服務計劃)。中標承辦商會從各區收集廢紙,經篩選、分揀及打包後再出口,循環再造廢紙,當中合約訂明首六個月每公斤最低廢紙回收價定於7毫(這是因為廢紙回收價經常波動,甚至具剝削性,最差時可跌至每公斤4毫至5毫,甚至低至2毫,拾荒者倚靠這微薄的收入難以為生)。[5]  而每位執紙皮的拾荒者都有「三寶」:紙皮、手推車和一大桶水,前兩者大家都會理解,而水,就真是悲哀,回收紙皮以重量計價,而濕了水的紙皮,就自然更重。回收商也知道拾荒者的「秘密」,既不會接受濕透的紙皮,尤有甚者,更會在量磅上做手腳,這是絕對的爾虞我詐,也是絕對的悲哀。如何幫助這些在最底層為社會進行回收的從業者,實在是政府在進行各種環保徵費前,應好好思量的當務之急。


[1] 〈歐洲的減塑政策〉,「逢甲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處」,2024年4月11日,網站: https://fcuplacemaking.fcu.edu.tw/en/news/20240411歐洲的減塑政策/。

[2] “Plastic carrier bags: Why they were meant to save the planet,” BBC, October 17, 2019, https://bbc.com/news/av/science-environment-50043369.

[3] 論到「獎與罰」理論,最經典的要算美國心理學及行為學家史堅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提出了「增強、懲罰與消弱」(Reinforcement, Punishment and Extinction)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人和動物可以從反覆的正向、反向獎罰的訓練中,培養出想要達到的行為標準。參B. F. Skinner, 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38).

[4] Mill MILK:〈執紙皮都有潛規則?試一次跟拾荒者執紙皮 有手推車就能入行?點樣霸地頭一日可以賺幾錢〉,YouTube, 2024年6月8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VM9TDsHGI

[5] 勞敏儀:〈政府聘17承辦商收廢紙 每公斤回收價最低7毫 以穩定拾荒者收入〉,《香港01》,2020年8月7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507820/政府聘17承辦商收廢紙-每公斤回收價最低7毫-以穩定拾荒者收入

過猶不及的「斷捨離」?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4/07/2024

序:知易行難話環保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7/2024

今時今日相信絕大部份人都會支持環保,但環保卻是知易行難的事,因為我們必須克服幾個重大的障礙,就是貪方便、愛舒適和只顧目前。首先,用完即棄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是十分吸引的,吃完東西不用清潔餐具和碗碟,抹完手隨即丟掉紙巾、毋須攜帶及清潔手帕,出外不用準備購物袋,興之所至購買東西之後,只要一元幾角便一定有膠袋紙袋,之後又不用循環再用,一言以蔽之——方便,只要肯花點錢,省卻自己很多功夫。

其次就是愛舒適,現代人太幸福了,電器化的設備令人眼花撩亂,洗衫、洗碗固然有機器代勞,洗多少都可以使用,而夏天有冷氣、冬天有暖氣,只要不介意電費,便可以長期開著。還有就是出門可以用私家車代步,不用日曬雨淋。商場食肆交通工具,空調無處不在,很多地方因為冷氣太凍所以受不住的人都要穿長袖衣物來禦寒,令夏天出現要準備保暖衣物才可以出街的奇怪現象。

另一方面,人生苦短,個人力量太微小,香港的環境如何保育?全球暖化如何阻止?人類可否持續發展?某些動物和植物會否絕種?世界幾時終結?作為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市民,「多我一個唔多、少我一個唔少」,個人對大局毫無影響力,地球環境就算被破壞好像也與我完全無關。正因如此,大家精神上雖然支持環保,肉體上卻不覺得有甚麼必須盡上的責任,於是環保亦只能成為一個空洞無物的口號!

不過,我們深信仍然有不少人不是抱著以上的態度過人生的,大家對地球、香港、以至我們自己的小天地仍然有深厚的感情,不希望見到它愈來愈憔悴,本書的結集,正是希望幫助大家有多一點危機感,再添上多一份責任感,然後坐言起行,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福祉多行一步,哪怕這一步看來是那麼微不足道,莫以善小而不為,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很微小,但一百個、一千個、以至百萬個、千萬個有心人加起來的力量,絕對不能輕看。

雷聲大雨點小的官僚環保思維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7/2024

曾經到過日本旅行並住過在朋友家中的人都會發現,日本人的垃圾回收十分仔細,哪一天收紙張、哪一天收膠樽或普通垃圾,都是有規有矩的,而住客都十分自律,會先將垃圾分類,並且按適當的時間處理,未到回收有關垃圾的日子,會乖乖的將垃圾先留在家裡,不會隨便丟棄。反觀在香港,雖然很多回收箱已設置多年,大家亦常常聽到「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的口號,但很多時都會看到有人不知是大意還是根本漠視有關規定,將回收箱當作普通垃圾桶,不但將回收箱弄得十分骯髒,連裡面本來熱心人士想回收的物品亦弄得十分污穢,難以回收。此外,不時亦有報道指有些承辦商因為運輸成本高昂,以及回收的價格太低,最後根本沒有將回收的物品送往循環再造,而是和普通垃圾一樣送往堆填區,令努力地自行將垃圾分類,希望可以一起救救地球的市民感到十分沮喪和失望,亦打擊了他們對政府環保政策執行力的信心。

垃圾徵費暫緩實施

政府成立環境保護署,制定有關處理垃圾的不同政策多年,但令人遺憾的是成效不彰,執行不力,環保署的高官往往只有滿腦子的大計和美好的論述,但根本不明白前線的實際情況,在執行力方面令人搖頭嘆息!以原定在2024年4月,其後推遲到8月,到最後暫緩實施的垃圾徵費為例,其實早已醞釀多年,但給人的感覺就是閉門造車,自我感覺良好,許多細節根本沒有想清楚如何有效執行,只好一再延期,又推出「先行先試」計劃,以其成效作為評估下一步應如何推行的參考。不過,很快便有人站出來炮轟垃圾徵費是「當年由激進反對派提出」,「先行先試」的「亂象」反映香港社會還沒有準備好推行,建議政府考慮押後或叫停計劃;而不少試點的執行亦未如理想,參與的住戶連一半也沒有。此外,更有不同的消息在吹風,令人感到政府雖然表面繼續「先行先試」計劃以及做問卷調查,實際上是放軟手腳,沒有落力執行,暗地裡為擱置計劃預備下台階——不是政府不想做,而是市民未能配合。結果政府官員在2024年5月27日「順應民意」,宣佈暫緩實施垃圾徵費的決定。

垃圾徵費已討論多年,現在擱置,恐怕只會像開徵消費稅一樣,最後不了了之。一直以來,垃圾徵費出現的亂象不是徵費問題,而是官僚問題。多個月以來,市民見到的就是官員閉門造車,根本從來沒有詳細了解前線在執行時面對的困難,為甚麼在制定計劃的時候,不先做問卷調查,了解前線執行人員、受影響的街坊、不同類型樓宇的管理公司、甚至「三無大廈」的業主和租客等等的意見,當要用指定垃圾袋時會出現甚麼困難,以及可如何解決?

不可或缺的回收配套

其實整個計劃的成敗不在於市民是否願意使用指定收費垃圾袋,而在於政府能否妥善做好垃圾分類和回收,以及在環保教育上能否令市民大眾願意主動支持及監察其他人有沒有故意違規。若果垃圾分類回收箱的設置能夠十分方便市民,甚至設有獎勵,以及真的做到循環再用,讓市民知道所收集的廢紙和膠樽最後不是同樣運往堆填區的話,其實在多年環保教育下成長的一代,誰說他們不會愛護地球呢?就算有些市民仍然十分抗拒,但正如當年實行禁煙區一樣,起初亦有不少人認為積習難改,難以推行,但結果今日不是很成功嗎?大家已甚少見到有人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商場食肆明目張膽地違規吸煙,當愈來愈多群眾認同一些理念,他們就會成為最有力的執行者,用他們的手、口和眼神也可以令人更明白垃圾不分類和違規處理垃圾,其實和亂拋垃圾沒有太大的分別。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源頭減廢和循環再用應是未來推動環保的兩個最主要目標,若能加上轉廢為能,便更有利於地球可持續發展,而市民要付出的垃圾袋費用也會愈來愈少。希望政府官員不要再閉門造車或自我感覺良好了,若真的以結果為目標,請不要再將焦點放在徵費,而應在於同心為香港和下一代打造更優美的環境。當然,環保一定要付代價,特別是在開始一些回收、循環再用及再造、再生能源項目時都需要一些投資和補貼,香港作為一個相對富裕及已發展的城市,是有條件亦值得投資在可持續發展的環保事業。凡是改革都會有些不便、需要付上代價,就算政府官員在過程中做得未如理想,但為了我們自己和下一代福祉,希望所有香港人都願意多行一步。

徵費以外的選項,環保政策的再思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07/2024

經濟學家葛尼奇(Uri Gneezy)及李斯特(John A. List)所撰寫的《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找對人、用對方法、做對事的關鍵思考》中,提到一間幼稚園的校長,為了家長可以準時接走自己的孩子,決定只要遲到10分鐘以上,便要家長付出一小筆罰款,結果是自從有了罰款政策之後,家長反而覺得不用急於趕到幼兒園,亦毋須再為遲到而不好意思,甚至有家長視那筆小額罰款為額外的託兒費,罰款政策推出後,更多家長沒有準時接走孩子。有人提議何不喚起家長的同理心,體恤老師的辛勞?罰款的成效未必是最好,對應在環保政策上情況亦相若,除了罰款,還有更多。

走塑令與搶購潮

2024年初,垃圾徵費議題在香港鬧得熱烘烘,市民忙於了解使用指定的膠袋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又要預備如何處理不同類型的垃圾,而在4月22日管制即棄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的法例實施以後,市民便買不到塑膠牙籤或膠軸棉花棒等日用品。不少市民都很擔心,引發坊間出現了短暫的搶購潮,也難怪市民擔心,因為當時政府只忙於宣傳管制甚麼,市民收到的訊息大概是這不可以,那又不可以,但原來受管制的塑膠產品都有代替品的,市民還可以選擇竹牙籤及紙軸棉花棒。

當大家經歷過香港的氣溫如過山車般的「大冷大熱」,不少人都明白保護地球的重要,然而,如果環保政策一直都只是強調「徵費」,一旦違規便要罰款(至少曾在港鐵車廂內播放的宣傳片,很多時都只強調這類資訊),相信不少商家及市民亦只會從成本方面去考慮,甚或想盡方法巧妙地處理垃圾和減少用指定垃圾袋,多於去想如何真正實踐環保生活。即使在5月時政府宣佈垃圾徵費暫緩實施,但在未來制訂環保政策時,或許可以考慮除了徵費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有助推動環保。

對動物友善的公共設施

2024年初,深圳鯤鵬徑一號橋已啟用,它把兩山連接起來,而在橋的旁邊,有個小小的提示牌,當中畫了一隻兔子,一條小蛇,並寫著九個字:「動物通道  行人請繞行」短短九個字,便足以看見人們在興建一條行人橋的時候,也會顧及到大自然其他生物的需要。而設計師在設計這條橋時,鋪了一些可以讓豹貓在下面躲避的石頭,為小動物栽種了花香類、漿果類的植物,也在橋上做了一些方便鳥類滑行的通道,這些安排彷彿都在告訴人類,人雖是萬物之靈,卻不代表可以隨便踐踏其他動物。

除了這一條橋,深圳的地鐵站內也會見到動物的「蹤影」,車廂會播放著充滿活力的彈塗魚影片,而站內牆身亦懸掛了大型海報,主角有彈塗魚,也有其他鳥類,海報上更寫上「深圳是我們的家,也是牠們的家」的字句。4月,深圳首條寵物公共交通專線開通了,顧名思義,這代表著主人可以名正言順帶著寵物搭「巴士」了。

與香港情況相近,深圳市的居民也很努力拼搏賺錢,但在賺錢之餘,這個城市還是會保留一些空間給其他生物,當老百姓漸漸覺得其他生物美麗可愛,生態環境重要,人們會漸漸懂得去愛護地球,而這一種氛圍需要刻意營造,才能將訊息灌輸給社會大眾。2023年,上海廣播電視台聯合嗶哩嗶哩製作的公益環保紀實節目《一路前行》在東方衛視播放,這個項目的發起人胡歌、劉濤、陳龍,在節目裡成為環保的行動者及參與者。這三位演員中,以胡歌較為香港人熟識,一開始他在節目中的妝容整潔得有如翩翩公子,之後,他漸漸不再在意自己的儀容,就像普通人一樣,這是節目效果?還是他真的被大自然或其他環保人士的真情感染了?

令荒土化為良田的心願

節目其中一集,幾位演員進入了內蒙古自治區的烏蘭布和沙漠腹地,了解沙漠化問題,又訪問了努力治理沙漠化問題的人士,他們到訪了致良田生態農場,在農場中一起觀看了一段外國影片,當中提到:所有使用化學品的傳統農業下的土壤,幾乎完全不含微生物,土地愈脆弱,農民們愈會覺得需要噴灑化學品,自從20世紀70年代,全球化學農業加速發展以來,我們已失去了全球三分之一的表層土,世界三分之二的土地正在沙漠化,除非我們想辦法拯救土壤,否則我們只能再收穫60年農作物而已。致良田生態農場便是希望「把逐漸退化的耕地重新變為良田,進而影響更多的農戶和土地。」當胡歌問及創辦人馬彥偉為何把生態農場起名為「致良田」時,馬彥偉表示那時他在讀王陽明的書,王陽明心學提到致良知,馬彥偉認為致良知就是「每個人心裡都知道甚麼是對的,關鍵是怎麼去實現它」,王陽明還提出過知行合一,馬彥偉希望未來幾十年,甚至到老,都可以「實現良田」,這是他希望實踐的事情。

馬彥偉的宏願讓人佩服,但願有更多人可以被打動,由上至下,可以做得更好,不要為了拼經濟,導致爛尾樓或豆腐渣工程出現,危害他人生命財產之餘,更大量耗損及浪費地球資源。亦但願更多人欣賞這個世界,明白人、大地及其上的生物是共生的,就如《一路前行》的主題曲提到:

「最美麗的風景 從不會關上門
天空荒原大海和人生
路上做個孩子 又明亮又單純
如小鹿一樣看星辰……

天上有日月和星辰
地上沒有異鄉人
都曾呼吸狂奔 相愛支撐 命才成為生
一路有熱淚與天真
擁抱細碎的傷痕
別害怕鯨魚在遠方吟唱 燈塔的歌聲
我以渺小愛你同行的旅程」[1]


參考資料

〈深圳行山|打卡鯤鵬徑一號橋橫亙兩山之間 漫遊市中心5大公園〉。ShenzhenWeekly、《香港01》。2024年2月9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即時體育/984970/深圳行山-打卡鯤鵬徑一號橋橫亙兩山之間-漫遊市中心5大公園

SMG上海電視台官方頻道SMG Shanghai TV Official Channel。〈【一路前行 EP05】胡歌、劉濤、陳龍攜手走進大西北沙漠 探索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領略良田生態農場好風光!參與治理土地荒漠化在行動!〉。YouTube。2023年12月9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TbbYupw8Q

孫海燕。〈大漠裡的良田:生態種植讓阿拉善逆轉沙漠化!〉。獨立評論。2022年4月6日。網站: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41/article/12125

(原文於2024年2月7日刊於本社網站,其後曾作修訂。)


 

[1] 歌曲《我以渺小愛你》,由周以力作曲,唐恬填詞,周深主唱。

環保是一種文化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4/0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