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開學了,如何預防校園欺凌
悠長的假期快將結束,莘莘學子下星期一(2/9)將繼續學習的旅程。今個暑假,香港人經歷了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由《逃犯條例》修訂所引發的社會衝突和矛盾,不斷白熱化,暫時仍看不見有止息的跡象,網上流傳有人發起開學後欺凌警察子女的運動,作為對警察濫用暴力的報復。
與在學青年同渡成長壓力
每年的8月中旬,面對著新學年、新挑戰快要開始,學生們應該都會有點緊張,感受到壓力吧。相信未開學之前,家長們心中都可能開始籌算著應如何幫助子女一同預備及面對開學的挑戰,如何關心子女的情緒健康。
「好接觸」與「壞接觸」
筆者從事性教育工作多年,當身邊親友們步入婚姻,生兒育女,小朋友漸漸長大,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親子性教育,父母有份與生俱來的責任。於是他們都喜歡問我:「性教育到底應該怎麼教啊?」現嘗試就以下主題分享一下筆者的看法。
主題:
「好接觸」和「壞接觸」
社運新聞分析系列:說了fact check 等於fact checked?
7月21日元朗「無差別車站傷人事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翌日更產生極大的恐慌,到處都有聲稱「fact checked(已求證)」的訊息,例如「fact checked,今晚三點開始,白衫見到黑衫就打,打到10點」,接著商場店舖一間接一間關門,元朗、屯門突然彷彿進入宵禁死城的狀態,最後事件不了了之,沒有所謂的恐怖襲擊。
一種慢慢被轉變的氣氛
昨晚(元朗西鐵站襲擊事件後的晚上)看到一位好友在臉書的一篇分享,他說他日間穿了一件自己很喜歡的白色T裇出外用膳,無論他走在街上、餐廳用餐或到店舖中選看白色或黑色上衣,都被人「眼望望」,上下打量。其實他也有分享到自己也有看其他人在穿甚麼顏色的衣服,大家走在街上,「從不同的人眼中感受到很複雜的感覺,好像包含了懷疑、距離感、猜疑、不信任……」
糖果性教育:不可跟別人回家
有次女兒向我討棒棒糖吃,我忽發奇想,手裡拿著棒棒糖,問她說:「如果放學時,街上有一位哥哥把糖送給你吃,要拖著你到他的家,你會跟他走嗎?」女兒望著那枝棒棒糖,眼睛閃閃發光,對我笑著點點頭說:「好啊!」。我頓時崩潰了!原來小時候媽媽說糖果拐子佬的故事,是真的!
莫讓社交媒體主導自己的一切
在馬來西亞曾經有一名少女於網上社交媒體Instagram發帖文,詢問網民她應該選擇活下去還是死亡,竟然有近七成網民投「死亡」一票,而少女亦「順應」了民意,在數小時後跳樓自殺身亡。
花生不只有毒 更有罪
網絡的力量無限,很多人愛透過網絡討論事情,不論是藝人情慾事件,抑或是社會國家大事,人人喜歡月旦政事,邊討論時邊開著玩笑,這就是所謂的「食花生」。教牧後援會在5月28日就以「花生有毒:教牧如何應對網絡留言混戰」為題,與參加者一同探討究竟花生文化對社會有何影響,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網絡討論所引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