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不做網絡透明人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1/11/2019

〈私隱如何在網絡世界中洩漏〉一文提到,網絡使用者自願將個人資料上載,會令私隱洩漏。而對於如何避免在網上「被起底」,筆者認為可以從幾方面入手,如小心選擇社交平台上的設定、小心結交網友,並且檢視自己分享資訊的態度等,慢慢地做好,以保障個人私隱,避免成為網絡透明人。

如何應對社會爭議引發的負面情緒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11/11/2019

今天的香港,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動盪、不安與陣痛。從煙火瀰漫的街頭到新聞直播,再到社交媒體的帖文,每時每刻,無日無之地充斥著暴力、仇恨、過激的情緒與言論。置身於如此極端的環境中,相信不少人正受著負面情緒的困擾。「2019精神健康月」籌備委員會委託香港中文大學的調查發現,41.1%受訪者指「社會爭議」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或頗負面的影響。

有話如何說——閉門會議小規則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1/11/2019

在具爭議性的新聞中,常常會出現閉門會議。

亂世社關情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1/11/2019

這是個容易令人迷失的時代,而最可怕的不是因為自己追隨個人的私慾而迷失,而是以為自己充滿理想與承擔,為了真理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心力、前途、以至性命,卻漸漸失去了自己的初心,失去了原來的良善、忍耐和分辨能力,成為自己本來鄙視的人!

性忠誠才是預防愛滋病最有效的方法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1/11/2019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在8月公佈2019年第二季香港愛滋病情況,自1984年香港發現第一宗愛滋病病毒感染呈報個案至今,有關的個案已累積至9,998宗,[1] 相信第三季的感染數字勢必突破10,000宗。

基因可以決定人類的性態度及性傾向嗎?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7/11/2019

1993年Dean Hamer及其研究團隊表示已經在X染色體上找到一段DNA(脫氧核醣核酸),相信這與男性的同性戀有關。[1] 該研究受到不少人質疑,主要是因為其他研究團隊進行了相同研究,卻未能得出Hamer等人的研究結果。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07/11/2019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譯者:齊思賢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時報文化

來教會,剪個髮,飲杯咖啡?

07/11/2019

分享嘉賓:Anka傳道
    「上教會」(Captain Church)負責同工
整  理:馬迅榮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明光社推動情性教育教案及經驗分享

張勇傑、熊嘉敏    |    張勇傑先生:現任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具10多年教授健康教育和情性教育經驗。 || 熊嘉敏女士:現任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曾任職中學教師及具多年教授性教育前線經驗。
29/10/2019

1.  引言